前半段还可以,调色场景很有英剧的feel,蛮舒服的,虽然女主作为一个来自英国殖民地,贫困无着还心高气傲的普通女孩,作为新移民在美国过的过于顺利,但是念在她有姐姐全力资助这个外挂,勉强算说的过去。
但是后半段女主的操作简直震碎我三观,在美国当了一阵子商场售货员就一副见过世面的样子瞧不上家乡的土包子,但是却对追求自己的富二代土包子积极回应,如果不是回乡前已经结婚的事实被邻居老太太揭穿,我毫不怀疑她一定会和土包子富二代再结一次婚,穿帮后这位小姐火速逃回美国竟然又毫无羞愧的投入无辜丈夫的怀抱。
女主如果前半段的人设算得上是个好女孩的话,那后半段只能用猥琐来形容。
不过看到最后她回美国入关的镜头,基本弄明白本片的主旨了,这是美国移民宣传片,你看女主在家乡一无所有,来了美国后顺风顺水,事业爱情双丰收,就算家乡有同样的工作和更优秀的结婚对象,可是家乡人都是土包子,怎么配得上见过世面的你?
什么?
你觉得土包子挺好,家乡挺好,你要留下来?
别傻了,你在美国为了生存做的那些事如果让家乡人知道了,会接受吗?
舆论会吃了你的,所以,你最终还是得回到美国的怀抱,对不对,小宝贝儿?
嗯…我觉得电影的失败之处就是没有把女主人公在爱尔兰和美国的生活写出差异。
在美国的她依旧活在爱尔兰人的圈子,受着爱尔兰神父的庇佑,努力想要做着她在爱尔兰也可以做的会计。
没有看出来美国的生活就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人生理想。
可能是因为电影的视角太局促在女主个人故事身上了。
女主最后的抉择简单概括成在美国的意大利男人和在爱尔兰的爱尔兰男人的选择,而这决定的决定性因素竟然是个长舌妇的多事(最大槽点)。
罗南还是演得很好的 。
但还是得说一句,为了写自我实现与挣扎没有必要把女主写成已婚却不知与异性分寸,不尊重孑然一身母亲仓促告别,给人希望又狠狠甩了别人一巴掌的不孝渣女吧…主要是电影感觉反而在歌颂这种行为。
不认为这在传达一种良好的价值观。
事实上我不认为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活之间有高低之分,都是人在经历过后根据个人便好选择而已。
描述一个人在两者之间的纠结与选择,与其捧一踩一来解释选择结果,还不如深层次剖析个人心中如何权衡取舍各种因素。
这方面电影明显没有表现到位。
最后还是得夸一次电影的镜头处理,很多镜头切得看得出出花了心思的。
镜头下的爱尔兰小镇很美,长岛也是!
这可能是我几个月来看过最好的片子了。
虽说整个电影形式非常工整,故事也简单到能猜中结局。
但却让人沉浸其中,思考良久。
这是一个有关爱情和乡愁的故事,一个细腻到极致的故事。
故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枚深入骨髓的烙印。
艾莉丝从爱尔兰小镇来到纽约布鲁克林,带着一点点与大都市格格不入的土气,以及特殊却可爱的爱尔兰口音。
但她还带着故乡给她的良好的教养和朴实纯真的微笑,自然,这让她得到了当地人的青睐,工作更顺利,也收获了爱情。
托尼有着意大利人特有的那种热情开朗,是他让艾莉丝与这座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毕竟自己所爱之人在这儿。
可天有不测风云,艾莉丝的姐姐忽然病故,她只能先告别托尼,返回故乡。
这一回去,她不再是从前那个普普通通的爱尔兰女孩。
在小镇人眼中,她是来自纽约,见过大世面的小姐,以前从不敢想的高富帅吉姆也向她示爱。
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再加之母亲年老无人陪伴,这里又有不错的工作,艾莉丝不禁有些迷失了自我,与高富帅越走越近。
直到最后老妇人尖酸刻薄的语言才让她明白,自己的位置不在这里,因为自己的心不在这里。
可以说,整部电影的镜头美的令人窒息,有的时候拉近镜头特写时,真的会被Saoirse Ronan 的浅蓝色眼睛带走。
作为一个出生在纽约,长在爱尔兰的姑娘,她就像在演自己,完全演活了这个角色。
约翰克劳利对电影节奏的把握也堪称完美,所有角色都像打了一层柔光,精致的让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本来看着吉姆和艾莉丝行走在海滩,阳光好刺眼,两个金发碧眼的纯纯的爱尔兰人,这像极了在切瑟尔海滩上的一幕。
他们在一起,多好。
可是爱情是有先来后到的,她已经爱上了托尼,心中容不下第二个人。
就这样多好而故乡却没有先来后到,心所归属的地方才是真的家乡。
艾莉丝刚到布鲁克林时,在圣诞慈善活动中听到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
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
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我们留在这里。
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所能做出贡献。
至于为什么不回去,没人能给出答案。
可能只是完全融入了另一种生活,心已经不属于这里。
就像后来艾莉丝在家乡与老妇人的对峙中说道:“我不记得这个小镇了。
”而最终我也明白,当她最终忘记爱尔兰小镇的那一天,就是她融入纽约的那一天。
在返回纽约的船上,她遇到了如自己当年一样,青涩土气的爱尔兰姑娘。
而这一次,她像一个老道的纽约移民一样,告诉姑娘在这里起初会想家想的要命,然后会不知不觉地,开始想其他事情,一个过去和你毫无交集的人,一个只属于你的人,最后就会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自苏轼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继续补这届奥斯卡的提名影片,这是第三部片。
托片子的福,中途哭了好几次。
这个片子的好处是极其明显的,那就是情感传达非常到位,相信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看到这个片子都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导演、配乐、表演、美术、摄影等方面搭配得非常一体,导演利用流畅而又有些抒情的叙事方法,让这个故事变得清晰而又美好。
各种细节,比如吃坏肚子,百货公司上班,穿泳装等,都非常具有真实感,触动人心。
这些和原著小说在细节上动人也很有关系。
几乎就成为我这个月看过的最感动的片子,为什么是几乎呢?
主要是因为回故乡那段。
这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
小说改电影,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把过强的人物内在冲突显性化,以进行表现,以及把较弱的社会冲突和人际冲突强化。
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考虑改编以后的票房,不能得罪原著党,这是每一个改编剧本的编剧都头痛的点。
重回故乡那段,原著应该是有很多内心戏的,但在当编剧和导演把小说电影化的时候,没有把主角内心冲突很好描述,又或者是电影其实有描述,但没有很好传达,所以显得主角的前后性格不一致。
从片子前半段来看,主角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的姑娘,但是到回到故乡的时候,主角却突然变成了一个迷失了的绿茶。
其实如果在去纽约之前,能够再多体现一点对主角对故乡的依赖,这段就会好一点。
当然,如果作者进行关键性改编,让女主回来之前没有结婚,也会好很多。
但是这样,原著粉是不能接受的吧。
而且改变比较大,情绪流也需要重新安排。
全片的配乐非常好。
听了太久流行,好久没听过传统的五声音阶旋律,配合那个年代乐器的演绎,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小镇民风的爱尔兰,还有质朴而纯真,有机会,有挑战,有希望的美国。
那是一个没有比基尼泳装的时代,那是一个重视承诺和秩序的时代,那是一个在主流文化中,因为结婚才会住在一起的时代。
那是一个有舞会和电影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抢下厕所然后和对方谈判的时代,也仍然是一个要从地下室住起的时代。
总之,现代人难以想象,但片子呈现得这么真实。
其实现在很多片看起来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的原因,是因为太脱离生活了。
主角随随便便的住进别墅一样的房子,随随便便的就获得了俊男或美女的青睐。
也许这类作品是对生活的逃避和对现实痛苦的缓解。
但那种有力量的,真实的人生故事,不是充满了省力的巧合,也不是充满了拼造的过度戏剧化的冲突,而是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经历的感性再现,来源于作家心中的长久积淀加上手里的妙笔生花,那才能真正的感动人心。
恩恩,让我们回到电影,一个有优点,有弱点,有自尊,也有感情的女性,穿过大西洋在纽约生活下来,真真实实就如同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朋友们。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66年前的大西洋西岸的故事,但是对于看片的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对应到太平洋西案的中国。
同样是一个奔腾的年代。
同样是思乡,奋斗,扎根,也要结婚生子,也要竞争拼搏,最后就留在那里。
真心的推荐给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
这绝对可以做美国移民局的官方电影了。
工作?
帮你找好;学习?
免你学费;恋爱?
男人倒贴;乡愁?
不好意思,我的家在美国布鲁克林啊。
我绝对绝对不相信,如果刻薄大妈没揭Alice老底,女孩会“毅然”回到可怜的意大利水管工身边。
这部电影对于残酷现实(至少就大多数人而言)的描写极少,充满少女的梦幻——为工作克服乡愁,为学习刻苦努力,为恋爱,她什么都没做,甚至连必要的酸涩都没有,只是做了一个看似艰难的决定。
科尔姆·托宾是我当下最爱的一位作家。
我只给他的《布鲁克林》评了3星(满分5星),因为个人觉得这部比较容易阅读的作品的心理描写较简单,没有展示出托宾风格的魅力。
即便如此,我还是非常期待看到同名电影,这是托宾第一部登上大荧幕的作品。
但由于同名电影的改编更加肤浅,所以只能勉强给2星了。
我尽量含糊其辞以免剧透吧。
首先,原著的第一章被大刀阔斧缩减为短短6分钟。
爱丽丝与故乡、亲人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什么铺陈。
她与吉姆之间那“伊丽莎白与达西”式的朦胧恋情更是无影无踪。
以至于在影片后半部分,她就好像一个见异思迁的婊子。
接着,爱丽丝在美国的生活也被简化为一个粉红色的童话。
她身边的人都那么善良友好,她的成长那么一帆风顺,她的爱情那么甜蜜温馨。
我不认为托宾写过一本都市白领言情小说。
最后,影片还硬造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局。
一个莫名其妙而且厚颜无耻的浪子回头。
一个俗到他奶奶家的前后呼应。
一个让我尴尬不已的大团圆。
总之,我很惊讶,一部爱尔兰、英国、加拿大合拍的电影,拍出了美国梦的感觉。
编剧到底有多么跪舔美国爸爸?
所以,给2星,很勉强。
今年奥斯卡的几部电影,对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布鲁克林,因为经历相似,基本上我是跟着女主哭着看完的。
顺便安利下女主扮演者西尔莎,演的太淡定,完全超乎年龄的表演,不得不让人折服。
电影的着力点显然不在爱情,两个男子代表两种生活,托尼代表美国自由宽容的环境,而吉姆则代表爱尔兰小镇闭塞毫无隐私的生活环境。
女主最后回到托尼身边,并不是多爱他,只是隐喻着她的选择和放弃。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它生的使命就是飞翔。
When you get to immigration, keep your eyes wide open. Look as if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You have to think like an American. You'll feel so homesick that you'll want to die, 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 apart from endure it. But you will, and it won't kill you. And one day the sun will come out, and you might not even note it straight away, it would be that faint. And then you wi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Someone who's only yours. 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
A故事(表面故事):女主在移民美国暂时稳定之后,回到家乡,寻到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然而她却无法摆脱美国对于自己的影响。
于是便离开家乡,再次回到了布鲁克林。
B故事(内在思想):美国移民的身份认同
前4分钟讲述女主在英国的职业,看人下菜的老板。
直到三分18秒的时候,女主公布自己要动身去美国的这个消息。
紧接着又是被老板一顿猛怼,且道出女主的家庭情况,她有一个sister.
临走前和闺蜜参加聚会。
闺蜜受邀一同跳舞。
再次揭示出女主在这个地方当中一没喜欢的工作,二没对象。
这也揭示了他前往美国的必要性。
8分,女主挥别家人,乘游轮离开。
16分,女主准备迎接美好生活,然而迎接她的却是各种的不适应。
20分,女主对于美国的生活感到了极度的不适,此刻她产生了思乡之情。
女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对家乡的思念和母亲的往来书信当中。
25分,转机,就在女主最悲伤绝望的时候,那位曾经资助她来美国的牧师找上了她,并再次资助她上学。
27分,女主去为无家可归的老人发放食物,而她了解到这些老人很多曾经和他一样,都是爱尔兰人,然而现在却无家可归。
女主的思乡之情,再次被勾起
35分,一个转折点,前面都是A故事,这里是B故事的开头,女主开始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女主在舞会上遇见了他的未来男友。
同时这场舞会也促进了他和舍友之间的关系。
女主在爱情的滋养下更加适应布鲁克林的生活
44分,女主寄往家中的性也从一开始的思念与抑郁等负面情绪渐渐的转向了积极。
女主在积极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男友深情表白,女主很感动,但是她却没那么喜欢他,也是在为后面女主的犹豫做铺垫52分,女主明确自己对男友的心意
58分故事转折,全片二分之一处,在女主最好的时候,她的姐姐病逝了,女主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1小时8分,女主和男友领证,注定她必须回来女主回家因为朋友要结婚的缘故,需要多呆几天。
在美国的生活让女主从一开始的灰头土脸,变得风情万种,也更有能力1小时19分,得到了姐姐之前的工作
男友开始催女主回家,然而女主和老家的高富帅感情越来越好
1小时31分,女主曾经渴望的好的工作和爱情,在她从美国回来之后,全部都一一到来。
1小时35分,女主以前的烦人的老板过来找上他,告诉她自己知道她在美国已经结婚的事实。
本来还对家乡恋恋不舍的女主听到了这一番言辞之后,立刻买了一张回美国的船票。
1小时41分,女主离家前往美国,女主在船上遇见了一个和当初的自己一样的小女孩,她也当起了一个指引后辈的长辈,告诉她种种注意事项
女主回到了布鲁克林,回到了男友身边,A故事结束,B故事的全貌浮出水面,既美国移民身份的自我认同
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走的很稳,我甚至觉得还不错,然而在后半部分的时候,整个片子都跑偏了。
这就是我不得不吐槽的一个地方。
这部片子他原本是想通过女主在布鲁克林生活,随后又回家寻找,到了更好的机会之后,又再度回到布鲁克林的这一系列的经过来,表达出女主对于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种认同感,以及对于自己移民身份的认同。
然而,然而,然而。
女主真正要回到美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思念美国这个国家,或者说他离不开美国,而是因为在他老家,有人知道了他在美国已经结过婚的这件事实,使得他没办法继续在老家呆下去。
所以他不得不回美国。
女主回美国回的心不甘情不愿,就这最后还强行加上了一句话,是我忘记了这个小镇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可是作为一部讲述移民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片子,他最后并不应该是女主不得不回美国,而应该是她心甘情愿,并且非常渴望回到这个国家。
整部影片当中表达女主深受美国影响,进而习惯美国思路,我在这个片子当中找了很久,唯一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泳装这个情节。
还有从一开始,女主乘船前往布鲁克林的地方,她遇到了一个和她同样回了家之后再前往美国的人,而她所给出的答案就是回家是个错误的决定,去美国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正好表现出来他们都是对于美国这个地方的向往。
然而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女主对于美国的向往与依依不舍,还有美。
女主深受美国影响所产生的那种美国思维,这片仅仅只是在讲女主回到家之后有了更好的对象,更好的工作,然而她却迫于无奈不得不回美国。
所以B故事呢,电影的内核思想呢?
文不对题,如果是个作文,都是跑题的。
导演和编剧不是一般的粗枝大叶,而且我敢打赌导演一定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然也不会拍成这个样子了。
这个题材本身就不好表现,外加没有经历,就更不好拍。
就这还能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我也是无语,估计八成是靠着移民主题上的吧(说句题外话,因为我本人就有类似女主的经历,所以看到这样文不对题的电影,真是..............)
除了把cardigan穿好看了,《布鲁克林》这部电影其实没有什么其他的太多亮点。
但怀着不同心情走过美国海关的女孩子,不管她是不是爱尔兰裔,应该都能从电影的一些片段里找到共鸣。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长辈教我人要保持理想和理念的统一,不能朝秦暮楚方能获得社会的尊重。
这个长辈说对我这些话的时候目光如炬,好像这真理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不出15年,我就清楚的看到说这话的人如何在婚姻里面过着伪善的双重的生活。
我现在不想怪他们灌输给我一些他们自己都无法做到的道理,毕竟,如娄烨问记者的:“你们当中有谁没有和除了妻子以外的女人睡过觉呢?
” 人的幸福确实是从那种同一性当中来的,可人没有办法不怀有双重的理想,不去经历双重的人生。
不幸也是生活的主题之一。
《布鲁克林》描述的就是一个刚刚步入青年的女性的双重生活。
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其中一种生活理解为新大陆上的幸福生活。
那我们就无法看到那种不幸以及不幸之下的漂亮人格。
事实上,美国也是不幸的第二故乡。
当年出走的中国女大学生,被塑了像的哪一位,多年以后也被写信举报了远志明牧师强奸她的事实。
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女人没有故乡,女人是故乡的喻体,而故乡是被用来宣誓主权、使得契约生效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尔兰牧师对Eilis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爱尔兰女孩到纽约来。
Eilis就是在这样的需要下背井离乡的。
这层女人和故乡的隐喻曾经让我非常反感,以至于开始使用交友软件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不能接受任何中国男生发来消息第一句就问:“中国的?
”好像如果我是中国的,这就为他在我面前更自信而做了背书一样。
而事实上,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最先失去的难道不应该就是那种对自己的把握、换言之就是自信吗?
因为我是你故乡的人,你就觉得胜券在握,这不是想在故乡身上骑马打仗当土匪、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吗?
对不起,你不可以在我这里当军阀,也没有做执政党的优先权。
我不是你的故乡行政主权的喻体,我要做就做红河谷。
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不觉得Eilis的美国梦,和很多人一样是“美国金梦”,她是移民浪潮里一朵安慰人心的小花,是别人梦的点缀。
她没有辱没使命,给以了很多人安慰,这里面有爱尔兰难民,也有羞赧的意大利裔青年。
在这个青年怯懦时,她给了他机会;在他失去信心时,她用非常严肃的承诺给了他巨大的安慰(婚姻)。
从任何层面上来讲,她都是一个圣女,纯洁的付出着爱 。
女人没有故乡,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就这么讲。
可她想不想拥有故乡? Eilis的这种需要、如果不是遇到乡绅的儿子、她大概自己大概都忽略了。
我们也需要纯洁坚韧的故乡男孩作为我们心中故乡的喻体啊。
由于这想象是在太有限,我一时间都无法描述那种画面。
也许比较接近我过去常常提到的那种“brotherhood”:是你在异国深夜宿醉接头时,一个说普通话男孩的关切问候; 也许更深沉一些,像布兰登上校一样,永远等待着帮你收拾劫后的心情。
不要保护我们不受掠夺、不受侵略,像兄弟一样,给我们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吧。
这也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得当的地方。
爱尔兰的情绪,不够浓烈,比不上它的烈酒。
乡绅的儿子的儿子毕竟不是贾樟柯,不知道怎么在山河故国里,和心爱的姑娘分享一颗大白兔奶糖。
也不知道怎么在新修的大坝前,最后跳一支舞。
最后的最后,只能靠一个恶毒的老女人把女主角逼回纽约,怎么都有一点牵强。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一点想故乡男子。
我们应该像同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念完了,才知道山河万里,我们永远是承前启后首尾呼应似曾相识的一些章句。
在大皇后区离家很近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家电影院,于是和好友赶着周二的6刀特价,窝在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就着免费的咸味爆米花看完了Brooklyn。
《泰坦尼克号》里杰克的大喊new york, new york好像还在昨天,50年代繁忙的大西洋上,另一艘船又承载了一位爱尔兰姑娘的美国梦朝纽约进发。
就像无数小镇姑娘一样,Eilis的生活简单平静同时又缺少激情。
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出众的美貌与开朗的性格,Eilis只能为势力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娘工作,就连去跳舞也只能在成双成对的舞者中孤独的默默离场,如此乏味的生活最终让她来到了brooklyn,从一个天真又不善交际的女孩变成了时尚又大方的都市丽人,并且收获了爱情。
典型的美国梦剧情。
紧接着导演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来动摇它。
从大都会镀过金的女孩子回到家乡,无论是在《萨布里娜》还是在Brooklyn中都光鲜靓丽,散发着与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信号,体面的工作与高富帅的情人接踵而来。
Eilis是如此的幸福,以至于沉沦在家乡的脉脉温情中不想离开,直到刻薄的老板娘的出现提醒了她小镇生活的另一面,平静与安稳的面具之下包含着狭窄的人际圈中狭隘的人性与一成不变的日复一日。
所以在灿烂的北美阳光下女主角重新站在了Brooklyn的街头。
这里是她选择的家乡。
我想大概每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体会过Eilis的纠结,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带来的孤独感与不适应对于生活在东方文化之下的亚洲人而言可能更甚于她。
磨合期过去之后都或多或少成为了当地的一份子,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然而内心的归属感究竟如何大概只有本人才能体会。
记得一个已经离开纽约回国了的朋友曾经说过,没来的时候总觉得这边像是别人家的饭菜,哪里都好,等到真来了以后反而感觉自己像是在漂着,无比怀念国内的热热闹闹。
此心安处是吾乡,即使这座城市汇集了大概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人以及人类发明出来的一切声色犬马,没有温暖与爱也注定只是生命中的过场。
我想如果不是Eilis已经结婚的事实被坏心的老板娘拿来威胁她,那么很有可能Eilis将会留在家乡。
人对于熟悉的环境与舒适安稳的生活的渴望之大甚至让Eilis几乎抛弃了远在纽约让她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丈夫。
还好有那个邪恶的老板娘,最后她终于想起来了为什么当初自己要离开这里。
莫忘初心,对于孤身追求理想的人们来说这几乎是唯一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活的开心,有谁会愿意吃苦,选择了吃苦的人都是因为她们并不能从现有的生活中得到快乐, 因此带着期望离开,追求理想中的幸福的一丝踪影。
Eilis在他乡得到了她曾经渴望的一切,当然这是导演的理想化安排,大部分人都在现实的打磨下不断妥协与继续努力,可是我想她们也许并不遗憾后悔,经历过,成长过,总归有所收获,没有虚度光阴,学会了怎么更开心的生活。
《定风波》序中苏轼问柔姬,“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 柔姬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人生里会有几个大妈跳出来说几句?~
故事没啥,少女订婚后遇见高富帅最后回归家庭的老套。为什么用手持摄影?50年代的视觉风格和本片基调其实没那么动感啊,而且光还是那个光,颜色还是那种颜色,与Carol一比,高下立判。剪辑也总比观众快半拍,一开场我甚至有种看trailer的感觉。美工真心不错,对爱尔兰视觉元素运用的非常纯熟。加一星
3.5 身在异国的人看了都会自动加感情分吧,会不禁琢磨起是哪一刻让人不再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反正两个要素不能丢:工作和爱情,社会与个人层面的连接。意大利小哥的笑真是暖到人心里。对纽约这座背景城市,甚至只说布鲁克林,的刻画实在不足。
把肉剔净 还要将剩下的骨头烹出味道来 简直是灾难
▤「All I can say is that it will pass. Homesickness is like most sicknesses. It'll make you feel wretched, and then it'll move on to somebody else.」
罗南长大了演技仍旧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她构起整部电影。导演也和观众一样爱她浅蓝色的眼睛,在特意拉长的特写凝视下,真的会被情绪带走。虽然从头至尾都谈不上有很大波折,结局也预料得到,但这个漂泊异国的女孩,她忐忑、不安、犹豫,想找个依靠,却放不下家乡,多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演出了故事的壳子,没拍出托宾的氛围内核。女主的表演很具真实感,效果却并不隽永。毕竟对太多同样只身去国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爱尔兰人的同乡网还是太幸福了。中国人的挣扎要更底层更艰辛得多。
Cliched love story
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女孩。
莫名其妙地烂尾了
现在挂着女权的片子大多跑偏到太平洋了吧。这部电影三观就跟去年那部涉足荒野一样炸裂。好好的故事就讲成了明明结婚了还回来搞暧昧然后被拆穿还推说是小镇人民gossip的锅然后一副啥事没有的样子滚回纽约去了。感觉除了乡愁和生活小琐事女主遇到的人都挺好的,回来的暧昧纯属自己作。表演加分。
整体调子挺喜欢,温柔如水的电影,喜欢女主每次念信和旁白,姐姐太可怜了。太喜欢男主温柔宠溺的笑容了,真的是个很好的男人。不喜欢女主回乡之后的二心,虽然可以理解,但最后马上重回纽约,我倒希望有更多情感铺陈,显得纯粹是讨厌小镇碎语而非对男主的爱。
这么拍法不拿奖说不过去啊
另一种成长教育。半个世纪前的故事却似曾相识:打工妹远赴魔都奋斗,是在大城市艰难立足还是回家乡安于现状?人生的某个阶段总会为类似问题纠结,道路只在一念之间。
值得一看 思乡的情感被女主演绎的很好两大男神也太完美
反超Carol成为我心中的颁奖季第一。Brooklyn提醒了我当初如何爱上电影。不是传统结构又怎样。强行抄今天guest speaker的一句话:如果能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么饱满,至少可以保证在这座城里有一席之地。
“我只是想陪你回家,不去吃饭,不去喝酒,什么也不干。我知道你要学习,然后好好睡一会儿。我只要送你回到家,说声晚安。”把坠入爱河的感觉刻画得好细腻。
冲着编剧尼克·霍恩比 / 科尔姆·托宾看的。实在是失望,剧情方面简直像是学生习作:就因为一个老太婆就得出“我差点忘了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结论?首尾呼应的方式也俗套得可以。以及最后好不容易有点戏剧冲突了,正想看看女主的内心挣扎,电影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匆匆结束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就有人说“你的故事跟布鲁克林的女主很像”,果不其然,连面临的选择都那么相似,但人生没有错误答案吧,留下还是离开,人生都能各自精彩。有时我也会忘记自己是个固执自私的小镇青年,把他乡活成故乡。
有多喜欢前半段就有多讨厌后半段。因为一个男人留在爱尔兰,又因为一个男人回到美国,男作家的想象力真是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