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سه رخ,伊朗三面戏剧人生(港),Se Rokh,Three Faces,3 Faces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年份:2018
简介:一位著名的伊朗女演员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影像中,一个年轻女孩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女演员向好友兼导演Jafar Panah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年轻女孩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每日生活。详细 >
阿巴斯但又不是阿巴斯,最后带着围巾狂奔的她心里在想什么呢
还算言之有物,但主人公们并没有因此完成统一的表达,导演本人也是如此
#71st Cannes#最佳编剧 边陲社会观察 纪录虚构融合
带有悬疑色彩的纪实性公路电影,镜头感延续了《出租车》的风格,但叙事琐碎了一些
虽然表达上面有些散漫,叙事上有伴着时而语意不明。但是仍然享受于在如此简单的故事外壳之下,作者对伊朗当下乡村图景的描绘和体察。最终帮助年轻女孩的故事逐渐被列为次要,而周遭一个个出场的村民们的思考与细节让全片显得无比充盈和自在。
继续呈现伊朗社会的各色观念,舍弃了《出租车》提供的广度,本作来到西北山区,更具故事性。虽不具基亚罗斯塔米作品纯真的多义性,仍能以相当的力道提供逼真的现实主义观察:性别、职业、信仰、城乡;挡在山路上受伤的种牛。
故事講得一塌糊塗,放那麼多台詞和特寫,不知道他想幹嘛。
略冗长了
2019009 二星还行
并不比《出租车》糟糕多少,换句话说《出租车》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阿巴斯也玩这一套,但贾法帕纳西在电影节上拿的永远只是安慰奖
阿巴斯致敬合集+强行塞入情节剧。看到五十分钟两女主撕逼的时候,实在是到了难以忍受的尽头,但还是强行看完了。怪不得给“最佳编剧”呵,花这些力气营造出的“纪录-剧情片”虚实交叉感和所谓的社会性,在前几部都还算自洽,至此则给人一种套路和做作感。至少是我看过的帕纳西电影里最差的一部,但也不得不说这种拍法本身下限又很高,再讨厌也只能好评。
比想象中的好不少,故事简单直白没有花里胡哨,后半段节奏好起来了.
帕纳西一贯的风格,脱离了以往从政治与社会上剖析伊朗,试图从文化与传统来探索,但少了许多锋芒,显得太过温吞了。虽然也有悬念在支撑剧情,但情节线太弱,台词亦不精彩。可取之处是给观众展现了伊朗一个偏僻突厥山村的真实情境,其中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至少比某大牌当着拆腻死面赞颂伊朗没有文化审查好
情节、结局、结构几乎照搬through the olive trees,但没有任何超越;唯一新颖的是这部片里看到了不被胶片捕捉的伊朗村落、不再失真的村民的咬词,似乎打破了阿巴斯电影里营造的那个诗意的“伊朗”,与村民欲言又止的谈论政权禁止导演出国……也许试图在戳破伊朗新浪潮的面纱,给人们呈现一个相对现代的伊朗。但在探索怎样与数码高清时代相处的伊朗导演中,居然还是老一辈的马克马巴夫做的好。伊朗新浪潮后年青一代的导演能怎样继续伟大的电影传统但同时不复制黏贴,也不成为欧美主流电影观众异国风情的消费中心,也许是面临的挑战。 / 被新浪潮影响的年轻导演们未来在哪里????@伊朗@法国@台湾
半小时后完全垮掉,对帕纳西最失望的一部作品。
北影节第二部 很感人
戛纳时睡得不省人事,时隔大半年总算是看到了。节奏稍慢,但平实动人。
伪纪录片式的拍法 尤其贯穿全片的行车镜头 车前玻璃成为电影镜头(元电影);结尾车玻璃被打碎(留白)也即是镜头的破碎,完成现实与电影的间离,甚妙。
还是一如既往地黑自己的国家,政府还是无视自己的禁令让他拍了电影且没有惩罚他,莫非是伊朗宣传部门与他演的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