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世界各地浩浩荡荡的同性恋游行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但,他们所征求的权益无非说到底,是一种公正,是一种天赋人权一般选择的权利。
不得不说,《PRIDE》这本片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那句“今天我们不支持他们,他们被消灭了,明天我们被压迫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支持我们”。
直弯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选择爱的对象不同而已,他们不应该被歧视。
就个人口味来讲,虽然刚看的《坚不可摧》中充满了虐待小恶魔帅哥集中营这些赚人眼球的元素,但是还远远没有《PRIDE》里面这些基佬和矿工还有基佬矿工来劲。
但没想到在80年代非常保守意识下的英国,也曾有过纯爷们的矿工公会和同性者的联盟,如果不是纪实电影简直难以相信。
我个人不喜欢同性者,对赞誉无数的断背山也很无感。
像费城故事,米尔克,平常心等电影都是同性者追求自身权益的电影,只是出于公众道德才会表示支持。
看完《骄傲》开始觉得,我这样冷淡的歧视者是不是才是最卑鄙的,虽然不会嘲笑他们,但也不会有行动上的支持。
而被歧视的同性者们却主动支持工会罢工,用行动打开人们道德上的坚冰。
宽容和理解不应该只出在嘴巴上,那是非常软弱的行为,就像我在教会的祷告一样软弱无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虚空的应付,而无实际。
十分付出才有一分获得,所以我觉得羞愧。
这些80年代的同性恋者最终获得来自公会的支持,他们是配得这份骄傲的。
2014年上映的英国电影《骄傲》(pride)是一部讲同性恋平权运动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并不是单纯讲同性恋群体自我的平权问题,而是将切入点放在了另一个群体:矿工。
一群男女同性恋们想要为罢工的工人筹款,但工会由于他们是同性恋拒绝接受。
同性恋们决定避开工会,直接走人煤矿村庄的工人家庭中,和他们交流,并给予帮助。
矿工群体一方对同志群体原本怀有敌意,但随着长久的接触,两个群体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并在日后结成了捍卫自我权利的联盟。
《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
豆瓣也给出了8.3的高分。
只是澈澈看完整部电影,实在没发现所谓的喜剧笑点在哪里?
影片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故事的大背景定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新自由主义政府采取铁腕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
威尔士的工人们长期罢工使得自己在经济上履步维艰。
同时,1984年6月30日,伦敦同性恋发起游行。
同志群体的领导人Mark发现,其实同性恋和罢工的工人有相似的平权目标。
如果同性恋游行能与支持工人相结合,那么会让让更多公众关注到同性恋群体。
在联系了数家工会,对方由于筹款者是同性恋而拒绝后,威尔士的部分罢工工人的出现使情况有所转变威尔士俱乐部的Gwen老太太接到Mark方的电话,在并不清楚同志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依然愿意接受对方的善意。
这一幕成了整部电影的转折点,导演也给了老太太一个长长的接电话镜头,太美!
LGSM(男同和女同支持矿工)的小伙伴们得到鼓励后,开车前往威尔士罢工工人的家中。
车上三名自嗨的拉拉,坚持认为每个女人内心都是拉拉,搞得其他几位男同很不爽。
但是威尔逊的罢工工人对是否接受同志群体的筹款帮助也分化成了两派。
福利社区的老大Hefina从最初的中立态度,到最后坚定的支持同志群体。
小胖妞Sian也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同志群体,左边是他的老公,最初极度排斥同志群体,最后也成了保护同志群体的一员。
Sian的老公为了同志们不被欺负,最后向其他工人挥起拳头罢工群体领导人之一的Dai作为先锋,来到同志酒吧表示感谢。
Dai的老婆接触同志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两个男人像老公老婆在一起生活,谁负责做家务呢?
上面讲到全剧剧点的Gwen老太太接触到同志后,还是搞不清楚拉拉是怎么一回事。
此女人属于强烈反对接受同志群体筹款,并最后私下将威尔士工人与同志群体的活动透露给外界。
在表演方面,《骄傲》属于一部群戏,除了上面列举的工人方面,同志群体方面也塑造了一些典型的角色。
但为了让电影更具有叙述性,有两个人物被突出。
一个是Mark,一个是Joe。
Mark告诉Joe人生很短,必须骄傲的话。
作为同志群体的领导者Mark,他的身上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并不局限于同性恋群体,而是包括当下社会制度下所有处于不平等、弱势地位的群体。
Joe个人也随着同志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成长,从最初参加游行时的胆怯,有所顾及,到最后勇敢走出家庭,成了游行队伍中呼唤同志自由平等的先锋。
除此之外,还有一对同志恋人。
Jonathan在工人舞会上,以自己的舞蹈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女性工人,同时也让原本排斥同志的部分男工人对他刮目相看。
他是英国第一个被确认为HIV阳性的男同性恋。
Jonathan的男友Gethin,自己的妈妈由于无法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16年的时间两人不曾说话,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很暖心。
小狼饰演Mark的前男友惊鸿一瞥整部片子看下来,编剧在矛盾处理方面并不是特别的突出,也许是尊重历史的意图,所以在同志群体或者工人群体争取权利过程中表现的戏剧张力并不是特别的强烈。
这一点和去年讲述少数裔争取平等权利的影片《隐藏人物》比起来稍显逊色。
李澈也向大家推荐《隐藏人物》这部片子,将其和《骄傲》对比观看更有收获。
看这部片子,更多的感动还是来自于同志先驱们的斗争。
没有他们的一点一点地努力,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所处的时代,无论与同志群体是否有关系,仅仅是这样一个能够丰衣足食的安稳现世,也是前辈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换来的。
当下的任何一种平等,都不是从天而降的。
而抱怨当下不平等的人们,与其抱怨,不如自己为其努力一把。
如果某一天,当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成为少数群体时,希望你也能像影片中的人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而微薄力量的汇聚,形成燎原之势后,说不定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改变那些少数群体未来的命运。
日裔美国公开出柜学者吉野贤治在他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书籍《掩饰》中写到:“同性恋权利运动深受其先辈的恩惠,例如种族和妇女民权运动。
当我们逐渐成熟壮大,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时,同性恋者便可以报答前人,贡献出一种对同化的批判,而这会丰富民权范式,惠及所有需要民权保护的人。
”的确如此,作为一名同性恋,前提是一个公民。
希望我们的视野能够更宽阔,所看到的不是同性恋群体自身,而是所有遭遇不公的少数群体。
故事最后的结局依旧尊重了历史,工人斗争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在第二年英国伦敦同志游行的活动中,这些曾经受同志群体帮助的工人群体,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为同志平权游行呐喊发声。
故事中的人物原型都可考证。
Mark于1987年因艾滋过世,其余7人如今都还健在。
Jonathan最近度过了65岁生日,他也还和他当时的男友在一起一个专注同志电影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因为村上一个始终对同志群体存在厌恶的女士打电话给报社,把同志群体支持矿工罢工的事情透露给他们,导致矿工总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决定拒绝来自同志群体的帮助。
而马克却利用了这个报道,来扩大宣传与影响,做出“惊人之举”,让更多人知道同志群体正在做的事情。
在给其他不解朋友解释的时候,他对乔说,在同志群体中有一个光荣悠久的传统,那便是被叫绰号,它让同志群体顽强的挺过许多年。
“当有人叫你绰号的时候,你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
”无论是难听的例如“变态”,“基佬”,“玻璃”等等这些羞辱性的绰号,都统统收下。
这似乎已经成为同志群体中一个重要的自娱且光荣的传统,同志群体总是能把那些攻击他们的绰号或是表示耻辱的标记,如粉色三角旗(纳粹集中营中同志标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正如马克所说的那样,让这些绰号和标记变得“实至名归”。
同志群体通过对敌视者语言的消解和自娱,使得那些原本恶劣且侮辱性的词语改变原本的意义,成为同志群体中独有的特殊称谓。
例如无论是queen还是faggot,在英语中都是对同志的侮辱和嘲讽,但同志群体接受这些绰号然后对其意义进行修改,从而使得这些词语为己所用。
正是使用这样一种承受敌人投过来标枪的方法,同志群体始终坚强而十分富有娱乐精神的为自己证明,并告诉那些偏见和歧视者,他们恶劣的攻击并不会激怒他们或是发挥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攻击的落空反而暗示了歧视者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美国的石墙运动开始,同志运动中骄傲(pride)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无论是那些已经出柜,为同志群体争夺权力的公众人物,像哈维尔.米尔克,都始终对同志强调要对自己骄傲。
在如今,当我们看到一些公众人物出柜的时候,也会提及对于自己同志身份的骄傲。
或许对于他人而言,这句话显得自大而莫名其妙,但这确实漫长的同志平权运动中主要争夺的东西。
同志少数群体始终被所谓的主流文化所压制,甚至压迫,传统饱受文化对同志的身心摧残恶毒而影响深远。
无论是《圣经》还是传统文化,都告诉世人同志是罪恶且注定要受惩罚的,是不正常和变态,在这样日久天长的宣传和欺骗下,年轻的同志在恐惧和惴惴不安里苟且偷生,痛苦甚至想过自杀。
在这个时候,自我认同是最重要的步骤,而在这其中,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骄傲便是主要部分。
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再被阴影笼罩,也不再生活在柜子和恐惧中。
就像马克最后对乔所说的那样,“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有点骄傲!
“或许这样的骄傲在他人看来有些傲慢,但就和那些被辱骂和叫绰号的悠久传统一样,骄傲同样是同志群体艰难奋斗所努力争取的,是光荣的传统。
在电影中,全国工会当听到希望帮助他们的是同志群体时,便挂断电话。
我们能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英国这个颇为保守的国家,对于同志的态度,也正因为此当最终矿工和同志群体走到一起,彼此支持的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便会举得事情最终会变成这样或许并不那么难以想象。
无论是全国总工会还是威尔士村子的矿工,他们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同志”,由于对这个群体的不了解和通过媒体或是其他人扭曲的固定印象传递,先入为主的便对其产生偏见和抵触。
因此,当马克带领着其他朋友第一次到村子酒吧的时候,怀疑、不友好、抵触甚至是厌恶都是必然的。
对于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而言,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何况和矿工接触的是一个“社会名声”始终不佳的群体。
电影中,村子里的女人最先接受同志群体,或是是因为她们的淳朴,对于同志群体她们更多的是好奇,而非抵触和偏见。
男人们对同志产生偏见,一大部分原因和男权社会所规定男人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并且这些男人时不时会怀着一股自作多情的幻想或恐惧,即认为那些同志会对他们下手。
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自作多情会存在,但在这颇有喜剧感的状况下,同志对传统男性角色或说是气质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其他男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被侵犯了,暴力在这时就有可能产生。
但就如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伊丽莎白,当她和达西先生相处一段时间并开始了解他之后,一开始的偏见便渐渐消散。
威尔士村子的矿工亦是如此,当他们在与同志群体短暂的相处交流之后意识到,那些曾经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同志并不是就如他们从媒体上或是其他人那里,甚至是他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在这里,编剧视角独特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人与人在相互了解之后的偏见消除,对人与人关系的表现电影颇为精彩的部分。
在这部群戏的电影中,依旧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独立、让人喜爱的人物。
或许也正是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同,让我们意识到对他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
无论是什么群体,都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并非所有人一样,因此群体的多样性是最大特色。
我们从来就不能通过几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一个群体,更不能用它来定义一个人。
不了解导致偏见,而如果我们坚守自己的偏见,最终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2014 12.28 午夜
看完百感交集,想必时至今日同性合法一定经历了数不尽数的困难吧。
大概两年前我还不太了解这个团体,第一次明确知道出柜的明星陈粒,我觉得很害怕,我觉得这样很奇怪,总之我觉得她们不正常。
后来看了很多电影,愈发了解之后才懂得love is love,也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无知。
不过这应该也代表了大多数人,毕竟同性不会被广泛接纳,所以也很少有相关科普。
看到乔最后走出家门那一刻真的哭了,需要太多勇气了。
生活中只要稍微有点不合群都觉得自己完蛋了,甚至不敢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能明确自己的取向并且勇敢面对也很不容易啊,需要太多太多勇气了。
不管想做什么想爱谁都应该shut up and march!
相比同性之间异性已经少了太多阻碍。
另一方面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看到乔坐车回来他的妈妈既惊恐又羞耻,乔肯定伤心透了,自己最亲最爱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太难过了吧。
不只是性取向,生活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啊,孩子渴望自由父母想要约束,没有对错,但着实不应该总爱绑架!
身为同性恋的父母也要面对很多压力吧,也很不容易。
也更要感谢前仆后继挺身而出的lesbian们,是他们她们共同争取到今天的权益。
爱就是爱,无关性别。
所有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正是这些人推动了同性事业的发现。
人都一样,男人也可以跳舞化妆美甲,不要被世俗的规定骗了,人生很短!
很短!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说说而已。
最后想说说自我约束。
很多人对同性排斥甚至厌恶,个人感觉除了不了解还有一部分是同性之间关于艾滋的传播,是对于疾病的恐惧。
anyway,如果是gay,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并且不要试图掰弯直男或者试图引导未成年,我觉得这种行为很恶心。
爱应该自然而然,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不论如何,请带套。
意外怀孕不可,艾滋更不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同性合法,指日可待。
this is the ending of my Manchester trip, I would like to say this is a so much different movie.well, most of the normal people in the whole world is nice and friendly, we can not say politics is the same to people.in his movie it showed the UK people especially the miners and LGBTQ want to fight for their own right, which is much interesting for me.well in some way miners is also a very weak group cause their work is so much heavy, for example the drilling machine they used all the time is thirty kgs which is much difficult for a people to imagine.now I feel the same situation like the local, they once has a heavy history, I couldn’t say that they just are the people with vested interested.
一部还原历史、振奋人心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助于彻底消除对同性恋或其他少数群体的偏见的力作。
无论你的性向、背景、口音或职业是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追求和感受人之为人的一切尊严、自由和美。
当然,为此你必须有勇气,努力认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缺陷,必要时还得挺身而出与无所不在的偏见和不公作斗争。
但这恰恰才是我们所值得骄傲的。
影片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但力道十足,尤其是弗兰克在与煤矿工人聚会时的那一段即兴独舞,还有女工清唱《面包与玫瑰》的段落都精彩至极,令人回味良久,念念不忘。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
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
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
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
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
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
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
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
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让人哭得超惨,但心里是温暖的。
之前总觉得 pride parades越来越商业化。
这几年在阿姆的基本上就是狂欢节,到处都是酒精和奇装异服。
不是protest,更像是celebration。
看完电影才真实地意识到,从人们不得不走上街头寻求自己的权利,到现在可以无拘无束地欢庆,我们是应该心存感激的。
这样的变化,是建立在我们之前的人努力抗争之上的。
多少我们现在习以为常权利,也是这样。
很多人总是在谈到平权但时候就如临大敌,似乎一切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动乱。
当下已运行多年的法则,因为是照旧,所以合理;因为合理,所以安全。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时代也有它的局限性。
但当看似不合理事出现,一旦我们拒绝深入了解,直接因为这件事“超出我本身的认知”而去抵抗和仇视,就在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之间筑起一道墙。
大家集体唱起的那首Bread and Roses,背后也有一个平权的故事——1912年美国纺织女工罢工,也被成为“面包与玫瑰”运动。
那时候喊出的口号,面包是口腹问题,Roses大概是被尊重的工作环境和其他精神上的诉求。
看完电影之后,我把这首歌反反复复播了好多遍。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放在当下的语境里,也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要面包,那是基本的权利,是人人本该平等享受的权利。
我们在呼唤玫瑰,寻求爱和理解。
我们本应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如果无法做到,那至少可以倾听和耐心交流。
只是在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将人群划分开来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本来都是“人”。
在这个世界,这种爱被误解了,误解之深,它甚至被描述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为了描述这种爱,我站在了现在的位置。
它是美的,是精致的,它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它没有丝毫违反自然之处……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嘲讽它,有时还因为它而给人戴上镣铐。
——王尔德本周,我的一部分小伙伴们集中刷了两次屏。
第一次是《奇葩说2》的宣传片段里,外星读书人蔡夫子含泪说出柜的不易和做为“勇敢的人”的孤独与辛酸;第二次是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境合法,品牌们的支持广告与同性家庭们的笑容影辑。
那些阳光下灿烂的笑容让我想起去年戛纳酷儿奖的得奖影片《骄傲》。
如果你们因为卷福和花生的基情四射和《小不列颠》里的基腐喜剧弥漫,就以为大英腐国是由来已久的基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至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腐国还是个极度保守意识和铁腕统治的国家。
如果现而今的同志游行看起来更像浓墨重彩又青春洋溢的小鲜肉嘉年华的话,1984年的骄傲游行,是一群被保守社会隔绝的边缘人,鼓足勇气忍受着歧视目光的集合呐喊。
而故事里的这帮被主流社会隔绝的群体,却雀跃筹划着帮助另一个群体——被撒切尔铁腕政策打压而生计困难的矿工组织。
作为故事主角的可爱娘炮小胖子马克,福至心灵的想到作为弱势群体应该支持弱势群体,开始热心的为远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矿工小镇募款。
但当他们热心的打算把捐款给那些因为经济封锁无法继续罢工的矿工们时,却遭到了他们的集体拒绝。
那个时代,同性恋依然被贴着艾滋传染者、乱交、变态等标签,在不远的历史里,天才作家王尔德和《模仿游戏》里帅倒万千少女的计算机之父图灵,都因为同性恋的身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乃至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可想而知,最MAN群体矿工们怎么会接受一帮奇怪娘炮们的募款,没饭吃事小,被“变态”们救济的失节事大。
而这帮执拗的傲娇们竟然鼓起勇气开着小车子把募捐的钱和物资硬送去了偏僻小镇上。
完全不同世界的两个群体,从初始的避之唯恐不及,到一点点接触中的认识与融合,一起吃肉喝酒畅聊着不同身份却相同琐碎的情感生活,甚至保守生活的姑娘们第一次看到会扭着屁股跳舞的男人大呼过瘾,还有看起来刻板恐同的老人家认同自己隐藏了大半生的秘密身份。
褪去被妖魔化的社会符号,这些和自己看起来似乎一样甚至更有意思和活力的人,让小镇上的人慢慢接纳和释放。
彼此成为战友,一起努力为各自和共同的困境战斗。
《骄傲》的好,在电影的节奏不卑不亢又绝不平淡。
没有大悲大恸的对立与矛盾,在看似有趣又笑料不断的故事里不减一分严酷环境里斗争的艰辛。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那帮鲜活努力勇敢抗争的人们,确实曾经努力着同样的努力,忍受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歧视与打击,乐观而用力的同样活得鲜亮,骄傲呐喊。
正因为半个世纪来的许多这样勇敢的个体生命和群体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的平权与宽容,才有6.26这一天的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化。
作为一个中国式婚姻制度唾弃者,我一直主张着不要婚姻制度这件事。
所以无论我是同性恋或异性恋,原本都是一个不婚主义者。
我羡慕江湖侠侣生死契阔,以为感情之所以能长久,是源于相爱的两个人把对方都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相互懂得与理解,共同守护才是维持感情恒温的方式。
婚姻制度里往往因为制度确立的关系,让人失去对感情和爱人本身的在意和关注,才让许多关系里的两个人慢慢渐行渐远,最终相离。
而所谓婚姻制度里的权益和对爱人的保障,通过保险、契约说明与收养等许多法律方式可以巧妙平衡,更坚定长持婚姻无用论。
直到有一天,我与我的女友,因为在中国的制度里不能通过法律方式获得手术签字权这件事,决定着我和她未来共同生活的可能微乎其微,我才第一次真正的面对“同志婚姻合法化”这个议题。
婚姻制度不仅意味着两个人彼此建立最小群体单位,约束彼此成为唯一,更关系着是否有权利允许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医治爱侣的生命,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是否能更正面的看待这样不同的感情缔结,关系着许许多多寻找自己形状的年轻人,是否能在更宽容更不偏颇的环境里选择自己的选择,活在阳光下与认同里。
许多人羡慕日本与欧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许可与宽容,但是这些进步和平等并不是静候来的奇迹和美好。
这些开放进步,是半个世纪来一场又一场的抗争与呐喊堆积而成。
而这些战斗从来不是云淡风轻的,今天的酷儿们走上街头的勇敢展示,在数十年前的街头收获的不止歧视的目光,还有石块和唾沫,甚至有更严重的身体伤害与强迫精神病治疗在等待着原本只是想按照自己的内心选择爱情的人。
比起艰难的前辈们,我们幸运多了,活在这个信息爆炸、越来越许可个性的时代里,这世界好像慢慢也变的温柔了起来。
比起二十年前的封闭和洪水猛兽般的恐惧,更多的人,对这样的群体和感情模式不再那么陌生,借助大量书籍和影视的了解,加上许多行业领域里的杰出代表,似乎我们也慢慢的开始在明亮里认可自己的身份,勇敢选择自我。
和蔡夫子含泪劝告后辈们别出柜不同,更多时候面对来询问我的建议的,许多因为类似要不要告诉亲友们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要不要坚持走难走的情感路的后辈,我总是不假思索的建议坚持自我,尝试经济独立,然后用技巧获得环境的理解认可。
因为所有灵魂明亮的人,能够站在阳光下勇敢微笑,拥有站立的价值观,背后都需要许多许多忍住泪水的战斗。
这些战斗,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存在世界的博弈,勇敢抗争带来的每一道伤痕都会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让你发出更多光芒,不惧所有前路与未知。
这无关乎你是一个什么恋,只关系着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生命,是不是可能长成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喜欢的、你自己。
=========我是特别纯粹的分割线===与世界谈谈===谨以此,致敬曾经战斗的他们和未来战斗的我们。
其实赶在今天的消息后写这一期的单读,并非只是因为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带来的感触。
今天的中国,我们生活着的脚下土地。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能选择的,能不被普世价值击打的究竟有多少?
性别歧视的平等平权、户籍制度的就学就业无奈、单身人士收养制度的缺陷、大企业对小个体的霸王契约,甚至如果你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想安安静静的不步入婚姻,都要受到太多社会环境的目光和谴责,甚至法律制度里的限制和不公。
就算有许多问题,看起来与当下的你我无关,但如何争取得到一个更平等与包容的环境,至少可能与我们珍视的人的权利福祉有关。
一个公民的担当,一个生灵的承担,或许是,换位思考之后,懂得与给予可以的协助。
小行星未来会筹划一个病院科室,联合几位职场达人与心理专业人士,为初入职场或感情部分有一些特殊迷惘的年轻人提供建议,做我们能做的一些协助,从这里开始尝试。
为了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亮的,为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更简单的选择与爱,我宣战。
郭敬明应该多看这种片子。但是我敢说这件事之后他依然会毫发无损地赚钱,而且他永远不会为同志发声,也许还会有更多的男孩子为了成名敲开他的房门。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最后忍不住泪目 工会真是好东西
笑中带泪的年度励志同影。很少有一部片会让人爱上里面所有的角色,但这部是例外,它让人真正感受到了LGBT作为一个群体的可爱。因为人生很短啊,所以一定要骄傲!
...
实在看不下去了= =虽然它似乎表现的一派和谐,但我总忍不住走神
现在每次看到最后所有人来支持主角的情节都幻视《海盗电台》。工运+社运入门片,在当下这个时代让人类再看到一次过去的真善美,无私,团结的旧日美好品质吧。一切都很甜很糖水没有让人看到残酷的一面(比如《舞出我人生》),也因此很适合进中国校园当启蒙片。至少是我将来会标记为孩子一生必看的电影。
以游行开头,又以游行结束,支持的双方互换之后,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电影用鲜活的人物推动剧情,又在事件之内刻画不同人物,编剧有着很清醒的认知。振奋人心的故事,群戏精彩,配乐大赞!
真实发生在英国历史上的一段事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同性恋支持旷工罢工组织影片表现方式的乐观冲淡了当时过程中可能的艰难1984年,英国保守的风气下,从接触到理解,再到包容,确实不容易现实中,LGSM和矿工们一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友谊最终换来了友谊而影片中表现出的一些真实的细节也确实打动人心2014年3月,英国同性恋结婚已经合法化当下网络发达,信息获取方便,也确实冲淡了那些无知带来的误解虚构人物joe的成长其实不仅仅是在同性恋这个题材上,应该对所有人,人生只有短短的时间,应该要正视自己的不同,骄傲的活着
今年戛纳的酷儿棕榈得主。在IMDB上给了9分,换算豆瓣五星。说实话莫老师一出现俺就高潮了。片子在叙事上还是有缺憾的,但是几乎找不出其他缺陷。还有就是伦敦剧院里历练出来的演员真是绝了,我觉得就算给他们一个烂剧本烂导演他们也能演得有声有色。话说Ken Loach也是今年带着劳工运动题材去戛纳的。
真的有人在为世界更美好一直做出不懈地努力,片名很棒!他们值得骄傲。
比尔·奈伊又有一部让我喜欢的电影了;然后惊喜地发现曾经讨人厌的“乌姆里奇教授”也在其中,不过这次她的表现大大改善了之前我对她在《凤凰社》《沉睡魔咒》中的印象;至于片子本身,让我联想起《米尔克》和《平常心》(巧!都是8.3分),这样的作品虽然看着觉得拍得挺不错,但却没能让我激动不已。
会议上女生唱歌那一段还是蛮做作的,独唱领一段,高低声部的渐入,虽然合情合理,但太过于造势。本片在主题上一直在打造群像,个体人物却不算有血有肉,而更加没有煽动起革命的热血和激情。全片开头最好,以乔治迈凯视点引入,但中途一度流连于不算紧张的斗争。
深深被打动,史实一定充满苦楚和艰辛,但是电影拍得如此浪漫。
没觉得很好看
本片真是有太多的欢乐和感动,包容一切的老太太们好可爱。导演弱化了一切现实的令人消沉的元素,突出了愉快的部分。还有奈依叔你终于在本片里出柜了。
这片子问题有一点,就是太傲娇了,让直的小伙伴们都有些害羞了。
题材伟岸,主旨崇高,情怀动人,但前一小时都笼罩在一种刻意营造骄傲氛围的亢奋状态之下,而且台词太满。后40分钟更好,多了一些缓冲余地。
在国外学习PA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想要真正为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不管是feminism还是LGBT或者climate change哪怕是pacifism,真正推动Green politics的进步,才是真正的pride。
搞不懂威尔士矿工罢工的背景,有点难受。(而且我打算从现在开始重新调整我自己的打分体系,遂给出2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