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还可以,一点点黑色幽默,值得玩味。
他洗了个澡,穿上最好的一件西装。
“今天周末,出去吃吧?
” “好。
” 他们夹在队列中缓慢行进,终于轮到他俩,各自从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片面包和玉米汤。
一个失忆的男人加入了流浪汉的周末聚餐。
他的脸上没有悲伤…………………………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随便下的电影,看完才知道是考里斯马基的作品。
感觉是我看过最纯粹的浪漫的电影了。
一点都不矫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直白而真诚。
电影里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
对白总是显得那么有哲理。
配乐每一首都完全打动了我。
不能再喜欢了,就是看得过程是断断续续的。
好喜欢那段手风琴配乐,和教堂的乐队。
福利社的女人和流浪汉的爱情才是最浪漫的!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片子里老是有一个男人被人后脑闷棍一击钱被抢走。
医生拒绝抢救,因无主。
他活着走出医院。
失去记忆的他如同被抛弃到地球上的成年人。
活在人群中,却像鲁宾孙,自己种土豆。
有人住在垃圾车里。
他趁机吻了下那个说地球上的人应互相帮助的老处女,她说你偷走了我的初吻。
他懂得让呆板的乐队听饶舌嘻哈,改变曲风。
“人类的心灵是狭隘的,广阔的大地却是无穷的。
”没有名字就要被逮捕。
强悍的律师跟拘捕官员理论法律。
有热情的人,但还是冷漠的居多。
尽管这样,热情的人遇到一个就够了。
回到老家,妻子说“你不酗酒,但赌博,玩大老二,输光了所有的唱片”
1.剧本上:叙事真实质朴,注重角色塑造和情感描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对话展示了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男主失去记忆后开始重新生活,男主跟周围人物互动和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2.镜头上:镜头语言冷静、凝重,多运用静态的长镜头创造出宁静而观察性的氛围,通过对男主在自然环境中的出现和人物之间对话的拍摄,营造出一种近乎纪实的感觉。
3.视听上:注重环境声音的运用,以及简约动人欢快的音乐来营造情绪和氛围,与男主重新开始生活的情节相呼应。
作品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对人性问题的深思,无一不体现导演的融入里面的人道主义精神。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在简陋的铁皮屋子住下后,没有过去的男人,M,他辟了一小块地,种下几个土豆。
然而,天公实在不作美。
他刚埋好土豆,一阵大雨就落了下来。
过了四五十分钟,电影终于又讲到了这几株土豆。
M:土豆长得真小,收成不怎么样,不过够做锅汤。
邻居:你什么时候想做汤?
M:你为何这么感兴趣?
邻居:我有颗洋葱,没有洋葱,你的汤可就不好喝了……M:这儿一共有8个土豆,我留下3个过冬,还要至少留2个做种。
咱们总得为明年打算啊。
我邀请了埃尔玛吃饭,这不够3个人吃。
邻居:那就是说,我吃不上了?
M:是的。
邻居:那至少给我一半吧,我救了你一命。
(M把小土豆对半切开,分了一半给邻居)这是本周在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作品展的最后一部片子:《没有过去的男人》——影片获得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女主角。
这次影展放映了:《我聘请了职业杀手》、《浮云世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外带四个短片,连同上个月之前在法国文化中心看的《勒阿弗尔》,短期内集中看了这么多同一个导演的作品,不写点什么,真怕以后要忘记掉。
在此之前,我总以为,考里斯马基是冷幽默,但一路看下来,又觉得那更多是怪。
笑点很奇怪,有些还很坏。
比如,开头提到的对话,就这么几颗小土豆,两个大男人,要站在那里寒暄上半天。
整部电影最醒目出众的,也就是那几个配角。
那位喝了八杯啤酒(回家要被老婆打)又分到了半个土豆的邻居,他好像永远乐滋滋的。
还有“放狗咬你噢!
”的治安员,说话总像在开玩笑,而且严肃得过于认真。
说话漏风的救世军律师,他的出场简直是天降神兵。
打劫银行、抢回属于自己财产的老头,堪称感动芬兰的北方佬。
呆萌的配角龙套除了相似的面无表情,眼神呆滞,不难发现,有些桥段也会在其他考斯基电影里反复出现,比如被胖揍的主人公,《薄暮之光》同样有出现。
平白无故就撞上打劫的,是《我聘请了职业杀手》。
还有《浮云世事》的男女主演,直接搬到了《没有过去的男人》——当然,卡蒂·奥廷宁和马库·佩尔托拉也算阿基的御用。
还有《薄暮之光》的小黑和大狗,直接跑到了《勒阿弗尔》。
《波希米亚生活》的故事,也在《勒阿弗尔》得到了延续。
救世军的乐队1但阿基的作品,最不变则是乐队情结(他也是飞机头乐队列宁格勒牛仔的创造者),随时随地,突然插上那么一场现场表演,从头放到尾,极道好声音。
这次加播的两个短片,《往日时光》和《穿越火线》,显然都更像是剧情MV。
当《没有过去的男人》的救世军乐队转变了曲风,那也预示主人公的生活真正注入了热情与希望。
在电影里,过去的一切并不困扰主人公,他没有像其他电影的失忆人士,努力想找回过去的蛛丝马迹。
他的人生,再次从一张白纸开始了。
救世军的乐队2
救世军的乐队3考里斯马基很爱狗,这在电影里真的是毫不掩饰。
比如《浮云世事》,狗都直接跑到了海报上。
连纪录短片《比克村》,没事也跑出来一只忠实、镜头感十足的牧羊犬。
在2001年开始设置的棕榈狗奖(Palm Dog Award),2002年《没有过去的男人》,“汉尼拔”就摘得奖项。
2011年,《勒阿弗尔》的“莱卡”摘得评委会特别奖(输给了《艺术家》的小狗)。
今年,这个奖颁给了米古尔·戈麦斯的《一千零一夜》。
去年发给了《白色上帝》,里头……全是狗。
狗这种设置,很容易令人想到“丧家犬”,但恐怕除了导演自己爱狗,最大用意还是表现那种不离不弃的情感,毕竟,狗并不会在意主人的贫穷卑贱。
《浮云世事》的电影院《浮云世事》里,倒霉失业的夫妻,跑去电影院看个喜剧片,结果,主人公怒气冲冲跑了出来,要求退票。
然后,其实他并没有买票。
因为,售票员是他妹妹。
《没有过去的男人》,邻居想抡起木头,照M的脑袋再来一下,据说在电影里,这样就能恢复记忆。
还有警察局里,M要求打个电话,警察说,你一定看了不少电影。
《薄暮之光》的电影院《薄暮之光》,保安小哥跟金发蛇蝎女的约会是在电影院完成的。
注视着电影的你,和注视着你的我,它们都在制造着令人心甘情愿去相信的假象和幻觉。
这固然是借电影来进行调侃指涉,反过来,阿基也提醒观众,这终究是一场电影。
话说,在法国艺术与实验影院Le Méliès(梅里爱)门口,贴了黑泽清的一段话: “电影院,被定义为一个人们看电影的地方,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与电影艺术发生非常重要的联系的场所。
当观众笑而我也笑的时候,我们融为了一体。
而当其他人在笑而我却没有笑的时候,一种孤独感却侵入了。
一间放映厅是一个我们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地方:‘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要成千上万的人对自己有这样的疑问,就永远会有电影院这回事。
”观看阿基电影,也不断令我反思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银幕上的人物又是怎样的存在。
好几次我都笑出声来,比如开头讲到的,我有一个洋葱。
有时候,我跟观众是同步,有时候又是有差异的。
在阿基电影里,固定镜头经常是标配,沉默寡语,要么你一句我一句,在这些镜头当中,往往会突然飘出一个推镜,充当主观视角,冲向画面。
与洪常秀那种涩不拉几的“推拿法”不同,阿基的推镜是极其飘漾而有美感的,特别抓人。
再是置身于银幕中间的主人公,充当一个被放大和观察的对象。
阿基不会让自己的演员做出剧烈的肢体动作,也不会有惟妙惟肖的表情变化。
有时候,镜头和人物就僵在那里,观众只有自己去体味那种氛围、心理和情感状态。
《我雇佣了职业杀手》然后是美术设计,以蓝、灰、白、绿等冷色调,背景墙壁经常是大面积的单色为主,偶尔会冒出来亮红色的东西,充当出挑的事物存在。
比如身上的毛衣,还有专门摆放的花,像《薄暮之光》和《勒阿弗尔》。
所以,人们也总是说,只需要一个画面,你就知道,这是考里斯马基。
正如另外一个画面,你也知道那是罗伊·安德森。
实际上,阿基并没有我或者别人想象的那么北欧,比如漫长冬日,大雪纷飞。
回忆看过的六七部电影,他的电影居然从不下雪。
但是,沉默寡语的人物,命运灰暗的主人公,善良的蓝领工人、底层人民和流浪汉,冰冷空旷的城市氛围,爱抽烟的人们和不可少的酒吧,这些元素则反复出现。
阿基对命运的理想、希望和真善美,有一种近乎执念的坚信不疑,那些听来好笑的白日梦,毫不气馁的自我安慰,洋溢着乐观精神的苦中作乐,有时候甚至已经产生了做作的嫌疑。
但他就是这么一部又一部,踩着音乐的节拍,走了下来。
有些甚至则是,希望人生像音乐那样,摇滚起来。
在美好的背后,它们往往会借半个土豆,几根烤肠,一道汤,一束花,一首歌,一缕烟以及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来作诠释。
那种感觉(或称之为幻觉)就仿佛在说,人活在世,来之不易,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幸运。
那么,我们哪还有时间去哭丧着脸呢?
马库在《海鸥食堂》看到《浮云世事》(以前好像管它叫《流云》,以区别成濑巳喜男的《浮云》),最大触动在于,这居然是一部餐厅电影。
结尾的逆转,从门可罗雀到高朋满座,好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直到看见《没有过去的男人》结尾,马库·佩尔托拉在归来的列车上吃起日本寿司,我终于想了起来,那就是曾经风靡豆瓣的日本美食小清新《海鸥食堂》,荻上直子肯定看了考里斯马基,也肯定看了这几部电影。
这种神奇的电影联系,令人感慨不已。
拍完2006年的《海鸥食堂》,马库于2007年去世。
《勒阿弗尔》的结尾最后,用一树樱花来结束这篇“应该写于十年前的东西”。
感谢大银幕,它让往日时光得以重现。
这也是《勒阿弗尔》的片尾一幕。
过去了四年,阿基一直没有推出新作。
也有传闻说,他真的打算就此不拍片了。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原文链接【影/《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过去的已经过去】一开始看到名字,以为是一部悲剧,会讲述一个充满沧桑的故事。
然而看到最后,反而觉得有一些轻松。
电影的配乐特别好,角色的表演十分克制,故事的节奏也比较戏剧化。
看完才知道,导演阿基·考里斯麦基(1957—)是波兰人,一位有点小众,但非常出名的导演。
他的电影风格就是极简的,常常讲述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但鲜有赤裸的控诉和批判,而是透过独特的冷幽默去“化解”人生的艰辛。
当知道了这部电影出自一位很有风格的著名导演之手,再去写它,似乎就成了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
因为一旦碰到行家里手的影迷,总不免暴露自己的无知。
不过,出于对电影本身的喜爱,讲一讲这个故事,再谈一点感想,很多时候跟导演是不是有名,并没有直接关系。
导演著名不等于故事好看,故事好看也不等于人人喜欢。
////电影的开篇,一个男人在火车上点燃一支烟,漫无目的地看向窗外。
当列车员说检票时,他从抽烟区回到座位,递上车票。
观众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当火车进站的时候,他下了车。
他似乎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就在路边的椅子上靠着自己的行李箱睡着了。
三个坏人前来抢劫,一下子把他打倒在地,拿走了仅有的一点钱,还有一台音乐播放机。
他头破血流,趔趔趄趄地走到车站的厕所,结果又立刻倒下,被拉去医院。
医生觉得他没有生还的希望,打算把他送去太平间。
结果他竟然站了起来,又跑到一条河边倒下。
两个小朋友发现了他,把他带回家中,他活了过来。
小朋友的家其实是一个集装箱,他们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等待申请政府的救济房。
他们的邻居也都是住着集装箱的穷人。
电影镜头后面会交代,有的人连集装箱都没有,直接睡在路边;而有的人睡在垃圾箱里。
男主后来也租了一个集装箱,因为前面住的那个人冬天被冻死了。
在第一次领救济餐的那天,男主和负责分餐的女工作人员对视了几秒。
就是这几秒开启了一段内敛又浪漫的爱情。
男主去找工作,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社会保险号等信息,他没有办法填表,于是没能得到工作。
他去找女主(即前面负责分餐的女工作人员),女主出于一贯的工作尽责——当然也夹杂着对他的复杂情感——而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
这是一份慈善性质的工作,工资收入并不多,但足以负担他的房租,更重要的是,他也算和女主成了同事。
之后的爱情戏份就增加了。
男主提出要送女主回家,还偷偷亲了她。
后来女主也答应了他的邀约,去家里吃饭、听音乐。
其实女主跟男主有着同样的音乐品味。
电影在前面有一段描述了女主下班回家后,打开音乐播放器,伴着音乐入睡。
所以他们二人的相爱,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男主在穷困潦倒时遇到了“救星”,以及她在一把年纪里还没体验过爱情。
他们之相爱,是有灵魂的契合的。
这一点不仅表现于音乐,也表现在对人、对人世的宽容上。
有了工作,也有了恋人后,男主那隐隐地想要改变“世界”的念头也开始生发。
他提出要改革乐队,希望乐队能够表演一些节奏感更强的音乐。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乐队的欢迎,也得到了救助站女领导的同意。
乐队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大家的表演依然很“庄重”,但更加欢快的音乐还是让人感到更多的自由,很多听众也不禁跳起舞来。
这些听众,不过是领取救济的人,或许别样的音乐,正在给他们的心里埋下要去努力争取美好生活的种子。
生活依然波澜不惊。
有一天男主看到附近有人在焊接,忍不住过去想要试一试。
结果他竟然做得很好。
如果回想到片头的场景,劫匪从箱子里拿出一个面具,最后又盖在他脸上,此时就突然明白,原来那个面具是做焊接用的。
所以,他曾经的工作应该就是焊接工。
男主出色的焊接工艺让他得到了一份新工作。
但是他需要去银行开账户。
这又难到了他。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实在没有办法开户。
业务“拉扯”间,一位抢劫银行的人堂而皇之地走进银行,让营业员取出自己被冻结的账户余额。
之后有一段插曲。
男主因有共同作案的嫌疑而被警察拘留,律师帮他无罪辩护后,抢劫银行的人一路跟随男主到酒吧,告诉他自己抢银行的原因。
他向男主提出一个有偿帮助,他把从银行取出的钱分别装进不同的信封,让男主按姓名、地址分发出去。
交代完他就自杀了。
男主处理完“劫匪”的遗言后,当地的警察又联系到他,说已经明确他的身份了。
警察通过男主的妻子知道了他的姓名、住址和曾经的工作(正是焊接工厂的工人)。
得知“身世”的男主并不兴奋,反而是充满了惆怅。
他告诉了女主突如其来的消息。
女主也很惆怅,但依然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告诉他应该回家。
男主的妻子见到他并没有喜极而泣。
他简单询问了他们的婚姻情况。
原来男主曾经滴酒不沾,但赌博,并输光了所有的唱片。
他们经常打架,后来就离了婚。
办完离婚手续后,妻子一直联系不上他,就没有把材料寄给他。
而且,妻子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恋人。
男主自然是如释重负的。
离开前妻后,又坐上了返程的列车。
片头的开始,男主也是坐着列车,漫无目的。
但这一次,他的心里已经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下了火车,男主又遇到那三个劫匪,然而这次的劫匪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一群人捉住。
这也预示着,一切都要不一样了。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
不过男主依然没有恢复过去的记忆。
但对于此时的他而言,过去之于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部电影十分工整,工整得像克制的节奏一样显得有点严肃。
电影中既有相呼应的反向对比,比如男主在片头漫无目的地坐火车,在片尾怀揣希望地坐火车;也有前后的铺垫与解答,比如片头丢失的音乐播放器,埋伏了男主的热爱音乐,又如片头的面具,埋伏了男主的焊接工作。
电影虽然总体看上去是温馨的,人们也是善良的。
但一些细节处,还是揭示了人性以及社会的恶。
比如,当男主躺在河边的时候,有个老人不仅没有想去救他,反而把他的皮靴换下来;男主要租集装箱的时候,当地的治安员不仅不同情他的遭遇,反而故意多加钱;那个抢劫银行而后自杀的人,是因为银行不守信用,突然停了他的贷款。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在片子开头,你心事重重提着箱子走在陌生的城市中,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是因为你的妻子。
但也许,这一切都不必记起。
那些往事、过去的沉重负担因为一次抢劫而烟消云散。
5点12分,当医生宣布你死亡时,你却平静地站了起来,镜子里的你宣告了自己的再生。
于是,新的生活开始了。
你开始进食,开始说话,开始恋爱,开始工作……唯一没有开始的是想起你究竟是谁。
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让我惊讶与惊喜无比的是,你和那些人所表现出的坦然与镇静,对于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屏幕中时时看见惊讶的我们来说,同样让我们手足无措了。
那些小人物们,偷你鞋子的老头、拉手风琴的流浪汉、好心的餐馆厨师和服务员、势力的警察、慈善机构的女司事、被逼无奈去抢劫的小企业主、即将退休的银行行长、口吃不清却尽心尽责的律师……还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几盆小花、几首曲子带给我们的平淡的温暖,总能够带给我们会心的笑容。
在他们身上,是对变化的欣然接受与迅速调整。
当一些灾祸降临时,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人,着手做的都是找寻最佳的出路以使自己的生活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至于那些尖叫、那些惊慌,似乎是另一块土地的事,这里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平和。
其实,普通的生活中还是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关于电影,人们在日常的谈话中反复提及;关于音乐,rock & roll 和 blues,让片中的流浪汉翩翩起舞、陶醉不已;即使家只是个垃圾箱,但还会有人热情地邀请你进来喝一杯咖啡。
还有她,你的她,虽然看上去不苟颜笑、容颜老去,却喜欢在深夜听欢快的流行音乐。
她把门缝堵了起来,这是她的秘密。
当你偷走她的一个吻之后,你们一起听音乐,一起采蘑菇,你们开始分享未来。
但你却无法融入正规的一本正经的生活,去职业介绍所、到银行开户处处碰壁。
那些人是我们吗?
觉得世界到处是欺骗,对于他人缺乏信任,每天生活于惶惶之中,也因此,少了很多快乐与意外的惊喜。
生活的真相终于慢慢向你展开了,你发现自己会焊电,为了上班,你去了银行,遇上了抢劫,进了警察局,由此开始,你知道了自己是谁,也知道了,原来自己已经有家。
但是,你却感到了失落。
幸亏,在最后,你拯救了我们和你自己。
整个片子充满了生活的善意与宽容,看看其中的一朵小花: ——请问要付你多少钱?
——要是哪天,我跌进了沟里,扶我起来吧!
:)
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有一天突然失忆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我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慌张 无所适从 大概是我的标签。
但是这里的男主好像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高贵和诗意,如果我没有过去,那我的未来是无穷多的可能性,懂音乐,呆呆的却又充满了浪漫情怀。
哦,真是该死的理想主义啊,没有缘由的善意是抵抗这世界冷色调的最好武器吧。
男主第二次回到被敲晕的地方的时候,保安和手持工具的人们的突然出现我竟然还生出了很大的暖意。
还有男主和前妻告别的拥抱也是悠长又珍重的样子。
你过去赌博,唱片都输光了 但我现在没有过去了,从一无所有开始,渐渐有了爱有了光有了音乐,还有这该死的浪漫和理想。
哦对了,还有一件红衬衣。
要我说这个片子真的好温暖。
不知道是不是像有的评论说的芬兰人民也这么呆萌又善意hhh
腾讯视频,97分钟,2002年上映,豆瓣8.5分“失忆”这样梗,本来都已经被韩剧、穿越剧用烂了。
但是,用在这部片子里面,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哈哈,好神奇,可能因为男主是被打失忆的吧。
片子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没有一处多余的,故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有2个情节设计非常棒:一是男主和前妻碰面,前妻的男友突然出现,这两个男人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执和不愉快,就简短交流了一下,然后就愉快讨论出了结果——“你对我前妻好就行,我去开始新生活了”。
这才是情绪冷静、处事稳妥的成年男性在处理感情时,最棒的态度了。
二是男主和前妻碰面结束后,男主跟前妻的男友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你送我去车站吧”,哈哈,没钱是真的没钱,直接让人载他了。
爱现女友,也是真的爱,处理完前妻的事情,就只想见到现女友。
开头一个中年男子坐上火车,看着没什么精神 ,但是发型梳得很讲究。
这男的遇到的那些人也太好了,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一点也没有认为自己很惨,仍然好好生活,现在中国很多落后的村里,山里也都是这样,虽然比起大城市什么都没有,但是你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幸福,对生活的知足,不像大城市的人焦虑,烦躁。。
拉切尼,好像他的名字是叫拉切尼,虽然他全片基本没有名字,但这好像不那么重要。
这个电影真是全新的一种风格,感觉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刻意把剧情弄得多离奇古怪,抢劫银行,被劫匪打成失忆都只是简单的描述出来,虽然和其他电影不一样,但给我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感觉,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离奇复杂,都是人心太复杂。
最孤独的国家,芬兰,女主看起来很大年纪了才遇到她的初恋,并且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感觉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不管是不是一个人,都去享受那个状态。
说话的方式也好好玩,就是枯燥无味,没什么表情和肢体语言,但是又很有吸引力,还有点洗脑,导演太厉害了。
有人说要去芬兰体验什么是孤独,我感觉是体验不来的,这是一种心态。
还有人说要学芬兰人享受孤独,我感觉应该是享受生活。
失忆了还真挺麻烦的 有坏人不过还好也有好人
晴天水边,远天的棉花糖一样的积雨云。集装箱旁,空地上种下的发芽的洋芋。都挺像熟悉的云南生活,光是这两个细节,都该打四星及以上的。
编得离谱演得生硬
70分钟出现马蒂佩龙帕照片,烤鸡怀念当年最默契的好基友
不好意思,我听不明白
特别成熟,有一种老男人的沉稳感,配色布光都舒服极了。故事也很喜欢,既简单又有很多发挥的空间,而且也确实发挥得很有脑洞,整个故事有一种蠢蠢的纯洁感。当得知了“男人”本来的形象之后形成的反差,竟然让他显得还挺帅的。阿基真是玩弄节奏的高手,太舒适了(只是都有点短,戛然而止,每次都好像不是结尾)。
为啥子后来一下出现了那么多人,甚至还有那个偷走无名兄皮靴的男人。
进入阿基世界,会发现一个完全摒弃政府意识与知识分子的单核系统。其中,对苦难的消解,对平民启蒙故事的生冷叙述,映出更为强韧、简练且诗化的社会面相。没有过去的男人,又有谁会在乎他的过去呢?
平平无奇的童话。不吃这套人工善意棉花糖。不是所有幻想和人工巧合都叫高级幽默。
没有在结构上做文章的记忆题材也算是蛮无聊的
???
简单的剧情让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电影原声非常好听。
好闷好无聊的童话故事 @2022-08-31 08:57:48
大爱!置于死地而后生反倒如获新生收获颇丰,虽然生活举步维艰但大伙互帮互助打造出一片小天地,简洁利落的抢劫都能扯出温情善意的苦衷,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老好人阿基真心一刻也未掉以轻心,狗狗、演员、身份、嘲讽、幽默一样也不能少,爱情十分浪漫动人,被汉尼拔逗乐,音乐不能更棒,怀念佩龙帕。
翻译很烂,演员机械。感觉在看人工智能世界的偶像剧。失忆对男主来说是个好事,不再赌博,并且还有关心自己的朋友,爱人和社会组织,简直就是人生的第二春。可是如今,重新开始的成本太大了。
@小西天。失败三部曲里相对轻快的一部。失去身份失去名字,在结构化的现代社会里自然意味着失去位置。但回到纯粹人的层面,依旧是重生契机。过去找回来,我们确实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发现,就算找不回来,又如何呢?比爱情更治愈人的,当然是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不,不用全世界,身边的就可以。
何止越哥曾经滴酒不沾的他喝下第一口酒剑拔弩张的关系变得礼貌客气烟不离手的他放下了雪茄爱听摇滚的他尝试了日本的音乐和美食,人生并非只有一种状态,过去的习惯也并不是一定得坚持到底,前半段是在接受失去的现实,后半段是在主动去拥抱一个新的自己。他忘掉了一切,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对生活的趣味,这份趣味让他充满勇气,没有人能永不失去,但很少有人能接受失去,过去的一切标记了人存在的意义,过去的一切标记了人们存在的全部意义,人们用服饰来确定形象,用爱好来强调个性,用某段关系来安放感情,用某种习惯,来增强确定感,我们想要的安全感,都在过去,可世界从不理会这些,他用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来打破这种安全感,对不肯放手的人来说,人生充满失去的无奈,而对那些认清了现实的人来说,人生无处不惊喜
2021.11.14 大银幕重看,每一步都浪漫
[BAMPFA] 冷幽默的救世军宣传片,带有极微的社会关怀。霍普式的用光绝美。 他的名字叫M(?)
看了个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