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评论,欢迎勘误--主线/辅线影片剧情并不复杂,基本是线性叙事并且参与方基本可以分为烟草公司方和反烟草人群,说白了,就是一场大辩论。
主线故事是作为烟草公司说客的Nick工作中的一系列故事,辅线是作为父亲的Nick在离婚之后维持与儿子Joey的关系进而开展家庭教育。
一开始主线和辅线互不干涉,工作的归工作,家庭的归家庭。
在情节推动下渐渐交织在一起,发展到结局相互产生了推动,Joey一番话激励了Nick重新振作起来,Nick也用自己的“辩论”技巧帮助Joey赢得了奖杯,更深远来说Joey更是找到了人生榜样。
人物Nick作为唯一的主角,具有说客和父亲这两重身份。
两次因公出差都有儿子陪同,模糊了工作和家庭的边界,直接将工作场景当作了实景教学基地。
这种模糊工作与家庭边界的做法,严苛点说是不负责的,首先要指责的就是携款探访罹患肺癌的前广告代言人Lorne的情节中,Nick让儿子暴露在了枪口方向。
Lorne是越战老兵,Nick应该不难想到Lorne有枪,而且烟草公司很可能不是第一次试图与他交涉,Nick在不明确对方态度的情况下就不打招呼登门,很难保证对方不会做出过激反应。
假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也许这就是一起枪击伤人甚至致死的案件,剧本我都写好了:Joey从副驾驶位置突然冲出来,吓到了紧张过度的Lorne,后者下意识地扣了扳机,遂酿成悲剧。
如果说边界感模糊这个人物缺点,被影片剧情的快节奏推进和主角Nick的巧舌如簧掩盖了的话,那另一个缺点则是对人物合理性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女记者Heather的出场是带着光环的,在DOM三人组先前的闲谈中,观众已经对这位女记者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军火商说客Bobby反复强调"Amazing Tits"和记者身份之间的关系,已经几乎明示了这位记者可能会采取突破道德底线的采编手段。
然而即便如此Nick还是非常顺畅地滑入了这位——假如在黑色电影中毫无疑问是标准蛇蝎美人的——女记者怀中。
Nick在他与Heather的“若干夜情”中坦露心声无所不谈,基本上等同于把剧本交出去了,后者对这些猛料自然是照单全收,之后一篇特稿通通抖搂出来。
这件事也成为了Nick在片中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挫折,其实对于此事编剧借Joey之口尝试找补了一下,称其爆料行为是“信赖危机(dependency issue)”造成的。
然而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人满意。
首先作为说客,嘴上把关不牢是大忌,他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竟然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倒在了石榴裙下,实在是说服力不足;其次Heather出场前,密友Bobby才刚提醒过他,警惕女记者打色诱牌,居然扭头就忘了,叛逆期到了是吧;最后,以Nick的财力地位样貌身材,日常接触到的有魅力的女性绝对不少,尽管影片没提及,但显然也没有相关线索可以否定这一点,假如必须用所谓“信赖危机”解释的话,为什么偏偏挑了一个最危险(指容易被其利用)的人作为宣泄出口呢?
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个这么容易就被色诱泄密的说客,居然轻松地东山再起自己开了公关公司?
诚然他在听证会上机敏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体现了极强的业务能力,但是仍无法解释泄密问题,难道客户不会担心这一点吗?
如果有合理的解释我非常乐意听一听。
其他角色都是工具人,而且写得并不好。
儿子出场时无来由地质疑父亲“别毁了我的童年”生怕Nick在分享会上一番演讲会败坏自己形象,然而到了影片后半段Nick被重挫丢了工作一败涂地,母亲却带着儿子来称“他仍视你为神”,如果父子共度几个周末就能令儿子态度改变如此大,那之前怎么沦落到被儿子嫌弃质疑的地步的?
表演Nick的表演难度不大,角色大部分时候只需要呈现一种机敏善辩的状态就足够,最难的应属听证会最后一答,回应参议员F质问“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儿子,当他18岁时?
(指是否会给儿子香烟)”这个镜头中Eckhart的表演将作为父亲的犹豫和作为说客的狡黠连接在一起,几秒之间神色的变化恰到好处。
Joey的表演非常糟糕,作为一个重要配角,台词如念经,出差加州之前的那一段,儿子首次效仿父亲用“辩论”为自己争取出行的机会,几句台词重音断句零散不堪,任何一个母亲听到了只会觉得是父亲教他背的,毫无说服力可言,然而剧情居然就被这样一段糟糕的台词演绎推进了;后来Nick消沉在家emo,儿子前去劝慰的那一段也很糟,最简单的例子是儿子的最后一句"He's not my dad, you are."这句的重心就是"dad"一词,这个"dad"明显应该语气上扬,而Bright却念得很低沉,导致重心变成了"He",这合理吗?
视角剧情节奏把控流畅有序,得益于作为一个“大主角”剧本,视角一致性保持得很好。
观众跟随Nick的视角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工作和家庭两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中间偶尔用酒馆聚会作为衔接,视角统一性仅在两次参议员Finistirre(F)与副官Ron在办公室内对话的场景打破,其他部分Nick总是在场景中,如果不是已经在画框内的话,又或者是作为旁白叙述引入别的信息。
开始看这部片子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想看看这个家伙是怎么瞎掰的。
但是,他在儿子的教室里说的话,也许在老师或者很多人眼里有多么多么大逆不道,但我却认为没有错: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事,你要自己判断。
刚开始的时候,这片子让我想到了战争之王。
看那部片子的时候我就有想说,他们其实并没有错。
没有卖烟的人,世界上就没有烟了吗?
为什么不关闭所有烟厂而要责怪卖烟的呢?
没有卖酒的人,世界上就没有醉鬼了吗?
没有卖枪的人,世界就和平了吗?
……这些想法就跟讨厌电视里演反派角色的演员一样可笑。
电影里没有涉及这个情节,但我自己有想说,我干这一行,但是我试图不让青少年抽烟,不让孕妇抽烟……不过这貌似天真了点,唉。
其实只是想说,很多事情总会有人来做,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事情就是这样。
吸烟的好坏,其实没什么好去探讨的。
值得探讨的是你对待每一件事的看法到底是从众还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your own opinion事物的辩证关系注定了每件事都要好坏两面,香烟也不例外。
而最后,尼克选择了另一个异曲同工的代言物品--手机。
太赞了。
他是说客,其实不尽然。
他是在提醒世人,事物的两面性。
极为搞笑的一个桥段就是那个女记者的无情利用以及老板的无情抛弃。
那个所谓揭露“正义”的新闻人,还有那个视利益为一切的小人。
(其实这一点在刚开始他向大老板邀功说那个好莱坞电影明星抽烟的点子是自己的就铺垫了)我不禁想笑,大家都说尼克是凶手。
however, who is fucked indeed?
最后的情节也非常有趣,交待了各个家伙的结局。
很不错。
很美国。
如果你看过“Conversations with Other Women”就会明白Nick Naylor就是一个善于演说话的角色。
而且他的形象完全符合职业说客的标准,英俊、面带笑容、幽默、善变、强词夺理、误导、总之利用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
故事情节是说三个顶级职业说客每周聚餐,他们分别代表了烟草公司、酒类、枪支生产集团的利益。
而他们自嘲于他们所代表的产业每天所导致的死亡数量。
而职业说客的生活当然非常刺激:不断地面对挑战,嘲讽众议员,误导媒体,偶尔面对谋杀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又很乏味:没有任何人喜欢他们,有更多的人仇恨他。
烟草公司最终倒台了,但是Nick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继续着职业说客的生涯。
从情节的主线来看,这是一种反烟草的讽刺型影片。
将一个具有“道德灵活性”的说客表现地非常生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影片并不是一味的说教和批判。
编剧并没有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说客的身上,也没有把他丑化成妖魔鬼怪。
相反,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烦恼。
特别是安排了他的儿子了解他的工作的情节。
这个小家伙明白了说客的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分清真假的重要性。
这也反映了美国的个人价值观念: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和陷阱、你必须自己明白你的选择的后果、政府不可能包办你的一切、所以如果你落入了陷阱只能怪你自己。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味地攻击烟草公司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尽管看起来最有效),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每个父母都负责任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吸烟的危害。
当然这也是当今美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因为美国人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要深刻理解需要分层切块我看到了科学与伪科学,看到了公共自由和个人意志,看到了有关于大众喧嚣和社会引导。
资本家的脸色,政治家的手段,都是你我乐意的玩法。
有些话记忆深刻1.为什么要为无可争辩的事争辩2.生活中需要的是辩论而不是谈判3.这个世界上吸烟和不吸烟的人共同生活在一种完美的和谐之中4.“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 “为了还贷啊”5. 什么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权?
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激情?
没错 我们可以叫他资本主义 自由市场 得天独厚的关税分解制度6.一个人最想要什么 一个爱他的女人?
香脆的熏肉?
长达80念的平均寿命?
7.如果你的孩子到了18岁,你会给他烟抽吗??
如果他真的想抽烟,我会给他买第一包烟..............大多时候,看这样的电影很容易和这两天火爆的“刘翔事件”联系起来关于盈利机构,关于大众舆论,关于媒体机制,关于政策原则,关于个人得失等等很开心看到片头各种漂亮的香烟包装,还有那种调调的男声独唱,还有我很喜欢那个叫做MDOd 小分队。
merchants of death 死亡销售商当然,死亡销售商的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可是如果没有死亡销售商,生活将变得多么枯燥和乏味。
并且,谁又敢言自己不是死亡销售商的一员
距离第一次看《感谢你抽烟》已经过去多年,由于最近给别人推荐了这部饱含经典逻辑陷阱原理展示的冷门小成本佳作,自己也顺带着重新看了一遍,依然感慨。
十几年前感慨的是Aaron Eckhart(饰演男主角尼克)精湛的演技和片中绝赞的台词,如今感慨的是无处不在的自由至上主义价值观通过好莱坞潜移默化改变世界的强大能力。
虽然这篇影评的第二部分谈的是电影之外的东西,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都是看了不会后悔的好电影,强烈建议看完全片后再来看这篇文章。
一、剧情中体现自由主义的主要段落《感谢你抽烟》主要讲述了烟草行业的代言人尼克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无敌逻辑打法,辗转腾挪于禁烟、环保、科学、政府、国会等组织之间,竭力维护烟草行业的利益的故事。
尼克把种种不利于烟草行业的危机通过逻辑陷阱转化为有利于己方的议题,一次次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片中有一段尼克利用儿子乔伊手中正在吃的冰淇淋来教导他关于辩论逻辑的对话,全段摘录如下:“乔伊,我从不出错。
”“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正确。
”“如果工作要求你必须永远正确,那么你就永远都不会错。
”“但如果你真的错了呢?
”“好吧,我们来做个假设,你为巧克力味的冰淇淋辩护,你认为巧克力味最好吃,而我站香草味,我对你说,我认为香草的最好吃。
你如何应对?
”“不,巧克力味才是最好吃的。
”“我就猜你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就赢不了辩论了。
接下来我会问你,那么,你认为全天下的冰淇淋都应该做成巧克力味的对不对?
”“巧克力味就是最好的,我不会买任何其他口味的冰淇淋。
”“那对你来说,你眼中只有巧克力味是不是?
”“是的,我要的只有巧克力味。
”“但是我要的可不仅仅是巧克力,同时我要的也不仅仅是香草。
当我们谈论冰淇淋时,我相信我们需要拥有自由选择冰淇淋口味的权利,你不该阻碍人们选择的自由。
乔伊,这就是我们对自由的定义。
”“啊?
可这不是我们在讨论的东西。
”“但这就是我要讨论的东西。
”“可你并没有证明香草味才是最好的。
”“我并不需要证明这一点,我只是在证明你是不对的。
如果你错了,我就是对的。
”“但你仍然没有说服我。
”“因为我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你,而是他们。
”说完,尼克指了指周围的人。
这段诡辩着实精彩,其用于批判对手错误,而己方正义的道德落脚点正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自由选择权。
接下来再看看全片的高潮部分,听证会上的攻防战。
男主角上场后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气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参议员眼看辩论不过,就要败下阵来,突然抛出了蓄谋已久的终极问题:“你会在你儿子18岁生日(美国有50个州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吸烟违法,成年后才能抽烟)那天,给他烟抽吗?
”如果尼克回答“会”,就是丧心病狂到为了烟草行业的利益连自己儿子的健康都不管不顾,这种道德瑕疵将让他遭受强烈抨击。
如果尼克回答“不会”,则是承认香烟对健康的损害大到令自己都承认不允许孩子吸烟是正确的选择。
参议员自以为胜券在握,他如此设想,正因无论尼克的答案是会还是不会,最终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既能恶心尼克,又能终结辩论。
结果,尼克答道:“如果他真的非常想要抽烟,我会去给他买他人生的第一包香烟。
”言下之意,只要是儿子自主做出的选择,我尼克就没有理由去反对他选择的自由。
尼克用自由至上主义的价值观,又一次成功捍卫行业利益,打垮了参议员制造的两难道德困境。
二、关于自由主义的简单讨论有小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下面这段对话,里面的逻辑固然幼稚,不过很适合在此作为探讨自由主义的引子:“如果你有那资本,你会拒绝多人运动?”“没有任何文明国家会认可这种价值观。
我承认我有些羡慕罗志祥,但我依然坚信这种行为是错的。
我承认没有不能被腐化的忠诚,但背叛这原则需要多大的诱惑和代价,就是我们信念的重量。
”其实,多人运动到底符不符合“文明国家”的道德,除了涉及欲望和道德间的关系,还涉及到道德的原则究竟是如何建立的。
不同的哲学流派拥有不同的道德起源方向,康德式道德源于理性,儒家式道德源于朴素的自然宇宙观,功利主义道德源于效用。
在对待多人运动这样的性问题上,它们的观点显然因殊途而迥异:康德认为,无法抵挡欲望侵蚀的一切行动绝非出于理性,即其绝不道德;儒家认为,人要从心所欲不逾矩、克己复礼,即必须先讨论什么是规矩,然后才能讨论多人运动道不道德(从儒家角度看,多人运动大概率不道德,原因是它不合传统的规矩和礼法,传统的规矩如何产生属于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功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的多寡,唯有通过综合计算多人运动的效用,才能判断它道不道德(一般来说,多人运动符合功利主义道德,私下里不影响其他社会公众的多人运动所产生的个人效用经过叠加后会大于其对整体社会效用的损害)。
那么自由主义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呢?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自由主义恰恰认为多人运动完全符合建立在其之上的自由主义道德,因为这一运动充分体现了人们拥有的选择的自由。
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
因为多人运动是参加者集体同意的行为,出于完全自愿的选择,所以它符合自由主义道德。
顺带一提,这正是支撑性自由和性解放运动的自由主义原理。
在此暂不讨论自由主义的对错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变成对具体行为的批判,有违讨论哲学问题的初衷。
让我们先来看看自由主义价值观对现代通行的法律法规的挑战,虽然下列举例是具体的,但我们所要讨论的东西实际上是哲学概念里的自由。
自由主义价值观强烈反对政府进行“家长式立法”,即反对那些保护人们不伤害自己的法律。
比如,自由主义者认为开汽车必须系安全带和开摩托车必须戴头盔这类法律严重侵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
在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只要没有第三方受到伤害,且驾驶者是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的成年人,政府就没有任何权力去规定驾驶者能用自己身体和生命去冒什么样的风险,否则即是侵害自由。
(关于自由主义更加具体的案例讨论,参见Michael J. Sandel的著作《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第三章.我们拥有自身吗?
)是的,你没看错,制定出保护你的法律其实是违反自由主义原则的重大错误。
但这其实并不可笑,因为这个结论是一代代自由主义大师通过严肃的哲学讨论,在连篇累牍的著作中明确得出的结论。
要讨论自由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弄清楚自由主义的源头在哪里。
如果翻翻哲学教材,上面清楚写明了自由主义来源于英美经验主义。
欧陆理性主义诞下了康德式的理性道德,英美经验主义则催生出了自由主义道德。
理性主义采用的是演绎法,是一种绝对的道德,一如康德的格言“自律即自由”。
而自由主义道德则是用归纳法总结得出的,“人应当拥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相对的道德观念。
自由主义拥有把个体从社会中分离的趋向,提倡个人超越集体是在事实上挑战传统的社会契约。
可以断言,自由主义发展到最后,一定会在道德体系中消灭一切社会因素,并加入大量的个人因素。
当然,自由主义哲学家也不是没有预见到社会崩溃的危险后果,于是他们和功利主义哲学家们一道搞出了“新自由主义”。
题外话,所以现在又蹦出来一个新自由主义在旧集体主义之外的新的死对头——社群主义(新集体主义)。
不可否认,自由主义正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
自由主义思潮不断向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扩散(如我国),除了好莱坞大肆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这样的外在因素,内在原因很简单——全套自由主义道德体系完全符合私有制的现实情况,同时全面贴合了个人利益。
笔者认为,当我们在反思集体主义存在哪些错误时,也千万别忘了自由主义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仅仅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宣教就盲目倒向自由主义,岂不是和坚持集体主义的教条同样愚昧?
电影告诉我们,要多动脑子,然后自己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自由不自由主义的我才不管,我写这篇文章只想告诉大家,选错了路可是你自己的事,这很重要,别等到承受代价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否则追悔莫及。
走这条路前,先多了解一些前人留下的有关这条路的知识总是没错的。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虽然笔者本身偏好集体主义哲学,但本篇并非旨在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
只是希望通过这些粗浅的分析,能让读者了解到自由主义之外的更广阔天地。
毕竟电影里把自由主义设定为绝对正确这一点就已经违背了自由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原则,哈哈哈哈。
《感谢你抽烟》--卡斯特罗·振宇
果然是市场营销学的必看电影之一。
以下摘抄一些经典台词:1、when someone tries to act like some sort of an expert,you can respond, "Who says?"2、My point is that you have to think for yourself.You have to challenge authority.3、 if you argue correctly,you're never wrong.4、That's a negotiation,not an argument.5、Everyone's got a mortgage to pay.99% of everything done in the world, good or bad,is done to pay a mortgage,so perhaps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place if everyone rented.6、Now if a plane crashes on account of pilot error,do you blame the Boeing Corporation?7、If some booze-besotten drunk runs someone down,do you go banging on the doors at General Motors?8、son:Dad, why is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the best government?Nick:Because of our endless appeals system.9、Nick:I proved that you're wrong——and if you're wrong, I'm right.son:But you still didn't convince me.Nick:Cause I'm not after you.I'm after them.
让人感觉轻松幽默又带有现实意义的喜剧片不太好遇到,这是其中的一部。
影片题目有些无厘头,片头也是一片片香烟包装盒的海报,像极了给香烟打广告的手法。
主角尼克就是这样一个为大型烟草公司卖命的人物。
他拥有大烟草公司副总的身份,巧舌如簧,虽然已经跟妻子离婚,而且自己买的房子也被妻子和新丈夫居住,但与儿子乔伊还是保持着良好的父子关系。
他拥有一个三人组,名叫“死商小队”,分别是酒水代言人波莉,军火代言人波比·杰,和香烟代言人他自己。
他们经常一起聚餐,讨论自己的行业造成的人口死亡率和面对各种各样抗议团体的对策。
剧中他就是众矢之的,就是恶魔代言人,就是烟草本草。
而他与政府议员,与公众的几次冲突却让人惊掉下巴。
第一次是上电视节目,面对一个肺癌青少年患者,他三言两语就搬回战局,并引的议员手下气愤不已。
第二次,在公司会议上,上司播放了议员要在香烟盒上印骷髅头的视频,并要求手下提出对策。
在一片鸦雀无声中,尼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之所以香烟产量大增,主要是因为一战,节食,和电影,而如今最好的策略就是利用电影明星的影响力来宣传香烟。
第三次,公司幕后大老板the captain要求他拿一笔钱去找万宝路香烟的初代模特。
而这个男人如今已经罹患肺癌并经常在媒体上反对香烟。
尼克带着儿子来到他家,当着他的面把一整箱钞票倒在地上,并只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拿钱闭嘴,要么继续抗议,并把这些钱全部捐赠。
模特当然最终选择了金钱,因为一般人都会这么选。
最后一次,在议会决议的时候,尼克通过“自主选择香烟”这个论点,彻底击败了一直想要通过在香烟盒子上印骷髅头决议的议员。
但他没有接受失而复得的工作,而是为了给儿子树立更好的榜样,拒绝了上司的挽留。
这样的尼克也有低谷,比如被人绑架全身贴满尼古丁贴片,以至于生命垂危,从此再也不能吸哪怕一根烟。
比如因为不择手段的美女记者,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刊登在了报纸上。
包括“死商小队”日常调侃的餐桌话题,包括跟万宝路模特的金钱交易,包括将儿子暴露在各种谈判场合中,等等这些。
于是名誉扫地,众叛亲离,失去工作和尊严。
最终尼克却被仍把他当成上帝的儿子的一番话感动,重新振作了起来。
巧的是,尼克辞职后不久烟草巨头就遭受了重创,被受害者索取巨额赔偿,所谓的“烟草研究院”也不复存在,甚至BR也失去了工作。
“死商小队”却在后来迎来了新的成员,如快餐代言人,生化代言人,建筑代言人等。
尼克也找到了新的工作,依然是“游说家”,只不过游说的对象从香烟变成了其他商品。
影片对好莱坞的讽刺也可见一斑。
为了完成“好莱坞项目”,尼克带着儿子来到加州,并住进了好莱坞大亨杰夫设计的豪华酒店。
这个杰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崇尚亚洲文化,挥金如土,并只有在周日睡觉。
他提出让著名好莱坞明星一起在外太空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并在之后抽烟,以达到宣传香烟的作用。
印象很深的是剧中的一个笑话,香烟的主要顾客来源已经成了RAV,即俄罗斯人,阿拉伯人,和大反派。
可想而知香烟在那时就已经不怎么受待见了。
与题目相反,这部电影并不是感谢你抽烟,而甚至可以说是奉劝你戒烟,因为香烟对人体的损害是显露无疑的。
反面角色尼克,带着他的诡辩,时时刻刻颠倒是非,常常处于灰色地带,却在最后为了儿子放弃了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辩论,正方和反方都有论据。
并不是说抽烟有什么好处,而是说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好坏和一件事物的好坏都没有定论,更多的人更多的事物处在黑白交界,或者说,存在即合理。
但社会在进步,人类认知在发展,各类事物甚至是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一直在更新迭代。
没有了香烟成瘾,却有其他成瘾。
这也许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美女记者真是拥有着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心灵,不过她也遭到了尼克的报复,他无意间向记者们透露了她的身份,导致这位记者后来被迫去接记者界的“脏活累活”。
总而言之影片让人会心一笑,感谢你抽烟,感谢你诡辩,不管是“死商小队”,还是the captain,一切都是为了还贷款。
谈笑间,似乎又学会了某些做人的道理呢。
很久没有看这样幽默有趣一气呵成处处有惊喜的电影了。
关于道德、政治、利益、教育这样严肃的话题,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还真是Reitman特有的风格,和后来的朱诺很像,完全看不出是他的荧屏处女作。
电影开始各种包装艳丽的香烟,配上标准的美式旁白,看的很过瘾。
如果说政府和公众把他放在道德的对立面,他却巧妙的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角度把自己升到哲学的高度。
的确,一个人如果不会思考和质疑,和一块儿顽石有什么不同?
最近在打造无烟北京,处处宣传戒烟,烟草税也上调,可是这么多烟民,管的住吗,戒的了吗?
为了城市形象不吸烟的人的感受带顶带盖禁烟可以理解,政府可以宣传戒烟,但是不能剥夺一个成年烟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然而每个人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还债。
正是因为多样性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当所有人都一样的时候,不敢想象。
影片最后Nick说到,有种东西叫教育,它不是来自烟盒,而是来自我们的父母。
我们不应该被告知一个结果,或者是被指出一条明路,判断应该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
大部分主流媒体都喜欢宣传加工过的带上自己想法的信息而不是还原事情真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和喂人们吃嚼过的肉有什么差别呢?
烟只是一个代表,象征着与众不同或者是,敢于不同。
鼓励反对质疑,拒绝苍蝇向屎扑的趋同。
必须承认,我在一定程度上被电影传达的美国特色的价值观洗脑了,但这也是正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吧。
最后,让我表达下我对艾伦,或者是他塑造的这个角色脑残的崇拜!!!
太帅了,他有种魅力,就算他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都感觉他说的好对你愿意去听愿意去相信,和讲话的内容无关,而是他说话的方式,让人不会动脑子,就只会觉得他牛逼。
Reitman实在会选人!
Plus: Smoking kills & Smokers die younger
一个以站在公共道德对立面为职业的人,如何过得了自己和别人那一关?
他是烟草公司发言人,棘手任务包括:在电视辩论上抵抗各种责难;在儿子的亲子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职业存在;和文艺界合作制作软性广告;收买要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代言人;立法听证上反对香烟贴上骷髅标志。
且看自信满满腰杆挺挺的他如何对付:mission 1: 烟草公司才不希望人们得病,反烟草协会才是。
得病的人越多,他们获取的经费和名誉越多。
烟草公司当然希望人们健康,这样它才能盈利。
烟草公司还出资制作广告号召青少年不要吸烟。。。
mission 2: 母亲说的话就一定对么?
她是医生么?
这个社会给予你的各种劝谕都是真理么?
我们要独立思考,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
mission 3: 这个好办。
好莱坞的人精太知道怎么做了。
一对巨星,宏大的题材, 华丽的布景, 曼妙的形象。。。。
足够强大的糖衣迷幻药,从者一定众。
要谈的只是价钱而已。
为虾米一个要200万一对倒涨到500万?。。
mission 4: 这个开头貌似有难度。
已经得了绝症的牛仔明星,带着愤怒的道德力量。
可是,只要他是人,只要他给机会让大摞的钞票落在面前,道德霎时渺小起来。。。
更何况,我们的主人公提供的乃是慰问金,您要么收了别吭声,要么收了也可以照样骂,只是这慰问金恐怕不能自己保留,要按照游戏规则,人们的期盼,把它捐出去。。。
mission 5 :正方:因为有害,所以要贴。
反方:这样说所有汽车、飞机是不是也要贴?
美国人死于心脏病最多,某奶酪州的特产是否更应该贴?
正方:因为有不识字的人群存在,所以要贴。
反方:贴的作用是什么?
是教育。
教育的责任不该由烟草公司承担,那是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
正方:是否承认吸烟有害健康?
会给你儿子买烟么?
反方:总算问到点子了。
是的。
另外,儿子到了18岁,如果他想吸,我给买第一包。
一气呵成的节奏,还附赠一个传媒道德故事。
聪明的社会教育片。
套用深圳有线的广告语就是:透过诡辩看本质。。。
我觉得这个电影真的是每个销售值得一看的!!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没露出过抽烟的画面,烟草公司的说客男主利用自己的话术去完成它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人希望别人不健康,可这是他的工作啊,咋说就是觉得这男的可真的是会说,诡辩大师,教育孩子也真的是有一套,“如果你的孩子想买香烟你会让他去买么” “如果这是他的选择,他的第一包香烟将是我送给他的。
”永远没有绝对的正确,这就是要看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了
everyone has a talent
哈哈
到底是誰给这么无聊做作庸俗的电影打高分??
话多的人,很可能因为在智力和幽默感上都过分自信而丧失创见。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一般
結尾稍微有點蛋疼,非煙民表示。
最牛逼的人还是靠嘴工作的
这个叫NICK的一定GMAT逻辑作多了
挺长时间没看过这么有趣的电影了
8/10。语言运用爽炸天啊,看来辩论这行当还得知识储备无比丰富。用“坏人”作为视角不仅预防了政治正确题材可能带来的说教过浓,而且犀利的吐嘈下居然蕴含着在儿子面前树立父亲榜样的满满正能量,真是神奇。 @2014-06-04 01:55:25
神经病
4.5/10
冲着艾伦去的。虽说讲香烟但貌似通篇没发现一只香烟。。。台词不错。
很主观地不爱读短小精悍议论文…
装什么三观不正←_←
艾伦演那种侃侃而谈疯话正冒的坏人鸟绝了,浮夸代言人
没什么意思。
尼克太酷。里面一个男配角还是THE O.C.里的科恩。嘿,看到他就想笑
很funny啊,把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工程以及它跟传媒、政客之间的博弈很黑幽地讲出来了,还顺便拿经典电影开了下涮,当然结局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恶心人。还有一个好玩的是,整部片除了二次引用的镜像外没有任何一个抽烟的镜头。
little trick!男主角果然是双面人啊!当他说控制人口的时候,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