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精武雄风

精武雄风,Fist of Glory

主演:龙武,广帅,竹子,凡凡,王博文,符才智,田雕侠,周岳龙,祀雨晴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精武雄风》剧照

精武雄风 剧照 NO.1精武雄风 剧照 NO.2精武雄风 剧照 NO.3精武雄风 剧照 NO.4精武雄风 剧照 NO.5精武雄风 剧照 NO.6精武雄风 剧照 NO.13精武雄风 剧照 NO.14精武雄风 剧照 NO.15精武雄风 剧照 NO.16精武雄风 剧照 NO.17精武雄风 剧照 NO.18精武雄风 剧照 NO.19精武雄风 剧照 NO.20

《精武雄风》剧情介绍

精武雄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精武雄风》是一部糅合了动作、喜剧、爱情、兄弟情、黑色幽默等多重元素的影片,影片展现了几个怀揣英雄梦想的屌丝在追梦的旅途历经磨难…… 这个时代是需要英雄的时代,但怀揣英雄梦的人又往往生活的很屌丝,虽然是屌丝,但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却扮演着各自的英雄,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影片中也关注了很多社会问题,虽然是一笔带过,但是让大家感受到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很多人在默默的‘绞尽脑汁’地为之付出着,很多桥段也是导演本人经历过的,也算是一种自我嘲讽,生活就是这麽无奈,但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很多人看完电影可能说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其实不多,生活那么复杂,一部电影表达的只是冰山一角,我是想让大家能从影片中看到尽量多一点的有意义的信息;形式上可能也与以往的电影有所区别,这是我最想解释的一点,每个导演的创作立足点不同,创作形式各异,如果作品千篇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母性蝙蝠侠:突袭阿卡姆血战敖伦布拉格古田1929特技狂人倒数说爱你美爪屋第二季心中的杀手宽恕推销员玻璃屋行尸之惧第八季万物理论断层线致命名媛之夜思维游戏4天情人节派克式左轮乔赛亚见闻羞答答的铁男佔有姜西釜山行一拳超人OVA6北之零年婚情咨文第一季雪国列车养虎为患第二季哑女的逆袭一个人的皮影戏完美家伙

《精武雄风》长篇影评

 1 ) 與夢想對立的只是現實嗎?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這位備受矚目的新人導編,近年遇上了一種有趣的「善意困境」。

意思即:觀眾往往會以一種自認善意來解讀他的片,將這些片的解釋朝向自己更想看見,通常也更善良的方向,令他聲勢大漲。

例如將《進擊的鼓手》(Whiplash)解讀為一位少年鼓手以苦學換來成就的勵志雞湯,或著將《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解讀為一齣男女主角因為追夢來到洛杉磯彼此相愛,最後又為了追夢而忍痛分開的夢碎故事。

這實在令人費解。

事實上,達米恩查澤雷恐怕是世上對夢想家最苛刻、與善良最無緣的一位電影人了。

他的電影全能在以一種不張揚但不隱諱的異音,來表達他極度偏激的生活剖面──對沒有才能者的否定,與非議。

《進擊的鼓手》便是如此。

這齣故事在勵志故事的線性皮相,屢屢暗示了悲劇的種子,暗示鼓手苦學換來的絕非成就,而是悲劇。

劇中從頭到尾都迴避了此人有無才能的描寫,他苦練的成果究竟是否有他自我感覺如此良好也從未有一位外人肯定,唯獨他的偏執、心魔、把得到老師點頭與公開演出當成藝術唯一成就的瘋狂,被無限放大了。

最後他學業事業雙失,假若又真無打擊才能,他的人生將會多麼悽慘,可想而知。

這種悲劇,何來一絲一毫的勵志成分?

《樂來越愛你》便是這份悲劇觀念的延續。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跟米亞(Mia)無法在洛杉磯一舉成名,不止因為現實殘酷,更是因為他們沒有走紅的本錢──他們想做藝術,卻無才也無德。

賽巴斯蒂安成日抱怨人人對爵士樂缺乏認識的嘴臉,正是他對爵士聖地被頂讓給森巴小吃百般奚落近乎歧視的同一張臉;他不允許第一次光臨爵士樂現場的聽眾聽錯任何一個音符,卻容許自己在多次進出的住宅社區隨地按車喇叭只為叫醒一個有手機的女人。

米亞對同居人出入洛杉磯各大派對積極找尋事業合作的舉動不以為然,認為市儈,但當她獲邀影人飯局卻吃到一半為了私事直接站起來一句未說就走人,然後在理應保持敬意的戲院站在銀幕旁擋住所有觀眾視線來找一個有手機的男人。

這倆個人成日希冀全世界尊重他們在意的事物(爵士、表演),卻嚴重缺乏理解體會其他人的世界的雅量,性格大大缺陷。

而一如《進擊的鼓手》,賽巴斯蒂安的前友人辦樂團辦得風生水起卻直到有人出事才勉強找他頂替,米亞屢次試鏡不順而自編自演的舞台劇則乏人問津更無更無好評,這些安排都婉轉暗示了他們的表現並非自認的懷才不遇,而是沒有輝煌到足令外人容許這份缺陷。

然而,靠著與現實妥協,無才無德的人竟然成功了。

僅僅過了五年,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就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私人酒吧,米亞就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跨國明星,只因為他們捨棄了自我與因應自我而生的愛情。

這種安排,正是不該把《樂來越愛你》簡單區分為夢想/現實對立的俗論的原因,捨棄自我聽來如此罪惡,實則不然。

若用結尾那一顆「如夢一場」,與今年故事主題如出一轍、更同為三大影展開幕片的《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拿來比較便能明白,《咖啡愛情》詮釋的現實是時間推移,令眾人被放在自己不想安上的位置,人不變但立場會變,時光永遠無法回頭。

《樂來越愛你》卻不然,男女主角能獲得一輩子最渴望的成就,正正在於他們人變了,在五年的時間內砥礪出可上檯面的才能、亦或磨掉了自溺自以為的不敬惡習,甚至兩者皆是,來換得造就自己。

換言之,妥協現實讓他們成為各方面都更好的人,才能與品德都是。

只靠犧牲一場愛情的惆惆悵悵,就能換來這一切變化,還會自動變成更好的人?

這才是比美夢成真更大的童話,名為成人童話的童話。

與夢想對立的未必是現實,也可能是另一場夢。

「當掉你的褲子,保有你的思想。

」(瘂弦引詩),《樂來越愛你》將這層關係拉的更為必然,夢與現實的關係成了一座倆頭都是夢的蹺蹺板,男女主角捨棄了一端,另一端就會自動昇空,彷彿命運是能自己決定的,只要妥協就能萬事順利,即使無才無德也一樣。

當然,這一切也許只是巧合。

達米恩查澤雷仍然是鼓勵夢想的,也鼓勵人人追夢,不要把才能與否放在心上,《進擊的鼓手》與《樂來越愛你》中的異音,不過是陪襯而已。

然而,假若如此,則更大的悲劇便會姍姍來遲,因為整齣劇真正與觀眾身處的現實靠攏的只剩一件事,便是那些對爵士樂與電影業的悲鳴。

片中講得很白,爵士即將消音,除非它能轉型;電影確實正在失去活力,中資大舉進駐與老戲院的收場便是證明(這種觀點頗有爭議,不過順其片中氛圍,姑且提之)。

換言之,這不是一齣稱頌爵士不滅、電影不死的號角,這是一首輓歌,一次反動,如同開場那段發生在公路上的百人車陣舞,塞車越是苦悶,步伐就越想跳靈活;秋天越是死沉,讚頌夏天的歌聲就越是深沉。

越大的苦痛只能用越強的歡愉來淹沒。

這就是全片的映照。

在男女主角有緣無份的愛情背後,真正邁向死寂的,是看似造就他們的舞臺本身。

 2 ) 爱乐之屯(又名:LA LA VILLAGE)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北京。

两个人的相聚,缘于梦想,缘于爱情,缘于命运。

石艾玛在南锣鼓巷的一家咖啡店打工。

她二十出头,不漂亮,却颇有点儿特色。

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直径14.2的美瞳闪烁着祖母绿光辉。

她是家乡的时尚达人,拥有“铁岭小舒淇”的美誉。

石艾玛来自铁岭。

她看着二人转长大,从小接受艺术熏陶。

打会懂事起,就仰慕那些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的人。

高中毕业后,石艾玛决定不念书了,她要去北京。

“你去北京做什么?

”别人问。

“我要当演员,”石艾玛坚定地说,“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因此是南锣鼓巷,石艾玛背着行李直接来了这里,南锣鼓巷旁边就是中国表演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

很可惜,石艾玛不知道中戏本科校区搬去了昌平。

操你妈的中戏,石艾玛用纯正的铁岭腔在心里骂了一百遍。

从此,每天下班后,她坐地铁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蹲点,祈求能混个群众演员。

要感谢命运。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石艾玛便遇不到高司令了。

高司令是来自陕西的民谣歌手。

跟石艾玛一样,高中毕业后,他便不念书了,背着一把吉他来了北京,立志做歌手。

一开始,高司令在后海酒吧里唱歌。

老板让他唱《南山南》和《董小姐》,一晚唱一百次,八十块钱。

高司令不,他有品位,他喜欢赵雷。

那时候,赵雷没有上电视,不红。

客人们没听过,一曲唱罢,纷纷离场走人,边走边骂,唱的什么鸡巴鬼玩意儿。

于是高司令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于是高司令只能去地铁卖唱了。

于是在繁忙的北京地铁上,石艾玛遇到了高司令。

石艾玛记得。

那天,在拥挤的8号线上,她遇到了高司令。

高司令的嗓子深沉而忧郁,手中的吉他更是勾起她丝丝乡愁,宛如童年听到的弹棉花声响。

他唱的歌儿,石艾玛没有听过,恍惚记得里头有温柔、自由、小城之类的字眼。

够了,那一幕,足以让她永生不忘。

插入歌舞场景一、地铁乘客在高司令吟唱的《成都》一曲感染下,纷纷把手机插入兜里,抬头,眉眼紧缩,双口微张,目中淌出热泪,把脸上的粉底冲出一条条沟壑。

如果没见过这类画面,可以参考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如下图:“你好。

”石艾玛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走上前去,跟高司令打招呼。

高司令看着眼前的姑娘,个头不高,穿一件假貂,口音是东北大碴子味儿,不过好在胸够大,于是回道:“你好。

”“愿意一起去喝一杯吗?

”石艾玛用了在南锣鼓巷学来的搭讪方法。

“好。

”高司令拨了拨前额的头发,淡淡地说。

于是两人来到鼓楼,在饱尝炒肝、卤煮、豆汁儿的美味后,买了一瓶牛栏山二锅头,走在街上,一边喝,一边开心地谈天说地。

“来点儿音乐吧。

”石艾玛建议。

她掏出手机,按下功放,《一人我饮酒醉》的旋律顿时响彻天地。

插入歌舞场景二:鼓楼的行人开始起舞,动作整齐划一。

街道的中央站着石艾玛和高司令,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尬舞。

石艾玛作出下蹲姿势,胸膛随着音乐上下抖动,宛如抽搐。

高司令紧贴着石艾玛的背脊,腰肢一扭一扭,嘴里还叼着一根中南海。

此刻的他们,就是夜店里的舞蹈国王和皇后,如下图:尬舞结束,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情悄悄萌芽,在一个pm2.5高达800的冬夜里。

高司令和石艾玛脸对着脸,只隔了二十公分,却看不清彼此的五官。

没关系,这样显得更加美。

“你喜欢民谣吗?

”高司令问。

“不喜欢。

”石艾玛回。

高司令怒了。

他牵着石艾玛,转身走进了鼓楼一家民谣酒吧。

他要了两杯假朗姆可乐,两人边喝边聊,耳边飘荡着外地民谣歌手的悠扬歌声。

“世人不喜欢民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民谣。

民谣是最纯粹最干净的音乐,它唱出了人们的梦想和心声……要用心聆听,否则你根本无法发现里头的故事……”“我的梦想,”高司令愁眉不展地说,“就是开一家民谣酒吧!

”石艾玛似懂非懂。

没关系,她只要看着高司令沧桑严肃的脸,就足够了。

正在这时,有人拍了拍高司令的肩。

“嗨。

”石艾玛看那人。

头发往后梳得油光水滑,脖子上戴一条粗粗的金链子,虽是晚上,脸上却架着墨镜,一看就是大哥派头。

“……好啊,哥们儿。

”高司令磨磨蹭蹭地站起来,跟他握手。

“你还在做民谣?

”“嗯。

”“别搞那些瞎鸡吧鬼玩意儿了,”大哥说,“跟我喊麦去吧,我们那儿缺人,一个月底薪给你开六千,还有观众打赏,咱俩对半分!

”“我再想想。

”高司令半推半就坐下。

“想好了回话!

”大哥甩甩头发,走了。

桌面上留下一大摊油渍。

晚上,高司令带着石艾玛回到天通苑的地下室。

一个月550,押一付一的那种。

“刚才那人是谁?

”石艾玛偎依在高司令怀里,低声问。

“以前一起在酒吧唱歌的,”高司令说,“现在转行了,在直播软件上喊麦。

”“他人挺好,还给你介绍活儿。

”“不说了。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最近在排个相声,”听到“梦想”二字,石艾玛祖母绿颜色的眼睛亮起了光辉,“单口相声。

我特擅长这个,能边转手绢儿边讲笑话,讲两个钟头不带落!

我想好了,就在秀水街前头去演,那边人多,肯定有人会发现我的!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脸上孩子般的天真兴奋,他,决定要对这个女人负责。

第二天,高司令找到了大哥,告诉他,自己愿意喊麦。

“想通了就好!

明天,我先带你去香河那边的酒吧喊两场,练练手,然后,再跟软件签约!

”插入歌舞场景三、酒吧里人头攒攒,大家拼命摆动着脖子,状若癫痫。

主持人一声大喊,下面,让我们欢迎,MC司令!

热辣的电子音乐瞬间充斥了整间屋子。

高司令张口,“曾经傲视天下号令雄师有百万……”,复杂的歌词如流水般倾泻而出,掷地有声。

一曲唱罢,观众为之癫狂。

如下图:MC司令红了。

从那以后,保定、廊坊、邢台、衡水到处跑,连葫芦屯的酒吧都对其发出邀约。

高司令终于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但由于外出巡演,和石艾玛聚少离多,和自己的民谣梦也渐行渐远,两人的关系,慢慢产生了裂痕。

“我还不是为了你,才天天唱这些破鸡吧东西的!

”“你不是为了我,你是为了你自己!

”“这不是你要买的?

”高司令指着沙发上那件四万六千块买回来的貂,说。

石艾玛站起身来,想了想,还是走过去,抓起貂皮大衣:“明天我要在秀水门口的地下通道里演单口相声,你不来,仔细削你!

”说罢,石艾玛夺门而去。

高司令最后没去。

因为他忘了,自己有一个在水煮蛋家上的喊麦直播。

等他直播完,匆匆跑到秀水门口时,石艾玛的单口相声已经演完了。

演出搞砸了。

高司令知道,他看到石艾玛第一眼时就知道了。

她号啕大哭,脸上的妆花得像个抽象派画家手里的调色盘。

石艾玛泣不成声:“城管把老娘的貂给收走了!

”“赶明儿再给你买一件……不,三件!

”高司令跑上去拉住她的胳膊。

“都完了,一切都完了!

”石艾玛甩开高司令的手,“我要回铁岭去!

我要回铁岭去了!

”说完,石艾玛转身冲进了雾霾里,高司令连她的背影都看不到。

第二天,高司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您好,我是伤心凉粉剧团的工作人员,请问您能帮我们联系到石艾玛小姐吗?

”“啥事儿?

”“我们剧院的头牌大明星肾疼先生,看到了石小姐的演出,非常欣赏,想跟她合作哩!

但我们一直打不通她的电话,能帮个忙不?

”“马上哎您!

”高司令飞到铁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心灰意冷的石艾玛,在他的鼓励下,石艾玛重返北京,顺利通过了伤心凉粉剧团的面试。

“我们在哪儿?

”“在北京。

”“不,不是那个——我是说,我们——”“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你的梦想。

”高司令劝石艾玛说。

“我永远爱你。

”“我也是。

”两人紧紧相拥。

五年后。

石艾玛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明星。

切了巨大的双眼皮,打了美白针,垫了山根,削了颧骨,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厚唇,极具混血风情。

前不久,刚拍了一部电视剧,《自赏不孤芳》,人气爆棚。

而且还钓到了金龟婿,某红三代地产老板,已经送了她巨大的鸽子蛋,不日便要完婚。

功名成就的石艾玛,漫步在北京街头,想起了过去种种,这时,一阵悠扬的民谣传入了她的耳朵。

她转头一看,是一间新开的酒吧,里头唱歌的人……石艾玛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

啊,没错,是他,他,竟然一点都没变!

“谢谢大家来我酒吧的开业礼,下面,我将给大家带来一首——”突然,高司令的话音打住了。

他看到,台下有个女子在望着他。

那是——两人四目交接,约有半分钟之久,之后,彼此露出了微笑。

恭喜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石艾玛百感交集,眼中情不自禁地流出泪来。

这骚逼娘儿们是谁?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半天没回过神来。

 3 ) Phd phd land

男主角高司令是刚拿到教职的小讲师,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小研究所,保存日渐衰亡的定性研究方法,恢复摩尔和斯考切波的昔日荣光。

不过因为发不出文章带不到学生也拿不到研究资助。

在做完一场全部观众打瞌睡的历史社会学presentation之后,连导师也让他滚蛋。

可是presentation的帅气模样却吸引了旁系PhD学生,女主角石头姐。

后来与之坠入爱河。

为了两人生计,高司令只能暂时放弃自己梦想,跟合作者紧跟潮流,贝叶斯机器学习调查实验各种发论文,快步小跑保住教职。

而石头姐一开始随大流,用已有数据写了paper到处投稿,屡屡被拒。

后来在高司令的鼓励下自己搜集数据写了篇文章。

但只能发在一个三四流刊物上,差点连版面费都付不起。

在行将放弃的时候,有业界大牛偶然读到了她的论文,然后邀请她coauthor,还拿到去巴黎读博士后的机会。

两人因此就分开了。

五年以后石头姐在顶级刊物发了无数文章,拿tenure后强势回归母校任教,偶尔一次机会路过高司令的小研究所,刚好看到高司令给学生讲起当年迷倒自己的那个presentation,两人相视一笑,剧终。

 4 ) 关于La La Land的四个瞬间

<一>十二月在三番看的La La Land,上映的第一个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的。

结束以后朋友分别打Uber和Lyft走了,我住的比较近就去坐地铁回家。

走出地铁站的时候,快午夜了,街上很空,一两个从对面走来的人,除此以外,只有路灯。

虽然这条路我已走过无数遍,几乎每天下班回家都会走,但是突然,out of nowhere,一种莫名的孤独从心里升起来,好像瞬间被拉回了电影里Mia参加完party发现车被拖走只好自己走回家的那个夜晚。

啊,原来我还在电影里没有出来。

没有同伴,没有车,和热闹告别以后独自走的一条的回家的路。

路过街边酒吧的时候,我像电影里一样,朝酒吧里望一眼,希望能看到一个气质很好的在弹钢琴的人。

That someone in the crowed.每一个刚来到大城市的我们,希望被发现,被赏识,遇到贵人,发掘潜力,证明自己很好,很值得被爱,很充满希望。

Except you don't always find that someone. 第一个瞬间,是有关在这座城市里的迷茫与失意的瞬间。

<二> 看完电影回来发了一条短评。

有个朋友看到了问我,所以是想到谁了?

想到谁了呢?

想到在剧场里旁边女孩好看但又不敢多看的侧脸,想到深夜醒来突然想到的诗句,想到一个春日的夜晚,在海边散步拍照闲聊大笑,想到一个秋日的午后,车里放着Jazz,载着喜欢的人缓缓驶过金黄色的三番街头。

所以我说,并没有特别想到谁啊,想到很多自己。

非常喜欢的是石头姐和高司令在山顶散步去找车的那一段,两个其实已经深深被对方吸引的人,却都要死死咬定对对方没感觉,但又对对方的没感觉表示质疑,充满了戏剧性。

但这其实是我们这代人爱情的写照不是么?

“喜欢一个人也不能表现得需求感太强,否则会吓跑对方”,“在一段关系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以空间”,这些现代都市爱情的common sense很多时候让人们不太表达自己真实的最强烈的情感,或者选择性地表达。

一个小细节:末了,石头姐说,啊我的车就在这里了,你的车停的远么要不要捎你一段?

高司令说,哦不用了,我的车就在附近。

然后石头姐开走了。

高司令走了很久走回了他们散步刚开始的地方,上了车。

第二个瞬间,是有关这个时代的我们在爱情面前的口是心非。

<三> 看完电影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一遍一遍听电影的原声soundtrack。

新年的时候在玻利维亚旅行,我感觉要写点什么辞旧迎新,想了一想,摘了soundtrack里面一段的歌词: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这段歌词是Mia在试镜(audition)的时候讲述她一个曾经敢于光脚跳入冰冷的河里的阿姨的故事的时候唱的。

I remember that she told us she jumped in the river once, Barefoot. She smiled, Leapt, without looking. And She tumbled into the Seine! The water was freezing she spent a month sneezing, But said she would do it, again.跳入冰冷的河里当然是一个比喻,这段歌词真的想讲的是,真正敢于追梦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非理性的,有那么一点点的疯狂,在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傻。

但却正是生活中那些疯狂,心痛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的波荡起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此时此刻在鲜活地活着。

A bit madness is the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 to see.第三个瞬间,是有关追梦时的鲜活和色彩。

<四> 我觉得La La Land拥有一个绝好的结尾。

已为人妻的Mia和丈夫路过那个曾经由她提议名字的酒吧,坐定,看到昔日的男友重新弹奏一曲。

所有的时光回转,他从第一天起所有的决定都不再一样,不再有争吵,不再有分离,他和她一路走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然后曲毕,回到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她看向他,他看向他。

剧终。

为什么不是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啊,有不完美才有遗憾,有遗憾才有执念,有执念才明白那些道理,才知道原来生活中的美好是如何的。

如果时光再来一遍,你的选择会不一样么?

 5 ) 爱乐之城不是深刻的影史杰作,它是能触碰到心灵伤口的酒精棉球

虽然没有拿到最佳影片,但爱乐之城依然是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仔细想想,虽然爱乐之城的呼声最高,但是没有拿到奥斯卡也不难理解。

上一次拿到奥斯卡的歌舞片还是14年前的芝加哥,对比芝加哥针针见血,拳拳到肉的辛辣讽刺,爱乐之城还是太小品了一些。

更何况奥斯卡最佳电影酷爱探讨生命,尊严,少数族群,宗教,地域矛盾等深刻议题,而两个青春大好,家底殷实,身怀技艺,面目清秀的白人小儿女在梦想与爱情之间的那点抉择,也实在很难称得上分量。

我完全不觉得爱乐之城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个人真的很爱很爱。

奥斯卡颁奖礼后就进入影史故纸堆的深刻严肃作品还少吗?

但爱乐之城,我是可以反复看上几年的。

第一印象的好感来源于两位主演。

第一个把两位主演Emma Stone(石头姐)和Ryan Gosling(高司令)组成情侣档的人简直是天才(虽然这是他们第三次合作了)。

这个情侣档的搭配堪称完美。

身高搭,体态搭,气质搭,甚至发色都搭。

石头姐的代表性角色基本上都是外表有点小风骚的知性美女,总会附加一个体面的背景,比如律师,差点成为律师的演员,市长女儿等。

高司令的代表角色是人格强大的文艺男青年。

他演的花花公子都有一整套服务到位的泡妞流程,他演的才华横溢的钢琴家梦想是一步步拯救Jazz。

总之,这个文青,他绝非俗物。

所以这两个擅长饰演知性和文艺角色的演员搭档起爱情片来,非常火花四溅,相较于上一波的爱情片巨星们,少了一份甜腻,多了一份清新。

石头姐是个神奇的演员。

她拥有一双大到惊人的眼睛,和及其舒展纤细的骨架,这帮助她拥有了演员的很多个层次。

当她淡妆特写的时候,她是个眼睛过大,五官有硬伤的普通少女;当她浓妆特写的时候,她的雪肤红唇中和了眼睛的比例,她看起来是个艳丽的美女;当拍到她的半身的时候,优雅的脖颈,性感的锁骨和完美的肩部线条,又让她成为一个大美女;而拍全身的时候,她伸展纤细的四肢和完美的肌肉走向,让她成为一个优雅灵动的女神。

一重又一重,这种冲突感,就是演员的苗子。

所以Mia这个角色简直是为石头姐量身打造。

她需要用普通青年的喜悦哀伤和支离破碎让观众共情。

她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变身大美女,这样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才更让人信服。

最后,她还得成为大明星。

五年后那场戏,导演拍了她从车上下来买咖啡,只拍了她的体态,仅从她的腿,背影和腰身,观众也能知道,她成名了。

换了别的演员,这一系列的丰富的层次和蜕变不会如此有说服力。

我们来看,怎么把石头姐变丑(拍成悲伤蛙)?

突出她的超级大眼,用宽袍大袖遮住颈部和肩部线条。

怎么把石头姐变美?

拍半身,露颈露肩穿纯色剪裁流畅的衣服。

怎么把石头姐拍成女神?

低机位拍全身,穿裙摆到膝盖上边缘的短裙。

高司令也是一个气质大于美貌,骨架大于颜值的人。

高司令童年时是迪斯尼童星,出身于“米老鼠俱乐部”(同时诞生了Britney Spears,Christina Aguilera 和Justin Timberlake等一群偶像),童星出身难免经历转型阵痛,尤其是20出头时的高司令相貌平平,而童年玩伴们外形靓丽早已大红大紫席卷全球。

虽然光彩熠熠的童星和备受瞩目的演员新星之间隔了十几年,但出道够早的高司令红的也不晚,24岁凭借《恋恋笔记本》一鸣惊人,26岁凭借《半个威尔森》提名奥斯卡影帝,和希斯莱杰并列最年轻影帝提名者。

不知是否是这段经历的影响,他身上有一种不招人反感的自信。

他成为明星的银幕魅力也来源于此。

他身上糅合了不被赏识和理解的落魄感(也可以说是文艺气质吧)和自知绝非池中之物的强大人格。

他在《恋恋笔记本》和《爱乐之城》里演穷小子的时候没有看低自己的“屌丝感”,在《疯狂愚蠢爱》里演花花公子的时候也没有猥琐和油腻,反而有点孤独忧郁的气质。

另外所有爱情电影的男主角们都应该好好向高司令学学怎么演出深情。

相较于无数邪魅狂狷的霸道总裁们,眯起眼睛装犀利,用充满攻击性的方式来告白,高司令演出深情的方式是微挑眉毛,表现出孩子般的童真。

配合他的蓝眼睛,形成一种很专注,卸下心防的效果。

缺点是,相比较之下,高司令的表演虽然放在正常的剧情片里合格,可是在歌舞片里显得太含蓄了。

歌舞片是需要夸张效果的。

要知道歌舞片里随时可能唱起歌跳起舞,如果演员塑造的氛围是正剧气场,那突然开始歌舞得有多尴尬?

所以石头姐的悲伤娃表情,在花瓣飞舞的街道上奔向电影院,面试独唱等等环节,放在一个剧情片里,100%太做作了,但是在歌舞片里是绝对的加分项,撑起了整个电影的饱满氛围。

石头姐相比高司令在颁奖季的表现更优秀,也是因为《爱乐之城》总体效果上歌舞片的范er特别正,除了歌舞本身在水准之上,石头姐的演出占了一大半功劳。

不得不承认,歌舞片的黄金时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它永远也不会复兴,但也永远不会消失。

甚至每隔几年还能再遇佳作。

看过雨中曲的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正值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渡时期,男主角唐的新电影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女主角琳娜提议,为什么不拍成歌舞片呢?

这就是歌舞片最初的动机,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歌舞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一时,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又急速衰败。

歌舞片代表了电影从无声世界,迈入有声世界的时候,用声音玩出的第一个特效类型。

而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当时的视觉特效几乎玩不出什么花来。

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动作片,科幻片,魔幻片,漫改英雄片,开始层出不穷,歌舞片作为一种最早类型的电影奇观,已经渐渐不具备作为电影工业中流砥柱的资格了。

从现代观众的角度来看,歌舞片当剧情片看太闹,当特效片又太没看点,它永远回不到那个黄金年代了。

可是唱歌跳舞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娱乐方式,在歌舞片掉线的这些年里,音乐和舞蹈一直都是在发展的。

歌舞片始终不缺最好的素材。

所以你看,改编一下最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就有了《芝加哥》《悲惨世界》《歌剧魅影》混个经典流行歌串烧,就有了《红磨坊》套上乡村音乐的人物传记,就有了《与歌同行》拍成迪斯尼动画,就有了《冰雪奇缘》只要有戏剧感,舞台感强,情绪饱满夸张的剧本,配合好音乐,就可以有好作品,更不用说,每过几年,人们内心那个唱歌跳舞的角落痒起来,歌舞片就可以小小的回春一把。

歌舞片的长处是善于做情绪渲染,要比一般的剧情片更容易感性上打动人。

安妮海瑟薇演的芳汀的悲惨悲惨,用一首《I dream a dream》难道不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没有《Let it go》,Elsa的自我觉醒会这么鼓舞人心吗?

芝加哥里,Roxy一边唱着蛇蝎诱惑的《funny honey》一边让丈夫为她頂杀人罪,这样的讽刺效果剧情片能够轻松达到吗?

但歌舞片也有两大雷区。

一类是歌实在太难听(《魔法黑森林》:???

)还有一类是言之无物,为了歌舞而强行剧情。

说到这里不能不讲一讲爱乐之城的故事。

爱乐之城是一个歌舞和剧情搭配合理的正确示范。

爱乐之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但它在爱情片里也算独树一帜。

2017年,个人意识高度觉醒的年代。

爱乐之城探讨的就不仅仅是爱情里的风雨波折了,它把一个过去被糊弄过去的问题拿出来探讨:“个人意识”和“情感联结”孰重孰轻?

传统的爱情片,一定是要happy ending的。

男女主要么出身显赫,不愁生计(你看紫菱结婚后可工作过一天?

);要么爱情与人生发展总能高度匹配,仿佛事业是爱情闯关中随机掉落的战利品;要么随便努力努力,加一段配乐快剪就登上人生巅峰了。

太过童话。

如果是剧情片,十有八九是苦大仇深,高度写实,爱情身上遍身的凡尘烟火,已经不存在让人在电影院里脸红心跳的粉红泡泡。

爱乐之城画龙点睛的结尾就把两者做了结合,获得了两者加成的效果。

如何能让爱情电影既不烂俗,又能讲出happy ending?

先让男女主角因为不同的人生追求而分开,再在重逢的时候在女主的脑海中把两人的爱情故事重剪,所有的不愉快和纷争,全都修复,所有的快乐和和睦,全部加倍。

这种时空胶囊式的超现实拍法一点也不新奇。

很容易就可以回忆出很多,《末代皇帝》里日暮西山的溥仪在龙椅座位里找到了当年的蛐蛐盒子,打开盒子,一只活蛐蛐爬了出来,好像几十年的改天换地不曾发生。

《泰坦尼克号》结尾时露丝在梦中重回床仓大厅,所有乘客全都活了过来,满脸喜悦地祝福她和依然少年面目的杰克……但爱乐之城无疑是耳目一新的,因为它是歌舞片,它可以把这一幕表现的极尽夸张,而且越夸张越美好,我们的心越痛,因为我们这一刻潜进了Mia的心里,最后的十分钟里所有的恢弘,欢乐,深情,温馨都是假的,是我们此生回望,可忆而不可追的美好。

一句简简单单的以乐景衬哀情,借着歌舞片的抒情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电影结束后,有人议论为什么他们不能努力顾全梦想和爱情呢?

因为梦想对专注的要求如此之高,而爱情对陪伴的要求如此之高,两者几乎天生相斥。

那么,若难以两全,你选择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选择了梦想。

爱情是甜蜜的糖,梦想是果腹的面包。

若是没有糖,我们的生活只会暂时地果然无趣,而如果没有面包,我们可能一天也活不下去。

可这不代表放弃了爱情的我们是无心肝的渣男浪女,曾经做出过,或者隐隐担心作出这些选择的我们,心里也有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为什么电影院里许许多多的观众会在色彩明亮,音乐欢快的结尾里痛苦流涕?

我想龙应台在《四郎探母》里说透了,“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

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那是一种共情在联结。

我们终于在银幕上读到了导演为年轻人在爱情与梦想的选择中,吟唱出的悲天悯人。

那一刻,在尘世中颠沛流离,梦想与爱人,终难两全的我们,感受到了理解的带来的感动和温情。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又有谁忍心责怪。

谢谢你,爱乐之城。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 欢迎关注。

 6 ) 吃不进的少女春药

对不住大家,这部能在豆瓣能刷到9.1分的《La La Land》,我就是要唱唱反调。

国内的朋友也别急,3月就会上映了。

这里还有个海量剧透预警,如果你仍然期待花两个小时做一场梦,这篇也先别看了。

去看的原因很简单,身边的少女朋友强行喂我吃了一颗安利:此片关于梦想,关于错过,最重要的是,画面美到无药可救。

最后,我还体验了传说中的『男默女泪』,因为少女语重心长的致命一击:『真的好感人,我都看哭了呢......』然而我坐在影院里,硬生生也没挤出一滴眼泪。

当然,电影有很多用『你厉害啪啪啪』来追捧的点,一开始的长镜头就值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从音乐到歌舞到摄影都可以给五星好评,最后一段蒙太奇相信也是赚足泪水。

金球奖也是集齐七枚召唤神龙了。

不过就凭人设硬伤这一点,就让我一直很出戏。

说的就是石头姐你啊喂!

简单说下这对cp。

石头姐扮演的女主Mia,设定是一个兜里揣着女明星梦实际却在洛杉矶屡试屡败的loser,6年来事业毫无起色,平时在咖啡店主职发梦,兼职打工,爱好宅。

而高司令这位男主Seb,是略显清高的爵士发烧友,无奈生不逢时,要么是在餐厅可有可无地伴唱,要么是在派对唱小曲儿助兴,总之靠走穴混场营生。

都挺惨的。

两人好上之前,一共三次眉来眼去。

第一次,在颇有山鸡特色的世纪大堵车中,开小差路怒症女司机向超车男司机比中指。

第二次,在圣诞夜忘带钥匙无法回家的马大哈女主,一只孤魂野鬼飘到男主伴奏的餐厅,刚想表达对男主才华的艳羡之情,却因失业男主心情不佳被浇冷水。

第三次,女主发现男主是派对助兴乐队主唱,故意点唱大俗辣歌曲。

后来不知怎么的,派对结束,插着队找着车两个人就跳起了踢踏舞......这,这就好上了......

蛤?

不过毕竟是两个颜好的落魄人,不管人家有没有溜进闭馆的科技馆星空下飞起,在一起也是名正言顺。

童话故事里的爱和梦想都是有敌人的,按照编剧的套路,就是要开虐了。

那么问题马上就来了!

石头姐和高司令在一起之前有这么个现任,而石头姐摇着『我要去追寻我的爱情了!

』的大旗,竟然吃着饭就甩脸走人了,留下现任和现任的朋友们一脸懵逼。

看到这里,我就想,导演觉得观众是会被主角光环闪瞎双眼的,并且人设离崩也不远了。

当梦想不能变现,高司令的旧时好友John Legend向他抛出了橄榄枝,『00后不买帐有毛用,爵士就是被你们这种老古板害死的!

』。

高司令欲拒还迎,领着可观的薪水,撸着键盘和乐队巡演去了。

此处插播一场高潮戏。

男主回来给女主过生日,女主开作,你老出差我俩咋整?

你真的喜欢那种音乐?

接着步步紧逼,你的音乐梦想似森莫!

男主一句话拆穿,『你当初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当真是说得一点也没错。

女主甩着怨妇脸就走,饭焦了,留下哔哔哔直响的警报器。

与此同时,女主心里打着靠原创话剧一炮而红的小算盘,吭哧吭哧埋头苦写。

还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曾经的好闺蜜跑来和女主说『求带飞』的时候,女主不经心地回复,『可这是我一个人的独白话剧耶!

』,我当下就翻了个白眼。

首演当天,出差的男主没出现,台下观众寥寥,租的剧院也没回本。

多少人日复一日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而女主只演了一次,就带着碎一地的玻璃心哭着闹着回娘家去了。

所谓梦想,她不配。

要不是男主开着老爷车找去女主老家,在住宅区乱按喇叭只为叫醒一个有手机的女人,轮得到女主去试镜讲自己姑姑的巴黎奇遇记?

另外,男主当初去巡演,女主拼命打着梦想的幌子捆绑,而女主试镜时听说要去巴黎排3个月拍4个月,却头也不回地表示『我愿意』。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五年后,男主真的完成了开一个爵士酒吧的梦想,座无虚席我眼中却只有你。

女主成为了家庭事业双收的闪亮明星,她挽着体面的丈夫坐在bar里,却脑补了和前任的结局。

于男主的梦想,她贡献的,不过一个logo和当年一瓢冷水而已。

这并不是什么『要梦想还是要爱情』的人生命题,在最后一段蒙太奇里,闪耀的只是噼啪作响得荷尔蒙。

他们要的从来都是梦想,尤其对女主来说,可能和谁走入婚姻都一样。

那也说不上什么错过了,只不过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我遇到过那个你。

 7 ) 我们歌唱爱情,也终将独自远行

(文/杨时旸)“可是,这太怀旧了。

”“就是因为它太怀旧了啊。

”处于热恋中的米娅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男友塞巴斯蒂安。

她不太自信,急需鼓励,但也害怕言不由衷鼓励会鼓动着自己更加不切实际,但塞巴斯蒂安真的喜欢那剧本中散发着的迷人的怀旧气息。

有关怀旧的这两句对话几乎就是85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着男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绪。

是的,《爱乐之城》是一部“太怀旧”的电影,显得和这个时代大银幕上溢出的塑料感的流光溢彩格格不入。

达米安·沙泽勒像个坚定的反潮流者,怀揣着一颗与生俱来的老灵魂,固执地把一个当代故事涂抹上做旧的色彩。

从开场那段在拥堵的高架桥上的歌舞开始,这一点就已经显露无疑。

其实,不只是色彩和韵味,《爱乐之城》中的一切都是“怀旧的”——爱情、梦想、失落与遗憾,这些主题又有哪个没有泛着复古的光泽呢?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有着有趣的“分裂”,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夸张的外部形式——大规模的歌舞和那些烘托感情的超现实拼接,而与此同时,它故事中的一切又都如此古典。

客观地讲,无论是出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还是饰演米娅的石头姐,他们的舞姿也不过尔尔,并不花哨和讨巧,但就是有一种特别贴合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笨拙。

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低微,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

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

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古典的都市爱情故事吗?

所以,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心有戚戚,并不令人意外,一对儿奔赴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各种阻挠中,奋力抓住彼此。

那对恋人又是多少人的镜像呢?

贫困中的热恋,分手后的成功,梦想的通路与歧途,人生的一切不可知与不可得。

《爱乐之城》中呈现了爱情在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甜蜜与哀愁。

从某个角度看,它像是歌舞版的《Begin Again》,又像是《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错失了彼此后的续集,他们的爱情突然而至,降临如电光火石,最终到了岔路的路口,二人也同样不知所措,顺水推舟,各自漂流。

他们坐在山顶的长椅上,米娅问,“我们到哪了?

”塞巴斯蒂安顾左右言它地说了个地名,米娅说,“我是说我们之间走到哪了?

”是啊,这几乎是每一对恋人的终极命题。

你总要有个说法,要么更进一步,要么各自撤退。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处在了一种小心翼翼维系平衡,但故意躲避抉择的状态中。

那种状态不可能永恒,但就是那种微妙的不可知让所有人迷醉。

或许,这种感觉才是热恋吧,摇晃、刺激、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也都会在瞬间熄灭。

《爱乐之城》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呈现了某种炽热,还呈现了爱情中的吊诡。

塞巴斯蒂安的老友在他落魄时来找他,让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有着不错的薪水,大公司的资源,全国的巡演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只是,那音乐有点别扭,部分满足自己,部分服务他人,按照塞巴斯蒂安以往的性格,他或许会不屑地拒绝,但彼时,他已经反抗得太久,即便他再格格不入,即便他再有着“原教旨主义”的爵士梦,但他也会被润物无声的现实感染和融化掉一角。

他接下了那份工作,逐渐沉溺于掌声和商业回报。

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会讨女友米娅的欢心,至少这些物质基础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稳定,但在米娅心里,对方的行为或许正在流于平庸,那些时髦的电子音乐正在默默地腐蚀这个男人曾经坚固又伟大的梦想,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讨论着巡演和收益的塞巴斯蒂安,不过正在成为一个操持着钢琴的业务员,开始认可平庸,甚至享受平庸。

有时,爱情就是如此不可言说,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有些人只能共同享受坦途,当你觉得为了讨好对方,试图改变自己,有时却正在走向反面。

《爱乐之城》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它们的光彩,也写它们的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

所以,你眼见着爱情即将成全,梦想即将成功,但导演就倾覆了一锅鸡汤。

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

你说,这一切是人们努力奔赴的结果,还是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定夺?

他们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音乐题材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爆裂鼓手》还是这次的《爱乐之城》,其中的主人公都像他自己一样执着又疯狂。

而他也不只会书写癫狂,他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柔软的一击。

米娅曾经随口说了一嘴,自己的老家在一座图书馆的前面,在他门分手许久之后,一个导演的选角电话打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手机上,他凭借着那句话的印象,找到了米娅的家。

爱情意味着,有些事,你偶然提起,我却永远记得。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La La land》,这个词汇很难准确的翻译,它是洛杉矶的昵称,也是俚语中迷醉和白日梦的意思。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多年后的重逢,他们相视一笑的告别和那段音乐中对二人感情的回溯与幻想,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就像个泡沫与幻梦。

啦啦啦,我们唱过,然后淡忘。

 8 ) 知道《爱乐之城》这89个梗,你就能了解大半个歌舞片史

歌舞片已经不像它们在上世纪30至60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每隔一两年我们还是能看到几部,但这些屈指可数的歌舞片大都在原地踏步,已无法恢复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

此番《爱乐之城》能够脱颖而出,正是由于它返璞归真地采用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形式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歌舞片的技法,去讲述一场通俗化的爱情故事。

从服装、歌曲到编舞都在创造一种怀旧的基调,使人怀念旧时的歌舞片。

不过它依然现代感十足,以免疏远当代观众。

对于歌舞片的探索精神也延伸至故事层面,就像《艺术家》(The Artist,2011)的默片形式,《爱乐之城》是用歌舞片的子类型(包括:传统的米高梅歌舞片、华纳歌舞片、大爵士及当代的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各段落相映成趣,有传承,又能带出类型演变,拥有历史底蕴的积淀。

它们同时又能服务于爱情主题,做到内外兼修。

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深深知道如何保有过去的风格,还要朝前看。

男主角塞巴正是这样一种怀念过去好时光的乐迷,与当代那些杰出的音乐家相比,他陷入了一个尴尬处境——沉迷于对传统爵士之中,无法自拔。

片中组建乐队的塞巴同学(约翰·传奇 饰)对他说的那番话一语道破:“我知道,这不一样(指当代乐队),但你说你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还怎么拯救?

因为你这样的人,所以爵士才在消亡。

你在灯塔咖啡屋对着90岁的老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

年轻人在哪里?

你执迷于肯尼·克拉克和塞隆尼斯·蒙克,这些人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

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

”这是话中有话,影片也在借爵士乐去诉说歌舞片的未来。

当代歌舞片不该默守陈规,应当在维系传统的同时去革新,使人呼吸新鲜空气,带来希望与荣耀,才能拥有闪烁、活泼的生命力,这才是它们曾经深受欢迎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类型,歌舞片可能是最喜欢谈情说爱的,不同的是角色们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

歌舞片也最仰仗公式化的创作套路,因此常被批评“幼稚可笑”。

这种看法,显然错失了用歌舞展现故事的魅力。

歌舞片难就难在控制故事与歌舞(音乐)的均衡,《爱乐之城》成功把歌舞融入故事,推动故事,替代对白。

不过在当今,能唱会跳又会演的明星几乎为零,高司令和石头姐都是非职业舞蹈演员,所以只能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

好在导演懂得用画面扬长避短,效果看起来仍然非常好了。

尽管不少技巧在前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和《爆裂鼓手》中也见过,但此番效果和语境已然不同。

当然,洛杉矶的城市载体也很突出。

剧作上,用四季比喻爱情、事业的不同阶段,探讨个人对它们的妥协与坚持,以及它们的无法两全。

两人其实是用爱情为彼此的事业(梦想)树立了信心。

用悲剧收场,避免了传统歌舞片对于大团圆爱情的天真描绘,那只存在于童话中。

最后幻想的大团圆结局是一面镜子,从现实抽离又关照着现实。

用歌舞表现幻想、造梦是歌舞片惯用伎俩,可以弥补遗憾,道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加深音乐的治愈能量。

自古歌舞片就喜欢幻想奇景,因为多数时候,它们都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

说到底,歌舞片的柔情梦幻与现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歌舞片在60年代后期由街头巷尾走向高山草原,由矿场学校走向歌楼舞厅,部部大场面的自然主义歌舞片应运而生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

因为触及真实,便会把它原来的浪漫本性毁灭殆尽。

所以现在我们在很多动画片中,并不觉得它们突兀的原因,如《冰雪奇缘》《海洋奇缘》《了不起的菲丽西》等。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并不能为默片带来复兴,《爱乐之城》当然也无法对歌舞片带来革命,它有的一种情怀。

简单、纯粹,每个节拍(场)、每个鼓点(幕)都能敲中听者(观众)的心。

让人进入一个美妙世界,忘却现实的种种,我想这就足够了。

当然,《爱乐之城》更是一场精心为歌舞片爱好者设计的迷影电影,编导还把自己对于爵士乐的一点小趣味也藏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

影片在模仿前人的姿态时,还能延续其精神,迷影、复古又革新。

下面回到我的常规套路中来,展开说一下藏在片中的陈年老梗。

我已经在脑(掉)洞(影)联(袋)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然而(不止本片)很多都得到了导演本人的承认。

ps:我给桃姐的时候是82个梗,晚上梦游时又补充了7个,剩下一个留着你们补充吧,最好给我强有力的论证。

1.

《爱乐之城》中的“西尼玛斯科普”

《圣袍千秋》中的“西尼玛斯科普”首先,《爱乐之城》采用了古老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Cinemascope),这是20世纪福斯于1953年推出的银幕系统,银幕比例是2.55:1,电影《圣袍千秋》(The Robe)由此成为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后来各大公司对于宽银幕的竞争激烈(此处省略一万字),使得《谍报飞龙2》(In Like Flint,1967)成为最后一部西尼玛斯科普影片。

算起来,《爱乐之城》还是时隔50年之后的回归。

“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最后一部米高梅歌舞片《玻璃丝袜》(Silk Stockings,1957)有一首歌就调侃过:“这个时代想让观众进电影院光有明星已经不够了,还要有Technicolor、Cinemascope和立体声。

”《爱乐之城》用的是超35毫米胶片,配合潘纳维新 (Panavision)两倍压缩比变形镜头(左右略裁)仿2.55:1画幅。

所以我们在片头看到的是“Presented in Cinemascope”而不是“A Cinemascope production”。

开头的黑白+4:3“顶峰娱乐”的厂标结束后,画幅慢慢拓展成色彩斑斓的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已传达了它的复古定位(国内院线版在“顶峰娱乐”之后还加入了香港某公司的厂标,实际上破坏了黑白4:3的过渡)。

2.3.

《纽约,纽约》影片纵向比较的参照对象是《艺术家》,理由上文已说明;横向比较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歌舞片《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1977),那部片男女主角的身份是爵士乐手和歌手,同《爱乐之城》中爵士钢琴家、演员相似,同样围绕他们的爱恨交缠与人生困惑展开。

其实,无论是百老汇音乐剧还是好莱坞歌舞片,都喜欢让主角在爱与工作中找寻幸福,两个目标交织在一起更是驱动剧情的动力。

两部影片的共性还有很多,稍后再续。

4.9.

《爱乐之城》

《柳媚花娇》

《名扬四海》开篇那场一镜到底的洛杉矶交通阻塞,据导演本人证实,是从戈达尔的《周末》(Weekend,1967)、费里尼的《八部半》(8½,1963)片头和乔·舒马赫的《城市英雄》(Falling Down,1993)片头找寻的灵感。

但是人们纷纷下车起舞歌唱,是在呼应雅克·德米歌舞片《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的开场部分,让歌舞场面具有临场感。

这场戏也与德米的另一部歌舞片《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一样,所有对白都是唱出来的,好像他们生来就用歌声表达一样。

仔细看能发现,这场戏的歌曲应该均为幕后配唱,这也是遵循《瑟堡的雨伞》的特点,演员不会唱歌,由幕后配唱。

整场戏一镜到底(由三个镜头后期拼接而成)调度酣畅淋漓,充满活力。

雅克·德米歌舞片就是将场景置于实景中,轻快、时尚、朝气蓬勃。

当然,包括如嘉年华般的街舞、体操的融合,包括人们在车顶起舞,是借鉴了艾伦·帕克的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导演一直都是雅克·德米的死忠,在其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和玛德琳》开场,就能看到《瑟堡的雨伞》的印记。

《爱乐之城》顺便说,米娅挡住了塞巴的去路,结下一个小小的梁子是典型的好莱坞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开场套路,引出冤家男女的相遇方式。

不少歌舞片也喜欢采取这种出场,比如《我爱马文》(I Love Melvin,1953)等。

10.

英格丽·褒曼是贯穿米娅灵魂的人物,米娅的卧室床边挂有一幅巨大的英格丽·褒曼海报,后被撤下。

在导演2013年完成的原始剧本中,其实有更多关于褒曼的故事:① 米娅公寓的海报对应结尾结婚之后新家的海报(正片中新家并未再出现);② 米娅和塞巴聊天时有详细讲过《美人计》中被褒曼表演打动的细节(正片只提到了她的姑妈小时候带她去看过很多老电影,其中包括《卡萨布兰卡》和《美人计》);③ 褒曼在DOS的第一次试镜,米娅给这个试镜做了旁白。

④ 播放《美人计》那段经典吻戏时,米娅念褒曼的台词与银幕上的男主角加里·格兰特互动。

结尾米娅还说了一句:“Here I am crying for a dead actress I never even knew. That’s L.A.”尽管正片中已经看不出褒曼这条线,但涉及她的点还是散落于各处。

11.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除去《纽约,纽约》,另一大致敬影片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

它虽不是歌舞片,主轴却有共通之处。

对白约有两次提到《卡萨布兰卡》,当米娅向塞巴介绍华纳片场时,指着咖啡馆外的窗户说那儿曾是褒曼和鲍嘉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的场景。

仔细看,还能看到窗下一家名为“Parapluies”的店铺(法文“雨伞”的意思),这里一定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这又是一处小小的对《瑟堡的雨伞》的致敬,《瑟》片名也有“Parapluies”的单词,女主角家也是经营一家伞店。

《爱乐之城》

《卡萨布兰卡》《爱乐之城》最后20分钟充满深深的惆怅与遗憾,已经成家的米娅和丈夫偶然走进塞巴开的爵士俱乐部,他们各自实现了梦想,却与他们的爱情失之交臂。

当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正是《卡萨布兰卡》情节的再现。

“全世界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吧(俱乐部),可她却偏偏来到了我这儿。

”《卡萨布兰卡》中是里克夜总会,里克不得不对他的命运做出一次抉择;《爱乐之城》是塞巴爵士俱乐部,也通过臆想的方式做出了命运的另一版结局,它从现实抽离却又关照着现实,是一面镜子,映出梦想与爱情、现实与童话的落差。

12.

《瑟堡的雨伞》最后一幕的错过与遗憾,也令人想起《瑟堡的雨伞》的凄美结局——多年后,已嫁做人妇的女主角在加油站见到同样已婚的男主角,但他们只能相视以对,默默离开。

13.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中的葛瑞菲斯天文馆塞巴和米娅的约会电影是《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后来米娅提议去葛瑞菲斯天文馆,不只因为可以在馆内看到“繁星”(呼应主题曲〈繁星之城〉),更因为那是《无因的反叛》高潮戏的发生地。

在影院看电影那场戏,刚好演到《无因的反叛》天文馆一幕。

14.《匪帮传奇》删减片段_腾讯视频石头姐和高司令之前拍《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时,也有在葛瑞菲斯天文台拍过一段感情戏,不过最终成片被删掉了,可以在蓝光碟的删除片段里找到。

对比看来,颇有前世今生的感觉。

15.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男女主角都穿过红夹克,红夹克也是《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经典行头。

迪恩在片中演一个反叛青年,那件红夹克可以说是年轻、反叛的象征。

影片似乎有意把英格丽·褒曼视作米娅的精神符号,把詹姆斯·迪恩视作塞巴对于老电影的一种精神符号。

在《爱乐之城》开始,米娅经过好莱坞大道旁的《You Are the Star》壁画时,里面也有一个穿红夹克的詹姆斯·迪恩。

16.

《爱乐之城》

《无因的反叛》“繁星"在《无因的反叛》中的天文馆中也有出现17.

《爱乐之城》

《百老汇旋律1940'》在星空共舞的设计灵感出自《百老汇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中弗雷德·阿斯泰尔与埃利诺·鲍威尔共舞的场面。

百老汇舞台的美术置景仿若星空, 两人轻盈无瑕的舞姿更是置身星空。

18.

《曼哈顿》另外,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和摄影指导莱纳斯·桑德格伦(Linus Sandgren)都是伍迪·艾伦的粉丝(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导演可能也是单簧管手伍迪·艾伦的乐迷),这部电影你能看到很多深受《曼哈顿》(Manhattan,1979)影响的桥段。

包括两部片对于城市和爱情的描绘,让人感觉鲜活无比。

《曼哈顿》有一场戏就是伍迪·艾伦和戴安·基顿为了避雨躲进一个天文馆,有场对话戏也是在星空的背景前展开。

19.

《爱乐之城》

《曼哈顿》“冬天”之前那一幕,两人气定神闲坐在格里芬公园的长椅上,发现从未停下来欣赏过白天的景色,这又是一处致敬伍迪·艾伦《曼哈顿》的镜头,那里面伍迪也说从未真正欣赏过这里的风景。

20.

《爱乐之城》

《人人都说我爱你》再说飞天戏,伍迪·艾伦的歌舞片《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也有歌蒂·韩腾空飞舞的镜头,不过两部片的最大共同点,恐怕还是用四季来代表叙事篇章了,只不过《人》没有明确用四季的标题来区别,但《瑟堡的雨伞》是分标题讲故事的。

21.

《爱乐之城》

《红磨坊》云层之上牵手共舞的场面可参考的对象是巴兹·鲁赫曼的音乐、歌舞片《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

22.

《爱乐之城》

《睡美人》星空中的翩翩双人舞是迪士尼动画片《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的再现。

23.

《爱乐之城》

《雨中曲》米娅和赛巴踱步到山上时,赛巴抓着灯柱开嗓无疑是《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中金·凯利唱着《Sing'in the Rain》在雨中绕着路灯起舞的画面,就差手里拿把伞了。

《我爱马文》《雨中曲》两年后,另一位主角唐纳德·奥康纳在歌舞片《我爱马文》又照搬了这个动作。

《爱乐之城》里的好多路灯…路灯是好莱坞歌舞片的常见元素,即便进入60年代,由舞台走向了真实世界,路灯依然是经久不衰的布景、道具,无论是60年代的《电话皇后》(Bells Are Ringing)还是70年代的《纽约,纽约》。

24.29.

《爱乐之城》

《礼帽》

《篷车队》《爱乐之城》山上的双人舞明显致敬了米高梅“舞后”和“舞王”——金姐·罗杰斯与弗雷德·阿斯泰尔,(费里尼的《舞国》(Ginger e Fred,1986)就是以他们俩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也是这么描述的:“dissolving into a Fred-and-Ginger-style dance”。

金姐和弗雷德是统御30年代的歌舞搭档,他们从1933至1939年间,合作九次,十年后又又一次。

他们主演的歌舞片,从剧情、歌曲到视觉韵律,完全随二人悠然自在的银幕人格达成。

《爱乐之城》这场舞遵循两人舞蹈场面的特点,用一镜到底的长镜,任由摄影机单纯跟随舞步,甚少使用面部特写,以便完整保留流畅的肢体动作。

不过由于高司令和石头姐舞蹈功底不高,所以只好用慢舞呈现。

真正比较起来,金姐与弗雷德主演的《礼帽》(Top Hat,1937)是与之最接近的,其一,他们在中跳完这支舞后,才“化解”了之前结下的“小梁子”;其二,这场舞曾被雷声打断了一小下,而《爱乐之城》最后是被手机铃声打断。

公园和路灯的主场景又如《蓬车队》(The Band Wagon,1953)里的复刻,这两部老片梗也是得到导演本人承认的。

那个经典表情“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就是出自《蓬车队》。

《爱乐之城》/《黄金梦》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伦巴》高司令和石头姐在海报上这个动作,颇像《黄金梦》(You'll Never Get Rich,1941)中弗雷德·阿斯泰尔和丽塔·海华斯的剧照(注意,是剧照,与正片有所出入)。

至于米娅的黄裙能在百老汇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法国歌舞片《伦巴》(Rumba,2008)觅得踪迹。

在此特别介绍《伦巴》主创合作的所有影片《仙女》、《伦巴》、《爱上冰山的女人》,都是非常棒的带有歌舞色彩的喜剧。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米娅和塞巴坐在长凳上的舞步,比较接近的是金姐与弗雷德在《伴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中经典旱冰舞的前奏小热身。

30.

《爱乐之城》

《伴我婆娑》弗雷德·阿斯泰尔被誉为“舞王”,你能在《爱乐之城》中找到他多部作品的影子,帽子和拐杖(或棍子)是弗雷德的经典道具。

塞巴在码头拾起一顶帽子,归还前用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这正是弗雷德帽子舞的入门级。

帽子是弗雷德的符号,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

31.32.

米娅的女室友段落,如《油脂》(Grease,1978)+《巴黎之恋》(Les Girls,1957)中的女室友段落。

33.37.

《爱乐之城》

《西区故事》米娅和室友们共舞,她用窗帘围在身上做出一个女神打扮,60年代经典歌舞片《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里的娜塔莉·伍德也用一条绸布裹在身上,扮演女神。

《爱乐之城》

《花鼓歌》其中一名女室友的扇子舞来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1961),这是好莱坞屈指可数的以中国人为题材的歌舞片,片中除展现南方的花鼓歌之外,还有扇子舞。

实际上,片中只出现了黄白相间的折扇,蓝色这把只存在于海报封面。

广告画《伞下的狂欢》远处餐厅位置的黄色海报并非《雨中曲》的某款海报,它是广告绘画之父卡皮耶洛(Leonetto Cappiello)的广告画《伞下的狂欢》(Parapluie Revel),比《雨中曲》还要早。

值得注意的是,法语"Parapluie"这个单词再度出现。

《爱乐之城》

《生命的旋律》米娅和室友在大街上翩翩起舞,对应的是60至70年代的歌舞片大拿鲍勃·福斯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中天台那场戏。

《爱乐之城》这场戏的优势在于色块的运用明亮饱满,编舞具有冲击力,且不失俏皮活泼。

不过鲍勃·福斯对于《爱乐之城》并没多少影响,他的歌舞片多是将歌舞与故事分离,除了《生命的旋律》,他也并不擅长用色。

鲜艳着装是雅克·德米歌舞片的特点,他以各种鲜艳的颜色去妆点角色,单从颜色就已经做到赏心悦目。

《爱乐之城》

《纽约,纽约》威廉·克莱因在纪录片《百老汇之光》(Broadway by Light,1958)里拍摄的夜色中的霓虹灯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老电影在表现舞林酒池、声色犬马的场面时,也喜欢用这种霓虹灯的色彩与角色的行为进行叠化,这是一种惯用手法,老马的《纽约,纽约》里也有这种镜头。

之前有国外网友剪的视频里指出这里对应的是《雨中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38.41.

《爱乐之城》

《甜姐儿》米娅那条黑色紧身长筒裤+白袜+黑鞋的造型,是《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的经典款式。

《爱乐之城》

《一个明星的诞生》米娅在独幕剧中穿的黑西装联想起《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中朱迪·加兰演出歌舞剧时的那身。

话说朱迪·加兰的女儿丽莎·明奈利也是鲍勃·福斯超级无敌牛逼歌舞片《歌厅》(Cabaret,1972)的女主角,石头姐可是演过百老汇版本的《歌厅》。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塞巴在片头、片尾两次身着咖啡色西装,应当还是参考了《瑟堡的雨伞》中男主角在中后段的那身服装。

咖啡色也符合塞巴这个“怀旧人士”的象征。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米娅与塞巴有次夜晚散步,穿了件粉长裙,也借鉴自《瑟堡的雨伞》中女主角的长裙,尽管款式不同,但颜色和领口设计却极为统一,且同样出现了相似的构图和走位。

42.

米娅与塞巴相爱后的第一场戏,她在写自己的独幕剧,剧中角色叫吉娜维芙(Geneviève),此名正是《瑟堡的雨伞》里女主角的名字。

感谢@汽车大师 告知,一度以为这是写信……43.

塞巴在餐厅里演奏的音乐是耳熟能详的圣诞应景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和"Deck The Halls",在导演的原始剧本中写的曲目是《银色圣诞》(White Christmas),出自老一辈美国观众都曾看过的经典同名圣诞电影的主题曲。

不过现在正片中用的两首更能俘获年轻观众,也更有喜感。

银色圣诞 (1954)7.71954 / 美国 / 喜剧 爱情 歌舞 / 迈克尔·柯蒂兹 / 平·克劳斯贝 丹尼·凯耶这家餐厅是在WB studio lot附近的Smoke House拍的,历史悠久,和好莱坞的联系也很深。

大本的《逃离德黑兰》(Argo,2012)也有在这儿取景。

44.

《爱乐之城》

《葛伦·米勒传》塞巴带米娅去听爵士乐那场戏,是向上世纪50年代的大爵士电影致敬,尤其像极了《葛伦·米勒传》(The Glenn Miller Story,1954)中摇摆爵士大师葛伦·米勒带妻子去听路易.阿姆斯壮(由本人亲自扮演)的音乐一幕。

《爱乐之城》这场戏与之后的演唱会(炫目的灯光、躁动的观众)一幕戏形成对比,同时带出音乐类型片的演变(也就是现在的演唱会纪录片),暗示爵士乐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更加阐明了约翰·传奇那番话的精髓: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

(想来我这种“老片痴影患者”也是如此吧……)

《爱乐之城》另外,60至80年代带有清新活力的音乐片(披头士、猫王的音乐电影和之后的乐队电影,导演初始剧本中描绘的是80年代风格)在片中也有出现(上图一幕),他们用流行歌曲丰富文化内容,为一成不变的歌舞片带来一股新风,对于音乐电影的革命也是标新立异的。

45.

《爱乐之城》

《蔑视》很多影片都有通过背景墙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人物,金·凯利在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也用过,戈达尔在《蔑视》(Le mépris,1963)中的使用保持了动作的连贯性。

46.

《爱乐之城》

《迷魂记》塞巴家的夜戏几乎都是全绿色的室内戏,包括两人的第一次情感转折戏,是通过霓虹灯透过窗帘来营造效果。

这显然是从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1958)那里学来的,《迷魂记》中的酒店外拥有巨大的绿色霓虹灯,透过细孔窗帘映射在朱迪的房间中,使整个房间弥漫绿光。

最经典的一场戏,当更衣后的朱迪走出浴室,视觉上感觉她变成了玛德琳,沐浴在朦胧的绿光下,如梦幻柔软的回忆,而史考特也在此时退出他的浪漫幻想进入现实。

在《爱乐之城》中,绿色霓虹灯也突出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托朋友专门向导演进行了求证,导演的解答是:对,对,绿色的霓虹灯光从背景打过来。

那其实是一个临时的主意,Lina,我们的摄影师想要这样一个致敬的镜头。

这也说明就算在那样一个情感上非常现实的场景,你也想要一点点魔术,一点点老派好莱坞,整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是这个来一点,那个来一些,保持一个混搭的状态。

)47.54.

《爱乐之城》

《迷魂记》《迷魂记》中的旋转多圈接吻镜头已经影响了不少影片,《爱乐之城》臆想部分的的开始段落也使用了该手法,只不过它的转速要比《迷魂记》快许多。

《爱乐之城》

《瑟堡的雨伞》臆想段落中的红色舞厅是参考自《瑟堡的雨伞》中的舞厅,这里是水手流连的地方,注意左边那根柱子也得到了保留。

《爱乐之城》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通过小号转变的半圆黑洞,是参考自《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塞纳河畔的场景,半圆黑洞即桥洞。

《爱乐之城》

《红气球》臆想部分的歌舞串联,出现了法国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1956)中手持红气球的男孩身影。

它并不是歌舞片,可能只是导演的个人喜好,不过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发现一个红气球,它仿佛有生命,在它的带领下,男孩走过巴黎的大街小巷。

影片充满超现实的风格,让人联想到保罗·克利以及杰昂· 米罗等画家的作品。

所以放在《爱乐之城》臆想段落中,同时搭配艺术布景和巴黎的背景。

这场戏还有一位水手形象,水手可是歌舞片的常见角色,无论是弗雷德·阿斯泰尔(《海上恋舞》(Follow the Fleet,1936))、金·凯利(《起锚》(Anchors Aweigh,1945)、《锦城春色》(On the Town,1949))还是雅克·德米(《柳媚花娇》)歌舞片或多或少都有水手的形象。

《爱乐之城》

《甜姐儿》《甜姐儿》(Funny Face,1957)中奥黛丽·赫本在凯旋门前的七彩气球也有出现。

在形式方面颇有风格,服装以及摄影上鲜艳的色彩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爱乐之城》

《雨中曲》后台入口这个洁白空旷的大舞台,是《雨中曲》中两个元素的结合。

这场戏的舞台是典型的米高梅歌舞片的场景,并没有明确的电影指涉。

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景在男女主角之前参观华纳片厂6号棚时已有出现(包括路灯、地球仪),所以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又是来源于现实。

55.57.

《爱乐之城》

《1933淘金女郎》剪影效果重现了试镜一段,这是舞蹈指导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在《1933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1933)中的独特烙印。

之前曾介绍过巴斯比(可跳转至:请您欣赏:肉山人海万花筒),他除了具有用摄影机运镜把团体表演转化成部队操练的本事外,最厉害的就是能将极具创意的摄影技巧融入舞蹈形式中。

而男女主角的剪影最后相拥的镜头出自《广告员》(The Hucksters,1947)中盖博和寇尔的剧照(正片中并无)。

另外,前两年有新闻说,高司令要拍巴斯比.伯克利的传记片,也算个有趣的巧合了。

《广告员》剧照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实际上,达米安·沙泽勒在导演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中就有用过侧面剪影的拍法。

58.59.

《爱乐之城》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的芭蕾舞蹈部分,剪辑转场用的都是舞蹈姿势(最出名的可能是复刻罗特列克的画作《Chocolat Dancing in the Irish American Bar》那段),而《爱乐之城》里则用到了很多次乐器(钢琴海报,演奏中的小号等)来做剪辑转场。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整个歌舞串场更是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结尾长达17分钟金·凯利的臆想中得来的,随着印象派布景的变换,加上不同的舞法与形式,令人目不暇接。

两部片同样营造出巴黎的气氛。

只不过《爱乐之城》的臆想片段里埋有很多老好莱坞歌舞片的影子。

幻想其实也是歌舞片经常使用的手段,文森特·明奈利是用歌舞场景展现角色幻想和情绪的高手,《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前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是《风流海盗》(The Pirate,1948)里对朱迪·嘉兰演的女主被传奇海盗的故事吸引,从而春心萌动的部分(其实就是艺术的表达女主角的性幻想)。

此外,巴斯比·伯克利在《1935年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5,1935)》中的"Lullaby of Broadway"部分也是典型的用歌舞段落表现梦境,而且还是个非常残酷的梦境结局。

其他场景性内容:60.73.

《爱乐之城》

《柳媚花娇》米娅所在的咖啡馆似乎也参考了《柳媚花娇》中的小馆。

《爱乐之城》

咖啡馆里的三张黑白照分别是:好莱坞女星拉娜·特纳、电影《好莱坞巡游》(Hollywood on Parade,1932)剧照:平·克劳斯贝和玛丽·碧克馥、好莱坞女星丽塔·海华丝。

《爱乐之城》

《人人都说我爱你》用墙上的海报来做迷影,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

《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德鲁·巴里摩尔的房间中也出现过很多歌舞剧的海报。

米娅房间的墙上还贴有《金发女吸血鬼》(The Blonde Vampire,1922)、《勇气》(The Dove,1927)、《野百合》(Lilies of the Field,1930)、《黑猫》(The Black Cat,1934)的和《百老汇的淘金者》(Gold Diggers of Broadway,1929)海报,客厅还有《绣巾蒙面盗》(The Killers,1946)的海报,奇怪的是这些影片都不是歌舞主题。

《爱乐之城》亚里托影院门口张贴的海报则有两张《无因的反叛》、《无线电巡逻》(Radio Patrol,1937)和《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32)。

以及词汇方面的:74.

《爱乐之城》影片中使用的语言和词汇也很旧式,比如塞巴和姐姐的对话中,他用到了“Shanghaied”这个词,这是个老词,有“拐骗”之意。

曾出现在多部好莱坞老电影中,1909年美国拍了部电影《Shanghaied》,后来用“shanghai”命名的影片不下十部,内容多是有关绑架和诱拐的。

卓别林1915年也拍过一部《Shanghaied》的海上诱拐喜剧。

包括后来的《上海特快》(Shanghai Express,1932)、《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7)、《上海惊奇》(惊爆天狼星/Shanghai Surprise,1986)的片名都有贬义。

希区柯克在《奇怪的富翁》(Rich and Strange,1931)结尾,也是让主角上了中国人的船,同样有这层意思(它的另一个片名叫“East of Shanghai”)。

75.

《爱乐之城》

《纽约,纽约》片尾结束时,"The End”下方用了"Made in Hollywood U.S.A"字样,这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老电影片尾。

老马的《纽约,纽约》里的戏中戏“happy endings”里面也有这个细节。

片中的爵士乐梗:76.72.

约翰·柯川和比尔·伊文斯塞巴家中出现大量关于爵士乐的梗,首先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和比尔·伊文斯(Bill Evans),这两张照片都是两人非常标志性的照片。

前者是人类历史上最牛X且著名的萨克斯风手,后者是人类历史上最牛X且著名的爵士钢琴手。

《爱乐之城》

霍奇·卡迈克尔塞巴不让劳拉坐的小板凳,是著名爵士男歌手、作曲家霍奇·卡迈克尔(Hoagy Carmichael)坐过的板凳。

而塞巴说的“The Baked Potato”把它扔了,“The Baked Potato”是洛杉矶富人区Studio City的一家爵士乐餐厅俱乐部。

塞巴后来成立俱乐部后,约翰·柯川和比尔·伊文斯的照片以及霍奇·卡迈克尔坐过的板凳再次出现。

劳拉说给塞巴带了一块小地毯,塞巴不要,劳拉说“如果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在上面尿过尿你是不是就要了”。

迈尔斯·戴维斯是最伟大的爵士乐大师,小号手。

无数伟大爵士乐大师的导师,Cool Jazz创始人,最早开始Bop Jazz演奏的人之一。

前面出现的两张照片里的约翰·柯川比尔·伊文斯,在50年代末都曾经是迈尔斯·戴维斯的五重奏乐队中的乐手,录制过包括《Kind of Blue》在内的多张爵士乐经典唱片。

劳拉走后,塞巴开始随着唱片练琴,曲子是爵士钢琴演奏家西洛纽斯·蒙克(Thelonious Monk)的曲目《Japanese Folk Song》。

73.83.

在塞巴工作的餐厅里,“魔鬼老师”J.K.西蒙斯不让他演奏自由爵士(Free Jazz),但其实塞巴只不过是一些即兴演奏,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爵士。

可能是,如果使用真正的自由爵士的话,不光是餐厅里的客人,恐怕连银幕前的观众们都会受不了的。

当米娅说她恨爵士乐后,塞巴带她去了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台上的乐队是典型的爵士五重奏组合,即:小号手、萨克斯風手、贝司手、钢琴手和鼓手。

在这个部分,最突出的是介绍爵士乐和调侃肯尼·基(Kenny G)。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1、关于爵士乐的起源,塞巴讲的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其实爵士乐的起源非常复杂,是一黑人音乐为根源的多民族多类型音乐经过很多年多融合后形成多音乐类型。

2、重点来啦!

调侃肯尼·基。

在塞巴兴致勃勃地发表了一大通关于爵士乐的blah blah之后,米娅很认真地提到肯尼·基和“电梯音乐”!

这几乎是现实生活中爵士乐迷和爵士乐手都无法容忍的,就是,把肯尼·基和他的“电梯音乐”当成爵士乐。

肯尼是人类历史上最畅销以及最被鄙视(被爵士乐界)的萨克斯風选手。

至今并且仍然继续被卖出的唱片已经超过75,000,000张,这个数量“甚至比所有爵士乐手的唱片销量总和还要多。

虽然肯尼先生从未说过自己演奏的是爵士乐,但无奈很(suo)多(you)他的粉丝都认为自己听的是爵士乐。

而肯尼另一个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其乐曲经常被用在电梯内和商场关门时,所以他的音乐也被调侃成“电梯音乐”。

顺便说一句,想到米娅当时那张认真的脸,我就想笑。

3、在米娅很认真地提到肯尼·基之后,塞巴说到了萨克斯风演奏家,以高音萨克斯风为主奏乐器的先驱者西德尼.波切特(Sidney Bechet)。

台词是这样的“Sidney Bechet shot somebody because 他弹错了一个音…”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似乎很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使用一些爵士乐手们并不存在的趣(hu)闻(bian)轶(luan)事(zao)。

就像在《爆裂鼓手》中说爵士打击乐传奇人物乔.琼斯(Papa Jo Jones)向爵士乐历史上最才华横溢的萨克斯风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扔钹片一样,都没有真的发生过。

不过,在米娅给塞巴未来的俱乐部设计logo时,塞巴又一次提到了查理·帕克,并且说他的绰号是“Bird”,这个倒是对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他的传记片《火鸟重生》(Bird,1988))84.

塞巴上台介绍乐手,这个桥段设计的很有深意,每一个乐手的名字都对应了一个现实中的伟大爵士乐音乐家:萨克斯风手:Cal Bennett → Tony BennettTony Bennett:这个不用说了吧,现今唯一存活的爵士乐大师,爵士男歌手,一大堆名曲,就算你没停过这个人,但我不信你没听过他的歌。

小号手:Javier Gonzalez → Ruben GonzalezRuben Gonzalez:著名拉丁爵士乐手,古巴三大钢琴手之一。

贝司手:Nedra Wheeler → Kenny WheelerKenny Wheeler:著名小号演奏家以及柔号(Flugehorn)演奏家。

鼓手:Clifton“Fou Fou”Eddie → Eddie HigginsEddie Higgins:爵士钢琴演奏家。

钢琴手:Khirye Tyler → 这个完全想不到对应人物,但我觉得既然前四个乐手都有对应人物,那这个应该也有。

要么就是这个乐手是钢琴手,而塞巴自己就是钢琴手,所以故意没有设计成有现实对应人物。

当然这个就纯属个人YY了。

导演前作的影子:当然,片中还埋有导演前作的影子,包括《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爆裂鼓手》及编剧作品《夺命钢琴》,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作者风格了。

希望将来能看到沙泽勒不拍音乐题材的电影会是什么样。

85.

《爱乐之城》

《爆裂鼓手》

《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达米安·沙泽勒的三部电影都有对于架子鼓的迷恋。

86.87.塞巴和玛德琳在厨房烹饪时,出现的配乐《Summer Montage/Madeline》是《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的旋律之一:电影院一吻中也有用到《爆裂鼓手》的配乐《No Two Words》:88.

达米安·沙泽勒的导演处女作《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中男女主角的名字“盖伊”、“玛德琳”出现在了华纳片厂的一块背景板之上(似乎是一部虚构的宝莱坞歌舞片)。

89.

《爱乐之城》

《爆裂鼓手》

《夺命钢琴》沙泽勒特别喜欢“你要是弹错一个音符,你就死定了”这个点,《爆裂鼓手》长短片版以及编剧作品《死亡钢琴》(Grand Piano,2013)都有这一概念,到《爱乐之城》变成弹奏自己曲目就要被开除,且三次这个主控者都是由J·K·西蒙斯扮演。

好了,写完。

再次感谢冻鸦和t-_-f的帮助,辛苦!

祝大家过个好节!

 9 ) 看了《爱乐之城》,我想起爱上电影的最初

任何一部热门影片,都逃不过影评界的三板斧,《爱乐之城》也不例外。

最开始,先会迎来一波赞誉,而且话说的都很满,像什么提前锁定2017年度最佳、拯救了歌舞片、革新了电影语言……每个影评人都在绞尽脑汁,找一个刁钻的角度,然后坐稳第一个说“喜欢”的人。

如果没赶上第一波的话,没关系,你还可以加入第二梯队,给这部电影泼泼冷水,比如:一部被严重过誉的电影、不过是精心包装的陈词滥调……总之那意思是,喜欢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明你没文化、见识短。

等到该夸的夸完了,该骂的也骂完了,最后还会冲上一波优越感爆表的影评人,大声高呼:无论是赞的,还是踩的,其实你们都没看懂《爱乐之城》,它应该是这样的……

我也是个写影评的人,如果影评在中国还能算得上一个行业的话,我只能说,我喜欢影评,但我并不喜欢这个行业。

或许是我太过愚钝了,就像喜欢传统爵士乐的小塞一样,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消费时代。

我也知道,博眼球的要义就在于尖锐和极端,中庸是不可取的。

可我还是想在这个所有人都尽力把自己削尖的时代,做一个迟钝的人,永远站在此刻的后面,和风口保持距离。

这样才不至于被它裹挟,说一些身不由己的话。

说回到《爱乐之城》。

我是在看过第一遍后,回来听原声的过程中,喜欢上这部电影的。

因为在听的时候,我看见整部电影的画面在眼前重放,所有故事、情感、温暖、遗憾,全都在音符里。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被歌舞统治”的电影,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歌舞”在推动着叙事、引领着情绪。

而这,才是一部歌舞片,该有的样子。

一部好的歌舞片,“感官传达”是要先于“故事理性”而存在的。

这也是《爱乐之城》最先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看到,影片一开场,就是一段长达5分钟的歌舞长镜头。

拥堵的洛杉矶,被延宕的追梦步伐,使得一群年轻人跳出车外,用歌舞来宣泄内心的躁动。

这是对梦想主题的一次定调。

我们看镜头中的男男女女,轮番上场,在稍纵即逝的机会中,为自己争到一幅画面。

只听他们唱着,“我在群星荟萃的洛杉矶,追寻着灯光与梦想……”梦想,就是这座城市的空气,是没有人可以停止的呼吸。

随后,在这座梦想之城里,爱情上演了。

就像四季不可逆转的更迭,我们看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经历了注定的冷暖变化。

而在每一次变化中,“歌舞”始终作为“第一推动力”而存在,从未缺席。

于是我们看到:小塞和米娅的第一次相遇,是因为琴声。

米娅循声走进酒吧,看见小塞正弹着钢琴,于是人群突然暗去,一束光降临在他们之间。

小塞和米娅的第一次暧昧,是在舞蹈中完成的。

那是一个傍晚,近处是街灯和长椅,远方有星河和山峦。

两个人虽唱着“一个被浪费的良夜”,可是,身体却比语言诚实。

只见他们默契地共舞,若即若离地追逐,所有心思都已表露无遗。

小塞和米娅的第一次约会,也是音乐促成的。

那时的米娅,正心不在焉地陪男友吃饭,突然,广播里传来初次与小塞相遇时的琴声,就像是一道闪电,刺破了所有防备,照亮本心。

于是米娅抛下男友,一路微笑着奔跑,赴小塞的电影之约。

此后他们的爱情不断升温,在格里菲斯天文馆虚拟的星空下,失去重力,奋舞到银河边;在爵士酒吧里,小塞弹琴,米娅斗舞,High翻全场……直到影片的最后,那个既温暖又心碎的蒙太奇段落,更是将曾经流淌在他们爱情经验中的每一段旋律,全部以变调的形式,混剪到了这段幻想的爱情中,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浓缩又跌宕的生命质感。

应该说,如果没有歌舞,或是换成对白,这个爱情故事是不成立的。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歌舞是先于爱情的动作,而爱情是藏在歌舞之后的心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单纯依靠理性,很难走进这部电影。

因为在音乐和舞蹈面前,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的。

比如“相爱”这件事,当小塞坐在钢琴前,一束追光打下来,手起手落间,碎梦般的琴声响起,那一刻,爱情就已经成立了,还要什么理由呢。

《爱乐之城》第二处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娴熟的电影语言。

这要仰仗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影片节奏的非凡控制力。

他在上一部电影《爆裂鼓手》中,依靠“鼓点般的快速剪辑”来营造刺激的紧张感,并呈现出了自我实现与枯燥练习间无法调和的对立。

而到了《爱乐之城》,这个速度感却几乎不见了。

印象中只有两个片段吧,一个是拍米娅在咖啡馆打零工时,用三个短镜头的衔接,迅速交代了她的日常工作;另一个是拍小塞在家练习弹奏,也是三个短镜头,分别给了唱片、咖啡、琴键,交代了环境。

从这两个片段里面,还能隐约看出,这是属于《爆裂鼓手》的。

但其余的部分,完全没有了《爆裂鼓手》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舒缓、从容、优雅的长镜头,这一份颠覆自我的勇气,让我非常惊喜。

此外,片中的大部分歌舞段落,都是用一个完整镜头呈现的。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也太难为这些非音乐专业出身的演员了。

因为在长镜头里,你根本没有找舞替或掩盖失误的机会,完全得靠演员自己,一招一式都马虎不得。

不过,最终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高司令和石头姐在唱跳方面都完成得很好。

另外,在电影语言方面,还有一点让我很兴奋的,就是:单纯用镜头讲故事,回归到电影语言的本质。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三场戏,都是完全依靠镜头来铺陈的,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过分的情绪渲染,但却异常精彩。

第一场戏,是两位主角的相遇。

记得塔可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忽略了为相遇所做的准备,那么相遇将是苍白的。

”在相遇之前,米娅和小塞的处境都很糟糕。

他们是两个失落的追梦人:米娅是个渴望被认可的演员,却在试镜中屡战屡败;而小塞则为古典爵士乐痴狂,但无奈爵士乐已近消亡。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的方法,从这两位主角的视角,分别逼近这次相遇。

最终两条线汇聚在了一点,酒吧里,被琴声吸引的米娅,见到了沉醉于演奏的小塞。

接下来的那个镜头棒极了:小塞在食客嘈杂的酒吧里弹奏,没有人在乎音乐,但从米娅的眼神看过去,人群暗了,噪音消失,一束光从头顶洒下来,灼灼地落在小塞的侧脸上。

只这一个镜头,就表明了他们之间爱的缘起:作为一个活在别人眼光里的演员,米娅被眼前这个目空一切、宠辱不惊的男人,彻底吸引了。

她仿佛看到了一个精神偶像般的存在:有梦的人,无需喝彩,便自带光芒。

而一个人最糟糕的时刻,在另一个人眼中却熠熠生辉。

还有比这更浪漫的邂逅吗?

第二场戏,是在演唱会的现场。

为了现实生存,小塞加入了一只流行乐队,开始了无休止地巡回演出。

而在演唱会的这场戏里,导演单纯运用镜头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无声的争吵:一开场,舞台上一束追光打下,小塞独自弹着钢琴,那一幕,就像是米娅和小塞初遇时的场景,一切还完好如初。

可突然间,镜头拉到远景,全场的灯光亮起,流行乐的节奏点燃了现场。

之后镜头马上给到了人群中的米娅,只见她诧异地看着享受其中的小塞,眼神变得陌生。

她看着这个曾经执着于爵士梦的男人,如今却在欢呼的人群中,迷失了自己。

而此刻全场的灯光,又与她内心只投射给这个男人的那束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现场灯光无数,但在米娅心里的那束光,却正在暗淡。

在下一个镜头里,米娅被欢呼的人群不断地向后推,她的身体在一点点远离着小塞,而比身体更远的,却是心里。

此后,屏幕“啪”的一黑,一切戛然而止,当再次亮起时,已转场进入“秋”的段落。

这段镜头语言,真是精彩!

第三场戏,是一段平行剪辑。

导演将两组同时发生的镜头,混剪在了一起:一边是米娅在观众寥寥的舞台上,演着独角戏;一边是小塞在摄影师的要求下,做着配合的表情。

无需说明,其义自现:那一刻,两个人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身份的换位。

曾经懦弱的人,站上了舞台,哪怕没人喝彩;曾经勇敢的人,跌下神坛,为了别人的喝彩。

这种视觉上的对位,绕过了语言逻辑和大脑反应,直指人心最软弱的部分。

而它背后预示的裂痕,更是一种难以痊愈的隐痛。

这三场我最喜欢的戏,恰好又穿起了小塞和米娅的感情线索。

这不是个逼迫男女主角在爱情与梦想间作出选择的故事,相反,他们的爱情和梦想,是一体的。

当梦想失落时,爱情也就不可能存续了。

这就是我喜欢《爱乐之城》的原因。

它是一部以歌舞来推动叙事的歌舞片,更是一部依靠镜头语言来讲故事的电影,它让我看到了属于电影的独特魅力,更让我回想起,当初自己爱上电影时的那份激动。

而它的故事,又是这样简单。

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爱情,那么就造一场梦,让它实现。

这,不就是电影的意义吗?

 10 ) 《爱乐之城》—华丽炫酷的镜头是如何炼成的

达米安·查泽雷在《爱乐之城》的开篇,就用一个五分钟长镜头惊艳亮相,镇住场面。

就像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中,运用大量移动跟拍、广角镜头,精心策划了一场三分钟爆炸长镜头,为全片注入了惊悚的基调而《爱乐之城》同样运用了娴熟的技术,奠定了欢快的氛围,这使得观众的目光完全被吸引住。

除了长镜头的魅力,《爱乐之城》整体的镜头语言非常华丽。

《瑟堡的雨伞》中出现了大量高饱和色,形成一种视觉冲击深受法国导演雅克·德米影响的达米安,对《瑟堡的雨伞》、《柳媚花娇》有着近乎痴迷的情感,此番在《爱乐之城》中也多有致敬,比如视觉上的撞色处理。

这是达米安作为一个电影人的传承。

在[爱乐之城]中,达米安大胆运用纯色,夸张抢眼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在此基础上达米安又进行了大胆创新,运用起重机吊臂丰富了景别的层次,镜头又不失流畅稳定感。

开篇长镜头彰显了达米恩对于镜头的强大的掌控力度开篇是洛杉矶高速公路上的堵车戏,达米安用长镜头一气呵成。

长镜头就像一个人的行走,眼睛的连续观察,它容易呈现出一种真实感。

但这种真实感经过创作者的改造,又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情绪。

如乔·怀特在《赎罪》中,还原了二战时期敦刻尔克海滩鏖战的一幕,他截取了战争中的真实场景,同时运用电影的戏剧手法将真实的历史赋予了更为残酷的想象。

乔·怀特调动2000名群演,摄影机的移动长度达千米,花费约百万英镑,并且剧组只有一天拍摄时间。

就是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乔·怀特创造了奇迹,那鬼使神差的镜头足以令他载入史册回到《爱乐之城》中,开场镜头的拍摄难度与《赎罪》不分伯仲,但达米安不仅出色完成,而且还拍出了现实生活中很难观察到的一种情绪,堵车本身带来的焦躁感,却被达米安转化为欢乐的歌舞。

除了构思好,拍摄环境的有效掌控也是成功的关键。

炎热的午后,几十名表演者需要迅速从交通停滞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内出来。

[爱乐之城]中的这场戏原计划在地面公路上拍摄,但是后来达米安却相中了洛杉矶105-110立交桥,这座拱桥离地面100英尺,表演者如果不小心很有可能失足掉下来但是后来达米安却相中了洛杉矶105-110立交桥,这座拱桥离地面100英尺,表演者如果不小心很有可能失足掉下来。

在仓库排练后,达米安和团队接到在桥上拍摄的许可,但拍摄时间仅为48小时,拍摄时洛杉矶高温难耐,如何控制好场面,有效调动大量演员的动态,以及摄影机的运动,是达米安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而达米安最终交出的作品,没有令人失望。

除了对拍摄环境的宏观把控外,达米安在场面调度上也做到了一种极致,镜头之间实现了由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有效对比。

从一望无垠的天空下降到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堆积的车辆,就是由简到繁的过程,而当这繁复的镜头延续之时,导演又将镜头对准车内的路人,这是由面到点,也正是由繁到简。

随后镜头移动,一个女孩推开车门,轻盈的舞步与悠扬的歌声带动了气氛,镜头后退,再次从正面展现堵车的场景彼时,周遭的人群受女孩的调动也纷纷走出车外,气势被扩大化地调动起来,而这一刻华丽的乐章正式奏响。

镜头的调度倒在其次,达米安为了复杂化,甚至有效地调动起了演员的动作,可以说每位演员的肢体语言都异常丰富,无论是上跃还是下跳,甚至是略带跑酷文化的极限运动也被有效融入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群演的服装色彩,搭配不一,几乎都选用了艳丽的颜色,宽松的T恤与紧致的男士衬衣形成对比,这代表着社会角色的不同。

而这其中也混杂着美裔、非裔、以及南美人,所以这也是不同种族的大集合。

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美国作为一个文化熔炉的多元性特征。

当我们领略了开场无与伦比的长镜头,达米安又奉献出一场五彩斑斓的室内戏。

米娅在房间内与室友互动的场景,在运镜上致敬了《西区故事》四个女孩的有效互动,使得镜头焦点频繁转换,但这个段落中最抢眼的莫过于达米安对于房屋空间的巧妙运用。

不同于开场立交桥的开阔性,狭窄室内空间通过调度,行云流水般延展出了多重空间。

人物穿梭于房屋内,摄影机跟进又后移。

尤其是当观众将视点投向米娅时,导演又出其不意的将镜头甩向另一个女孩,随着其它角色的位移,观众通过声音远近,即可抽象丈量出空间的大小,这是听觉上的设计。

在场景的结尾处,导演又用穿衣镜反射出的影像,巧妙将其它空间的构造显现出来,这是视觉上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视觉上的设计还有大量饱和色的运用。

在这方面,达米安深受《瑟堡的雨伞》影响,包括米娅的服装也借鉴了经典女星凯瑟琳·德纳芙的造型而房屋内的道具陈设在色彩上,花纹的肌理构造上都致敬了《瑟堡的雨伞》,这种色彩还起到了辅助转场的作用,比如红色的墙壁,就代表着米娅梦想成为电影明星的欲望。

可以说,以上列举的两个长镜头的运镜手法都浓缩了全片的精华。

即运用高速运转的镜头,在画面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曲线,即便是正反打镜头,依靠的也是镜头本身的力量。

如男女主角对话时的情绪起伏,就是通过单镜头的反差对比,来呼应二者关系的变化。

[爱乐之城]中的钢琴曲不仅仅衬托了音乐氛围,还成为镜头之间剪辑的利器当然,镜头的流畅,不单单是靠运镜完成,剪辑的重要性达米安也有意融入其中,只不过这次他更多的是依靠音乐鼓点代替剪辑点来完成,也符合本片的类型特征。

通过以上引述,总结来看《爱乐之城》创作技术的主题就是:规避剪辑,镜头叙事。

在达米安此前名声大噪的作品《爆裂鼓手》中,我们看到花样繁多的碎片化剪辑。

《爱乐之城》的成功是非凡的导演与庞大的演职人员齐心协力的结果但在本片中,达米安同样玩转视听语言,《爱乐之城》的镜头设计近乎完美,并得到了业界肯定与推崇,摄影已经在全球获得31个提名,并获得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好莱坞电影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诸如此类一系列重磅奖项,可谓实至名归。

而开场“堵车”长镜头也被美国权威杂志《综艺》评选为年度最佳镜头。

可以想象,这样一部技术超群的电影,上映之时,必将在大银幕上书写传奇。

《精武雄风》短评

怀着超高期待平静地看完,除了开场和结尾,就是一部偶有亮点略显矫情的爱情片,受主演功底所限,歌舞水平也so so。

2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热爱电影,不同的梦境,与人生,都在电影里了,它们滋润着我们自己平凡、琐碎又独一无二的生命。后面哭成狗……

7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五颜六色人问号脸

8分钟前
  • 玻璃洋葱
  • 较差

我已经在脑海中和你过完的一生,却还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但世间所有的遗憾,其实都是选择。

12分钟前
  • 清且浅
  • 推荐

献给曾经最好的你

1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廉价,平庸,中产阶级俗套的感情故事,甚至无法称之为爱情

15分钟前
  • 阿尔的太阳
  • 还行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

16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舍不舍得都是后话,错过就是错过。

21分钟前
  • 野象小姐
  • 推荐

在脑海里和你过完了一生

25分钟前
  • 青川
  • 力荐

最后男主点头的片段我倒回来看了五遍,既是他对曾经爱过的无悔和释怀,也是坦然大度地对女主美好未来的祝福。想起去年七月看《花束般的恋爱》哭得稀里哗啦,今天看《爱乐之城》已经完全和结尾时的男主一样:轻轻抬起头,回眸一视,微笑着点头。爱情不是非要在一起。你爱过我,我爱过你,足矣。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27分钟前
  • 小侨同学Joe
  • 力荐

太恶心了。对这样无耻也毫无自知之明地给好莱坞阿谀奉承的片子实在是反感到生气。Damien Chazelle对电影语言的掌控极好,但脑子里的思想实在是太恶心。好莱坞的两大症结都在这:微妙但绝对的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中国和尼加拉瓜都是饭桌上的笑谈之资,而巴黎则是向往的救赎之地。

31分钟前
  • Elegie挽歌
  • 较差

剧情老成化石了。。开篇歌舞恶心的让我想立马走人。。把人高速堵成那样你瞎小清新哪样啊?!就靠高司令和石头姐加音乐把人镇住。。第三次世界大战都快打起来了好莱坞还在这块假装歌舞升平。。故事是个12岁小女孩做的梦吧。。

32分钟前
  • kopde
  • 还行

我曾在脑海中无数次的和你共度完这一生。

34分钟前
  • 蔻蔻
  • 力荐

我以为是印度片,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

36分钟前
  • 男德讲师孙娜恩
  • 还行

六年,我才读懂了临别回头前那个眼神的含义。

41分钟前
  • tachii3371
  • 力荐

服装一星,天文馆一星,What if一星。不能再多了。复古?不如《大艺术家》。音乐?不如《芝加哥》。歌舞就更别提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

45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还行

那一眼的凝望挽回了不少分。高司令眼里没爱意啊。

49分钟前
  • 天才+英雄
  • 还行

验证了语文老师的话:只要开头结尾精彩,中间无所谓。

50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看完略感失望,在歌舞片纵深里根本够不上优秀的作品,情节俗套还可以原谅,毕竟类型片就那么些故事架构,但你歌舞方面搞不好就不应该了,嗓子喑哑动作机械,只有靠不断致敬经典桥段以及在镜头和剪辑方面找补,最后的光影蒙太奇还算拉回些分数。

51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谈恋爱不如跳舞。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