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女主漂亮,对自己狠心,是一个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乖女,课程老师满分,课堂表现好,就是因为和某个波尔多男人一夜情,而怀孕了,在其所在国家,堕胎是非法的,然后怀孕了好像也不能继续读书,多种buff叠加让女主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孩子。
用了注射雌二醇的方法(那个老医生真无良,想收人家20法郎,还开了一个保胎的药方,很明显是保守派,坚定认为堕胎有罪的一辈人),也自己用台灯照着铺着桌布坐地上用铁签子捅,最后去了“纸条女生”介绍的一对夫妇家里,用消毒工具🛠️整一个看起来的自然流产,结果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才成了,还有那个脐带,太血腥了2、女主好学生形象+家庭关心的表面化实际却缺位+学校老师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生真正遇到的困难+医生怕担责+男友只顾面子+其他男人馋她身子,激发观众同情和愤慨
《正发生》海报(来源douban.com)很简单,你去搞就很可能会发生这事,而了解这件事便能尽量不会成为一个混蛋。
前两天我笑着对一个很好的朋友说,我现在快成半个女权了,契机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
虽然身为男性,不过我小的时候就有些厌男,主要是看过那些酒局上恶心人的sb,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男性。
我觉得我需要不断去了解女权主义,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了解女权主义是了解女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作为一个有伴侣的人,了解她的处境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身为男性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去听、去看,而这部电影便很好地告诉了你女性的处境。
这部电影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女孩的生活受到意外怀孕的影响,她想尽办法堕胎。
女生的处境在堕胎路上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从“荡妇羞辱”到“道德绑架”,加上生理上的困难以及生活上的繁杂,几度让我都快要有些崩溃。
最后的高潮段落最让人窒息,剪刀剪断的脐带是无奈也是痛苦的羁绊。
怀孕一件事足以让女性在生活、工作,甚至说学业上有比男性多得多的麻烦。
而因为怀孕这件事,人体生理构造给女人创造了月经。
这两件事足以摧毁女人的一生,且不说其他生理性的差异以及在社会上的其他不公平对待。
说来也很无奈,女生的身体很难维持很长时间的“不痛”,而这也让本就在力量方面吃亏的女性更加被男性嘲笑、侮辱或者同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拿出单独一章好好讲述了男女的生理差异,并举了很多哺乳动物的例子作为类比,比较详细地解释了生育的事情。
《正发生》剧照(来源douban.com)其实如果仅仅是怀孕比较让人生理性地难受和痛苦,那便是太小看了这件事地严重性——它让无数女人无法摆脱成为家庭主妇的命运,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和陪伴;它让无数女性丢失自己的工作岗位,休完产假后到了公司发现自己的位置早就做了别人;它让无数选择堕胎的女人背上“荡妇”的罪名、家庭社会的无尽压力、身体的伤害以及择偶的限制,甚至是杀生”的罪名,让无法选择堕胎的女人过早地成为母亲,成为受到捆绑的劳动力。
我们都不是小孩了,不要再说孕育生命是什么高尚的事情,它只在特定情况有可能会成为“合理的事”。
所以,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我是一名支持堕胎的人。
反对堕胎的人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个论点:堕胎=kill一个婴儿。
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敬。
首先,怀在腹中的胎儿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生命?
胎儿不是女人出生时候就藏在子宫里的,而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相信足够聪明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受精卵是否算是一个生命?
如果不算,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32细胞胚胎?
还是婴儿成型?
为什么?
如果算,同样是一个细胞的卵细胞或精子是否算?
月经或者masterbate是不是等于kill生命呢?
如果说她就是一个生命,就算是kill一个婴儿,我也觉得女性有这种权力。
本质其实就是紧急避险:你身体里突然出现一个人,甚至也不是法律意义的自然人,暂且说是一个奇怪的有点像人的有机体,而你并不想要这个东西存在,于是像是赶走入室盗窃的小偷一样,或者说是切下一块肿瘤,让它消失,是一种合理的紧急避险。
是的,仅仅怀孕这一个东西就足以击垮一个女性。
而这一点很多人,特别是男生,并不知情,还在单纯地想自己的女朋友只是害怕分娩痛,害怕孕吐,害怕小孩吵而已。
多去了解了解女性吧,平权的路还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正发生,看完了。
21年的金狮奖,完全没听过,同年的威尼斯看过犬之力,但是不知道那年金狮是谁…四月三周两天几乎都关注在堕胎问题上,因此它用了第三视角,而这个片就相对生活化,给了很多前因后果,家庭背景,学业,怀孕的反应等等。
我尤其不喜欢对于怀孕反应的展现,爱吃,呕吐,这跟国产剧没有区别,都是拍这些玩意,你视角独特性在哪?
蒙吉完全是抛弃了这些东西,所有戏剧爆点都落在堕胎与强奸那场戏上。
对于欲望大家毫无掩饰,但对于堕胎却谈之色变。
自己堕胎那场戏和女性瘾者真是没法比…片中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当缺爱的孩子控诉父母皆祸害时,是否其母亲得知生下孩子时也会觉得孩子毁了她的一生呢?
女主表演不行,得知开的是安胎药时那个表情很不对,那里的摄影也不好。
大概把拉斯冯和蒙吉的东西去尺度化,更商业类型后,就成了这样三大电影节做题家式电影。
你就看女主的选择,本片是最漂亮的,也意味着是最剥削的,它给一个被堕胎问题所困扰的女性角色选了一个很美的演员,让其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可供观赏,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美化”,这种美是让人有距离感的,它将一个任何女性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转化成美人才会遇到的问题,它故意去代入感,这样观众就可以轻松观影,不需要背负任何代入角色后的痛苦,也不需要深刻的思考。
它的美化同样是美化痛苦的,堕胎只拍脸,这真是活生生的“别低头,皇冠会掉”。
这都是商业片逻辑,但它却包装的看似很艺术,那我不会用对待b级片影像伦理的程度来对待你。
基本上相当于本片一小时后,才开始进入四月三周两天的状态。
项链这个道具虽然简单但用得不错,影片前面女主洗澡都带着它。
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在寒风骤起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看,越看越瑟瑟发抖……怀孕的焦虑、身体的痛苦、要挂科的不安、“权威”虚情假意的欺骗、闺蜜唯恐被牵连的划清界限、三次堪比恐怖片的堕胎过程,层层渐进,将恐怖的气氛推至高潮,其中每一个男人虚伪无情的面目都无比现实。
更恐怖的是,这是改编自自传体小说的情节,在堕胎犯法的那个年代,这是每一个想要堕胎的女人经历着的事情,甚至,这是当下女人们『正发生』的经历,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女主一样有『幸运』的结局,这就是最恐怖的地方。
它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同样主题的电影,这是只有女人才能理解的痛,这是只有女人才会染上的『绝症』,将女人们的真实经历搬上银幕,就足以成为一部恐怖片。
而“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并不是错误,“冷漠比痛苦更恐怖”则该是箴言。
凭什么男人只需要寻欢作乐享受“性”,女人却需要承担这之后一切的风险?
如果政治合理化了“冷漠”,那么它就应该是被摒弃的。
女人应该拥有主宰自己子宫的自由,比起尚无意识的胚胎,活生生的女人才是更该关注的主体,而这个意识,在这个女性是二等公民的世界,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人应该呼吸”一样的认识呢?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大部分医生都是反对堕胎的,他们不觉得那是一种女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每次时间的显示都让我觉得好恐怖呀。
天呐,好残忍,明明她的人生才开始,有无限的可能,却在那个堕胎犯法的时代,只能选择一次次伤害自己来获得自由,我作为外人看着都痛,无法想象身处其中的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
这部电影是恐怖片吧,有些场景我都跳过看的,都看得我遍体生寒,人麻了。
这部电影的女主居然和《我的小公主》是同一个演员,她长大了耶,演技好好呀。
这部电影2021年拍的1960年法国的故事,而2022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后,堕胎禁令已经立即在路易斯安那州、南达科他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生效。
据悉,此前美国已有13个州通过所谓“触发法”,截至2022年6月25日,美国有13个州已经根据该裁决开始了禁止堕胎法律的启动流程。
生育权本来就是女性自己的,生不生,和谁生,怎么生,都不应该受到法律和宗教的绑架,而现实中历史却在倒退。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
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
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最后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两年前,在获得第77届金狮奖主竞赛单元提名的女性题材影片《女人的碎片》里,我们看到了长达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下一个女人分娩的过程。
而婴儿诞下随即夭折的情节更是展现出生命诞生的脆弱和不易。
痛失爱女是女主角痛苦的开始,她的生活也随后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
同样是女性题材,今年摘得主竞赛单元桂冠的《正发生》则从另一端诠释了女性的痛苦,一个不愿被新生命束缚人生的女人展开的自救。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法国,国家法律明令禁住女性的堕胎行为,且无论是堕胎女性本人或辅助堕胎发生的人员都会被判刑。
高中女孩Anne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的困境,如何找到方法能偷偷地流产。
Anne出身于底层社会家庭,作为学霸的她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来改变命运。
相比学校正值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同龄人,她清醒果断,且拒绝身边异性追求。
没人知道她已经偷食禁果。
当在诊所查处已有身孕,她开始私下向医生,朋友,孩子的生父寻求帮助。
但周围人反应残酷却真实,没有人想搅合堕胎这件事,没有人愿意承担犯罪的风险。
对Anne来说,若被生育打断上大学的计划可能比冒险堕胎更加可怕,于是我们看到了她一次次的堕胎尝试。
片中有不少出彩的人物和情节设置,细节都十分耐人寻味。
首先是Anne的着装,大多数场景里她总是不同款式的蓝色短袖或衬衫。
基督教艺术中,圣母玛丽亚总是外披蓝色的斗篷,是纯洁高贵的象征。
这十分符合他人眼中Anne单纯无辜的形象。
但是蓝色服饰在Anne去找使她怀孕的男生寻求帮助时,变得极具讽刺意味。
男生擅自翻看Anne的衣物,建议她换上粉蓝色长裙去见他的朋友,似乎是想忘记Anne怀孕的事实,也让朋友对她有一个纯洁保守的第一印象。
Anne被要求穿上保守的浅蓝长裙
The Madonna with the Blue Diadem 法国的三色国旗中的蓝色正是自由的象征,而身着蓝衣的Anne没有掌握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影片中有好几个场景都在舞厅酒吧进行。
和异性跳舞,暧昧的肢体接触和口头调情就像是一场危险充满吸引力极大的游戏,但大多数女孩也只敢止步于此。
她们一边费尽心思通过收紧胸衣带子,缩短裙子长度的花招来吸引异性的注意,一边她们又只能压抑自己的着欲望和好奇心,不敢真的越雷池半步,这都表现出当时女性对意外怀孕后果的恐惧。
就像Anne在片中评论酒吧跳舞的男女:“所有人来这里都追求一件事情,但他们都不承认。
”没错,说到底,来这里的人追寻的无疑是性。
Anne的两个闺蜜Helene和Brigitte关于性的态度也展示出当时女性对性的既渴望又羞耻的矛盾。
Helene,保守害羞,总是穿着长裙,也不爱搔首弄姿,但其实早已在度假期间和一个比她大的男人有过一段风流韵事。
却因为羞愧对任何人也是闭口不言。
Brigitte,表面风骚,喜欢挑逗男性,对性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甚至在寝室亲自示范给两个好姐妹如何自慰达到高潮,却是三人中唯一没有性经验的。
用她的话来说,她是世界上懂得性知识最多的处女。
本片的三次的引产桥段都拍的十分克制但同时触目惊心。
拍摄手法的选择和演员的演技支撑起了这三场戏的极强的真实感。
第一次Anne拿了一根铁杆,捅进身体试图把胎儿。
这一段选用的是手持镜头,大多数事件都近景停留在Anne痛苦的脸上,让观众联想尖锐的铁钩此时在Anne的子宫里正在如何摧残她。
第二次Anne去私人堕胎师的住处进行人流。
长镜头固定机位,这一次我们看不到Anne的脸,只是看到堕胎师对她的下体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我们隔着屏幕伴随Anne疼痛的抽动和她一起进行受难过程。
最后一次,当Anne的引产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并濒临死亡,她被救护车从寝室一路推到医远,昏暗的半夜转为都刺眼的白光。
这里摄影机用了Anne主观视角的虚焦镜头和她在推车上虚弱脸庞的特写。
仿佛是从地狱到天堂的路。
随着焦点外医生的一句判定”自然流产“,Anne的旅途至此才得以终结。
她总算摆脱了肚子里的孩子,并且不需要被判刑。
她重生了。
当我们再次看到Anne的时候,她身着蓝衣,进入大学考试的考场。
结局是光明充满希望的,正如本片的法语直译名《L'évènement》(事件),意外怀孕最终成为了Anne的一段历练,一道伤疤,但都只是一件已经过去了的“事件”。
从此她更有勇气地活在这个世上。
我更喜欢的是本片的英译名《happening》(正发生)。
在法国本土,堕胎于1979年就已合法化,因堕胎而被判刑的事情已经成为法国过去的一件L'évènement(事件)。
可放眼世界,仍有很多地区的女性面临着当地的堕胎禁令。
不为人知晓得Anne的惨剧其实一直在happening(正发生)。
也仅在2018年,爱尔兰才迎来堕胎合法化,在此之前,大多数爱尔兰女性不得不前往英国本土进行人流手术或者找非法私人诊所,甚至网购药物在家进行人流。
电影《正发生》。
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
改编自安妮自传体小说。
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禁止堕胎,大学女生安妮因一次放纵意外怀孕,因非法堕胎存在的法律和生命危险,在学业和未来之间做选择,偷偷寻求堕胎方法的故事。
她找到医生。
两个医生都因为要负法律责任拒绝了帮忙。
第一次试图堕胎是她拿长铁棍自己捅。
捅完找到其中一个曾拒绝过他的医生时她说:我以后会想要一个孩子的,但我现在不能拿我的整个人生去交换,如果我因此变成了单亲妈妈,我会恨这个孩子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帮助下找到的地下组织,手术过程无麻醉而且不能叫,一叫医生立刻就会停下,因为墙壁很薄。
之后她找到老师,让老师给她机会把落下的课补上。
老师问她之前是病了吗?
她说:“是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是啊,明明是两个人的事,结果却只有女孩一个人承担。
男朋友只是口头上支持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提供不了情绪价值。
当老师问她是否想当教师,她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是想写作。
女孩是很勇敢坚强,并且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次堕胎又失败了。
第三次她来到地下组织,在医生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又再做了一次。
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幸好被同学发现喊了急救,在医院里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在病历上写“自然流产”。
那个年代,有些医生反对堕胎,他们认为不能让女人拥有自主权,比如安妮寻求过的其中一个医生就把保胎药开给了她,骗说可以让她来月经。
如果碰到持这种观点的医生,在病例上写“堕胎”,女孩就得坐牢。
影片直面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十分可怕,我几度暂停,双脚冰冷。
而且她是一个人去的。
瞒着父母,同学因为怕连带责任也避开她。
只有最后胎儿流出来的时候她坐马桶上浑身发抖汗流满面,让室友拿来剪刀以后,她说:“我一个人做不到。
”室友看着血肉模糊一团,忍不住干呕发抖着说也做不到,但最终还是帮了她。
天,如果我是室友,我也做不到。
如果我是她,我更做不到。
——但是最终我们都会做到的。
谁不曾在成长路上伤痕累累。
无论多害怕,最终我们也都能做到。
还有一个细节,她之前一个闺蜜后来找到她,说暑假她也一直在和一个大她很多的男人谈恋爱,在能找到的任何地方做爱,很多次。
“我们唯一不同的只是我没有怀孕。
”谁又不是呢。
以及,同学说,羞愧很强烈,但欲望比羞愧还强烈。
谁又不是呢。
但我最佩服安娜的是什么呢,是她几乎没有出现过那种诸如悔恨、怨天尤人、犹豫、过度恐惧、自我怀疑以及愤世嫉俗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只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开,只需前行。
我们的眼睛是愤怒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
在他们之上,我们读道:‘信念、勇气、饥渴’,队伍继续着他们的路程,高高昂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帜,神圣的旗帜!”(维克多.雨果)看完还想起《自梳》,杨采妮也是怀孕后一个人用长针自捅差点命丧黄泉。
这部剧里的男人同样是懦弱无能且自私自利。
女人总是独自承受痛苦后成长。
电影拍摄的时间和法国计划将堕胎权写入宪法重合,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刚好是法国禁止堕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电影的导演是一位女导演,按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一部支持女性获得堕胎权的电影。
但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强烈且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意图。
电影中花了非常多的镜头描绘女主几次尝试堕胎的过程,非常血腥,是会让观众感到生理不适的程度。
最后一次堕胎,地下医生操作的那一次,除了环境不太无菌之外,其实非常接近于正规堕胎时医生的操作,然而还会让人感到血腥。
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观众心底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到底会是支持堕胎,还是反对堕胎?
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女生要洁身自好,不要随便和男人上床。
女主是在充分清醒且自愿的情况下和男性发生性关系的,但女主和电影里孩子爹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情感联结,孩子爹那个死德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魅力。
在法国那个堕胎犯法的年代里,女主究竟为什么要冒着怀孕的风险和这样的男人发生性关系?
就为了片刻欢愉吗?
压抑自己的性冲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基于这样的想法,女主堕胎的痛苦,学业的下滑,和朋友的冲突,都没能让我产生足够多的同情。
甚至还想吐槽一下女主的学业为什么下滑那么多,从尖子生变成不及格,是怀孕了又不是脑瘫了。
想吐槽一下女主为什么去偷别人吃的,女主这么有钱,卖卖自己东西就能赚到四百法郎,自己买自己吃不行吗?
如果真的想要拍一部支持女性堕胎的电影,我觉得首先应该给这次怀孕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理由,比如,女主缺乏女性生理相关知识,女主被一个老男人给骗了,或者直接去拍一对已婚夫妻/稳定男女朋友的意外怀孕。
这样我才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必须帮助女主解决它。
而且电影的重点不要放在怀孕的痛苦上,而是放在不允许堕胎的痛苦上。
工作学习受影响和需要堕胎都是怀孕带来的痛苦,而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谁谁谁因为没有堕胎丢失了工作、从大学里退学、被迫嫁给糟糕的丈夫等等,女主在听闻这些消息之后感到痛苦和绝望,急切地尝试却处处碰壁,被各种人阻拦,最终也没堕胎成功,最后被迫走向黑暗的人生路——这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部电影支持堕胎,为它鼓掌喝彩。
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个菜鸡,就是个反堕胎主义者。
L'avant-première a eu lieu au Louxor. Un film qui m'a touché, j'ai ressenti la souffrance et la mélancolie de l'avortement avec l'empathie, je me rappelle que j'aurais dû lui donner plus de tendresse, et partager sa douleur. C'est trop tard qu'on peut pas revenir en arrière et le regret devient à jamais une vrais épine qui me hante toute la vie.
女主那种无法堕胎的焦虑充斥着全片,剪掉脐带的那一刻来到了影片高潮
冷静但不冰冷 过程中不断回想432是怎么来的//发生在女孩身上的事仿佛岁岁年年都在不断重复 会有停止的一天吗
坐立难安,切肤之痛。不如《四月三周两天》,但还是看得全程焦灼不安,最后“自然流产”四个字极为讽刺。用血和泪书写的故事,也是用血和泪争取来的自由。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很平庸的作品,去年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都颁给了跟“女性”密切相关的电影,可能是时代进步,也可能是退步。大部分堕胎都是年轻人瞎搞的产物,对于我这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人来说,虽然可以表示一丝同情,但也是畏而远之。
挺喜欢的片。四比三的画幅、近中景手持跟拍以及有些做旧的滤镜,可能会使得法国人看这片的质感像是我们看第五代第六代拍八十年代的片,无形的结构压迫和逼仄简单的环境一道,把人困于一种铁笼般的生存境遇下。新时代只是开了个头,还有很多尾巴没来得及被拖出水面。女性的历史必然以一阵阵身体的疼痛为起点呈现出来,那就必然有对历史本身的把握。和隔壁的《钛》一样,都从身体出发,比《钛》好的是,其现实主义质料的疼痛更能深入结构造成的心理应激疼痛,是历史的(法斯宾德式的),不是概念的(宣言式的)。
像是《索尔之子》的导演拍了《四月三周两天》
不知道法国人咋想的会选送《钛》冲奥而不是这片,虽然它也就是个低配版的《四月三周两天》,但是结合美国的时下热点怎么也不可能首轮就出局啊。如果退一步 就算把技法先搁在一边不谈,也不是只有四三二的,同题创作早就有过更好的作品了。这片拿金狮完全不够格,奖给太高了。
医生的签名能把你关进社会牢笼,男人的精子能将你送入精神囹圄。子宫罹患着女人独有的绝症,脐带连接着会被葬送的人生。世俗注射保胎针,律法决定器官自由。枕上的欲望令人羞耻,身上的创伤代表放荡。希望下次淬火的铁钎不是捅向自己的身体,卖掉金项链真的是为了旅行,不必以整个人生为代价创造新生。
少说点话,自己去看。
🙄️
利用时间,就不可避免会被拿来与《四月三周两天》作比较。结果就是:432是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而本片则侧重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与展现。近景跟拍刻画人物情感和心理,考验女主演技。其实,倒是可以在为什么男生永远选政治学,女生选文学这个角度大做文章的。
几次关于堕胎的段落看得头皮发麻;拍摄手法和剧情内容很考验女主的演技,而女主表演很好,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过程中的疼痛感。
堕胎仍然违法的年代里一个女大学生的斗争。情绪的压抑紧张控制得非常好,那种压抑感真的能传递到整个放映厅。把正反打基本上换成要么是全景要么是聚焦一个人其他人是画外音,增强了镜头感染力。一部精准、动人、在当下十分必要的电影。 @2021-11-28 02:36:45
扯淡也要有个限度
3.5 好想知道被刪減的那五分鐘內容。「一種只會攻擊女人的病,一種會讓女人成為家庭主婦的病。」
这是属于女性的权利且必须只由女性自己拥有全部决定权,无论保留还是堕除,即便是伴侣也无权置喙,这不是什么女性主义男性主义,而是一种基本逻辑,因为这一切都作用于且只作用于女性自身,一切都要女性承受和承担,所以只有她们有权做出决定。那个开保胎药的医生,以人道之名违背人道,是一种巨大的恶。这个电影和《四月三周两天》可做参照,一个是以国家之名,一个是以人性之名,都在反人性。这电影最大的力量在于它呈现的恐怖的“安静”,躺着地下医院的床上肉身忍受着巨大痛苦时不能喊叫出声,精神在巨大压力之下也不能喊叫出声,而她选择写作本身是一种喊叫,不再屈从于被迫保持的安静。
精神堕胎大概就是:看完出来只记得表演和过程,却不记得开头,也忽略了结尾
威尼斯蛮无聊的 女性主义加堕胎是不是只要制作没问题就是拿奖了,故事是多少个国家拍了无数遍的内容了。比不上四月三周两天的背景,更没有朱诺的新意。文艺片行活作品,很差。
21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