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贺岁片,挺应景儿的,每一个场景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对应的记忆,李老师就像是千千万万老爷子的典型,朵儿也是万万千千当妈的代表,因为我是你爸我都是为你好,因为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而你却为所谓的自我去追求自由。
因为李莉未婚怀孕一事年夜饭没吃成,又停电了,老爷子晃晃悠悠点蜡烛祭奠老伴儿又自言自语的片段真是撮到了心坎儿上,尤其给离家出走的儿子打电话说的那句“你老爸还跟你记仇呢,赶紧回来吧,好好过年啊”,好心塞💔,老年痴呆有时候也是因为心病吧……<图片6>李二毛:因为偷李老师钱离家出走N多年从未回过家,而事实上,他一直守在李老师身边,有任何情况从来都是第一时间出现;除夕夜在车站找到李老师终于才肯露脸,父子没有隔夜仇啊!
<图片5>莉莉:典型婚姻不幸福家庭孩子,遵母命赴美留学,结果未婚先孕回国,什么都跟母亲作对,行为过激。
这个电影除了最后全网齐心协力找迷路的李老师的情节让人觉得很温暖,其他看着更多是心酸…如何使用亲情,使它恰到好处发挥作用而又没有负担,特别是不作为一种道德绑架,一生都应该好好修习的功课。
<图片4>
看完电影,我完全陷入了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段童年时光里。
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边上贴的大红色的纸上跳跃着的是对新年的祝福,倒挂着的福字迎接着福气的到来。
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女娃穿着新衣服,拿着点燃的火花棒同解解闷一起玩耍着,远处传来阵阵爆竹声,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驱赶走了独属夜的黑暗。
但是如今,这样的年已经离我越来越遥远了,似乎那声声爆竹声只是梦里传来的音符。
总有一些人带着有色的眼光看电影。
电影中出色的部分自动过滤,有瑕疵的地方牢记在心中,因为这样能够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别人看起来更牛逼。
我看电影总会有一种“屌丝情节”,即欣赏好的地方,瑕不掩瑜的话就ok。
我没有那种想要拯救中国电影的伟大理想,我就想好好看(更想用欣赏这个词)一部电影,买票看电影不就是获得身心愉悦嘛?若是非得要挑出毛病来证明自己很牛逼的话,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电影界的症结。
但愿豆瓣不会成为一个装逼圣地……再次向导演和老赵致敬!真的戳中了泪点!
我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很简单,自己电影院出来,会不会拍着胸脯推荐给别人看,电脑上下载的,看完后是留着再看还是直接删了。
但写影评这事儿我却没干过,不会。
可电影是姐姐的,还看了四遍,总得留下点什么。
既然觉得这电影好,就说说都喜欢哪吧。
高群书对高群书的好感完全来自《风声》,谍战的外壳下看两个穿着旗袍的美丽姑娘谈情说爱,着实让我痴迷好一阵子,看了十遍不止。
姐姐和他合作,我心生期待又略感担心——拍血雨腥风电影的人拍温情喜剧,什么样?
结果超出我想象,所以加分。
接地气在我看来,这部喜剧出效果的点在节奏而非台词,比如那时不时乱入的“一人我饮酒醉”,但接地气的台词我真喜欢,比如李老师给儿子李二毛打电话那一段,让我想到原来过年,我爷爷喝完酒也会拽着我那么跟我说话,试图解开平常日子中结下的小心结。
我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听,找个机会躲开。
实在不习惯突然之间这么直白的情感表露,再说也没多大点儿事儿,他还总记得。
后来我爷爷去世,就再也没人那么跟我说话了。
电影中,几乎祖孙三代的每一幕,我都觉得这些话我说过,听过,跟平常过日子一样。
只不过现在人大了,跟家人疏远些了,近几年不这么说了。
带仙气这仙气就是东高粱胡同的神人们带来的。
东北一家人的日常,加上这帮神人就不那么日常了。
身边看过的人说电影乱,电影院也听到有人这么嘟囔,搞不明白一家子的事儿演着演着为啥就穿插进几个神经兮兮的大仙儿。
也许是为了突出贺岁主题让大家乐呵乐呵,不至于让人看完《过年好》觉得根本是“过年不好”,也看网上说是向话剧版致敬,我也搞不懂。
但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会天然的生出一种崇拜感,通俗的说就是犯贱,更觉得高导厉害:电影大众接地气儿,但也不至于怕你不明白非扯着你脖领子解释半天——这就是自己的范儿!
凭着这仙气,我第三遍第四遍看到这几段还是乐呵呵。
姐姐当然是姐姐。
从角色设定到表演风格,我都喜欢。
生活中,梦乡照进现实的时候少,一堆糟心事儿却要装作衣锦还乡回家过年的人肯定不少。
事业陷入困境,经济面临危机,夫妻关系破裂,女儿上蹿下跳不让人省心。
带着这些糟心事的李羊朵过年回家看望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
父亲时而痴呆时而精明,一点点戳破李羊朵小心翼翼维护的假象,争吵也逐渐升级,最后女儿火上浇油,让原本想装装样子过好年的李羊朵再也装不下去了,彻底爆发后躲在屋里哭个昏天黑地,我的心也哐当跟着碎了,这日子真是没发过了。
这时候老父亲痴呆病发作走丢了!
本已绝望又泄气的羊朵心急如焚找父亲,顾不上那些破事儿。
一场虚惊之后找到了,原本乌眼鸡一样的一家人又能和和睦睦过年了!
生活就是这样吧,你觉得真就过不下去了,可还要从你身上拿走你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时,你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日子好像也不那么糟心了。
头两遍看,被羊朵和父亲、女儿争吵的两场戏吸引,有爆发的力度,有情绪的层次。
后两遍自己静静看,被羊朵和父亲做饭那场戏感动。
爬上梯子挂了灯笼,羊朵到厨房要给父亲炒菜。
父亲说你还给我炒菜,当年炒菜留下的疤好没?
羊朵像哄小孩一样随意一伸手,说早好了。
父亲说不是那只手,还一下指出那浅浅的疤痕。
羊朵怔住,惊讶于父亲的记性,感动于父亲对自己的上心,更想劝说父亲去北京。
这么多情绪我姐流畅自如的几个眼神就表达出来了,没有一句话。
都是这样吧,谁会跟家人抒发感情啊,可他们对自己的好能不知道吗?
总结我姐姐的这部电影,看得懂的地方喜欢,看不懂的地方向往,完全合我的胃口。
最后那场集体跳舞大狂欢我每次都是咧着嘴看完,眼花缭乱中寻找嗨翻的姐姐。
其实呢,上面写的那些都不是真正想说的,就一个姐姐的粉丝来说,就只是看着她这么开心跳舞的样子拍成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就足够足够了。
这是我第一次写一个影评。
为了这部电影特意来写点什么。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片子的豆瓣评分这么的“吝啬”?
!想了想才了解,或许是大家都没经历过所以也没有切身的体会吧。
我是一个九零后,所以正好处在影片中三代人的位置上。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这个小孙女过于戏剧化,过于夸张。
但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眼里,bigbang真的很棒,很想去看他们的演唱会。
甚至有很多经历就是,一有了网络,就真的什么也不顾了,饭也不用吃,老一辈的来家里也就打个招呼就没下文了。
这是现实。
至少从我的角度讲,我错了。
我知道我做的不对。
这也是这部电影给了我当头棒喝。
虽然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做的不好。
但是,头一次从老人的角度想一想,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年龄大了,身边的朋友,亲人,一代又一代都逐渐离去了,自己承受了多少。
我想说,本山大叔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我在他身上看见了自家老人的身影。
年龄越来越大了,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了。
过年了,就希望家人可以在身边陪陪自己,一家人吃一个团圆饭。
但这样简单的愿望也变成了奢侈。
想想就心酸 。
闫妮演的也很贴切,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
为了孩子无微不至,操碎了心,到头来可能才换来几句,“别唠叨了”等等。
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一句古话说得好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我们并不是真的觉得他们对我们不重要,只是还不懂得珍惜拥有的可贵。
”且行且珍惜“或许也是用在这里吧。
只希望我们都好好的。
ps:九零后的都看看这部片子吧!
今天早上没事做在腾讯看的,看了一下演员觉得挺好,很喜庆的样子,在我准备开怀大笑的时候,忽然觉得不对劲,赵本山在车站孤独的等孩子,闫妮和他说话的时候,明明说的很好笑,就是笑不出来,然后孩子不懂事,大人不懂事,各种吵架,吵啊吵啊,心里很烦,闫妮哭自己也想哭,赵本山走丢了,也想喊出来,最后二毛出现了,团圆了,就是笑不出来,让人心压抑的喜剧,最后很多人跳舞的时候心里也没缓过劲来,似乎要传达些东西,我困了,琢磨不透,值得看一看,但我不想看第二遍,and,赵本山和闫妮的表演超级爆,那个sb,bigbang是什么鬼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了这片子。
分了两段看了下来。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回家是情结,离家是矛盾。
触景生情。
电影中,老中青三代人,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又都与至亲的人发生着矛盾,可能你我就是电影中的人物。
很现实也很真实的揭露了问题。
后半段一直哭着。
剧中的父女,母女间的争吵很激烈,都很真实,积怨已久的问题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在亲人面前,靠着争吵,淋漓尽致。
让人释放的地方是家。
回家过年。
《过年好》绝对是一个另类的贺岁电影,一个与众不同的贺岁喜剧。
新年与旧年仿佛一样,它俩之间绝对不像真理与谬误之间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
无论是何人在这个时刻欢乐与苦愁总是半半相对。
很多家庭总会为了金钱闹得鸡飞狗跳,在这个象征着团聚的日子里,这一切的一切总是显得相形见绌,捉襟见肘。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共产社会才会解决好这一切的问题。
在这个烟花纷争的节日里,看烟花果真是一个孤独的姿势……
看过过年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赵本山女儿说:你别老拿死来吓唬我!
当他女儿说这句话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很明显是害怕的,因为我也深有体会,我和我母亲吵架的时候她以前也会说到死这个字眼,我听到之后写的瞬间有说不出话的感觉,因为我无言以对,我害怕这个字眼,如果没了母亲,还有什么值得争取呢,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给的,所以,身为子女的我们应当更理智,能不和长辈争吵尽量避免!
过年好这部电影很接地气,演绎了现在生活家庭过年的氛围,在这部电影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独居老人老李,在电影中患有老年痴呆的老李过年独自去街上买年货,虽然忘记了回家的路也不忘去火车站接女儿,在他心里特别盼望女儿的回来,当看到独居老李在车站等待着女儿的回来这一幕很是感动,也反映出了现在社会中很多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老人们是需要人们的陪伴关心和照顾的,他们的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女过得好。
电影中还有一幕也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老李的外孙女,从美国回来,她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在电影中她一直想着自己的喜欢的偶像,迷恋网络,不愿意和家人坐下来好好的聊聊天,让我们以后在家陪伴自己的家人时放下手机电脑,多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家人。
这部电影很值得观看!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那佳人成双对——什么垃圾东西你都往电影里塞——电影不是垃圾桶,好吗?
还挺感人的,细节丰满最后跳个舞是个什么鬼?
看了个十分钟的cut,外孙女那个角色太莫名了,闫妮好评
题材和内容很好,形式和节奏选得糟糕。大半部都模仿舞台剧来拍,固定的场景,没有环境音,夸张的布光,但这一幕幕又没什么实际意义,高潮部分又变成正常电影,不理解导演这样左右摇摆的用意。赵本山演得多好啊,镜头和表演完全呈现出了台词之外的丰厚故事。如果节奏不那么急躁和破碎,安排好这么多优秀演员,好好讲这样一个故事,这部电影会出色得多。
这不就是我家吗、
Every family has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我感觉还行啊,故事完整,中规中矩,虽无惊喜,但也没太大纰漏,还算感动,唯一是看到赵本山就出戏。
吵架那段不错
赵大叔的温情戏确实这次差了点。
能把电影拍成春晚,也醉了。
一半一半,不好的地方真不好,好的地方,真好
我真觉得挺好的,这个片子和《落叶归根》我觉的都挺好的,分有点低
是不是整一大堆明星,弄个过年的题材就是贺岁电影了?赵本山没用好阿,浪费了
我不管 反正我看哭了 我要给五星
一个平凡甚至平庸的题材愣是给拍出了新意。
m2508:硬凹都没能把剧本打磨完整,更不谈好了。这边的编剧太烂,自己的脸过得去吗?
很无聊
对于电影本身而言,《过年好》无疑是一场糟糕的演绎,刻意生硬的情感,做作难耐的悲情,走马观花的群星走秀亦难谈何演技可言,但作为一场以本山大叔为主的拜年喜剧,电影终还是在应景节日的氛围中找到了些许亲情的沉淀,给人以对家的温暖。
谁带家里人看这电影谁过不好年!
除了赵本山其他全员神经病不吃药那种,热依扎多大岁数居然演一个聒吵的熊孩子真恶心又牙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