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房间没有人,楼上房间没有人,我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书房,独自看完了我最喜欢的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这部《隔壁房间》 我和玛莎年龄相仿,我也有一个远离疏离的女儿,我也刚从死亡的阴影里走出来。
在我病重的时候,我也恐惧、害怕、愤怒,我指责命运的不公,我明明十分健康,生命充满了活力,我刚刚退休,刚刚开始人生的第二阶段:享受生活、探索世界。
我跑步、爬山、健身…我的心脏强劲有力,却因为甲流+肺炎就要被剥夺生的权利。
我哭了一夜,擦干眼泪,开始准备身后事:遗嘱怎么立?
我的财产怎么处理?
我的衣服物品,我的书怎么处理?
我要留什么给女儿,让她知道:我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我爱她。
幸运的是,我恢复了健康。
从死亡里走过一场,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自然的美丽。
玛莎的感受我都有过:生命快速流逝、记忆力严重衰退、读不了书、看不了影片、听不了音乐… 文学作品里所有的母女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怨恨与思念并存。
玛莎是个优秀的战地记者,她有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她的女儿却因为从未见过的从一开始就放弃她们的父亲而怨恨母亲。
父亲可以缺席,母亲却必须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是社会的苛责。
病后,我喜欢穿色彩艳丽,花朵繁盛的衣服,影片也用浓烈的色彩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林中小屋以及玛莎躺在躺椅上永远睡去的画面都很像霍普的画:又美丽又孤独。
#SSIFF 2024 感谢大师终于愿意拍一部英文电影,让我在大屏幕感受到了情感和颜色的震撼。
作为他和蒂尔达的粉丝,在银幕上欣赏阿莫多瓦美学两位女性的绝佳美貌和细腻是很幸福的体验。
很多人说这个片子不像阿莫多瓦,我却觉得作品依然在他的思考范围里,去讲述女性视角下的情感,囊括了战争伤害和母女纽带。
而一切的流动起步于一场生命的倒计时。
在生命的流逝面前,友情出现了更紧密连接和变化,在享受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和分享依然重要。
两位女性的约定,选择信任和选择承受死亡都是和对抗病魔和故事的人们一样,在进行一场战斗。
赢了的是英雄,输了就是输了,而我们都要接受这一切并允许一切的发生。
影片里引用的来自the dead里的台词出现的三次几乎是贯穿整个影片的泪点和呼应。
“… His soul swooned slowly as he heard the snow falling faintly through the universe and faintly falling, like the descent of their last end, 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他的灵魂如同他听到的雪花轻柔地穿越宇宙,轻柔地飘落,如同他们最终的归宿,降临在所有生者与死者之上。
”每一次的讲述都带着温柔的对死亡的释然,在医院,在最后的房子,在和朋友的女儿重遇的瞬间。
她放下了对生命的向往,而她也放下了对她死亡的痛苦与执着,这大概就是生死之间的连接和感受。
影片里两段穿插的故事都是关于战争,一个是越战应激最后葬身于幻想中的尖叫的前男友,一个是工作拍档的伊拉克爱情故事。
死亡,战斗,爱是贯穿她作为记者和母亲生命的主旋律,也因此她不畏惧死亡,也愿意战斗,也需要爱。
而这三个点也是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我爱导演的美学,那些无比精致的浓烈配色,连红色和绿色的两把躺椅和淡出的出色画面都让我心醉。
音乐风格也很阿莫多瓦,偶尔的振奋和鼓点,都抓住我的心脏。
两位女性的情感更令人落泪,感受着情感舒缓的流动是我永远的幸福。
上一次看到这么微妙的片子还是《秋日何时来》,生死题材有种冥冥之中的幻觉。
叙事效率极高,基本只剩主要构架,没废话、没废片,享受的体验。
认命不是什么坏事但也不要放弃,貌似最开始的安慰都是这样的,不过二人干脆的讨论让“度假”呈看似冷静(荒谬不近人情)的方向改变。
不想在家,不想在曾经令我快乐的地方,而是选择一个陌生地方离去,且有友人作伴,在隔壁房间,最舒适的距离,即便不在,自己也会即兴发挥。
渴望死亡,害怕死亡,兴趣衰退(尽失),思绪飘向虚无,将死亡握在手里,我先战胜自己,癌症就战胜不了我,可见大部分人对于安乐死的态度,以及大概是导演明显的表态——“心灵想要离开,但身体继续奋战”,身体不要太好,要不然死也困难。
满是痛苦,仅有的喜悦,不自怨自艾,而感激当下。
摇摇欲坠的医疗系统一旦崩溃,以及关于生死的法律概念(宗教)一并坍塌,便是希望的新展开。
阿莫多瓦的电影从来没有在欧洲三大影展上获过奖,2019年,威尼斯“提前”颁给70岁的导演终身成就奖,像是为了自证,2024年以金狮奖又“追认”他的这部新片。
说回正片。
除了保持着对色彩和构图的穷奢极欲,算为电影盖上了这位地表最极端恋物癖的封印,但却是最不阿莫多瓦的一部电影,放弃了他的活力、复杂性和性感,最重要的,放弃了他绵密紧实的高密度,这部摆着严肃臭脸思考死亡的电影实则空洞。
这是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长片,却暴露了他的英文不调,特别像翻译坏了,英语对白单调说教,敷衍得让人错以为当今世上最杰出的两位女演员在客串一段英语情景对话教学片段。
而作为两位女主角共享的情人这么重要的角色,只是令人汗颜地开了段关于气候变化的黄腔,像阿莫多瓦随手从TED里抽来的一篇演讲,效果无异于国内某些流量明星念123123的对口型表演。
与《痛苦与荣耀》中半自传的濒死体验不同,在这部电影里,死亡被自我隔绝了,就像他并不愿意面对死亡,朱丽安·摩尔和蒂尔达·斯文顿也许是这位75岁老者向死的脑海中浮现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她们租来的房子里,死亡被升华成一系列舒适的摆姿式,即使她们蜷缩在一起看乔伊斯的《死者》,阿莫多瓦用温暖的言情和甜腻的美学覆盖了自己。
片中的健身教练告诉摩尔,虽然他很想给她一个拥抱,可健身房有规定,不得与顾客发生接触。
摩尔巧笑倩兮:我已经被你的暖话抱住了。
今年的春节档影片,还在如火如荼上映中。
但除了去院线观影之外,在家补坑上一年度的电影节获奖佳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西班牙名导佩德罗·阿莫多瓦的首部英语长片,双影后阵容朱利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联袂主演。
于本届威尼斯影展首映,便获得了全场长达17分钟的起立鼓掌致意,创下当届影展最长的鼓掌时间纪录,同时一举斩获了本届威尼斯最高奖金狮奖。
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这部期待许久的新作——隔壁房间The Room Next Door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编剧:佩德罗·阿莫多瓦/西格丽德·努涅斯主演:朱丽安·摩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特托罗/亚历桑德罗·尼沃拉类型:剧情上映日期:2024-09-02(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07分钟
《隔壁房间》的故事围绕着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展开 ——“一位女性决定去死”。
影片的女主角英格丽,是一位知名的小说家,她的新书以死亡为主题,然而讽刺的是,她自己却始终无法真正坦然地面对死亡。
在一次新书签售会上,英格丽意外得知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马莎患上了癌症。
多年未见的两人重逢后,马莎的病情迅速恶化。
在生命的尽头,马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通过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向英格丽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希望能住在英格丽家的隔壁房间,这样在她服药离世的时候,身边能有一个人陪伴。
英格丽起初对此感到十分为难,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另一方面是对好友这个请求的不知所措。
但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驱使下,她最终还是答应了马莎。
随着故事的推进,英格丽和马莎在这个看似简单的 “隔壁房间” 设定下,展开了一段充满情感张力的互动。
她们的对话从最初的小心翼翼,逐渐深入到对生命、死亡、爱情、亲情等诸多人生重大命题的探讨。
英格丽在陪伴马莎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从最初对死亡的抗拒,到慢慢理解马莎的选择,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以描绘女性细腻的情感见长的阿莫多瓦,在本片中依旧不落俗套,没有采用紧张刺激的情节转折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通过大量细腻的对话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英格丽和马莎在病房里的一次交谈,两人看似在闲聊日常琐事,但言语之间却透露着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感慨。
又比如在度假屋中,她们在静谧的夜晚,就生死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探讨,这些对话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角色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挣扎与平静。
除了主线故事外,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回忆段落。
马莎回忆起自己在战地的经历,那些枪林弹雨、生死离别,让观众看到了她坚强外表下隐藏的脆弱与痛苦。
而马莎之所以选择英格丽,并非自己的女儿米歇尔来作为自己临终陪伴的对象,原因在于和女儿日渐疏离的关系。
早年,还是学生的马莎与男友弗瑞德相恋。
可是因为越战,男友应招走上了前线。
从战场上回来的弗瑞德因饱受战后创伤的折磨而与马莎分开。
两人分手前,马莎就已经发现自己怀孕了,却并未以此作为捆绑对方理由,她独自生下了女儿米歇尔。
从未见过父亲的米歇尔踏上了寻父之旅,却在弗瑞德的妻子那里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
在乡间的小路上,远处一处燃烧的房子引起了弗瑞德夫妇的关注,战场上的呜咽与哀嚎又在耳边响起,为去救人,弗瑞德丧生火海。
但大火熄灭后,废墟中只见弗瑞德一人的尸骸。
或许他早就死在了越战的战场。
这也为后来走上战场的马莎对死亡的感知更添了一份自在。
当我们探讨支持安乐死的理由时,常常会提到对无尽痛苦的抗拒以及对患者尊严的维护。
然而,阿莫多瓦似乎在《隔壁房间》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在面对无法战胜的死亡时,我们不仅要保留内心的平静与个人尊严,同样也要保留生命中仅存的美。
片中的马莎不愿让自己被病魔折磨得失去人性,因此在还能保持原有容貌的最后时刻,她精心化妆、涂上口红、穿上最美的衣服,在最明媚的天气中迎接死亡。
这种死亡方式在普通人眼中或许显得过于精致和刻意,但在一生执着于美的阿莫多瓦的镜头下,却显得顺理成章。
阿莫多瓦以“女性主义导演”著称,他的镜头总是对准都市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边缘、面临困境的女性。
他善于展现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成长,如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母亲在儿子去世后,独自踏上寻找儿子生父的旅程,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巨大打击时的坚强与勇敢。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自然流畅的美感,无论是处于禁忌还是道德边缘的女性,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挣扎。
蒂尔达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幽灵肖像”般的存在,她一人分饰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与影片幽灵般的文学风格完美契合,也将母女之间注定无法和解的悲剧无限放大。
而另一位主演朱丽安也同时得到了导演阿莫多瓦的青睐,他表示,朱丽安非常适合扮演倾听者、感到恐惧以及在影片过程中对死亡的感受不断变化的角色。
在片中,阿莫多瓦试图呈现出一种伯格曼式的风格,因为从蒂尔达到朱丽安身上发生了一种人格转移。
玛莎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曾多次面对死亡,而英格丽则对死亡有着极端的、近乎孩子般的恐惧。
但到了最后,朱丽安却显得更加坚强。
导演阿莫多瓦善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
《隔壁房间》改编自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小说《告诉我,你受了什么苦》,影片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性,还通过影像化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阿莫多瓦的电影中色彩运用极具特色,他将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具有象征意义。
他所使用的色彩装饰性强、色彩搭配艳丽、缤纷而又怀旧,这种对色彩的看似恣意的使用,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西班牙人对绚丽色彩和生命激情的钟爱。
本片依旧延续了这种多元的色彩视觉风格,冲淡了死亡的阴霾。
影片的结尾,当雪花飘落,米歇尔坐在母亲离世的躺椅上,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
阿莫多瓦用这样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生命的终极课题,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以一种优雅而有尊严的方式去面对。
这不仅是对角色的救赎,也是对观众心灵的慰藉。
*本文作者:浅浅
我的公号,欢迎关注,原文在此:https://mp.weixin.qq.com/s/WESwjyIs8UaUBtFlvrgQ3A我在晚上十点钟打开阿莫多瓦的《隔壁房间》,企图看半个小时就去睡觉,但这显然不可能。
阿莫多瓦电影中的女性,一向比很多女性导演镜头中的女性更丰富更真实。
本片中的两位女性之所以是朋友,是因为她们都曾经是纽约“Paper”杂志社的编辑,她俩的房间中都挂有杂志封面,Ingrid房间里的那张是创刊封面。
Paper在门右边。
Ingrid家里的这张是创刊封面。
搬家前在地上,搬家后挂在了墙上。
阿莫多瓦大量使用互文,电影里涉及到的艺术家和作品有但是不仅包括以下这些:
00:19:05,Martha客厅里的三张照片,除了一张Tilda自己的照片之外,中间照片来自西班牙女摄影家Cristina Garcia Rodero,拍摄于意大利,蒙面的女性们正在参加一场祭祀基督的宗教仪式。
这个照片拍于2000年,名字就叫《意大利》右侧是一张刺绣手帕,“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 ”这幅作品来自于法国女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巧合的是,中山美穗的最后一个ins,配文中也是这张照片。
Ingrid给Martha带来一本和伍尔夫同时代的英国女艺术家朵拉·卡林顿(Dora Carrington)的画册。
Dora爱上同性恋作家里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嫁给Lytton所爱慕的直男,Lytton 51岁胃癌去世,两个月之后,Dora用枪射击自己的胃部而死亡。
Ingrid拿着画册给Martha讲述这段故事,画册上是Dora的《洗脚的人》——两男一女显然有亲密而复杂的关系。
Ingrid说:it’s gonna be a story of the trio, it isn’t groundbreaking but I want to see where it takes me。
这句话是阿莫多瓦自己想说的,因为在本片中,两位女主角有一位共同的前男友,构成三角关系。
这确实不“groundbreaking”,但阿莫多瓦总是有能力把这样的故事带往与众不同的地方。
另外,Lytton死之前有一句名言:"If this is dying, then I don't think much of it." 也可作为一个广义的互文放在这里。
1995年有一部英国传记电影《卡琳顿》讲的就是Dora的故事——女画家如何爱上一个觉得女性的身体很肮脏的男人。
电影《卡琳顿》里有类似《洗脚的人》那样的场景00:30:31,Ingrid来医院探望Martha,Martha告之自己治疗失败、癌症已转移的消息。
此时窗外飘起雪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Martha吟诵起乔伊斯《死者》结尾对于雪的描写:“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晦暗的中部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雪落在孤独的墓地……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身上。
”这是电影第一次提及《死者》。
病房窗外的雪花00:31:55,Martha和Ingrid到林肯中心看罗西里尼的《意大利之旅》。
阿莫多瓦酷爱这部电影,如果我没有记错,上次他提到这部电影是在《破碎的拥抱》。
《破碎的拥抱》(2009)镜头从Martha手底下压的《意大利之旅》电影手册的特写开始上移到她的眼睛,她看向英格丽褒曼的大幅海报。
在看电影之前,核心情节发生——Martha竭力说服Ingrid,请她在自己死去的时候呆在“隔壁房间”。
这个谈判显然很艰难,中间有一个隐秘的换场,谈判的场景从林肯中心更改为Martha的家。
也就是说,大概率这场电影她们并没有看成。
必须提到的是,和本片一样,乔伊斯的《死者》同样贯穿了《意大利之旅》,只不过雪变成了罗西里尼最爱的火山灰。
罗西里尼《意大利之旅》(1954)附:某次访谈有人问阿莫多瓦,为什么让Martha在林肯中心的大厅提出这个请求。
阿莫多瓦说,这是他对林肯中心的致敬,因为他从这里得到很多帮助。
如果他的任何一部电影不被邀请到林肯中心来放映,他都会非常很伤心!
00:45:19,Ingrid陪伴Martha来到为死亡所预备的郊区房子,进入后所有的窗帘如同新生一般开启,生意盎然的世界涌入房间,然而这是Martha生命即将落幕的地方。
客厅中间必须、当然放着红色的沙发,除此之外还有Hopper的画。
Ingrid每次都把电动窗帘打开。
红色的沙发。
美国画家Edward Hopper(1882-1967)创作的核心词是“孤独”,挂在客厅的这幅画《阳光下的人们》,传达的感觉很清晰——阳光很好,风景很美,然而坐在躺椅上的人们之间显然缺乏能够对应阳光和风景的美好关系。
但是Martha和Ingrid是不一样的。
类似绘画的构图中,两位女性显然已经构建起人和人之间所能够有的最深刻和温暖的关系。
Edward Hopper《阳光下的人们》
Ingrid房间的画则来自西班牙先锋派女画家马鲁若·马洛(Maruja Mallo,1902-1995)。
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活生生的自然》01:02:01,Martha和Ingrid逛书店,Martha看到一本书,表示很想读,但太厚了,来不及读完。
“ Erotic Vagrancy”是一本关于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和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的传记,两人在拍摄《埃及艳后》时相恋。
“Erotic Vagrancy”是梵蒂冈周报批评泰勒的用语,说她欲望多而不专情,而Martha好喜欢这个书名。
《埃及艳后》(1963)接下来她们讨论另外一本书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1908-1998)的“The View from the Ground”,和本片角色同名的Martha是上世纪第一位女战地记者,伦敦每日电讯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她另外一个著名的身份是海明威的前妻。
玛莎·盖尔霍恩:“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但是这两本书Martha都没有买,她买的是这本“How to Look at a Bird”,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鸟叫比音乐更迷人。
01:11:09,Martha生命中的最后一夜,两个人一起看基顿Buster Keaton(1895-1966)《七次机会》。
电影史课上讲到美国默片喜剧,所有同学都知道卓别林,但无人知道冷面笑匠基顿。
基顿在有声片到来后销声匿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又被挖掘出来。
某次颁奖典礼上,他面对热情的掌声说道:这掌声真是太棒了,但它为时已晚。
基顿《七次机会》
基顿和卓别林她们看了不止一部电影,因为镜头一转,碟子弹出来,是《Letter from an unkown Women》,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1948年奥菲尔斯导演、琼芳登主演的版本。
电影史上经常提到的奥菲尔斯的作品是《伯爵夫人的耳环》。
此时已经深夜,Martha要求看最后一部电影,1987年约翰·休斯顿 John Huston的《死者》。
如果我没有搞错,这应该是乔伊斯原作的唯一一部电影改编。
阿莫多瓦关于此片的访谈中提到一张John Huston吸着氧拍电影的照片,他说如果他有John那样的才华,就不在乎疾病,因为无论如何还是充满生命力。
晚年的休斯顿长得很像海明威在《死者》的结尾,加布里埃尔拉开窗帘,吟诵那一段文学史上经典的对于雪的描写:“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晦暗的中部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雪落在孤独的墓地……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身上。
”Martha加入这个吟诵,然后窗帘开启,天光渐亮,她听到了鸟鸣。
《隔壁房间》涉及非常多的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战争创伤、宗教、同性恋爱、母职、女性情谊、安乐死、气候危机。
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个词“Chemo brain”,化疗脑,讲被化疗伤害过的脑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健忘,麻木,对一切既往迷恋的事物失去兴趣。
这让我对自己脑子的状态感到释怀。
也讲如何对待生活,“There are a lot of ways to live in a tragedy.” 这句话简直就像我自己说的一样。
真好呀。
不知不觉看阿莫多瓦的电影已经二十多年了。
这二十多年他的电影从生猛青涩、无限冲突、无限欲望、无限愤怒和无限爱,变得平和从容。
这样的速度和节奏,正和我的生命相同。
感激在我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位同频的艺术家陪伴,所有无序的情感、思绪都被遥远地呼应,也被抚慰。
阿莫多瓦,伟大的暮年艺术家。
近期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即金狮奖获奖影片《隔壁房间》在近期的流媒体上线,终于可以一睹为快这部佳作。
影片导演是佩德罗·阿莫多瓦,当代西班牙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
影片的剧情也很简单,英格丽(朱丽安·摩尔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饰)这对老朋友的重聚而开始,已经癌症末期的战地记者玛莎寻求英格丽的帮助,玛莎希望两人一起住进郊外的小屋,而英格丽则在她的隔壁房间,陪伴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看完后博主有注意到几个很有趣的这部电影的点,建议收藏本文,在阅毕后来看看对这部电影是否有同样的关注。
首先本片在我心中的大概是4星(满分五星),导演似乎放弃了很多人物的塑造转而对准了电影中的环境和空间,在玛莎去世的小屋中大量的色块堆砌和极简的建筑风格让人心旷神怡。
电影中涉及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讨论了死亡是否是一种权利,自杀以及其相关的司法问题。
在电影之外这也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从导演来看,阿莫多瓦早期的电影风格和本片可以称得上是天差地别,这也是导演的第一个英语电影,他很专注于拍摄人的性与欲望,早期电影也很狂野,但是在这部中所有的讨论都只是融入在角色的对话中。
不剧透结尾,但是当结尾的巧妙设计出来后,是否可以get到阿莫多瓦对“生命的延续”的理解,而观众是否又能够认可这样的价值观,很值得思考。
《隔壁房间》和《一切顺利》的差异,反映了美国电影与法国电影乃至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的差异。
二者的相似处在于行动者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或母亲。
《一切顺利》从平民的视角道尽了人生的丰满与虚无,历经波折只为从苦海中解脱,同时规避法律。
而《隔壁房间》则是两位作家从精神探索者的视角,试图让死亡变得更为轻盈,同样的,她们也要规避法律。
《一切顺利》是亲情、伦理、法律纠缠下的“艰难的决定”,其底色是苦情。
而《隔壁房间》则是友情的相邻为伴,温情脉脉余味长存。
它们共同指向了人类对死亡的思考,在身不由己之中努力寻找可选项:如何死去。
选择即为抗争,即为自由。
这无关自杀道德史,以及古希腊对自杀的罪与非罪的论定,所以虽是方法论,却不是罗马式、日本式等风格化方法论。
更进一步说:无关哲学,仅是本能的、卑微的、文学化的“逃离”。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今天参与了医学院的一场观影会,讨论电影《隔壁房间》。
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发了我对生死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即使治疗没有效果,患者是否仍应完成疗程、谨遵医嘱?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
无论是经济负担还是患者的意愿,都需要被尊重。
我曾在急诊室看到,七个孩子的家庭在病榻前集体决定让老人去世,这很残酷但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生命的质量和其亲属认为的患者想要的——单纯延长生命更为重要。
患者的精神需求,比如保留自己的尊严,不想体会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自知,或自己觉察到的智力水平的下降和已死之心的垂暮,都需要被理解。
第二个问题:安乐死是否存在阶级差距?
我认为确实有。
就像墓碑和风水的比喻:有钱人能够风光大葬,没钱的人只能挑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上坟;有钱人能购买昂贵的镇痛药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甚至安排一场体面的安乐死,而无产阶级可能缺乏这些资源。
但我认为无论阶级,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
精神层面上,体面的社区告别,和家人和朋友说再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第三个问题:Martha 请求 Ingrid 的帮助是否不公平?
我认为这段经历对 Ingrid 来说并非全然痛苦。
协助的过程中,Ingrid 在探索写作母题,并从死亡中学到了新的东西。
她与 Martha 的关系交织着友情、亲情、爱情等多种情感。
Ingrid 会去理解 Martha不愿面对的自己,接纳并包容这些变化。
Martha 预测到了自己在死亡以前的性情改变的可能,而这些后果只有Igrid 的包融、镇定和蓬勃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和理解。
Ingrid无法替代,Martha有这样一个好朋友真是令人嫉妒。
此外,我发现安乐死的药物和避孕药有共通之处。
两者都涉及病人对“生命”的控制和选择权。
就像避孕药在一些国家合法、另一些国家不合法,安乐死也是如此。
我们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宗教、道德和人性之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挣扎和冲突。
宗教可能强调生命的神圣性,反对主动干预生命的结束;道德上我们不能协助别人自杀;而人性则呼吁我们回归最基本的同理心,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在涉及群体人数的层面上,宗教大于道德大于人性,其实意识形态的范围越来越大,反而行为越来越冰冷。
所以我觉得回归最基本的人性才是应该去做的。
《隔壁房间》像一个没有灰尘和指纹的世界。
在这巨大的无菌室里,一切装潢、家具、织物的颜色都经过精心搭配,摆放的角度也被设计,连呕吐和癌症治疗而产生的痛楚和呼喊都如此降噪、洁净,这个被过度控制的世界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失真的,以至于对话里提到疫情、新自由主义和极右让我愣怔一秒。
影片想致敬的爱德华·霍珀尽管也聚焦于城市和中产的生活场景,但他画中的人物在城市中,心却飘浮于喧哗的景色之外,因而人能够感知城市对人的异化。
阿莫多瓦虽然也想制造人物的幽灵气质,但他的幽灵不是曾经有过生命的幽灵,而是无限接近于无机物,人和室内设计融为一体,成为装置的一部分,鲜有露出鲜活表情的时刻。
蒂尔达斯文顿的身份是战地记者,朱利安摩尔是作家,她们的身份使她们能在对话里自然地讨论文学和艺术,但她们的“装置化”,会让你难以对她们的职业身份产生信任感,而只是作者为了更轻松地书写所谓的高阶语汇而强行粘贴的标签,而放弃对两个女性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在这样的电影里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带给人的感受很奇特,因为死亡不是一种装置艺术,也不仅仅是个哲学概念。
不知道阿莫多瓦是不是想通过这样的设置去消解死亡的意义,但他这么做的时候,似乎也同时消解了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呼吸,是心脏跳动,死亡是不再呼吸,是心脏停止跳动。
死亡不会带来人生的顿悟,不会带来生活的转向。
生前的雪是雪,死后的雪仍然是雪。
人在老了之后难免会想讲述关于老人的故事,思考死亡。
什么是“暮气”?
我觉得“暮气”不应当包含贬义。
对事物的兴趣衰减,“性”变成只能停留在口头的调侃,行动力不再,语言是所剩无几的武器,我们终究要走向这样的世界。
暮气是一种气候,一种自然时令,并不因为离死亡更近而失去意义。
这是我对于一些评论的反对。
无可挑剔,其优雅和尊严都恰如其分的姿态。在一个凋零的趋势难以逆转的时代,阿莫多瓦选择徘徊在一个逐渐滑落进死亡的形象中,而他又是如此敏感且得体的察觉到了环绕在其间关于个体,时代,伦理与感情的全部微妙,并将自己的人物都温柔妥善地安置。这当然不是一个仅仅关于安乐死的故事,近乎像一部洪尚秀电影,一次对伯格曼《假面》的矫正,摩尔和斯文顿抽象的面庞使得人物走向终点的具象行为成为一种对衰落和无力感普遍的隐喻,而阿莫多瓦镜头下的纽约又相似的如纸片一般苍白,薄弱和触不可及,也正因此摩尔选择对死亡的距离才具有伦理重量:我与你在阴翳中同在,我的同在又使你从中现身出来——相伴的意义。
阿莫多瓦居然水平也下滑到我几乎看不下去的地步了。除了家居摆设和主角服装搭配美学品味在线之外,这电影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内容?关于安乐死讨论过于皮毛,临死陪伴也是隔靴搔痒。找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友人陪伴,而那个友人还写关于生死的书,居然还答应了,道德高还是情分浓?冒着被帮助自杀的嫌疑,这种剧情是有多矫情。最可怕的是结尾,警察审问女儿来访,到底想说什么呢?从艺术片一下子又滑到类型片了,两头不讨好。而一人分饰两角,是钱不够还是觉得演员演技已经高超到能够跨越二三十岁年龄差?中产知识份子人设,找了朱丽安摩尔,妥妥地绝望主妇气质,还是老年人的那种,哭戏丑到不忍直视,剧情生硬配乐来凑,唉别搞这么难看的作品了。
老瓦到了这个岁数,对死亡的思索也并没有超出同龄人太多,依旧是在恐惧、逃逸与释然中徘徊不定。但是片子的视听太舒服了,摩尔和斯温顿的表演又是那么浑然天成。看罢后反而让我想到与片子毫不相干的一句佛语:凡有所相,皆为虚妄。
若是从空间场所/银幕/幽灵的角度去分析似乎还有点意思,其余的我只觉得无趣和苍白。
玛莎在药物治疗与死亡逼进中失忆、失智、失控,逐渐脱壳成残暴的情绪君主。而“房门”象征一种权力,英格丽“被自愿”置于同屋抚慰,记录,并猜度任性的死亡何时降临。生硬插入的中产环保叙事不是偶然,它表明一种“叙事”的精神性,继而阿莫多瓦才能在软性外表下潜藏一种激进的奴隶姿态。“男性”会在整个地球循环中自生自灭,“女性”会留下并书写故事的终版。
近期看过最粗糙的电影,中途弃。1. 每次转场都觉得抢了半拍,像是不小心点了快进跳过了剧情。2. Tilda的特写独白效果不佳,也许两位演员该对换角色。3. 样板间布景有些 distracting. As well as 许多没必要的自我陶醉和旁征博引。
白女无病呻吟片。两个Karen鸣翠柳,两行黑线上青天。
女儿出来前我对大红色的门念念不忘,女儿出来后穿越回来一模一样的国剧设定。Too low to be true。非常没意思。
在一个除我以外可能最年轻的人也有四十来岁的狭窄影厅看完,离场时看见很多人轻轻拭泪。被如此温柔和积极的姿态打动,“suffer without anyone else feeling guilty”实在是可贵的品质,太多人的痛苦在今天形成一片铁索连环,逃无可逃。但这也实在太欧洲太知识分子。听她们谈论战争艺术文学音乐和电影,drugs and sex,我反复想当我老去以至于无法进食,有什么可供我反刍的。可是我的过往苍白一片,对来日也做不上什么指望。我对这个时代的绝望和那个环保主义者不差分毫。推开影院门,街对面一个女人扛着巴勒斯坦国旗孤独地行走着。
配色绝了
这部仿佛西班牙郭敬明水准 画面不错但剧情实在突兀 BMG故弄玄虚 穿插了战争创伤和环境议题 但表现地很神金 还有一些导演自己的性幻想(gay子视角) 丝毫没有女性视角 可惜了两个女主演的精彩演技
@IFC 台词比重太大了,而且电影主题主次不分,什么东西都要说上一嘴,但是什么都没有着重。
阿莫多瓦究竟是怎么把这么深刻的主题排得像家居广告片的?!
台词写的好尴尬😭
拍将死之人,不一定真的镜头也要那么僵死。阿尔莫多瓦拍了一个有意义的题材,但效果欠佳,小说应该能看,改编成电影,两个年迈的女人,太老实了,也不够深入。除了死亡那一刻饱和的色彩,看不到他以前鲜活风格的一点影子。外星人蒂尔达也失去了吸引我的魔力,她这里面垂死的眼睛,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快完蛋了。两次女儿的出现,我都以为幽灵再现。
对于阿莫多瓦这种具有标志性美学风格的导演来说,此作怎么看都无疑是牢骚、流水账之作啊。对于主题表达的力度过于强硬与直白,对白中大量对于当代种种社会议题的导演个人意识形态的输出那是没完没了(犹如“老人言”),心口不一的现象使得影片看起来很扭捏。这部金熊奖电影反而让我看出阿莫多瓦对于国际上认可自己表达风格却毫无大奖表现后所作出的让步性妥协,去真正的迎合了一回主流市场。
女性主义,安乐死、环保主义,谈基顿+乔伊斯+名画,看了感觉就是冲着得奖设计的电影,娇柔做作。/刻意设计的色彩,像广告扉页。阿莫多瓦怎么败成这样?于佩尔从楼下房间躺到她房间,镜头里两女的面孔,有点伯格曼的手法,还是比较喜欢女主在《记忆》里的表演。
1剧本写太烂,想要讨论死亡也没必要隔几句话就来个death吧,除此之外也真能做到每句话都这么直给,每场对话都很假…(后半小时好一丢丢)2整部剧毫无感情,明明乳牙也是讨论同样话题的我能哭的稀里哗啦,这片我真实feel nothing
研究显示:每晚睡前一小时喝一杯热牛奶,会比不喝牛奶的人多花几块钱
julianne moore演的真好。演员常常努力的演,念台词。情感并不是很流畅。音乐过于饱满,前半段节奏问题太多。这片最大的问题大概是发生在us,很多都显的假,欧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太过于浓郁。导演不忘用男演员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可以吧!母女情不似母子情,女人之间情感也不似兄弟情,男人似乎很难懂这一点,能拍好的男导演极少。从另外一个层面,如果全部看台词/字幕,可能会觉得好,这片适合在北欧德系或者日本这样的地方放,情感上符合,会有好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