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一开始感觉表演剪辑和音乐都跟不上套,多兰在大撒把驾驶吗?
对话根本听不进去,重要的是最后两场戏,把生离死别在一个拥挤的客厅里拍的催人泪下(亲测泪流满面),这时候又在回想前面的不合理,每个眼神都深有意味。
所有对话的机位,调度,比如对男主的俯拍,和嫂子对话典型多兰的代入感,后调整为第三者的视线,去一下妹妹的房间几句话,一个中二少女就活灵活现了……整片都可以作为情景对话的典范参考。
感觉多兰在驾驭个人鲜明风格的道路上越来越大胆娴熟了,"管你们爱不爱看,这就是小哥的调"的意味。
所以大师之路必走这一步,走不走偏两说。
越是最信赖最有安全感的家人,越是出言无忌,这种状态深得共鸣。
每个人阻拦在自己的牢笼里,成人后都要过自己的生活,曾经的幸福时光,责任与血脉,即使是至亲的家人,有时候也没办法互相帮助。
没看过原著,只是世界尽头,是很无奈的一句安慰吧。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只是世界尽头》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鹅肝配上浓度极高的精品红酒——精致,醇厚,腻人,一口之后,有点上头。
”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
《只是世界尽头》展现的是一个戏剧的封闭的空间,刻意而为之的压抑气氛,神经质的咆哮表演,尽管依然可以看出多兰的风格与心思,但感觉他在走《妈咪》的老路。
(《The Guardian》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根据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丢失了灵魂。
让·吕克·拉卡尔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兰避讳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
(《Variety》评) 该片中的角色无一有背景介绍,这让观众很困扰,该片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即便是对于多兰的死忠粉丝而言,这也确实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不明白为什么多兰将创作激情投入到这样一部作品中,也许他认为自己无法拍摄一部平静的影片,但却拍出了一部令人无法满意的作品。
(《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 这部影片是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同名戏剧作品改编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自传,34岁的拉卡尔斯在柏林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
改编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评人的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孤独、无助、脆弱、惆怅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不问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再去交代现实中的事还有必要吗?
片中Gaspard Ulliel饰演的路易斯场面漂泊在外,远离亲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这个噩耗,另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路易斯满怀期待与渴望回到家中,决定暂时不说出事实,只希望和家人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哥安托万充满敌意、陌生的妹妹显得十分疏远、母亲的疑惑不解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思念、嫂子的紧张与无奈都让他感到失落、自责和后悔。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路易斯时不时地看看手表,过往与当下浪漫梦幻的剪辑穿插,处处体现着他对仅存不多的时间的珍惜,他想尽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觉,然而家人表现出来的只有对他长年在外、家庭成员角色缺失和丧失责任感的不满和习惯,夸张的言行更深的反馈出人物内心的纠缠,家人习惯了无趣的生活,习惯了生无可恋的态度,路易斯的出现让他们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亲和他的对话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说,我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轻,却从未考虑过家人赋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亲的话让他难于开口,在家庭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怎能说自己即将离去,他只好跟随母亲的意愿,说出了对未来的畅想,而内心却是无比的痛苦,餐桌旁终于迎来的短暂平静被哥哥打破,长久以来安托万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不负责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为什么要回来折磨这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安托万驱赶着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从不解到无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诉他自己曾经的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为乌有,此刻只剩下绝望,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只有母亲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还有妹妹对他的那些细微情感,或许还有嫂子隐约感觉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没有别的什么。
风雨停了,夕阳洒进屋子,墙上的时钟报时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鸟从时钟里飞了出来,在房间里到处乱撞,似乎撞得头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这个家,走出屋外关上门,屋子客厅的地毯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鸟,最终闭上了眼睛。
似乎在诉说着路易斯的内心,纵使胸怀再为宽广,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强的引力,也无法让你摆脱家庭的囹圄,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悲伤。
生命尽头,世界尽头的思考配上毫无违和感的音乐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去感受一下,也许它会唤醒一个沉睡着的灵魂。
(表示本人不是专业影评只是自己的一些个人感想,思路很混乱,各位凑合看吧)刚从电影院出来深吸了一口烟,多兰这次太沉重。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多兰的电影刚开始好激动,终于能在大屏幕欣赏他镜头美学,好后悔之前mommy上映的时候没去看,看完 只是世界尽头 之后有些担心自己错过了在电影院看多兰的巅峰之作的机会...只是世界尽头的主角角度太过沉重,沉重的可能多兰有点操控不了了,之前的影片都是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或者是从母亲,对于大多人来讲都比较好理解,但这一部从一个12年没回过家的34中年男人,没漂流在外的人是不会懂的。
男主恐惧回到家,看到妈妈哥哥妹妹还有哥哥的媳妇,一家矛盾不完但彼此相爱的家庭,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不进去了。
听到身边最亲的人讲诉他不在时的事情和童年的故事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那种感觉,自己爱自己的家人自己出生的地方,但就是回不去,因为那里不属于自己。
我自己也是选择出国留学,妈妈盼望着上完学赶紧回去,但自己并不想回去,觉得自己在外面受了再大的委屈再大的苦也不想和他们讲,我爱他们父母还有从小一起长的表弟妹们,每次回去就好像赶紧出来觉得呆不下去,出机场的瞬间也表现不出来见到他们接机的兴奋感反而第一句是“让我先抽根烟”,从来没跟他们讲过我想家,也从来表达过自己的爱。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说不出口,在外面和在家完全是两个人,我过我的,你过你们的,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除了血缘关系。
总感觉说完这句话要被骂了哈哈哈。
多兰用主角跟每个人的大长短的对话讲剧情推向了最后爆发的要离开的高潮,lea和vincent这段演的还是不错的,好多人表示很讨厌vincent演的哥哥这个角色,我觉得他是又爱又恨他吧,爱他是为他是他弟弟,恨他是为他就这样一下子离开12年抛开家庭把妈妈和妹妹都留给自己远在天边没有生活的消息。
哥哥在车里和妹妹在房间里的那些对话就是问一件事:我们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生活,好像一切都和我们无关,你也不曾来关心我们,为什么?
直到最后男主也没能说出自己要死了的消息。
就好像这次夏天回国和我妈拌嘴,我妈说:对,反正你什么事情也不跟我们说,你怎么想的我们也不知道,我连你现在是不是处男都不知道。
最后我想说,多兰,我爱你,但是少用的人物近镜头吧,太压抑了,希望下一部英语片会好。
哪里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是踏进家门那一刻的局促,世界尽头是我始终都无法鼓起勇气,世界尽头是我在你们面前却无法说出“我爱你”,世界尽头是“我有一个会议”……你要真的面对面问我“世界尽头是什么”,我或许并不回答得上来,只是当那一刻降临——我迫切地想要离开、我开始手足无措、我变得拙于表达,我意识到:这,就是世界尽头了吧。
离开家十二年的路易斯回家了,他带着自己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消息,试图重新回归家庭。
这一天,他过得很糟。
他坐了一夜的飞机,早上在机场打发时间,到了中午才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家。
初次见面的嫂子、女大十八变的妹妹、情绪高涨的妈妈,以及忿忿不平的哥哥。
路易斯怀揣着巨大的心事,一整个下午,他都在酝酿如何道出他的来意。
他在寻找机会,然而家人却像害怕听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一样对路易斯回家的理由避之不及。
他像这个家的闯入者一样,点燃了得过且过日常里的那根刺。
那是他离开了十二年的地方,一个小地方,或许还有点偏僻,与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判然两样。
他已经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了,除了哥哥,大家似乎都对他极力讨好。
妈妈盛装打扮,一反常态化了妖艳浓妆;本来是“女汉子”的妹妹擦着粉色眼影、穿着花布裙子,努力给哥哥留下一个好印象;嫂子试图用孩子展开话题,拉近关系。
可是一切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装扮都在这个下午碎裂开来。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大家像是半熟不熟的陌生人一样,为了演示各自心中的紧张不安,避免冷场,不断制造一些令人尴尬且难以继续的话题。
然后便是争吵、互怼、互撕。
妹妹讨厌妈妈浓妆艳抹,妈妈抱怨妹妹打扮时间太长,哥哥嫌弃妈妈总编故事,妹妹大骂哥哥蛮横无理,哥哥指责妹妹没大没小。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变成了家人间厮杀的角斗场。
每个人内心的压抑都因为路易斯的出现而被释放。
而路易斯只能陷入回忆当中,和爸爸在一起的小时候,和初恋缠绵的青春期……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往昔是安慰的。
路易斯和嫂子、妹妹、妈妈、哥哥各自都有一对一的长谈,里面透露着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期待,以及对路易斯的“要求”。
妈妈强调路易斯的话语权,让他多鼓励妹妹和哥哥。
妈妈觉得路易斯对家人总是淡淡的,言语也好、明信片上的文字也好,总是不超过三个字,或者总是一个微笑就回应了。
——“如果我只是没话回答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你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们都没有准备好聆听,如果你们想说出的比想听到的多,如果你们对我的期待多过对我的认同……妈妈说:“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
我爱你,谁也不能夺走我对你的爱。
”你的爱比海更深吗?
可以包容我做我自己吗?
可以安静地倾听我吗?
《我杀了我妈妈》里面,多兰说:“如果能再投一次胎该有多好,那我就能跟她坐在一起好好地聊天了,就好像从来没遇见过一样。
然后我们就会变成陌路,但我知道,最后我们还是爱着彼此。
”剧烈的发泄之后,哥哥对路易斯说:“人们总认为安静的是好的倾听者,而我不说话是想人们远离我。
”他不是不想,他是害怕倾听。
他既不想重温和路易斯共同度过的时光,也不想面对路易斯离开之后自己对家庭的承担。
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挣扎,他不想把一切摊在眼前再清楚看见。
他不想听的不是路易斯在清早的机场经历了什么,他不想听的是路易斯这十二年在完成怎样的自己,他不想听的是自己始终没有完成过的自己。
就像路易斯在开片时的独白一样“从始至终,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他的归来亦是如此,他看清了家人,更看清了自己。
只是家人们都没有给自己机会看清路易斯,这份隔阂像他们心里对自己的不满一样厚重。
他终究是没能说出口的,我甚至觉得他的每次犹豫思索其实都是在告诉自己“还是不要说了吧”。
在看过哥哥飞车发疯之后,他整个人都汗涔涔的,不再是刚进门时那个干净整齐的样子了,他抽着烟、流着泪,惊愕于看过、听过的这一切。
也许是那一刻,他彻底改变主意了。
夜行飞机的机舱里,孩子的手轻轻蒙住路易斯的双眼,仿佛童年路易斯对即将步入人生尽头的路易斯的一种保护,“不让你的眼睛,再看见人世的伤心”。
这次家庭聚会,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内心恐惧的故事。
十二年的疏离、同性恋孩子与家庭、缺乏了解的彼此,每个人都在面对一种未知的、不可控的状况。
有人静默、有人温柔相待、有人好斗、有人无能为力……然而,我却总能在多兰的镜头里感受到一种慈悲。
十二年前的分离没有交代,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
路易斯曾经将家人抛在身后,而归来打破了大家表面的宁静。
即使最暴躁的哥哥,我们也能看到他最后握住妻子手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之情。
在家庭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缺失的、乏爱的,伤痕累累的不只是路易斯,是他们家的每一个人。
即使是不同国别,想要离开家的原因竟也大致相同。
电影对亲情压抑、深沉、无力的诉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懂,只是想起很多自己类似的经历,那些永不停歇的争吵,毫无来由的争吵,把亲人的心埋到了地下,把感情装进了背包。
安东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跟路易说话,他的三言两语,他在机场的踟蹰对安东来说都不重要,其实也不是不重要,是对安东来说,路易带着自己的优越感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他也想要离开的地方,来审视他们的生活。
安东不满弟弟的不负责任,其实更加不满自己的无能。
母亲的爱总是带着丝丝温暖,但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她束手无策。
“下次我们会准备得好一些。
” 让人落泪。
带着不解,猜疑,不满,压抑,和无法割舍的亲情,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无休止的争吵,还有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那些安静的时刻,显得如此美好和弥足珍贵。
我一直在等待着路易的诉说,却没有等到。
想起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也确实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生活的点滴细节;人们更关心那些所谓的重要事情,更想听奇闻异事,却常常忽略亲人的内心,瞬间的感受。
而生活,总是由那些点点滴滴组成的,有时候也因此,亲人们走着走着就再不亲近了。
ps. 只是观影零碎感受的记录85,有点沉重。
全片就落泪了两次,第一次落泪开头的第一首歌,第二次落泪母亲喷香水与男主拥抱。
接下来的时长里都沉浸在男主与家庭里的每个人之间的矛盾。
苏珊和安东爱路易,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怕自己太卑微,不够格与路易说话,怕路易讨厌自己过分热情过分亲昵。
拧巴式的爱,明明很在意却非说自己不在意。
路易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原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准许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思念的权利,像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一般,给予他的哥哥他的妹妹某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放心地去表达自己对路易的爱。
最后的结局,似乎安东的妻子在问出“多久”亦或是对路易说“不要和我说”的时候就已经猜到路易回来是为了什么。
在全家人因即将与路易分开,安东疯狂式地想要帮路易想要让自己赶紧与路易分开,因为他怕自己会越来越想念这个弟弟。
🤫,我走了,像那只在房间里横飞的鸟儿一样,在不断的挣扎中无声无息地躺落在地,慢慢地死去。
或许有人认为煽情,可是大音量金曲➕演员表演造成的情感洪流就是铺天盖地地迎面而来呼啸而过,把人淋成落汤鸡,不留一点情面,最后却还留一点余地让你发疯。
这他妈的,离家的打工人看得真的无限共情,眼泪一滴一滴地使劲流。
时间在亲人之间造成的疏离与误解,爱的渴望,不理解的无奈无助,永远被动的无力,深深隐藏起来的愤怒,太恐怖了,把家庭与游子的关系表现到这个地步,或许是大部分这种题材都很随意地认为家人只有正面情绪吧。
而对游子,曾经快乐玩耍的知心大哥现在暴躁愤怒无礼,很大代沟的妹妹,没见过的嫂子,自己的怀旧老家其实是家人努力了二十年才搬走的糟糕记忆,他们吵吵吵但他们才是一家人,他们和自己之间总是隔着什么。
很喜欢最后借大哥之口把大家的愤怒都表达出来。
而且注意力被抓死,98分钟完全没看够,不想故事就这么结束,还想看他们几个吵架,还想接着哭。
唯一一点不理解的,最后那个毫无预兆的大暖光是怎么回事啊???
虽然很有氛围,但是但是我不理解,没有那片光不可以吗?
文森卡索帅死,蕾雅塞度白眼斜笑美死,找到了路易加瑞尔最帅的那个角度,几个蓝眼睛的眼妆也是美到极致,仿佛一滴蓝墨水点在水中渐渐散开。
表白下多兰,总是用情感轰击炮,但是真的看得很爽!!!
Gaspard今天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时候,心狠狠紧了一下。
我喜欢很多他出演的电影,也很喜欢他半明暗的脸。
雨夜,一个人,把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标题就很让人心疼,对louis来说,与家人的复杂感情比起来,自己的世界尽头,也不过如此。
他是爱自己的家人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日子里,想回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然后告别。
但是他们有着无法理解和交流的隔阂,或者一开始是他的性取向,然后延伸到性格和人生阅历,12年的分离,让louis和家人们走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那两种人生,是互相看不见的,也许,他的人生是他的家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和家人之间有一道墙。
这道主要由他家人铸的墙,这种陌生与不理解,这种可以埋没观察力的情绪。
在电影里面非常暴力地展现着,一次又一次把louis的话挡了回去,内敛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说出来。
每个家人都埋没在自己的事情里面,自己的情绪里面,只看到了路易眼中的自己,而看不到活生生的路易。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因为爱,所以太在意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而路易,最后还是决定不说,因为并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世界,并不需要他,他也并不想打扰这个世界。
所以,他选择安静的离开。
带着家人最后的爱,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次看到路易欲言又止,会很压抑,家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家庭也都这样,忽略了一个人会改变,会成长,认为他就是他,是我之前认识的那样。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你。
就像电影里面她母亲说的:我不理解你,但我爱你。
愿天下所有爱,都能够顺利传达到对方心里,愿天下无墙。
愿我爱的Gaspard,在天国安好。。。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酷儿火车单元为大家带来非竞赛展映的《只是世界尽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家人们虚幻冰冷的真实评价了!
果树:喜欢不起来啊。
感觉多兰确实把自己最明确的标签都集中在这部里并最大增益了,但也真的是有完全失控的感觉。
淋酒:迷之烂片,退步惊人,台词写的烂,一大堆特写,风格混乱,努力想把自己肚子里所有的墨水都倒出来,结果洒了一地。
过于浮夸的作品,可惜了。
汤达人:不理解前半部分大量对话镜头采用特写,给人一种隔离感,完全无法代入电影中,好在后半段少了很多,也能感受到家庭成员对男主的思念,爱,但是对比类似题材时光驻留,觉得应该再扣1星。
fire_storm:混乱的对白,肤浅的人物,还有尴尬的mv,魁北克郭敬明你值得拥有。
法罗岛岛主:一家人的罪与罚,刺耳的尖叫不绝于耳,下一刻骤然陷入万籁俱寂,犹如现实与梦境的来回倾轧,阳光透过窗户充斥冰冷的家,那么虚幻,那么不真实,我们究竟要如何弥补横亘在我们亲情之间的十余年的鸿沟,报时鸟的超现实主义结局已经表明一切。
我们敏熙:多兰让我一度恨上法语。
#FIFF6#酷儿水晶火车的获奖者将于今晚闭幕式颁奖典礼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多兰对私密情感的把握还是很细腻的,并且很多影像瞬间会带你进入那种私密情感或回忆当中。不过,还是很难接受这种太聒噪的场面,各种撕,各种喷,头都要炸了。
7.1 边玩边看的时候遇上真情流露,开始认真看了又全是狗屁不通。
只是自恋尽头,六字真言送给多兰
完全莫名其妙一团糟。倒是和春节的气氛颇贴合。就你美你聪明别人都是傻逼咯?然后就你死得早。(白眼)你那么美,为什么执着于撕逼呢。这样拍下去可是不行的。(摊手)
镜头语言很美 不过家人吵吵闹闹时常让人出戏到男主俊美的脸庞上233
与其说是戛纳对多兰的私心,不如说是这部片子所展现的家庭给共鸣的人带来的私心。家人,天天相处的前一秒还在生气后一秒就开怀大笑;难得见到的前一秒相敬如宾后一秒就指手画脚。所有的都出自于爱,但我们可以不说“爱”字。多兰的转变和成熟之作。
要不是看在剧本的份上,光这破垫乐就够给这片打一星的。这片子里属于多兰的那些部分,基本都是败笔,只能说这故事让多兰导,是真有点白瞎。
少时离,经年归。“我病得要死了”的话总归说不出。所有人只顾表达,谁也没有真的听进去。在一起喘不上气,分开了nostalgie。太私密,也太压抑了。关起门来自己作就算罢,把这作死作活影像化,就只能挑经历过的观众了。被阵容骗进影院的肯定要骂人。Ulliel用两年推翻了我对他持久的偏见。
小孩遮眼。闪回。“我有一个会议”。
blahblahblah
情绪性mv镜头过多也是腻味。相当drama的自恋自我自以为是的gay如看戏一样地放大家庭普通琐事争执。每个角色都overreact歇斯底里,却又不如《八月:奥色治郡》那么有情绪张力,so gay 哈哈哈
多兰还我机票钱!!!!!
所有人多数时刻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绷着弦喋喋不休,只有偶尔一点细节:中场的一个拥抱、她问他还有多少时间、尾段的面部特写、最后振落的飞鸟——能打动到我。依旧喜欢多兰坚持个人化风格的任性美学和炫眼的卡司阵容。
完蛋了,大家最为嗤之以鼻的一部,却是我路人转粉的一部。
打通情感共鸣上无限趋近于极致 同时在反馈的两极都有触及 速度 情绪 失焦 三位一体的共融 这样的作品同届除了雪山之家&托尼厄德曼 哪个能配得上比较而言 p.s. 摄影依旧是魁北克双星的法语作品老伙伴
初看时觉得是多兰较差一部,犯了一圈失控的错误——以展现失控的方式来展现家庭的失控是失控的,整体定位吊诡而尴尬。但在历经快一年的沉淀,我才真正理解到这部电影。无论是视听还是情感,多兰都给我带来无可磨灭的后劲。
影史上都很难找比Vincent Cassel这个角色更令人生厌的了。影片中大家对Cassel说“你在干嘛,你为啥要这么说话,我啥也听不懂。”——这番话我想复述给所有主创。2星给仅剩的那点视觉风格。
什么是近乡情怯……那些欲言又止,那些心不在焉,都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家人自己时日不多,看得心里很疼,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故事和台词都很细腻,值得人反复品味体会。
太难看了!吵会架,放会MV电影就结束了!大量的面部特写+情绪化剪辑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情绪的涌动,反而导致了全片无比的空洞。记得多兰拍完这部后真的被媒体给骂哭了,但场刊1分出头不冤啊。
难看倒是不难看,有些段落还挺喜欢的,只是不太明白大量的特写镜头和不明所以的高亮打光还有MV式的段落和主题有什么相关性,感觉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