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月看了2个不太恐怖的惊悚片之后,今天终于让我看到一个大呼过瘾的了,后悔没才上映就去看。
这个片子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没看过原著,看海报和名字还以为是小丑闹鬼的老套路,没想到恐惧穿插着冷幽默,节奏紧凑,数个短暂的笑点刚笑完又立马进入紧张剧情,丝毫不觉得让人发笑的尴尬。
电影开始时的校园霸凌就看出了男主的勇敢和无所畏惧,从头至尾能让他动容的就只George了,(大概还有女主吧)。
其他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敢面对的东西。
影片甚至加入了成人的黑暗面,一些孩子的心理阴影和恐惧都是成人给的。
第一次他们去房子查看时我就内心站队男女主了,虽然也觉得小胖萌萌哒好可爱,不过男女主气质真的好像好搭。
当他们第一次集体面对小丑时,其他几个男生吓得腿软和逃跑的时候,女主可以勇敢的用铁棍刺小丑。
小丑最后变幻出女主爸爸的样子时我丝毫不担心她害怕,因为她之前已经可以埋伏起来奋力踢她爸下体并打趴他。
其他几个小男生也是经过一系列事情后勇敢了,成长了,懂得直面心中的恐惧了。
恐惧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之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害怕一件事,你就去做,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可怕”。
人成长一生会遇到很多自己畏惧的事情,与其害怕不如勇敢去面对,躲过一件恐惧的事,下一次再来时不还得面对。
最后,真心觉得几个小孩演技真好,比某些明星好多了。
在影片《小丑回魂》中,小丑象征的是青春期的恐惧,对性成熟的不适和对性的向往。
片中最绝妙之处在于对少女对初潮的恐惧和自身性别认同的不确定进行了出色的影像化展现。
Beverly由于女性魅力展现得较同龄女孩更早,在学校里被女同学欺负,加上回到家父亲对她的侵犯,让她对自己的女性特征产生了负面看法,于是她剪去长发弱化性别特征。
对女性特征另一处否定和厌恶体现在Beverly对于自己初潮感到羞耻,去超市买卫生巾时遮遮掩掩,回到家又害怕被父亲发现当中。
但同时,通过她在超市利用性吸引分散收银员为小伙伴们解围,也表现出了Beverly内心对于自己的性吸引力又是非常自信和肯定的。
影片的校园厕所场景,超市场景和回到家剪头发的三个场景就完完全全展现了Beverly对性别特征,性发育的矛盾纠结,并最终在浴室场景集中呼应以上三个场景,达到Beverly个人戏的高潮。
浴室戏中,首先是一群小男生的声音:"We all want you, beverly",呼应了先前的校园厕所遭遇霸凌戏。
接下来洗手盆里伸出她为了模糊性别特征而剪掉的头发,沾着让她恐惧的经血,将她捆绑住,直到整个浴室所有物品都沾上了经血。
洗手盆迸出的经血
Beverly仅仅用一个场景就与之前校园厕所部分、超市部分、回家时见到父亲的部分形成了充分的互文,同通过影像展现了Beverly的内心最为恐惧的部分,堪称恐怖片的教科书。
注:正文虽是闲谈,但涉及本片与《妄想代理人》的内容。
——————正文线———————有人的地方常比没人的地方更恐怖。
看这一部之前,无论是《闪灵》还是《迷雾》,个人都处于一种对斯蒂芬金的改编剧“并非热爱但保有兴趣”的状态,并且情绪总会在某个点毫无准备地被蹦上一枪。
这一枪却并非是指恐怖片中惯用的Jump Scare的“套路”,而恰恰是这种套路映衬下的,沉淀积蓄了更久的恐惧。
它并不会与那些一惊一乍同步出现,却在表面化的一惊一乍平静下来之后,像巨石一样将人绑入海底。
在《小丑回魂》中,青春友情元素所携来的社会阴暗面弱化了原有的科幻设定,一个原本带有克苏鲁神话色彩的故事,一下子有了更靠近人心的叙述。
片中不乏各种精准成熟的镜头运作,配乐虽大体中规中矩但也有点睛之处,一些角色在细节上的小对比和反差倒是很可爱,Sophia Lillis可以说是一抹亮色,Finn为自己刷出了另一种性格路线,小胖子(无果but勇气可嘉)的单恋给人印象颇为深刻,虽然余下几个小家伙的存在感更像是为了满足“类型覆盖”的需求。
而覆盖这些类型并非为了简单地把其中每个人都吓一跳或好几跳,而是为了引出“不同类型的‘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身影——“球棒少年”。
“球棒少年”是今敏的OVA《妄想代理人》中的角色,导演是个人最喜欢的导演,片子也是他诸多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一部。
和“因人而异”的“它”相比,“球棒少年”一方面同样是心魔的实体化,另一方面,其身上“自欺欺人”的悲剧感却更为强烈,带着强烈逃避之心的主角们被不愿承认的心魔不断尾行。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常比没人的地方更恐怖”这句话中的“有人”在《小丑回魂》中的源头是“他人”,那么在《妄想代理人》中,这个“人”的源头就是“自己”。
如一些短评所说,那的确不是一个小孩子能感受清楚的动画。
初次见面时,它予我震撼之大,使得我一时无法好好地跳出来,为它写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评述,而看时的那种压抑,至今也如同一根浸满油的灯芯伏在心中的烛台里。
《妄想代理人》中少年的球棒仿佛可以永远在前路上对你猛然一挥,而《小丑回魂》中主角们的探险,对于许多第一次观看的成年观众来说,可能更接近一个已经“过去”的成长阶段,“它”此刻暂时的“停滞”,令人产生一种苟且的安全感,只是27年后再见时,不知又会激发怎样的涟漪。
总而言之,《小丑回魂》“怕什么来什么”的核心路数并不会让很多资深的类型片爱好者对它的吓人程度轻易满足,或者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的一些符号并不能引起预期的共鸣,毕竟,对恐怖片观影惯性的远离,必然会让人不得不调整对它内在成分的划分,个人觉得这都没什么问题,只是,是否还存在一个原因——没在这个平行世界里看到自己心中恐惧的人们,其实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战胜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它”呢?
抱着恐怖片心态看,发现社会话题惊悚片。
校园霸凌团体VS霸凌者。
直面恐惧,战胜恐惧---bill每个人的恐惧来源不一样,有关心的母亲带来的怕生病怕各种病毒细菌感染。
有失去弟弟自责,无法走出事情,一直寻找。
有变态父亲的控制,恋女,恶心,强迫,猥亵。
有凶狠父亲的暴力统治,血腥直接。
有单相思而无法得到的懵懂,外貌肥胖的自卑。
有从众人云亦云的路人。
有碎嘴的开恶意玩笑的路人。
有因就有果,还有不敢杀羊的黑人,羊是白色的。
小丑带着恐惧,恶心,心灵恐吓,只有不恐惧的时候,才会回归真实。
谁又没有怕的东西呢?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听说是斯蒂芬金小说改编,又是老版重拍,想必一定很经典啊!
然后。。。
看完有种被宣传,预告,海报骗了的感觉。
分明是给小孩看的电影,受众人群却是成人。
(因为开头杀小孩这段,注定孩子看不了)我喜欢恐怖片,更喜欢小丑这个设定,明明是个活了很久法力无边的邪灵,却用来到处吓唬小孩,结果还被一群小孩揍了一顿,感觉好low啊。。
怎么和黑色星期五杰森这种BOSS比?
槽点太多了:1.说是恐惧的小孩肉最好吃,那你吓一吓倒是吃啊,吓一吓就走了,三番五次都习惯了好吗。
2.说是团结就是力量,可里面的小孩怎么动不动就单独走开了,就这点团队意识?
(对小丑也是无语:抱团打不过,单杀也这么吃力。。。
)3.女主没死,小胖上去一吻,我以为是笑点,小胖一吻没醒,大家吐槽一顿,结果真醒了我里个去。。
4.这么小的一群孩子,怎么还掺杂爱情元素,还三角恋?
那小胖算什么?
终究是看颜值的世界吗?
5.结尾那个手心划玻璃啥意思?
很不提倡这样啊,几个大老爷们这样可能有点歃血为盟,重义的感觉,可几个孩子这样超级反感,小孩千万别学啊。
同样的事,成人和小孩做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首先强调,本文有重大情节泄露,如不想被剧透请绕行,谢谢。
其次,作为一个没有读过——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有原作的傻白甜观众,这一部电影对我来说没有任何观看门槛,相反多了很多的惊喜。
我很庆幸在看片之前自己没有了解任何剧情,所以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有额外惊喜。
如果大概知道剧情走向,惊喜就不会这么大。
此为本篇影评的背景。
在前一个半小时里,《小丑回魂》兢兢业业地把自己装扮成一部高质量的恐怖片,各种吓人要素一应俱全——黑暗中的鬼影,凌空飘过的幽灵,鲜血四溅的屠戮,突如其来的袭击。
但是,在惊吓与惊吓之间,有那么一点点东西,让它和其他恐怖片稍有不同——为什么,小丑现身的如此早,如此清晰?
为了保持悬疑的气氛,其他恐怖片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让人看清楚大boss,然而这部片子却早早将小丑的可怕和盘托出。
为什么,恐怖的细节如此清晰,鬼影如此写实?
越写实,看得越清楚,反而少了许多可供观众想象恐惧的空间。
为什么,对七个小演员们的刻画如此细腻,每个人的性格都如此鲜明?
在恐怖片中放这么多群戏,这难道不是白费力气?
反正总是都要被吓的。
我一边思考着这些疑问,一边惊吓着,一边感到些许担忧,担忧这么没有计划性的导演,究竟应该怎么在最后的高潮里,把观众好好吓个够……然而在后一个小时里,这些疑问被一一解开。
我发现自己理解错了这部片子——原来这根本就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热血青春励志片。
七个少年,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大的恐惧。
当恐惧出现,鬼影现身,小丑便随之侵入——为什么恐怖的细节如此清晰?
因为观众和少年一起,直面恐怖幻象,无论是画中鬼,还是麻风病人,断头鬼,火中鬼,少年看到的一切观众也能看到,少年感受到的一切观众也能感受到,目的为将观众和少年共情,不致有所隔阂。
就在这一段又一段的恐怖桥段之间,衔接的并非无聊的过桥剧情,却是少年们残酷青春中的现实遭遇:孤身一人没有朋友,被不良少年残酷虐待,被white trash母亲病态保护,被冷酷苛刻父亲鄙视,被变态父亲性虐,父母双亡的悲惨,就连小主角也有弟弟丧命父母离心的悲伤。
这样一群被侮辱、被鄙视、被欺凌的少年们相聚,从彼此之间获得温暖与帮助,又是多么自然而然。
一直到这里,整部片子还在间或恐怖,间或青春的节奏中来回跳跃。
接下来,两线终于交汇。
结为知心好友的少年们彼此交谈,了解到原来一切诡异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神秘小丑的存在,不同于其他恐怖片的主角们在互相争论中逐渐等来灭亡,这些少年们直接开始调查,冲去小丑的巢穴探秘。
遇到小丑后,少年们凭借勇气和运气死里逃生,却也激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使得小团队分崩离析。
然而,当小丑再度出击,抓走他们中的一个后,少年们还是聚在一起,决定一起去救回自己的好伙伴。
当他们再次进入小丑的巢穴后,才发现,原来小丑的力量实为恐惧本身,如果不再为幻象感到恐惧,那么小丑其实就伤害不了他们,反而会自己感到恐惧,恐惧于竟能不恐惧的少年们。
原来道理如此简单。
让我们恐惧的,很多时候为恐惧本身,而能够伤害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恐惧。
原来直面小丑,直面恐怖的幻象,让恐怖细节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是为了让观众恐惧,而是为了让观众们认清恐惧本质的虚无,从而和少年们一起,克服这种恐惧。
原来这是一部苦心设计,只是为了让人不害怕的恐怖片啊。
观影过程中,前一个小时,我大部分时候都是眯着眼睛看的——争取混过那些恐怖的场景。
中间一个小时,我逐渐睁开眼睛,但心里想的是“没事,拍了这么多细节,看清楚就不恐怖了,别入戏,告诉自己这是电影,是电影”。
到了结尾的半个小时,我睁大了眼睛,我已经完全入戏,但是就算在恐怖的戏中,我也被少年们感染,说服自己不再害怕那些幻象。
我曾以为中间的一个小时,不肯入戏的自己是勇敢,但一直到最后,才明白,就算入戏,但是也不再害怕的自己,才是真的勇敢。
最后的最后,是少年们的勇气、友情、理智,和爱,一同战胜了小丑。
面对小丑恐怖的真容始终不肯屈服的少年,被最最害怕的病菌喷了一头一脸却怒吼着扑上去的少年,拎起球棍酷酷地说“不得不为你再杀一个小丑”的少年,面对最爱弟弟的幻象、无限悲痛中却能保持冷静的少年。
他们都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英雄。
据说这只是第一部,下一部讲的是2016年少年们长大后的故事,希望再接再厉,挖掘出新的感人点。
以战胜恐惧本身为爆点的恐惧片其实不少,但是没有一部片子能有这部的力量。
归于原因,不得不说人物塑造万分重要,好的情节会让观众爽,但只有能够让人共情的人物才能够让观众担忧,让观众感动,让观众铭记。
比起以往传统恐怖片中一个父慈子孝的脸谱化家庭,这部片中每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甚至包括反派的不良少年,都让人印象深刻。
而好的人物塑造,又是来源于生活化气息极浓厚的细节,实在很见功力。
我已经买了史蒂芬金的原著,接下来就可以看看这些细节究竟来自原著还是电影的再发挥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全程小幽默不断,把青春期那些令人忧伤的窘迫表现得入木三分。
最爆笑的一个细节来自于在小丑的袭击下,手臂折断的小瘦子仍然眼泪横飞地对试图正骨的伙伴咆哮:“不要fucking碰我!
”——啊,这么讲出来好没意思啊,还是推荐有机会看的大家,都去看看吧。
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据说斯蒂芬金把该类型封存,因为他认为小说让人后怕,电影真正想告诉人们的就是恐惧来自于内心,如果一味的企图躲避它,那么你终究会被其打倒并且一蹶不振。
整部电影长达3个多小时,前情铺垫的太长,小时候的回忆穿插目的是让观众明白27年前的恐怖故事即将轮回,但是把7个小孩的恐怖童年全部进行回忆总是感觉太过冗长,而且剧情有点重复,窝囊废俱乐部的7个成员看起来也并不是一个也不可或缺,虽然阴差阳错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这个被诅咒的小镇为什么被诅咒以及大人们为什么谈之色变并没有解释清,导致一头雾水的开始,茫然无措的结束。
电影最后所谓的“deadlight”幻化成大蜘蛛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回到了一般恐怖片的范畴,最后4个人把大蜘蛛肢解了看着让人发笑,至于deadlight是不是从此烟消云散还是27年后还是会轮回呢?
电影也没有做伏笔亦或是交代,总之电影结束的莫名其妙。
前期有点冗长,结局有点烂尾,但是恐怖片能做到一定创新还是值得肯定的。
电影的票房并不总是与质量正相关,但高票房意味着电影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而且至少在商业性上做得不错。
就像街上排队的饭馆一样,可能味道不是最好的,却八成不会太差,还很懂得包装营销,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临近万圣节,苏莫再带来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恐怖电影片单:恐怖电影全球票房排行榜TOP10。
好电影多到看不完,建议先收藏了再看。
担心片荒,关注苏莫就够了!
《招魂》(2013)全球票房:3.20亿(美元)好片指数:78分罗杰一家人搬进了历史悠久的古宅居住,接二连三的怪事相继发生,他们几经辗转才找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沃伦夫妇帮忙。
丈夫埃德是天主教会唯一认可的驱魔师,妻子洛琳则拥有窥见灵体的超能力,然而这场驱魔却并不顺利。
乍看起来,《招魂》只是传统的鬼屋恐怖片,可温子仁为影片注入了全新的标签,把这个古老的题材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是根据沃伦夫妇驱魔的真实故事改编,二是把氛围营造做到极致,将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场景做切入口,更注重心理层面的惊悚。
作为只有2000万美元成本的R级恐怖片,电影取得了3.19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也开创了这个最赚钱的恐怖片电影宇宙。
《招魂2》(2016)全球票房:3.21亿(美元)好片指数:75分首部电影上映三年后,《招魂2》上映。
虽然3.21亿美元的票房不算低,但几乎与第一部持平,显然没有达到预期。
电影口碑依旧强劲,讲述了沃伦夫妇调查的另一个灵异案件。
同样是鬼屋,同样的灵异案件,比起前作的恐怖指数却有增无减。
无论是红衣小女孩还是鬼修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鬼修女》还开辟了全新恐怖系列,票房超过了正传。
同时《招魂2》作为“招魂宇宙”的正统续集,拍完《速度与激情7》的温子仁回归导演职位,足见对影片的重视。
而本片也确实是“招魂宇宙”中极为关键,是承上启下的一部。
《寂静之地》(2018) 全球票房:3.40亿(美元)好片指数:74分地球被外星怪物侵占,他们没有视觉,却有极度敏感的听觉,他们无处不在,任何动静都会引来杀身之祸。
非常喜欢美剧版《办公室》,完结多年后,约翰·卡拉辛斯基终于想起搞事业,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让他再次事业起飞的《寂静之地》。
他找来了妻子艾米莉·布朗特出演女主,虽然电影逻辑上有不少漏洞,但仅凭“出声就得死”的高概念设定就足够独特了。
无声的世界和肃杀氛围的营造,让任何一点声响都会让观众心跳加速,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本身就取代怪兽,成了全片最大反派。
尽管我们能找到电影很多的毛病,然而这仍是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尤其是在影院的话效果极佳。
《汉尼拔》(2011)全球票房:3.51亿(美元)好片指数:76分梅森是罪大恶极的罪犯,他曾接受过汉尼拔的心理治疗,虽然从他手下侥幸逃脱,却半身瘫痪和严重毁容。
梅森用自己庞大的财富要挖出汉尼拔复仇,两大恶魔无可避免地展开了较量。
《沉默的羔羊》上映十周年之际,续集电影《汉尼拔》面世。
故事依旧改编自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安东尼·霍普金斯回归饰演汉尼拔,加里·奥德曼则出演他的对手梅森。
电影依旧精彩,变态惊悚不输于前作,两大反派对决也很有看点。
但是朱迪·福斯特换成朱莉·安摩尔,气场上就逊色一筹,故事和观感也显然不如《沉默的羔羊》震撼。
但是凭借优雅食人魔的IP和超强班底的加持,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鬼修女》(2018)全球票房:3.65亿(美元)好片指数:51分罗马尼亚一间修道院出现了修女自杀事件,梵蒂冈派出伯克神父和见习修女艾琳前去调查,发现了隐藏在修道院的恐怖秘密。
这是《招魂2》中惊艳亮相的鬼修女的外传电影,虽然节奏混乱剧情无聊,影片却意外拿下“招魂宇宙”至今的最高票房。
这样的票房佳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作的积累,以及鬼修女令人印象深刻的惊悚造型,激起了观众的兴趣。
分身乏术的温子仁越来越受好莱坞大制作青睐,挂名制片的电影质量自然变得极不稳定。
《驱魔人》(1973)全球票房:4.41亿(美元)好片指数:79分华盛顿一个普通的公寓里,女儿芮根的举止越来越怪异。
母亲克丽丝只好求助于莫林神父,经验丰富的驱魔人就这样与魔鬼展开了连番较量。
根据1949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改编,虽然故事层面看似是模式化的驱魔电影,但《驱魔人》上映于1973年,正是后来众多同类型恐怖片模仿的对象。
而且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可能觉得故事没什么可怕的,西方观众内心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一些。
影片不但票房上大获成功,还在第46届奥斯卡上10提2中,几乎是恐怖电影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的最高成就。
《小丑回魂2》(2019)全球票房:4.73亿(美元)好片指数:63分在首部电影与小丑大战过后,废柴联盟的小伙伴们各自长大。
当黑暗再次来临,他们重返噩梦之地,与更强大的小丑做最后的决断。
影片首集大获成功,《小丑回魂2》不但成本从3500万美元暴涨到7900万,是榜单中最高的一部,还请来了詹一美、劳模姐等明星主演和客串,是恐怖片里比较少见的顶级配置。
虽然编剧和导演都没换人,质量却退步明显,票房比前作低了2亿多美元,浪费了第一部好不容易积累起的好口碑。
《大白鲨》(1975)全球票房:4.76亿(美元)好片指数:83分海边度假圣地迎来大批游客,一只大白鲨却出现在附近海域。
当地官员担心影响旅游收入,不愿封锁海滩,人类和大白鲨不得不展开正面搏斗。
《大白鲨》在1975年,以700万美金投资取得了4.76亿全球票房。
影片不但让导演斯皮尔伯格名声大噪,还直接催生出“暑期档”的概念。
电影中,人与自然对抗的故事相当复古,斯皮尔伯格却用高明的视听技巧,硬生生把B级怪兽惊悚电影,拔高到A级票房炸弹,还带火了鲨鱼这个冷门题材。
《我是传奇》(2007)全球票房:5.85亿(美元)好片指数:74分2012年,人类被不知名病毒感染,变成只能夜晚活动的丧尸。
罗伯特曾是军方的科学家,也是对病毒免疫的幸存者。
白天他带着狗在纽约街头寻找食物,和研究治愈病毒的方法,晚上则要藏在屋子里,躲避丧尸的追捕。
这天罗伯特活捉了一只丧尸做研究,其他丧尸却循着踪迹找到了他的藏身之处。
夜幕降临,他们开始了疯狂的进攻。
《我是传奇》的前半段尤其出色,把一个人的纽约城拍得妙趣横生。
如日中天的威尔·史密斯跟一只狗搭档就撑起了全片。
反而是女主出现以后,故事有点失控。
虽然还是好看的,但把前面的独特设定推翻,影片就回归了一部正常科幻片的水准。
《小丑回魂》(2017)全球票房:7.01亿(美元)好片指数:75分小镇上的儿童接连失踪,痛失弟弟的少年比利决定利用暑假时间,与废柴联盟的小伙伴们一起寻找弟弟的下落。
影片根据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成本仅有3500万美元,却砍下超7亿美元全球票房,是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恐怖电影。
《小丑回魂》全程高能,但影片的成功绝不仅是因为恐怖氛围的营造,还在于赶上了好莱坞近几年流行的复古风潮,以及对孩子们友情和成长的刻画,都让人觉得无比美好。
好了,以上就是票房最高的10部恐怖电影。
下一篇咱们来聊点别的,最近《黑亚当》上映热度很高,但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媒体差评但观众买账。
我想聊一下我心目中最好的10部超级英雄电影,不知道有没有人感不感兴趣?
『它』就是今年新版《小丑回魂》,英文片名就一个词:It北美票房高达3.26亿美元。
什么概念?
比《速度与激情8》多了整整一个亿,差不多是《加勒比海盗5》和《金刚:骷髅岛》两部票房之和。
而且作为一部R级电影,13岁以下的小盆友是不能看的。
要达到那么高的票房只能说明一件事:成年观众在一遍遍刷这部恐怖片。
那究竟“它”好在哪里呢?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文/(瑟瑟发抖的)一冰恐怖片一定要关灯拆年初在国外电影院里泡着,当时就被《小丑回魂》的预告惊到了。
有时候喜欢上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个镜头。
这个名叫Pennywise的小丑在红气球后鬼魅一笑,阴森中又有种说不出的魅力。
火速去搜了一下扮演者比尔·斯卡斯加德(人称“四妹”),本尊相当帅呢!
后来在柯南秀上看到四妹的采访,一秒钟变脸魔性笑容也是没say了。
《小丑回魂》一开场,就直接抓住观众的心。
一个小男孩在雨中玩纸船,他追着小船来到下水道口。
阴影里一双眼睛在等着他,正是Pennywise。
我喜欢这种开门见山的感觉,坏蛋一点儿也不磨叽。
这个下水道的环境设计既交代了Pennywise经常出没的地点,也为影片潮湿阴冷的气质定下基地。
男孩伸手去接纸船,突然——
艾玛!
——我哗从凳子上弹起来,旁边一个中东胡子男也哆哆嗦嗦地跟我一道走到厅外默默卷了根烟,压压惊……
看恐怖片就像吃辣,越辣越想吃,越恐怖越想看。
我是硬着头皮眯着眼睛也要看完的_(:з」∠)_
前面那个一开场就便当的黄雨衣男孩是主角Billy的弟弟。
Billy为弟弟的失踪感到非常自责,但是他发现父母竟然都很快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了,一点也不想找到弟弟……
他召集小伙伴和他一起去找弟弟。
因为他们在学校都不怎么受待见,所以有着人送外号“卢瑟俱乐部(loser club)”。
同时小镇上还有一些孩子也失踪了,然而大人们似乎都莫不关心。
这正引出了本片除恐怖元素之外所要表达的重要主题:糟糕的父母才是孩子们最大的阴影。
片中每个孩子都经历着各自家庭的不幸,比如卢瑟俱乐部里唯一的妹子Beverly。
她父亲是个变态的恋童癖,经常对她做出过分亲昵的举动。
在调查失踪案的过程中,其他小伙伴们也纷纷遭遇了噩梦。
Mike的双亲在一场大火中离世,他看到无数双烧焦的手伸出门缝呼救;
Ben前脚刚读到小镇历史里有个男孩头被炸飞,后脚就在楼梯间里遇到了他;
体质虚弱成天吃药的Eddie回家路上碰到了一个脸都歪了的麻风病人;
你害怕什么,就会遇见什么。
最终这些令人恐怖的幻觉都是小丑Pennywise在捣鬼。
之所以选小丑作为“魔鬼”的实体,还得从小说原作者斯蒂芬·金小时候说起……
金童年时坐了一次飞机还是头等舱哦,隔壁坐的正好是麦jīn当gǒng劳mén叔叔。
他有一搭没一搭地告诉金自己要去伦敦参加麦当劳开业。
十几小时的飞行时间把幼年斯蒂芬·金吓得够呛,后来他就创作出了《小丑回魂》的原著小说。
我小的时候也常感到麦当劳门口那个怪蜀黍很恐怖,所以是一直团结在肯德基上校和奇奇身边长大的。
(暴露年龄)
小丑恐惧Coulrophobia是一种国际化的、真实存在的心理问题。
主要是因为小丑一种是极度拟人而又非人的状态,大脑会对这种事物难以归类而感到困惑,进而发展成极度的不适。
1990年版《小丑回魂》本来以“杀人小丑”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已经数不胜数,在美国发生了肥胖小丑杀人案之后,更是将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臭名昭著的John Wayne Gacy对至少33名14岁至21岁的男性进行了性侵犯和谋杀可以说“杀人小丑”已经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光听名字就阵阵寒意。
希斯莱杰扮演的Joker你肯定认识小丑Pennywise是超自然的生物,每隔27年就会卷土重来。
它以儿童的恐惧为食,幻化成你最惧怕的模样,让你无处可逃。
伴随着小丑一起出现的,还有漂浮的红气球。
红气球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它是小丑的信使,每当小丑企图以主角们的恐惧为食时,红气球总是先一步来到。
它也是重要的调度工具,用来在场景间实现切换。
Ben原本在图书馆里看书,他发现了小丑杀人的秘密。
一个反打,Ben背后缓缓飘出一只红气球——
他跟随着气球前进,走入了小丑设计的陷阱。
一只毫无威胁的红气球经过了这样的处理,就变成了魔鬼的邀请函。
再看《小丑回魂》的海报,前景处于弱势的孩子似乎被这只漂浮的红气球吸引。
所以《小丑回魂》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它唤起了很多成年人的童年记忆。
尤其是在孤单敏感的青少年时期,正因为家长的缺失,导致了『它』可以趁虚而入。
与传统恐怖片不同,《小丑回魂》没有把全部功力用在营造恐怖上,反而抽出很多力气来表现主角们的成长,如何克服恐惧战胜恶魔。
尤其是Beverly这条线拍得尤为精妙。
上面提到,她一直活在父亲的性骚扰之下。
月经初潮让她从女孩进步为女人,也加深了她对性的恐惧。
像去超市买卫生巾,这种感觉小女生都懂。
一天她在厕所里听到了奇怪的声音,似乎是从水斗的漏水孔里传来的。
镜头从水孔内向她拍摄,仿佛是来自Pennywise的偷窥。
她拿来一把卷尺,要测一测水斗的深度。
这个动作象征了她的好奇心,不言而喻。
卷尺拔出后,上面粘连着一缕带血的毛发。
突然间,鲜血喷涌而出,象征着月经来潮。
这一幕像极了《魔女嘉莉》,出血这样强烈的视象使得女孩天生对性成熟怀有恐惧。
下水道、毛发、鲜血,描绘了女性此刻混乱的阴部状况。
但是通过和卢瑟俱乐部成员的交往,Beverly渐渐意识到性吸引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
在湖边和男生们一起跳水的戏拍得青春洋溢,感觉画面上的青草气息扑面而来。
当她再次面对恶父的侵犯时,勇敢地将他击倒。
由于是R级片,电影里多数小演员都不能看自己拍的电影。
但是他们的演技绝对碾压国内那些流量小鲜肉。
比如戴眼镜的小男孩Richie,在一场小丑追杀的戏里,他的表演很有层次。
棺材里突然跳出小丑,被吓一跳的Richie第一反应是立马往后退,这符合人类的条件反射。
接一个近景,Richie的嘴巴微张着,给人一种忘了合上的感觉。
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增加了惊讶和害怕。
当小丑扑向他,Richie才边尖叫边撒丫子逃跑。
恐怖的情绪是靠身体和表情的联动支撑的,所以整套表演里导演都没有给面部特写。
这是Richie遭遇小丑的第一场戏,拍摄前导演故意没有让两名演员打过照面。
小丑的演员比尔·斯卡斯加德说,两人第一次对戏时Richie被吓得涕泪横飞,他甚至担心会对小孩造成什么心理阴影……
结果等导演喊Cut以后,小四眼特别淡定地对比尔说:“哇,大兄弟,你演的贼棒。
”眼尖的童鞋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小演员不就是《怪奇物语》里的Mike吗?
说到《怪奇物语》,这两部戏真的有太多相似的元素了。
除了有同一个小演员,两者都是关于一群小镇孩子对抗邪恶超自然力量的故事。
小伙伴们就连骑车和用对讲机的样子都是一模一样。
喜欢《怪奇物语》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小丑回魂》,一边看一边有种大家来找茬的乐趣。
好吧扯远了……卢瑟俱乐部除了一直在躲避小丑,还要躲避学校里高年级的不良少年Henry。
Henry是霸凌者,他残酷得好像没有正常人的情感。
他嘲笑小胖墩Ben的肚腩,就要拿刀在上面刻自己的名字H。
同样是制造恐惧填补自己的空虚,小丑是想象中的恐惧,而Henry仿佛是小丑在现实中的具象。
卢瑟俱乐部决定不再忍受Henry的霸凌,他们捡起河岸上的岩石扔向霸凌者。
Henry和他的同伙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这场戏是全片的分水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邪恶后,俱乐部成员向小丑宅子前进,是时候做一个了结了。
他们进入了阴冷的下水道,看到了那些被小丑蛊惑的孩子们的尸体。
全都漂浮在空中,诡异之极
Pennywise疯狂地变成小盆友们最害怕的样子来吓唬大家,密集物体恐惧症患者已吓尿。
还有更重口味画面,大家自行想像吧
送上“热舞”一段最后,『它』在Beverly面前变成了她父亲的模样。
但此时的Beverly已经没有丝毫恐惧,直接给了『它』致命一击。
不再为人所惧怕的Pennywise失去了法力,最终烟消云散。
Billy也在一大堆孩子们的遗物中,找到了弟弟当年的黄雨衣。
走出下水道后,卢瑟俱乐部的小伙伴们歃血为盟。
如果有朝一日小丑还魂,他们将回到这里再次面对『它』。
经过一场残酷的生死惊魂,Billy和Beverly也暗生情愫。
如此天真无邪的吻,真的很美好。
这也是我头一次看完恐怖片,心头居然有暖暖的感觉。
之所以《小丑回魂》能获得那么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本质上讲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也许童年并不完美,甚至处处险恶,但这一切都是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
“走进这间房子,对于我来说,比回到我的家更容易!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是bill在进入别墅前说出的这句话。
看许多恐怖电影的时候,常常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主角为什么要作死?
为什么明知道进房子可能会死,还要进去?
而一般的恐怖电影,给予的回答是,因为年轻,因为想要寻找刺激,因为要证明自己这种让人感觉主角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回答。
但是小丑回魂里的回答是,因为比起这个现实世界给予孩子的残忍,死亡这个恐惧看起来不值一提!
房子里的,是可怕的小丑,最坏的结果,是死亡!
而房子外面,每一个孩子都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恐惧,这份恐惧,是校园暴力!
是种族歧视!
是面对逝去弟弟的愧疚!
是变态父亲的迷恋!
是这个世界的恶意中伤与流言蜚语!
是父母因火灾的意外丧生!
和这些比起来,小丑与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变得不值一提!
因此,在我看来,这群孩子第一次进屋,是逃避!
这个世界有太多甩不去的阴影,和面对这些阴影相比,也许面对死亡更容易!
第二次进屋,看似是为了Beverly而战,而事实是,每一个主角都下定决心,要去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小丑因恐惧而生,战胜恐惧,小丑也就不堪一击!
在现实世界里,你的恐惧不会变成小丑。
但这不代表现实的阴暗带给你的恐惧不会把你吞噬。
所以我可以理解那些选择自杀的人,不是面对死亡没有恐惧,而是当自己一步步被心里的负能量吞噬,死亡在痛苦面前也就举重若轻了。
‘现实中有太多人,在无法面对自己心里对于这个世界阴暗面的恐惧时选择走进那间房子,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幸运,有好友在身边坚定陪伴自己度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离开那间房子,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最终直面自己的恐惧。
因此,我很感激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好结局,主角们在这场与恐惧中的恶战成长,收获了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友谊。
最后,主角们约定,27年后,如果小丑再回来,我们也会回来!
小丑是心底的恐惧,漫漫人生,如果有一天,你再面对这个世界的残忍,我们必定回来陪伴你!
当阴影一扫而空,电影最后的画面色彩鲜艳的让人觉得,这才是这群孩子本该拥有的面貌。
最后,说说豆瓣评分。
讲真,看了豆瓣评分7.7,个人角度觉得是低了的,我一直不太喜欢欧美的恐怖片,因为都是血腥+卖肉,这部恐怖的点也一样,但是不太一样的是,它比起一般的恐怖片,主角有更多的思想,每一个孩子的恐惧都那么真实,每一个孩子面对的问题也都那么现实,这部电影,有它想表达的很多方面,重点是,看完真的有让我想到一些自己的童年恐惧的东西,例如金川馆长……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有9分的!
最后,想说一句《激战》的台词惊,你就输成世!
只看片子本身的话,非常烂。毫无剧情毫无逻辑,没有任何故事性。唯一不错的点是小丑面对每个孩子会变成他们各自恐惧的样子 然而看到结尾也完全不可怕了
恐怖电影包裹的核心却是「童年纯真的情感与友谊」,金神宇宙的最重要元素,而无论是怀旧风,还是恰如其分的「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恐怖程度」,都助长其成为高票房的恐怖片。
证明了一件事:这个设定不论是之前那电视迷你剧乱拍,还是现在电影试图精心设计,都改变不了傻的要命的感觉。而且新版电影在惊吓上也压根就是老一套的无效率放送,不仅没有气氛而且也一点都不可怕啊 5.7分★★★
女孩家的厕所里被溅满了血,爸爸看不见,女孩叫来小伙伴们,小伙伴们看了看说,不能这样放着不管,于是一起帮忙打扫了起来,擦玻璃的擦玻璃,扫厕所的扫厕所。我:????? 这还附赠个家政栏目呢???
儿童的世界也要看颜值啊,和小丑的假牙比起来这才更残忍吧……心疼小胖,多好一娃!
很一般,套路太多,惊喜太少,电影太长
惊悚主要依靠音画效果来堆砌,悬疑逻辑失去出口。像《故事会》一样充满设计且意图明显,但来自未知的恐惧感却每分每秒都在流失
太“怪奇物语”了!太“怪奇物语”了!太“怪奇物语”了!感觉就像在看美剧,还有一个共同主演,这是在逼我串戏吗2333333333(看的时候好想掐死小丑,片尾字幕出来发现原来是四妹子,一秒转心疼)
重拍经典,孩子对恐惧的克服。
看到后半部分,我吓得一把抱住旁边两个人……仿佛4D了。连朋友的胖猫都很焦虑很诧异地关注我们四个神经病。推荐给喜欢《伴我同行》的朋友。
故事内核还是相当简单幼齿的,也不太恐怖。总感觉像是看了stranger things 的大电影,还是那个青蛙眼,只是换了一个团宠小美女以及永远都少不了的小胖子
A huge huge disappointment,因为好评和听说有反转还顺便带了别人一起去,票价还挺贵,白眼都要翻上天了。stranger things电影版,甚至男主演员也在里面,拍得还远不如stranger things,还略冗长
一想到是四妹在调皮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惊悚的地方一再破坏故事节奏,形式大于内容,没能延展出小丑的背后历史。一种日系恐怖与80美式恐怖的拼贴。
等等,这是2017年的电影??我还以为是27年前的小成本前传!为什么美国电影可以那么无聊??????
史蒂芬·金的小说一直是这样,故事并没有多恐怖,而是在讲别的,有种看恐怖版“与我同行”的感觉。当恐怖片看,可能会有点小失望,不过有几场的戏拍的很不错,特别是这种孩子内心的恐惧,小丑冲出银幕那场戏,裸眼3D般的恐怖感不输贞子从电视机里爬出来。
只有小丑没有回魂
国内没公映的翻拍经典被安排在北影节午夜场,结束时仍有掌声。对于原作和27年后长大的孩子们回镇再杀小丑的情节并不了解的观众来说,这部一头雾水,音效和突然撑满镜头的小丑和烂脸算是全部的恐怖元素了,对剧情毫无推进作用的警察儿子减分,一个恐怖片,只吓人没恐怖可不行啊。
相当于旧版的童年部分换上了新包装。剧情构架未作改动,但视听效果有着飞跃性的提升。导演是个吓唬人的高手,擅长使用音效铺陈快速制造气氛,配以邪气四溢的视觉元素与出色的抖包袱节奏感,使恐怖段落能吓得人魂飞魄散。视觉冲击力甚至强于招魂和潜伏系列,娱乐性无可挑剔。
基础命题依旧是孩子与成人的对抗,大量反抗父权/母权的故事借由小丑进行实体化和具象化;总体还是略失望,很多细节交待含混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