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想想劇情不是很懂,劇本並沒有花什麼時間幫觀眾解釋來龍去脈,說好聽一點是信任觀眾,並且創造出曖昧的空間,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會讓人困惑。
當然這樣的一個故事:二戰後毀容的女歌手換了一張臉回到德國,遇見已然不認識她的丈夫,他卻要求她假扮成他以為過世的妻子以詐取財產。
電影在向迷魂計致敬之餘,也明顯可以有政治上的聯想。
劇情的一個懸念是丈夫到底有沒有背叛妻子,當初妻子被送入集中營是否是因為丈夫的洩密?
女主角不相信深愛她的丈夫會做出這種事,但戰後照顧她的女性友人卻堅決不信任這位丈夫,這裏幾乎是女同暗示的三角關係了。
原以為會是某種大時代電影,但情節幾乎都是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密室中兩位角色之間的對戲,主軸放在女主角從創傷後怎麼找回她自己的身份與自信(所謂鳳凰的隱喻),並且找到她和丈夫之間的真相,大量的細節放在男女主角的對戲上面,她要如何地在丈夫面前假冒自己?
這其中有不小的張力但也讓故事規模比預期的小品。
最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真的換了一張臉丈夫就認不出來,那女主角假冒自己的身份又要如何騙過她那些戰後倖存的親友?
男主角堅持在髮型和衣著這些符號上重新創造他過去的妻子出來,卻沒交待其他不知情的人如何去認一張新的臉?
因為整型這件事完全是個秘密。
一直想不通這其間的邏輯,這讓劇情顯得非常怪異。
最後結尾當然是重頭戲,關於身份的揭露,雖然按常理來說早就有太多可以認出身份的線索,不過這段戲劇性和美感都處理的很好,強烈讓人感覺編導就是為了這一場戲才搞出整部劇本,而最後沒有交待清楚的開放結尾(兩人之後怎麼了?
),不知道會不會讓觀眾搞不懂狀況?
其實中文片名就已經道盡了一切。
如果没有爱,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所以会有构建爱的基础,其实也就是那点滴打动内心的瞬间。
但点滴是很难永恒持续,中间总会断流,甚至河床会干枯。
那末,熬过了干旱之后的甘霖再临时,爱河还是那条河吗?
人性,在不可抗力的极端考验之下,能否秉持人性之光,或许有,但短暂即逝,太快太快!
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夏日时光,逐渐枯萎太快,太快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时光即逝,就如船儿漂流我们的分离得太早低声私语亲爱的,低声私语爱是火花,在暗夜消逝太快,太快我感觉无论我去向何处明日已近
明日已至,一切都太快时光在老去而爱太简单爱是至纯的黄金而时光则似神偷太晚了亲爱的,已经太晚了帷幕已落下一切已终结太快,太快我等待
可能自己太没有文艺情调吧,整个电影节奏缓慢,而女主这种偏执的相信丈夫的感情 也有些难以理解,心中一直有种 no zuo no die的感想。
但后来看完别人的影评,有了一些别的感受。
1.绝望的主妇:电影的一个核心,可以通用到现在的就是:我们到底对自己身边的人了解多少?
那些我们自以为是依靠,是信赖,是希望的人,我们真的了解他吗?
女主在经历战争,整容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找husband,可见在过去的时间中,husband算是她的一个支撑。
也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二告诉她这件事情之后,还是不愿意相信丈夫的背叛,并且还幻想通过练习的方式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
2. 少年PI: 经历战争的人和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到底谁在书写着故事?
女主经历了一切,但在practice 的过程中,发现丈夫根本不愿意相信,或者女主通过 husband的反应得出结论: 人们根本就不在乎!!!
当女主回到房子,跟husband讨论:人们一定会问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怎么活下来的?
但最后发现也只是想太多,而自以为曾经的好友们,也只是举杯:欢迎你回来。
女主是痛苦的,但我相信生活中也有和她一样的人。
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经历了折磨,怀疑,踌躇之后,不得不接受所谓的真相。
整整两小时,我在觉得女主窝囊,犯贱。
但在结局又突然意识到,我们认清了partner的本质,朋友的本质,好吧,这些都不是好人,但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最后也无非就是相看一眼,然后转身离开吧。
这一刻我觉得女主已经把一切都留在了过去,决定走向人生的下一章了
#一天看一部片 01内莉从集中营回来后寻找丈夫强尼、试图重归昔日生活的故事。
(没忍住瞟了眼简介,捕捉到关键词“集中营”“回来”“寻找丈夫强尼”)起初无法理解对强尼没有认出内莉。
“这个女人”的身形、步态、笔迹…种种迹象的相似都指向原来的妻子内莉。
看到后半段,猜测强尼其实内心早有怀疑但不敢认,也许和妻子相认就不能继承遗产?
没明白内莉对挽回丈夫、重归以往的生活的渴望贯穿片子前后,第一次是朋友和内莉聊到强尼,从这就可以看出。
害怕中透着期待,犹豫中隐隐有希冀,记得她当时的神态。
扮演“内莉”协助强尼拿遗产期间,强尼对她的利用、夸张不符实际的形象标准、过分的要求(在手臂割伤口)和举动间所显露的对遗产的渴望,都被内莉忽视了。
强尼对遗产的渴望带来盲目,内莉对丈夫和过往的渴望、也导致她的盲目。
内莉朋友的自杀,很突然,这才惊觉内莉朋友对内莉的失望,以及用内莉遗产重建犹太安全区这一期望破灭对她的影响。
最后如果内莉用朋友给的左轮枪杀死丈夫挺有爽感的,但看完其他影评感觉这样结局也不合适。
蛮喜欢导演的拍摄方法、角度。
和温蒂妮相比,觉得后者更好看。
电影配乐都值得保存,目前只找到歌曲“Speak Low”(kurt weill)。
虽然内莉换了一张脸,但生活并没有重新开始,她不断地被卷入过去。
即便真相是如此残酷:强尼早已与她离婚,强尼根本不爱她,强尼只想通过她获得遗产。
但她对此无动于衷,她愿意当一枚棋子,被强尼指使。
莱内的自杀没有警醒她,因为爱的力量已经超越了一切。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当初正是强尼的爱,让她度过了集中营地狱般的日子,正是为了再见到强尼,她接受了换脸的决定。
强尼的醒悟在最后一刻点出。
那是通过内莉手上的编号,他知道这个女人是从集中营出来的;他也联想到了她的笔迹与内莉如出一辙;她唱的《Speak Low》与内莉如此神似。
他已经不能再欺骗自己了,她就是内莉。
他自己向她暴露的心机,其实她一直都清楚,只是没有戳穿。
他的后悔与自责,通过演奏的骤停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无法直面真相,而是活在幻想之中,“换脸”也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生活。
就像那些被压抑进潜意识的邪恶观念,将不断地回来造访我们。
同样,如果我们不去反思纳粹的残暴行径,一味地将历史划进推虚空,阴影将一直伴随我们。
隐藏与自我蒙蔽终将失败,而这点早已由弗洛伊德指出。
我们也知道,那些从集中营回来的人带着心灵创伤与精神扭曲,必须自我欺骗才能重新生活下去。
他们将过去所遭受的折磨压抑进潜意识,无视现实之残酷,他们借由想象来获得安全感,而爱的无私或许是人的内心最安全的港湾。
而莱内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了生命。
而这些,强尼是不会懂的。
影片一开始响起的Jazz小曲,来自于Miles Davis最经典的专辑《Kind of Blue》(1959)中《So What》的一小段前奏,在影片中不断响起,也以此收尾。
莱尼所唱的《Speak Low》是德裔犹太作曲家Kurt Weill的作品。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人们都愿意歌咏爱情的美好,不愿把其视为一种折磨,在很多时候,让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始终无法平息并难以忘却的,也恰恰是这磨人的爱情。
如果那份爱因遭遇极端的困境而掺杂着生死与背叛、私心与贪念时,那么想要告别过去,必然经历痛苦的涅槃重生。
德国影片《不死鸟(Phoenix)》中女主人公奈丽最终的痛悟,却也因可怕的战争和灭绝人性集中营的背景,而显得格外凄厉凛冽,繁复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在大难临头时,都更显其本质。
喜欢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女演员尼娜·霍斯主演的影片《芭芭拉》的观众,或许也会喜欢这部由两人再度联手合作的《不死鸟》,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不死鸟》和《芭芭拉》都有着同样冷寂沉稳的风格,叙事克制内敛,画面构图干净,只在色彩上,《不死鸟》比《芭芭拉》多些红色和黄色,似乎在第一印象中给了观众那么点暖意,但那点暖意在影片所涵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孤独而凄清。
就女主人公的特质而言,不论芭芭拉,还是奈丽,都是因对情感和自由有着坚韧诉求而面临着矛盾纠葛的形象。
就故事的时间背景而言,两者都是有着无法磨灭伤痛的大时代背景。
就主演表演而言,表演功底深厚的尼娜·霍斯两次都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戏拿捏得准确到位,而且十分动人。
如上所述,这部《不死鸟》在剧情架构上也采用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兜转起落的惯常路数,但依旧没有过度渲染时代背景,将格局设置得比较小,二战的满目疮痍和无法忽视的战争后遗症,被一个从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女人奈丽所代表着,她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可活下来的她又是不幸的,她似乎还是她,可又似乎已经不是她,一张新的面孔该如何重拾往日的身份和情感,面目全非的奈丽在面目全非的战后城市里寻找着自我,寻找着过去,寻找着失散的丈夫,也寻找关于爱和人性的答案。
在友人莱尼看来,集中营里脸部受重创的奈丽在幸运存活下来后,有机会获得新的面孔新的名字,可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就像犹太人想要复国的所在地以色列一样,莱尼也积极邀约奈丽前往以色列生活。
然而,对奈丽而言,现在的她放不下过去,没有过去的身份将无法构建现在的她,没有过去的情感,也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她,她不能在面容支离破碎后,还把往昔曾经美好的时光都遗忘,何况,她的爱情和回忆是支撑着她度过集中营岁月的稻草,叫她如何舍弃得掉。
然而战争毁了一切,在城市的废墟上,奈丽无法构建自我以及过去的生活,终于找到的丈夫强尼也相对已不识,却还觊觎“亡妻”的丰厚遗产,甚至让“萍水相逢”的奈丽扮演“亡妻”,并策划着她以从集中营里归来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关于从集中营里幸存的人将以何种模样示众,一直顺从着强尼的奈丽终于反驳了,她因为历经炼狱而表达真实,而强尼却只想给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归来模样,此时几近难言的奈丽不得不辨识出了强尼的本质,“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
”(语自奥斯卡·王尔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往往也很残酷,奈丽终于还是知道自己的被捕始末以及婚姻现状,她那看似静默压抑的外表,已然流露着内心的排山倒海和艰难痛悟,“我没法儿回到昨天了,因为那时候我是个不同的人”(语自刘易斯·卡罗尔),同样,强尼也是个不同的人了,他不再是浪漫的钢琴家,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战争异化了很多人,在残酷里,爱情只是个可笑的传说。
影片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奈丽的歌声中,似乎昨日重现,但事实上,一切早已崩塌倾颓,爱与人性的考验都已交出了不完美的答卷。
片尾那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歌曲叫做《Speak Low》,作曲家Kurt Weill的德裔犹太人的身份,似乎和这部影片也有着特别的吻合,《Speak Low》的曲调沉绵哀恸,歌词内容令人叹惋:“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darling,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too soon”。
(杂志约稿)
她和朋友一起下车,回到德国。
她是奈莉,曾经的歌手,现在刚从集中营回来,她是幸存者。
朋友给她的第一份礼物,是整形,缝补被毁的脸部,就像断掉喙部的鸟又重新接上了喙,断掉翅膀的鸽子又重新接上了翅膀。
第二份礼物,是告诉她丈夫Jorni已经死了,那个提前和她离婚 然后告发她 背叛她的乔尼。
第一份礼物奈莉接受了,但第二份并没有。
她还是到处寻找丈夫乔尼,在晚上跑出去,甚至被神似乔尼的陌生男子呵斥、抢劫。
但之后她真的偶遇了乔尼——那个曾经和她配合无比默契的钢琴家,如今一家美国俱乐部的酒保,一个一贫如洗,迫切渴望通过找到妻子替身,拿到妻子财产的男人。
她的容颜改变了,所以丈夫并没有认出她。
她配合丈夫穿妻子的衣服 画她擅长的妆容 模仿她的字迹 精心设计每一句台词 甚至见他们以前的朋友,直到乔尼说“进来,我得给你弄个小伤口,毕竟那里(集中营)的人都有编号,得做得真一点。
” 总想侵占妻子利益的人,其实也早已为了利益背叛了她。
她不愿意相信,直到她回到朋友原先给她准备好的房间。
屋里空荡荡,一尘不染又似乎久无人居住,她的朋友上周四自杀了。
桌上留着朋友写给她的信,以及丈夫之前和她离婚的文件副本。
一切都太迟了。
第二天,奈莉如期赴约,按照和乔尼约定好的那样,提前登上火车,从火车上下来, 神色肃穆 紧张 不安,和过往的朋友们一一问好,最后是丈夫,和约定好的那样,没有亲吻 没有言语 甚至也没有拥抱,只是把头轻轻地搭在她的头上,这样就好了。
神色各异 心怀各胎的人们走进美丽的花园,那里有一张早已摆满美酒美食的长桌,他们聊天 用香槟庆祝 夸赞奈莉的幸运 然后低下头 沉默 沉思。
奈莉站起来说,“来吧,进来吧。
” 乔尼欣然跟随,在熟悉的钢琴上弹奏曲子,还是那首经典的歌曲 "Speak low when you speak love/ Our summer day withers away/ Too soon oh too soon/" 太快,太快,背叛是如此的快,真相也是如此的快。
乔尼看到了奈莉衣袖下那一串刺青的编号,那是集中营的编号,面前这位歌唱着的女人,不是他以为的神似妻子的陌生女人,就是他的妻子。
那个被他推向集中营的妻子。
钢琴伴奏减弱,骤停,太迟,太迟,一切都知晓的太迟,一切都相信的太迟,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Love is pure and time a thief/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 The curtain descends/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朋友的生命,他们的爱情,以及奈莉的生命,随着歌声都已然消逝了。
一切都太迟,太迟。
这部算是迄今为止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最有戏剧化情节的一部作品,跟他早期的柏林学派风格有不少出入,然而情节的可信度濒临危险边缘。
即便是妻子毁容换了另一张脸,丈夫又怎会认不出枕边人的声音和笔迹呢?
剧情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不禁为编剧抹了一把汗。
幸好剧作里的众多细节让我释然:其实丈夫已经认出自己的妻子了,只不过碍于自己的心虚和愧疚,无法主动说破和揭穿真相而已。
从这点来看,这个剧本堪称一绝。
表面上是战后创伤后遗症的题材,讲述一个经历纳粹屠杀而幸存的妻子寻夫的奇情故事。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讲述身份重建的过程,故事用女主角的眼光审视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社会的身份和地位问题。
德国丈夫与犹太妻子的结合貌似完美无瑕,暗地里却埋下了人性阴暗的可怕裂缝。
丈夫为了生存而出卖告发妻子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而妻子身边朋友目睹她归来的行为态度也是耐人寻味。
没有人再提起她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惨痛经历,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对犹太人的礼貌和同情,也有部分是迫于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性遗忘。
由这个换脸重生的犹太幸存者,足以看出犹太人在二战后德国社会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同情和尊重,更多情况下反而成为被利用和遗忘的对象。
剧本在刻画这个女主人公时,没有用以往常见的手法,诸如心怀怨恨地控诉,或者处心积累去报复。
出乎意料地,她依然沉醉在幻想的爱情世界里,一心想与丈夫破镜重圆,更不惜与丈夫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
可惜,在这个自我欺骗的过程中逐渐清醒,最终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选择用最委婉淡然的方式来结束这段感情。
影片结尾的处理又是一绝,在波澜不惊的场景里掀起一阵惊心动魄的情感风暴:一曲陶醉的爵士名曲Speak Low,妻子手臂上的数字记号,默然离去的朦胧画面,无疑给电影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良久的回味时刻。
这个结尾继承了导演一贯喜爱的作者标签,尽管没有早期作品里那些心惊胆战的车祸现场,却依然散发出令人出乎意料的错愕感,戛然而止的画面积聚了强有力的情绪表达,跟《芭芭拉》的结尾如出一辙。
声明:这不是影评,是吐槽!
今天第一次看了《不死鸟》这部电影,上来看看影评。
看了十几篇影评,个别影评或某影评中一小部分观点还是很好的,其他90%都是粑粑!
两篇影评比较奇葩。
1、这哥们电影都没看懂,情节都没理解,就上来发影评说电影逻辑上有问题。
末了说自己没看懂,让别人来给他讲讲电影故事梗概。
我觉得这哥们大学肯定毕业了,而且估计是211出来的!
傻子吧!
2、还有一个哥们,不,好几个!
估计是从百度上扒下来不死鸟的百度百科,用繁体字发出来科普,说不死鸟就是外国的凤凰。
我x,这哥们小时候肯定特别爱学习,从来没有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
不知道里面有个叫一辉的哥们每次让人干的快死了就绝地反击,锵锵锵!
永不屈服!
我觉得啥也没看出来就不要写影评了!
真是浪费自己和读者的时间!
这块插点观后感:某影评最亮点就是,男主早就觉察到异样,只是他一只在逃避,在抵抗自己的。
很多细节的反应,如女主做发型后男主说哪里都不像~比如公园的长椅男主不让女主坐等等。
我觉得大家把电影看到太高深了,都脱离生活了。
有时候想简单一点,还原生活本质才是艺术想表达或者说试着在表达的东西。
另外一篇影评说的也很好,大意是不要说历史的罪恶只是几个人造成的、而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共同促成的。
其中提到了十年浩劫。
大意就是说当年的人其实也都是参与者,不要只怪几个人,其实你们都是刽子手。
(我理解的意思)我觉得历史事件就是几个人带头(他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后面一堆人觉得这几个人代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所以支持跟随。
推动历史进程的不是那几个伟人和那几个罪人,恰恰相反,推动历史进程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被裹挟、被逼迫或者自以为是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我也是瞎比比!
看到你可以当没看见。
这部片子看起来有许多的逻辑“漏洞”:首当其冲就是为什么妻子在集中营幸存归来之际,机缘巧合见到丈夫的时刻,却没有立刻跟对方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份;第二个当然就是为什么丈夫在笔迹,声音,拥抱,接吻等等互动中都没有认出这是自己的妻子。
这本来当然就是一个非常奇异的故事,但我觉得还不至于荒谬,是因为它设置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而只要它在逻辑上有存在的可能性,就不能说是一个蹩脚故事。
当苦难成为生活的日常,你的内心如何被一点点蚕食和异化,直到最后彻底的向“活着”这样一个大方向屈从。
当然,活着本身也是要有驱动力的,片中的Nelly是为爱驱动,而Johnny则是为生存现实驱动(这里在想,如果是黑色电影的话,大概率会变成男认出女,没收其离婚文件,杀之,独吞遗产)。
其实,他们都有极大的动机去做出影片中的选择:Nelly是在于想要印证丈夫对自己的“爱”,加之很难面对自己容貌被改的羞怯;而Johnny则是因为太想要相信、或者说太希望自己的妻子已经离去——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有机会拿到他的财产。
他的欲望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每一次对方向自己呈现与妻子的雷同之处,他都要按捺下这个念头,全心全意地在心底里一次次确认妻子的死亡,同时做着可以与“现任妻子”阴谋得逞的美梦。
这个过程当中对于Johnny来说的每一次“排练”,对于Nelly来说都是往日浮现,她在这个时空错乱的往日回忆中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直到曲终人散(现实意义上的,也是比喻意义上的),她才允许自己彻底被击垮。
这片中唯一一个洞察世事的清醒者,是Nelly的朋友莱娜——她既没有像Nelly一样对爱的期待与渴望,也没有Johnny一样摆脱生活困境的决心,因此她的生活没有了驱动力,她选择死亡——好像这也是许多影片中所谓看破世界和人生的人会做出的选择。
片中几个场景的处理我非常非常欣赏和赞叹:1)Nelly从集中营返回,遍寻丈夫的时候,在废墟中遇到拉小提琴的人,并与之交谈——那里的光太美了,应当是侧光投到演员身上,形成金黄色的闪闪发光的轮廓线,而演员的实体则是一片漆黑,非常有烘托兴趣的作用;2)Nelly和Johnny在路边为了掩人耳目做亲吻状,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还真。
由荒诞到自然的转换非常流畅顺滑;3)两人在铁路边预演归来后的情形,Nelly的情绪转换;Johnny要为Nelly制造集中营编号的证据,Nelly的情绪转换;4)片尾Nelly演绎的一曲《低声私语》,这首呼应全片的极为哀伤的情歌。
这场戏非常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不但要照顾情绪,还要照顾受到情绪深刻震动的声音的起承转合;以及两个演员之间虽然没有对话,但是却是全片情绪张力最饱满的时刻。
整部片子的光影安排都是极为美妙的,非常非常有看头,且与剧情充分融为一体。
这片子也让人想到《莉莉玛莲》和《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但以我个人审美来看,摄影和调色部分真的是超出很多。
这是我的第三部佩措尔德,仍然很喜欢;他给我的感觉整体是冷峻细腻,暧昧微妙,主基调温和。
这一部还是牵涉到许多齐头并进的丰富议题:1)战争给人类的身心灵造成的毁灭性伤害;2)奥德赛式悲剧:人生没有回头路;3)所谓真实与虚假,理性和荒唐之间的那条极细极细的线,往往可以被轻易洞穿——而且不但如此,它们往往还能相互对调,互为表里。
4)爱不是对他者的期待,而是对自己感受的审视、慰藉与珍重。
节奏拖沓的可以当催眠电影了。虽然在探讨爱情的话题,只不过变成了更爱容颜还是维系一种熟悉的情感,这么一个矫情的命题上。最后的歌声处,稍稍让人动容。
原声好听。赌上一切想要重返的过去不再了。然而硬伤处处,身为丈夫怎会一丁点怀疑都没有过呢。
剧本太烂,女主是个蛇精病,她被姐妹从集中营带出来,坚持否认自己是犹太人。那个姐妹也是莫名其妙,难道不知道这个女人的性格,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隐瞒女主离婚的事实。看似在讲爱情和二战大屠杀,但完全没有逻辑的剧本。
什么垃圾东西,从头平淡到尾。
对爱还抱有期待
①从地狱中幸存,却在人间不幸②女友的自杀好像来自于对同胞怒其不争的绝望③人性不变,但事过境迁,环境变了④找来妻子演妻子不算悲剧,自己是个睁眼瞎才是悲剧
不喜欢她是因为她逃避现实 为了“所谓爱”而做傻事结果证明事实就如同丈夫所言 没有人关心她在集中营所受的苦难所有人缄默地想要遗忘这段故事 但是只有她 只有奈莉是永远忘不掉的一如镌刻在她身上的编号可怜的女人还在为了丈夫记得自己瞳孔的颜色而沾沾自喜她曾经或许嫁给爱情 最后止于战火和屠害她永远不再是奈莉了 因为没有人真正记得她 爱她评分低 实在是对影片中奈莉所展现出的女人盲目的信仰和爱情的不理解
一星是给闺蜜的穿搭,其余都令人生气
真爱稍纵即逝。
这个结局也太无聊了,要知道这个结局我都坚持不下来运动完,好无聊
勉强两分,纯粹为了那点儿沉稳。这故事沉闷透了,也没探讨出什么内容来,酒吧歌舞之类的废戏也能咔咔一顿拍。只有集中营幸存以后整容回归从前的生活这个切入点还算新鲜。
8.6 it's late,darling it's late...地狱归来后的身份与情感认知,最终她终于鼓足勇气去接受真相,在昔日爱人的注视下浴火重生,这份勇气,太残忍,也太宝贵。是情的丧失,也是爱的新生。
虽然对这种自欺欺人的感情和设定有些欠缺说服力,但好在三次的“灭亡”与“重生”都拍得很内敛、很克制,倒显得最后的“新生”有些惊艳。
丈夫舉報猶太人妻子,讓她在集中營生不如死,但這沒有讓這女人心死,她仍如撲火的蛾般向男子靠攏,最後讓她徹底死心是:一張早已簽署好的離婚協議書。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甚至没有了未来。”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死心。
集中营毁容都浇不熄的炙烈爱火,终于在男人的现实贪婪面前枯萎凋谢,太惨了!最后一首Speak Low动人心魄余韵绕梁。Love is a spark lost in the dark too soon;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 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 the curtain descends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集中营毁容女人,整容后与背叛自己的丈夫,划清界限
剧情无理到我一直在脑子里画问号
原想说不死若非重生仍是苟活,一曲speak low唱毕却不觉得了,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怀和惩罚呢,又怎么说得出哪种痛更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