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男主干着苦力活,养着自己和在读芭蕾的女主。
男主让女主以为自己做着高薪轻松的工作,从不让女主知道自己的处境,在这样的艰苦生活中,男主很快乐。
为什么快乐,那样辛苦的日子,他很爱女主,超越生命的爱,面对女主,再大的苦都是小事,女主是他的底线,是他的权益平衡点;男主的性格、成熟的心理在男主的循环穿越中,女主不断的想起男主,那么在女主的穿越循环中,男主不可能是一个新的人,是记忆被隐藏了的曾经的男主。
男主第一次穿越是意外,女主是自愿穿越,放弃了一切,放弃了曾经存在的一切,那是超越生命的爱,是共生共享,是和男主不断穿越的一样的想法。
来说一下这部电影吧!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分会那么低,就因为那些细节吗?
大家看过都能一眼看出许多的bug,比如老林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这个世界上,整部影片一直在cue相对论等……虽然一切都那么的不成立但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完的感觉都是感动的。
大家是来看电影,看别人的故事的,并不是来做学术研究的,没有必要深究那些细节,我知道我这样的言论会被很多人反驳,但是我觉得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不应该被雪藏,被这么多人差评!
爱情电影,男主小时候玩耍误落入一汪水池中意外捡到一块手表并将其带在身边成为男女主的定情信物。
但没想到这块表竟然拥有着穿越时空篡改命运的作用,但前提条件必须是以缩短使用者自身寿命为交换,所以怪诞的是男主竟然牺牲自己的时间寿命救了女主角三次,直到最后生命完结耗尽,这应该就是影片想要传达出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片名的意思。
我把我的时间全都给了你,只为延续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生命,论这个剧情的设计确实挺感人,不得不说比《如果声音不记得》的剧情设计要好得多。
至少影片传达出了爱就是为对方付出哪怕自己的生命,爱在这个世界上是无价的、最宝贵的,男女主的演技也都堪称朴实,给人一种真切感,所以总体来说作为一部爱情电影还是比较感人的,传达的意思比较明确呼应片名。
感人的片段莫过于女主每一次被拯救失去对男主的记忆,男主的生命缩短人变得苍老,却每一次重新的相遇都能激发起两个人莫名的熟悉的爱意,这正是说明爱是伟大的,是跨域时空的,很多外界的因素其实是很难将这份爱夺走的,哪怕几世纪轮回,两个相爱的人遇见还是会碰撞出火花继续相爱,啊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好啊,就好像活过了几个世纪,但是你记录的我们每个世纪相处的美好回忆却总能激发我对你的爱意,即使会忘记,但是我们曾经真实快乐的在一起过,留下过很多美好的回忆,哪怕不是一辈子,但是对于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值得我去用生命来爱你,谢谢你,曾经在我的生命出现带给我美好的回忆,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我只希望你能好好的快乐的活着,这样便以足矣。
这是现在多少人都可遇不可求的爱情啊。
有一句古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部电影真真切切向我们传达了这个意义,太伟大了。
前面描述的感情太生硬了,中间有一段出国的情感还算细腻,勉强能看下去。
另外剧情逻辑有点问题吧,特别是大结局,感觉就是想凑一个圆满结局编的,完全不管前面讲了什么,男主用他的时间换了女主的时间,那女主已经把时间消耗完了怎么能回溯时光,我能理解导演想要搞玄幻爱情的想法,有些东西含糊过了是为了凸现玄幻和无论什么时间段遇到你看到你的日记我都会爱上你的要死要活的爱情,但逻辑性起码要有吧,不如把它做成悲剧也比强行圆满好。
也不能说完全差劲,中间有些镜头的音效配的挺好,但剧情真是硬伤。
三颗星全都给男女主在国外的生活,整个故事情节并不好看,一上来就很突兀,奇幻梗也很突然,女主看到一本日记就相信一个陌生老人与自己有关系,很诡异。
但是第一次打破时间后,男主为了遇到女主做了很努力,而且帮助她出国实现梦想,最难得的是,故事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甜蜜变争吵的转折,我很喜欢,卖煎饼那一段太戳心了。
穿插着父亲条线的故事,也很暖心,披萨店老板从仇人变成伙伴,很有意思的设定。
故事太童话了,童话还是完美的,完美的又不切实际。
这部电影依旧国产爱情电影自我感动似的烂俗套路。
而且这个结局算什么结局,连开放式结局都不算,不就是再来一次。
每次女主意外死亡,男主都会用自己的生命换女主重来一次,然后再相遇相知相爱,女主再出意外……最终男主耗尽生命,女主看到小说想起一切,然后带着男主的爱平静的生活。
原本我觉得到这也能算是个不错的结局,充满遗憾,也体现了爱一个人为之付出一切的伟大。
结果呢,女主却用手表再次逆转了时空回到过去,然后就结束了????
连彩蛋都没有。
这算什么???
难不成当初男主经历过的一切再重来一次,那男主一次次逆转命运有什么意义??
到最后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我爱你,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自我感动。
不过剧情烂归烂,男女主角的演技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还是比较有代入感的。
李一桐真的很漂亮也很有芭蕾舞演员的气质,李鸿其也演出来男主不同年龄阶段的沧桑感。
只希望以后的国产爱情电影的编剧能上点心,虽然七夕节情侣走进电影院或许意义并不在电影本身,我们真的也不想在七夕节这种日子去电影院添堵
电影市场复工后的票房统计已经出炉,第1名的自然无可争议属于《八佰》,但是第2名你肯定想不到。
这就是这篇文章谈论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如果你去看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会发现争议还是比较大的。
有不少人批评,情节老套、逻辑不通,豆瓣5分的评分也说明了问题。
但是,我认为这些评价多少有一些偏颇,我更认同豆瓣上的一个高分短评。
“2020这么艰难,幸好还有爱情”。
是的,至少从一部纯爱题材作品的视角看,这部作品还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她对“守护”主题的把握,非常有深度。
到底如何理解“守护”?
请看本文。
一、守护的纵向面:男主林格的“守护”,并不是“续一秒”那么简单首先说说男主林格。
电影桥段的设定其实非常简单,在日本电影《与君相恋100次》和韩国电影《被掩盖的时间》都有类似的设定,男孩接受不了女孩的死选择一次次倒转时间,同时又独自付出衰老的代价。
当然,如果要说是电影版的《想见你》也可以,因为也是玩时空概念和拯救的题材。
其实,这些故事都不是真正的源头。
这类故事的原型都来自一部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的《海的女儿》。
把“时间穿梭”这样现代时髦但已经用烂的梗去掉,你会发现,这些故事的核心都是:美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甘愿牺牲自己的故事。
因此,《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本质上,也是在讲自我牺牲。
很多观众只看到女主不断地死去,然后男主不断用自己的生命去为她“续一秒”,就以为这就是故事的主题,其实是这个理解有点浅显了,电影真正想表达的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自我牺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1、青年期两个人的故事,虽然肇始于少年,但是真正有了情爱的交际还是在青年期。
青年期的林格,是怎么守护女主的呢?
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女生的注意,如送话梅水等。
这个阶段的男生对女生的爱,是羞涩的,总在努力地吸引着对方的关注,但是又不太愿意(不敢)直接表达心意,这些都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守护一个人的时候,会做出来的一些举动。
我相信有很多青年观众看到这些场景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恰恰其实就是在没有办法言说于口的时候,在守护他人的常见反应。
爱情最美好的时候,有可能就不是两个人真正走在一起,而是这种我在远处默默关注你、不断靠近你的时候。
但是很遗憾的是,有时候,走着走着,两个人很容易就这样错失了。
就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在他想表白之际,女主突然离开了人世。
我认为这种离开人世除了推进剧情,也可能是一种隐喻: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守护就是等不到你表白,这一段感情可能就错过了。
2、中年期由于女主去世,他开启了时间之门,发生了时空倒转。
很巧的是,此后他的年纪基本上是按照一个年龄层级跨越而增加的(青年—中年—老年),这次就从青年变成了中年。
中年阶段的林格,依然在守护女主,但是中年人的守护和青年时候的守护就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阶段,他的守护主要体现在帮助对方解决一些现实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这种送送话梅水的小清新了。
对女主来说,她其实是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实现舞蹈梦。
如何帮助女主实现这个梦想,成为这个部分的核心。
大家不要觉得帮助对方实现梦想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
越是到这样的阶段,彼此都有自己希望去实现的梦想,很多矛盾就会因为这些梦想的不一致产生。
《婚姻故事》是近年来比较现实主义题材的婚恋电影,她就展示了中年夫妻是如何因为梦想不一致,最终导致两人分崩离析的。
男方戏剧导演查理希望在自己更有发展的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而女方女演员结婚多年照顾家里,也想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事业,前往自己更渴望发展的地方生活。
两个人谁都不愿意退让,最终只能分开。
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一方选择退让,但是往往退让的一方也是心有不甘。
因此,这就是中年期的考验:你能够为了对方,牺牲自己吗?
林格是的。
他为了顾及女方尊严,编造了一个奖学金,然后自己打工支持女方出国读书,而他陪读。
白天在各地打工赚钱,晚上还要回家照顾女方。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以为这样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忽略了其实这是对方默默守护自己的结果。
这一段的结束,是以女主在舞台上突发事故结尾的,可以说是在她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偃旗息鼓。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隐喻。
对很多伴侣来说,当一方终于苦尽甘来,被光环笼罩的时候,恰恰是他忽视另一方存在的时候,两个人的裂痕也就在此出现。
3、老年期当他再次打开时间之门后,已经是老年期,眉毛胡子都已经花白。
那么,老年期的人是怎么守护心爱的人呢?
他到这个阶段已经清楚明白,两个人并不是在一起才是目的,再说,要在一起的话,又能在一起多久呢?
能够看着对方,默默守护对方,也是一种选择。
在这个阶段,他们更倾向于的方式是,不打搅你的生活,但我也是希望能够在不远处支持你、陪伴你,比如雨夜的时候,送上一把伞。
貌似又回到青年期,但是这和青年期又不一样了。
青年期的做法还是希望能够吸引对方的关注度,然而老年期则是不对你有任何的企图和索求。
其实老年期的守护最典型的体现,可以从老年人他对孩子、对孙辈的守护中找到线索。
他们对孩子和孙辈的态度,其实和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是类似的,也是默默付出,不索取任何的回报,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出现,当你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自动远离。
所以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爱情了,而是对人性的关爱,对生命的悲悯,是一种终极意义的守护。
因此,如果你只是看到主人公在不断地切换时间、不断拯救,却没有看到不同时期的细微差别,那就没办法理解守护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对人生深刻的理解。
而这正是这部电影比其他穿越拯救题材更加深刻的揭示。
二、守护的横向解读:电影中还呈现了另外三种守护的形式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地方,就是她不仅仅是从纵向的角度解构了“守护”,而是提供了守护了另外三种面向。
电影中,并不是只有林格一个在故事的“明线”里负责的“守护”,其他几个主角其实在“暗线”中都有守护的一面。
1、邱倩式女性色彩的守护女主邱倩在很多人看来,是不断遭遇各种的危机,然后被男主拯救的弱者,好像谈不上守护,然而,如果深入理解这个人物,会发现她的身上也有守护的一面。
首先,是青年期的时候。
虽然是男主主动追求她,不断讨好和吸引她,好似她不动声色,但是转过身,她会突然释放一个羞涩的笑容。
这是那个阶段的女生会有的对男生的守护:我并没有谢绝你的一切,我对你做的事情也是在意的,只是傻瓜,你怎么都没发现呢?
怎么都不主动来跟我挑明呢?
然后是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发现男主其实是苦苦支撑两个人的生活。
她直接说,要么就回国吧。
这种“放软”,没有一定要男主“前进”的姿态,也是一种守护: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跟你在一起,而不是那种五光十色的生活呀!
到男主老年期的时候,当她发现了这一切的奥秘,决定选择和男主在一起。
此时的男主又老又穷,肯定不如张超饰演的有钱公子哥。
这就是这个阶段的她守护男主的方式。
在两个人之间做出的选择,就是她会提供的守护他人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女生,男生一定要明白,对于一个女生来说,她愿意做这样的一种看似“下嫁”的选择,已经是她很大程度的付出和守护了。
最后的大翻转,女主愿意让一切回到事情的起点,其实也是一种守护:我宁可让这一切没有发生过,从头再来。
这就很接近《海的女儿》的那种自我牺牲了。
因为这实际上是在抹去自己的所有记忆。
以上的种种守护,是一个偏向女性思维的守护版本,其实在爱情中也很多见。
只是有多少男生对此心领神会呢?
因为女生的表现不像男生会那么“夸张”,所以常常会被男生忽略掉,就像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也忽略掉了是一样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电影之外,意识到还是有那么一个人在那默默守护,只是你可能已经遗忘。
2、吴航式费尽所有守护很多人觉得张超饰演的吴航夹在两个人中间,就是个“工具人”,其实他代表了另一种守护的模式。
在青年期,他就频繁打断男女主的接触。
站在官配的角度,当然这样做不讨喜。
但是站在吴航的角度,他无非是也想接近女生,想把她身边的其他男人都赶走,这不就是那个年纪的男生会有的守护吗?
到国外读书的时候,女主遭遇困难,吴航突然出现。
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场合吗?
他会随随便出现吗?
我觉得也不是。
他是这种当你碰到困难,我来伸出援手,希望让你关注到我这样的守护。
当男主林格的事情渐渐为人知晓的时候,女主问她,知道不知道这个人?
他马上回答,不知道,都不做思考。
回答得如此干脆,以至于我没法相信他是真的不知道。
大概率的可能是知道也要当做不知道,因为他不想让女主离开自己。
当女主做了最终决定,要回到男主身边的时候,他表现得倒是比较大度,选择了远离。
他费尽心机,最终一无所有。
这个人物出场不多,但是就是这几个细节,体现出了另一种守护的态度。
这类人,注定不是感情中的赢家,但却也是用情很深的一类人。
他们喜欢用一些小技巧,但是我们又能理解这种小技巧,也没有坏心,因为他也有被爱的渴望。
谁说只允许男主玩开挂,来赢得女主的喜欢呢?
他也用了自己的金钱、才华、时间来陪伴女主啊!
而且,很显然,他这样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当我们把眼睛盯着男主林格模式的守护,也不要忘了生活中还有吴航这样的人在默默守护自己。
3、林格爸爸式“我在,你就在”守护很多观众心目中,范伟饰演的父亲和林格的对手戏,是本片的一大亮色。
虽然出场不多,但父子情的戏份,还是很打动人的,很多人说,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影子,特别是那种对父母深爱的理解。
不过我倒是还想把重点放在爱情上。
范伟饰演的角色是在青壮年时期,就失去了自己的太太。
电影的第一幕,林格失去了母亲,他何尝不是失去了自己的太太?
首尾呼应的时候,他还一直保留着太太折的千纸鹤。
几十年来发型也没有变,林格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的回答是:因为太太喜欢这样的发型。
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深沉的守护:哪怕你已经不在了,我依然在默默的守护着你,只要守住我们彼此的回忆,其实你也就还在这个世界上。
三、不要在爱情面前太讲逻辑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收获不错的票房,我认为和“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无关系。
今年疫情其实对全人类的心灵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我们普遍认为,人生有很多无常的事情会发生,你都不知道下一秒发生的可能是什么,你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
最近台湾艺人黄鸿升不幸去世,他的死因特别令人唏嘘:竟然只是去洗澡的时候,不小心滑倒了,磕破了头。
所以,谁能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
越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越是想用爱来慰藉自己。
而观察爱的方式,其实就是看看有没有人能够为我们做些什么,能不能守护我们周全。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环顾四周之后,会发现很失望,好像没有发现有这样的人存在。
而这恰恰是他们在这样的天灾大难面前,更感孤独的一面。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当然也是做了一个提醒,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在你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人,其实在默默关注你,默默为你付出,只是你就像女主一样,或者就像电影中的其他人一样,好像记忆被清洗过一遍,你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所以,我们也需要去翻一翻自己的林格写的那本属于我们的日记,当然我们也可以成为那个写日记人——就像电影中展示的一样,其实这是双向守护,绝非单向。
最后想说,有很多网友一提到此类电影,总是在说片子里有很多逻辑问题,解释不通,没有办法理顺。
我想提一个我自己的思考。
我同意,包括这部电影在内,有很多作品纯粹从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想见你》算同类题材中的精品了,但它也有很多逻辑性的问题,之前被不少人写过了。
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此类文艺作品,其实就是不讲逻辑。
因为要讲逻辑,像这样的事情,压根就不可能发生。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貌似是嫁接了物理学,构建了一个时空穿梭空间,让男主用自己的时间换回女主的时间,好像是符合守恒规律,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但是,你想,爱情这东西,特别是一个人的默默守护,哪里可能是守恒的?
这就是一个不合逻辑、完全不对等的单边付出行为啊!
正因为爱情是不讲逻辑的,所以这样的事情才可能成立。
那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这一切都符合逻辑呢?
是不是我们活的有点太理性主义了,所以看不到这样的爱情存在呢?
如果爱情的逻辑是成立的,我想这部作品的逻辑也就成立了。
足矣。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
座右铭:惜时惜人。
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
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
林格,一个不存在的人。
他也许存在过,在他深爱着那女孩的记忆里。
她是那么美,那么孤独,那么的怅然若失。
她也本该是这囚笼里的一个玩物,而无知的人们,将冲破这种牢笼的力量称之为爱。
邱倩知道身边的那个男人,并不属于自己。
就如一句读过很残忍却又那么现实的话:婚姻的基石从来就不是爱情。
真正的爱情,都在很多人懵懵懂懂的青春里错过了吧。
只是曾经的我们那么意气风发,没有珍惜过能拥有的幸福。
如今,那份感情早就淡然了。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
那么多年,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再去燃起潜藏在心底的那一丝倔强和不甘呢。
命运总喜欢玩弄自己的猎物,一次次重蹈覆辙的割舍,又戏剧般重逢。
若要毁灭一个人,就得不断地给他制造希望:活下去的勇气,一种假象。
让他感受着希望,却再也不会相信它。
当老林再不堪命运的玩弄时,它轻轻挥了挥手说,重新来吧。
如果命运可以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就让我来做那个被遗忘的人,这一次换我守护你了,直到时间的尽头。
看完电影,小说没看过,也无心去看,本来是想给满分的,但是李鸿其的演技实在不行...感受就是一句话:我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去爱你。
影片前半段会让你想起自己的17,8岁,回想是啊...年轻人的爱情就是那么简单,我喜欢你,做你小时候羞怯的傻事,你追着我打骂,但眼里从不失喜欢我的神情,无忧无虑,从不去管结果~到了高潮部分,也算是24、5岁的爱情,除了相爱对方,多的还是对方的梦想和前途问题,现实撞破了梦想,当生活摆在面前你的选择会是什么,你体谅我,我心疼你,能熬过生活的坎,我们就会有未来,但...赌注有时太大,往往会败得一无所有......到了影片的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喜欢的又是什么,只是静下心来才发现,当一切都错过的时候...手里剩下的却只有纸和笔,记下一直以来的一切快乐,幸福和悲伤,合上笔记,退却念想,转头迎接这属于你的一生,一个你打从年轻以来所做一切而得到的一生...我没认真去记台词,只是单纯的觉得故事情节还蛮好的,除了演员演技不足之外...穿越已乏味,时间换生命的理念还是可以的~我好像写太多了...
对于“我媳妇都看不下去”,我笑了。
身在幸福中的人当然永远不屑于羡慕别人的幸福,更别说是虚构出的。
这样穿越性质套路的电影的确层出不穷,但不得不说并非每个人都阅片无数刁钻刻薄,一部电影也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小红书上看到李鸿其和李一桐的照片写真,那么多明星cp我就被他们的吸引,一见钟情属于是哈哈哈。
(你们怎么能对李鸿其这样暖心的男孩子恶言相向呢,李鸿其最帅!
演技很到位,修水管那段我看了不下十遍!
代入感超强,力挺)是对李鸿其爱的魔力拉着我带着一颗简单善意的心去体会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温暖,本人的确崇尚童话与浪漫,但并不是毫无品味的油腻。
为标榜自己的审美情趣随意踩踏别人的梦和向往,不知其可。
对于为什么评分极低,我想可能只是简单的人大都简单到不来几近苛刻的豆瓣做影评而已。
你看在爱奇艺的评分就不低,不是吗?
☺️
熬过了前半程的尴尬,后半程渐入佳境。
既然是在情人节上映的,那这结局是不是有点悲了呢,好像有点不大应景吧,李一桐还是很漂亮,很出色,等待她真正爆红的那一刻
就这破电影还满座了 有钱闲人真的太多了
原来,是个“续一秒”的故事。范伟怕是没想到,自己一个东北爹,怎么就有了个台湾腔儿子,也难怪要酗酒。
难道就没有能打动我的国产爱情片吗?十分老套,漏洞太多经不得细看推敲其实我对李鸿其还有点角色滤镜来着,但是这个电影的男女主角感觉塑造得都不太成功,因为剧本的硬伤就真的很考验演员演技了,至少他们的表演还没打动到我到忽视这些缺点。
感人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味的牺牲,那太伟大,与当今的价值观完全脱节,牺牲一次兴许是头脑发热,一次又一次就过于虚假,就像事故的不断发生,每一次都直抵死亡,要么太美,要么太残酷,这是故事的极端,没有尽头的长生恋。
范伟老师唯一亮点。但我明明很喜欢初恋50次,喜欢脑海中的橡皮擦,喜欢假如爱有天意,喜欢触不到的恋人啊…
用一个时间重启的概念包装爱情故事可以,可整个故事都编得浮夸造作漏洞百出,时间重启意味着原先身份的消失,那你用的什么身份出国?即便接受全新时空男主身份的消失,因为看了故事唤起女主回忆,玩了一圈就是我的失忆症女友?影片的票房告诉资本,一坨翔做成玫瑰造型就能卖大钱,然而翔再好看,依旧是翔,最怕有人吃了翔,还自我催眠,翔真好吃。
女主真的不太适合大荧幕!
比较像电影的应该只有李鸿其和范伟老师那顿饭吧,其余演员真的非常电视剧……
设定还可以,大概就是你可以为自己爱的人献出一切,乃至生命么?但是,这个过程的反复有点太多了,男主竟然连续反复了三次,结尾还加多一次女主的变化。这使得,这个梗在不停地重复中,变得有些廉价了,也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情感的力量。
为爱人牺牲整个人生、寿命的纯爱故事,会让先婚再爱、先睡再爱的当代小情侣受到惊吓,但那块表,放在有真爱的人面前,是个巨大诱惑。为爱人牺牲有时也是逃避自我,比如女主最在意的艺术生命已然结束,但生命里最重要的不就是爱?从《不成问题的问题》拉来俩主角演配角,范伟那条转变线跟李鸿其没有身份也能出国一样bug
一句话: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
哭死我了,除了男主有点演过了外,挺好一片子
挺好的呀 卢米埃天街
就想问问一个没有身份的人是怎么办签证的?虽然情爱让我们痴痴念念掉了不少眼泪,但是如果可以,在时间的尽头,希望可以和所有的人都不再相欠也再不想见,不再有悲喜,byebye
整个电影就是一个bug,毫无逻辑和道理可言,就是一通胡演,当然了,有几个小片段还挺感动的,李鸿其在国外自己开了一家店那段就拍的很有感觉
有感动,有泪,最动容是林格和爸爸的片段,范伟老师的演技真的棒,很有带入感。不过全片确实感觉故事有点老套,已经猜到后面会怎么发展了,加上演员演技一开始好像没有进入状态,林格有点让人感到略微出戏,后半段的表现力更棒一些。
为爱付出所有,这个话题永远都不会老。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心爱的人,如果可以,可能很多人真的肯做。但电影里的故事实在太单薄了,很难带来共情效果,实在没法被带入,过于幼稚的感觉。加上表演有点过,两个朋友的表演就更做作了
一部拙劣狗血毫无逻辑思维混乱的PPT电影,就是当代毒药,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学生啊,OK?能不能灌输一点正常的价值观和恋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