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河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那年的夏天,那年夏天,End of Summer

主演:张颂文,谭卓,顾宝明,董晴,荣梓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西小河的夏天》剧照

《西小河的夏天》剧情介绍

西小河的夏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当老师的爸爸拒绝为他的校队申请书签字,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年少时光,隔壁怪爷爷成了晓阳的好朋友。他们一起踢球,一起出游。孤独的夏天,他窥见了爸爸、妈妈和爷爷的秘密。2018年的晓阳会不会仍怀念那个闷热、美好又充满烦恼的夏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城之春无敌当家3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摩登家庭第六季神医安道全屋檐下女神捕之局中局我的初恋是暗恋天命陆小凤传奇之血衣之谜塞外长风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十三季做个非洲富豪吧第一季发小儿万岁男神巴林石传奇小丑杀二号陪审员笔仙撞碟仙青苔花开哈里王子与梅根别惹我完美叛侣英雄黄骅找个高富帅?妻子变成小学生。薇琪的秘密人类:体内的世界了凡的故事变种鲨鱼人

《西小河的夏天》长篇影评

 1 ) 我想,是时候谈谈谭卓的演技了

今天看《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又看到了谭卓。

她引起我注意,既不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中,也不是在《暴裂无声》里面,而是在《西小河的夏天》。

这几部电影我都看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谭卓大概被我误认成郝蕾了——正如许多观众一开始会犯的错误那样——《hello,树先生》中的她基本没留下印象,两部都是好多年前看的电影了,当年道行也没现在深,看不出明堂。

《暴裂无声》里的谭作倒是认出来的,因为扮演的是农场妇女一开始真没认出来。

倒是在《西小河的夏天》里,谭卓直接把我惊艳了。

然后我才回过头去找到她以前的作品,原来好几部我都看过,就是没啥印象了。

找资料的过程,一个信息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谭卓原来出生在吉林长春,也就说是一位东北姑娘。

在《西小河的夏天》里演一位地道的江南妇女。

一开始我觉得,演母亲的角色应该就是江浙之地出身的吧,不然怎么能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如此地道、如此令人信服呢。

相较而言,演父亲的角色有很浓的舞台表演腔调在,但谭卓演的母亲则活脱脱将一位绍兴妇女的“厉害”表现出来了,尤其当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外遇对象的时候,那种在家苛责赌气、在外不甘示弱的说话方式与肢体动作,实在太真实了。

我的出生地虽然不在绍兴,但离绍兴不远,同属于一块地方,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见得太多了。

同一地域的人在习性和观念上有一种养成的相似性,这恐怕是常识,不仅拜物候环境所赐,同时也是共享相同的文化使然。

谭卓演的母亲成了《西小河的夏天》中最为真实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她给这部电影获致了一种地理上的真实性。

尤其当谭卓唱起越剧,那些听越剧长大的人恐怕也会被她所骗,以为她是专业越剧演员,不然身姿和唱腔怎能诠释得如此成功呢?

在谭卓身上,似乎看不出曾经接受过表演训练,因此在表演上较其他演员也就少缺一些“演”的痕迹。

非常自然,非常真实,如果不是在看完后查了一下资料,我是不会相信这是一位东北姑娘演的。

在我的印象中,东北姑娘和江南女子可谓天壤之别。

这说明了谭卓的演技真的高,同时也反映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去诠释这个角色。

就拿表演越剧这段来说吧,如果没有真下功夫去学、去练,是断难有电影里获致的那般真实的效果。

后来查资料也证实了一个猜想:谭卓确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

或许正因为如此,她的表演才没有落入窠臼,没有陷入表演模式里。

这在电影中很明显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两相对比之下。

《西小河的夏天》里,张颂文扮演的父亲一看就是演出来的,而且还是在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表演体系下完成的;顾宝明也是,观众已经过于熟悉他在台湾电视剧里面的扮相(不太懂为何找他演爷爷,很多人觉得电影像电视,有一部分是他的原因),董晴扮演的女教师也是,而且还相当青涩,她是适合去演电视剧的。

唯有谭卓超拔突出,让众人相形见绌。

她有本领消隐掉真实的“我”,让角色来重塑自己。

即便只是为了看看谭卓惊艳的表演,《西小河的夏天》也值得一看。

请记住这位女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

 2 ) 仿佛一杯凉白开的舒心电影

看了很多人在评论,有好的有坏的。

我想说的是这片子就像一杯凉白开,平凡质朴。

你要说它有意义吧,它根本没有一点甜味,更没有一丝苦涩。

但在你喝多了可乐、橙汁甚至是啤酒以后,真正让你感到最需要的正是这一杯白开水。

电影本没有什么意义,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但作为一个90年出生的人,可以说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片中的顾晓阳和我可谓是同龄人。

而反观当下,我们也即将到了他父亲的那个年龄了。

虽然要发愁的事情有很多,但过去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不是。

感谢导演拍出了我们平淡无奇的过去,和那充斥着知了啼鸣的童年。

 3 ) 在破碎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西小河的夏天》不仅是去年韩国釜山电影节唯一获奖(KNN观众选择奖)的华语电影,还在之后入选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等各类影节影展。

一部儿童题材的独立处女作,能跑不少影节,获得奖项的认可和不错的口碑。

这些都是令我能抱有期待,并寻找到有排片的影院去看这部“艰难一见”的电影的原因(它的排片甚至不到1%)。

可惜,《西小河的夏天》并非是一部佳作。

它在中途一度陷入了俗套的中年危机,“知音体”篇幅近三分之一,在偶然与巧合中勉强地维系着戏剧张力。

不过至少,以两个家庭互文为框架、个体情感转变为切入点的它,最终还是能以诚恳的创作态度做好分内之事。

电影讲述了九十年代末,发生在绍兴老台门的三代人之间的故事。

时值1998年的夏天,热爱足球的男孩顾晓阳为了参加足球选拔队,和自己强势的父亲发生争执,院子里的邻家老头则成了他的师父。

这位爷爷独自一人居于破旧的房子里,儿子虽事业有成,可因为一件涉及孙子的往事和土地拆迁带来的工厂改制,导致双方不和。

而不太调和的段落,则是顾晓阳的父亲顾建华则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学校来了个年轻漂亮的英语教师,身为教导主任的顾建华陷入了自己的一段不伦恋情,使家庭陷于危机。

《西小河的夏天》的确在不少场景里维系着观众的童年体验,所探讨的主题也足以令人代入其中。

我们何尝不是在孤独与不被大人理解的环境中靠寄托一点点长大?

但即便是进入足球校队——这样一个在成人世界中可以被随意碾压的简单梦想,在儿童的世界中都是易碎的。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想起了前年夺得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是一部“彩色版的《八月》”。

《八月》不过,这部电影在创作观念上,实则与《八月》相去甚远。

《八月》靠生活流的、看似情节稀薄的笔法,深深浸透对特吕弗(《四百击》)、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侯孝贤(《童年往事》)三者电影语言的致敬。

在这些影响下,张大磊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私密的情感体验做出了凝聚细节的重心,最终营造出一曲散文诗般的时代挽歌,散落而丰满。

而《西小河的夏天》,则更像是几年前的《爸妈不在家》,或是杨德昌的《一一》。

《爸妈不在家》

《一一》周全并没有在影片氛围上呈现出一种散落在童年记忆中的私密感,他也无意于此,而是更注重精密设计的情节构建和桥段间的组接落实,使作品“重情节”且框架工整、意旨清晰。

当然,他的水准并不能与大师杨德昌或拿下金马最佳影片的陈哲艺同日而语。

《西小河的夏天》虽有着设计,内部却几乎不存在留白/隐喻的空间,社会性也并没被系统化地纳入讨论,很难谈得上可以被回味。

与《一一》中的洋洋遥相呼应,顾晓阳也通过摄像机镜头纪录下了对生活的发现。

但周全并没有赋予顾晓阳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哲学性,而是将白描进行到底。

他将两个家庭各自的秘密与生活,赋予在一个小孩的身上,令顾晓阳成为了穿针引线的人物。

老年的父亲(邻家老头)与儿子不合——不仅因孙子的意外亡佚,同时也不想过着住在深圳的晚年,宁愿独居也拒绝被儿子安排。

双方宛如一对家庭的镜像,产生了对话与交流。

归根结底,《西小河的夏天》的问题,还是太中规中矩了些。

绍兴的地域环境并没有被导演真正利用进作品之中,设定出“地域物语”,而是更多作为故事发生地的简单幕布与有明确指向的道具。

相信,浙江人对此能体会地更深,即便从小生活环境相似(“台门式”的家),却无法进一步产生共鸣。

三代人的苦恼,似乎也如拳拳打在棉絮上,缺乏进一步的发力,没做出其中的层次感。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电影的主角虽是三位男性,但令人最意想不到的出彩表演,则来自于饰演母亲的谭卓。

她在出演过的《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和《暴裂无声》中,都以不多的戏份中献出了精准的表演,在《西小河的夏天》同样如此。

她将南方口音、越剧唱段信手拈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番演绎,这部电影会黯然不少。

最终,《西小河的夏天》的落脚点还算是恰当的。

周全选择在情感上发力,在关键处点到为止。

没有亲缘关系的一老一少在弥足珍贵的陪伴和不得不面对的分别里,学会了与有亲缘关系的家人和解;其他人的困惑与苦恼,也在水乡的温润下逐步走向出口。

但新的孤独开始围绕着顾晓阳,他学会了一个人在台门的院子里踢球,此刻,童年走向终结,影片戛然而止。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承认这部电影虽然在之前有些许的不足与失当,却依旧是部尚可看看的作品——因为它道出了童年大同小异的烦恼:即便只是微小的愿景,都要学着去面临当它失落时所承担的苦涩,学会在破碎与孤独里默默长大。

 4 ) 夏天终将过去 三代人的成长——《西小河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片名End of Summer (2017),别名那年的夏天/那年夏天。

本片是85后导演周全的第一部长片,讲述一段发生在1998年绍兴的故事。

影片感情细腻、舒缓深情,制作得比较老道,也成功在韩国釜山电影节荣获观众选择奖。

影片片名叫《西小河的夏天》,这里的“西小河”就是绍兴的一条小河。

河边有很多台门,门台就是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可以简单的将门台理解为绍兴版的四合院。

本片故事就发生在一幢老台门里。

老中青三代人在这栋门台里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涵盖了三代人所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经历冲突碰撞后,三代人终于完成个人成长,其实也没什么,只要摆正心态,迈过那道坎,一切都会过去。

倒是影片的英文片名比较直白——《End of Summer》,夏天就这样结束,众人也得到成长。

《西小河的夏天》以顾晓阳、顾建华、郑吉安三代人为主线。

影片把时间拉回20年前,那时正值98年世界杯,法国和巴西会师决赛。

顾晓阳是一名10岁的小学生,他崇拜皮耶罗,幻想能够像皮耶罗一样在绿茵场上驰骋。

偏偏家里人并不支持他的体育爱好,只是强调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踢球这种不务正业的活动趁早断了念头。

98年正是《相约九八》的年头,顾建华年近40,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工作上遇到升迁机会,感情上遇到充满朝气活力、年轻漂亮的新进女教师,原本一潭死水的生活瞬间起了涟漪。

顾建华的爱人杨惠芳是越剧团的当家小生,眼瞅着有一个获得梅花奖的机会,就要扬名立万。

终于到来的中年危机给他的家庭也带来一场危机。

98年也是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候,郑吉安遇到老厂房拆迁的问题,和政府拆迁办的人斗气死活不肯走。

郑吉安老伴早逝,家里也因为孙子夭折,而和儿子儿媳关系僵化,说什么都不肯搬到深圳去。

恰好郑吉安和顾晓阳都喜爱足球,一老一少一拍即合,两人通过足球交流感情,成了忘年交。

顾晓阳、顾建华、郑吉安三人正好反映了男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放在1998年那个对国人意义非凡的年份,男人成长的问题变现的愈发具有话题性。

顾晓阳代表着独生子女少年时代的孤独,充满青春气息的梦想被家长嗤之以鼻,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孩子眼中的世界永远是那么不近人情,好不容易有一个能够玩到一起的老爷子,老爷子偏偏要离开自己。

忘年交的离开是顾晓阳成长的重要一环,只有分离才能让少年明白人生的常态就是分开,才能获得成长。

顾建华代表芸芸众生中的中年男性,眼见着事业可以再进一步,眼见着感情可以再绚烂一些,偏偏到最后都差了一口气。

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为这些干扰而变得不再平静,直到失去才知道求而不得是人生常态,早点放弃太多希望,早点能够得到解脱。

普通的中年人就是在压抑中负重前行。

只有看淡一切,达到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中年人也就得到成长。

郑吉安代表守旧的老人,对新生事物有着本能的排斥,光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就已经让老人筋疲力尽,而想让他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宅子更是难上加难。

即便会被时代淘汰,老人依旧不愿放弃固有的生活方式。

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父子不和,天经地义”,孙子夭折更是让父子关系蒙上阴影。

郑吉安和儿子,就像顾建华和顾晓阳,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愿意听谁的。

郑吉安在和顾晓阳朝夕相处之间,慢慢开始理解中年人,终于拿出勇气去面对儿子,鼓足勇气前往深圳。

父子关系就这样在对抗与和解中默默前行。

随着父子关系缓和,三代人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并不需要褒扬或者贬低那种生活方式,《西小河的夏天》就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记录三代人的成长故事。

这个夏天对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普通人看来,也和自己的成长有着丝丝联系。

夏天终将过去,男人也要成长。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5 ) 西小河的夏天——细碎悠长

《西小河的夏天》,把伤感、离别拍得蛮小清新的一部电影,很适合夏天看。

一开始是被海报和剧照吸引,治愈的森林系配色,给人的印象感觉是一部比较温柔的电影,果然,电影将矛盾化作温柔刀,用轻松的笔调淡写成长的残酷。

电影里河的镜头颇多,心中一直有股执念,有水淌过的电影总该是不错的。

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小河流水的悠长,正如儿时度过每一个普通的夏天,其实发生那么多细碎事情,只是日子一久也会自然随流水淡忘罢,节奏缓而不慢,基调算比较轻快的了,这种叙事风格我还蛮喜欢的。

电影选景真的不错,里面好多空镜都蛮惊艳的,绍兴古镇的古朴美真的一绝,笔者如果能住这种老院,一辈子也不想搬了好吧更不要说不满足。

电影也在有意探讨守旧与革新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变化,妥协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给电影更添淡淡的伤感。

张颂文演这种中年教导主任的角色可谓是得心应手,谭卓很美,演技也很自然,戏曲扮相也很英气,荣梓杉那时候还挺小的已经看出一点灵气了,电影中给小宝坟头放玩具那个地方真的有戳到观众泪点,爷孙档真的很爱,爷爷最后一句“看球的都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英雄”饱满的人物形象直接立起来了,可谓是升华之笔。

结尾的戛然而止还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当小清新电影来看也还好,算是一大段留白吧。

人生就是有很多的意外与遗憾,有时我们并没有办法改变,只能说服自己接受,对于顾晓阳乃至电影里的所有人物来说,接受与不接受都是一种成长,因为光阴似水,总会推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所以,珍惜当下片刻光景,珍惜还拥有着的每一个夏天吧。

感谢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对于过去的每一个夏天的怀念。

 6 ) 《西小河的夏天》怀旧影片中人物的呈现与构建

2018年的中国影坛涌现过一大批独具一格的“怀旧”影片,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大多以20世纪的中国为创作背景。

20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全球性战争和军事政治对峙等多重苦难后逐渐稳定,国人丰富的记忆重叠交错,成为电影艺术见证历史和再现记忆的重要素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以更成熟方式,越来越多的主动介入历史,成为人类进行文化和历史反思的重要方式。

《西小河的夏天》的故事存在于1998年的夏天,以顾晓阳的孩童视角审视三代人的“成长”,窥探时代给予人们的最温柔的一刀。

顾晓阳,代表的是无忧无虑一代。

父辈们投身社会建设为他们创造了充实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但他依然不理解“中年人”,不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会出轨一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妖女”。

顾建华,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90年代里,这几乎是一个典型人物了,家庭责任,工作压力,情感错位......中年危机无处不在,知识分子的潜意识里的优越感让他更加无法坦然承受这些无力。

郑爷爷,同顾晓阳一样不理解“中年人”,这份不理解来自于儿子出去赚钱不回家,还想把他从故乡带走。

郑爷爷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比其他人都要强,在他们眼里,故乡是根,故乡是本,儿子的选择在他眼里就是“忘本”。

对90年代中国社会的表达,往往与此前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勾连。

由张颂文老师饰演的顾建华是一个极有事业心的人,但他年轻时艰苦奋斗过程,在银幕上是缺席的。

如果把“顾建华对沈老师动情”解读为“顾建华对一成不变的工作和枯燥生活的挣扎”,把“顾建华和沈老师在一起时的愉悦和享受”看做“对前半生辛劳的自我宽慰”,那么观众并不难在心里联想出他是如何成为今日的他的。

当儿子发现顾建华出轨并带着郑爷爷去舞厅“捉奸”,顾建华在角色心理上成为了一个“无法回归家庭”的人。

当沈老师调去别的学校教书,对家庭和沈老师的复杂情感,又让他成为了一个“无法回归社会”的人,而这种“身份危机”归根结底指向了上段所述的早已结束了的苦难(压抑自我的奋斗过程)。

最终,当影片中顾建华对妻子和儿子的态度改变,并出现在儿子梦寐以求的球场时,顾建华这一角色完成了属于他的“回归”,处理“身份危机”的方式也不再是一种“想象中的自愈”。

在涉及时代背景的电影中,符号真实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只有在符号层面尽可能精准的还原所要描述的历史语境,才能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同时获得符合历史、符合逻辑的真实感受。

从符号层面上看,《西小河的夏天》为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较为复杂的人物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对一些元素进行了必要的取舍。

例如,故事发生的时间距今并不是十分遥远,始终如一的足球梦,藏在床下的“百宝箱”,即将被拆的老院子......细节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观众的理解和共情。

电影对历史的侧面再现,为人们关注社会发展提供了契机。

纵观一系列“怀旧”影片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个体的命运由历史塑造。

这一点在郑爷爷身上体现的尤为明确,郑爷爷成长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晚年不愿离开家乡的保守的思想观念。

在与顾晓阳的相处中他逐渐感受了年青一代的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因此也是时代的发展,决定了他最终的同意跟随儿子去往大城市生活。

所以说,剧本不厌其烦的从各个方面处理顾晓阳和郑爷爷的关系并非毫无用处,顾晓阳作为桥梁,在郑爷爷向儿子妥协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也为爷爷逐渐理解新时代年轻人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依据。

本质上来说,个体的抗争和历史的演进具有同构性。

事实上,无论是顾建华回归家庭的过程,还是郑爷爷理解儿子的过程,都没有被导演拘束在“人物必须完成什么任务”的框架内,即主人公与时代之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冲突。

当事件适当抽离于历史语境,便会多一份浪漫色彩。

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怀旧”电影在方方面面的独特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地理、方言、个体实践及生命感悟......在“宏大”被过度消费之后,如何以轻松的立场处理“成长”和“变迁”,以及景观和文本如何被编织,成为了电影人思考“怀旧电影到底应该如何书写历史”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西小河的夏天》为我们初步理解电影如何呈现历史最关键的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样本,相比于影片在叙事性问题上的瑕疵而言,导演对时代变迁干预个体发展的思考更值得被讨论。

 7 ) 忧郁与快乐交织的夏天

慕张颂文之名而来,原本看到6.6的低分我有点不想看,可是看到还有谭卓、顾宝明以及荣梓杉,又想,这样的演员配置,除非剧情烂透了才会不好看。

于是我还是点开了播放键。

以孩童的视角讲述大人的故事,这种模式并不罕有。

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一一》,然后还有《蝴蝶》,名字相仿的《菊次郎的夏天》反而没太联想到。

这个发生在国内水乡的夏天,显然有其独特的美。

画面上呈现的水、建筑、人物,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种舒服是远离喧嚣现代的一种安静和老派。

电影主人公晓阳是个喜欢足球的小学生,有个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父亲,有个越剧名家的母亲,两个人无疑都很爱他,可是却没有人支持他的爱好。

这时邻居家的爷爷作为资深球迷出现在他身边,成为了他第三个亲人,兼足球教练。

他会瞒着父母偷偷和爷爷练球、看球,也会将自己发现的秘密——父亲和自己的英语老师在谈恋爱——告诉爷爷。

最有趣的一场戏是晓阳带着爷爷一路尾随父亲和老师,去到舞厅“捉奸”,我一边觉得“不会吧?

”一边又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当母亲的怀疑成为现实之后,父母的争吵让晓阳烦躁且不安。

他又收拾了玩具,要爷爷带他走。

爷爷只是个邻居家的爷爷啊,怎么可能带他走?

于是爷爷带着他去看望了自己真正的孙子小宝。

晓阳这才知道,原来爷爷的亲孙子睡在了黑暗的地底。

在这个夏天,所有人都变得有些不同了。

爷爷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晓阳也有了表达和反抗的力量,而晓阳父母更加了解了对方,了解了孩子。

影片的最后似乎暗示着一切都重新开始,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

看完全片,我觉得6.6分有点低了,虽然不知道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是否都是要求较高的专业影评人,但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眼中,这部片子的质量还是中等偏上的,至少可以上7分。

不是说没有问题和缺点,比如规避掉了一些矛盾点,比如人物的背景故事过于粗略,不过整体来说,叙事很流畅,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演员方面,虽然我是为了张颂文看的该片,但看片的过程中却被谭卓的演技惊艳到了。

或者我应该说,谭卓不太像在演戏。

在戏中她的戏份台词并不算多,很多情绪需要通过眼神来传递,她的处理非常到位。

更让我惊艳的是她的身段,看得我以为她真是学戏曲出身的,不知道她私下练习了多久,才能把这种童子功的职业演得这么让人信服。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不错。

在夏天即将到来的此刻,把它看上一遍,似乎也就不那么畏惧炎热了。

 8 ) 给爷爷的信

你好 我是2018年的晓阳无数次我抱起那个足球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和夜桥的那边是你 这头是我 那一天汽车载着你离开我的视线我追了好远好远跨过了一条街的青石板我开始后悔没有跟你说再见还有谢谢你 出现在我懵懂的童年里 我存了你的相片 你的球衣好像我对大院的回忆都是关于你那时的冰镇汽水现在也是甜的 青石板的街 老房子的夜二十年前的夏天 我还记得

西小河的夏天 (2017)6.6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周全 / 张颂文 谭卓谢谢你 再见

 9 ) 无限欢喜变成灰

我眼中的杨慧芳和顾建华——“顾建华不是坏人。

”杨慧芳心里,大概是这样想的。

并且,在余生的日子里,她会适当地提醒一下自己。

杨慧芳不能跟一个好人分开。

万一某天她动了离婚的念头,所有认识的人都要来劝她。

劝说的理由无非就是:顾建华不是坏人。

她看似听进去这些话,很温和地告诉他们,放心吧,我知道怎么做。

事实上,杨慧芳根本不是一个需要别人同情的女性。

她用不着建议和劝解,观众更不用纠结,杨慧芳和顾建华之间到底有没有过真正的爱情。

可能他们有过欢喜的阶段。

杨慧芳在饭桌上回忆起来,很年轻的时候,他给她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当年的顾建华,自负有些才华,能够压制住杨慧芳,然而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他看不到杨慧芳的未来,看不清她将成为整个剧团的台柱,成为一个家庭的凝聚力量。

也有可能,他们一点欢喜都不曾有。

因为顾建华不会恋爱。

不会撒谎。

他表达情感的方式,看起来温和,其实相当粗暴,没有经过思考。

看看他如何跟沈秀娟相处——送洗过的杨梅给沈秀娟,沈秀娟怕杨梅汁滴到衣服上和作业本上;他去酒吧听沈秀娟唱歌,沈秀娟匆忙找了理由跑开;选择他以为合适的舞厅,约沈秀娟去跳舞,沈秀娟笑他跳舞的笨拙样子,一半是好笑,一半是嘲笑。

年轻人哪里瞧得上这些?

不过都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沈秀娟是抱着吉他在小酒吧唱歌的洒脱女孩。

顾建华真的一点都感觉不出来,沈秀娟面对他时的敷衍和尴尬。

他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没有爱情天赋的中年男性而已。

杨慧芳的生活也不用回到过去,回到沈秀娟出现之前。

回到过去有什么好?

顾建华不会有一丁点儿的改变,他永远会是那个古板、木讷、不解风情,并且自以为是的顾建华。

杨慧芳不可能忘记顾建华和沈秀娟之间的微妙暧昧,晓阳不在场的时候,杨慧芳一次次把它拿出来说,用一种淡淡的,带着讽刺的语气。

不为什么,就是想刺伤顾建华。

他们不会离婚,但是家庭的主导者,从顾建华,换成了杨慧芳。

我本来以为,在大剧院里,舞台上的杨慧芳,唱的是自己的不甘心。

细想就会知道,那句词,是唱给顾建华的——无限欢喜变成灰。

临近结局时,杨慧芳身着白色衣裙的背影,飘逸但是坚定。

她不是柔弱的人。

她反而是顾建华的依靠。

从此,他们的地位不再平等。

杨慧芳成了掌控一切的人。

她是从悲伤里站起来的女人,是深夜坐在桥上唱戏,唱词唱腔都分毫不差的女人。

顾建华坐在岸边,她却稳稳地站着,允许顾建华靠着她的小腿失声哭泣。

她的内心,可能还有一丝微笑吧:中年人,别挣扎了。

你徒劳找回青春的样子,又可笑又悲凉。

干脆承认:你会为了很小的职位、很少的金钱、虚幻的爱情痛哭。

你想控制的,统统控制不了。

你甚至丢失了仅剩的领土,失去了在家庭里的威严和地位。

不如就安稳地过下去,接受厌弃,也接受怜悯。

 10 ) 映入眼帘的翠绿,是最干净的夏天

很安静的影片。

映入眼帘的翠绿,是最干净的夏天。

小桥、流水、小院子、旧房子、藏在床底下的铁盒子。

平凡的小男孩(当然比其他同学好看一点点,再一点点)拥有不平凡的梦想,还有,随之滋生的一系列少年心事。

但我想,成长最值得庆幸的地方在于:一切都会过去。

不必担心,都会过去的。

梦想遭到打击、友情出现危机、家庭发生变故、遇见了温暖,最终却要面临离别。

——可是梦想会发光,会被看见、认可;走丢的朋友会回来;家人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在原地守护柴米油盐;存在过的温暖已经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又怎么会随着时间就消失不见?

释然了的老人终于肯接受儿子安排的生活而选择离开,小孩子接受不了离别——难受啊,执拗地不愿告别偷偷在房间哭泣,又追出去大喊着“我会在这里等你”。

故事画上句点了吗?

不知道呢。

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回合,才能长大?

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老人和小孩坐在一起望着远方的背影,和最后一个镜头,小孩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望着远方的背影。

短暂又冗长的夏天,过去了。

坦白说我那时候有种故事戛然而止的感觉。

就像那时候看《少年们想从侧面看烟花》。

成长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许多事情,都无疾而终了。

“一切有了解释,或无需解释。

”心中的那个夏天,还在吗?

晕染着忧伤和明媚的,热烈又静谧的夏天。

我们总要长大。

慢慢来,别着急。

我们还在长大。

努力地 好好长大。

等待 成长为真正合格的大人的那天愿那个时候 我们还能记得最初的那个小孩。

《西小河的夏天》短评

「有点能力就瞎拍」和「用心但真的没才华」,两者还真比不出哪个更可怕。不至于一无是处,但要硬夸两句好话我也是真想不出来能说啥。几乎是20年前的老派台词文本,一帮没灵气的演员,一种毫无真实感的环境,一次东施效颦的尴尬。

10分钟前
  • 基闹
  • 较差

有点套路,有点刻意

12分钟前
  • 饭舟
  • 较差

人物的设置挺模版的,也有很多处女作的常见问题,但有几场戏很打动人,还有那些有关小城的氛围呈现。啊,又想去绍兴了!

15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推荐

不知道的以为是上世纪的栏目电视剧,程式化的表演和刻板的剧本,这里的绍兴比不上六十年前早春二月里的真实可信。没有才华的导演对自己故乡的搬弄,试图通过自己仅有的观影经验给自己揽名声。

20分钟前
  • 糖分
  • 较差

绍兴!我太喜欢这个场景设定了,本来三星的故事突然就有了五星的感觉

22分钟前
  • 随遇而安
  • 力荐

虽然视听和影像思维好像很难评价这是一个现代电影,感觉更像中央六的电视电影。但是拍得很好,居然有股绍兴该有的味道,集体回忆被慢慢唤醒

25分钟前
  • 朱古力
  • 还行

很早听说但一直未看,直到邂逅绍兴古城,游走在西小路街道的夏天,丽丽美景勾起观影欲望,遂找来观看,有幸片中美景皆有走过,感觉很奇妙。作为影片将关注点放在大人的那些事儿上有些浪费,如果是水城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会更入人心。

26分钟前
  • 平坦
  • 还行

4-4景还不错

28分钟前
  • FASURAX
  • 较差

剧作蛮扎实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脉络。但爷孙这一条太像台式偶像剧,纵然催泪却有些和现实脱轨。在视听语言缺乏能力的情况下,情感真挚是很重要的加分项,而它不来自足球梦、台湾腔或者江南景片,而是来自一个大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真实的难以和解的裂隙。

32分钟前
  • 57
  • 还行

2.5星,除了小孩是被灌输的生活和状态,演员的信念感和场景还挺美的。

36分钟前
  • 姜大噪
  • 还行

过于平稳也很平庸,没有深度也没有质感,远逊八月,可以上cctv6展映的水准

41分钟前
  • 西决
  • 较差

1.像八月,但却更加贴近自己的童年生活;2.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浙江水乡的夏日,一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美好;3.影片结尾的蝉鸣让自己听了好一会,好听到连工作了一天后躁动的心都静了下来……

43分钟前
  • 霁月弦绝
  • 推荐

成年人的虚伪矫情在孩子的如炬目光中无处遁逃

44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台湾编剧融入江浙地域,侯孝贤的痕迹明显,用儿童视角看待三代人的成长,成长主题不止着眼于儿童,成长势必要有失去的代价。爷爷的角色还代入了菊次郎的设计,但落脚点稍显不足。导演基本功扎实,故事、情绪、节奏都在掌控之中。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西小河的夏天》是看着非常舒服的一部电影,很生活,一点儿也不闷。它有《八月》的行云流水,也有《无蝉的夏天》的故事性。记述一段成长总会比单纯的写一段回忆更立体。孩子的视角总是可以将狗血稀释成诙谐,影片中没有将孩子刻意成人化的去刻画,而是充分将男孩的无畏与懵懂很立体的呈现出来。

52分钟前
  • 如果没有离开
  • 力荐

作为生活在江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九零后独生子,有一个贫苦出身党性观念强的知识分子老爸和才艺气质出众但为家敏感隐忍的老妈,对白墙灰瓦木家具摆设的老屋子结构代入感极强,就好像整个童年的记忆浓缩在西小河的这个夏天,舒服温暖。

57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故事很简单,但节奏很好,小孩演的很棒。

1小时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选的空间和环境不错,优点是自然流畅,演员朴实无华,缺点是电影感较差,摄影太呆了一些,絮絮叨叨,不凝练,很多地方像电视剧。处理家庭关系,拍得最厉害的年轻导演还是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5.0

1小时前
  • 田间箫鼓赛闲神
  • 较差

类比近年的华语儿童片,也就是ilo20%水平或八月30%水平。且大段陷入槽点满满的抓马情节剧格调,部分台词写了还不如沉默。但话说回来,的确有很多场戏抓到我了,地域温度把握得还行,谭卓演得很好。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