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你遇见了一位你很爱的人,但你知道你俩注定没有结果,你要过程,还是结果,还是选择转身就走。
男人的一见钟情总是建立在女生漂亮的基础上的。
荷尔蒙的分泌只在一瞬间,世间从不缺少心动,缺少的是愿意为心动而付出一切的勇气。
可悲的是作为男人我觉得男主的做法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男人,冯齐敢于追求一位比自己大8岁的离异的姐姐,愿意将她的女儿视为己出,愿意带姐姐见自己的父母。
可当面对家人的反对意见和部队长官的旁敲侧击,在内心摇晃不定的时候爱就已经破碎了一地,前途与爱情此刻发生冲突,罗翔老师曾经说过,“前途比爱情重要,爱情比前途更难得,但最后你会明白,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因为在爱情里从不是选择题,理智与欲望之间遵从的不应该是择优选择。
姐姐已经被婚姻伤害过一次,理智让她知道现实会多么残酷,可少年的热烈让姐姐的理智最终也没有抵挡住。
本以为一束温暖光照亮了自己的生活,可随之离去后是无尽的黑暗与消沉。
姐姐对冯齐的爱是热烈且包容的,可能至今都在怪自己的条件与其不配,抛弃世俗的一切,冯齐的爱在和姐姐相比下是那么的懦弱无力。
承诺又算得了什么,男人总以为轻轻的一句话多么有分量,随风飘去矣。
冯齐和作者讲述后,作者说这件事情牵连的受害者不止姐姐一人,最可怜的是冯齐现在的老婆孩子,白月光的杀伤力?
一件破洞的毛衣穿六年(内心吐槽一句真贱啊)和电影《断背山》里恩尼斯留着杰克的外套如出一辙,和男同骗婚有何不同。
男主说“我忘不了曾经给过姐姐的伤害”,难道穿着姐姐织的毛衣会让你内心更好过一些吗。
那留给姐姐的有什么,那些当做念想的信,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的心痛,幸好思念无声否则震耳欲聋。
《断背山》电影片段 这段故事不存在男女对立,站在上帝视角在我心里有正解,如果选择了爱一个人,不光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有时候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事背景冯齐的家庭思想落后复合时代特征,男主的懦弱导致没有提前告知家人说姐姐的条件状况,对于父母不给见面红包这一做法也是敢怒不敢言。
在部队里,他对自己“高贵的”军人身份也是看的比一切都重要。
一步一步的让姐姐失望,让姐姐惶恐从而选择主动退出,这一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变成了不自量力。
这段故事不开始才是最好的,便不会留下这无尽的忏悔与悲伤。
故事的结尾仍旧发生在那个湿漉漉的小镇,女人提着菜篮子从街道走过,旁边是贴在作者安顿新书的海报,女人从眼前走过似乎不曾发觉。
也许冯齐的忏悔永远也忏悔不完,姐姐也永远收不到那忏悔,旧事早已归于尽。
青少年的情愫总是飘渺不定的,有过零星的几次朦胧的心动,心跳加快,贪恋和某个人一起的时光。
回过头来,再看,不过是一种感觉。
没有想过结婚,没有想和对方相伴一生,这不是爱,这是计较得失权衡利弊后的自私。
爱是一种责任,爱的最终境界是把对方变成家人。
“遥祝幸福,真真的....”。
最无力的祝福,最无力的忏悔,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前年在长沙旅游我也遇见了一位知心的姐姐,我也感慨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善解人意,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姐姐!
我也想过更进一步,但我克制住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未来是两条平行的线,是绝对不会相交的。
冯齐和陈颜差8岁不是问题,离异有娃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在前程和爱情里选择了前程,又在功成名就后为了自己心安,去深度忏悔。
拉着无辜的妻子为一段逝去的爱情殉葬。
从始至终,他只爱自己,他是一个自私的人。
比起任何人他都更爱自己。
结尾处,姐姐并不知晓这一切的存在,她漠不关心的走过那些海报。
仿佛一切与她无关,但仔细想来,一切确实和她无关。
现在是2024年6月2日凌晨,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写下看完这个电视剧的感受。
我是6月1日早上九点多醒来,打开抖音刷到的,看的是一个十多分钟的浓缩版,我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剧,带着好奇的心理,看下去了,结果,泪却止不住地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我没有这样的感情经历,没有爱而不得执念,也许是唏嘘,不解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因为世俗的原因,家庭的阻力不得已分开。
后来了解到,原来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是男主人公冯齐找到作家安顿自述,并要求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版,以此向他的姐姐忏悔,希望姐姐能够看到这本书,知道他在忏悔。
我还找到了冯齐的采访稿以及一封他写给姐姐的道歉信,姐姐写给冯齐的第一封信。
看完,我又忍不住为这段遗憾的爱情流泪,包括现在。
冯齐,一名二十岁的小伙子,1992年,因为火车上的一见钟情,一年的书信来往,爱上了一个离异,带着孩子的,大他八岁的姐姐陈颜。
姐姐理智,认为自己不能耽误一个有前途的军校小伙子,在信中拒绝了冯齐的表白。
1994年下半年,冯齐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她家找她,临走前当面表白,她还是忍心推开他。
也许是冯齐的坚定和用心动摇了姐姐的理智,最后,姐姐还是去了火车站台,两人自此确定关系。
后来,冯齐又去了一次姐姐的家乡,闽北,一个千年古镇。
在那里,姐姐带他去看她的女儿,两人开心地计划将来。
1994年底,姐姐去冯齐单位看他,团长委婉提醒冯齐要考虑自己的前途。
但冯齐不舍得姐姐,顶住压力,没有提分手,两人依旧在一起。
1995年春节,冯齐带姐姐回了山东德州老家,起初家人都很高兴,因为姐姐告诉了冯齐的妹妹自己离婚且离异的信息,冯齐父母从女儿的口中了解到这个信息,坚决不同意,所以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第一次上门的姐姐红包。
但姐姐当时不知道,还憧憬着两人的未来。
后来父母也给姐姐打过电话,说冯齐年级还小,不到结婚的时候,也到部队找到团长,找冯齐劝说。
在前途和爱情之间,最终,冯齐艰难地选择了前途,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他的心已经动摇,姐姐也察觉到了,虽然,冯齐嘴上让她不要多想。
1995年8月,在武汉出差,是冯齐和姐姐见的最后一面,他送了姐姐一件红色的大衣,也是最后一件送她的礼物。
又是在离别的车站,这次是冯齐送姐姐离开,是冯齐主动放弃了这段当时在火车上站了了40多个小时苦苦追寻到感情。
在车站,姐姐让他不要为难,如果还是不行,他们依然是姐弟。
最后一件礼物,那件红色的大衣被姐姐不小心落在了火车上,但是冯齐和姐姐的爱情是冯齐主动落下的。
1996年,冯齐与领导介绍的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在婚后的第四年,找到了作家安顿。
本来,我不想再哭一次,所以不想再找到原剧看。
终于,还是耐不住,去优酷找到了网友上传的原剧,意料之中地又哭了一遍,可是这次我知道我为什么哭。
冯齐和姐姐陈颜的故事让我知道,爱一个人的确是矛盾的,真的有人愿意用自己的一辈子去怀念,用未来的流言蜚语去为自己错过的人,为自己伤害过的人赎罪和道歉。
虽然,我以前相信世界上的确有人会不计较世俗的眼光,会坚定选择自己的爱人,但只存在我的相信中,我还没有见过真实的例子,冯齐和姐姐的爱情让我感动。
即使最后冯齐背弃了当初的诺言,但他以前的确是真心真意地和姐姐在一起,在那个时代,他身处的环境,我无法去批判他的选择。
后来,他也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他失去了爱情,多年愧疚不安,就像他写的那些小说,男主人公结局都是凄惨的。
也不可否认,他的行为伤害了两个女人,他让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现在书中,即使这次的疯狂会波及家人。
可他不在乎了,他坚决要再疯狂一次,也许想把话说来,期待姐姐能看见,客观上,他的心也会好受些;也许,他想以这种方式惩罚自己,将自己的卑劣,背弃信义公之于众,接受世人的批判。
冯齐和姐姐的故事也让我失望。
相爱容易,相伴难,现实的阻碍,家庭的阻碍,会让感情难以继续,冯齐还是没有成为我理想中爱情中的男主角,没有排除万难,坚定选择自己的爱人。
他说自己就像一本书上所说:“在感情问题上,男人痴迷一时,女人痴迷一世,男同志当时可能是真的,但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他说他可能就是这种。
我终于懂得,我是哭我太理想,那种为爱排除万难,愿意和你在一起的例子是我的理想中的爱情,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
我是哭我自己遇不到我理想中纯粹的爱情。
因为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致使至今我的右手在外形和功能上无法和常人一样,我始终不相信有人真的爱我到完全不介意的程度,因为要让我相信他不介意,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坚定地告诉我,在行动上让我确信,向我证明。
谁会这么有毅力和耐心呢?
也许换做我,我自己都做不到,而且人心易变。
因为手的原因,我不敢谈恋爱,上一段短暂的感情也是我冲动之下的决定,冷静下来,还是选择了结束。
没有结果的事情,就不要让它开始好了。
无论是以前,还是以后,我都不想当冯齐,也不想成为姐姐陈颜。
我想,这辈子,我是体会不到刻骨铭心的爱情了,但是爱还有很多种,我会把自己养得很好。
我相信姐姐也是。
记于2024年6月2日 凌晨03:25
有点不可思议,我给宝贝们讲了这个年龄相差8岁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要传递的其实不是爱情的观念,也不是隐藏在承诺的背后的理智和现实。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social psychology有点兴趣,而这个故事很好地验证了Situation is powerful这个假设。
冯齐是个很普通的兵,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个子不高,宽宽大大的军装和大军帽底下显得更加小个了。
他在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姐姐”就像大多数人一生难得的一两次奇遇一样,也就是很一般的“遇见”,年轻人可以把它变得不同。
年轻人不经世事,容易把一时的信心误以为是信念,承诺很容易出口,可是一点点的环境的压力就能让承诺烟消云散。
我说这个环境压力是一点点,可能没有站在冯齐的角度在考虑。
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作为家里甚而村子里唯一出来有点出息的孩子,不想让父母为难,让他们在村子里被人家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不能挺起腰来做人;在部队里一向表现优秀,又有点小才气能写手好文章,前途无量,可是中国的部队里不可能允许他和“姐姐”的爱情结果。
在家庭、事业、前程这些环境的压力下,冯齐“变节”了。
冯齐在忏悔,他说自己很卑鄙,要用一辈子来道歉。
然而他只是选择了大众的“道德观”,真要算犯错,也只是犯了“每个人都会犯的错”。
他的忏悔更加表示他的善良和正直,很难能可贵,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这样的错误的。
然而“姐姐”,一个完全对别人没有要求的女人,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和悲剧。
我有时候觉得,我像一个外来的生物,也不过是来地球走一走的,所以看生活,总是隔着一层电视屏幕。
家人说我不现实。
我也问过别人现实是什么,答曰“弱肉强食”。
但我还是不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放下一段感情。
与其思考弱肉强食,思考生存,不如思考“生活”是什么,那是关于“感受”。
所以我总是羡慕那些女孩子,喜欢购物逛街,喜欢很多东西,饮食与娱乐,都好像是很实实在在,像“人”一样活着,是享受活着人有欲望的当下。
我一个人去旅行,也走过一些地方,也总是一个人吃饭,却还是到别人的片场走了一走的一般,不曾融入在那个地方,不曾享用过那里的吃食,只因为我的身体饥饿,需要饮食。
大概因为如此,所以我觉得情感能代表生活,就是真实吧。
好些年了,早已忘记旅行时路途的美景,却会记得那时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夜车,有人比划吃饭的手势叫我下车去吃饭;车到了,有人从背后轻轻拍我肩膀提醒我到了;还有车进村,黄沙太大,只能半路下客,再兜回来载客的虚惊,那时人与人情感的短暂交汇。
我想以后,我会多表露一些。
我总是喜欢真实事件呈现在大荧幕上粗制滥造的背后去探求他们之中存在的那丝真情,这让我动容并且坚信世间仍然美好值得热爱。
有人说电影里冯齐稚嫩青涩的帅脸庞以及痞痞的坏让人着迷。
第一点我无比认同但打动我们的根本不是冯齐的那股痞。
如果让我来说,冯齐根本没有“坏坏的”这种味道,他是截然相反的是面对心上人手足无措的青涩与局促,偷偷瞥上一眼讲上了一句就会满脸涨红心花怒放的纯情。
打动我们的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脸蛋,而是真情在影片里的流露与呈现。
没有人能够拒绝直勾勾盯着你的眼睛说:姐姐做我的女朋友吧。
他渣吗?
说不清。
只是当冯齐站在交叉路口时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平坦稳妥没了一些所谓爱情的滋养自己也能同样茁壮成长的自信桀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认定了自己必须担负起一些东西。
他自己往肩上放了太多,原以为卸下一些能更轻松却发现失去的是帮他一起扛起扁担的支撑。
每一个人都是冯齐。
谁能在漫长的一生之中不曾也不会做过错误的决定?
哪一个人的心头没有过日思夜想的人?
只不过冯齐的更深厚浓烈伴随了他别离之后的余生。
追求爱好像在这个世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想起老舍说“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谈爱好像总会不可得。
冯齐的忏悔无疑来源于他对姐姐的,但对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同样也是应该忏悔的,作为军人担当是第一要务,但在和姐姐交往时他该争取的时候退缩了,导致后面悲剧发生,作为军人他是不合格的。
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更是失败的,当孩子奔向他对他叫爸爸的时候,他连抱都没抱一下,在他这里孩子可能只是个传宗接代的证明,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感情,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对妻子更亦如此。
整个故事最悲惨的是姐姐这个人物,从之前的相识到动摇到信任到深爱再到伤害,感情里受过一次伤的姐姐很难接受一段新的感情,难以想象姐姐后面是否能遇到真正的良人,是否还会把真心付给别人,我相信姐姐的结局是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难得的就是真心,而更难得的是你经历过荆棘后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仍然相信爱情,有无畏付出爱的勇气。
冯齐对姐姐的爱是真挚的,但拿得起放得下更是一个军人最应该拥有的品德。
他可能是委屈的,会觉得自己的老婆是家里包办的,但当他妥协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失去了拥有真爱的资格,有的说在感情方面前途一文不值,但真情才是这世间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冯齐凭一己之力伤了两个女人的心,我不知道他的这段采访姐姐看后有何感想,但对他的老婆却是致命打击,自己的枕边人心里一直想着别的女人,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对于故事里的两位女性我想说,女性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男人的手里,哪怕这个男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人生走到最后能陪伴的只有自己,好好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你可以相信一个男人,但同时你也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随时抽身的姿态,与自己独处,更不惧怕独处。
对于冯齐我想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你可能只是怀念那种爱而不得的感觉。
一位军人身上背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但如果连自己的小家都保护不了,这不是太讽刺了吗。
学会与自己和解,人要往前看,有的人仅仅放在心里就好,姐姐已经是过去式,而你有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世上哪有那么多圆满呢,有的时候遗憾更是一种美。
男人给女人承诺,不代表承诺是永恒不变的,而改变的原因又有很多。
什么海誓山盟,根本用不着等到山无棱天地合就敢与君绝。
冯齐在忏悔的时候,镜头很夸张的对准他的脸,于是他的脸显得很扭曲,扭曲的并不只是他的脸,谁都看得出来还有他的心。
故事跳出了北京,来到南方的小镇,很复古的感觉,湿漉漉。
于是故事也就不会干涩。
男人热情如火,发誓一定要娶那个离过婚生过子的女人。
谁都知道故事必定不会朝着男人和女人愿意的方向发展。
当然不会。
冯齐是军人,他的压力不光来自自己的家人,还有上级领导,于是他的无奈多少让我觉得可以原谅,而女人也是那么体贴,很懂事的离开,根本无所求。
所以男人忏悔的时候眼睛一直是红的,甚至没有一刻不在流泪。
我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无奈,但是可以感觉。
看片子的时候竟然睡着了,大概是因为中间的部分有些冗长拖沓。
结尾的部分,冯齐和安顿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我竟然莫名其妙的哭了。
眼前的这个男人,有点让人心碎。
演员出来的时候我有点儿傻,前几天看《麻辣婆媳》,里面的吴英为和何凝聚在了一起,这俩人早就合过伙啊
前些日子,为了打发去楼下洗衣房取衣服前的等待时光,我看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名字很普通,叫《冯奇的忏悔》,电影的来历也很普通,昆明买碟时没零钱找,店主随便抓起一张塞进我包里的。
于是我对它毫无了解,因此我对它毫无期待。
我就这样不经意把它放进机器,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名叫冯奇的年轻军人,缓缓讲述纠缠他一生的负疚和忏悔。
看完后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空白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象所有的往事都被抽空,所有的未来也被截断,人就那么被搁在一个时刻,陷入一片广大的茫然。
然后,我哭了,先是流出眼泪,继而不可遏制地嚎啕,那是一种荒谬但又理由十足地宣泄,不为具体什么人什么事,只是一场等待已久却迟迟未来的哭泣。
它终于来了,于是我把自己丢在里面,任由它摆布。
远离可以无理取闹的幼儿时代,成人的眼泪都被认为总应该是有理由的。
非要找出一个理由地话,那么我说:为我永远说不出口的忏悔。
为我永远也等不到的忏悔。
为你我终于在彼此的世界消失。
冯奇的忏悔,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冯奇。
网上搜寻才知道,这是以“中国情感口述实录”著称的女记者安顿第三本类似书籍《情证今生》中的一篇,由影坛著名夫妻档李少红、曾念平夫妇拍成系列电视电影,只是这回倒过来,一直在幕后的丈夫当起了导演;总在前台指挥的妻子隐于幕后作起了监制。
这部系列电影最大的卖点自然是安顿,因为片中的安顿由安顿本人扮演。
使得所有曾发生过的采访场景又半真半假地重复了一遍,这的确令人恍惚,安顿后来也说,每一个采访对象于她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够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导演叫了开始之后,安顿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那个本名林申暂时叫冯奇的年轻人眉宇间也尽是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
然后,安顿象以往任何一次采访一样打开采访机,对面前的人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我们慢慢聊……”演员林申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声音仿佛哽咽在喉咙里:“我叫冯奇……”一切就这样开始,这是注定能开启很多人情感之门的过程。
两年前安顿在潍坊相处过整整两天的那个冯奇又回来了,那个时时刻刻在心底鞭打着自己、被负疚折磨一生的懦弱男人。
故事的重新讲述,也许远比故事本身更动人。
多年前,山东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冯奇邂逅了后来被他称作姐姐的美丽女子。
每一段普通的人生,都会跟一场小小的奇迹相遇,至少一场。
冯奇也不例外,他先是得到了一个姐姐,继而得到了一个通信的笔友,终于得到一株小小的、爱情萌芽。
这洋溢着幸福的嫩芽只管在冯奇心中碧绿,却不管它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
年轻的心总是勇敢,误以为自己有能力保证任何一棵幼苗茁壮成长,他欣喜万状地向姐姐表白。
姐姐的心已然老去,她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甜和幸福,更意味着的痛和危险,她的拒绝婉转而坚决。
两个人都很坚决,于是展开坚决的拉锯战。
年轻的冯奇对自己的爱如此有信心,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他对姐姐的爱,包括姐姐自己的拒绝。
这不是很正常吗,当你年轻到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更不会承认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其实轻易就能挫败你,它只是懒得动动手指头。
人需要再长大一点,才能明白。
年轻的冯奇等不及了,冬天休年假的时候,他没跟姐姐商量,就擅作主张踏上了去往姐姐家乡的列车。
四十多个小时没座位的艰辛旅程,冯奇始终面带微笑。
我觉得那是片中许多动人小场景中最动人的一个,我们时常会在身边看见不由自主傻笑的人,以后再遇见,别笑话,为他高兴吧,因为他正遭遇幸福。
不用说,深夜陌生人的突然造访,会给一个闭塞小镇带来何等轰动。
冯奇的到来,没得到期待中的突破,反陷于温吞水般的尴尬之中。
姐姐和她的家人热情礼貌地接待了他,这热情和礼貌象征一种无法拉近的距离。
一个年轻军人为追求一个离了婚有一个五岁女儿并且还比自己大八岁的妇人而来,这使他们的所到之处都是探究而闪烁的眼神,象一根根锋利却无形的针,用措不及防地刺痛提醒着:那无影无形无所不在、舆论和道德的力量。
这就是姐姐反反复复对冯奇强调,你还太小,你还不懂的,那个世界了。
姐姐说,没有你,我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幸福,但我至少不会伤心;有了你,我就会有期盼,我就会失望,最终我会伤心。
我宁愿没有幸福也不愿伤心,你明白吗?!
冯奇当然不明白,可那时的他,以为自己明白。
他是那么有把握不会让姐姐伤心,只会让她幸福。
他的决心是那样真诚,为姐姐把明摆着的幸福弃之不顾而愤怒。
他终于决定离开,清晨陌生的站台上,对自己的失望让年轻的冯奇浑身无力,他说这种情绪是他所陌生的,他说他不知道,这种情绪以后将长久地伴随着他。
那一刻的失望是短暂地,姐姐终于赶到车站,愿意冒伤心的危险去求一次渺茫的幸福,在他的带领下。
故事越来越老套了,什么故事不老套啊,尤其关于爱情。
无非是爱,无非是不爱,无非是短暂的快乐和永远的遗憾。
接下来当然是两颗被幸福鼓涨的心无比地憧憬。
通信往来越发频密,期间冯奇考上军校,对未来有了更多把握。
他又去了趟姐姐的家乡,这回得到所有人完全地接纳,姐姐偷偷带他去看被前夫禁止探望的女儿,告诉冯奇这可爱的小女孩眼睛里长了东西,冯奇说,我们以后把她争回来一起生活,一定治好她的眼睛。
姐姐那时候的眼泪特别叫冯奇心动,也特别叫屏幕外的我心动。
当女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是她最美丽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保留把自己完全交付;也是她最悲伤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能够交付的东西,从此她只能失望了。
姐姐最美丽的时刻,当时我们目睹了;姐姐最悲伤的时刻,后来我们证实了。
冯奇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连冯奇自己都说不清。
带姐姐回家乡见父母一定是个关键,他以为自己足够坚决,以为自己会一直坚持,其实他已经动摇了,他只是还不能正视,他只是不肯承认。
紧接着,姐姐去过一次部队探望意外受伤的他,没有人说什么,但他却听出了每一个人的弦外之音。
连长家的那次谈话至关重要:表现、提干、前途,这些原以为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寻了来。
自己心中珍视的世界和身外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世界,以为它们会相安无事,原来有可能发生冲突,仅仅是有可能,年轻的冯奇就动摇了。
跟前面一往无前的坚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却很能够理解。
不是吗,生活永远会给胆敢轻视它强大的人们以教训,用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的方式。
动摇来自我们内心,我们不战自败,谈什么英勇。
从连长家出来,冯奇在心里说:姐姐,我终于背叛了你!
姐姐其实什么都明白,短暂幸福过后,她就胆战心惊等待着,伤心的到来。
伤心总会到来的,作为对她重新鼓起希望必然地惩罚。
有这样思想准备的女人才会爱得无怨无悔,如姐姐那样。
他们后来又见了一面,冯奇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对自己的决心做了最后一次、垂死挣扎地试探和考验。
他其实不必这样,姐姐应约而来,是来告别的。
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唯一的合影,他们彼此留给对方最后的笑容,他们在勉强维持的幸福中强作欢颜熬完时光,之后分离。
一年。
两年。
永远。
于是,有了一个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表情淡漠、内心煎熬的冯奇,多年后找到记者安顿,述说一场压抑多年的负疚,对一个女人的忏悔。
安顿说她尤其记得,访谈时,男人的眼泪,是一把一把从脸上抓下来的,那情景想来真是触目惊心。
我们原以为早就跟生活妥协和解,同流合污了。
竟然还有裸露着的伤口,执意不肯愈合,折磨我们拷问我们。
平静湖水的下面,尽是足以致命的暗流旋涡,它们一直都在。
据说这个男人要求安顿用真名发表他的忏悔,他这么做与其说为了弥补对姐姐的伤害,不如说是为了他自己的良心能得到最后解脱。
《冯齐的忏悔》结尾非常令人伤感,表情平静的女人拎着菜篮子经过巨幅海报,和她的淡漠相比,那海报上印着的书名格外荒谬,它叫《情证今生》。
我觉得这很矫情。
我更觉得矫情的,是安顿在剧中说的那段话,当年采访时放在心中没说出来后来在书中也被隐去,拍摄的时刻竟脱口而出,让现场每一个人都湿了眼睛:“如果我能出差到你恋人生活的那个小镇,我会去替你看望她,假装只是从那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找她要一杯水喝,看看她脸上是否有风霜的印记,是否有笑容……”这真的很矫情,哪怕我被这矫情所感动,还要这么说。
姐姐已经不需要什么忏悔了,她从来就没抱过希望,她只是从上天那里偷了一点幸福,上天收回去了,她便认命,如此而已。
冯奇的忏悔只是冯奇一个人的忏悔,与姐姐无关。
就象我们可能终生挚爱一人,却与这个人无关。
人是这样一种渴望热闹的孤独动物,从孤独中来往孤独中去,细想之下,没有一个时刻不孤独。
我感兴趣的不是忏悔本身,而是忏悔的由来,那至关重要,却又抓不住说不明的一刻。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起了神秘的变化?
这一刻之前,我们无比坚决;这一刻之后,命运的判决降临。
于是想起多年前中央台放过的一部译制片,好象是部英国电影:城里的青年来到乡下,与乡下少女一见钟情,度过了短暂但充满激情的假期。
年轻的爱来势汹汹,回城前两人约定了一生之盟。
乡下少女顶着巨大压力和众人的嘲笑,不惜与家人决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约在几天之后赶到城里,而城市青年也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
其间他忙着要去邮局取一笔至关重要的汇款,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起码的保障。
可事情就这么不顺利,先是查无此帐,要青年下午再来,下午又去,邮局还没开门,好不容易开门了,签名又有问题……总之诸多不顺。
焦急的心渐起微漾,当青年终于取到钱,赶往约定地点,一辆马车运送一面大镜子经过,正好挡住他的去路。
他看见女孩在路那边惶惶张望,可就是那最后的一点延迟,瞬间改变了他的心意。
少女只依稀仿佛看见青年的身影在镜中一闪,马车过去,路口空无一人。
就这样分离,再没见面。
印象里此片拍得细腻平淡,一如英国影片常有的风格。
约会那一整天城市青年心情的变化,都通过镜头很好地表现出来。
尤其那镜中一闪,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迅速得几乎不存在,我觉得,已经预见了他们的结局。
生活中有时会听见某个关于等待、坚如磐石的传说;耳闻目睹更多的故事,是被等待本身磨蚀、刹那地崩溃。
我们内心有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黑洞,瞬息之间,吸进所有光线,心中漆黑一片。
年轻是残酷地,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残酷,一切都源自那不识黑暗和危险、一味地乐观。
我知道,因为我曾经年轻过。
之后有时间会去把整个系列看一下。
窗帘从一小块到整个被风吹起来预示着冯齐袒露心声的历程。
剧中用了很多无意识的回溯,刚开始并没有留下地址但下一个镜头冯齐就收到信了,去影院陈把他介绍给同事的时候还是朋友马上就过渡到男友了。
冯齐让陈答应的那段,透着窗户外面是闲言碎语的家人是当时社会环境对这段关系的真实写照。
第二次合影的最后,两人的肩膀突然隔开了一段距离,也是分开的前兆。
第一次分别和最后一次分别,陈妍穿的是同一件毛衣。
记者去到冯齐的家里还毛衣,小男孩戴着军帽喊我要爸爸,不仅表明冯齐的选择是他的前途,还预示着冯齐以真实姓名发表文章对他家庭的后果,孩子也没能唤醒疏远家庭的冯齐。
剧的最后,陈妍出现在自己的家乡,她和她被许诺治病的孩子都没能走出当初男人嘴里所说的困境,墙上贴的也许就是记者出版的书,但对她来说都没用了,看见或不看见都没用。
火车上最先打招呼的是冯齐,一腔热血跑到陈妍家里的是冯齐,最先做出承诺许下未来的是冯齐,不在乎流言蜚语怎样中伤对方的也是冯齐,最后考虑前程的也是冯齐,当然了做出忏悔不顾家庭的也是冯齐。
其实,陈妍不是没有勇敢过,冯齐的妈妈打电话给陈妍后,陈妍并没有跟冯齐说,最后是冯齐犹豫不决的态度才让她真正放手。
两人在房间里朋友去找冯,冯齐因为一件小事说影响不好,坚决而果断,才是他真正的答案,那应该就是绞断最后一根绳子的剪子。
虽然单薄了点,少年的真诚在现实前不堪一击
冯齐在我抖音里忏悔了七八天,所以我只能来看看他到底在忏悔什么,林申真的帅,姐姐真的美,但是,我不能被美色冲昏头,事情的本质就是:迟来的深情不值一文,姐姐心软了,弟弟真的让人失望了……
渣是真的渣,苏也是真的苏,意难平
当社会赋予我们角色之后,每一次选择都不由自己。
太现实了 哭了
姐姐,爱无力。
2023-05-11忧郁是因为自己无能,烦恼是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暴躁是一种虚怯的表现。
女的:你千万不要为难!男的:千万别让我为难。我要让她知道,我用一辈子对她忏悔,为她祝福。?你想让她知道了再怎么办?。我可去你的吧!还坚持用真名接受采访,同时伤害了两个女人。他把梦留在过去,妻子却把未来的梦都交给他。
所以啊,诺言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心疼姐姐(。•́︿•̀。)
少年的真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男主的长相太戳我了
以为多悲惨呢。冯齐多半误解了领导的意思,虽然父母找领导说服,但领导哪有心思管这些,顶多意思是“赶快解决”而不是“拖沓留人口舌”,结婚还是分手倒是无所谓。唯一惨的是冯齐的老婆,也不敢问丈夫,可怜。
为什么要忏悔呢?如果当初选择了陈彦,就会永远都在犹豫不决中徘徊,这样亏欠更多。但凡是失去,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
真有意思,对爸妈负责,对前途负责,唯独不对心爱的人,也不对身边的妻子负责。这类人的忏悔真可笑。
男人总是来的如此热恋和短暂善变,成熟的女人总是如此清醒而珍惜眼前的幸福。冯齐早就知道了一切。
要姐姐就没星星了with雯雯
给三星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太过真实的人性让我反感。记得以前在剧组,有个大哥说过,林雨申这个人装的很,但他特别有演技和感染力,也挺有礼貌的,所以他的装不让人反感,反而给他增添魅力。我没见过他,也没和他合作过,但我看了这部电影,姑且相信了当年大哥说过的话。
鸿雁三年,女大十岁,离异一子,被拒绝,站40时,寻那一眼的罪,走火入魔的内伤,情为何物,欲壑难填,当初的诺言,现在的事与愿违,初恋劫……
爱其实抵不了万难……或者,他其实最爱自己。但是冯奇真的很帅,写忏悔录这一行为呢,哈哈哈哈安慰自己的良心罢了。
要珍惜破毛衣,也要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