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典型的日式温情电影,虽然看之前已经预设好了这部电影的观感,但那些被几近白描而出的真实生活、别出心裁的三处手持摄影使用,以及片末北野武式的空镜头回顾,还是给了我惊喜。
影片节奏平淡却无比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有着在我看来非常难得的不被刻意营造出来的安静,我们的人生不管走到生老病死的哪一步,其实都是一声安静得只在我们自己心里悄悄爆破的“嘭”,汹涌的心绪外是依然正常运转的世界、按时洒落的夕阳。
这部片子很好地把这样的氛围带了出来,毫不做作。
再加上烘托情绪的配乐进来的点不但很对,还都做得很好听,如此舒服的“动静”对比,我只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里感受过。
此外,三处用得恰到好处的手持摄影,也很能给观众代入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手持摄影的摇晃感本就很适合用于展现电影人生的“动荡感”,用在爸爸临别前的最后一夜更是很直接地向观众输出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无力感,让人不禁屏住了呼吸。
另外千惠上台前的紧张感,以及片尾父女俩吃早饭的日常感,导演都选择了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来呈现,在我看来,是真正达到了镜头语言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片尾两父女吃早饭的稀松日常,晃晃荡荡的视角,看着难道不像千惠在天堂幸福的俯瞰吗?
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千惠留下的“味噌汤”早已煮进了父女俩的心里,“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是汤里的独门秘方,让这碗汤无论时隔多久,都会在父女俩心里飘香。
最后,极具“杀伤力”的合唱虽是日影套路,无奈这招在荧幕前永远“百试百灵”,谁叫日本电影人永远都会认真对待这样的电影插曲,用最好的旋律与歌词轻敲我们的心灵呢?
这样的歌曲再配上片末既温馨又残酷,满载动人回忆却已然“物是人非”的空镜头回顾,已经能妥妥把这部影片推上四星了。
小花略显不投入的演技、缺乏足够铺垫而显得略显单薄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虽然算是缺点,但换个角度看,却是导演为还原真实生活煞费苦心的“直给”。
毕竟,小孩子跟大人互动时,本就有着那股漫不经心的纯真劲;而我们的人生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理由跟伏笔,有缘相遇便倾心,平淡度日便幸运。
最后的最后,如果大家已经看腻了那些因刻意煽情而略显“油腻”的温情片,但又无法控制自己在是枝裕和的经典作品前犯困,不妨来看看这部立意普通却深刻,套路明显却不做作的电影,听一听广末凉子在日暮时分静静拨奏手中的三味线,为我们唱出大家“灼灼尽欢颜,绚烂无需顾”的人生。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电影就结束了。
这是日本温情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没有激荡的冲突,没有剧烈的转折,像千百万人的人生一样,平平淡淡地就过去了。
可是一点不枯燥,有滋有味,有时爆笑,有时候落寞。
和《入殓师》一脉相承。
主人公从头至尾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尽管生命短暂,却一直被爱包围。
她的表达简单真实不做作,这也是日式温情电影独树一帜的地方,中式和韩式的多陷于脸谱化。
上次看到广末凉子是哪年的事我都忘了,感觉像上个世纪。
以至于直到片尾字幕打出,才惊觉这是广末凉子。
至于知道自己可能会死,为何还要生下孩子让他/她失去母爱这个问题,这部电影解释的极为充分。
有的人并不赞同,但我很理解。
小花的原形,不出意外的话,也会重复她妈妈的幸福生活。
她妈妈给了她五年无条件的钟爱,又耳濡目染爸爸和妈妈双方乐观坚强的心态,生命里的爱一生也用不尽。
“在人的一生中,教堂的钟声会为他奏响3次。
一次是出生时,一次是死亡时,还有一次是在婚礼上。
”伴随着这句旁白,一部关于千惠的人生悲欢电影拉开了帷幕,把她短短一生的三件大事:结婚、生子和死亡呈现在我们面前。
和日本其他治愈电影一样,这部《小花的味噌汤》讲述的虽然是癌症、分离和死亡,但面对人生最大的转折和悲痛,电影的表现手法依然是哀而不伤的,也没有强硬的灌输大道理,而是通过一碗小小的味增汤,作为整部片子的升华切口,看完之后,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治愈。
这部电影看到后半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惑:小花是千惠的女儿,并非主角,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却叫做《小花的味噌汤》,而不是《千惠的味噌汤》呢?
毕竟比起四岁的懵懂孩子,那碗一度治愈了癌症的味增汤,对千惠来说是更加特别的存在。
看完以后,我带着这个问题,想到两句台词。
一句是千惠的爸爸在她怀孕的时候,说的那句,“抱着赴死的决心,生下来吧”。
另一句则是千惠癌症复发后,心知自己无法陪伴女儿小花长大,忍着泪水所说的话:“你要做好味噌汤,然后呢,再努力做出其它东西。
”我突然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女人对抗癌症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对儿女的深切嘱咐,和祝福。
因为味增汤、或者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积极治疗,千惠的肿瘤得以消失,并奇迹般的怀上了孩子,但她深知如果留下孩子,随着怀孕过程中雌激素的增加,她癌症复发的几率将会变大。
明确对丈夫表示“不生”之后,千惠接到了爸爸的电话,电话中,爸爸斩钉截铁的表示:生下来,抱着赴死的决心,生下来。
一开始,我为千惠觉得委屈,哪有这样的父亲,不顾女儿的生死呢?
后来,看到爸爸来探望千惠一家,和小花玩耍,对所有人微笑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过来,所谓“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说的其实就是千惠的爸爸,因为他自己也长期患病,知道女儿剩下的日子里,都将在康复、复发中度过,而癌症治疗有多痛苦,一个孩子带来的安慰和勇气,就有多强烈,尽管现在担心,但也许,这将成为千惠未来对抗死亡的最大的希望。
希望和勇气,对一个癌症病人来说,多么重要,不言而喻,深知这一点,才会有那句“抱着赴死的决心,生下来”。
我想,千惠也在小花出生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癌症复发后,她看着故作坚强的丈夫和懵懂的女儿,把泪水和恐惧压在了自己心里,不仅没有因为时日无多,对小花过于溺爱,反而买来围裙、小刀,近乎强硬的让这个四岁的女儿站上了厨房的小板凳,甚至表示:“做味增汤,是你的责任”。
她日复一日的向小花展示,做饭是多么非常美好的事情,人只要能好好做饭、好好吃饭,那么就一定可以好好生活。
小花哪里懂什么生活,她看着母亲的笑容,开始了味增汤的初体验,捏豆渣、切豆腐、做鱼片,爸爸看她拿刀,吓得连连哀嚎,她却开开心心的,做得有模有样。
当她颤巍巍的端着汤碗,放到爸爸面前时,作为观众的我,几乎想要鼓起掌来,也明白了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点。
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句妻子对边关丈夫的嘱托,是家人、爱人之间,最深情而简单的爱。
而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能有多大呢?
生死之际,不过就是健康、平安,可以学会一道菜,养活自己,好好生活。
就像千惠对小花说的那段话:“要想好好吃饭,就要用心做饭。
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不能糊弄。
你要努力做一个总对他人微笑,健康又坚强的好孩子。
所以,首先你要做好味增汤。
然后呢,再努力做出其他的东西。
懂了吗?
”是啊,先学会做味增汤,然后再学会其他菜色,就像人的生活,也不过是从做饭、吃饭这样的小事做起,而后,渐渐扩展到整个生命中。
所以,比起《千惠的味增汤》,《小花的味增汤》这个名字,或许才是最贴切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母亲传递给孩子的,最诚挚的生存哲学。
推荐电影微米是认真的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其实是我领导推荐给我的,看过后我的第一想法是我领导(男滴)在看的时候有没有对着电脑流眼泪咧?!
反正这碗日式鸡汤灌得我真真是泪流满面。
电影的开始是很幽默诙谐的,用很舒缓朴实的情感输入描述着男女主之间那种一见钟情下的狂热,水到渠成的结合。
日本主妇总让人有种从容不迫岁月静好的感觉。
没有家长里短,没有婆媳紧张。
影片里的千惠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即使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也会微笑着温暖自己爱着的每一个人。
在男女主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千惠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必须切除左胸。
千惠因为洗澡时看到做过手术后的人的样子而拒绝接受手术时,信吾只是拉紧她的手,轻笑的调戏般的说以为她哭了呢!
然后就自顾自的说起出院以后要去怎么美好的加拿大,而去之前得先结婚。
他没有提及与手术有关的事情,而是给千惠描绘了一个未来,那个未来里有他们。
这瘦弱的男人看似吊儿郎当,甚至有些邋遢,但是却是一个难得的好男人。
在明知千惠因抗癌药剂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不孕,甚至随时会复发而死亡的前提下,还是请求千惠的父亲允许他们结婚。
不否认这个决定有些冲动,甚至是草率。
因为爱,他此刻只是想要守护这个女子。
千惠的旁白说: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我还是和这个男人相遇结婚,我真的很幸运。
这份幸运对信吾来说我想也是一样的吧!
一年后千惠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而这对于一个癌症患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千惠去找声乐老师,老师的女儿亦是千惠的好友问及她的决定时,我想着千惠是不是要不顾一切的生下这个孩子。
可能是受国产剧的影响,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千惠要舍弃自己,坚决为心爱自己的男人生下这个孩子。
直到千惠去医院确诊后接到爸爸的电话时,我才知道原来千惠的决定是不生。
这个决定无可厚非,毕竟从怀孕至分娩这个过程中,因为不能用药,会加大癌症复发的可能性。
当千惠接起电话,电话那头的爸爸说:你死不要紧,以赴死的决心生下来吧!
千惠听后第一反应是:开什么玩笑!
老实说直到片尾我才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真正的用意。
夕阳西下的海边,千惠告诉信吾:我决定生下来了。
信吾用相机挡住眼睛,哭得像个孩子。
就这样电影的小主人翁小花降临了。
在小花八个月大的时候突然不吃母乳,这也验证了千惠癌症复发了。
他们每天早上开车两个小时去山间老神医家治病,调整饮食、调整生活习惯,坚持吃以味增汤和糙米为主的日式早餐。
电影也在细节里告诉我们,困难面前少不了家人和朋友支持。
信吾的爸爸,为了给千惠治病而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金,却不告诉信吾。
信吾的朋友阿良深夜送来一个厚厚信封对信吾说:你更需要钱!
庆幸的是一年后,苦尽甘来,癌症得到了控制。
这与千惠的坚持、信吾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或许一开始信吾说娶千惠是为爱一时的冲动,那么现在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磨砺后依然如故,我想说千惠是真的嫁给了爱情。
生活趋于平静,然而却阻止不了疾病和意外。
千惠的癌细胞扩散了全身,所以她决定给小花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
看着四岁的小花踩着两层小板凳,一步一步按着妈妈的指示做着汤底,将豆腐放在掌心,小心的切着。
最好的传承不就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下去的方式吗?
妈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许方式有些揠苗助长,但又何尝不是爱的急切呢!
电影里有个画面是小花和妈妈一起洗澡,小花说:妈妈,你的胸被切掉了吗?
痛吗?
胸我买给你。
千惠的无言以对,千惠明白终有一天她会离开小花。
所以她日复一日地向小花强调着学会做味增汤的重要性。
因为生病,所以千惠知道健康的可贵。
千惠认为饮食健康对于生命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尊重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就要从做饭、吃饭这样的小事情做起。
千惠坚信只要小花能坚持做好味增汤,就会健康的活下去。
所以即便不忍心,也会笑着坚持让小花去学习。
四岁的小花也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妈妈,为了妈妈能安心住院治疗,她对妈妈说自己会照顾好爸爸。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千惠跟她的姐姐说爸爸,真的好伟大!
这时我也才明白为什么爸爸会让千惠以赴死的决心生下孩子。
因为爸爸病了很久,他明白在病痛的折磨中是什么让他坚持到最后的。
看到这,我却不由得想起千惠两次住院抗癌的画面来。
第一次是千惠和信吾准备结婚了,被查出癌变。
信吾用语言给她描述了一副有她也有他的未来,就是这些未知的美好支持着千惠。
第二次是小花四岁的时候。
千惠躺着病床上,病痛的折磨让她蜷缩着身子,看着床头的全家福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她对姐姐说:抗癌剂治疗让她觉得不如死了算了,然而想到小花,又会觉得这都不是事!
千惠为了让小花能记住自己唱歌时候的样子,强忍着全身的疼痛,穿上礼服登上师姐的音乐会。
整部影片最煽情的部分留到了最后的舞台上……
偌大的舞台成了千惠的告别仪式,千惠放声歌唱,为了小花、为了信吾,也为了自己。
当和声起,红色的帘幕拉开的瞬间,眼泪真是止不住的向下流。
我愿变成满天星照亮你寂寞夜晚汇成明亮的星光哪怕三亿光年远一直陪伴你身边你和星星约定了所以选择了我吧想再一次牵你的手与君并肩人生路谢谢你生在人间
伴随着歌声,回忆一幕幕重新浮现在脑海……千惠,庆幸你遇见了这样一个真心爱你男人,感谢你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动。
我相信心怀希望的人都会化为满天星辰,永远陪伴在你爱的人身边。
一碗味增汤似乎让千惠离世后,小花和爸爸的生活看上去没有多大改变。
小花也会用妈妈教会她的爱乐观且坚强的生活下去。
生命里的爱,一生也用不尽。
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莫大的幸福,爱自己爱家人,知足才能常乐!
画面配乐节奏都是熟悉的治愈系日影,平凡的生活堆积着满满的感动。
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父亲对女儿说的那就话,做好去死的决心去生吧。
还有丈夫得知有女儿的高兴和女主都告诉他会复发癌症不想生,虽然嘴上同意但他的种种行为难道不是在暗示女主想要孩子吗,去医院检查那个场景是真的心疼女主,丈夫和医生都在说孩子在动可爱啥的,有考虑过女主的感受吗,身为母亲做出不想生的决定难道很容易吗,她肯定更痛苦吧,还要面临着自己可能癌症复发的恐惧,为什么就没人关心一下她呢?
全部电影赚足了我的眼泪,哭的纸巾一张不剩。
佛法到一定程度,就是理解所有人的苦。
在这里,女主得病是苦,男主爱了一个得乳腺癌的姑娘又因为爱情发疯要娶她为妻是苦,男主的爸妈心疼儿子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是苦,看到儿子一往情深最后只好同意是苦,得知自己不能做母亲是苦,怀孕纠结是苦,想活下去是苦,看到丈夫对着B超情不自禁叫小宝宝又尊重自己的选择看着他苦是苦,决定以必死的勇气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是苦。
抗癌是苦,家庭看病拮据是苦,看着孩子过早太懂事让人心疼是苦,一切都是苦。
活出自己是苦,活不出自己是苦。
好羡慕对人间的执念。
佛法多画芭蕉,芭蕉是殇风速朽之物,刹那绿而大而茂盛遮天蔽日,不过是佛陀的障眼法。
换个角度,无非是一个花样年华得了乳腺癌的姑娘,4年后留下一个从小没妈的孩子,和一个奔四的一次离异一次丧妻的鳏夫。
世界没有任何改变。
日本电影多以“一定要活下去”的感动。
嗯,其实我挺羡慕有如此人间执念的人。
明明是一棵留不住的芭蕉树。
看得我差点就想,带一个孩子来看这个世界也很幸福。
早点离开,未必是件坏事。
下辈子别来了吧?
一起去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
电影三大母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日本电影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非常细腻,平淡的细节中处处透出干净美好的爱,味噌汤,曾经给身患绝症的妈妈带来希望,于是她也希望教女儿做好味噌汤,一点一滴的陪伴与教导,只想让女儿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也能勇敢坚强的活下去,两母女一起做美食的时光恬静美好,还有一个如此深爱着她们的父亲和老公,全片没有一句我爱你,但是却处处透着我爱你的呼喊,发自内心的。
情人节,看一场暖心的美食治愈系电影,比看爱的死去活来的青春剧要温暖的多。
在治病期间,根据常理,千惠家人们应该都被告诫过生孩子会提高雌激素,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但即便如此,信吾听到千惠怀孕第一反应是欣喜,第二反应是在千惠专门说先不要告诉父母的前提下通知了父母,第三反应是千惠决定不生之后的沮丧,自始至终他没有主动想过怀孕对千惠的影响;千惠父亲得知消息更是说要以赴死的决心把孩子生下来;医生竟然说“生吧,给其他病人信心”。
怀孕至生产期间影片更是没有丝毫着墨千惠身体的变化。
纵使后半段竭力表现信吾的贴心,但妻子生病连饭也不做,指望着小女儿学做饭将来照顾,怎么来说这也算不上什么实质的爱吧。
父亲的话更是解读成增强千惠活下去的信念。
哎,真的,至于吗?
我打字下来真的是为千惠委屈,未婚时期帮父母照顾弟妹,结婚了又要承担为夫家传递香火的重任。
她不能为自己活着吗?
简直都能想到她怀孕期间对死的恐惧,却又要以母亲之名坚强的矛盾心态。
一星给千惠怀孕后决定打掉的第一想法,一星给小花。
爱情没有生命重要,请不要以爱之名来绑架女性。
剧透较多,可看完电影再看影评,可比较出大家关注点的差异,毕竟每个人眼里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
不介意剧透的,请随意。
一)、太长时间没看到如此感人肺腑的电影,边看边哭,尤其是当妈妈弹唱到“命运复无常,明日无归处。
灼灼尽欢颜,绚烂无需顾。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情节)时,明明大家都是笑着的开心的,偶却彻底无法再压抑自己,任由自己痛哭流涕。
这让偶想起那些逝去的亲人及乡邻,明明只是很平常的絮叨,理所当然的以为后面这样的对话有的是机会,不曾想那就是最后一次。
回到老家再也见不到你熟悉的那个身影,再也没有人在我坐下后搬出她所有好吃的让我尝一遍。
也鲜有人提起她,不禁令人产生错觉,她究竟是否存在过。
第一次接触死亡,偶也感到很疑惑,实在太难理解。
其实一直到现在,偶也不能说自己很理解,依然困惑不已。
想想也没啥,自古以来,无数先哲给出无数解读,我还没有自己的解读不知道怎么解读,所以依旧困惑着。
她说虽然经历波折,最后我还是赚到了。
能和这个人相遇、结婚,我真的很幸运。
是啊,她真的很幸运。
从一开始她就说:在人的一生中,教堂的钟声会为她奏响三次,一次是出生时,一次是死亡时,还有一次是在婚礼上。
所以结婚是和出生、死亡同等重要的人生大事。
然而画风一转就是两人狂奔去教堂结婚,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选择的,这是何等的幸福啊。
身边不乏因为父母逼婚而结婚的朋友,也有坚持为了爱情而结婚的,也有到了年龄觉得应该结婚而结婚的。
不能简单地说谁过的好谁过的不好,都有过的好的时候,也都有过的不好的时候。
想想自己赞同的是哪种呢,当然是彼此合拍温馨的啊,就像千惠和信吾那样。
信吾有些神经大条,总是稀里糊涂的,但她却选择了他。
至于为什么,虽然她没说,我们也能想到,除了爱还会因为什么呢。
在信吾眼里:他对她是一见钟情,从遇到她的那一刻起,就満脑子想着她。
甚至耍了个小心机而得到她的联系方式,并开始猛烈追求她。
最开始的相遇到相恋,美好温馨而又顺顺当当。
然而某天千惠查出了恶性肿瘤,他说就这样我最爱的女人成了癌症患者。
千惠不愿做手术,信吾安慰她:出院后就带她去加拿大看落基山脉,可美了,把这些小事全部都忘掉。
不过在这之前要先结婚。
千惠的父亲说疾病可能会夺走一切,疾病会粉碎很多希望,千惠可能生不了孩子。
这些并没有让信吾退缩,也越发坚定了娶她的决心。
这让偶想起发小跟我说起我们的初中同学小吴,她也是个苦孩子出身,妈妈患病无法劳作,自己也患病令容貌变形(发小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变得眼斜嘴歪,走在路上经常有人指指点点,视力也越来越模糊,大概长期吃药的原因,怀孕的机率也不大)。
发小说她老公对她挺好,没有嫌弃她,为她忙前忙后。
前年听发小说,她生了个很健康的女儿。
哇,真好。
偶跟发小说。
其实再想想父母,小时候爸爸患病卧床的时候,也是全靠妈妈照顾。
还有前年结婚,婚后一年就查出了肾病的朋友的丈夫,很多人劝她离婚,可善良如她,怎会轻易抛弃刚刚新建的家庭呢。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
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话语安慰她。
她反倒挺乐观,她说当结果确定下来后,反倒感觉像心里有块石头落了地。
慢慢接受它,能治尽量治,其它的走一步看一步。
他们都过的相当不容易,尤其是当他们被疾病折磨着,身边的亲人也跟着担惊受怕。
过年回家往往会听到那些生老病死的事情:有个多年的乡村游医在查出癌症后,跑到自家楼顶一跃而下,女儿女婿在奔丧的路上发生车祸,听说女婿要严重些。
几年前邻村大姑的妹夫查出癌症后直接跳河,再次见到大姑妹妹时,发现她老了好多。
二)、然而千惠却怀孕了,怀孕会加大癌症复发的可能性,她有些犹豫。
信吾非常想要孩子,千惠的父亲对她说:请以赴死的决心生下孩子。
她的主治医生也建议生下孩子。
在海边散步的时候,千惠告诉信吾,她决定生下孩子。
信吾听后激动地哭到不能自己。
在生下女儿九个多月的时候癌症还是复发了,信吾收到消息有些绝望。
他想尽一切办法,只要能治就去试试,在同事介绍的神医建议下他们改变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心态,开始吃糙米与味增汤的日式饭菜。
就这样竟然续命到小花四岁左右,癌症还是复发了,这次直接蔓延到了全身。
千惠开始教女儿学做味增汤,说是做汤,也是向女儿传递一种信念:只要学会做味增汤,就一定可以活下去。
然后,你要学会做很多很多的菜肴,还要学会做便当。
好好吃饭,好好做饭。
是啊,这太重要了。
想想我妈也是如此,只要听说我没吃饭,便立即嘱咐我去吃饭。
在家的话,她也会马上开始烧菜做饭让还没吃饭的人吃饭。
后来离开家便没法好好吃饭。
要想好好吃饭,就要用心做饭。
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不能糊弄。
你要努力做一个永远对他人微笑,健康又坚强的好孩子。
所以,首先你要做好味增汤。
然后呢,再努力做出其他的东西。
简单朴实的道理,当初听家人讲的时候并未觉得有什么。
走过不少弯路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做的并不好,很多时候本末倒置了。
就自己而言,明明消化能力不好,工作后却总是胡乱吃饭,导致越来越讨厌吃饭,不饿不吃,恶性循环。
直到偶然跟一位同事一起带饭才体会到吃自己做的饭身体会舒适快乐的度过一天。
这也是偶开始自己做饭带饭的根本原因。
她总说“我很幸运。
”是啊,她的确很幸运。
老公为了跟她在一起,不顾家人反对,接受亲人好友赠与的钱财帮助老婆治病,他也承受了很多(跟前妻离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前妻不愿生孩子)。
女儿也乖巧懂事,会做味增汤,会自己洗衣叠衣,会好好照顾自己,虽说出于无奈,不得不教会她照顾好自己。
偶想,即使父母健在,也可以教小朋友一起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至于离家在外,生活一团糟。
(偶自己便是离开家后自理能力极差,也吃了不少苦头。
)三)、哦,对了,看了这部电影,偶决定购买一直想买却没买的图书《众病之王》。
脑海里一直挥散不去的画面有三幕1、千惠在怀孕后拜访老师时千惠的好友说“其实你已经想好了吧,只不过在找支持你的人吧。
”,千惠好像被戳中内心般的露出微笑,正欲开口画面切断变成男主在狂欢的画面。
2、千惠第一次去产检时看着孩子跳动的心脏,有点小任性的转过头去不看却流露出纠结和委屈的表情和泪水。
3、医生跟千惠说“生下来怎么样时”画面切向千惠,木讷的坐在那眼神呆呆的看着医生。
听见医生说的话时明显的加重了呼吸,闪烁的眼神和几次微微张开的嘴都在表达的她内心中小小的抗议。
---评论区的大家都对在千惠怀孕时,丈夫的反应,父亲和医生说的话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有人说这是女性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有人说生孩子是她人生的某种意义。
可在上帝视角的我看来,这些无非在剥夺千惠的选择权和生活的可能性。
我们的有感而发都是我们从上帝视角看完了整篇故事才说出来的,但我们都不知道千惠如果决定不要孩子她的人生会怎么样。
我知道千惠很开心生出小花,我知道千惠是微笑着离开的。
可我不知道千惠在决定生的时候是不是自愿的。
在电影中我只看见了在前面喜极而泣的信吾和在后面一直控制情绪的千惠。
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是很伟大的事情,可这不是女性唯一的活法。
当我们给予她选择的权利,也就包括了不选择这条道路的权利;当她不想冒着风险生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她说,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我很喜欢电影的句号画在“我很幸运”上。
幸运地诞下一位小天使,幸运地小花很健康,幸运的爱的人还有陪伴。
或者说幸运的这次选择没有遗憾。
节奏感觉有点问题,但总体是感人的。涉及到癌症生死的问题,很难不感人
日式绝症亲情片,但却一点都不苦情,用很舒缓朴实的感动来温暖人心!只是父亲那句“你死了也不要紧,要有拼死的决心把孩子生下来”我还是难以理解。但看到小花围着小围裙做着味增汤时,仿佛就是千惠的一种生命与爱的延续,又会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吧。好好吃饭,好好做饭,普通的日常也是生活幸福的证明
这算是广末凉子近几年来演的最投入最出彩的一部了!四星……
有人评:日本人真是善用温情拍恶心的东西。但依然恶心。
有点三观不合吧,为嘛一定要为了孩子让癌症复发啊……
生孩子对女人到底有什么好处?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
我的所有幸运就是遇见了你。前3/4很无聊,夸张的爸爸和稚嫩的小花。从妈妈阳台唱歌开始我情绪就上来了,然后止不住的状态。。。
女主人公一直在笑,一直在笑,令人动容
节奏和价值观都很差,很心痛是真人改编,希望这样的傻女少一点
无聊
“以赴死的决心生下来吧!就算你死了也没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啊拿女性还真当机器看啊~
无论看多少都get不到广末凉子 总觉得五官太用力了
这里面的那个小女孩太小了,连镜头在哪儿,该看哪儿都还不知道呢,看着特别出戏,这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了芦田爱菜,觉得由她来演这个小女孩会特别合适,上豆瓣一查,也是巧了,电视剧版的就是她来演的,不过她现在也长大了,也演不了《白兔糖》和《再见我们的幼儿园》里那个年龄段的小女孩了。
不行,部分日本电影真的是有点做作,这碗味噌汤太浓了
爱的教育。
我只想说,在所有前提不变,只是把日本电影换成国产电影的话,它能有多少分?俗套的故事,并没有在俗套中产生新意。
哭死了😭😭😭
我还挺愿意看这种人生流水账的,谁的生活能逃开这些课题呢:爱情、婚姻、生育、疾病、个人理想。千惠为了意外得到的孩子,不惜停止药物治疗癌症,乍一听有点伟大,但她自己也知道,即便用药也不一定能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与其这样,不如把生命交到另一代手里吧,边走边看,我们都在靠运气生活啊,能有权利选择生命如何进行,很幸运了。
感觉特别怪…
拍的平实而温暖,并没有很多过于戏剧化的表演。所有的故事都似乎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有一种克制的悲哀,不是扑天抢地,只是不知不觉中眼眶湿了。所有的人从容面对死亡这件事情啊,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国民性。与多年前匆匆看过相比,我现在更关注的是剧中医生的表达,以及在心中揣摩着,如果我的病人是剧中的千惠,我会怎么样面对和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