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
·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
·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
·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
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
·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影片采用巴黎的医院与贝尔格莱德的核研究所两条故事线交错进行。
虽然本片叙事技巧并不算新鲜,但导演对于画面和叙事节奏的把控都十分老道,不断出现的正反打镜头连接切换两个时空的故事,显得对比感十足;而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随着故事发展,个人境遇也出现了鲜明的落差:年轻的科学家们从一开始在病房载歌载舞的欢快到绝望后的心灰意冷,教授从一开始的封闭绝望到最后的坦诚与温和。
整部电影无论是在两个叙事的内部和彼此之间,还是人物的生活的前后差别,都形成了鲜明对比,结构非常工整。
本片并没有探讨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展示了面对行将死去的同类时,人类自然流露的同理心和牺牲的勇气:无关国籍,无关意识形态,只是因为你陷入困境就决定要帮助你,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骨髓移植。
虽然最后的独白略显刻意和煽情,但出色的画面和故事依旧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不同于奥本海默中走向毁灭的链式反应,这部影片则是拯救生命的链式反应。
到底什么是绝密配方?
一开始我以为是核燃料,到了片尾才恍然大悟,爱和沟通才是弥合人类鸿沟的绝密配方。
但讽刺的是,放弃研制核武器的南联盟早已不复存在,这个配方真的能拯救世界吗?
感谢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差点儿错过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影片根据冷战期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改编而来,述说了在核战背景下的人性博弈,故事主线明确,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配上光影和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官非常舒适。
尤其是暖色的光,本该是温暖的,却透露着阴暗和压抑。
几次歌曲的出现都恰到好处的烘托着氛围。
影片开始,演职人员的姓名就以化学公式的形式呈现,很有意思。
对于不那么了解历史的我来说,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了解一个七十多年前真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钦佩于科研人员对科学的追求(核研究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真的很了不起),感动于哪些勇敢站出来的志愿者们,通往成功的路上或有牺牲,但人们不会忘记,人性的力量直直的打在心上,是一场对自我、对他人的救赎。
故事里几位主人公深深打动了我,眼神的情绪表达很到位,将专注、心疼、挣扎、坚定等等展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爱与生命力。
科研人员对研究的狂热,年轻人的活泼性格(2个小帅哥真的太逗了),小家庭的美好生活……教授*2、修车老板(胆小又勇敢)、维修工人(后面他的经历很好的解释了他的眼神、状态、心理)、家庭主妇(每次出现氛围都轻松了)、助理医生……
(不能剧透太多)两次热泪盈眶,几个画面印象深刻:献血时大家唱起了歌儿。
压抑、紧张的氛围第一次有了大的起伏,那么的欢乐、美好,让人觉得一切都往好的地方发展了。
一边翻着字典一边用不那么熟悉的语言表达。
两枚硬币静静的躺在托盘里。
老教授边翻页眼神逐渐认真,转身、站起。
收音机终于搜索到了熟悉的电台,几个年轻人展现出了磅礴的生命力。
警报器……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广义指事件结果包含有事件发生条件的反应。
狭义指核物理中,核反应产物之一又引起同类核反应继续发生、并逐代延续进行下去的过程。
“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世界也存在另一种可能!
这家医院发生的事情,将被历史铭记,作为一种独特的团结行为。
“我一直站在人道和科学这一边。
”“因为我知道这最终目的是什么。
”“记住!
人生总有选择的时刻。
”“有人说,我们的国家有五个季节,春夏秋冬,和轰炸季。
”“他们为生存而战,而你,你却已经放弃了希望,是吗?
”“因为我知道没有希望,你也知道的。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事件都引发下一个,每个人都要辨认出真相,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的。
“供体必须清楚他们面临的风险,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行说服他们”“你在贝尔格莱德骗了我们,现在又在这里骗我们,你从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有生命危险,你从没有告诉我们实验的目的,你是个坏人,教授。
”“我在外籍军团服役了十年,见过太多死亡……年轻人就这样消失了,他们没有机会,你有!
人只要还有希望,就要继续战斗。
”你说的对,链式反应确实存在。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导致我们存在的一系列事件,而存在并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这是一个过程。
一个人会帮助另一个人,就是这样,不是出于利益或是背后的意图,就那么简单,就像喝一杯酒一样。
一个人会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甚至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让另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我们力量和爱,而我们也会把这份力量和爱传递下去,知道我们碰触到上帝的面孔,并成为不朽。
也许这就是一切的意义。
在我们消失之前,传递生命,添加一条新的链条,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链式反应。
一个南斯拉夫物理学家和一个法国医生的故事,被片名耽误的年度神作:这哪是什么配方,分明是一封写给人性的情书说真的,要不是在朋友圈看到好多人推荐,我都不知道北影节还有这么一部片子。
一开始看到片名《绝密配方》,还以为是什么谍战片呢(笑)。
结果一看预告片才知道,这是讲核武器研究的。
老实说我当时就犹豫了 - 天呐,又来一部《奥本海默》吗?
最近这类题材是不是有点审美疲劳了...但是!看完我只想说:我错了,真的错得离谱。
这部电影讲的是1958年的一个真实故事。
简单说就是:南斯拉夫有一群科学家想搞原子弹,结果因为实验室条件太差(感觉有点像我们初中做化学实验时的操作失误...),不小心把自己给辐射了。
然后故事就变得有意思了。
你想啊,那会儿正是冷战时期,这群搞核武器的科学家除了自己国家,哪还能去?但命运真是神奇,他们最后竟然去了"对立阵营"的法国治疗。
更巧的是,负责治疗他们的法国医生是个特别讨厌核武器的人。
这搭配...怎么说呢,就像是让一个素食主义者去给屠夫看病?(不太恰当的比喻,见谅)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真的让我看哭了好几次。
那个法国医生虽然一开始很纠结,但还是决定救人。
问题是当时的医学技术特别落后,连骨髓移植手术都没在人身上做过。
你们猜怎么着?医院里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车工,二话没说就自愿捐骨髓。
还有个刚生完孩子的年轻妈妈也报名了。
我真的...这段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换我我敢吗?
可能真的不敢。
还记得片子里有个特别暖的镜头:一个塞尔维亚女孩因为治疗掉光了头发,特别自卑。
结果第二天,护士给她买了一顶特别好看的假发。
这种小细节真的戳中我了,比那些大场面催泪多了。
说实话看到后面我都有点懵:这些法国人为啥要这样帮"敌人"啊?
但转念一想,可能人性本来就是这样吧 - 在真正重要的时候,什么政治立场、国家对立,好像都没那么重要了。
哦对了,这事儿最神奇的是:这次治疗意外开创了人类第一例骨髓移植手术的先例。
就...你们感受一下这个戏剧性。
本来是为了造原子弹,结果阴差阳错救了后面无数的白血病患者。
不过看完我倒是有个很俗的疑问:如果南斯拉夫真的造出了原子弹,是不是就不会解体了?
(好像有点偏题了...)总之如果你最近心情不太好,特别建议去看这部电影。
虽然确实有点偏文艺片,节奏可能不是特别快,但是真的很治愈。
就像片中说的:"人的存在是链式反应。
"这话原本是讲核裂变的,但放在人情世故里好像更有味道。
网盘下载要个赞不过分吧,宝
5星致敬人类友谊与世界和平,南斯拉夫曾经无限接近生产出原子弹我信,毕竟南斯拉夫最发达的时候已经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汽车与航天业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
失败跟急功近利的领导有关,也跟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关怀有关。
人类需要竞争、屠杀、劫掠。
但也需要友谊、帮助、关爱。
影片巧妙的将所有爱恨情仇的纠葛用科学链式反应来表达,既放大了情感表述又行云流水,让观众看得懂看的入戏,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情影片。
很开心参与了不散组织的《绝密配方》观影活动 !
电影如我期待一样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塞尔维亚的电影,很惊喜。
电影中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冷战期间的历史和秘密,通过导演巧妙搭建的错综复杂的人故事结构,每一个细节都似乎隐藏着重要线索,让我跟随着主角的脚步一同解开谜团。
故事情节紧张刺激,每一场戏都充满了悬念,让我很难以预测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影片中还拍摄了一些救治画面,尤其是抽骨髓那里,让人心痛。
电影最后的升华,链式反应耐人寻味,很感动。
影片还巧妙的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关系,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人与人的链式反应”男主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威胁还要面对各种欺骗和背叛,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的猜测和推理,才能找出来真相。
除了好的剧情以外,影片中的配乐也非常好,在影院当中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充满神秘感的氛围,每一段音乐都暗示了电影细节,让我沉浸在故事当中充分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内心情绪(挣扎和纠结)。
片尾曲让我久久不能平复。
综上所述,电影《绝密配方》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反战电影,通过鲜为人知的史实和其中折射的人性光辉引发触动!
#北京国际电影节
首先尊嘟非常感谢不散观影团给我此次🆓观影的机会🥰 自从看了这部片子的预告就非常期待~果不其然在大荧幕上看到后让我有极大的感触🥹 片头用方程式介绍演员和角色特别有意思!
看完电影我最记忆深刻的其实是《生与死》🥲 就像片子里所传达的“链式反应”——世上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相呼应的根本没办法完全割开🥸 角色的种种矛盾和遭受的苦痛都让我非常心疼💔最后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相当成熟和震撼!
体验感算得上绝佳了🫂 也十分庆幸同样在场的观众都很有观影“意识”和素质🥳 映后拥有了导演和男主的亲签开心鼠惹✌️ 主创们都很可爱且非常帅气😆#北京国际电影节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绝密配方》
今天聊聊塞尔维亚 / 北马其顿 / 斯洛文尼亚 / 黑山 / 法国电影《绝密配方》。
片名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 Chain Reaction / Guardians of the Formula / Čuvari formule (2023),别名配方的守护者 / 联核反应。
在《奥本海默》引发全球对核能关注的热潮之际,《绝密配方》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一个同样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故事关于医学与核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交集。
影片改编自Goran Milasinovic教授2017年出版的《Slucaj Vinca》(Vinca Case)一书,影片回溯了1958年冷战时期南斯拉夫核计划的秘密,以及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手术的艰辛历程。
当时南斯拉夫政府正秘密研发核武技术,Vinča核研究所作为南斯拉夫最重要的核研究机构,有许多年轻科学家在此实验和研究。
1958年,研究所内的一次事故让八名科学家遭遇了致命的核辐射。
由于零功率反应堆发生超临界事故,这些科学家受到了远超安全限度的辐射。
其中,六人被紧急送往巴黎接受治疗,最终一人不幸去世,五人经过治疗后恢复健康并回到了南斯拉夫。
他们能够幸存,正是因为采用了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的骨髓移植疗法。
这一事件,发生在冷战的阴影下,打破了核科学与医学的界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是核研究的警示,也是医学创新的里程碑。
影片一开场,我们便被拉进了一个紧张的实验室。
法国科学家乔治·马特博士正忙于进行一项可能改变医学史的骨髓移植实验。
实验成败不仅决定了他未来的职业生涯,还可能拯救无数患者的生命。
影片缩减了受伤人数。
事故发生后,南斯拉夫政府紧急决定将几名受辐射的科学家送往法国居里医院接受治疗。
此时,马特博士接手了这项挑战,开始进行开创性尝试,对这些辐射受害者实施骨髓移植。
这是医学史上第一次,在无关捐赠者的情况下进行的人类骨髓移植。
这部电影通过交织的两条叙事线,展现了冷战时期东西方的紧张对立。
一方面,南斯拉夫的科学家们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秘密进行核研究,他们的命运不仅代表个人的挣扎,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另一方面,法国科学家们在纯粹的人道主义驱使下,愿意跨越意识形态的界限,去拯救那些他们从未见过面的人。
影片中的两位主要角色是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教授和法国的马特博士。
他们一开始充满了隔阂和猜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逐渐深化。
波波维奇教授是南斯拉夫核计划的核心人物。
在事故后,他带着几位受辐射的科学家前往法国接受治疗。
作为科研负责人,波波维奇肩负着沉重的压力,既要推动国家的核研究,维护国家荣誉,又要保护自己学生的安全,个人与国家的责任交织在一起,令他无时无刻不在挣扎。
马特博士是一位坚定的反核医生。
起初,他对波波维奇和他的团队充满怀疑,甚至认为他们可能与核武器计划有牵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马特逐渐意识到生命的重要。
他开始全力以赴地拯救这些生命,不仅仅是因为职业责任,更因为内心深处对他人命运的深切同情。
《绝密配方》触及了几个深刻的主题,尤其是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与意识形态的碰撞,如何影响科学的合作与发展。
科学的进步,常常伴随着道德的重担。
电影中的科学家们,不仅在追求知识的边界上勇敢前行,还在每一次选择中承受着对生命的责任。
波波维奇教授面临着国家利益与学生生命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一内心挣扎深刻地展现了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冲突。
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马特博士和波波维奇教授都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他人的深切同情。
两人从最初的怀疑到最后的理解,他们的互动体现了人类之间情感的纽带,超越了冷战的敌对与意识形态的分歧。
正是在这种历史的背景下,科学家们不分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的合作显得尤为珍贵。
故事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科学无国界,人性的光辉终能穿透一切黑暗。
《绝密配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反思。
影片让我们重新审视在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中,是否还有人性与同情心能够突破一切隔阂。
即便在冷战的阴影下,光明与希望依然存在。
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抗并非单纯的力量比拼,而是各自展示“最好的自己”,以证明谁更优越。
如今,世界的竞争似乎变得更加荒谬,大家不再是比“好”,而是在比“烂”。
只要你比我差,我就算赢了。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在个人利益与集体福祉之间找到平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绝密配方》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也很深刻,只有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彼此理解与支持,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共赢与共生。
冷战核能医学交织,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因为是库斯图里卡的狂热爱好者,所以之前做北影节攻略的时候,看到有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入围天坛奖,就想着一定要看看。
晚上7点开场对上班族也很友好,两小时的电影不长不短, 还有映后环节,是一次不错的观影体验。
冷战、两大阵营对立、核武器、个体与国家的命运、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个体之间人类共同的情感,都凑成了电影的主题,让这部电影呈现一种铁幕之下的温情。
社资(或者说集权与民主)两大阵营对立是影片的大背景,关于这样的作品之前已经看过好多《窃听风暴》《切尔诺贝利》《特工》《奇爱博士》,关于那个年代的核军备竞赛也稍有了解。
这部电影如导演所说,是一部“冷战时期的童话”,其中意识形态冲突、对核不同认知的冲突被比较简单的消解了,消解的原因是法国人民对所谓“敌人”生命不计报酬的慷慨相助。
如果这部电影要是让当时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南斯拉夫人民看到,不知他们会被电影中的温情所打动,还是嘲笑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对敌人生发出的怜悯之心。
若有后者的想法,那就是一个标准的民族主义者;而前一种想法,则更像是一个不被各种主义所裹挟的人。
其实那个年代,“人”真的不多。
遑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被政权疯狂洗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腐化堕落、贪图享受,资本主义阵营也存在大量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论。
但等时间褪去、铁幕锈蚀、帝国陷落,人性显现时,一定会有人庆幸、有人后悔,有人被捧上神坛、有人被千夫所指。
鸟择良木而栖,人民有脚,自会寻找生活之地。
时间有无数条发展线,而历史只属于胜利者。
而胜利者,永远是人、是人性。
人性中体现的同类之间的共情和互助,是任何时代、任何主义下,我们生而为人的最高尚、最宝贵的东西。
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知道有映后环节后,我观影时候在想能向主创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看完电影之后,我消除了提问的打算:因为平铺直叙,时间穿插简明易懂,一切情节有迹可循,关于电影本身,再没有让我觉得值得提问的空间了。
周五晚上要看真神导演的《地下》。
如果说《绝密配方》是远去的斯拉夫人留给电影的童话,那么《地下》,就真是这个伟大民族凋零之时的恢弘史诗和无奈挽歌了。
很工整所以很完整,太工整以至于无法感动。
生命没有对错,人性和政治更难分是非,我们作为历史的终点不该去做评判。
蒙太奇交叉叙事很高级,但是感情表达相比之下略刻意,做减法可以完成度更高的
啊?
为什么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辐射过的患者?连防护措施都没有!而且骨髓从胸前取出吗?还不打麻醉?不过几个女演员有加分项。
#BJIFF2024#骨髓移植的场景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刺在胸口,在跨越民族的歌声中,积雪都融化,很感人且沉浸的观影体验。
明明是基于史实,但总感觉这故事改编得有点假。而为了给这个幡然悔悟、人性光芒闪耀的结局让路,治愈的剧情居然就这么一笔带过了,其代价就是整部电影都显得虎头蛇尾、头重脚轻,多少有点得不偿失啊……
真实事件改编,很感人,科学的魅力。
实验室场景和医院的舞蹈拍的太好了,抽骨髓画面太恐怖…还是被人性的光辉给动容到。南斯拉夫没了。
有点沉默跟紧张感,辐射真让人担忧!
故事本身足够精彩传奇:南斯拉夫核试验+第一例骨髓移植+冷战,导演也只是比较恰当的完成了这个故事
3.5 中规中矩~
讲述冷战中法国医生采用骨髓移植疗法治疗南斯拉夫受核辐射的科学家的故事,双线叙事非常工整,向骨髓捐献者致敬。
No.2046 前半段稍显拖沓,后面节奏又有点快。最后的结尾自白让电影有些掉价……总体散发着人性光辉,只让人觉得是乌托邦…
链式反应,骨髓移植,和平主义。
很温情的成人童话,爱+善良就是拯救世界的绝密配方。这个配方让法国普通人志愿捐献骨髓,让医生没有上交原子弹研究笔记本,让南斯拉夫核专家自愿将笔记本烧毁,那个4个孩子的母亲太感人了。但现实正好相反——核武器战胜了爱+善良,这之后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持续的核武竞赛就是证明。7.6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看这部电影不仅吃惊于原来南斯拉夫曾经离制造原子弹很近了,而且吃惊于只存在于小白鼠试验阶段的骨髓移植,居然在千钧一发之际治好了三个受到核辐射的患者。没想到治愈数百万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手段当初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甚至小白鼠试验也没有成功。其实更让我吃惊的是,离试验成功如此接近的物理学家在法国治疗的时候感受到了无尽的善良和勇气,让他自愿放弃了继续核试验。如同海报表达的一样,从核武器到爱,链式反应发生在了科学家、医生和捐献者之间。这种链式反应的能量比核反应的链式反应能量更强大。
动人的医学史一撇
大概是因为近几年世界时局动荡每个人心里多少渴求一些人性的光辉,不然这个八股文电影能上8分我理解不了。男主的演技就配和鸡贼的拉吉利那帮人混混了,看他面瘫脸瘪个小鸡嘴装深沉我就好笑。教授和死去的年轻人一个像瓦莱里奥老马一个像文森特。我首先好奇南斯拉夫是怎么同意放这帮人去法国求救,其次好奇南斯拉夫是怎么同意放老教授离开核试验基地的……
又是人性的光辉系列,意识形态下的救助,南斯拉夫核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