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喜欢的日本电影之一(另外一部是原田真人的わが母の記),今天去看了第二遍,还是无比感动。
多年没写过影评了,随便来说几句极其个人的感想。
1、《桐岛》其实是一部以“青春类型片之死”为口号的电影。
全校生徒的偶像桐岛,在电影里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过,却把体育会系男子、现充系女子们耍得团团转。
这个桐岛的所指,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贝克特的那出《等待戈多》中的戈多——被剧中人满怀希望耐心等待的虚无的对象。
正如戈多(Godot)由上帝(God)一次演变而来一般,这个在电影中被构建的“体育天才,头脑明晰,恋爱上手”形象,是个典型的青春类型片中的主角形象,也正是这所高中的闭塞世界里的“神”。
但也正因为桐岛的“不在”,也造成了围绕在他身边的排球部员、二番目的hiroki、现充系女子risa等人作为青春类型片的人物的“不在”,没有桐岛(神)的学校(世界)同样亦失去了意义。
2、在这所高中里,生活在桐岛光环之外的一群人屈指可数:映画部的otaku系男子、吹奏部部长泽田、以及每每出现都在邀请hiroki去应援棒球赛的学长。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热衷于电影制作的前田在最后的一场戏中,对为了找桐岛而疯狂冲上天台的人们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你们很莫名其妙——在电影大半篇幅里一直作为笑料出现的映画部部员们,在之后的一段僵尸电影中(虽然只是妄想w)觉醒燃烧,撕碎只能在“学校”这个狭小闭塞的空间中存活的众人的身体,同样也嘲笑着屏幕外势利的观众。
失去神的世界的希望就在前田的那句台词里: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活下去。
这段看两次都让我感动得涕泪横流。
映画ota最高!
3、Hiroki——俺觉得“器用贫乏”这四个字真是太适合他了。
做什么都そこそこ上手い,却一直处于冴えない、不安全燃烧的状态。
当失去桐岛这个“意义”之后,他陷入了自身存在的危机之中。
其实他非常尊敬能够一生悬命参加部活的前辈,所以才在夜里偶遇在公园里练习挥棒的前辈时,羞耻地不敢跟他打招呼。
同样是在最后的一场戏中,一直追求“意义”的hiroki透过8mm镜头问映画部的前田:“你是想做导演吗?
是想去拿学院奖吗?
(即是,你这样做有意义吗?
)”,前田的回答是:“应该没办法成为导演吧,我只想与我喜欢的电影建立一些联系。
(即是,没有意义对我来说也无所谓)”,这个答案让hiroki非常地震动。
4、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前田和泽田。
神木和寿々花ちゃん的对手戏已经有老戏骨风范了,虽然这两位各自的恋爱段落都相当地揪心。
泽田因为暗恋hiroki,总是在他打篮球时能看到的天台上吹萨克斯(这种小动作,感觉很多人中学时候都干过吧w),秘密被吹奏部的部员拆穿之后,她非常地羞愧。
她在第二次与神木对峙的时候说:“其实作为部长的我,是不应该做这样轻浮的事的。
这是最后一次。
”之后彻底失恋的她,在完美的合奏之后,露出了释然的微笑,其实也是一个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例子。
5、最后说电影的整体印象吧。
吉田导演这次真的是厚积薄发,滴水不漏的场面调度、流畅的摄影和工整得可以做教科书的构图、几乎不用配乐的大胆尝试,都做得相当地精彩。
《桐岛》就是一部,电影ota们可以绞尽脑汁去往深挖,普通观众也会喜闻乐见的电影嘛wwww
日本是世界上排球运动基础最好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人均排球运动设施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日本也是世界排球强国中全盛时期距今日最久远的国家,出产大批身材不高、扣球与拦网高度并不出色但地面技术神勇的男女球员。
日本女排的自由人历来都在世界上最好的自由人之列,在最近的时期,1979年出生的自由人佐野优子帮助日本女排在2010世锦赛和2012伦敦奥运会两夺铜牌。
这次的故事,就从某高中男排的核心球员和全队精神支柱——忽然宣布退出排球部的主力自由人桐岛说起。
yyets的字幕将libro翻译成“自由球员”,其实通常的说法是“自由防守人”或“自由防守队员”,简称“自由人”。
1996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开始实行自由人规则,每个球队可以在场上派出一名自由人专司一传和防守,此人身着与队友明显区别颜色的球衣,换上换下可不通过裁判员,不计换人次数,不可起跳扣球,不可轮转至前排。
国际排联后修订过一次规则,规定大赛每队可报名14人,其中可包括2名自由人,比赛中可由本队的另一名自由人替换场上的自由人,但与其他球员相同,每局只能换上换下一次。
自由人这个角色,在排球场上的意义相当重大。
由于主要负责接一传和防守,是全队后排防守的核心和发动防守反击的基础,成为全队信心的支柱,所以要求行动敏捷、稳重耐劳,故经常由身材矮小、意志坚定者出任。
自由人虽然不能进攻得分,但几乎与每一球都有关系,因此往往也深受全队信赖,有独当一面的色彩。
片中桐岛退部后,替补自由人小泉风助(太贺)升任主力,像镜头交代的那样,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他本人当然希望早日打上主力,暗恋他的羽毛球部宫部実果(清水久留巳)也为此高兴;另一方面,他的能力尚不足以帮助球队获胜,县赛关键分未能防起对手斜线强攻造成输球。
排球部先辈发泄输球+失去桐岛的愤恨情绪,对小泉风助实施魔鬼训练,全体队友和小泉本人都生活在桐岛那句“我们一起打到毕业”的落空承诺中。
不知吉田大八及原著小说作者朝井龙为何让桐岛以自由人这个位置出现,而不是更具核心意义的二传手,或者和日本女排当家球星木村纱织一样的主攻手、日本男排球星清水邦广那样的强力接应。
也许他们并没有特别想过,也许演员太贺矮小敦实的身材最适合演自由人。
至少片中借排球队表现出的青春情绪,完全符合“自由人缺位”这件事情的影响。
主力自由人缺席象征的东西,与青春、寂寞、懵懂、时间停滞的状态有诸多相似:不敢相信他人、无人值得依靠、看不到确定的结果、没有可选择的后路、想努力却节奏感始终不对。
如片中高中生们展现的那样,屌丝找不到逆袭之路、高富帅不知何处发力、有理想而无伙伴且处处碰壁、有伙伴却时时彼此怀疑。
菊池宏树(东出昌大)作为全片“青春情绪”的核心代表,想去社团又不知道为何要去,等待朋友却不知道朋友为何离去,被人要求亲吻却不知道为何要选此时此刻,心中空落落的感觉贯穿全剧,直到被映画部前田凉也(神木隆之介)一句“很帅”彻底点破心门,哭在胶片摄影机古老的方框里。
特别是当菊池的两位基友竜汰(落合扶树)和友弘(浅香航大)忽然发现,打篮球已经失去了等桐岛的原初意义时,东出昌大空洞的眼神简直是全剧的眼。
跟菊池的寂寞比起来,他的爱慕者管乐部部长泽岛亚矢(大后寿寿花)要幸福得多,虽然在楼顶吹奏一直是徒劳的,但吹奏本身是有意义的,和乐团一起完美地演出协奏曲就是她最大的救赎。
羽毛球部的宫部実果(清水久留巳)偏偏喜欢替补自由人小泉风助(太贺),因而站在了女生的对立面,有“像姐姐一样的肌肉和球技”的东原霞(桥本爱)对她的心绪不言自明,在楼顶时突然抽了沙奈(松冈茉优)一巴掌,这是对队友宫部最好的同情。
在所有人的寂寞当中,东原霞(桥本爱)最无从寻求支撑,手链和地下恋情被发现,与女生们小心翼翼维持的友谊合理地崩坏,他主动投向前田凉也(神木隆之介)的眼神满满地含着左顾右盼,都对不起那罐可乐和那段结结巴巴的“昆汀·塔伦蒂诺”。
最无奈的她,最合理地成为了映画部cult片的喷血女主角。
由自由人的缺席,最终引出的却是朝夕相处的人们都不是“自由人”的现实,而这却是青春期最残酷却最常见的现实。
p.s.大家演得都挺好的,特别是东出昌大,我觉得。
神木隆之介和桥本爱只不过与大家应有的期望符合而已。
这部片其实很淡,却有重口片友会热血沸腾的桥段。
建议在现场看的时候,要有耐心,把自己带回到高中时代,坐在那个教室里,然后你会发现几乎每个细节、每个视角都是跟当初一样的。
怎么说,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都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为前田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拍出一部最热血最青春最主旋律的电影然后平日乏人问津的宅男顶着主角光环成为新一代校园偶像结果没有 他们只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拍最cult的电影,因为前田说,反正获不了奖,不如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也以为剧中桥本爱和神木弟弟是心心相惜的结果不是桥本爱在教室里为另一个男孩带上手链望向神木弟弟的最后一眼带着三分悲悯,然后坚定离开原来青春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疾而终的。
我也曾以为这是部最普通不过的青春热血校园剧然而它的节奏却慢得出奇它不过给我们展示了最真实不过的校园生活一个人不可能是永远的主角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交集,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不同的人还发生了不同的故事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让我们有了不足也难以为外人道的心结怎样选择怎样解开,都是自己才明白的事,就像剧中的宏树。
另,电影表现校园生活的真实之处还在于一高遮百丑(无恶意无恶意,绝对没觉得东出昌大兄及其众基友丑)身高摆在那,再加上发达点的运动神经,就能受无数女生青睐而在他们身边的 必然是外骚到不行的女生他们集结成的小团体发出的声音,仿佛就是校园内的最强音,就应该成为要紧的消息,为人人传道。
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无意中选择了大后寿寿花的角色对身边不起眼但不失梦想信念的男生视而不见只为追寻前桌男生的高大背影。
聽說桐島退社了,青春一瞬。
原來小說作者真的是想當電影導演,然後真的拍成電影時同一情節不同觀點的重覆呈現則是電影導演的新設計。
在看片的時候會想這樣的設計是滿有意思,但就情節來說是否用傳統的多線敘事就可以把故事說完呢?
會比較好嗎?
也許不行,在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多角色同時發生的事,用傳統方式來拍可能會太過混亂。
現在的方式反而能把角色複雜的關係整理的比較清楚,而且能享愛一層又一層深入的快感。
片名所指的桐島其實是影片幾乎都沒出現的核心人物,身為高中風雲人物運動明星,一天他突然退出排球隊的活動,並切斷和所有隊友好友女友的連繫,以桐島為中心的人際關係在這短短幾天之中開始失衡。
而電影另一邊則是和桐島一甘人幾乎沒關係的電影社,被同學嘲笑的社長前田領著一群電影宅試著拍攝夢想中的學生僵屍電影。
校園中勝利組和失敗組的對照看來像是身為電影宅的作者發出的怒吼,但電影其實對勝利組一方挖掘的更多更深。
桐島的消失帶出的是這群高中生的存在危機,球隊替補球員撐不起他的位置加上隔天的比賽慘敗讓這群追隨桐島的球員們焦慮不安,而桐島女友以身為學校明星女友為榮的存在意義也遭到威脅,圍繞在桐島身旁的好友也因主角的不在開始鳥獸散。
所有的人都渴望可以依附在中心人物身旁形成一個階級,當階級的中心不見時又該怎麼辦呢?
同其實這些人也都自行形成自己為中心的小圈圈,有各自的存在意義與危機,只是每個人的自覺不同罷了。
電影中的主角之一宏樹,身為桐島的好友他自己其實也是學校的運動明星受到女生的歡迎,但他後來並沒有積極投入社團活動,也對戀愛關係漫不經心,他對存在的焦慮甚至好像是代言桐島的心聲一般,桐島的消失就像是宏樹不敢或還沒做出的選擇,而他的心思也被過去棒球社的學長所牽引。
學生投入社團或為各種不同理由,但能找到自已真心所愛並為之努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高中生的存在危機可能和成人並無二致,這也讓他在最後和前田意外的心情告白隔外動人。
前田這邊看似是對照組,體育不行被人瞧不起,電影社聚在狹小的社辦裏,拍片劇本題材也被指導老師掌控,但一群人因為前田決意要拍他自己喜愛的僵屍血腥片而熱血沸騰,最後因為陰錯陽差電影社和尋找桐島的一行人在屋頂上對峙互打了起來。
相對於其他人,前田一心一意想拍自己的電影,覺得其中似有其意義所在,其神采對照到其他學生的焦慮似乎傳達了作者和導演的價值評斷,同樣地暗戀宏樹的管弦樂團隊長,也在最後一場完美的合奏中找到她自己的生存意義。
但也正是因為青春才能這麼簡單地想望著那些不明所以的意義夢想,不管是宏樹還是前田,或許都是一體的兩面,或是不同的階段。
在最後的群架中,前田透過攝影鏡頭想像的是僵屍把這些明星學生們大卸八塊的血腥場面,這或許就是電影的力量,把內心的想像與情緒具像到銀幕上,電影結束後它似乎又可能帶給你意義與昇華。
但不管是拍片、音樂、運動或其他的,今日的熱情日後難保不會消失,就像看了一場動人的電影過兩天又淡忘在生活中。
桐島退社看似大事也是小事,電影停留在天色將暗的一瞬,也像是青春將褪去的那一刻,就像拍電影要等待那一刻的陽光,人總想在短暫青春中能做點什麼,留下些什麼,但在結束那一瞬間你是覺得心滿意足,還是自覺一事無成?
但反過來說人是否真能抓住什麼?
也許一切都沒有答案,散場後能記住的也就是短暫的歡笑和一瞬的淚水。
前田暗戀的女同學東原看似也對前田有意,但劇情中段的形像翻轉讓這角色多了點曖昧性。
她像是第三者冷眼看著所有的一切,對不同的人說各自想聽的話,到底她真正的心意如何頗值得玩味。
看完第二遍,我确认宏树应该是同性恋,跟「戈多」桐岛关系特殊。
因为:第一,很明显宏树对女友纱奈没感觉,很被动,交往只是因为对方主动送上门来;第二,桐岛女友校花莉莎在桐岛失踪后监视、跟踪宏树,证明宏树跟桐岛关系甚至有可能比桐岛跟莉莎还密切;第三,全片宏树性格被动消极,从不主动争取,却在片尾受到前田关于「为何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努力追求理想」的回答激励和「果然好帅啊」的赞美刺激下,走出教学楼后哭着拨出了打给桐岛的电话。
片中棒球部部长出镜率也很高,为何宏树对棒球部不冷不热,既不参加比赛又仍然背着棒球部的背包不明确退出棒球部呢?
因为在宏树心底其实是喜欢棒球的,但借实果之口来说就是「说出来她们也不会理解」,在宏树的朋友圈看来,把时间投入在社团活动傻透了,还不如花在跟女友过性生活。
借小武之口说出来就是反正也进不了国家队,得再多的分又有什么意义?
片中无论是前田,小泉,实果,还是棒球部部长,都是为了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的人。
暗中其实对应着宏树感情生活的暗线:宏树一直苦恼于自己得不到世人祝福的爱情,既然这种爱肯定是不被现实世界承认的,是被至少看起来正常的「普通人」排斥的,阻力太大几乎不可能有结果的,那他苦苦坚持,放不下桐岛,这样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样,在「高考志愿填报」上,也可以推测出这个结果。
借两个好友之口其实已经说出了宏树一直没有填报的原因:他其实是在等桐岛出现,希望跟他填报同一所大学。
这就是宏树此事过程中表情落寞的原因。
所以,很多人「宏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剧中显然是没有他特别在意的事情,找不到方向,感觉很空,看到别人的方向的时候他感觉到很难过」的看法从电影整体上看是对主题贡献不大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宏树是同性恋。
片子的结尾,宏树在前田和棒球部部长身上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坚持的意义:「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沉入幻想逃避现实有时候并不是一种懦弱,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丧失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维特根斯坦,没有勇气而放弃自我才是懦弱。
而检视我们周围,请不要再笑话那些仍在坚持一些看起来很傻的梦想的人们。
没有足够的能力不是错,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皮囊,以此为借口消沉不努力才是错。
全校偶像几乎完美的桐岛在镜头前的缺席或许是导演想暗示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其实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理想的化身。
好久没有看青春题材的电影了。
很多朋友在不同的途径推荐过这部电影,叙事一直很平静的一个故事(还是几个故事更准确),看完没有一种让你打鸡血的感觉,亦没有莉莉周那种残酷青春让你难受到死的感觉,发生在几天几个人身上的几件事情,群像式的拍摄方式,却让你在看完之后若有所思。
最后,宏树面对镜头突然而来的哭泣,也许是这部电影与“到底桐岛是何方神圣”可以并列为两大谜团。
全世界都在找、全世界都在讨论的桐岛由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出现过,就像等待戈多里面那个永远不出现的戈多一样。
每个中学校园里总会有一些风云人物,例如长得特别帅的校草,运动特别厉害的师兄,这些都会成为校园里的舆论中心,享受特别多的关注。
而桐岛就是这样一个人。
宏树身为桐岛的好朋友兼帅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风云人物里的第二把手。
可以想象,宏树在之前也许也挺享受这样的角色和光环的,因为他也顺理成章地和仅次于校花的女生在一起谈恋爱。
这一切都曾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自从桐岛失踪了以后,他们每天在篮球场的打球等待也都变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直到遇到了前田。
电影部的前田,没有运动细胞也似乎成了他不受欢迎被排挤的原因之一。
前田是这部戏里边我最喜欢的角色。
即使被嘲笑,即使被忽视,即使被瞧不起,他仍然在默默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来,你找你的桐岛,我拍我的电影,你打你的篮球,我在我的角落继续青春暗恋,各不相干的几个人几个故事终于在天台相遇。
当宏树拿起那部被摔坏的摄像机对着前田采访前田的时候,前田谈起电影,谈起他正在拍的电影正在做的事情,这是他的理想,虽然前田自己知道要实现梦想是很遥远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但是他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在一步一步努力地接近和靠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谈起这一切的前田,羞涩中带点眉飞色舞,浑身上下散发着隐藏不住的闪闪光芒。
而当前田再次拿着摄像机对着宏树时,宏树却突然间哭了起来。
宏树是很帅,没错;外人看来是很风光,也没错。
但是在赤裸裸面对镜头无处可藏的那一刻,在听完前田那番话后被称赞很帅之外,他视乎忽然间找不到自己值得向别人谈论的东西。
他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的理想他的存在价值就像他口袋里的志愿书一样空白。
他之前的价值和风光似乎都是有做桐岛的朋友带来的,在那一切光环下,或者说他逃避了做自己的问题,逃避如何为自己而活,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的问题。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边,可以看到那个真正想成为自己的人(前田、羽毛球女生),那个在青春爱恋中挣扎但也在寻找自己的人(暗恋宏树的弦乐队部长),还有那个在成长过程中逃避着寻找自己的人(宏树)。
群像式的影像,你又会是谁。
你又会不会像宏树一样面对镜头(镜头即自己)时,突然抑制不住地哭泣?
最近学到一个词儿叫“高语境”,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夏目漱石(多谢人间御伽指正)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
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夏目漱石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这显然是东方文化中更常见到的景象,加之年少的懵懂和羞赧,更容易让东方人的青春呈现出这种朦胧的特色,这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那些年的样本容量太小了,赵薇拍的女版致青春的更像是致荷尔蒙,合伙人表达的男版致青春其实是致青壮年。
表现出少男少女九曲回肠的心思的桥段简直太多了。
像大后寿寿花(伽利略1里面我直接看成了姓太后,多么大气的名字)演的管乐部长泽岛两个场景下的转身假装不看,但是一边吹着萨克斯,一边就又慢慢转过来,其中眼睛的转动更是亮点。
神木演的前田和桥本爱演的霞在电影院外有一句没一句的对话,“从初中开始就这样(这不就是暗示我早就关注你了么)”,接着前田眨了下眼边点头边说“你还记得我呀(这不就表明我求关注好久了么)”;桥本爱一句当然啦的同时,就往靠近前田的方向挪动了一下,同时追忆了一下往昔,前田就立刻一副满足的样子不停滴点头,想乐又不敢表现太多,只好把头偏过去。
结果桥本爱抬头望去只见侧脸,更关键的是前田没敢坐下,于是略显失落。
更细微的就是开头女子四人组在教室和走廊两次嘲笑前田他们的电影的时候,桥本爱都以该走了岔开话题。
此外还有实果痴痴地看着风助刻苦地训练,但是后者跑过来捡球的时候,实果还要慌乱地把头低下去。
非爱情类的还有像前田和泽岛两次交涉中两个人表情、气势和语言逻辑的变化。
譬如前田第一次去交涉的时候几乎是被全组人的目光逼迫的,这次“取胜”之后,第二次就自告奋勇地说我要去交涉。
再比如前田每次听到泽岛回应“咦”的时候,就会立刻把提出的条件弱化。
还有实果让桥本爱感觉自己的肌肉,后者表示感觉不到不同(其实八成也是为了不伤实果的心),实果的神情和语气立刻发生了变化,应道“是啊 抱歉了 走吧”,其实感慨的也不是桥本爱感觉不到肌肉触感的不同,而更是觉得对方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影片本身表现得手法也故意搞的朦胧一点。
例如前十几分钟内就有过两次暗示实果很关注风助,一次是风助从走廊中差点撞到实果,然后实果回头望。
其实此时观众记住更主要的人物还有点花费精力的话,是不一定能关注到这个细节的。
等到第二次在体育馆的时候,先给了风助一个镜头,之后就只拍实果愣愣地在看着什么,然后桥本爱走过来,一边张望一边问桐岛来没来——可能观众还没来得及去想实果到底在看啥的时候就已经被桐岛这个问题带走了。
还有一处镜头非常有张力,就是前田和桥本爱电影院相遇之后次日早晨的时候,前田坐在第一排回头望桥本爱,看书的桥本爱有些觉察,然后转向前田的方向。
而此时那个猛追宏树的女生恰好进门,桥本爱为了掩饰自己的视线,立刻转为跟那个女生打招呼。
然后镜头立刻转到本来被桥本爱挡住的大后——她肯定可以看到那个女生。
这四个人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就被这一条直线穿起来了。
但是镜头却自始至终没有将四个人全部包含在内,只是点到为止。
除了高语境的朦胧之外,青春也包含了跟努力相关的种种:排球部高个子彪悍男在桐岛离开之后焦虑的努力,实果和风助追逐榜样而不能的有点绝望无助的努力,棒球队长失落心态下的努力,大后意乱情迷中的努力和克制,前田及映画部众人的这种卑微的努力。
在回过头来说说桐岛这个意向,很多人想到的是“戈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卡夫卡的城堡。
卡夫卡在小说技巧上的一个先河就是用无比细致的真实去描述一个虚幻的事物,从而打破了常规意义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让后人领会到小说也可以这么写。
城堡虽然没有写完,但是现有的篇幅中,并没有对城堡客观和正面的描写,而都是通过众人的详实的口述。
这个桐岛也是一样,也是从大家口中不停滴提到,包括各种能力突出,晨会上也报道他的事迹,还有上补习班这种细节。
但其实他也和城堡一样,是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最后是宏树,他和桐岛一样各种运动能力出众(桐岛女友给出的这个评价),但不同的是他生活在桐岛的影响之下。
于是桐岛消失之后,虽然你看宏树的打扮和走路的姿势以及其他什么的都很潇洒,唯独表情一点都不潇洒。
东出昌大带台词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主要就是靠这种显得很迷茫的表情支撑起一条起初和前田呆傻木讷表情相平行的内涵线。
其实宏树一直都注意到前田的存在,比如前田跟小胖子在教室后面讨论杂志的时候,篮球三人组的另两个人进去的时候都完全没有注意前田和小胖,但是宏树进去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然后绕过捡杂志的前田;还有就是晨会电影部两人上台之后,除了那个梨莎小跟班和卷发男寺岛的嘲笑之外,就是桥本爱和宏树的镜头,宏树也是挺认真滴关注着电影部的信息。
后来两条线也终于相会,成为影片的结尾。
又是一部名字奇怪的小说改编电影。
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是因为吉卜力的制片人铃木敏夫。
他在FM东京有一个广播节目,其中有一期请到了这个电影的原作者做访谈。
而根据最近轻小说的风潮,名字奇怪的小说也不一定或者往往会有很糟糕的内容。
于是原本对这个片子期待不高。
加上预告片出现了,“学校就是个微缩社会”这样的标语。
喂喂,能不能给点别的期待?
这是昭和的电影吗?
所以我说预告片太糟糕了。
本篇的内容最吸引我的一点是,这个片子就是普通的学校日常。
没有纯爱,也不渲染校园暴力,更加不做“明显”的对错判断。
我们有光鲜或者不光鲜的运动部成员,有明明“有能力”但是雀不去努力的“花花公子”们,还有不知道为了什么谈恋爱上学的女生,对这些女生看不下去但是依然还是想办法同她们好好相处的人们,超级害羞又内向的女生,还有主角及其亲友团——不善运动但是确是某方面的OTAKU。
至少是我,从小学开始,这几类人就充满了周围。
作为胆小的眼镜宅,我对于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人群,说没有向往是不可能的。
他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并且不加努力就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当时一直这么觉得。
同时也绝对会暗暗地说,等着瞧吧。
(就跟主角及其家属一个德行)虽然结果的确是(大概)朝着“等着瞧吧”,这样的方向发展了,但是我心底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人们,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会有何反应呢?
尤其因为这个片子,对这些人虽然有很多resentiment,但是并没有正面反驳她们呢。
比起追究什么片子表达的深刻内涵,我无论如何更加在意这个。
请告诉我。
还有,再说一遍,我其实还是很羡慕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人们的。
-----------------------刚才又去听了一下那个广播,听到了原作者说的一些有趣的话。
作者写这个故事有一个目的是这样的,就是说“要表达发现新地图的那个瞬间。
”对于作者自己来说,日本的地图,他从小一直看的世界地图是以日本为中心的。
日本位于世界地图的中央。
但是如果是换到其他国家会不一样。
有以中国为中央的地图,有以非洲为中央的地图。
而作者在看到别样的地图的时候似乎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原来世界是可以这么看的呢。
”于是这个小说也描写了类似于作者发现以比如说印度为中心的地图时候的神奇的感觉。
那个感觉,举个栗子来说,应该就是宏树对着镜头落泪的那个瞬间吧。
alice对《听说桐岛要退部》的评价是就好像没准备好看镜头的集体照一样,感觉自己好像就在那张照片里。
运动神经好受欢迎却不爱参加社团活动的男生以及黏在他身边过于聒噪的时髦女生;默默关注着自己暗恋男生的文静少女以及只能窝在狭小空间拍电影的书呆子宅男;被所有人仰慕的神话一般的学长以及他漂亮到有很多闲言碎语的女友...哪一个,都像是确实存在在自己身边的人。
每个人都安心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闪耀的尽情享受着他人的崇拜而平凡的也不流露一丝对于无名的不甘。
大家固守在自己的圈子里,自然而然的分出了不同的阵营。
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等级社会,这些是我早就知道的。
直到有一天,不同阶级的人因为桐岛退部这一导火索而相聚在了天台,突然所有人内心那份对于现状不安的惶恐都爆发了出来。
表面上安心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其实总是会因为内心的迟疑而挣扎:“想要拍自己真正喜欢的电影!
”“想要被看见!
”“他明明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被嘲笑?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使阶级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微小哀愁。
“即使残酷仍要活下去”前田这样阐述他对于校园生活的态度,听着好像黑暗又沉重。
不过仔细回想,青春期虽然单纯又没有负担,但是日复一日不断和内心的纯真敏感抗争,真的是苦涩又难熬的。
对未知的惶恐、对周遭人际的敏感焦虑、努力想要变得更好,可是却一如既往的笨拙...当时的自己可不正是日日为这些琐碎而苦恼,一次又一次,因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而哭泣吗?
June说青春就是借着浪漫的名义去做很多徒劳的事情所以即使现在看来自己的青春期真的是带着一份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做作,但仍然感谢那个因为一点小事就能惴惴不安的自己,让我确信在青春岁月留下过自己的痕迹。
“没有浪费呢!
”“熬过来了呢!
”“真好呢!
”
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等待吧。
等待下一场考试,等待下一个对象,等待下一节课,等待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周末。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或许等待的青春,和等待戈多是一样的。
每每走走学校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无比的狭小,又无比的浩渺,千千万万的人融汇在其中,我们很普通,我们也很独特,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自己去向另一个不断等待的路上,融成了这一条永不会孤单的前程中。
就像电影接着演员说出那句话:“这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这到底是许嵩还是汪苏泷?
这也太无聊了
最常遭到践踏、无视和羞辱的电影宅是最不可侵犯但也随时可以被侵犯的一群。貌似隆之介很适合这种废柴,比一十一的感觉可强多了。镜头中,罗梅罗附体,完成了对金字塔尖阶层的逆袭,现实中几乎被时代淘汰的8mm摔坏。宏树不要自卑,多年后前田只是个送外卖的小弟(见MV),世界还是属于你们高富帅的。
墨迹死了
A / 在不断收束舒张的多视角叙事中,校园的平常角落被赋予了惊人的情感密度。目光将这些遥远又相互黏附的小世界联结一体,迂回往复的运动不断涂抹着人物交汇的场所,游荡的习惯性动作在凝滞的一瞬化作如梦初醒的呼吸停顿……如此种种造就了多重阶梯般分立、交叠又共鸣的音乐性。它或许是怀旧的,但这种情绪如此坚实、细腻而又具备丰富的质感,将记忆平面上每一寸坎坷都映照出恰到好处的光辉。它拒斥任何空洞的抒情,波澜不惊地将世界收拢在微观奇想中,并用数字摄影召回那8毫米胶片般的灵光。
天台戏太好看了 多视角也有意思 在很多人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到了迷茫又挣扎的自己 羡慕神木弟弟演的映画部部长 哪怕心里知道自己什么也成为不了 但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在做的事情重合的一瞬间 就成为了一切的意义
虽然评论很热,可是我真的没燃起来。天台的那幕后来想了想的确是那个意味,但美感什么都还不至于,就是一种扣问吧,但这扣问要两个小时去伏笔,闷长了点。
对神木隆之介无感
看不太明白。无法投入。
没认出彩音
色彩赞,镜头美,由一个风云学生退部打破的校园日常平衡。就剧情来说,蛮一般。
屌司和宅男们的逆袭 。高帅富白富美们未必有想象中那般风光,屌丝们也有属于自己的15分钟 - “吃了他们!”
Legend
看不出好在哪儿,姑娘脸完全没有说服力,大段的魔幻时间为拍而拍,还好虽然桐岛不是以为的校花,这方面却还好。运动服当校服的世界和运动服就是运动服的世界很难共鸣,要真的青春在这个十二指肠入脑的世界暗大概一辈子都不会有朋友咯
剧情本身不出彩,但叙事结构好巧妙!
拍的很有意思,但是戛然而止的结尾让人无所适从。虽然生活不一定要提炼个中心思想,但是愚笨如我,看完电影至少要自我安慰说,蛮有意思。分段式展开一个学校的各层次人的行为心态很有意思,但是导演可以稍微提示我一下,给我个爆点么?
剧情的构思不错,但是感觉导演还是没把这个创意用好用足
全身心得投入到「梦想」(兴趣)的自我海洋中,或者最后抱团群暖,或者最后相互理解,还是谈何容易。似乎越是如此暖心治愈的电影背后,越是有残酷的现实。
叙事精彩,同一时间段里不同视角的反复,勾勒出校园众生相。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各色人等逐渐露出残破真相。最后天台的僵尸逆袭简直燃爆了。电影宅的胜利!话说从小到大,好像班上总会有那么一群“主流”“上流”的人物,这片子还真是贴近现实。
跳崖式观影体验……一开始《大象》+《等待戈多》的范儿很出彩,故事有条不紊往前推进,演员为表现角色的小心思而做出的小动作小眼神都很到位。赛程过半就有点问题了,为什么桐岛退部的谣传会让大家这么心神不宁,这个问题一直欲说还休,导致所有人的表现都非常没有说服力,故事推进的速度迅速而不自然地下降;为了继续推进故事,影片不断释出戈多要出现的信号又以各种耍赖方式不让戈多出现,便秘一样的感觉;最后干脆僵尸胡搞始静终乱无厘头大收场,虎头蛇尾。没想到大后寿寿花就是当年《艺伎回忆录》的幼年小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