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星,前段很精彩,演员演技高,悬念叠生,整体氛围营造的很好。
后面就有点不行了,各种硬伤,逻辑也不通。
毕竟这年头做飞机的次数都太多了,大家也都知道安检与人员核实是怎么回事。
先把乘警搞得手眼通天,然后又让乘警表现的又傻又笨,感觉很好笑。
完全就是为剧情服务。
哈哈哈。
而且里面还有种族歧视情节,让人感觉不太爽。
虽说虎头蛇尾,但是看看还是不错的。
冲着朱迪看的,结果发现也就马马虎虎。
中间的转折还有点意思,往下没有发展好,虎头蛇尾。
不免怀念《小岛惊魂》的结尾,大为意外,余音缭绕。
演员是好演员,电影却不一定是好电影。
影评能反映一些情况,但最多赞的不一定是好影评。
这个电影跟“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一丁点儿关系——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跟放弃不放弃没有屁点儿关系。
你女儿没死,你女儿跟你上了飞机,然后其他人说她死了,说她没上飞机,你就该随大流,说她死了?
精神恍惚不会到这种程度,以假乱真没有这么玩儿的。
为了索要赎金,先找一个老婆熟悉飞机,带着小姑娘的男的,然后杀了他,还得保证女方减持要把遗体送上飞机,还要串通尸体保管员,还要串通机组成员,还得篡改飞机记录,不能有小姑娘登机牌,还得保证飞机不能满员,还得保证飞机上其他400人不能看到小姑娘,不能和小姑娘说过话,不能有印象,还得保证打晕小姑娘放入餐车不能出问题,还得有其他人欺骗机长小姑娘几天前就死了,中途还得自己离开安置小姑娘,还得保证这女的真的四处乱窜,还得保证全机组都认为女的神经质,还得保证机长二话不说就打钱,还得保证其他人和女的近距离不会先控制住她,还得保证在女的死前不会说漏嘴,还得保证和他合作的机组乘员心理素质过硬,还得保证……这劫机犯就tm的SB,从头到尾,折腾半天,一是为了把炸弹带上去,二是为了脱身事外,可你说有炸弹,碰上的机长立刻就信了,你炸弹有个屁用,二,脱身事外?
编造小姑娘死亡谎言,篡改登机记录,还选了一个心理素质为五的渣渣做搭档,劫机没有小案子,肯定有调查,这些一查就出来,这是欺骗自己智商,还是观众智商。
黑皮: 演什么演,你说这,直接抢不就行了,费这些事儿干嘛?!
……于是,电影为了掩盖情节中乱七八糟的漏洞,强行套上了“永不放弃的精神”,你还不如烘托母爱的伟大呢,至少比讨论放不放弃靠谱,但这是这样,豆瓣还有就High了?
就往“永不放弃”上套,套个毛啊,垃圾电影就是垃圾电影。
为了朱迪福斯特看的这部电影。
我的女神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整部电影除了中流露出少许种族歧视,以及影片前后半部有些脱节意外,也还算不错的悬念片,而且坚持了朱迪福斯特坚强女性的戏路。
不过我仍然有几点不太明白1. 为什么机组人员都坚持没有她女儿的登机记录?
本来我最开始有些疑惑为什么机长会得到她女儿已经死了的错误信息,翻过来再看的时候发现是那个同谋的空姐把医院证明递给机长,所以是事先伪造好了的。
不过对于登机记录我就不明白了。
对于这种记录,机长应该不会只查看乘务员的手工记录,而应该是和地面进行了确认了的,所以在登机口的系统上应该也没有她的登机记录。
我不清楚登机口的检票人员是否是空乘(感觉上应该不是,应该是机场的服务人员),即使真的是有预谋故意没有扫描女儿的登机牌就还给了她——我假设05年时的登机手续和现在的一样,是扫描登机牌上的条形码的——可是作为飞行行业工作人员的妈妈也应该察觉到了,应该会有疑惑吧。
2. 即使说让她们母女第一个登机就是为了不让其他乘客看到她们,可是要想让其他乘客在登机的时候不注意到这对母女,可操作性上简直太难了。
首先设计这个计划的两个人,都不太有机会接近旅客记录,尤其是在机场的check in记录,完全不能预测这班飞机的满员程度。
何况母女二人坐的是飞机左侧一排三个的座位,万一飞机满员(这个信息不在当天check in的时候是拿不到的,旅客买了机票也可能不登机),安排了另一名乘客和她们坐在一起,那一切计划就全部白费了。
退一步说,也可能有任何乘客在路过过道的时候注意过她们。
尤其是她们在全体乘客结束登机后还自行换过座位,坐到了最后一排去,这种举动更增加了其他乘客注意到她们的可能性。
3. 第三就是这个计划太大太复杂了,为此要选定一名飞机工程师,暂且不论男女,要保证对方的配偶是外国人,所以在杀了配偶以后能够保证他的棺材登上飞机飞往外国。
然后是要有那么多的外界因素以保证没有人看到这对母女。
如此复杂且脆弱的计划,只是为了区区500万美元,太浪费了。
这片子从头到尾一直在卖力地打造Foster的英雄形象。
单看结果,永不放弃、单挑歹徒、炸了飞机、救了女儿,简直是女中豪杰,妈妈们的楷模。
如果安心作一部水水的商业片(例如“White House Down”这种爆米花硬汉片),那么这样的情节并非不可接受,更不容易拉到仇恨。
但是很遗憾,这片子太想要在智商上碾压观众了,反倒落了个装逼装太过的结果。
本意是要让大家在看完后感受到智商被女主妥妥碾压,进而更佩服她的冷静、清晰、果断和勇敢,结果呢...呵呵呵。
倘若用智商上的碾压就能在一个无比单薄的剧本上,真正构建出一个英雄主义的结局,那简直是对像“Flag of Our Fathers”这样充满争议性探讨的严肃作品、或是像“Foolproof”这样真心碾压了智商但却诙谐而愉快的喜剧片的极大羞辱。
说句听上去很没品的话,与其被这种秀智商的片子搞毛,我宁愿把时间用来看一部更加脑残但却简单利落的片子,至少它们不作。
这部电影的秀智商之路从开头就开始了。
那飘忽的混剪带来的极强片段感,构造出令人陶醉的艺术氛围,于是我不得不去想,她的丈夫死了,她在和她的丈夫散步,她又在陪伴女儿,她还在窗口看见了两个面向不善的陌生人。
“噢,这一定是个非常‘悬疑’的故事!
”带着这样的幻想,我跟着女主和女儿上了飞机,顺便还在内心里吐槽了数次“这熊孩子各种作早晚要出事”。
一直到女主睡醒发现女儿不在了,这之前的所有情节展开我觉得都还挺好,该温情处有温情,细节处理还挺考究。
然后剧本的问题就来了,非常快,非常让人措手不及,简直都要怀疑是自己三观不正,还是编剧的三观不正了:女儿不见了,焦急地找她自然合情合理,可是发了疯似的狂敲驾驶室的门,要求所有乘客都不许起身不许去厕所直到搜完整个飞机,换了是我,我一定觉得这女人太作,真心太作。
更何况,她自己都神情恍惚,分不清现实和想象,那如果大家都没见过她带女儿上了飞机,各种记录也显示没有这个孩子,是个正常人都会怀疑这位妈妈可能是伤心过度了。
甚至,这位妈妈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了,直到她看见了窗户上她女儿呵气画出的桃心。
可是,这个镜头真的有说服力么?
一个悲痛到拿着丈夫的手杖去花园散步的女人,难道不能自己在窗户上画个桃心么?
好吧,这片子非得把它当做重要转折,我也就忍了。
那这搜机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拉着阿拉伯人说人家前一晚偷窥过你和你女儿,这简直太呵呵了,更别说还有个乘客扮演racist跟着起哄了。
对于racist的问题,最近思考颇多,这儿一扯就偏题了,只说一点:如果要在片子里加入种族歧视的讨论,请尽量选择“Crash”里那种真的很歧视的方式,而不要让你剧中的英雄扮演这个歧视者,更不要让她这么无厘头地怀疑别人。
连酒店的账单都拿出来了,居然还要冲上去揍人家,换了我,我也觉得这女人是疯子。
结果这位女疯子越来越出格了...空姐招你惹你了你把人家推倒在地,整架飞机400多乘客招你惹你了你要把氧气罩放下来、把客舱弄没电了吓唬人。
换了我,好端端一趟飞行被这么一惊吓,我内心里也会想做那个敲晕她的人好么。
电影里居然还让那个阿拉伯哥们儿出来放倒,真是为了构造悬念不遗余力。
这是整部片子最最三观不正的地方。
纵然一位母亲有无数合理怀疑的理由,她也不该成为一个利用自己了解飞机构造、从而严重扰乱飞行秩序的乘客,因为这样的行为,对飞机上剩余所有的乘客太不公平。
倘若飞机突遇紧急情况,机长在忙着处理这事、氧气罩掉下来了、客舱没电了、乘客全部慌乱了,这架飞机最后不幸坠毁谁都没活下来,那这位“英雄母亲”真的是英雄吗?
如果还是认为她做得对,那恐怕我得承认我或许三观不正了。
基于母爱的坚持,不应凌驾于其他乘客的利益之上,特别是生存的权利之上。
否则,这样的行为与女疯子没有本质区别。
情节的反转从反派暴露开始,不过这谜底揭晓得也是令人吐槽无力。
首先这位乘警真是从一上飞机就一副没睡醒的神态,全程表现堪称梦游。
突然身份牌亮出来了,马上就不会演戏了,跟之前的形象相比简直各种出戏。
何况为了钱,饶了如此大的一圈,让三个(乃至更多)基本没交集的身份伙在了一起,还得再如此奇葩的条件下推进计划,真心是让人感到捉急。
这样的普兰,编剧你让观众怎么佩服得起来啊。
先把孩子他爹害死搞到棺材,然后在飞机上把小孩抓起来还要让所有乘客和空乘都说没看见,还要遇上一个疯子母亲全程推波助澜,才能顺利走到谈条件的一步。
而且这一步之后的计划听上去毫无把握啊,简直是期末复习到了最后一晚,告诉自己,明天考试时随机应变吧。
于是看到后半段真的只剩吐槽了,满满的槽点让人甚至站到了反派的视角鼓掌叫好。
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是乘警吐槽说,终于知道你丈夫为啥跳楼了,有你这种老婆换了我我也跳;另一段亮点是乘警把她押回去,全舱的人都在鼓掌,真是鼓到了观众的心窝里啊。
好了,编剧才不管智商上的碾压是否成功呢,终于到了揭晓谜底的时刻。
结果反派暴露地如此明显,大家居然都还没反应,终于成全了他们在飞机里的单挑。
反派的战斗力突然被改了设定,女主的英雄模式全开,开挂般碾压了反派,成就了如此伟岸的结局。
那飞机炸了谁赔啊...就是在影片的结尾,这部电影的制作者们仍然没有忘记要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智商,乃至情商。
于是乘客们看见她抱着女儿走出飞机一定要交口称赞“天啊她找到了她的女儿“(这简直是废话),于是机长还一定要亲口对她表示歉意(机长内心里一定不能这么想啊全飞机的人都指望着您呢),于是阿拉伯哥们儿要给女主提一下包包(可惜这幕没有半点“反歧视”的味道反而无比生硬唐突),而最终让我铁了心要打一颗星表达态度的,是那句:She never gave up.真是瞎了...要这飞机因为她的折腾整机坠毁了,我打赌所有乘客的家人、甚至是大部分普通人,在听完这个故事后都会说,这个疯女人害死了整架飞机上的人,而不会有人说,这位母亲真伟大,为了找到自己的女儿,拉上了400多人陪葬。
所以,综上所述,这片子看得人实在是很恶心。
并不在于剧本有多烂,而在于手握一个烂剧本,却一定要装逼装出境界、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智商。
可惜了这一帮演员,好端端的演技,砸在了这破本子上。
P.S. 以上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必然充满主观评判,甚至本身就有种试图在智商上“反碾压”的意图,一点也不高尚,一点也不比原片好到哪儿去。
很理解7.0的平均分,也并非说给了高分的人看不到这些细节,只不过评判的重点不同罢了。
如有讨论,还请轻喷。
故事的一开始,两组镜头平行交错,清冷的停尸房,空旷的地铁站,似回忆,又似幻觉,白茫茫的天地,一群黑鸦惊起。
接下来,对面窗户里的偷窥者,出租车司机耐人寻味的眼神,机场的虚惊一场,一浪接一浪的铺排,似乎奠定了这部片惊悚的基调。
女儿在机窗上画上一颗心的镜头是我全片最喜欢的片断。
接下来的情节突然一转,六岁的女儿不见了,机上无人看见,进一步的证据竟显示根本没有女孩的登机纪录,甚至,有证据显示女孩子早已死亡。
难道一切只是母亲的臆想?
难道她真的疯了?
电影发展至此,悬疑似乎又成了主导。
电影到这里,倒也算抓得住人。
然而,故事的结尾呀,结尾实在是太弱了。
编剧有野心构造这样一个故事,却没有能力把它说圆,明显后继乏力。
知道结尾后再回头看去,总觉得铺垫不足,有些细节又有故弄玄虚之感,味同嚼蜡,连带电影前半积累下来的一些观影快感也荡然无存。
即便是整部电影最占重头的悬疑部分,瑕疵其实也不少。
一个密闭空间,几百各色人物,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编剧的原意应该也是想体现更细微一些的东西:那种三人成虎的惶惑,孤独与可怖;那种大众看待异己的猜忌与怀疑,但挖掘得远远不够深入。
以至影片结束处乘客的种种反应,那些刻意加上的小细节都让人觉得生硬。
一部电影,似乎被割裂成了三部分,开初的惊悚,中部的悬疑,到最后的动作大决斗。
开头的交代太长,在我看来其实很多地方与故事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为营造气氛而营造气氛,且有拙劣的刻意误导之嫌;中段是全片还不错的部分,只是悬疑氛围营造得再好,只不过是一只吹大了的气球,没有符合情理又出人意表的解释,这一切便“砰“地一声化为乌有。
结尾又回到好莱坞固有的模式,且颇有仓促草率之感。
三种风格就这样被略显粗暴的拧在一起。
说完影片说演员。
朱迪无疑是这部影片的最大号召力,看海报就知道,虚化的机舱做背景,其他什么都不用,只有朱迪一个名字和占海报大半部分的脸就够了。
而她的表现也基本令人满意,可以打到七八十分之间。
该做的该表现的,都做出来了。
焦急,惶惑,慈爱,坚定,一个坚强母亲的形象还是被塑造得很立体的。
朱迪的第一个近镜头显露出眼角和下巴的细纹以及松弛的皮肤让我不禁感叹时间无情,但最后部分矫健的身手还是让我佩服不已,毕竟是44岁的女人了。
演对手的大反派被比对地孱弱无比,看到最后我和朋友都忍不住笑起来。
还很喜欢小女儿的扮演者,虽然戏不多,但很称职,和朱迪对手也毫不露怯,何况还长得这么可爱漂亮。
机长的扮演者看着眼熟,后来才想起来是《国家财富》里的反一,还可以吧,但剧本虽给的发挥空间不多。
这部电影,不做推荐。
朱迪的影迷可以一看,但不看也不会有太大遗憾。
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评,除了开始有点点沉默和女主角眼袋和皱纹比较明显,整个情节都很紧张,几乎是一直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这是难得一个我没找到任何漏洞的电影。
前后呼应,情节结构都没有漏洞,有些大叫有漏洞的人,我只能怀疑其智商。
我就说说几个关键点吧。
1,女主角上飞机不是巧合。
{因为她是飞机设计师,丈夫需要带回安葬}2,女主角丈夫不是自杀是他杀,是被劫机犯所杀。
(因为两点,一他是飞机设计师的老公,二劫机犯需要棺材,只有棺材不会被扫描.片中女主角的话和劫机犯的话已经多方面说明)3,劫匪绑架她女儿,因为她是飞机设计师,只有她在女儿失踪后才有能力做成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惊慌失措的举动。
当所有人都觉得女主角是一个高度危险的疯子时,劫机犯才有能充电正义的使者,得到所有人特别是机长的信任(看到所有人因为劫机犯抓到女主角而鼓掌时,我觉得真的很讽刺),才能非常顺利的骗到巨额赎金,还找到替死鬼。
劫匪确实是高智商人才,计划很周密。
又当了英雄又拿到了钱还不被怀疑。
劫机很容易,但也要有命花。
单论计谋天衣无缝。
4,劫机犯失败是在于对自己过度自信,高估了同伙,低估了一个母亲的爆发力。
5,最后我个人觉得,女主角是故意炸死劫机犯。
因为他杀了她丈夫还绑架她女儿。
6.女主角本来对于丈夫的死,一直有心结,反复猜测丈夫是自杀还是摔死的。
如果是自杀为什么会自杀,本来以为是美满的婚姻,突然被丈夫以这种方式抛弃,是个人都心里接受不了,心里过度压抑后是有可能存在创伤后遗症。
表现为:误会那个阿拉伯人是跟踪过自己劫机犯。
其实也很好理解,就跟我们看外国人,觉得都长的差不多,情绪激动时容易误认也是正常的。
还有当自以为是的心里医生来劝解开导时,女主角都有一瞬间怀疑过自己是不是记忆错乱了,但当女主角看到女儿小手指画的心型时,终于坚信自己的对的。
而且还用自己的手指画了来比对。
女主角确实很聪明睿智的,为了救女儿虽然表现出来的是疯狂,但每一个举动女主角都是思考过的。
每当有疑问都反复思考。
为什么只有一个棺材?
为什么登记名单会没有女儿的名字?
为什么要绑架她的女儿而不是别人的?
...女主角的胜利在于她的坚持和聪明。
当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被同化,就是已经崩溃,能心态坚定的坚持自己的信念真不容易。
下飞机后,另外一个小女孩的话,也是在讽刺这些人,她说:我说过我真的看到一个小女儿。
那为什么当时不说,这个大家都能猜到了。
我相信看到小女孩绝对不只这个小女孩,这么多人包括乘务员在内真的一个都没人看到过吗?
不是没看到,只是事不关己而且,为了不承担责任为了避免麻烦,干脆就都跟着大家说没看到就算了。
因为说没看到,对自己不会有任何麻烦。
如果说看到,万一看错了,那自己岂不麻烦大了。
飞机上的乘客和乘务员的态度,充分展现的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事后,有些人觉得尴尬,有些觉得佩服,有些觉得内疚......在最后的一小段,人们的每一句议论在展现最真实的人性。
不过这些议论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妈妈能带着女儿回家了,而且解开了心结。
happy结局!
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她就不会放弃。
当硝烟散去,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浮现的时候,我的鼻子酸了。
如果不是老人坐在身边,我想还会流下几滴鳄鱼泪,虽然没有什么可耻的,但夸张流露悲伤尚未成为个人习惯。
作为一个无聊看电影的人,我逐渐养成了根据喜怒哀乐程度给电影评分的习惯,所以,今天会给flightplan高分。
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不错,空中危机,危险的危,飞机的机。
像大多数旨在卖座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危机》也有一个精心构思而悬念迭出的故事:在三万英尺的高空,逼仄的“474”机舱(虽然就是747,但感觉上比747大,或许在影射A380?
)里,一个服了抗抑郁药的母亲醒来后,发现6岁女儿不见了,此时她丈夫的灵柩正在静静躺在货仓里。
从影片开头的铺陈看,突然逝去的丈夫深爱着她,年幼的女儿可能还未懂得死亡,但也像只受了惊吓的小鸟般躲在妈妈的羽翼里,她在这封闭的空间里,会独自去哪里?
母亲寻遍了客舱,没有人见过她的女儿,也没有人能证实她确实把女儿带上了飞机,登机牌和女儿的行李都只是存在于她的描述和幻象般的记忆里。
机长虽然同意把整个飞机都搜索一遍,但是毫无发现,这时地面传真来的死亡证明是她的女儿已经和丈夫一起坠楼了。
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可怜的女人疯了,以为她是凭空捏造。
机长让乘警盯住这个女人,防止她再次骚扰飞行秩序。
这个女人已经陷入了疯魔的状态,她抢白那个看起来不似善类的阿拉伯乘客绑架了她的女儿,她在同机的心理医生那自以为是的诱导下,几乎相信女儿确实死了,她扭过头,叹了口气,窗户玻璃上出现了一颗心,那是女儿刚刚登机时用小手指画的。
她猛然惊醒过来,知道女儿一定还在,但是她却猜不出将要面对什么样的阴谋。
碰巧,她正好是参与客机设计的工程师,她也是飞机上唯一能打开丈夫棺材的人...剧透是不道德也很没意义的事儿,加之我也懒得再鹦鹉学舌,就透到这,算是留点念想给没看过的朋友。
写到这里,看了看豆瓣上的评分,3星的居多,这不奇怪。
因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在于细节拟真不够——虽然电影都是假的,但为了打动观众,要么你就一个劲的恶搞,我就是假的我怕谁,这样假到底,让人无法指责这假;要么你就花大钱费大劲把方方面面的漏洞全都补上,让人看不出假来——这年头假货太多,我们都想成为打假英雄。
我觉得,编剧的苦思妙想有些糟蹋在导演手里——编剧搭了个好骨架,导演却没能合理填充血肉,整部戏就经不得细琢磨,有点像一个谎言套着另一个谎言,要不这台戏就编不下去了。
一方面,情节是有离奇之处,但也不是完全说不通,如果能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更精心些,就不至于被人诟病其假了;另一方面,我感觉投资还是不大够,主要演员挑选的不全合适,几乎完全靠朱迪独自打天下,比如那个反角,如果让Ed Harris、Kevin Spacey或者Johnny Depp来,演绎出那种亦正亦邪的味道,和Jodie Foster的对手戏就会更加精彩,整部电影的水准也会大为改观,从可看迈向经典。
不过,我把所有的疏漏和牵强都善意理解为巧合,因为即使是影片里连买10次六合彩全中,这情节也全都是为了让Jodie展示演技诠释母性。
影片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她不能理解好好的丈夫为啥自杀——虽然她辩解说是失足坠楼,但想来也知道不过是自我安慰。
她无法安慰痛失父亲的女儿,虽然可以让女儿躲到她的大衣下,但是她也知道这件大衣裹着的躯体没有一点安全感,也许她从柏林回到纽约,也盼着能抱着老妈痛快宣泄一场吧。
当我看到她寻不到女儿,得不到理解,焦灼无比,陷入疯魔,神情恍惚,被撞晕过去的时候,仿佛看到猫的七条命只剩下半条,七弦琴还剩下一根弦未断,正颤悠悠的奏着挣扎和绝望。
语言的力量真的强大到能够摆平一切的隔膜和不理解?
这部电影告诉你不会。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阴暗面,根本就不是充满爱的理想世界,你从小所受教育的坦诚待人抵不过猜疑、求助于人不如自助、所谓信任别人永远比不上自以为是。
特别是在这客机里的社会缩影中,更可以看到冰冷的生存法则,冷漠的人际关系,人们宁愿相信阴谋和贪婪也不会相信什么真情流露。
因为人心隔肚皮,我们的读心术不过能勉强读读自己。
可那又怎样,难道就要对这世界失去希望?
Jodie用这故事告诉你,即使她很受伤,即使只剩下半条命,她也未曾放弃心中的爱,她还能充满无畏的希望。
你看我本来不过是找部电影感受下紧张和刺激的,没想到还能从惊悚片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是不是赚high了?
这片子的介绍就不用多说了,讲述一名女工程师因其丈夫意外身亡,她带着小女儿一同从国处护送其棺木回国的事。
这本来是个很平淡的事,可那些老外就有能力让这事变得不平淡起来,故事由她小女儿在飞机上神秘失踪,她疯狂寻找,被误会为癔怔等等一连串不可思意的事件所构成,情节紧张,节奏明快,硬是把这件不可能的事弄得象真的一样,还很有可信性,看时让人完全沉入其中,确实是休闲娱乐、居家无聊的好片子。
今天看了Judie Foster演的Flight Plan.是典型的惊竦片。
从始至终,营造出一种十分诡异紧张的气氛。
让你的神经一直是绷着的。
她的演绎是略带神经质的,表现一个受惊吓的母亲如何一步步发现真相,勇敢面对歹徒拯救自己的女儿。
不过总觉得表现母爱的片段有点不真实。
母亲这个角色的气质太过硬朗,解决事情的方式也颇为男性化。
总让我觉得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不象是她的女儿。
倒象是她家邻居的孩子。
而且如果她的身份是FBI特工也许会更有说服力吧,作为一个飞机工程师,不可能那么身手矫健,在片中各种恶劣环境下上下腾挪,健步如飞,对歹徒痛击每每得中而且毫不手软。
也许大众眼光里的女工程师都是这样的?!
严重不同意尤其是她在飞机里飞奔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快跑罗拉和生死时速。
不过毫无疑问,Judie Foster是个相当有感染力和Powerful的女性。
呵呵,导演要照顾观众审美需求么,难道要她在里面哆哆嗦嗦地不成么?
视觉的好看战胜了逻辑的正确。
看到很多人在说这部片的硬伤,但大家有没注意这部片的视觉和听觉上的特色之处呢?
导演还是花了心思的。
其实在某些片段还是有打动人心的地方,当那个心理师问她关于家人的事,她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说,我不认识你。
让我感到了一个女子失去亲人那种无可诉说的疼痛。
disastrous and rediculous attempt to copy Hitchcock's "Missing Lady"(?)....waste of my money and i wish i could give a negtive 5.
一气呵成
这个导演喜欢把颜色调的比较重,打眼一看有黑色电影的趣味,布局普通,猜到福斯特是正确的了,她一直是这种执拗的银幕形象。最后的动作场面太糊弄,真反派揭晓后感觉编导已经没兴趣把故事推进下去了。
朱迪福斯特的演技确实很棒。
我一开始也以为没这个孩子呢
人家递给你箱子凭什么不说谢谢啊....飞机都差点叫你给毁了
有点故弄玄虚了
2009.5.18 cctv6 home
明珠台上看到有播~~
一个相当有特色的劫机事件,情节比一般的动作片曲折一些。悬疑成分更深。影片从一开始给人十分压抑的感觉,那阴冷的气氛贯穿始末。昏暗的天空,鹅毛大雪,豪华巨型客机也是阴森森的。在这种氛围下,朱迪·福斯特所扮演的母亲所显示出来的母爱就有特别之处了。
被冤枉的阿拉伯胡渣男最终都没有得到一句道歉,这很阿美利加。剧情解释不通的点太多了。
从沉默的羔羊,到颤栗空间、到局内人、到勇敢的人,到空中危机,清一色坚毅、果敢、智慧、理性的现代女性,看来坚毅果敢都贴在朱迪福斯特那棱角分明的下巴颏上了。
solo
2009/5/18深夜CCTV-6,不错,4星。
朱迪很牛逼
朱迪·福斯特专属人设+反智主义剧情。这鬼扯的计划能成立的前提就是所有角色加观众都是大傻子。
Jodie Foster,我喜欢你~~
1.全程框大头,只有驾驶舱躲猫猫的运镜比较有趣。2.2005年,现实中的双层大客机刚飞,而影片中的被劫机了,这一定是阴谋(并没有)…3.便当王肖恩·宾这次没有领便当
酒店看的,还可以,就冲着 Judie Foster了
怎么也没想到,这部取意自希区英国时期经典悬疑作品的电影,居然在最后一幕给转向了动作暴力戏?看来朱迪福斯特的确“脑袋被撞到”,她还以为自己仍然呆在芬奇的战栗空间里继续着密闭隔断凶险搏杀!……两星半。其实以前看过,重温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