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拍的相当精巧漂亮,从浮光掠影的人际关系勾连中发现人心隐秘,饱含谐谑和机智但绝不缺乏轻巧的善意和喜剧感,正是洞悉幽微的奥斯丁式的智慧。
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若干社交活动的外壳下,在十九世纪英国上流社会轻衣裘马、文质彬彬的端整美仪下,不经意间竟然暗流涌动,情随事迁,仿佛倏忽之间,佳人仕子们的生活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而在观众还来不及错愕之际却又悄无声息的尘埃落定。
在这不动声色却又鲜活生猛、后劲十足的戏剧感和机巧非凡的谐趣绘卷面前,愚钝如我者难免一时半会回不过神来,直到最后一幕前还不敢确定这位苏珊小姐到底是真是伪,是正是邪。
待最终恍然一悟时,既叹其机心之深、阅世之透,却也不禁为其机智跳脱所折服,反不忍过多责备,倒是为这群男男女女终是各得其所而莞尔一笑,为自己刚刚下肚的这个别具一格的风流故事而咂味不绝。
当然,苏珊小姐美则美矣,慧则慧矣,但现实中我辈若得遇此等尤物,恐怕只宜敬而远之,落荒而逃。
还是耿介如凯瑟琳和其弟弟、弟媳者更适吾心头所好啊。
当《最初的印象》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当《埃莉诺与玛丽安》换名为《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的小说穿越了世纪,从BBC的电视剧改编开始,她的作品再一次受到大众追捧。
1995年李安导演的第一部英语长篇《理智与情感》,2005年令凯拉·奈特莉角逐奥斯卡影后的《傲慢与偏见》,2007年安妮·海瑟薇与詹姆斯·麦卡沃伊联袂主演的《成为简·奥斯汀》,除了把经典故事搬上大荧幕,更让我们窥探了这位早期英国女作家在现实中的情感挫折。
而此时正值北美档期上映,年初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颇受好评的《爱情与友谊》,又为我们带来一部,值得回味的,简·奥斯汀小姐年轻时期的妙笔。
<图片1>如果你从1995年、2005年的改编版本一路看下来,到了2007年,简·奥斯汀的传记电影,将会令你迫不及待的再次重温她的经典著作。
你会乐于寻找那些,来源于她英国乡村生活的蛛丝马迹,以及那些从她个人情感经历衍生出来的,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希望、现实和梦碎。
现实中,简·奥斯汀和姐姐两个人相依为伴,从错过挚爱到独守终老,这段姐妹情谊无不体现在她早期的作品里。
《傲慢与偏见》中的五姐妹,更像是戏剧性的放大,并囊括了当时更多的、年轻的、鲜活的女性形象。
而《理智与情感》中,则更佳细腻了刻画了两位姐妹的相知相伴。
正如《成为简·奥斯汀》中,姐姐问失意的简:“你在写什么?
”,简回答:“一个关于两个女孩儿的故事。
”姐姐又问:“是什么样的故事?
”,简回答:“故事一开始很糟糕,中间发生的事情更槽糕。
不过最终,她们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之后简提起笔,低头自言自语到:“希望不管怎样,其中还能剩下那么一点点幽默。
”。
这是简的写作基调,也是她笔下的田园爱情故事真实动人的地方。
她说女性们大多心比天高,而男性们往往坐拥着与他们品格并不相衬的财产。
在当时的英国贵族和乡绅之间,也许这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像现实中的富家子弟,未必博学多才,品味高雅。
而头脑灵光,见识渊博的才子,往往出身贫寒。
就像一心只想写作的简,只是一位牧师的女儿而已,良好的教育,却没有雄厚的家产与嫁妆。
但是正因为这支笔,令简不断思考,在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身上,在她有些世俗又可爱的母亲身上,在她清贫却又善良的父亲身上,在她坚贞又脆弱的姐姐身上。
她的早期作品从未离开家庭,从未离开想把女儿嫁入豪门的母亲。
而她笔下的女性,从不因为贫穷而自怜,反而充满了自省的意识。
对于富有阶级的偏见,对情感与现实的思考。
她反向的写出了,在金钱的外衣下,也有纯真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穷困的现实中,也需要对于情感的理智思考。
她总是能从矛盾的事情中,看清现实,找到真相。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主题,让她的作品广受欢迎。
当然还有她每一次慷慨给出的,幸福大团圆结局。
<图片2>最平缓的,给人想象空间的《理智与情感》也许是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达什伍德家庭,本就清贫。
影片没有华丽的室内装饰,两位姐妹也是素衣简饰,干净的构图和简明的节奏,让这部影片就连原声配乐,也毫不抢戏。
更多的是对话和人物情感的内敛表达。
这段姐妹情谊里,更多的是单向的表现了,姐姐的克制和妹妹的张扬。
就像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妹妹玛丽安说:“我们之间的无话可谈,是因为我从不保留,而你却闭口不言。
”。
而这座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重量,也来自于影像很好的脱离了文字的限制,让复杂的情感关系,变得可以触及。
<图片3>你简直无法相信,美貌与演技兼并的大姐的扮演者:艾玛·汤普森,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
出生于演绎家庭的她,落落大方,沉稳细腻,之后还曾参与了2005年《傲慢与偏见》的剧本创作。
在巴顿小屋的二层里,面对三栋紧闭的房门,她端着一杯已经凉了红茶,独自坐在楼梯台阶上的背影,这个俯拍的镜头,像一场戏剧一样,呈现了这个家庭,幼小、脆弱、情绪化的,小妹、玛丽安,以及母亲的性格特点。
同时也揭示出了,无奈又沉默的大姐的处境。
影片也完美的呈现了简作品中的幽默,被捏皱的报纸一角、访客屁股下面抽出的刺绣绷子。
在幽默之余,还有着先抑后扬情感累积和爆发。
最悠扬的,给人情感宣泄的《傲慢与偏见》从导演乔·赖特开篇的长镜头开始,跟随伊丽莎白从田园回到住所,在小桥、门庭、客厅穿梭的身影,几个姐妹和父母的清晨对话,在没有一剪刀的情况下,故事以舒展的方式打开。
而其整部影片都贯穿着这样,疏而不漏的镜头轨迹,抑或穿插剪辑。
最吵闹的舞会里,还会有一个镜头带到,错过手托佳酿的服务生的班纳特先生焦急的哀嚎。
而对于大景别的田园风光与日光的应用,让整部影片,不断的表达了伊丽莎白崇尚自然的天性,也衬托了她的心胸和美丽。
而两位爱人在朝阳下的相遇,怎么拍摄都不为过。
金色的日光,如同停滞了时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颜色。
<图片4>最激昂的,给人深刻印象的《爱情与友谊》据说这部《Love and Friendship》是简·奥斯汀在她非常年轻的时候撰写的。
整部作品给人的感受,就像对于时下之风的报复一样。
对于那些金钱、偏见和自私的行为,给予了一次腹黑的展示。
也许越是受限于某些社会陋习,比如用财产衡量伴侣,这样的极端社会,才会造就极端恶劣的人品。
于是简笔下的寡妇苏珊女士,在上层社会游刃有余的施展着自己的大计划,最终将愚蠢的富人和无力的普通人,都玩转在自己的伎俩之中。
这就像是一次释放自我的创作,如果社会本就崩坏,那么心计叵测的人,未尝不难得逞。
<图片5>你可以看出故事里的戏剧张力和诡辩的人物对话,逃不出爱情与金钱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情感纠葛。
即便狭隘,也不影响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为电影的趣味性。
西方媒体更是在圣丹斯放映后扬言,终于有人找到简·奥斯汀有意思的作品来进行改编了。
而影片独幕剧的一样的开场与分段,通过鼓声和歌剧的配乐来完成。
同时也令我们看到,服饰最为华丽的简的改编作品,蕾丝和珠宝恰到好处,繁复的发型和层叠的裙摆,显露出上层社会贵妇的身份特点。
<图片6>本片人物的登场亮相,更是以定格画面下的字幕介绍出现。
不同的人物对话,在相同的景别里,用长镜头由远及近的连贯拍摄。
全片就像把一段老故事,用现代拍摄手法来呈现。
故事中的误会与欺骗,心计与利用,都变成了一连串突发事件,当你跟随剧情穿越回到上个世纪的英国,却发现影片是充满了现代幽默的话痨片,文艺又新潮。
更让你惊讶又捧腹的是,这些世俗的观念、情感的诱惑,几个世纪以来,从未变过。
<图片7>这部影片同样充满了作者型导演的魅力,惠特·斯蒂尔曼看到故事的可塑性,从而用现代的方式,拆解有着共通点的经典名著。
这就像《社交网络》和《史蒂夫·乔布斯》的编剧:艾伦·索金拆解长篇的人物传记题材一样,总是能给人以全新体验和感受。
这也是女演员:凯特·贝金赛尔,第二次出演简的文学改编电影,距离1996年的《爱玛》已经过去了20年。
你将看到一位翩翩淑女,蜕变成一位贵妇的阅历。
<图片8>而简的另一部作品《诺桑觉寺》在2007年也被搬上了大荧幕,与《爱玛》一样,都是讲述了爱幻想的心智单纯的女孩儿的故事。
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的现象和令人担忧的现实。
就像影片里说的,现实中没有哥特小说里的吸血鬼和杀人拐骗,但是却依然充满了欺骗、背叛和复仇。
每天我们都经历着“爱情与友谊”、“傲慢与偏见”、并且在“理智与情感”里抉择。
而简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动,莫过于对自己的诚实、对情感的诚实。
她没有嫁给生活、为金钱妥协,而是用笔杆真诚的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和故事。
非常喜欢传记电影的命名,它不是《简·奥斯汀》,而是《成为简·奥斯汀》。
而她作品美好结局,就像她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一样给人温暖。
<图片9>相关影片1995年《理智与情感》1996年《爱玛》2005年《傲慢与偏见》2007年《诺桑觉寺》2007年《成为简·奥斯汀》2016年《爱情与友谊》2016年6月22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简奥斯汀真是对人性的洞察炉火纯青,Susan作为一个工于心计的现实主义者,完全被写活了。
有人认为作者因为自己是女性身份而对于此类角色不包容,所以给了悲惨的结局,就有些狭隘了。
最终Susan怀着负责给出爱情的曼沃林先生的孩子,嫁给了白富傻男三先生,完全符合Susan一贯以来的价值观诉求,从她个人感受出发,未必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你看那一段,在马车里,她的律师夫人闺蜜劝她说高富帅男主虽然好,但嫁给他并不能掌控他的财富,因为他还有健康的父母掌管这一切。
她当时陷入深思,紧接着就嫁给了白富傻男三...... 帅而且善良而且年轻而且接受过好的教育而且有钱,是很好,但每个人的诉求并不同。
苏珊夫人是个美丽风流的寡妇,有着贤淑聪慧的女儿。
她为了能让女儿未来有保障,一心一意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詹姆士爵士,自己则勾引年轻多金的雷吉纳。
由于苏珊夫人的卖弄风情、勾引男人的谣言早已散布的到处都是,对于她的来访,夫家小叔的妻子倍感忧虑,也担心雷吉纳不小心就陷入苏珊夫人的美丽诱惑。
这是改编自珍奥斯汀的短篇,不同于其他作品,这部电影的女人更颠覆该时代的想象,到处调情,处处心机。
纵使她的愿望只是嫁个好老公,在那个重视名声的时代,却是个惹是生非的糟糕女人。
珍奥斯汀一向善于描写女性的心理与姿态,而《爱情与友谊》中的苏珊夫人,则是她书写的故事中,极为少数的反派,是相当特别的存在。
从现在看来,她就是个勇于追求自我与幸福的女性,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典范。
然而那个时代不容许,也不希望一般名声良好的男性和这种风流寡妇搅和。
人的感情本该是自由的选择,而不该被他人目光所左右,不过到现在还是很多人会因为门当户对这种事而争执不休,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
但其实适合的价值观,也才能带来和谐的婚姻,因此她的女儿不断地反抗,正如苏珊夫人追求幸福,她女儿则是抵御可能痛苦的未来。
虽然结局很有那个时代会发生的事情的样貌,但我仍认为这是一部女性追求幸福的优秀电影,甚至还有些欣赏苏珊夫人追男人的手段。
不过她硬逼女儿嫁给不适当的对象是糟糕了点,但这就是该时代的母亲会对女儿做的事,看家世不看个性。
整部电影的服装风格相当符合该时代的设计,男女服装也赏心悦目,片头的人物介绍相当特别,每一位都做了名牌,大概怕观众记不住那长长的人物名称。
不过各角色形象鲜明,倒是没有这个烦恼,实则是一部极为女性的喜剧片,看起来相当欢乐轻松,十分有意思。
这个聪明的女人在男人之间游刃有余,周围的女人一眼就能看穿她,可笑男人们却意识不到。
她的择偶标准不是爱,是利益,是金钱的保障,所以她不会对人动情,正是如此才能使她将男人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无往不利。
苏珊夫人有很多金句。
对于她闺蜜的丈夫,她直言不讳:你嫁给他真是大错特错,想驾驭他吧,他太老了;想等他死吧,他又太年轻了!
对于闺蜜丈夫对她们见面也横加阻拦,并威胁要将妻子送到异国他乡居住,她们只好暗暗盼望他下次痛风发作得更严重点。
苏珊夫人得到了一切,财产,地位,丈夫和情人。
虽说她的丈夫太傻了一些,不过这样掌控起来更轻松不是吗?
作者 神棍糊 20240831 (公众号神棍糊的小海滩)先列出我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系列:自恋型人格障碍发病率之高,正是因为巨婴大国的养育模式。
凡事标签化就是反智的开始寻求他人关注的巨婴式被害妄想李玟的姐姐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患者被家人吸干的李玟如何识别并远离有家暴倾向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上)培养识人能力的同时创建自己的游戏规则对抗大机器(下)关于职场巨婴的那点事儿权力欲才是巨婴的核心,他们最怕的就是你的觉醒和反抗。
离开巨婴需要你学会断崖式分手他首先是个人:阻止个体分化的母爱就是厌女妈宝的孵化器 (我文章里的大部分重要名词解释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注解)。
在我的npd列表里,有李玟二姐,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自杀的杨元元她妈,《关于帕姆的那些事/ The Thing About Pam》里于2011年杀死好朋友Besty之后嫁祸于Besty丈夫Russ Faria的Pam,2024年杀妻的谷歌男,《黑袍纠察队/The boys》中的阿祖,《利刃出鞘2/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里那个创造很多高大上名词的把自己显的很有思想很有文化的想独揽大权的精英多金男,《政权/Regime》里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魅力疯癫大妈妈总统(这部剧完美复刻了当下权力体系中的相辅相成)。
现在我要加上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Lady Susan》以及改编的电影《爱情与友谊/ Love & Friendship》中的苏珊小姐。
富有洞察力的她简直把npd这种生物描写的惟妙惟肖。
想了解npd的人与其看无聊心理学里的一二三四五(对不起),不如多看看生动的文艺作品。
电影的名字有点莫名其妙(可能是讽刺路线?
),我没有在这部作品里看到什么伟大的爱情和友谊,除非苏珊和工具男们之间的爱也能称之为爱,以及她和她一丘之貉的朋友之间的计谋也能称之为友谊。
我不太喜欢有些评论里把苏珊这种玩弄人(包括她自己的女儿)与鼓掌之间,一切都为了自己权力欲服务的女人等同于带有褒义的为自己活着的独立女性。
正好相反,在我看着苏珊是独立女性的反面。
一个靠吸食他人为生的人不能侮辱独立这个词。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苏珊的操控手段。
先欣赏一下女儿部分。
吃苦教育:对女儿说,你就是还不够饿,你在学校里饿的肚子不算,不嫁给这个有钱男你没有前途。
打压洗脑:对女儿说,十诫里关于孝顺父母的部分怎么讲的?
你看你不知道,就是因为你读书读得不够多,你不够聪明,你不可能靠自己养活自己。
你要像十诫里的第四诫里讲的那样孝顺父母(其实不是第四),听从父母的安排。
挑拨离间:对女儿说,别人对你好都是为了来气我,他们不真心对你好。
对外人说,孩子都是没良心的东西,长大了就会挑战父母,怀疑父母。
我们心怀爱意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他们不但不感恩,还不体谅我们做父母的心。
我女儿就是个工于心计擅长玩弄别人的人,是我没有教育好她。
隔离外界:对女儿说,你不准跟外人讲我跟你说过的话。
跟外人说,把女儿捆在自己身边是因为只有我能为女儿的良好教育着想,以及,我真的很需要女儿的陪伴,我很依赖她的陪伴。
我们感情可好了。
苏珊把女儿当成自己的摇钱树。
非要把傻的可怕的双标经济适用男和女儿撮合在一起。
最后在朋友的点拨下突然醒悟,还是自己占有这个经济适用男下辈子更有保障,太傻了是优点,正好好操控。
最后,本来是安排给女儿的男n号,以及用女性魅力从别的夫妻那里橇来的男n+1号,和苏珊过上了幸福三人生活。
再来欣赏一下对朋友部分。
对把照顾自己当作工作的没钱朋友:剥削。
我们感情太好了,不能谈钱,一谈钱就会伤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朋友最后离开她去别的地方工作了,她对别人说,这都怪我们感情太好了,我们真的是很好的朋友。
对和自己一丘之貉的把男人当工具的所谓朋友:划分敌我阵营。
在提到自己错误时转移重点,都是别人诽谤我们,别人伤害我们,那些男人居然敢偷看我写给你的信。
男人都好可恶。
不过说实话,她和她朋友,也就是飞猴,说不清谁在操控谁,谁更厉害。
有时候我怀疑是她朋友更甚一筹,npd还是挺容易被人操控的。
再来欣赏一下对亲戚部分。
对亡夫的家人:啊,我就是想让自己远离社交,我太伤心了。
我根本对男人没有心思,我是想远离喧嚣的伦敦,才打了招呼不等你们回复就来到你们这里的。
我们是一个姓,我们是一家人。
其实她就是没可以让自己呼风唤雨的地方住,蹭吃蹭喝蹭到了亡夫兄弟家。
知道妯娌不喜欢自己(她之前可能觉得人家不好管理,一直在阻止他们结婚),就想法设法和人家儿子套近乎,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自己亡夫的兄弟情谊。
亲戚们看不惯她这么毁自己的女儿,让女儿和不喜欢的人结婚,她却对别人说,女儿很想谈恋爱,这些人在阻碍我女儿获得幸福。
最后来欣赏一下对男人部分。
反向三角测量:你说他蠢,可是他蠢都是因为你太好了,和你这么优秀的人站在一起谁都会显得很愚蠢的。
装可怜苦肉计:听说你要走了?
哎,都是我不好,我影响到了你的家庭生活,是我把你赶走了。
对不起,该走的人是我,本来我就是多余的,都是我不好。
恨不得把星星月亮都给你的深情稳住:我现在不公开我们之间的感情只是因为我们相爱太深,我为了我们的未来着想,总有一天我会和你结婚的。
而且我还关心你父亲的健康,要是把你爸爸气着了怎么办?
估计在得知对方父亲身体很健康时心中就开始巨大动摇,这对方父亲半天不死我怎么掌控对方的财产啊,一点都不经济适用。
转移话题贼喊捉贼的甩锅:男人来质问她为什么欺骗他,为什么一直和别人的男人在一起。
我们的苏珊神转移:我和他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倒是你,怎么可以辜负我对你的信任,辜负我对你的尊重。
我不跟你在一起了,虽然我很爱你,可是我们没有未来了,因为你亲手摧毁了。
我要取消我们的婚约。
苏珊的这个推,其实就是因为对方暂时利用价值不高了,而且继续纠缠闹出去还会损伤到自己利益。
最重要的是这一招还可以让对方莫名感觉到自己很对不起这个女人,觉得自己好小心眼,错怪魅力四射一点瑕疵都没有的美德标杆苏珊了。
看下来是不是就那几招?
挑拨离间,颠倒黑白,贼喊捉贼,利用宗教之类的普世价值观打压别人,包装自己,满嘴仁义道德。
装受害者,自己不可能错了,流着泪认错是为了下一步的操控。
惩罚所有不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人,让他们因为恐惧不敢再造次。
本质上是阻止他人分化成独立个体,或者利用没有分化的个体,让他人成为自己的延伸。
总结一下就是,知道怎么利用人类不够真实容易被洗脑的弱点来为自己的权力欲服务,身边常常围绕着一堆很难知道彼此存在的雄竞男和雌竞女(当然不是说围绕的人都是)。
苏珊的名声一直不好,虽然她那么深谙人心,那么有魅力。
我不是说名声不好的人一定有什么问题,确实存在很多嫉妒导致的诽谤,但如果谈恋爱以及找工作需要前任以及和前任有关的人的推荐信,我敢说npd很难找到下家。
这么玩太容易玩脱了。
人类文化太缺少真实了,太强调道德和所谓情商了。
让人不能接受自己的自私,于是就很容易被只有自私的人耍的团团转。
所以我才一直强调弑父弑母的重要性。
如果你拔掉了父母乃至是整个人类文化对你的植入,如果你能诚实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如果你一直保持理性思考自己与他人的习惯,那你很难分辨不出来这些看似是洞悉人心天才的傻逼。
一旦分辨出来了能走就尽量就走吧,你不会错过什么的。
跟他们在一起纠缠久了你自己都要变傻。
当然你要实在觉得他们太迷人了,客观价值太高了,那当我没说(苏珊确实迷人)。
文章合集:爱和亲密糊糊是谁bpd专辑写给infp重塑自己亲子及教育人格障碍读书看剧笔记关于咨询服务
“No!" 这是我家小姑娘听到我说要带她去看这个电影的回答。
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我都没有说去看什么电影。
她抱怨说我带她去电影院看的所有电影, 都是把她带到天上去,Gravity, Interstellar, Martian......我一听乐了: 光听说抱怨把人带到沟里,没听说抱怨把人带到天上的, 告诉她这个电影是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小说,她欣然接受。
简奥斯丁是她最近的最爱,现在正重看Emma,一会儿抱着纸书,一会儿捧着个IPad,一会儿又听上了audio book,倒也能接得上。
买票买爆米花雪碧后入场, 已经快开映,坐满差不多三分之二位子,观众构成和听交响乐的差不多,很多老头老太,老头都是被老太拖来的?
还有一排上连坐着四五个美丽中年女性,是闺蜜集体活动快乐时间?
看到银幕上打出Amazon Studio,我心想这Amazon真是无孔不入有利都要图啊,不过这样的片子能赚多少也还是个疑问。
Kate Beckinsale出场,估计看惯Underworld里女战士的,一下子还很难把她和角色接上,其实她二十年前就演过Emma,小说里描写Lady Susan: She is delicately fair, with fine grey eyes and dark eyelashes; and from her appearance one would not supposed her more than five and twenty。
Kate大美女虽然年过四十,当得起这几句描写。
整个电影院里笑声此起彼伏,特别是Sir James Martin出场之后,听到twelve commandments,小姑娘咯咯笑:我不是基督徒,我都知道是十诫!
听到Tiny green balls,她大笑:他不知道这是pea?
我都要侧过身去让她小声点。
看完出来,走到旁边的咖啡馆,我要杯咖啡,给她买了杯热巧克力和marble cake,问她: "喜欢这个电影么?
" 她说虽然很好玩,但整个电影没有point。
我说: "电影小说都要有point?
那你现在看Emma的point是什么?
"“If you think too well of yourself, you will have a downfall!”,她回答道。
倒挺会总结中心思想, 我和她聊起这个小说的创作经过。
电影中美貌中年寡妇和年轻单身帅哥的故事,就发生在简奥斯丁自己家中。
简的哥哥Henry是个牛津毕业的高帅,Eliza de Feuillide是姑表姐,贵族丈夫在法国被送上了断头台后,回到英国,不同的是Eliza相当有钱。
简开始很喜欢特立独行趣味高雅的Eliza,但知道两人可能要结婚后持反对态度,她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在小说借Lady Susan的口中说出来:I have never yet found that the advice of a Sister could prevent a young Man's being in love if he chose it。
聊了会儿,小姑娘还是坚持己见,说不喜欢这个电影。
我说等你大了你就会改变想法。
她坚持说她不会。
我只好对她说:Well, one half o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
小姑娘白了我一眼,知道我又在引用奥斯丁。
坐一边也是刚看完电影的一个老太太笑着看我们。
最后总结两句:Lady Susan作为不太被人注意,篇幅不长的书信体小说,身后能够出版,让我们从中看到她后来六部长篇中所有特点,简奥斯丁在二十岁时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这部电影,是众多根据奥斯丁小说改编的影视中,相当成功的一部,导演没有完全遵从原著,也有所发挥。
毛姆说《傲慢与偏见》的一大特质是entertaining, 这部电影也是,用《卫报》的标题两个字来评论:A treat!
本电影很值得一看,服化道很认真,审美非常的过关;风景也非常好看,18世纪英国庄园的美景,看不厌。
故事也讲述的很完整,而且剧情时有反转,引人入圣。
最重要的,本部电影讽刺现实的功力很深厚,台词很辛辣,颇耐人寻味。
很难想象,这是简奥斯汀20岁时写就的一篇小说。
在20岁的年纪,她就看穿了男性,看穿了如何驾驭一个男性;于是塑造了一对闺蜜,两人以男人为玩物;对男人评头论足,这个太笨了;那个太老了;另外一个又太穷了。
对其中一个男人的评价最令人喷饭“他太成熟了;驾驭他太费劲了;他又没老到可以熬死他的程度”;这评价势利的令人赞叹。
简奥斯汀的那些故事重复性很高,调性很一致;但一旦看起来,绝对不看完放不下来;一个聪明但穷的寡妇,在那个年代为了生存,只能利用自己的美貌、智慧和友情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夫婿;看她在三个男人之间游走;花言巧语哄得每一个男人都对她言听计从,意乱情迷;然而她却一直保持脑子冷静,与闺蜜之间无话不谈,互相交流驾驭男人的技巧。
最终,女主嫁给了最容易掌控的丈夫,得到了最有趣的情人的陪伴;又把女儿嫁给了个好人家,洗白了自己的名声;一箭多雕。
太厉害了!
虽然这电影的爱情观我无法赞同,我不认为男人就傻到了这份上。
也不认为女主这样就算赢了,毕竟她自己的心自己才知道。
但在那个年代,她能利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谋到这样的生活,确实让人佩服。
很难想象一百年前的英国居然是这个样子,连文明的边都没占到;不比中国的媒妁之言好到哪里去。
英国的庄园风景可真美,有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攻于心计的中年妇女,爱情不是最重要的,早过了那个年纪!
生活和亲情才是重点!
苏珊夫人算不上坏女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活能稳固!
但这个过程伤害了真心爱他的人!
攻于心计,奸滑老练让人感到可怕!
她只是几乎所有中年人的一个缩影,但这样的人让我很恶心,我如今也到了中年,身边的许多同龄人也都变成了像苏珊夫人这样的冷漠现实又充满世俗圆滑!
可我不会,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纯真善良!
略带舞台剧风格的对场戏,细致的服装、美工和布景,虽然我对英伦风或者维多利亚风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影片虽短,单气质到位,华丽,高贵,又处处透着股迂腐装逼的蠢懵状,总有种虽然很蠢,但也只能我来讽刺的状态。
我想光这种气质就很符合简奥斯汀的初衷。
我对凯特贝金赛尔的印象多停留在珍珠港,这位看上去相当“贤惠”面相的女人演绎的高级绿茶婊真的出人意料且相当精彩。
节奏感极强附带自成逻辑的连珠炮有种奇怪的魔力,听啊听啊仿佛就已经不是在听到底她在说什么了,可叹男人们就这样变得愚蠢起来。
其实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苏珊夫人不过是一个为了生存,在那个年代不得不靠刷刷男人活下去的寡妇,如果她可以自力更生在现代,必将是个情商极高得社交能人甚至女强人,那我们又会如何评价这样的女性。
出场人物太多,记不住。
奥斯汀最毒舌的作品……
把男人玩的团团转的漂亮女人
戏精
如今还在喜欢简奥斯汀的应该不多了吧
[4.0/5.0] 預告很糟,但電影蠻好笑的。小克古裝真的不大優。
片子一般 女主超气质
挺精致的电影。诙谐。
论绿茶婊的自我修养
古典悠扬的音乐,剪裁精良的服饰,和田园诗一般的布景,原本能很好地还原奥斯汀的嘲讽体风格,却因导演受到书信体的限制,导致很多场景衔接突兀,人物对话生硬,每每感觉剧情还有延伸的时候就被掐断,令人十分地不爽。女主演Lady Susan的台词造作,表演浮于表面,丝毫无法演绎书中人物的魅力
简奥斯丁的小品
真的妙。导演完全得到了简奥斯丁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和漫不经心的幽默。哪哪儿都好,就是曼沃林一段太没存在感。
很一般吧,走神了无数次
无聊的要死
没想到奥斯汀还写过这样的故事!有点王尔德的风格啊!把各种人玩弄股掌间把自己的路铺的明明白白,有blockhead老公照顾给钱花,有帅气情人陪着。。。怎么说也不算输家吧。。
补标。简·奥斯汀非常早期的作品,原著叫《苏珊夫人》。看完一个很大的感受是,简·奥斯汀19岁写下这部书信体小说,那么小就已经对人性有这么深刻的洞察力,非常佩服。不晓得这部电影评分怎么这么低,苏珊夫人本身就是简·奥斯汀幽默讽刺小说的主角呀!而且与她通常的女主角都很不同的。苏珊夫人本身的道德品行是值得批判讽刺的,但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在金钱、婚姻上所处的尴尬境地,不得不依附于男人才能立足。“He is too old to be governable, too young to die.”苏珊夫人吐槽闺蜜老公的这句这是太幽默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简·奥斯汀真是被低估的幽默大师啊!
标签贴得太厉害,容易走神。
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不喜欢的简奥斯丁的作品…
女主这样性格的人被切切实实的拍了出来,人设不崩还故事稳定,感觉十分新颖哈哈哈哈哈
除了剧情,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