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的Hubert他又敏感又脆弱他情绪化 又没什么耐心他有梦想 又常常发脾气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他也想当一个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做饭洗衣服但矛盾却是一直都在到最后他还是忍不住竖起中指 嘴里说出脏话他和别人不一样 但他深知 这种‘特别’并不是一种好的表现每次他和妈妈吵架 到最后都会和好如初因为他也清楚 只有这个怀抱 会永远都在无论任何你需要的时候 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爱是永远都在的正因如此 就算相互之间有多少矛盾他还是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我爱你妈妈剧本是男主角十六岁时写的这难道不是天才之作吗要刻画出最贴近作者原型的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要揣摩好他妈妈的心理活动和无奈晦涩的心情然后站在另一个高度说出故事全片 尽管是在诠释孩子和母亲之间的问题 但并非让人感觉冰冷 相反却感到很温暖里面很多桥段都让我印象深刻Hubert淘碟和妈妈大吵一架 独自坐在公交车上老师从美国寄来的信 信上的内容Hubert和男友Anthony那段快镜头 粉刷墙壁Hubert把Anthony送他的泥塑妈妈的眼泪弄掉以及Hubert转身 母亲留在原地 说的那句 那我明天也会死等等无论是配乐 灯光 色彩 剪辑 镜头掌控配合都很好角色演绎的很到位 平和自然就算是有些其他导演的影子 但无疑是一部佳片作为一个八九年 自编自导自演的人儿我想说 Xavier Dolan 见过你的美 我TM还能爱谁啊我!!!
先看的妈咪再来看的这一部,但是从母子的问题关系到问题母子的关系这样的拍摄走向,亲情关系反倒是更容易理解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说前者是导演关于后者对妈妈的忏悔书——在杀了妈妈里恨与厌恶大过爱,但是在妈咪里爱大过污言秽语与暴力不同的父母与子女总有着不同的相处模式,安东尼的母亲自由自在没有管束所以可能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儿子更多的信任也给与了儿子更多的独立性与空间;于贝尔的母亲多少是手足无措的,生存挣扎的压力本身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了而儿子却总在逃避冲突与叛逆,然而此时此刻多兰能说的、我能说的也只是站在子女角度有立场说的话而已我和我妈关系其实也算不上多好,时时刻刻我们好像总能触到对方最了不得暴怒的点,我觉得和她有理说不清因为要说清楚不光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我根本无法撼动她的人生经历赋予她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甚至是交际方法,而她觉得我总是不服管教甚至过于独立的,就像于贝尔和他母亲说的“不用你问,有必要说的话我早就和你说了”,她觉得我不向她吐露任何女孩子作为贴心小棉袄应该对于母亲所有的小秘密与小感受,在我看来她一直在寻找或者在追求一个女儿对于母亲单向的亲密与依赖而她也向往母亲对女儿的谆谆教导,然而我从来没有给过她那样的场景和机会,所以大多数时候她的愤怒与生气在我眼里都有些气急败坏的程度,一种即使没有人在看她也觉得丢掉了作为一个母亲的面子在我看来她是很看重面子这个事情的,特别是做子女的为她长脸我小时候学过书法毛笔字,那时候公园里很流行用塑料杆儿海绵头做的毛笔蘸水在地上写字,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经过公园时候,正巧一个小男生拿着一位老头儿的笔在写,周围围了好多人都在看,等小男生写完就在那里夸奖,我爸叫我也去写写,我说不想,我妈也在旁边怂恿我去,我还是说不想,她就一边用手指拧我大腿一边说“你去不去,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就去写一个”,所以我现在都记得我妈是多喜欢众人夸奖艳羡的人,我并无恶意只不过那一刻让我真真切切地记得到现在,所以某种程度上我忤逆她任何想出风头的建议都带着暗暗的爽意,毕竟在所有别的人眼里我从来就不是以我自己的名字单独存在的而是以XX的女儿,如果彼此之间距离超过了五米,或者迎面走过来与她打招呼的人都不会看我一眼,那么她又何须我再来锦上添花呢我觉得我妈一直都是在不太理解我的基础上企图纠正我然后引导我的,我讨厌的事情她还真的就能一件件地做出来放假呆在家,“这么大的人了呆在家里还不懂得帮衬一下像个什么样子,那个XXX…………”是就挂在嘴边的话,这真的是我最讨厌的说话方式了,单纯的批评我倒还可以安心接受然后起身该做什么做什么,但一定要带一个别人家孩子再来压我我就只想回嘴“那你让他来帮你做呗”,可能也是因为周围可比的人太多,说起谁家孩子的本科学校、研究生学校、工作单位、海外实习机会时候看我的眼神、那种期盼中带着些许的不如意的眼神,我都只想回过头去了;我不太懂说这些事情的意图,鼓励就好好鼓励,期盼就好好表达,总用别人来比较是想干嘛,你行你上啊她对于自己的经验积累有着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固执,而我与她的讨论一旦在十五分钟内干涸她就开始“社会眼光论”,女孩子还是要结婚的要生孩子,你不生婆婆怎么想,我是不能接受同性恋的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世俗价值观这个东西的存在就是单一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才称之为世俗,但也并不能因为少数人不这么做就要求他们改变使这个世俗变成进度条100%,所以说到底这件事还是归结到了面子——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可能被议论的掉面子,或者说我妈真的是一个社交群体性的人吧,和我爸不太一样,她需要陪伴她需要朋友她也需要热闹,我一直坚信如果她去做居委会可能会给我们小区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然而她现在在党群工作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蛮适得其所的因为人生经验的不同,我永远不可能和我妈有一样的看法、观念和价值,我们也不会有一样的交际模式、说话方式和人生展望,16岁的于贝尔在和母亲抗衡中只有少许的时刻能处和母亲达到短暂的祥和,和我现在已经疲倦重复性的冲突了,做被要求的事情然后适时的保持沉默就能给我更多平静独处的时刻了,这不是说为了远离或者为了自私而是在我看来为了我们亲情的发展不被稀释的最佳维护束缚一个人独立行走的因素太多了,最大的就是亲情的补给,可以说初涉世事最怀念的就是家了,因为它曾经给予了太多现在我们需要自己一点点拼凑的东西,而在我们最后拼凑成功的时候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家或者说自己的世界了,那一刻也是和生我助我成长的家正式告别的时候了太多委屈的时候,想着不如离开算了;太多愤怒的时候,想着不如死掉算了;太多无力的时候,想着为什么不如别人家,可是啊,陌上花开的不如后面接着的总是归去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和我妈妈感情很好,我很爱她,很喜欢在她的身边看着她,跟她聊天但是现在我没办法再这样做,我可以对别的任何人这样做,唯独她不行当我说起她或者想到她的时候,其实我还是爱她的,但不是那么由衷的爱奇怪的是,当别人伤害她的时候,我一定会想杀了那个人但同时,我也能想出百八十个比起我妈妈来,我更爱的人
I Killed My Mother (J’ai Tué Ma Mère) - Xavier Dolan [2009|Canada] (3-)早前一套同樣講母子關係的Miss Kicki示範了克制怎樣create更大的tension。
同樣係debut features, 呢套真係要學下野。
8成場口都係口角戲(仲要嗌來嗌去都係三幅被),係,其實D contents都幾寫實,不過就令人覺得好trivial, 好零碎。
好多時D醞釀位無左,只係會覺得兩母子同套戲都好juvenile。
仲有果D好picturesque,成日都將個人擺係側邊的構圖,好做作,那些想像的畫面都好畫出腸。
不過有一樣野卻是真的,Xavier Dolan好靚仔
你有一个爱买带花纹的家具、爱听车载广播、吃相不算优雅、出尔反尔的妈妈。
在学校你对老师谎称妈妈已去世,企图逃避在课程作业上介绍她。
称之为你杀死了妈妈。
妈妈被欺负了你可以第一个冲上去保护,但也可以随便找出一百个更爱的人。
你杀死自己心中对妈妈的爱,和男友看出租房,迫不及待逃离母亲。
服用安非他命,和新同学接吻,很新奇很酷,也让人不适。
这段在我看来是十分出彩的片段。
在尖锐锋芒之下,hubert流露出迷惘与恐惧,安非他命作用下,像刚降生的婴儿初次见识世界的纷繁却找不到自己的巢穴。
于是连夜逃回母亲家,任性喊醒沉睡的母亲,倾诉内心的思念和爱。
无论这一夜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惊惧,回到家还是有母亲的一杯解毒的牛奶。
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年纪更小时亲密交谈?
第一点,当带着偏见或者思维模式固定化,必然无法进行沟通。
hubert认定妈妈的行为是想给自己找不痛快,妈妈心碎于孩子的叛逆和离心。
在一个没有第三人作为沟通台阶、近亲患精神病史和经历失败婚姻的家庭中,很难逆转地走向疼痛。
第二点,是年轻人对于世界的、对于亲人的期待落空。
意识到亲子关系的僵硬,hubert不是没想过弥补,抓住母亲的手想进行一场心灵的谈话,母亲的目光却粘在电视节目上;女老师欣赏到他的文学才情,可以帮他投稿,但他要转学到乡下的寄宿学校了,我放弃了我自己;明明想念着蒙特马尼的家,父母都在身边的日子,父亲却不负责任,专制地决定转校;女老师前往纽约,生活丰富精彩,写给他的信,一封都没回。
hubert在挥洒画笔、过早的性爱中宣泄。
宣泄什么呢,也许是东亚人难以共情的青春期迷惘?
妈妈看似位在一个强势地位,其实也无可奈何。
遭受亲生子的推搡、攻击性的语言,没有一个镜头拍到了妈妈的眼泪,但所有人都知道她在流泪。
几乎全程皱着眉头看完,低成本电影,最多的场景是车内和家,只是用对话和肢体语言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
孩子是怒火,母亲是沉静的水。
成长的速度如此慢,代价如此巨大,以至于要母亲的看不见的泪水浇灌。
在被电影语言冲昏头脑的我觉得技术没有多了不起,但电影是门艺术,我能听到这部电影的诉说,并且为之动容,那么就够了第一次觉得i love you不是一句肉麻的话,无法表达的话,当男朋友对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妈妈和多兰说我爱你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点有些奇怪,妈妈和儿子前面的吵架很好笑,包括后面妈妈吵着吵着自己也笑了,我就是经常吵着吵着就笑场了,不同的是这些吵架我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我知道我很爱我的妈妈,当然是在我没有回家的时候这好像不是我杀了我妈妈,是每个人的妈妈
第一,导演画面感很好,几乎是每个场景,其颜色的搭配、物品的放置、疏密的程度都很讲究,可见导演是很用心地在制作这部片子。
观影期间我一直感叹其画面的精致,电影大部分画面截图下来就是一副精雕细琢的画。
第二,导演自编自导自演。
作为一个1989年出生的孩子,让人感觉很惊艳。
就导和演两方面,他算是做得面面俱到了。
还要再苛求什么呢?
即使现在风格不成熟,但前途不可限量值得期待。
第三,平心而论,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的剧情挺无聊的。
母与子的不断争执与对峙,翻来覆去,反复无常。
还好里面的演员演技都挺到位,男主长得够好看。
不至于让我看不下去。
总体而言,是部很个人的文艺片。
导演的风格很新颖也很个性化,我相信他另外的片子我可以不费劲地认出他——画面感太好了。
节奏稍显拖沓。
但依旧是部上乘之作。
题目惊世骇俗了点,其实是部小资的亲情剧场。
估计抱着看惊悚片的心情去看该片的人内心多少有点憋闷(我就是。。。
)另,导演本身也是gay,长得真好看。
看到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不懂什么意思。
但过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妈和小时候的我。
那时家里挺穷的。
想起我咬着一根泡蒜苔然后逼我妈咬另一头一起往中间吃的时候,想起我妈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我做早饭的时候,想起原来我爸混蛋她是如何一个人辛苦撑着这个家的时候。
可是现在我也受不了我妈,但这部电影告诉我原来真不止我一个人,原来连千里之外的法国小孩在青春期也是和父母这样子的状况。
然后我就想,既然这是不好但普遍的一个现状,我为什么不能打破呢?
我知道我一定是爱着我妈的,每个人都爱着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在讨厌她的时候试着体谅呢?
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能够教育青少年的一部影片。
五星力荐。
说真的这无疑是标题党,然而我仍然选择力荐并且想说上几句,当然有我自己的理由。
我很佩服这个89年的导演编剧演员,自编自导自演还那么出色。
最重要的是还长得这么帅。
我实在是非常的喜欢他的发型还有他的鼻子。
还有这样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
我曾经叛逆,也是十六岁,那时候我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都是与那个叫做我母亲的女人争吵。
我同样曾经恨之入骨,这么说不为过。
当我作为一个抽烟喝酒吸毒纹身的同性恋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母爱的绝望。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又很伤人。
特别是对于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是泛指。
谁不曾自私,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所有的明白都叫做索取,从来不懂得别人的付出。
然而我相信成长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像是血液里与生俱来流淌着的那种对母亲的爱。
这不仅是子宫壁所孕育的细胞,这是任凭世事变迁时间流逝也无法磨灭的一种信仰。
当他说出我如果今天死掉你会怎么办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她会告诉他,我也会死掉。
镜头定格了几秒,然后我看着她像是含着泪默默的说出那一句那么我明天也会死掉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心酸。
我想起曾经我同样的嘶吼着对着我的母亲说那句话的时候她并没有回答我,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当我看着她眼眶里异样的时候我选择转身摔门而出。
当时我的心里千万遍的责备她,我抱怨着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有这样不爱我的一个母亲。
然而过了两年我才突然知道她比我爱她爱我得多,看到我皱眉她都欲以身代。
或许在乱石上坐着,即使相依,日后他们仍然很可能继续争吵,甚至有一天他会砸掉之前没有砸掉的那个大的圆盘子,甚至再离家出走等等等等。
也有可能从此宝贝甜心地叫着,他在她的怀抱里永远幸福快乐直到死去。
然而无论怎样,至少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会有美好的一种。
纵使最恶劣的语言最伤人的眼神却也永远磨灭不了内心的那一种与生俱来。
当他用力扣掉安东尼做的妈妈的那滴眼泪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释然,无论未来怎样,只是我愿意将它想成是美好的。
就像是当我妈妈对我微笑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偌大的世界我所最想要并且一直追寻的是什么。
嗯,这样就好,无论你多恨她,记住她都始终爱你,并且你所给予的永远也比不了她给过你的。
你给的伤害她也能读成真爱,这就是妈妈。
老周,还好我20岁以前懂事了。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陪着你。
只要能看着你对我笑。
你对我的抱怨也好唠叨也罢,纵使你曾经字字如割地刺伤过我我还是舍不得杀掉你,因为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拥有一个这么爱我的人了。
"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把我脆弱的小舟倾覆,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永远都幸福快乐。
"好吧,我也算是个标题党,还套用别人的了。
我看着最初画面里的于贝尔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桀骜不驯的姿态,高扬的头,不屑的言语,微微无助的表情,以及不经意就流露出来的爱意。
只不过镜子里的是男孩,镜子外的是女孩。
黑白画面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年纪,可是眼神里又有太多需要穿透的东西。
我对年幼时身边的母亲印象并不太深,唯一记得的是某天夜里,我因被父亲打肿了屁股而趴着睡觉,母亲一边哭一边给我擦药,泪水一直流。
再后来是15岁那年母亲彻夜彻夜的昏睡,不吃饭,眼泪也未曾看到,但是她的心痛我能感受,因为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开始了长时期的低潮。
16岁我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新的朋友。
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话,我不想让任何人走进我的世界,我甚至都不想尝试沟通。
那时我的依赖性很强,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分开时痛不欲生。
是的,只是因为,她,对我,好。
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但是那时的我,需要有人对我好,需要很多的爱。
我不会像喜宝说的那样,没有爱可以有钱,没有钱可以有健康。
我只需要爱,我要父亲的也要母亲,我要有人听我说话,随时随地,最好的是可以陪在我身边。
我没有安全感,到现在都空空如也。
风风火火的过完了高二的叛逆期。
发脾气,摔东西,逃课逃考,老师朋友满世界的找,我还是无动于衷。
那时候母亲常常做的一件事,是敲我的房门问“宝贝 出来吃饭吧”,但是我的回应通常很伤人。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度过那段日子的,还陷在父亲离开的悲伤中,却来挽救叛逆的我。
可是全世界,只有母亲知道那时的我哭了多少回,受过多少伤。
高三那年被最爱的人拒绝的一干二净,只有母亲在我高三考试的前夕,躺在我身后抱着哭成一团糟的我说:“宝贝 你要坚强”。
我不喜欢母亲在家里打电话也很大声,常常让我觉得吵。
我不喜欢母亲从小就拿我和别人比,总是对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不喜欢母亲一直不相信我,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
我不喜欢母亲在我难过的时候来学我说话,那种语调让我受不了。
我不喜欢母亲总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来问我问题,非让我先回答才能继续打。
我不喜欢母亲明明看到我有事在忙,还要一遍遍的叫我起身去做事。
我不喜欢母亲因为父亲哭,明明我们都知道不该用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不喜欢母亲待在家里,她应该到处走到处玩,她应该比任何人都开心。
我不喜欢母亲省吃俭用都为了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我不喜欢母亲现在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她能抛开所有重新好起来。
有时候母亲的一些行为我真的很难接受,我尝试过但很难,我想不是我们真的抗拒那样的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爱她们,全世界我们最爱的是她们,所以希望她过的比谁的好,比谁都幸福,所以看不得她们做任何一点亏欠自己的事。
可是16岁的我们又怎么会懂得感情需要表达,懵懂的我们才开始有了自己最初萌发的情愫,蒙住的双眼看不见最近的爱。
爱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发现,也会因为一件事而被忽略,但我们再抗拒再不愿承认自己对母亲那份依赖的爱,它也还是存在的。
也许当我们真的静下来,像于贝尔和母亲那样坐在礁石上回想过去的种种,回想那些争执和不懂事的倔强,爱意也会顿时萌发。
夕阳照在身上永远是暖的,就看你愿不愿意等它的到来。
父母与子女之间很难相处,除了林林种种的原因,比如小孩还不知父母的难处,还太自私,还有一个原因:父母希望孩子很优秀——那是假的,他们只希望孩子很普通,普通的好成绩,考个好学校有份好工作组建一个家庭,过普通人的好生活。
“我们只是两只鸭子,怎么会孵出一头丑小鸭?
”南丁格尔的母亲哭诉(是的,与红十字会联系在一起的南丁格尔护士小姐),这才是一些父母与子女难以相处的原因:他们其实忍受不了孩子与他人不同。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话说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吧
不是我想要看的那一类,剧情的走向就像是在抄正确答案一样。演和导的比例上,演的更好些,有一些演的恰到好处,但在设计上有一些看的不舒服。就比如,慢镜头来表现内心冲突时,不需要那些企图构成反差的轻快音乐,而应该是相反的,赤裸而清晰的现实。
就是很吵有木有。。。
多兰很美,但这部电影搁这拍MV呢,有一搭没一搭地爆发拼上各种各样的慢镜头,节奏相当折磨人
别闹了,同性电影,一般会拔高个2颗星,真的好么?同理心到不了那个程度吧。
极致的爱 极致的矛盾 音乐中的争吵 性与暴力 强烈的画面感 穿插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妈妈的死亡 眼泪 碎裂的盘子 金黄色的落叶 婚纱 太美
这么漂亮的一个少年应该好好爱啊,送去杨永信的电击学校不应该。在走国这样的家庭很多,父母根本不会和孩子沟通,个个剑拔弩张的,但走国子女枷锁要远比欧美国家重。本片手法多样,表现准确,佳片无疑。
二十岁的多兰已经拍出了这样的电影,二十岁的我们却仍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昨天看到黑泽明在自传里写,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而我的人生,渴望的太多了也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大概本身就是零吧。
想杀了一个人的念头迟早会有吧。
电影有无病而学呻之感,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导演来说很优秀了。
该片略带自传性质,剧情很完整,情感处理细腻,帅气男主角的表演令观众惊艳。然而影片的镜头感难掩模仿痕迹
魁北克法语太难听了!跟鸭子叫一样!男主角(导演)太自恋了!就知道把自己最好看的角度拍出来,这片真是让我零忍耐!
绝对不能因为这是导演的自导自演作就宽容他,他只是颜好了点儿而已,而且自从看了"男主角是马景涛继承人的咆哮帝"之后,每次令人心碎的争吵场面我看着都要笑到肚子疼啊^ ^ 虽然被误导了,但是不笑的话,只会觉得这电影更加难看吧.
确实像一名童稚的作品,然而我这么说的时候已经是拿它当一部成熟的、有艺术含量的作品的角度来说的,想想导演当年才19岁~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看完Mommy再看这个,导演这些年进步是不少的。这个慢镜头的时候太矫情了。
果然,Dolan和他的老搭档们歇斯底里地表演从第一部就开始了,吵得我心脏病都要犯了🙄
本片气质上很独立,氛围很好;这种情景俺也有过所以较有同感;美少年电影;于贝尔是咆哮帝马景涛的继承人!!!!!!!!!! 吼的我快聋了!!!!!!!!!!!!
画面极有品位,令人惊喜之作。
母子关系就像困在一滴琥珀中,呈现无处推进的绞着状态,从而让全片只是关于一场看不到出口也溯不到源头的对峙。然而镜头和剪辑诗意而精致,饱满的情感像颜料一样噗噗溅落,挥洒出一幅瑰丽的图画。这是18岁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瑕不掩瑜,绝对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