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导演人已故去,但感谢B站让我认识了这部电影。
很有诚意,很真实,也很理想主义,虽然现实可能更加残酷。
我不是北上漂,本身就出身军队大院,本身也是魔都的土著。
但身边一直有着艾琳和姜和这样的同事,晚辈。
看到过这样的人的分分合合,来了又去。
人嘛,抛去所有的一切外在和非自身的因素,大差不差。
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因为电影就是成人的童话,好电影就是能做到让人沉迷其中。
很干净的剧情,不做作的故事。
剧中的景色还是感情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无论是父女情还是爱情都很让人感动。
并且加入了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生活的问题。
里面的爱情故事很简单却很感人。
两个合租的青年在夜晚中敲墙壁来表达队彼此的爱意,用猜丁壳的方式来决定谁做饭,女主在弹钢琴男主举着棉被附和着跳舞。
一切都是情侣间平淡的事情,却拍的很唯美,并且因为他的结局而显得更加感人。
父女的感情也很美好,尤其是王志文演绎的父亲很慈爱。
并且在不经意间回忆自己去世的妻子的深情让人感动。
尤其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十分感人。
或许导演是想让女主回到小城市或是想让她理解父亲再婚的做法,所以才会有男主去世的结局。
但结局太过突兀,让人一时接受不了。
除了结局外,电影的故事,景色,画面都很美好。
女主再最后选择了回到家乡,也逐渐理解了父亲对母亲的爱。
有时清醒过来忘记美梦,回到生活并不代表着背叛,那一株株花就是父亲爱的见证。
毕竟美梦醒来后,日子总要过下去,或许当初父亲那么快再婚是在逼迫自己快点接受现实。
女主在结尾向父亲说出男主去世的事情时,就说明她已经放下了,最起码做到了承认了对方已不再的事实。
无论她的选择是否和父亲一样,她都曾经爱过,那就够了。
在回忆里她都能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影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艾伶,会弹琴,会跳舞。
一个能感受指缝间流淌音乐的美好和体会不用语言也能表达内情感独特的女孩,这些感受也许就是 美好本身 赠送给那些愿意解读体会它的美好最无与伦比的礼物吧!
看完这部剧后仔细回味拼接,零散间仿佛又变得完整,一个人从一个外地人回到那个慢节奏,成长熟悉的地方,她说每个经历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洗脸,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生活,她经历了什么?
在梦想聚集地的北京,外地人本地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为了更好,白天光鲜亮丽的办公工作,晚上回来住在合租的日租房或者地下室独处,一个人孤独的吃着泡面,在孤独中与相似却又不一样的人相遇,相爱,直到相互依存,相依为命,一起畅想以后的生活,在大草原中与马儿自然做朋友,夏天有蓝天绿草,冬天有冰雪为伴,孩子呢,看他自己选择,选择在大都市拼搏就去,哪天累了烦了,给他一个能回归的地,挺好的!
很多选择,都是被选择的一部分。
艾伶爸爸选择老伴去世后再找,艾伶恨他,他自己觉得自己现世的爱人走了,前世的情人也不见了,现在的生活对于艾伶爸爸来说也未必幸福,艾伶不懂一个孤独的人在仅剩的时光独自变老死去是怎样的滋味,只是觉得他不爱妈妈了,这是背叛,但有些心底的爱无论怎样搁浅,在有心人姜和的发现调节下,都会让事情不一样吧,艾伶看到表面背后的父亲,对她的爱和对妈妈的思念!
艾伶选择姜和去世后回到家乡教人跳舞,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安慰吧,一个人在街上,听到音乐不自觉的舞动,听到有人弹奏,举起颈间的爱人问他听到了吗?
她可以选择继续在北京的日租房中生活,做瑜伽老师,但是一座城再大,有些思念它可能也承载不住,回家,在一个还有生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爱自己的爸爸,和骨子里对一件事的热爱,继续生活。
我喜欢里面会弹琴会跳舞的文艺,清新,艾伶姜和又平淡又深切的爱情,喜欢他们石头剪子布决定谁背谁走,即使吵闹声换来邻居投诉,喜欢他们沿着铁轨,在城镇里的小地方手牵手散步,温馨自由!
这部剧没有太多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点,没有太多不能自已的音乐,可就觉得它真,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人都在经历中成长起来,面对很多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好或者不好,都要去承担,然后继续活着,爱还在,生活还在!
片子轻轻地静静地,跟女主一样文艺地讲故事,不对,确切地说是讲人生,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朋友,有时间聚聚,聊聊,保持联系,回忆过去,谈谈心。
爱情,从刚认识时候的尴尬,熟悉,热恋时的甜蜜,突然地有一个人离开了,猝不及防但悲痛却会细水长流。
亲情,妈妈走了,爸爸不到半年就自顾自地再婚了,(其实没懂爸爸跟男主解释他再婚的原因,既然还爱,为什么这么快又再婚,说是不愿意接受想着爱人没走不愿意醒来,那为什么对再婚的妻子那么冷漠,其实挺替他再婚妻子不值,虽然也就是为了过日子的没什么文化和思想的妇人,但她好歹陪伴着你啊。
)看到一个身心满是沧桑的父亲用抱歉而小心翼翼甚至有点讨好的姿态去对待自己的女儿,任谁看了都会心酸,可这又能说是谁的错呢?
女儿心里也是关心爸爸的,时常去爸爸家门口晃荡,会给爸爸买自行车,最后女主也原谅了爸爸,这个结果男主功不可没。
女主戴着装了男主骨灰的项链,几次看到跟
何平导演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父亲在20年代曾是山西戏剧运动的创始人,母亲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的唯一的女性。
受此影响,从事电影工作的何平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都带有较为强烈的艺术精制气息。
1980年,《双旗镇刀客》,崭新的叙事方式与风格化语言让人印象深刻。
1993年,《炮打双灯》,小人物的时代家族挣扎,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而2003年的《天地英雄》,以一种千转百回、荡气回肠的史诗感刻印在我们心中,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家仇国恨都展露无余,许多人物形象也很是生动。
时隔许多年,何平再次执起导筒时,却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故事。
这不是叫嚣着撕裂青春那些并不属于我们的那些爱情,影片着力关注当下“漂青年”的生活现状。
王佳佳饰演的女主角艾伶,就是当下众多都市青年的典型代表。
导演何平解读说:“任何城市都需要某种介质来延展生命力。
对于小城市来说‘河流不止、生命不息’。
而铁轨却是大城市的‘河流’,人口通过铁道交通流动,城市因此有了活力。
”无论是在《麦田》、抑或《致青春》,王佳佳身上始终沾染着一种独属自己的韵味,与之前何导合作过的赵薇、范冰冰不同,这是一种柔和的、内敛的美,却绽放出一种百折不挠的气息,是一个看上去就很精致的女孩儿。
她在片子里的角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漂儿,一个瑜伽教练,为了一种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梦想在不懈奋斗。
她在诠释自己的这个角色时,表示自己很尊重在北漂的年轻人,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其实是每个年轻人的幸运。
何平评价王佳佳和张译时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俊男靓女,但他们更接近生活真实,不是粉饰。
”在年轻人支撑起这个世界时,只要我们多关注,会发现年轻人们也都是构筑大城市的工蚁,在燃烧自己的时光,为世界创造价值。
就像电影里王志文说的那样,生命就像一条河流。
人浮于河面处于世间,一半平静一半暗流涌动,交互推动命运浮沉前行。
而“无根漂泊”的状态也不会永远持续,只要愿意去改变,就会有得到改变的一天。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桃花已不觉开满了西山/如梦的旅程因你而觉醒/涌出的泪水模糊我双眼/从人间到天上 从天上再到人间/这生生世世的轮回变幻无常/美人你一直是我的春天/你是我生命中的世外桃源……无疑,在宣传MV中,许巍的这首《世外桃源》正是唱出了影片主题。
唱出了小人物的渴望,小人物的挣扎,小人物也希望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1.目测是天通苑区域:张译跟王佳佳的这个合租房真的真的真的还算比较大的……太不北漂了……按北京的瑜伽教练平均6k+、冰球教练平均10k的工资,要么你就整的更惨一些,比如人防改造的地下室,要么咱就整个“半月光”,住在皇城脚下2.黄金配角:感觉上王志文不能够收放自如,太压场子了,还是金士杰老爷子的配角戏更有代入感
电影里艾伶也回到家乡,二婚的妻子调侃她爸“你女儿这次回来不走了,是发财了还是混不下去了?
这么大了怎么不嫁人?
不着急么?
”艾伶不着急,也是心气高了,也是这趟漂程,心里有忘不掉的。
忘不掉从合租室友变成恋人的张译;忘不了一起乐得清贫过得好日子;忘不了不用打草稿就能对对方脱口而出的矫情的话;忘不了在广袤天地间,孤立无援时刻握紧了的手;忘不掉那些把对方安插到命终的设想。
你知道的,一个人心里藏着事儿,有着牵挂,那么不管他怎么昂首阔步随时能露出马脚。
估计会搜这部电影的都是真爱。
那么,今天我帮你们去看了拍摄地!
小镇取景在都江堰,大部分景都在走马河附近。
这是艾玲在老家的住处。
三楼最右边一间。
艾玲家外面的景色,在窗台就能看到。
艾玲父亲时常走过的路。
龙潭电站桥闸,艾玲父亲后来居住上班的地方。
都江堰一直是我最爱的地方,想去的亲,可以问我要具体地址
昨天下午连续看了两场国产电影,都很好,一部是无数影迷翘首以待的《山河故人》,另一部是静悄悄登场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写,不只是因为在同一天看了它们,更是因为它们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都是以影像来传达意境的佳作,无数细节打动人心,镜头里的画面像在静静流动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它们的风格和题材都是截然不同的。
先来写写《回到》吧。
其实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跑去影院看了,而且是早场,9:40开始,但那一天不知怎的,始终电话不断,坐在影院里完全无法安心地观赏电影,后来还中途跑出去处理一些事情,好不容易断断续续将电影看完,大致情节是弄懂了,但我看电影从来不是只看情节的,我更喜欢它所传达的意境,所以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想来想去,今天就还是跑去二刷了。
在我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将同一部电影重复看第二遍,即使是侯孝贤的《聂隐娘》也没让我产生二刷的动力。
在看第二遍《回来》的时候,依旧是淡淡的喜爱(对这样的电影你无法产生浓烈的爱),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我观影的电影院。
新街口是我多年前熟悉的地方,那时候姥姥家在后海,常常会穿过刘海胡同走到新街口去逛那边的小店,后来多年不去了,发现它竟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似乎并未曾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面目全非。
而新街口影院,竟然在原地矗立了整整60年,比我的年纪还要大。
昨晚我从一楼走到三楼的影院(二楼是公共少儿图书馆),空荡荡的走廊上弥漫着上个世纪的气息,木门后玻璃窗里放着用了好多年的暖水瓶,书架里摆放着我小时候看过的少儿书籍,阅览室的门口竟然写着两个大大的红字——肃静,而楼梯拐角处的海报,虽然是一些上映的新片,不知为何总觉得像老电影一样。
于是我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跑题跑得实在太远,但管它呢,文字不就是要自然流淌出内心的语言吗?
我多么庆幸在这座古老的影院看了这部意蕴深长的电影啊。
第一个镜头几乎就把我牢牢抓住了。
南方,我深爱的南方。
老宅子里被雨水淋湿的青砖地面,昼夜不停哗哗流淌的河水,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窗前静静开放的洋牡丹,主人公慢条斯理的对话里,隐藏着未说出口的情绪,一切都是细腻婉约,耐人寻味的。
我后来去百度了一下,知道那是都江堰的风景,是我喜欢的四川。
电影是写北漂的,在这方面其实我很难产生共鸣,因为我从不曾体会过作为北漂一族的感受。
我在看到片中很多人一起住合租房,共用厕所和厨房的时候简直莫名惊诧。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人我似乎从未真正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孤身一人拼搏和奋斗的经历。
我的共鸣在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北京这座城市上空的雾霾,在地铁站里穿梭的人流,和夜晚窗外密密麻麻的灯火。
不知为何这座生活了40几年的城市,却从未曾带给我家的感觉。
多年以来我心心念念想着逃离。
而家在南方的女主,对于她来说,离开北京这座城市,不只是逃离,更是回归。
影片的两条主线穿插进行,一条北京,一条四川。
打工的城市和回归的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总是说,人们年轻时无一例外要远离家乡,去大城市见世面,同时也开始奋斗的过程,而到了中年,最想的不再是出去看世界,而是可以有安稳的一隅,收敛年轻时狂野不羁的心,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时候,“回家”就成了生命的主旋律。
当然女主距离中年还很远,她的回归更大程度上是受爱情的左右。
我们爱上一座城,其实是爱上这座城市的某个人,当那个人不在了,这座城也对我们失去了吸引力。
孤独的感觉在大城市里总是显得特别突出。
而回到熟悉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吧。
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女主内心所隐藏的伤痛,她的表情淡然,面上甚至不时隐现微笑,她在街头驻足舞蹈,在墙角处静静压腿,在舞蹈教室里悠然地独舞,在自家的楼道里轻盈地掠过。
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吧。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爱着自己所爱的人,并且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她似乎都有了,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女人了吧?
想起了那个叫做姜和的男人。
这样一个温暖而宽厚的青年是每个女生在年轻时梦寐以求的恋人。
他可以在你晾晒衣服时默默地递上衣架,隔着一堵墙传递他对你乍见的喜欢,可以在牵手之后无限地宠溺你,每次猜丁壳都故意输给你然后背你走楼梯,可以陪你一起在铁轨上跑步,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讨论未来,为你描画一副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浪漫场景,可以在你弹琴时顶着棉被在你身边乱舞,可以在争吵后主动给你台阶下,可以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嘴唇上深情款款印上温柔的一吻,只是呵,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个完美的恋人?
所以在幸福的巅峰还是破灭了梦想,他在铁轨上倒下,留下女主孤零零的一个人。
原来,是“永失我爱”,在陌生城市里不再有任何牵挂,才使她走上了回家的路啊。
在那座曾经离开过却依旧无比熟悉的南方小城,她终于找回了自己。
除了这段耽美的爱情之外,剧中的那段父女情也特别打动人心。
王志文一出场时我简直有些不知所措,原来他竟然已经老得只能扮演父亲的角色。
可他演得又是多么好啊,因为丧妻不久后再娶他失去了女儿的亲情,多年来未能与之达成谅解。
其实他内心始终深藏着过去的妻子,那是多么隐忍的爱情。
和女儿一样,他也是“永失我爱”,却只能守着窗前的一盆洋牡丹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表面却佯装无事地与庸俗的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琐屑的日子,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女儿的误解和伤害。
直到姜和的斡旋和女儿的回家终于给了他一个契机,可以慢慢抚平父女心灵之间的那道鸿沟。
特别喜欢几场戏:他捧着一盆洋牡丹送去给女儿,告诉她这是她妈妈最喜欢的花;他在大坝上淡然地对姜和诉说起他内心的隐情,似乎在说着旁人的事情;他和女儿一起坐在床头翻看过去的老照片,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领会到,原来爱情不是只有热烈的一种,有时候隐忍的爱反而更深刻,更绵长。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才是最真挚难忘的感情呵。
幸好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尾,父女俩并肩走在河边逐渐远去的背影,然后响起了许巍的那首“世外桃源”。
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那有爱的地方。
其实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被爱的每一天”呢?
又该怎样回去呢?
看完后才发现导演想说的和我之前猜的完全不一样,我之前的揣测太肤浅。
整部电影最喜欢的是王志文的演绎,和《剩者为王》里的金士佳一样让人记忆深刻。
男女主化表演痕迹于无形,也很写实。
生活化的电影就是这样,看的时候我总以为下一个情节的发展会很戏剧化(可能受到了刚看的戏剧化发展的《七月与安生》的影响),但没想到情节就如同我们万千人平常的生活一样发展下去了,但是似乎又有些不一样,世外桃源和现实生活一直在不断交织。
都江堰的景色很美,看完感觉当时去游玩的时候没逛对地方,光在鱼嘴那儿惊鸿一瞥是不够的,沿着两条河道慢慢走才是正确领略都江堰的美的方式。
最后,许巍的歌也很好听。
看张译的作品总是很有代入感,表演层次分明,确实是实力演技派,影帝殊荣实至名归!
画面美得醉了
都江堰好美
白水豆腐。国产电影真的不敢看了
何平终于有部能看的片了,张译最出色,看好此演员的后续。
镜头语言还可以,氛围啊,滤镜啊,还有一些场景也选的不错,剧本是个大问题,父女的大和解主题,感觉跑题了,我还以为是女主厌倦大城市返璞归真了,谁知道是男友死了,这个转折安排,剧本太差了,台词更雷人,星球旅行,爱的星球,呕。。。。
回到悲哀的一天,金逸西村店,迟到20分钟,在一个啥鬼创意园里,位置忒奇怪,外面看着很烂,心想绝不来第二次,怨愤地进去,这间金逸竟不错,够大够黑和安静,片尾字幕放完也不开灯简直诡异,电影也是安静踏实好看,给美丽的地方加一星,潺潺河水很漂亮,决定还会再来,有空再补回那20分钟。
故事就像大部分人的人生一样平淡,就连死亡也用了极度冷静的方式来表达
北漂青年的迷茫与梦想,细节处的相爱美好而真实。
三星半,整体风格温润,比较稳。
补
情节平淡但感人,文艺不狗血,触及观众内心,长镜头的运用也很合理。表演也很好,张译演绎得真实自然。
谁能想到何平导演在快60岁的时候竟然拍出一部这样的北漂爱情片。影片最好的是镜头和摄影,故事一般般,美术我是真的不喜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高级,没有加滤镜,过于生活化,随便截出几秒给别人看,大部分人肯定以为这是电视剧。这就使得电影美感降低一大块。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视觉方面非常重要。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也有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些老导演们的通病,年纪大了就不愿意学习新鲜技术,还用二三十年前的方法拍电影,最后被市场淘汰。去看看常青树导演最近的作品,最知名的例子就是东木老爷子,虽然一辈子风格不变,但与时俱进做的非常好。6分。
看了,想哭。
主角台词功底好评,女主应该是舞蹈演员,身形很好,手指好漂亮啊!
还好,没有多意外惊喜,但是简单的故事,情感见长就感动了,再硬的导演也会温情,再玩金属的摇滚歌手也会温吞着向岁月问好许巍的世外桃源作为片尾曲加半颗星
人美景美歌美,可惜不仅没剧情没感情起伏,还酸还矫情,欣赏不了。
没什么意思,不如扎实拍类型片
最后终于和解 当尝过了相同的失去很喜欢她爸说的那句 都交给时间吧 什么都不需要说 慢慢都会懂得 但愿在有机会爱的时候 都可以不吝表达 这故事没什么剧情 很平淡 但是蛮喜欢的
张译还挺酷 演情窦初开也是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