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家有嫂娘

家有嫂娘

主演:王丽涵,黄海,张郎,尚丽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家有嫂娘》剧照

家有嫂娘 剧照 NO.1家有嫂娘 剧照 NO.2家有嫂娘 剧照 NO.3家有嫂娘 剧照 NO.4家有嫂娘 剧照 NO.5家有嫂娘 剧照 NO.6家有嫂娘 剧照 NO.13家有嫂娘 剧照 NO.14家有嫂娘 剧照 NO.15家有嫂娘 剧照 NO.16家有嫂娘 剧照 NO.17家有嫂娘 剧照 NO.18家有嫂娘 剧照 NO.19家有嫂娘 剧照 NO.20

《家有嫂娘》长篇影评

 1 ) 婚姻就像马拉松

原来美国的同性恋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连同性恋婚姻,捐精生养的孩子都已经要上大学了啊.看样子我的认知还是太落后了.和断背山同样的,同性恋题材一出,人们都会假设一下如果这对主角是异性恋者,影片是否能有同样的效力.但是这样的比较也未必谈得上公平,因为片子的主题可能就出现了偏差,原本想要探讨的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但是对于这样的经典影片,人们也总能从基本的拍摄手法和叙事功力上做一番评述,结论就是,导演的基本功是很好的.影片中的男主角觉着眼熟,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了,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应该是个充满魅力的幽默风趣的角色,总还透着一股子憨劲儿.或许是要解释曾经捐精的荒诞不羁的年少青春.但是这样一个餐厅老板,还骑摩托,摘菜,这么local,还是挺性感的.安妮特贝宁演的真的是好啊.角色设定是不是狮子座呢.这么强势又这么温柔.两步一走一个拉拉就已经演活了.她饰演风情万种的女性角色时的那股子骚劲儿几乎就看不见了,但是还是看得出她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各自的魅力所在.其实男孩儿妈妈出轨那个段落,坦白说,我不是特别懂.这个性向到底是怎么个说法?是可以随便扳来扳去的吗?按理说纯拉拉对男体应该是没有性趣的吧?但是这对拉拉看的porn口味也是令我挺惊讶的.我原来也以为拉拉们更是应该喜欢看拉拉片儿呢.不过她的解释听上去似乎也有那么一点道理.不过金发妈妈说的是,你再也找不到一个能伤我更深的方法了竟然和我们的捐精人搞,太离谱了!这个孩子爸爸也是颇可爱,竟然东窗事发后的第一反应是,既然如此了,就让我们大大方方的在一起吧!我没笑喷.都是怎么想的.不过这一家人也挺可爱的.最后登门道歉的诚意还是有的,只不过金发妈妈把话说得很明白,想要家庭自己去找,你不过是个第三者!男孩儿妈妈的那段告白让人很是感动,说的都是大实话,婚姻就是一场马拉松.虽然这个剧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写她们走在一起的艰难,或者是其他很多方面同性恋婚姻遭遇的问题,麻烦等.但是稍稍发挥一下想象力,似乎就能见到这一对couple牵手至今所经历的不同寻常的困苦和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吧.或许是我多想了,anyway,对于任何一对couple,无所谓同性恋或者异性恋,在婚姻中这场长跑中都要学会妥协和付出.有的时候就是忽然忘怀放肆,伤害了自己最爱并最爱自己的人.所以说人和人走到一起,走到最后,最大的力量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爱,不一定是一时的激情和荷尔蒙,而是原谅,是宽恕,是容忍.我现在是不是也属于适婚年龄了?我其实也经常会想象未来的生活.我曾说过我没有办法想象我可能会和某个人白头到老,百年好合.不论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好还是对人性没有信心,我总觉得以上这个任务于我就像是mission impossible.加之近来一直被各种不婚同居的朋友的价值观影响,我的婚姻观总是处于一个摇摆不定不能成形的状态.但是也不能否认我对两个人之见这种共许今生的承诺的勇气是很佩服的,对于这样的情感也是很向往的.此一刻我未必能做出什么的保证,就算做了,也只能请对方听听罢了.但是如若能够秉着这样的一个信念,讲爱与家庭作为一个信仰,去经营,去坚持,去跑完全程,此刻的我仍有所憧憬.正如那句话所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没有婚姻,你将死无葬身之地.

 2 ) 过日子。

之前同学有推荐过,但是这两天才下载看完的。

每个人的戏份都不是很突出,但却完完整整的表现出了一幅很好看的影片。

最喜欢nic,绝对是t中的典范啊有没有Jules 演的也很到位,一直处于弱势,渴望得到肯定。

她们组成了家庭,还有两个孩子,这本来就让人羡慕呀。

我总是觉得能把电影拍的像是真实的生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所以我给了五分了。

jules和nic互相爱着对方,能在一起生活快20年能不是真爱么。。

所以说那些在一起几天就爱啊爱啊的秀恩爱的,你们一起生活几年再让我羡慕吧。。

只是,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呢。

爱会让人勇敢不是么想起13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3 ) 孩子们很好,电影很棒,小三很活该

看完想做父亲。

一直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由于自己是gay,所以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孩子。

而且现在自己状态也不是很好,甚至连毕业、工作都还是未知数,实在也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不过这部电影很真实,两个小演员都是大明星了。

一个是勇敢者游戏2中的哥哥,一个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爱丽丝,都算是实力派演员。

而两个妈妈也是。

这部电影给我很多启示。

1. 一旦开始一个家庭,很多事情都得要放下了。

包括自己的很多享乐,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成长。

做了父亲之后,当有个小家伙天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到处跑的时候,我想其他的都可以不重要了吧。

所以虽然有很多事情和麻烦需要面对,大家都义无反顾。

呵呵。

2. 有时候感情丰富其实更通情达理。

里面同志妈妈对看似铁石心肠的儿子说:“有时候我真希望你是gay,这样就可以懂得感情了”, 呵呵,真是太搞笑了,但是我同时也发现,感情丰富真的不是一种错误。

3. 破坏别人家庭就是小三。

呵呵,所以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去做阿。

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

如果想要一个家庭,就去自己建。

这过程的艰辛和困难,都得自己去承受。

4. 家庭、爱情、亲情,所有这一切都是需要经营的,用心了,结果都会好起来的。

说家人不能理解的人,其实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情况,是否给了父母他们想要的。

 4 ) 我们都很好

《孩子们都很好》以大女爱丽丝和儿子雷瑟为切入点,拉开一段奇妙的重拾传统家庭之旅的序幕。

两个女人通过保罗的精子生下这对儿女后,一直努力把其抚养成人,放在东方人的世界来看,真让人瞠目结舌。

一个失去父爱、父权的家庭,居然能够撑到今天,可以说这个非传统家庭隐藏着巨大的“维稳秘密”。

也正因为许多观众产生了好奇,包括可能连导演、编剧也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正常的,或者说传统的家庭观拉扯进来,然后让两个情感世界观互相碰撞,擦出火花。

影片从捐精人保罗介入这个一直“没有问题”的家庭后,仿佛制造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我认为是保罗把这个家庭本来应该有的隐形的问题化为显性问题而已。

这首先是女人的欲望问题。

我这里的欲望指的是控制欲和性欲,妮可作为女同性恋者的攻方,她担任的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支撑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支柱,也就是一家之主。

通常,传统的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才能够成为一家之主,父亲理应具有控制欲。

丧失控制欲,家庭中心则难以形成,很可能使家庭关系涣散、分裂、瓦解。

而妮可代表的是一家之主的符号,她也就具有这样的控制欲,影片多次表现她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控制——人身控制。

作为退休的医生,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这份曾经的职业,使她变得敏感,从而具有比一般家庭更强的控制欲,甚至是支配一切的。

她要让孩子承认她的核心地位,她要表现出家庭核心该有的核心力量,所以她必然要事事管制,实质为的是获得心理认同感。

这个阴柔气息浓重的家庭,失去父爱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发展也会被其他人所笑话,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都很好,妮可不允许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入侵她的家庭,妮可的敏感和强势差点毁了整个家。

而作为女同性恋者的受方,朱尔斯则是还原为母亲的形象,在家中处于辅助性核心地位,为孩子排忧解难。

但她毕竟是一个性识别正常的女人,长期仅从性爱录像寻获少量的性欲快感,很快便露出本性,难以抑制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

所以,当遇到真男人保罗,二人共事之时,也是他们能够借以“父母”的伪身份来获取身体愉悦的时刻。

如果孩子们承认这个捐精者保罗是他们的父亲,那么保罗和朱尔斯之间的性关系实在不算什么出格的,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活在这么一个非传统家庭中,从而被妮可支配着一个早已形成的观念——只有妮可才是他们家庭的一家之主。

因此,就如一山不能藏二虎一样的道理,一家不能藏二主。

结果,保罗成为被妮可排斥、攻击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危险人物。

而朱尔斯受限于这个家庭无形的规条伦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只能撇清和保罗的交往。

导演和编剧的思路都是清晰的,在分析角色心理的时候,创作者抓住的不是成人观而是孩子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名叫“孩子们都很好”,他们通过孩子的心理视角,去审视一个非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探讨他们是否承认这种存活在畸形家庭伦理体系的家庭关系。

为了保证已经被“驯化”的孩子的正常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被破坏,这也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不受理性束缚的开放式家庭观念。

《孩子们都很好》被提名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其罕见的对家庭伦理的另类解读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再好也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而已,平民化的叙事和影像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大部分人观念的高度。

况且,影片真的没有一点喜感。

 5 ) 请不要不告而别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并不感冒,但是我给了三颗星。

这部影片其实并不感人,但是我却哭了。

全片唯一让我止不住泪流满面的地方是影片的最后,她们一家人送Joni去读大学,Joni则迫不及待的想离开那个混乱的家,到Joni的宿舍之后,一家人又忙着帮她收拾,而Joni则异常反感她们这种行为。

她要求自己收拾,然后她的妈妈们和弟弟便出去了,在Joni整理床单的时候,发现外面静悄悄的,她急忙出去看。

发现没有人。

然后Joni便慌了,她丢下宿舍的东西慌忙出去找她们,她慌乱的寻找东西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某些时候,我无法表达那种感觉,只是觉得心痛,好像被丢弃了一样难过。

Joni在路上看到了她的妈妈们和弟弟车里,他们看到她就停了下来。

Joni的样子像是在说:“你们在干嘛”她的妈妈说:”我们把车换个地方停,那里不可以停车“Joni说:我以为你们走了呢她的妈妈说:”怎么会呢,走的话会和你说,你要相信我们“…………然后我就止不住的哭,止不住的哭。

那个场景让我想到了我的白色自行车,有一天,我把它锁在超市的外面,自己一个人跑到楼上露天咖啡厅待了一下午,回来时忘记了我是骑自行车过来的。

就走着回了家,到家之后,发现把自行车落在了外面,外面天色已经黑了,我往回走的一路上都在祈祷,千万别把我心爱的自行车丢了,我在想,一定是丢了。

边走边难过,那个自行车跟了我两年了,我舍不得它丢了。

走到地方的时候,发现它还在,孤零零的锁在原来的地方。

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哭了。

那一次哭了好久好久,就一直自言自语对它说话,生怕它不见了。

我想我上辈子一定是一个被抛弃的小孩,前生的父母亲一定是把我丢在了某个角落,走了。

然后我就一直在那等,一直在那儿等。

所以此生我才如此惧怕“不告而别”。

我害怕在我还愿意信任的时候,被丢弃。

我害怕在我对你有感情的时候,你走了。

请不要不告而别,好吗?

 6 ) 没门儿

从新西兰回来的飞机上看的。

之前对它一无所知。

披着同*性*恋外衣的家庭伦理片,处理得不温不火。

很可爱(完了,现在连评价电影都只会用这三个字了)。

两个女人,算是长期伴侣,当年用同一个男人的精子,分别生了一男一女。

一个相当正常的家庭,只是有两个妈妈,没有爸爸。

一个妈妈是医生,比较强势,在外挣钱,另一个虽也是知识女性,但主要照顾家庭,工作有一搭没一搭,两个孩子健康成长。

女孩长到18岁,品学兼优。

依法,她有权知道生父是谁。

但她不着急,反而是小两岁的弟弟着急。

姐姐扭不过弟弟,找出生父。

戏就来了。

俺喜欢的Mark Ruffalo演的这个男人,至今单身,开了一个有机生态餐馆,随和,有女人缘,心肠不坏。

当年捐精是一时好玩,如今天上掉下来两个宝贝一样的孩子。

他的父性大苏醒。

然后孩子们跟他处得不错,女孩崇拜他,男孩也有了正当的父辈角色,不跟其他不三不四的大男孩混了。

两个妈妈表面上开明,其实很不自在。

然而,最让人无语的,是家里的那个妈妈,搞着搞着被他搞上了床。

跟自己孩子的生物性父亲做爱,算不算出轨?

这笔账真不好算。

结尾呢,倍受伤害的医生妈妈坚决把男人赶了出去,对他说:建立一个家庭靠的是爱和信任和长期的付出,以及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无聊与琐碎。

你想来我家做便宜老子和老公,没门。

咣!

这不是主流价值观是什么?

都说Annette Bening和JulianneMoore演得好,是挺好的。

最让我惊喜的却是见到曾经的童星Josh Hutcherson ,演《仙境之桥》那个男孩子,长大了一些,还是很有灵气。

Mark Ruffalo不用说,总是那么舒服。

八个星,Mark给四个,Josh给两个,剧本给两个。

 7 ) 我又要耍偏激了

这片子今年以黑马之姿频繁现身各大奖项,且屡有斩获。

其实“借种你生一个孩子,我生一个孩子,然后我们一起长相厮守下去”这个议题也曾经很浪漫的在QAF当中演绎过喜剧,在TLW当中演绎过喜悲喜剧(TLW后面剧情整个天下大乱),甚至一本正经地在我的平凡人生当中提出来过。

这部电影无疑就是将这个议题延展了一下,好像QAF和TLW都结束在“公主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字幕一闪“十五年后”,公主和公主就变成了片中这个场景——激情不再,欲求不满,儿女叛逆,家庭危机。

但是假如我们把其中一位公主换成王子呢?

这个情节仍然成立,只是以此拍成的电影肯定得不了奖——因为讲这些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

而本片无论是在人物设定上——一个事业成功、业务繁忙,控制欲强的家长,一个慈爱温柔,美丽动人,寻找自我的主妇,一双正在叛逆,惹是生非,渴望独立的儿女,一个魅力非凡,英俊潇洒,从天而降的闯入者;抑或是剧情的安排上——家长因专注事业而忽略了家人感受,一手抚养儿女长大的主妇一方面寂寞难耐,另一方面渴望在家庭之外的成就感,而苦于自我挣扎却得不到另一半的支持与谅解,于是给了闯入者可趁之机,本来看似完满无匹的五好七好家庭面临瓦解,甚至是在拍摄手法上,在细节设置上,都并无任何特出之处,唯一讨巧的只有人物的背景——家长与主妇都是女人,而那个闯入者却是一双儿女的基因老爹。

因最后出来的成品不错,角色本身的样子都演绎了出来,情节也算合情合理一波三折,不好说导演这是在“取巧”,但是这样一部片子却在各颁奖典礼上大杀四方,就让人有点不解——这究竟是对于电影本身的鼓励呢,还是对此题材的偏心呢,还是对本片所表现出的主流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褒奖呢?

我是很反感这样的。

记得我们刚到法国不久,就参加了pride游行,当时的游行主题是同性夫妇要争取与异性夫妇同样的领养权。

法语课上也就此论题展开过辩论,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的主要观点就是——怕同性夫妇养出来的小孩“不够正常”(性取向and心理状态),持支持意见的同学于是反驳道现在的同志和变态杀人狂基本上都是异性夫妇养出来的,要说不正常,就已有的数据来看明显是异性夫妇养出的小孩更加不正常,说同性夫妇会养出“问题儿童”的比例一定高过异性夫妇那纯粹是臆想,并无实据支持。

会造成这种理所当然的臆想的根源是——我们如何定义“正常”?

几千年前,人类还在母系社会,由“一群母亲”养出来的下一代按照今天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应该“集体变态”,人类是不是应该在当时就灭绝?

即便现在,一夫一妻也不是唯一的婚姻模式,由一夫多妻或者多妻一夫家庭养出来的小孩是不是都应该送去做心理鉴定,这些仍然延续此种婚俗的社会是不是应该早都消失?

美国人很讨厌的一点就是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强加于人,并且一脸笃定地说“这才是正常的,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是美好的,这才是事情该当的面目”,太可恶!

记得QAF里有一集是小Micheal和他的亲亲老公被邀请去向公众展示“同性夫妇也可以很正常”,一开始主办方希望大家都西装笔挺——一言蔽之,极力地模仿异性恋,向异性恋社会无极限地靠拢就对了。

但是可爱的Micheal最后带了一队drag queen到现场,并且声称“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我们跟你们不可能一样,但我们也是正常人”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副西装笔挺,意图向异性恋社会无极限靠拢的模样。

将其中一位家长换成男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中产阶级家庭。

这无疑又是在告诉世人说“这样才是正常的,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夫妇都应该以此为目标努力啊”我很讨厌这样

 8 ) 喜宴也要菜上齐

题材很好,结局也很好,且导演也是蕾丝边。

但该“引爆的点”都是“蜻蜓点水”,这个美国片应该让李安来啊,几场床戏都光“硬上了,看色戒里王佳芝用枕头完全蒙住易先生脸,和这片里朱莉安摩尔与捐精男第二次床戏的“打脸”,“心里没人的”都比你们“心里有人的”功课做的扎实,除了两女主吵架时互飚了下演技,但时间又太短,都没什么“铺垫”。

导致结尾儿子语带双关的那句:“你们都太老了”,都没有“着力点”。

 9 ) 彩虹旗下的生活流

什么是好电影?

对我来说,无非是激起话唠欲望的电影。

大周末的夜晚,看了部好电影,又开始敲击键盘,我是有多罗嗦啊。

   从立项到拍摄,再到试映的好评,没错,这差不多是今年最想看的电影之一。

虽说看电影的热情日益减退,每年总有几部能激起好奇心。

看片的欲望最初当然是题材,到后来纯粹因为口碑了。

这么一部貌似“政治挂帅”的电影,到底好在哪里?

到底有多好。

   看完这部电影,我毫不犹豫的给了满分,对我而言,the kids are all right,but the movie isn't all right......    It's awesome.    看这样的电影,如同见证一个奇妙的循环。

   10年前,《美国美人》里神经质的安尼特贝宁,10年后,还是个有点神经过度紧崩的女人;    10年前,《爱情的尽头》里偷情的朱利安摩尔,10年后,你还在继续偷情;    10年前,初登银幕的马克拉佛洛,you can count on me里那个被称赞为当代马龙白兰度的小伙子。

10年磨一剑,这部女人当家的电影里,最出彩的居然是你。

   更重要的是,10年过去,从黑色的、扭曲的、拧八的gay movie《美国美人》,我们终于走进彩虹时代的gay movie,the kids are all right.    我一直担心的过于“卖弄gay theme“完全没有发生,观众不是傻瓜,拿题材唬人从来只是和谐朝专利。

这部gay电影,何止not gay enough, 如果把安尼特贝宁的角色换成男人,好看程度丝毫不打折扣。

但这仍然是一部gay movie, gay味十足的笑料从头到尾。

从一开始的拉拉母亲告诉儿子拉拉a片太难看,因为那都是直女装拉,假的很!

到片尾女儿即将离家上大学,两位妈妈难分难舍,傻儿子来一句,你们该不会哭起来吧,老妈劈头训斥:我真希望你是个gay, 那样你会感性的多!

   没错,我一直在笑,从头笑到尾。

   我没有看过那部经典拉拉片high art, 但我看过导演的上一部电影《月桂谷》。

那部有点挑战观众的电影,第一次看吓了我一跳,作风豪放的嬉皮士双性恋母亲居然把儿子的老婆弄上了床。

不但我吓到了,美国影评人估计也有点受不了,齐刷刷给低分。

于是乎这次导演女士回归家庭,大打温情牌。

(说实话,《月桂谷》其实也是外表前卫实则传统的家庭戏。

)    评论家喜欢用“教科书级别”来形容好故事,我把这个词也偷来用下。

这部5个人的电影,讲的是不新鲜的故事,却象磁铁紧紧吸引住观众,这大概就是好编剧的厉害之处。

人物个个鲜活立体,没有刻意的情节转折(那是美剧的专利),没有夸张过火的表演(哎,同样是美剧的专利),一切都那么自然,但又有妙趣横生的台词制造喜感。

何止三大戏骨,人人皆有戏,就连小角色也抢镜。

那个“性”字不离口的小丫头,曾经在《塔拉共和国》里演过一个完全相反的人物,我爱这姑娘。

   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但从那个土里土气的邋遢男人走进这对标准中产阶级couple的大门起,立刻戏味十足。

这部电影里没有直人弯人的矛盾,有的是不同阶层间的矛盾,couple之间的矛盾,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婚姻是艰难的任务,于是出轨发生了。

但家庭永远是最幸福的地方,于是浪荡子开始想要个家,甚至,他心中开始有了爱情。

忍不住再说一次,马克演的真好啊。

   我想这就是Lisa Cholodenko要的效果吧。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同志们摇着彩虹旗上街游行争权益的片段,我们看到的是,白人黑人印度人墨西哥人直人弯人,不分肤色种族性向,他们相爱,他们组成自己的家庭,他们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念大学,他们有中年危机婚姻逐渐乏味,有出轨偷情有互相原谅,他们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他们都是普通人,和你我一样。

   这个it gets better时代的gay movie, 不再黑色不再扭曲,只剩欢笑和温暖。

100分钟里大部分时间阳光灿烂,字幕升起的时候我想起张清芳的老歌(我是有多老啊),    california 的阳光,    让它治疗我的忧伤,    好让我更坚强......

 10 ) 俩妈妈的中年危机

当妮可从洗手槽捡起一团朱尔斯的头发时,我乐了,以为是说,无论正常家庭还是拉拉家庭,堵住下水道的头发都是让人极头疼的事情;当妮可从保罗家的浴室也捡起一团头发时,我默默道,又在说中年人那点事了。

不管两个人是男女配还是女女或男男,中年危机永远在左右着一个家庭的命运。

边看电影我边想起前阵子看的“得闲炒饭”,难免拿它们做了个比较,结论是我更喜欢这部。

“得闲炒饭”前半部也很好笑,只是最后实现大团圆不免突兀,两女加两男的格局非常梦幻,但我真是不看好这种现实可能性。

而这部“孩子们都很好”,除了前半部有的毫不逊色的冷幽默,后面的矛盾更令人觉得合情理。

或者说,恋爱的时候周慧敏和吴君如的确温情浪漫火花四溅,最后仍不免陷于漫长岁月那点杀人于无形的琐碎,变成妮可和朱尔斯。

捐精人是拉拉家庭必须面对的坎。

保罗的出现,威胁了家庭“男主人”妮可的位置,她吃惊,抗拒,大发脾气。

而妻子竟也随孩子们一起交心,与保罗再三触电。

朱尔斯出轨后,面对家庭成员的责备,自述道,我和妮可的婚姻基础依旧牢固,我们两个人顽强爬过一堆堆狗屎,年复一年,衰老,改变,就像他妈的马拉松。

有时候当你们在一起久了,你会看不见另一个人,而是看到自己阴暗的投影,不再跟对方倾吐,而是开始行错路,这就是我所做的——是非常动人和合理的出轨后表白。

看着一部车里的四个人,三个女人,一个男孩,阳光下拖着行李送到大学校园宿舍,有人长大离开家,有人拥抱不舍,家——这个已经被拍烂的的普世价值,再度无声融化于边缘人群。

致所有好奇的或等着看笑话的人们,孩子是不顾一切生下来了,现在也养大了,都不必担心了。

《家有嫂娘》短评

这么开明的家庭真的存在么?不禁想起父母皆祸害的小组

5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推荐

不太喜欢看

10分钟前
  • 烟西早
  • 较差

双女主彪戏很强大。

14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还行

7分,剧本甚好、表演给力、镜头到位、结尾真实。

18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看不上豆瓣上捧臭脚的,什么垃圾电影都说好,你的境界就那么高,女同除外。最后真悔,看了些垃圾。

22分钟前
  • 陶子冬
  • 较差

很和谐的家庭,外遇那条线结尾不给力,三星半

26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还行

居然还有个同志片泰迪熊奖,乐得我。

30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中产阶级的正确生活

34分钟前
  • makzhou
  • 推荐

看到片末,室友的鼾声突然响起。

39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我讨厌Mark在里面是这样一个角色

40分钟前
  • 玛丽亚也疯狂
  • 较差

奥斯卡怨妇搭档,为了赤裸揭露直男之恶心多加一星

42分钟前
  • kalcium
  • 推荐

格局偏小,主题也浅,不过这样的电影最适合发挥演技了,当年颁奖季横扫演技奖有木有

47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清淡

52分钟前
  • 胡子
  • 推荐

“我爱你,小鸡。我爱你,小马。”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一段不惑之年的邂逅,一个关于爱与背叛,成长的故事。但如果不是拉拉家庭的这层包装,故事应该会平庸很多,结尾也略显草率不够分量。★★★

54分钟前
  • Q。
  • 还行

捐精老爸确实很酷。。。可是片名有啥关系

58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可怜的捐精老爸 只是个悲剧

1小时前
  • 采蘑菇的小红帽
  • 还行

头一回看les电影而且还是由这样两位大牌合作。。生活在les家庭里的孩子长大后会变的怎样每个家庭都有各自共性和特性的问题同志亦然与straight或not无关。。感觉挑大梁的女主演的一般般小alice与GrynethPatrow真有点像。。如果叫mom到底哪个算妈??

1小时前
  • vivien
  • 还行

不是 The "Kids" Are All Right,是 The "Adults" Are All Right。

1小时前
  • Shy
  • 还行

boring

1小时前
  • 然后呢*
  • 较差

【孩子们没问题】的资质还是略显平庸,空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最终导演呈现的还是那点预料之中的俗套。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演员们集体优秀的表现,各位明年准奥斯卡级别的主儿一眼望去,全是演技,为影片加分不少。★★★☆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