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影片的我,眼角微微略酸。
娜香溜索上的绳子脱落的那一刻,仿佛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她没有等到大桥建起的那一刻,没能拉着弟弟的手一起去上学。
看到孩子落到水中,拍摄的画面太真实了,她真的掉到湍流不息的河水中了。
河水那样的清澈,峡谷中的风景那么迷人。
我甚至向往生活在这样的大山之中,可是当我了解背景之后,才知道当时的贫困,那样美的自然条件却挡住了儿童上学的路。
对于那些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孩子来说,以幼小的身躯,在湍急的大江上来去如飞,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瓦娃看着姐姐上学,他也渴望像姐姐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这就是孩子最纯真的梦想。
曾经的我如他们一样在大山之中寻找着知识,一步步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我可以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被书本包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走路上学 (2009)8.3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彭家煌 彭臣 / 丁嘉力 阿娜木龄特别好看的一部电影,十分感动。
力荐。
在临近大一期末考时,思修课老师放了《走路上学》这部公益片。
一方面给我的感触是在大学里大家过得浑浑噩噩,玩手机的玩……而怒江州的孩子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他们在没有桥的时候上学是最艰难的,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却是我们所触手可及的。
还有就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会去选择支教。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去做过,但大家心里会或多或少对支教有过想法。
也是看过许多关于贫困山区支教的故事,小说,电影,故事里有的老师留下,也有点老师走了……现在的自己不敢下决心说什么一定要去支教,因为上大学以来一切都和自己想像的有差别,对未来一片茫然。
还有就是对山区这个现象的看法,有这样的情况还是正常,因为中国太大了,做到人人发展平均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吧。
电影《走路上学》豆瓣评分8.1,它是以云南怒江贫困山区儿童溜索求学为主题的一部励志儿童影片。
这部电影上映以后,提名了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一举获得了优秀少儿影片奖、新人编剧奖、优秀少儿男演员、女演员等4项提名,成为13届华表奖的最大热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7岁的瓦娃非常羡慕姐姐能够溜索过江去读书,于是他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滑索进入学校去听课。
在这期间他撞到了来支教的聂老师,老师对同学们很好,还送给姐姐一双红雨鞋,瓦娃非常喜欢,但是懂事的他最后放弃了跟姐姐争。
姐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疼爱弟弟的她在聂老师的帮助下又得到一双新鞋,然而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这双新鞋,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后来一座新的桥在娜香掉下去的地方建了起来,只是桥修好了,人却不在了。
看完这部温情励志的电影,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导演在这部片子中大胆地选用了非专业的的演员,但是他们的演技却深入人心,并真实地呈现了导演想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又感人。
接下来,我会结合影片,从弟弟瓦娃的视角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从叙事结构、 人物性格塑造和成长意义出来三个方面入手,解读这部电影的所承载的梦想和希望。
01、从瓦娃的视角出发,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让剧情循序渐进,打动人心在电影开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学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环境的险恶。
走路上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马吉乡的小学生而言,简直就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接着就是瓦娃的镜头,家里没有玩伴,他独自在屋顶上玩耍,也不喜欢和家人多说话。
瓦娃唯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学,然后听姐姐讲述学校里的见闻,直到后来,他独自爬上溜索过江上学。
在这种线性的叙述结构下, 电影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全片的基调阳光而又温暖,就像电影《走路上学》的名字一样,朴实无华,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够自然流露。
电影中几乎没有刻意制造冲突的设计,这样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谊所感动。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的叙事技巧并不是随意设计的,从儿童视角来看,导演是怎样通过这样的叙事结构来提升影片的价值意义呢?
我认为有三点:①线性叙事结构的特点。
这部剧有着宏大的主题,它关乎到贫穷、教育、希望和梦想,导演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让娜香和瓦娃姐弟俩的故事缓缓铺陈,并不动声色。
比如说瓦娃在房顶上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本领,就是为了能够独自溜索去上学,后来随着姐姐的去世,他备受打击,幸好最后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长终于可以走路上学,实现了他们共同的梦想。
普通的演员,实实在在的叙事方式,简单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让人忍不住引发思考。
这部电影不管是和孩子还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进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着故事中人物的变化跌宕起伏。
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线性叙述方式没有任何压力,就能够轻松理解。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影片中的瓦娃只有7岁,这个年纪的他本该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受到了妈妈的阻拦,原因是他太小不能独自溜索过江。
小小年纪的他自尊心非常强,为了证明他一个人没有问题,他偷偷地过江去学校听课。
后来瓦娃看到姐姐娜香有新鞋子穿,于是昂求姐姐把鞋子给他,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把鞋子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拿走。
然而第二天,看到其他家孩子都穿着新鞋子上学,瓦娃又懂事地把鞋子还给姐姐。
通过儿童的心理发展,更能让观众找到认同感,并站在瓦娃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瓦娃矛盾的心理,他很要强,有着自己的小任性,但是却好善解人意,让人感动。
02、三个主要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便把人物形象勾勒出来,更深入人心①瓦娃:他和姐姐的感情深厚,渴望能够和姐姐一起手拉手走路去上学在影片的开始,瓦娃喜欢一个人在房顶上自娱自乐,他没有玩伴,只有一条狗陪伴在他的周围。
姐姐每天溜索过江上学,他望眼欲穿地等着姐姐回来一起玩耍。
瓦娃尤其对姐姐在学校里的见闻十分感兴趣,有一次姐姐在学校做手工课的时候给他带回来一个漂亮的风车,弟弟开心地玩起来,最后却不小心把风车弄坏了。
瓦娃对姐姐感到十分抱歉,后来姐姐的离世,给瓦娃很大的打击,也让他不再开口说话,即使上学的桥建好了,弟弟的心里,依旧觉得很落寞。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瓦娃非常爱自己的姐姐,在他的心里,姐姐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玩伴,也是他的希望,因为姐姐总是非常关心照顾他,还会给他带来很多的惊喜,如今,姐姐不在了,弟弟心里的那盏希望的灯也灭了。
另外,瓦娃的内心也是非常地孤独的,而姐姐总是能够带给他很多欢乐。
就如生活中的我们,在最渺茫的时候,有人一直陪伴着你,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我们的心也就没有了方向。
其实只是渴望被人懂,渴望有人一直陪伴在身边。
导演通过主人公日常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出发,用真实又不乏灵性的镜头语言,为我们构建了苦难永远不是生活中的主题,即使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依旧积极乐观,并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这也给予了我们温暖向上的力量,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未知的生活。
②娜香:淳朴善良,为了保护弟弟的新鞋,不慎摔到江里去世娜香是一个淳朴善良,非常懂事的姑娘,在家里作为长姐,她非常照顾弟弟的情绪。
有一次支教老师送给她一双红色的鞋子,娜香非常喜欢,在得知弟弟瓦娃对这双鞋子爱不释手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把这双鞋子送给了弟弟。
让娜香意想不到的是,瓦娃在她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会把那双当作宝贝似的鞋子拿出来亲自为她穿上,并说:“我的姐姐也应该穿新鞋子,她才是最漂亮的。
”娜香非常感动,晚上放学的时候在聂老师的帮助下,娜香送给弟弟一双新球鞋,却在过桥的时候,球鞋从背篼里掉出来,为了保护新鞋,娜香掉入怒江之中。
弟弟很爱姐姐,姐姐更是为了弟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到这一幕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娜香和瓦娃的这份姐弟情难能可贵。
导演通过对娜香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悲伤,同时也展现出这份姐弟情是如此的真挚且珍贵,传递给观众一种要珍惜亲情的愿景。
③聂老师:充满爱的形象,给孩子带来希望与关怀聂老师从深圳长途跋涉来到这所贫困的学校,刚到这儿她没有选择立马休息,而是去班级里看望那群可爱的学生,当她看到那么冷的天,班级里的学生都穿着拖鞋上学,她惊呆了。
了解情况以后,聂老师立马组织深圳的朋友向这里捐款鞋子。
在这期间她主动拿着尺子给孩子们测量他们脚的尺码,并去孩子们的家里家访,送上新鞋子。
当她得知娜香非常想要给自己的弟弟买一双鞋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帮忙付钱。
后来娜香去世,瓦娃受到打击不愿意说话,聂老师非常用心地给瓦娃做辅导并开导他,最终说服瓦娃的父母让孩子上学。
在孩子的眼里,聂老师就是仙女下凡,她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总是处处地为孩子着想,聂老师的举动不仅感染了孩子们,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像聂老师这样的人,她是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给你方向,指引你前进。
03、成长意义:以儿童的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用小男孩瓦娃的成长历程,传递了关于梦想和希望的领悟①纯真的孩童对梦想的渴望,传递给观众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儿童视角为主题的电影中, 往往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从小男孩瓦娃出发,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够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让电影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瓦娃代表着无数个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很孤独,希望有人陪伴,也对上学有着强烈的渴望。
也许对于别人来说上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对他们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非常渴望,就会努力做到极致,比如瓦娃为了能够上学,他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去溜索,然后站在学校教室的门外听偷听老师讲课。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他们可以为了一件事情非常勇敢,坚持去做,直到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电影通过瓦娃的成长故事传递给观众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将孩子们的纯真呈现在银幕之上,感人至深。
②感慨万千的结尾,告诉我们要拿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姐姐娜香去世了以后,弟弟瓦娃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话,每天都只看着门口的怒江。
直到聂老师来做心灵辅导的时候,才知道之前姐姐对瓦娃说过,以后在他们这里修一座桥了,他们就可以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
在瓦娃的画里面,就是他和姐姐手牵着手一起走路的情景。
六个月后,一座新的铁桥建了起来,瓦娃在父母的鼓励下终于走上了铁桥去上学。
姐姐的离去对弟弟的打击非常大,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在瓦娃幼小的心灵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姐姐在天堂上看着他,并希望他能够勇敢地向前走去。
如果你思念一个已经离去的人,好长时间无法自拔和释怀,但突然有一天又能够前行了,而且觉得周身充满希望和力量。
那可能是因为他悄悄回来看过你了。
斯人已逝,我们与其伤心,不如大步向前,承载着他们的梦想,继续前进。
瓦娃可以做到,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如此。
③失去和孤独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人生在世,总会有很多的悲欢离合,有时候面对亲人的离世,身边知心好友的离开,就会倍感孤独。
就如影片中的娜香不可能一直陪伴在瓦娃的身边,做他的保护伞,他想要长大,就必须要独立勇敢。
其实,失去和孤独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
成长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过程,人只有熬过了那些痛苦的时光,才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结语:《走路上学》这部电影自然却又不缺乏温情,电影很感人,但它不是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别有寓意地传递了一种励志信息,让人感慨的同时,又心生别样的感悟。
想想那些孩子想上学却不能上学,实在让人心酸。
人只有经历才会懂得那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即使我们现在过得非常美好,也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生活。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看了那么多电影,这是第一部一开篇就让我落泪的电影,也是全程泪点停不下来的一部电影。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多少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你我都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艰难,山高水远出门难,一个转眼就是生离死别。
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出山去,父母疼惜孩子,封闭式管理教育,但也终究逃不过命运。
又爱又矛盾,生活之中,你我之间好像时常都是如此。
记得是在家某一次看新闻了解到彭臣这个人,知道《致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孩》,知道他是一位温暖的父亲。
作为导演,《走路上学》好像是他唯一的作品,记得评价挺好,今天刚好有机会(同事组织的电影赏析活动),就看了。
电影艺术本身方面的中规中矩吧,摄影剪辑视觉效果什么的个人感觉一般,演员台词有点“作”不太自然。
不过姐弟俩的扮演者演技还是不错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讲得也都还不错,让人有所感触和思考。
最想说的是电影中处处充满着的爱吧。
最感人的当然是姐弟俩,那种童真的相护相亲相爱,以及姐姐遭遇不幸后弟弟的那种痛苦和怀念,催人泪下。
当然也不只姐弟俩之间,还有姐姐与妈妈,弟弟与妈妈,弟弟与奶奶,爸爸与弟弟,以及老师,书记,校长…许多个细节中体现着人与人那种淳朴的爱的关系。
其实电影开始并不觉得溜过铁锁有什么不安全,似乎因为我来自农村,也觉得那个挺好玩儿。
但当姐姐只是为抢救一双鞋而不小心放开手就让意外来得那么突然,真的觉得很不容易:只是为了去上学,便会有那样稍有不慎便失去生命的危险。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教室外边出门其实就有一个比较高的台阶,我觉得多危险啊,小孩子调皮很容易摔了出事故。
类似的还有弟弟看似很顺溜的从高高的梯子上爬上又滑下,都看的让人担心。
但其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讲安全,我的工作中也有严格的安全防护规定和措施,比如安全带时刻都必须保持双保险。
但是,对电影中的他们来说,太奢侈。
当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都成问题,他们考虑不了那么多,他们不得不冒那些险。
是真的还有那么多需要改善的事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想当然的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都会是奢侈和幸福。
对比思考,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感恩。
除此之外,做自己能做的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吧,即使是小事。
因为我们的一点点付出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他们来说都很珍贵,比如省下一顿晚餐的钱会让他们拥有或许是生命中第一双最喜爱的鞋。
也就像电影中的老师所做的。
不去想能做到多少,能帮助多少人,能改善什么。
“有一口气,点一盏灯。
”能做一分就多一分。
电影中父亲从城里打工最终回来,他对儿子(就是弟弟)说了一句话:“我回来了就不再出去了,但你要走出去!
”来自农村的我,现在也正在一步步的走出来。
但我也要明白,一步步的走到现在,应该感恩什么,责任是什么,是为了追求什么。
总之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吧,也还要加油。
(第一次关于电影在豆瓣写了点什么,虽然只表达了一部分。
Mark一下)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2720646056107.html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公益励志剧,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为了能够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上学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上学,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都是能够轻而易举获得的,但是在他们身上,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争取的,因为在他们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怒江,他们想要上学,除了翻山越岭绕远路外,就只能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去溜索过江。
…… 怒江的孩子们,真心的祝福你们。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坚信:磨难是人生第一笔财富,有梦的孩子就能找到幸福!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云南省福贡县的一对小姐第,日子清苦,但有着无所欲求的幸福,每天的农活、炊饭、游戏,睡觉前的悄悄话……怒江把相隔的对岸分成两块大陆,城里孩子走路去学校的普通行为在这个地方几乎接近于梦想,所以姐姐只能靠危险的滑索遛过江读书。
瓦娃总盼望着终将一日长大,被妈妈允许,也可以独自滑去课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片常见的路子,充满轻松欢笑,靠对生活中的细节、情趣进行编织截取来巧妙地铺垫故事主线,介绍角色关系。
丁嘉力(饰瓦娃)真实纯朴的演技凭本片获得华表奖少年影帝,赞助同学的新雨鞋代表实习聂老师——城市人群的善意,稍微几句说教被幽默乐观的村长说出算影片的精神性点题。
画面、音乐两大要素在开篇就显露出惊艳的极致,导演兄弟俩搞广告行业多年,熟练洒脱地展现着扎实的风格特色和美学追求,配合著名摄影师广阔亦多棱、望远亦推进的镜头,旖旎的群山风光,匠心独具的叙述角度。
交响乐加民歌配置的曲子准确地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或大气压韵,宛如思想家的倾向;或清婉灵动,宛如吟诗者的激情。
在满足视听愉悦的前提下,电影后半部分娜香的坠江则对观众的冲击更强烈,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获得一些新鲜、耐人寻味的心灵体验,包括从深远的环境状态中关注个体的生存,从淡薄的人文背景中强调教育的重要,从创作中进行对自身的评判,对未来的寄托,和对努力促成结果的鼓励。
人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渴望学习的自由,挣脱脚底道路的束缚,为亲人建筑安全的堡垒,无疑正确。
但在电影里,也是儿童片、大团圆式片的标志,缺乏深度,过目就忘。
由瓦娃的郁闷失语到妈妈的悲痛欲绝,观众已感受到怅然失去间的悲伤,并在心底留下了痛惜和困惑,惟其,才吸引着观众去试图揭示形成悲伤的原因,达到更进一步的追究,探索,沉思,才能现出影片的意味深长。
《走路上学》有个光明的结尾,天堑变通途,借村长吉言,桥在国家的政策下,顺利落成。
结束,字幕缓缓浮出,一帧黑白照片的右侧几行说明,“故事取材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本片具备真实的依据。
忽然想起在电视里看过相关的新闻,那时觉得好玩,耍杂技,如今坐在影院的椅子上,没了任何兴致。
当瓦娃举着手里的红风车像往常一样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学回家时,娜香再也见不到弟弟凝视自己的眼神。
瓦娃会懂,那个“荡秋千”般游戏的身影,那个温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续的美好,只代表了永远。
风车转啊转,像滑索的滑轮似的……(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点我名字,去博客里看这篇,会有许多试映会上的独家照片。
:)
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就是姐弟情深的场面。
弟弟很爱姐姐,每天的玩伴也只有姐姐一个人;姐姐也很爱很爱弟弟,姐姐也从来没有欺负过弟弟;两个人和睦相处,情深依旧,真的是很好很温暖的一部电影了。
然后想到了我自己的弟弟,少年时候打架的场面;而且我每一次都不想带着自己的弟弟一起出去玩,所以我每一次都把我的弟弟给气走,让他去找我妈妈,少年的我真的是坏坏的,如今的我也是坏坏地吧,一点点没有道德感,没有责任感。
但是我的不快乐,已经不容许我有道德和责任了,如果我不小心有了道德和责任,想必我会即刻死去,阳光晴朗,万物生长,而我却选择了死亡。
因为村子里面的新来的老师,给每一个小孩子送了一双雨鞋,弟弟也很喜欢,也很想要,但是老师并不知道这个家里面是有两个小孩子的,于是弟弟就非得想要姐姐的雨鞋。
弟弟说如果把雨鞋给了自己,自己就不去偷偷溜索了,于是姐姐就说:“给他嘛!
”但是最后上学的时候,弟弟看到溜索的少年们全部都有一双崭新的雨鞋,而自己的姐姐穿着拖鞋的时候,就把雨鞋重新给自己的姐姐穿上了。
而且还用自己的衣服袖子,给自己的姐姐擦擦脚,他真的是可爱到爆炸。
然后我就觉得,此处真的应该手动@我弟弟,我弟弟别说给我擦擦脚了,我弟弟连盆洗脚水都没有给我端过的。
弟弟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
姐姐说:“我们这里要建桥。
”弟弟说:“什么是桥?
”姐姐:“......”解释了半天。
弟弟:“哦,我明白了,桥就是水上的路呗。
” 弟弟:“为什么我们这里好?
医生要走?
阿爸要走?
城市里的人还不来我们这里?
”为什么我每天如此不幸福不快乐,还要过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压抑着自己?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这样子对待我自己?
为什么?
为什么?
我很不快乐。
最后姐姐为了拿到给自己弟弟的一双“18.5”的鞋子,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她也许永远想不到自己是因为这样才丢掉了生命,因为“18.5元钱”才丢掉了生命;但是这“18.5”元钱,又是无价的,是姐姐的生命,是姐姐对于弟弟的爱意,是姐姐对于弟弟最诚挚的爱意,是那么的温暖,是那么的让人心情澎湃。
电影看完的那一刻,我的不快乐又继续洋溢起来了,此消彼长,毫无办法。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影片开始就呈现出瓦娃在妈妈的“催促”下上蹿下跳拿柴火、勾鸡蛋,娜香划着索道跨过汹涌大江回家的场景。
农村孩子糙养不娇气,大多早熟独立,折射出农村成长环境下孩子胆大、自然天性的同时,更折射出偏远地区孩子“一学难上”的现状。
影片开头医生准备回到城市不愿去给人看病到“跋山涉水”去给人看病的片段,也从侧面反映出偏远地区道路艰难、孩子难上学的情况。
现实型题材影片,简单、朴实、接地气,很真实很感人。
整部影片画面清新自然,格调舒缓,以亲情为基调,穿插着浓浓的师生情、乡里情,在反映偏远山区孩子上学艰难的同时,也隐含了关注偏远山区孩子教育、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心诉求。
希望国家能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让更多的孩子们都能“走路上学”,让更多孩子都能在有爱的氛围下茁壮成长。
好像是獲獎的影片?真實故事改編。主題不錯,景好,演員(我指小朋友)難得也這麼好,可惜整體的功利和說教性太強。曹曦文完全臨時演員的水準,和小朋友差遠了。片尾赤裸裸的希望工程宣傳片直接把片子質量拉低好多,浪費了小朋友真實純樸的表演啊。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故事很好,但是摄影和布光太随便咯
弟弟画的桥是泪点
云南怒江福贡县。想起一些人。姐姐去世真的😭
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尤鸡鸡遇到了旧凉拖,它们之间发生了缠绵悱恻的感情。好吧我终于认清了自己跟‘学者’之间的差距。三颗半为丁嘉力。
质朴的写实最能打动人心,小演员太棒了,看哭了。
小学作文: 看人家山里孩子那么苦难 村村通了一万年还没通畅 大桥平地起才能上学 你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 大家自发捐款 望着鲜艳的红领巾 觉得国旗一个角更红了 中国的电影更有希望了 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
【先锋光芒·纪忆】影展居然撞到献礼片,一星抄送。
知识在彼岸
比较稚嫩的电影,里面大人的演技不忍直视,两小孩还不错,姐姐掉江里虽然能预料到但是还是很意外很感动
儿童公益片,剧情简单,主要是取材加分。画面拍得很干净,BGM美,小演员演得真挚自然。主题歌居然成龙唱的,声音好听。从头到尾找王倦的表示整个电影就几个演员那么长的参演名单怎么回事,电影里没露脸也算参演?
一双渴望的眼睛和真挚的感情,也融化不了怒江无情的奔流。愿你们安好。
瓦娃小朋友演技是真的好, 姐弟情深, 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也很善良, 不像"其他"老师, 真心关心学生. 瓦娃, 娜香和聂老师都让人感动. 桥修得稍微晚了点.
姐弟情 真实事件改编 致富先修路..
希望所有美好在生命消逝前到来。
《走路上学》:大山深处的记忆,有这种回忆也是幸福的。
7
三分给孩子的表演
我觉得我有罪,瓦娃第一次溜索我就觉得会掉鞋子,结果真的掉了。娜香拿着新鞋子回家,我就在想鞋子可能会掉,结果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