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The Queen,英女皇(港),黛妃与女皇(台)

主演:海伦·米伦,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麦克·辛,罗杰·阿拉姆,西尔维娅·西姆斯,蒂姆·迈克穆兰,罗宾·索恩斯,道格拉斯·瑞斯,帕特·拉法恩,格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06

《女王》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女王》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东京公关女三生三世枕上书湖中女神桑尼赤裸女特工之夜之序曲悲泣之地白烂贱客2GIVEN反面的存在恩赐之地第三季烽火奇遇结良缘图雅的婚事菜鸟评审员乐高好朋友:四姐妹的幸福生活杀手寓言盗墓笔记小王国的爱情生日女郎初嫁狄仁杰之蚩尤血藤八角街爱,不爱40岁前想要达成的10件事君主!先发制人老兵女人们的谈话肮脏天使傻儿司令青之驱魔师点解阿Sir系阿Sir天鹅公主:明日公主今日海盗

《女王》长篇影评

 1 ) 文革在哪个国家都可能发生

在英国或者在中国都一样。

愚民永远存在,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可以占绝大多数。

媒体是促成民众转变的杠杆,媒体齐心协力时几乎无坚不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或者九十年代末的英国,都是这样。

前王妃比女王强悍的地方在于,她成功地橇动了这根杠杆,虽然不幸被杠杆砸死,但也让杠杆拨动了地球。

在她身后地球按她希望的方向疯狂旋转。

看完这个片子,我对女王充满敬意。

她在疯狂面前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个高贵的女人应有的尊严,包括她对戴安娜之死的冷漠一个正常女人,对前儿媳在媒体面前的所做所为,如能轻松原谅,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而查尔斯,这个男人·····

 2 ) 《女王》:1997—2007,凭付风与烛

十年前,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命陨巴黎,刚刚失掉香港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大英帝国,笼罩着混沌的末世情绪。

那时我是一个懵懂的黛迷。

从黛安娜离世起,便开始执迷于她的影像和绯闻,她活着的风情和死去的传奇。

十年后,黛安娜余影犹在,只是人情冷暖,曾经莫名的伤感早已随风而逝。

人们愿为一个美妙的转身感动,也肯为一个模糊的背影叹息,却毫无逻辑地、根本不去在意生活的本来面目。

对于黛安娜,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她的内心?

在那段注定成为传奇的事件背后,一直以来,人们忽略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个当时已70多岁的老人。

十年后,一部电影试图走进那个敏感时刻的被称为女王的老人的内心。

在黛妃离世十年的此时,这样的安排像是反思之余的天意,也是值得尊敬的祭奠。

无论尊贵贫贱,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尊严,暴发户除外。

不能因为她是女王,就抹杀了人性的相通。

电影中的女王,首先要捍卫君权的尊严,她冷漠的开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新首相布莱尔拜见前的主仆对话饶有意味。

侍者:陛下,首相来见。

女王:是准首相,我还没任命呢。

这一来一去的对答,活现了女王对于尊严的恋战和无奈。

至于权利,早已是明日黄花。

维护仅有的王室尊严,面对1/4民众对君主立宪的反对,已在位40多年的女王的无助的坚持,至少值得叫嚣打倒君主的人们尊敬。

面对黛安娜的死,女王的苦衷被轻易地漠视了。

这个搅乱王室秩序的女人,赢得所有人爱戴的舞台又何尝不是王室。

黛安娜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弱势的、受王室压迫、被丈夫欺骗的灰姑娘,而女王只能扮演一脸冷酷、无情无义的狼外婆。

这种角色的对立,又有多少言不由衷呢?

女王一厢情愿地相信,她的子民至少可以公允地看待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谁没错,谁又有错,或者,何必对错。

然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女王只能是这场战争的输家。

她对布莱尔说出的一席话,是全片最动人的段落之一:你以为,我会丢下两个失去妈妈的孩子参加葬礼吗?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

他们一定会抛开这些媒体制造出来的悲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

毫不张扬,不失尊严,这是我们民族的处事方式,也是我们赢得世界尊敬的原因。

然而世界毕竟改变了,人们更锺情于夸张的情绪和煽情的表演。

冠冕堂皇的理由被彻底否定,尊贵如女王,却不能坚守自己的意愿,她不过是想通过沉默来守住自己的尊严。

然而不被允许。

全片刻意的冷静在女王出来探望悼念黛妃的人群时被打碎。

当女王转过头来,一脸的凄然必须要转化成善意的微笑,她走向一个手持鲜花的小女孩表示可以帮她把花递到祭奠处,女孩怯生生地拒绝,女王的心在一瞬间冷到了冰点。

而后女孩说,这是送给您的。

这是全片唯一的煽情的地方,不在结束处,是再高明不过的处理。

刚才还在为女王的辩解和不情愿会心一笑的我们,情感被毫无防备地击溃。

那一刻,女王手捧鲜花,表情凝静,走过致敬的人群,胜过电影中黛安娜最后诡异的回眸。

十年了,人们的情感从最初的狂热,走到了反思的宁静,黛安娜风韵犹在,女王又老了十岁。

十年的沉淀刚刚好,既没有遗忘,也不再冲动。

在山涧,汽车抛锚的女王背朝镜头无声抽搐,然后她看到最美的雄鹿,然后看到了雄鹿的死。

生命就在这希望与失意间流转,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承受。

 3 ) 这是娱乐,不是悲伤

黛安娜死了,布莱尔说,她虽然已经不是英国皇室的王妃了,但她是人民的王妃,我们将永远记得她然后事情就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各国领导人们纷纷致辞各种组织蠢蠢欲动人民涌向街道,露宿街头只为了向一个 仅仅在电视上看过的人 表示哀悼人们攻击皇室,攻击女王仅仅因为女王没有向前王妃的死公开表示哀悼,,,女王说,我难道没有独自哀悼的权力么?

难道黛安娜没有和我儿子离婚么?

难道我就非得哭给你们看么民众说,对你得搞个直播秀否则谁知道你有没有伤心过女王说,我已经不明白我的国民了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不怎么检点的前王妃的死会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夸张,如此莫名奇妙即使她人再美,功绩再大,心灵再崇高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我想她不明白的是,在这个时代,悲伤也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对着镜头老泪纵横,指责皇室是多么没有同情心,居然不肯为黛安娜降半旗,我很阴暗的揣摩,她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不是问老公“有没有看到我上电视?

”那个悲伤的一边哭一边用标准动作把花放在墙边的中年男子,是不在是一边暗爽“老子终于出名拉”《乌合之众》的作者能活到今天,黛安娜的死将是个多么完美的例子: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即使女王也不能幸免群众的智力远远低于个人,感情用事,不可理喻黛安娜死又关女王什么事了,你们以为是看8点档么?

婆婆与小姑升级版?

黛安娜不是已经与皇室脱离关系了么?

皇室为什么要公开哀悼?

你们不是在花圈上写着“they don't deserve you”为什么又逼着they给她办葬礼?

女王就不能不喜欢黛安娜么,世界上讨厌媳妇的婆婆她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民众不关心事实真相,民众不需要沉闷,民众要的只有一个,就是娱乐。

民众要阴谋,要戏剧,要冲击性民众要一个最终BOSS,把这个8点档演完李志在歌里唱,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我能理解各种各样的悲伤,毕竟生活充满着不如意但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仅在电视和花边小报上看过的女人的死”而成群结队的,作秀似的悲伤我坚持认为真正的悲伤,是个人的,私密的,不可言说的不是群体的,电视直播的,叫嚣喧天的后者是娱乐,不是悲伤

 4 ) 没落君主哪来尊严?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一个用来装门面的没落君主能保留多少尊严。

女王千方百计要坚守王室几百年来的老规矩。

这些老规矩都是有实权的君主订立的。

比如投票的权利,她的祖先可以决定谁做首相,她不能。

女王在戏中说希望自己也能投票,她指的肯定不是混在芸芸国民中排长队去投票,那种稀释了千万倍的一票之权还值得她念念不忘?

比如生杀大权,他的祖先的儿媳不敢离婚,很简单,谁敢违背皇室,就砍谁的头。

而女王,非但碰不了儿媳的头,还管不着儿媳的舌头,眼睁睁地看着她满世界说自己床上床下那点事,还被奉为“人民心中的王妃”。

这个过气的王妃生前在全世界面前羞辱女王,她死了也不放过女王,死在约会情人的路上,人民要求举行国葬,还要女王公开地赞美她,混在同性恋歌手、吸毒影星、异装癖设计师的行列中做出悲痛的表情。

这种民意,她的祖先恐怕是听到一个杀一个,但她不同,她稍有迟疑,民意就要赶她下台。

那女王还有什么办法,她争辩说皇室几百年处理私事都是低调而有尊严的。

其实所谓的低调,就是不承认,以前谁敢逼她的祖先公开承认自己有外遇?

但她的祖先丑闻还少吗?

即便是菲利普亲王也在过去数十年里,与数十名美貌女子存在着“充满激情的友谊”和“强烈的化学反应”。

沉默是金,神秘才有威仪。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她也上电视说她老公有外遇,那首相见她还会诚惶诚恐吗?

大家都看到首相对待查尔斯王子的态度了,手脚都不哆嗦吧。

影片的结束设计让女王退一小步赢得了首相和国民的尊重,其实,这个恐怕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在王室不得不跟公众讨论他们的私生活的那一刻,尊重就在消退。

女王离窥视的镜头越近,离王位越远。

偏偏人民是八卦的。

 5 ) 王的荣耀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他的枕席的——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第三幕Glory,我记得这个词汇。

我的英语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记住了这个词语,荣耀。

在《女王》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只有这个词汇。

虽然在世俗面前,荣耀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灵。

“从不立刻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永远是责任第一。

个人第二。

”女王对他的母亲说。

五十多年来,她一直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布莱尔对他的智囊们吼道。

在一个星期以前,你还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没有哪个工党的领袖最终不臣服于王室的。

布莱尔的妻子略带讽刺的对他说道。

当戴安娜王妃,那个已经脱离王室,但是仍被人们冠以此称号的女人,在巴黎遇到车祸身亡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价值观和王室之外世俗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她的人民,她五十年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倾倒于诸身的人们,在敏感的时刻,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她在第一次见到以首相身份坐在自己面前的布莱尔的时候,回忆起了丘吉尔,那个英国最为伟大的首相之一的男人,她说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那时候丘吉尔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帮助王室渡过了难关。

忆旧,似乎是每个保守派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布莱尔的家族是一个保守派,伊丽莎白女王也是一个保守派,但是布莱尔不是。

女王安守着王室以及自己一生当中的传统,而布莱尔,在女王的秘书口中,则是妄图颠覆三百年来所形成的制度的改革派。

“他是不是要把王室废除?

”女王问道。

最终,布莱尔还是站在了女王的一侧,虽然在民意面前他还是显得有些投机,但是他还是尽力帮助女王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这部电影,《女王》,事实上也是一部英国改革的缩影。

从最早的君主时代,到最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伊丽莎白时代,社会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王室,则似乎是最缓慢的变革者,总是被潮流所落下。

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一个例子,她不明白,那个乐衷于曝光和媒体的女人,自己的前儿媳,为何能够得到民众如此的爱戴,甚至不惜要废除君主制度;她不明白,王室的荣耀为何在一个已经退出王室的人的葬礼上变得一文不值;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五十多年以来,最终会有四分之一的民众会痛恨自己……也许对于她来说,在她离开庄园回到伦敦白金汉宫的那一刻,自己五十多年来所保守的王的荣耀已经消失殆尽。

时代的主流已经不再是伊丽莎白女王所能适应的了的,正如维多利亚女王不会适应伊丽莎白时代一样。

现在,女王仍旧在位,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绝对不会被她忘记。

她对布莱尔说过,那个夏天教会了她好多事情。

我想,其中也许就有,在这个时代,王的荣耀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媒体的呼唤和民众的激情。

这本是一个个人盛行的时代,神授君权的王,已经远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

 6 ) 人亦天择

和想象中一样,这是一部不闷的片子。

如果用架空的眼光看这个故事,我甚至觉得,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和罗马假日一样的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有选择么?

如何处理戴安娜王妃的逝世,在我们看来,无非是人家的家务事。

可贵为九五之尊的英国女王,却也不得不在民众面前表达自己对家务事的看法和退让。

她兢兢业业终其一生为了“女王”这个职业而生存,她高贵,安静并带着自己的骄傲发表对世界的看法。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无论是从女王,还是从一个祖母……但是最后她仍然得屈服于她的人民,那些为了一个根本无法了解的美丽女人的逝世就打算不再拥护她的人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在罗马遇见了自己的心上人,可是很快她就回到了自己的王位,带着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人民的爱。

国家也好,人民也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真的能比亲人、爱情、朋友和自由更重要么?

可是她们没有选择,她们生来就是为了做王。

就如同以前我们自己的国家有一位不快乐的君主所默默写下的词句:我本西方一袈裟,不幸生在帝王家。

她们没有选择,她们不能换工作,她们不能去酒吧买醉,她们不能随心所欲挑选自己的爱人或者分开,她们甚至连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安、疑惑和寻求安慰的对象也没有。

其实平心而论,我们自己,又有多少的选择性在呢?

我们似乎可以选择工作,选择爱人,选择晚上能否去夜店买醉……可其实,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活的健康,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深爱的人是否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我们无法选择能否真正得到一份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而不是拍老板马P……许多时候,当生命开个玩笑似的让我们的公司破产,让我们的爱人离去,让我们的健康为难时,我们也只能目瞪口呆地接受下来。

谁都希望自己可以快乐而有尊严地活着……但其实,无论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权利,有多么富裕的金钱,我们仍然要接受命运对我们的造化,我们只有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苦衷。

所以我想,这样的片子,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而存在的。

这一个被塑造得高贵,骄傲,安静却又不失可爱气息的女人,用她纯真的英国腔语言演示做人的原则:我们无法选择永远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在做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态度。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学会妥协,学会哭泣但同时学会擦干眼泪……也许我们的努力无法挽救我们想拯救的生命,我们的沟通无法被我们所爱的人了解,也许他们会误会我们,看低我们,责骂我们,甚至离开我们。

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我还爱你,我就会用我的方式来适应你,适应这个世界,适应所有善良而美丽的生命。

适应,不是因为担心失去,而是为了执行自己的职责——无论生命长短。

人活着亦有自己的职责,也许这个职责并非我自己的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并不孤独,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无法互相认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这么一种生命:勇敢,善良,勇于妥协并永不放弃完善自我,执行自己使命的高贵生命。

 7 ) ■ 女王屈膝。谁没落了?

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

但是她错得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她的,“她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她简直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授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

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泄,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

传统很苍白,尤其是当其面对现代传媒机器的强大。

观念其实早已改朝换代,想要颠覆的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

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与沉默一向有很高的机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了退让。

英国皇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返。

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

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与方式的没落。

是以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

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

它们相伴偕行。

她不要趋附于政治企图和媒体企图联手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这种万人空巷,齐声歌哭的举动,不知怎么总让我联想起文革,都是属于轻易被煽动起来的集体性狂热。

从不认为一场举国发烧事件能给什么深邃的主义或者情感找到出路。

“革命”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轰轰烈烈、一片绯红,相当蛊惑。

但是戴妃事件中,我看不到什么是有别于偶像崇拜。

一个自主脱离王室的人,究竟需不需要在其死后,从新回来享受当初所誓言要放弃的整套王室的尊贵?

答案应该是否。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戴妃本人的授意。

我想她若是泉下有知,也许,只是也许,会从棺木里坐起,扬手告诉众人莫以她的名义谋自己利益,妨死者升天,耽误她匆匆赶路。

 8 ) 屈膝,还是学乖?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中香消玉陨,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尚未开窍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赏传奇,更不要说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呵,做什么,我又不认识她。

不过1997年在英伦三岛,却着实有一个人因为不肯为之当众哭泣而身处险境,落得千夫所指,横遭诟病。

这个人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当是时,英国王室对戴妃之死反应冷淡,举家避居行宫巴尔莫罗堡。

这一做法激起民愤,媒体火上浇油趁势抨击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仅三月的首相布莱尔斡旋其中,终于说服女王“与民众共同悲伤”,平息了这场风波。

电影《女王》围绕这一事件展开。

但我没料到这部片子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女王有银灰鬈发,细薄嘴唇,讲一口矜持的伦敦音,戴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

她那么尊贵乃是由于她的权威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一千年来,曾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在她面前单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来女王貌似漫不经心地同他讲起,“你已经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听起来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举国大恸,白金汉宫门前祭成花海,面对镜头,民众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称王室为“一群憎恶自由、感情迟钝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尔士王子,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抛弃他的母亲,叛逃向大众的怀抱。

实在讲,他甚至还不如首相布莱尔来得忠诚。

但女王极力维持贵族的格调,隐忍的感情方式。

对于民众的误解,她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摈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哀悼,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

不过你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奔跑过甚,一切崩溃得太快。

老罗素早已说过,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热衷于使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须要有相同的悲伤,而表达悲伤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样。

真的讲不好,1997年那个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众通过媒体强制了女王,抑或是媒体借由民众对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胀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凉。

影片中有一头寓意深远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个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好似神明,高贵典雅。

这头鹿出现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当中,镜头里只看到她抖动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头,见到雄鹿,被它的美击中,连眼泪也忘记抹。

这鹿好像专程来同她打个照面,容她向它道别。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杀,驱车赶往猎场,看见鹿倒挂的身躯和砍下的头颅,她知道,旧时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贵族统统走错时光隧道。

他们是豹,卓尔不群,但不幸得很,这个时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人们为一篇煽情的悼词鼓掌、起立、流下热泪。

而女王寂然不动,临了,她举起手,揉了揉眉心。

你看,女王并没有屈膝,她只是学乖。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9 ) zt陶杰连续三日专栏评《The Queen》

【】英女皇和鹿 苹果日报 2007-03-06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是一出很奇怪的小品,很像所谓「纪录式的戏剧」(Docudrama),把戴妃之死的新闻片断,与剧情穿插起来,却因为海伦美兰,还有演的是英女皇,变成一部很独特的戏。

因为全片其实只看一人、一事、一景。

人,自然是海伦美兰的演技,英女皇也是一个任由国家摆布的演员,最后她为了戴妃之死,化妆向全国电视广播,海伦美兰演的是英女皇,但英女皇也是一个演员,这是一场奇妙的戏中戏。

  然而一事和一景,却不是结局的这段,而是英女皇独自驾车,在一条小河搁浅,她抬头看见一头公鹿──王夫一族正在狩猎,这头公鹿正是他们追踪的猎物。

英女皇困在冬天的这条河里,与公鹿打了个照面── 「你多美啊,」她赞叹,远处传来王夫们的猎鎗响。

这时英女皇起了怜爱之心,呼唤公鹿逃走,鹿走了,她松了一口气。

公鹿逃到了隔邻的野地,躲过了王夫的追捕,然而几天之后,英女皇发现,这头鹿子还是被猎杀了,隔邻的地主告诉她,是伦敦的一个投资银行家猎杀的。

地主邀请英女皇参观鹿的尸体。

一事和一景,就是这一幕。

猎鹿的这一场,暗喻黛安娜之死,黛安娜的名字是希猎神话里的狩猎之神。

  黛安娜任性胡为,招惹王室恼怒,尤其是王夫。

黛安娜跑到巴黎去偷情,在狗仔队的追逐中,客死在邻国。

英女皇独处的时候,很同情这只野鹿,只有她一个人搁浅在天地之间时,真情方才流露。

叫野鹿快走,是不是在黛安娜自由不羁的性子里,英女皇也在自怜?

她也是深宫里的女人,一切都端庄有序,她无从享受逍遥自在的快乐。

但公鹿终于被杀。

英女皇看了尸体,没有说出她与这头动物有过一面之缘。

她把惋惜和哀痛收藏得很深,地主为猎物自豪,英女皇冷冷说一句:「替我恭喜那位银行家吧。

」感情到了如此内蕴含蓄,方是境界。

看《英女皇》,仅看一人、一事、一景,就是海伦美兰演的这个人物,就是猎鹿的这件事,以及在荒野的这个场景。

野有死鹿,也曾经是诗经古远的哀愁。

【】菊花和美酒 苹果日报 2007-03-07 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的戏味很淡,围绕戴妃之死,公众知之甚详,没有阴谋论的内幕,编剧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例如,不可以写王夫跟MI5特务组织秘通电话,问对方「搞定了没有」,也不能把戴妃之死「创作」为谋杀之外,而且执行的其中一个狗仔队,原来就是○○七,而且在车祸现场,由丹尼基格扮演的占士邦,情深地凝视着昏迷的戴妃,画面倒叙三年前,在爱琴海的一艘游艇的双人床上,占士邦跟黛安娜做爱缠绵,今天,看见旧情人跟一个埃及佬车祸浴血,这位多情皇家特务静静在流泪。

  既然不可以这样写,编导绑住了手脚,没有鱼翅、鲍鱼、海参、星斑,怎样烹出一席好菜?

这就考究工夫。

全片的唯一冲突,就是「王妃暴毙,英女皇应不应该露面,应全国民情,公开哀悼?

」一来黛安娜是皇室之敌,二来并无先例可援,三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皇室元首,不可以随便流露伤感,因为正如片中一个角色说的:「善于隐藏情感,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原因。

」感情不是压抑,而是隐藏,更不可以宣泄,这是很深奥的哲学,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的条顿民族,跟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拉丁民族的基本差异。

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眼中,英国人活得很辛苦,但皇室必须表现国家尊严,戴妃车祸,保持沉默就是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压力,编导为英女皇虚构了猎鹿这场戏,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英女皇才对眼前的野鹿发出由衷的赞叹:「你多美啊」,这是英女皇最人性流露的时候。

  她听见王夫在远处狩猎的鎗声,呼唤野鹿快逃,焦灼之情,溢于言表,但野鹿逃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还是被另一个猎人宰杀了,还邀请英女皇观赏鹿尸,即使在如此私人的场合,英女皇也不可以讲:「我刚见过这只鹿,牠是我放生了的动物,想不到被你们杀了。

」她只能说一声「恭喜」,她没有流泪的权利,也没有公开表示悲痛的自由,因为「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理由」。

戴妃性好自由,追求情爱,轰烈死在邻国狗仔队的狩猎之下。

英女皇一生安逸,却只是高贵的囚徒。

人淡如菊,情浓似酒,如果能同时拥菊花和美酒的情怀,是幸福的,《英女皇》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戏,说尽了人生的哀愁。

【】藏的学问 苹果日报 2007-03-08 黄金冒险号  一个好故事,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英女皇》的故事情节很淡,主题却很浓,就是一句话:「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一个原因。

」英国文化的长处,在于一个「藏」字。

例如,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座落在武士桥的豪宅区,四周都是博物馆,是一所名校,但是帝国学院没有一个很显赫的霓虹灯招牌,更没有所谓的领导人题字。

不仅帝国学院,任何一所显赫国际的机构,从皇家学院、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从牛津的基督学院,到BBC电台,一副招牌只是很小的金属匾,很不显眼地钉在门外石墙的一侧,字体很小。

  外来的游客,拿着一张地图,四处仰望,就是找不到。

首相府也建在一所不显眼的老房子里,英国人相信,越有实力,越是要收藏,情感当然也是一样。

英国的小说,不论喜怒哀乐,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都是淡淡的,从无散发江滨、歌哭山林的激情。

虽然一海之隔的法兰西,出产了《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气势磅礡,爱恨澎湃,雨果是一头激击长空的大苍鹰,俯冲而擒,但英国的小说家,喜欢叙述鸡毛蒜皮的琐事,像一群啄余谷粒的鸽子。

老鹰觉得鸽子没有出息,但鸽子却觉得,不一定在蓝天和峻岭,在教堂的日影和青苔的檐阶之间,更有细节的天地学问在。

    法国人热爱革命,用暴力推翻皇室,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很疯狂,激情驾驭了意志,感性推翻了理性,无论在艺术有多大的成就,这样的民族总是低一级的。

福尔摩斯侦破谋杀的过程,也是一样,一宗谋杀案发生了,出现一具女尸,是谁干的?

福尔摩斯对于「沉寃待雪」、「锄强扶弱」、「替天行道」之类的道德理由没有兴趣,他把每一宗棘手的谋杀案,当做一局艰辛的围棋,一个高深的填字游戏,一道科学的不解难题。

他对死者并无怜悯,对凶手也没有仇恨,福尔摩斯有没有血性?

读者不知道,这一点,也不重要。

只知这位高人,从拆解一个迷局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小说家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种文学和娱乐的成就。

英国在世界文明之中,是一项伟大的资产,正在于当世界都陷于歇斯底里的疯狂中,只有英国人是冷静的,做到这一点,先要习惯孤独。

电影《英女皇》的主题很深,对于民情喜欢大喊「我们崛起了」,喜欢集体唱K、猜枚,群起冲凉揼骨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部大闷戏,看翻版《黄金甲》好了,这部戏不要花寃枉钱进场。

 10 ) 头脑发热盲从的人们

一个离了婚的王妃车祸死了搞得大张旗鼓、大惊小怪、剑拔弩张,还说革命改成共和制,媒体太恶了。

人群也激动,王公贵族和政客就是闲的没事干,就知道想讨人们欢心不会影响自己。

70%民众认为会影响君主制,四分之一人赞同取消君主制,就为了个不了解的旧王妃,把她死怪罪到王室,说他们手沾满王妃鲜血,王妃和情人到处玩自己撞死的跟王室什么关系,一群傻逼,影片把布莱尔首相表现的挺搞笑的。

女王一世英名败在小丫头手里,悲哀

《女王》短评

海伦米伦演技真赞!没了...

5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2006.3.27

10分钟前
  • Utopia
  • 力荐

从国王的演讲,到The Queen,英国人的内敛气质一如既往。

15分钟前
  • Rick
  • 力荐

辛苦的女人

17分钟前
  • 李小包
  • 推荐

还是英美概况课,这部之前看过了没标。海伦米伦太漂亮。

1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还以为是英女皇的个人传记,结果仅仅是围绕英国皇室与新首相布莱尔政府面对戴妃在巴黎突然离世面对公众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以此引出皇室最终低头妥协,整个国家也进入改制。失望!

22分钟前
  • 紫松
  • 还行

9,超爱的一部,米伦的表演真是大赞,各方面完美啊

25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这个女人背负着太多了

26分钟前
  • 阿笨
  • 推荐

这份懂得弥足珍贵。

30分钟前
  • zero
  • 力荐

只是像纪录片一样的静静展示了这一段历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32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给王室贴金了,当戏说题材看看还行。

34分钟前
  • Lana
  • 还行

略拖沓 但真的很像

38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40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不太能理解拍这个电影的意图。

4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时隔三年又看了一遍,太差劲了

47分钟前
  • 顶天立地咩抹酱
  • 较差

海伦的完美演绎

48分钟前
  • 臭臭
  • 力荐

高贵的片子

52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推荐

气场。。。

54分钟前
  • 息为
  • 推荐

毫无意义

59分钟前
  • 很差

非典型政治片。

1小时前
  • 坐等1900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