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拍摄地就在北京取景,没有华丽的制作,没有强大的演员阵容。
女主角是主持人李艾,曾经在杜拉拉升职记里面有过比较抢眼的表演,男主角是曾经跟舒淇合作过的台湾金马最佳配角。
加上很多新鲜的面孔,还有罗家英的客串。
影片主要讲述三男一女四个年轻人,在相亲大会上倍受挫折,于是在当晚相亲大会场结成光棍同盟,立志要在2011年11月11日前解决终身大事。
几条光棍被迫创立婚恋交友网站,最终结束自己光棍生涯的故事。
在电影里,李艾的扮相很讨喜,在这部喜剧里,她是唯一有些悲剧情节的演员。
连李艾自己都在微博里说,在戏里很“受伤”。
期待李艾的表演,一直觉得她是个很喜感的人,不知道她的悲伤能不能很形象的演出。
段钧豪相信很多内地观众都不太熟悉,但是我关注他很久了。
进军内地之前,段钧豪在台湾已是备受瞩目的演员,主演过多部影视剧,他和舒淇主演的电影《千禧曼波》还曾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
电影拍得比宣传的要好,从开场到后续故事的发展,再到影片结束,感觉导演很用心,演员们在这么仓促的时间里也十分卖力的演出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因为标榜的是喜剧片,所以自然电影里有很多搞笑片段,加之老戏骨罗家英的精彩表演,很解压。
接着就是美玲和小朗的感动戏份,他们十年的感情,小朗因为自身原因消失在了美玲的世界里,给美玲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以至于以后的日子里一直走出不了这个阴影,影片里有着三毛的经典台词“还可以再吃少一点”,这句话一直就很打动我,真的。
在他们为韦至策划追求美玲的计划中,小朗的心情应该是很难过的,美玲已经成功了,可是小朗还是在起步阶段,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发现,其实美玲要的并不多,甚至还能再少吃一点,关键是两个人在一起。
只要在一起,无论干什么都开心,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想,当影片接近尾声,小朗打进了电台的最后一个电话,给她看主持的每一次节目的录音时,再对这部影片吐槽的人心里也会泛起一丝涟漪吧。
周韦彤的表演我就不点评了,大家都是冲着她去看的。
周晓鸥也不错,我很喜欢。
总之,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可是我不把它放到一个高度上去看的话,真心觉得值得一看。
11月11日,每年都有,但今年特别不一样,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档期。
因为到今年就变成2011年11月11日,简直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棍节,甚至有人说要是到这天还打光棍,可能就一辈子光棍了。
同时,剩男剩女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最受人关注的群体。
有时候细想这问题也很蹊跷,剩女太多,光棍也太多,既然这么多人都单着,为什么不能结合一下呢?
无非都是眼光高、要求多,或者不断遭遇眼光高、要求多的对象。
从某种程度来说,《光棍终结者》就是一部情感励志片,它要带领着广大光棍们跳出情感的迷宫,实现“脱光”梦想。
影片在情节安排等方面都十分赶潮流,让几个剩男剩女跳出“世纪佳缘”类的传统网络红娘范畴,提出一个“光棍团购网”的概念,既帮助他人翻身不再打光棍,也顺便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剩男剩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原因慢慢变得清晰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希望能一步到位,不问性格、情趣是否相投,只要能解决眼前的寂寞就可以,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分手;也有人因为情感洁癖作祟,依旧传统地希望细水长流,所以宁愿一等再等,笑看红尘百变,和身边人着急,直到等成“剩斗士”。
其实原因大家都清楚,可是真要改变自己、放下过去,去追求爱情和婚姻,这个“脱光”过程着实不易,比你真的去大街上脱光还要难。
《光棍终结者》里的光棍们不乏年轻漂亮的、也不乏资产雄厚的、更不乏情感专一的,都投入了这场战斗——在2011年光棍节之前“脱光”,并围绕着战斗展开一系列的作战步骤,甚至还请来罗家英饰演的社会学教授来担任“光棍团购网”的终身荣誉顾问。
影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剩男剩女的情感状态,让人无法不对号入座,从中不难看出编剧或其周遭人的切身体会。
在这些寂寞的男女中,最打动我的是李艾扮演的美玲,从社会身份到外形身高,她都是拔尖的,但却不能好好享受一份稳定的爱情,只能独自舔舐寂寞的伤口。
李艾在微博中这样总结美玲的“脱光宣言”:我想找一个踏实的他,不会甩我两次。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独立的都市女性内心的折磨。
李艾之前在《杜拉拉升职记》里的角色有点打酱油的成分,这次独挑大梁,为全天下剩女代言,从外表来看并没有说服力,但从表演来看却是非常地吸引人。
她以往在荧屏上都是以眯起眼的笑容来温暖观众,而在《光棍终结者》中却表现出了她落寞寂寥的一面,而这一面也通常是一个女人最打动男性的地方。
李艾做过不少谈话类节目,内容常常触及女性内心世界,除了令她增添知性色彩,也让她在银幕上的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
说实话,影片当中除了罗家英,其他演员都并非演技派,甚至都是从其他娱乐行业跨界进来的,比如歌手周晓欧,模特李艾和周伟童,这样的组合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时尚气息,也传递给观众一种积极的讯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段难成的情,条件太好和太差的人一样,都要踏踏实实地调节自己去寻找和争取幸福。
比尔盖茨不是说过吗?
爱情这玩意比软件还难开发。
所以,不要再为打光棍的事情犯愁了,不如看看这群光棍终结者们是如何脱光的吧。
小片,虽没有《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大片的大气,剧情也比较一般。
特别是光棍团购网站起死回生的过程,太戏剧,也太迁就。
但还是很喜欢这样的喜剧片,喜欢片中男主人公的在苦难时刻的担当,也比较欣赏他最后能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感觉女主人公比较有主见,有自己的爱情坚持,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因为空缺而盲目填空。
不过李艾的演技还是差了点,呵呵。
达文西还是那么酷,哈哈。
戏剧片中的小片,无聊可以看一下。
朋友说,走,去看《光棍总动员》,于是大家集体出现在影院。
11年11月11日,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巨型光棍节来了。
在剩男剩女危害地球的当下,光棍节显得愈发盛大重要起来。
为这个节日量身定制的《光棍终结者》,是否真的能够终结光棍,拯救地球呢?
现实点儿,除了在电影中,不然“超级光棍节”集体“脱光”,绝对是梦想。
迅速终结儿女光棍问题十大妙招影片取材于一个相亲大会的社会新闻,虽然相亲题材不算新颖,早有《征婚启事》、《公园》等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电影出现。
不过在“剩男剩女”愈发严重的当下,大型相亲类综艺节目,开一个火一个;微博“随手拍解救大龄女(男)青年”是一直被过分关注的话题;《光棍终结者》的出现不得不说占尽天时地利,在人和方面,我想,在推荐年轻人去观影之余,不如也针对父母去宣传。
宣传语我都想好啦,迅速终结儿女光棍问题十大妙招。
为了父母去相亲,是多少适龄男女青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影片中饰演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条件姣好的“大龄剩女”李艾现实中也曾经历被相亲对方直接问到,你妈妈让你来的吧。
虽然因为相亲白头到老的幸福伴侣不少,古代人结婚前都没有见过对方,还不是生活一辈子,这是父母要求你相亲必然唠叨的话。
但事实上,相亲的糟糕场面,更是令人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言。
除非你像周韦彤扮演的角色那么彪悍。
在200多人参演的相亲会上,遭遇咸猪手动手动脚,不惜露内裤将其踹飞!
相亲能解决的单身问题,都不是问题。
不够爱便无法迁就的尴尬剩男剩女的问题在于,对物质已经没有太多需求。
他们能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是你有房子、有车子、有存款、有稳定工作、人很好这些家长能数出来的客观条件,可以满足的。
剩男剩女都是物质条件很好的人,他们对爱情和和婚姻的要求更加纯粹,就是要爱,不够爱便无法迁就。
而所有的爱情影片依旧向观众宣传这一点儿,再丑的罐儿也有适合它的盖儿。
《光棍终结者》也不例外,光棍同盟组成的猎夫猎妻网,终于帮助在光棍节帮助他们猎到真爱。
但现实中,大家都清楚如果不追求真爱,单身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光棍们迷茫的是在这个皇帝也急太监更急,且时光一去不回头的大龄岁月中,是继续等下去,还是找那么一个可以结婚的人结婚。
我们身边听到越来越多的话是,如果到什么什么时候,你未婚我未嫁我们就在一起吧。
总觉得他不是最适合的那个人,但是可以嫁。
而光棍节脱光,也意味着,对那个可以结婚的人去说,我们结婚吧。
省去交往的揪心费脑,省去付出爱的欣喜与疼痛。
去结婚吧,不是因为爱,而是都太老了,太累啦,等不起,搞不动啦。
三男一女组成的光棍同盟,不畏艰难成立光棍网站,用尽各种计谋无数策划,最终达到事业爱情双丰收。
小成本小制作小人物的爱情故事,诚意十足,剧情薄弱。
可喜可贺的是,片中把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观表现的十足到位。
不坐宝马坐单车,不为金钱献媚的奋斗精神。
颇多场景设在书店中演绎剧情,展示知性文艺青年不死的积极精神。
“母亲年级大了,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也得为母亲着想”的积极正面的引导潜台词,都很好的传达出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
就算此片还没有达到国际路线那样的足够引人入胜,也没有做到韩式爱情剧那样的温馨幽默,也没有台湾那样的纯美小清新,但影片的立意和要表达的价值观念足以可以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可以说片中的人物都没有多大名气,也可以说剧情单一乏味,也可以说直接COPY了人家的桥段,那又如何?
首先,应该明白自己看的是电影,在时下国产纯粹电影越来越少之际,我们还能看到如此诚心实意的制作,应该感到欣慰才是。
在2011年11月11日上映此片也算寓意重大。
在独行侠式的痴男怨女们越来越多的时代,来关注、演绎、引导他们一下应该是不可缺失的一个类型剧情,否则,这块肥肉就会被外来猛兽风卷残云。
只希望以后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此类影片,而不是越来越少。
也希望影片能够讲清他们感情之间的来龙去脉,而不应该像此片一样,没有交代清楚男女主角为啥分手,好像是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使人产生囫囵吞枣之感。
郎启波/文以往谈光棍,说的是那些娶不上老婆的单身男子,如今光棍的意义已不止是单身汉,还包括不少的剩女。
尤其是在以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火爆荧屏之后,剩男剩女的话题再次成为都市人热议的话题,不少尚未沦落到“剩余”层次的人的亲友们,似乎也跟着恐慌了起来。
正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之下,2011年11月11日——一个被誉为“世纪光棍节”“神棍节”的日子,就成为一个偌大的营销舞台,并预示着一个较佳的商业机会。
电影也未能例外地瞄准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在中国进入票房“后百亿”时代以来,又恰逢岁末的的黄金档期,由青年导演赵非执导,段均豪、李艾、周韦彤等当红偶像艺人联袂主演的时尚都市轻喜剧《光棍终结者》也整装待发登场了。
在现代都市里,白领们看似生活得光鲜亮丽,在工作中苦苦打拼,家中父母的催促和一年年增加的年纪,都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有人经历过情路坎坷害怕再被伤害,有人忙于工作或者应酬连结识朋友的机会也不多。
在面对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都市里的不少人其实都显得迷茫彷徨着。
这正如《光棍终结者》一片里的主角:三男一女四个年轻人。
他们在相亲大会上倍受挫折之后,在相亲失败的当晚结成了光棍同盟,他们立志要在2011年11月11日前结束单身,几人还突发奇想创立“光棍团购网”打包推销“光棍”,最终顺利“脱光”的故事。
虽然定位为轻喜剧,却免不了让人心生感概,唏嘘之后,有快乐,也可能怅然。
行为至此,又想起此前新兴的新媒体微博里有关与#随手拍解救剩(男)女#的话题,曾一度登上热满话题榜的“剩男剩女”究竟被解救了多少,我们无从得知。
只是半真半假之间,甚至连时下最为热门的团购似乎也都在积极开拓“剩(男)女”的商业可能。
在这样一个车子、房子、票子等各式各样的子充斥眼球的同时,追求物质的大多数人们,追求精神的少数文艺青年,还有追求并等待着真爱降临的少数人,婚姻或者家庭的组建早已经远离了那个我们曾自以为是的认识。
浮躁的环境,不断提速的工作生活节奏,在不知不觉间造成了“剩余”的文化。
相信有关剩男剩女的话题和问题还将长期持续下去,一部电影其实无法解决“脱光”的实际问题,但能否让人有些启发呢?
我们其实可以将《光棍终结者》这样一部影片视为“2011.11.11”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献给剩男剩女们的一部应时应景之作,而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档期,以“光棍”名义的狂欢的电影,最终又能有怎样的票房表现呢?
恐怕只有市场才能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如今内地电影市场火爆,院线数量则迅速膨胀,如何拍好商业片,如何讨好影迷,如何在光棍节取胜,居然成为11月导演们面临新课题。
其实像《光棍终结者》这种选在秋季热映的娱乐片,时尚、爱情、娱乐俱全,巧妙结合当下“相亲”和“团购”的热点话题,还能映射了剩男剩女们苦苦追寻真爱的心路历程,尚算欣慰,焉无不妥!
还是三男一女四枚顶级光棍,还是在相亲大会上倍受挫折,还是四人结成光棍同盟,他们突发奇想创立“光棍团购网”打包推销“光棍”,由此展开啼笑皆非。
本片标题打出“光棍终结者”,尽管让人极易联想到詹姆斯卡梅隆经典科学片,并误认为是山寨标题党。
但《光棍终结者》中剩男剩女们,都经历着情路坎坷、至今单身的无奈命运,再通过商业元素精心包装,亦讨巧博取了影迷欢笑,实属国内爱情喜剧的亮点。
本片得亏有段钧豪压阵,这位曾在《泪洒尘缘》扮演满腔爱国热忱的有志青年的台湾小伙,如今演喜剧越来越娴熟,他扮演的非著名编剧情男一号小朗,为了帮助单身男女解决个人问题,不惜以搞怪终结者造型登场,该倒霉时倒霉,该耍宝时耍宝,该郁闷时郁闷,并频频使出意想不到的妙招,讨巧让人捧腹。
相比段钧豪演绎搞笑,当红美女主播李艾、热辣性感女神周韦彤、搞笑达人罗家英等齐齐加盟,穿起迷彩军服,重装上阵组成“光棍帮”,侧面展现情侣之间的分分合合、爱与不爱,更赋予《光棍终结者》起哄精神。
《光棍终结者》延续同类喜剧“初恋情人沦为路人,最终重修旧好”套路,众多细节都经过精妙铺垫,指使这段都市浪漫奇缘,颇具韩式清新风格。
尤其感情戏中,段钧豪重回文艺路线,以深情稳重的时代好男人形象情牵李艾,那一片痴心,赢得美女芳心与掌声。
而继去年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出色的崭露头角的李艾,再次触电《光棍终结者》,并被一群光棍围追,外加小剑这个闷骚光棍男,有色心没色胆,不禁让人捧腹。
此外,“光棍帮”被迫创立婚恋交友网站,最终结束自己光棍生涯的故事,也向往了“寻找真爱”,拉拢了光棍节的男女观众。
其实《光棍终结者》这种小片,剧情设置早倾向了俗套爆米花,加上罗家英、周晓欧等人肢体语言耍过,惹来适得其反的争议。
但赵非、刘十六两位导演,新拍的《光棍终结者》绝对要比《大笑江湖》《神奇侠侣》等腐朽高明太多,除了将视角投放在都市男女的现代爱情上,还讲述离我们距离最近的“剩男剩女”,颇见诚恳。
本片以单纯快乐为最终目的,用不向低俗妥协的风格和故事探寻挚爱究竟在何方,相信在这个剩男剩女日渐增多的年代,有望受到青睐!
《光棍终结者》:“脱光”品牌潜力股文/基督山伯爵近两年伴随着山寨喜剧余温的逐渐退去,华语类型片的新一轮跟风浪潮正往爱情喜剧的方向迅速转移,然而在这些铺天盖地的爱情喜剧中真正做到票房与口碑双赢的又实在屈指可数,无非就是《杜拉拉》、《单身男女》和《将爱》这么几部电影。
偏偏这些电影的成功还都有着很典型的不可复制性,它们分别与原著小说、制作阵容以及怀旧情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他同类爱情片而言,参考价值显得非常低。
例如在爱情片大热的表面现象下,既有质量又有明星的《幸福额度》意外遇冷就是一个让很多人都想不通的问题。
直到《失恋33天》与《光棍终结者》在“神棍节”档期的出现,又让人看到了爱情片在内地市场中可观的美好前景。
记得王家卫曾在《2046》中说:“爱情是有时间性的,遇到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这句话用在爱情片的身上也同样适用,一部爱情片所公映的档期往往对他的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人档、七夕档无疑都是这类电影天然的催化剂,《失恋33天》之所以能在光棍节到来前的一周压过好莱坞大片《铁甲钢拳》的场次数,无非也是契合了观众们的“过节心理”。
而《光棍终结者》更是直接地把开画日期放在光棍节当天,这是一个妙招,但也是一个险招,虽然赢得了创意,却又必须直面《33天》的浩大声势,当然他们在定这个档期时也是肯定没有料到《33天》会那么火爆。
至于“终结者”这位“后来人”是否有能力抗衡,目前也很难说,毕竟从电影本体上来说,两部电影的水准其实都差不太多,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劣之分,属于中规中矩的华语爱情片。
不过从故事本体的创意上来说,《光棍终结者》本应该是有能力做得更好的。
众所周知,好莱坞一向很重视所谓的节日电影,最典型的当属《电锯惊魂》系列,在每年的万圣节都会出现一系列的惊悚片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而在如今的内地,11月11日这个光棍节也正渐渐成为年轻人所热衷谈论的节日,再加上剩男剩女以及电视相亲节目的日益火爆等社会问题带来的助燃效应,“光棍节”在日后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年轻人特有的巨型狂欢盛宴。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棍终结者》的文本是有能力做成一个系列电影的策划的。
即便不走《电锯惊魂》那样的连贯剧情套路,也完全可以走《死神来了》那样的群戏结构。
然而目前的版本还是以普通爱情喜剧为主,讲述了这四位光棍在“神棍节”到来前找到真爱成功“脱光”的故事。
虽然也确实达到了爱情喜剧应有的娱乐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没能把握住创新的机会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诸如影片中的“猎夫猎妻网”、“光棍同盟”等设想如果能再进一步地善加利用,完全有可能在片尾留下悬念,为下一个单身节拍摄续集做足准备,也令整部电影焕发出另类的商业气质,与一般的爱情喜剧明显地区分开来,为“光棍终结者”在日后成为一个有着统一模式的“光棍节系列”做好铺垫。
华语爱情喜剧质量与票房回报的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缺乏一个统一的爱情品牌。
也许很多人会说《将爱》是一个品牌,但是它只有一次性的利用价值;也有人会说《杜拉拉》是一个品牌,但没有人能够保证它出了续集还会有人去追,并且追完之后传出好口碑。
内地电影目前所缺乏的恰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续集类型片,让大家在每年固定的日期去主动地期待。
既然华语爱情片是目前发展最稳健且最有市场的一个电影类型,为何不能团结起来进一步做好呢?
这便是《光棍终结者》这个项目在策划时最大的遗憾,因为它本可以做得更好,让自己成为一部有“时间性”的爱情片,每年不早不晚,按时来到。
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之一,约会要看个电影,陪老婆逛商场也顺便看个电影,如果你是单身,那也有电影给你看,《光棍终结者》在大银幕上等着您。
这部电影最应景的是在光棍节那天上映,2011年11月11日,这个日子是百年一遇的,这个光棍节光放个烟花哪够,当然有如同某大业某伟业一样,拍一部电影来献礼,大家才有面子。
故事主要讲述三男一女四个年轻人,在相亲大会上倍受挫折,于是在当晚相亲大会场结成光棍同盟,立志要在2011年11月11日前解决终身大事。
几条光棍被迫创立婚恋交友网站,最终结束自己光棍生涯的故事。
这有点像facebook的诞生史,当年扎克伯格就是为了在大学里找美女,才有了那个社交网站,一个不懂社交的宅男,发明了如今已成伟大的网站,而光棍创立婚恋交友网站,同样很靠谱。
电影里有美女,李艾,周韦彤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足够靓丽,而且能搞笑,放得下身段在大银幕上玩的尽兴,这种喜感是所有男性同胞乐于见到的,尤其是跟男生混成一片的女生,有着很强的亲和力。
李艾发过微博说她戏里很“受伤”,我猜这种受伤是可能要有“动作场面”了,希望这个场面够香艳。
现在的电影市场繁荣,与电影类型细化的成功密不可分,针对不同观众群,针对不同档期,来拍摄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就有机会双赢,赢得观众,赢得票房。
如果一部电影定位非常不清楚,在宣传上也是让人头痛的,而观众有时候进入影院,本来以为是喜剧,结果是个风景片。
做电影没有多少部是所有观众通吃的,《光棍终结者》从内容到档期,风格很清晰,观众群足够明确,能为11月的影坛开个好头。
现在喜剧片里流行的不是那种小清新,已经是重口味的黑色幽默当道之时,虽然中国电影是不可能有“性喜剧”了,不过打擦边球的情况还是适当允许的,拿两性关系做幽默,虽然不能是黄段子,但完全可以玩出尺度范围之内的精彩。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如好莱坞的《魔鬼终结者》一样,也能成个系列,每年11月11日不见不散,可能几年看下来,很多当年的光棍们都会回想起当年在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情景,会不会有这样的场面,在影院里,一个男人深情对着自己的老婆说:“当年我一个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已在梦想着与你携手的今天!
”
“111111”,六个一表示的是“2011年11月11日”,一个挺悲催也挺有趣的日子,百年难得一遇的光棍节,这个节日近两年才兴起,不过蔓延速度和影响力度比圣诞节那些洋节日迅猛很多,人人都在谈论光棍节怎么过,似乎你是单身就要过这个凄凉的节,单身就注定要被大家暗地里嘲笑,现实是如此吗?
单身在外人面前自然是要坚强的,谁愿意单身呢?
《光棍终结者》这部都市情感喜剧电影,切入点还是剩男剩女的问题,李艾、周韦彤、周晓欧、段钧豪饰演的都市大龄剩男剩女,几条光棍为了打破2011年11月11日这个惊世骇俗的光棍节,所以在今年早早成立了一个婚恋交友网站——猎夫猎妻网,为单身男女解决另一半的问题,几条光棍同时也在为自己寻找心仪的目标,以期早日摆脱单身的称号。
这个不敢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笔者确实在电视上看到过某国内大型婚恋交友网站的老总,言传身教,说她当年创办这个网站,也就是为了找老公的,所以在婚恋网站上找寻终身伴侣,看来也确实能解决一些人的单身问题。
单身是罪吗?
剩女剩男有错吗?
在现代都市中,繁忙的工作让不少青年男女无暇顾及恋爱,很多公司也不允许员工之间发生恋爱关系,但是男女青年们上班忙碌的话,平时就接触不到外界什么人了,逐渐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婚姻,这个失去的青春要怎么找回?
百年难得一遇的光棍节即将到来,段均豪和一众好友自然要不遗余力地为脱光而奔走努力。
但感情这种事情岂能急于一时一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感情路上肯定是坎坷荆棘蜜糖相伴,否则爱情就不会让人神魂颠倒了。
《光棍终结者》延续同类喜剧“初恋情人沦为路人,最终重修旧好”套路,众多细节都经过精妙铺垫,指使这段都市浪漫奇缘,颇具韩式清新风格。
尤其感情戏中,段钧豪重回文艺路线,以深情稳重的时代好男人形象情牵李艾,那一片痴心,赢得美女芳心与掌声。
而继去年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出色的崭露头角的李艾,再次触电《光棍终结者》,并被一群光棍围追,外加小剑这个闷骚光棍男,有色心没色胆,不禁让人捧腹。
此外,“光棍帮”被迫创立婚恋交友网站,最终结束自己光棍生涯的故事,也向往了“寻找真爱”,拉拢了光棍节的男女观众。
李艾作为国内的一线主持人,活泼的台风和傲人的身高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目前李艾已经有了不少影视剧拍摄的经验,主演这部《光棍终结者》也是驾轻就熟,片中剩女的角色和生活中李艾也很接近,她可谓是本色出演。
周韦彤在片中继续展露性感的一面,不过这次她也同时展现了她演技成熟的一面,让人记住了她的表演,性感是周韦彤的法宝,但她的性感也多少阻碍了观众对她的认可,在《光棍终结者》中周韦彤有了施展演技才华的机会,也是一次不错的形象转变。
在光棍节看这部《光棍终结者》,对于情侣观众来说,是一次获得欢笑的机会;对于单身观众来说,或许能从片中这帮光棍历经磨难的脱光生涯中,学到些宝贵的经验。
对于爱情,勇敢说出来,努力去追寻,才有可能把握住机会,光棍不是与生俱来的,单身始终要有终结的那一天。
崔汀/文
呒意思。
索菲亚电影频道看的,好无聊。。。
愿来年我能接好多这样的剧本,赚好多根本不需要脑子的黑心钱。
2011烂片终结者。声讨制片人,导演,编剧。
一個在電臺每天聽各種悲歡離合的主持人,卻經歷十年仍願意愛著當年不告而別的男友。她是太傻,還是太專情,還是有太強大的內心……
台湾人的北京爱情片,情节简单,画面还不错,没有太多亮点。
2.5星,很一般。两个亮点,女主角很古典美,还长腿;另外,验证了把妹达人谜男中的打压理论。
影片很是洞悉目标观众的“剩斗士”心态。它充分地扬长避短,紧紧围绕“脱光”这一核心主题不放松,以三男一女各自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并巧妙结合“相亲”、“团购”等当下热点话题,花样百出,支招无数,教你如何在这个浮躁年代,告别单身,hold住真爱。
哈哈罗家英把我笑疯了。然后挺悲剧……
李艾,
编剧用童话的口吻告诉我们一个信念: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最终能够走到一起。
这是一部看名字就知道结局的电影,看开头五分钟就知道是烂片的烂片。
韦彤阿姨,你法令纹也太深了吧!
我说难怪看到熟面孔呢,罗家英你怎么来这里打起酱油了
向三毛致敬?这是女人给女人说的情话,男人不懂。
两个女主角的身材各+1 段君豪实在演的很烂
1111应个景儿~
烂片不解释
69分。
也就这样了。。。冲着周韦彤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