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阿姨又重拍《一帘幽梦》了,L看了片花,不胜感概,把一个好好的帅哥方中信给整成了白痴纯情男,把帅哥整砸了,人民群众心里能没气吗,据说,这位帅哥一看到例如优美建筑啥的,必做出陶醉状,说,好美好美啊……花絮说,方先生经常笑场,真同情哎。
宣传网站里还郑重其事写上,女主角用上了MSN……琼瑶阿姨大概正为与时俱进美得不行呢。
我等,我等,那天俺们俩足足笑了一刻钟。
为此致谢。
女主角,我们看了照片,刻薄一回,根本不像女主角吗,她说一小蜜,我看差不离。
可是翻拍这回事,大家都挺喜欢的。
我刚巧看了《小城之春》,也是一翻拍。
看完了,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好像是熟悉的家,进了陌生人,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就说那个女主角,表情倒是挺呆滞的,可是那举手投足,怎么看怎么像,同上,小蜜。
就给妹妹头上擦点桂花油吧,那手啊,就摇曳生姿、含情脉脉的一塌糊涂。
这手势,连我这女的,看了都心里咯噔一下,唉,修炼得还不够,可是想想人家玉纹,本是愁眉不展、看不到希望一人,有这个劲头在那儿玩手势吗。
大家闺秀,举止要合体,这般挑逗,哪儿跟哪儿啊。
还有,这个玉纹说话那叫一个娇,说不出的柔媚,哪有半点丈夫笠言口中玉纹的“冷”可言。
费版的玉纹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稳重大方,不动声色,极有分寸感,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志忱深夜私会砸窗的那场戏,平时的克制与那一刻的爆发,对比鲜明,极富冲击力。
再看这里的这位,经常性地找机会接近志忱,动不动就往人身上靠,经常性距离只有0.01公分,还哪有那种潜流暗涌的情感发展啊。
当然,这女演员挺有魅力,也挺有女人味的,仪态也算万方,只可惜,她不是俺心中的玉纹,就跟琼瑶阿姨的那位女主角一样,忒像小蜜了。
不知道这女主角像小蜜,算不算是与时俱进勒。
费穆那时代正是大乱刚过,百废待兴,十足迷茫,再看今朝,本片全在赏玩,包括女性的柔美,庭院的清幽,根本不是一个心态嘛,时代剧变成了言情小品,而这个年头的人估计也提不起多大兴趣,觉得小儿科。
一部<小城之春>几多故事. 非常喜欢田壮壮的作品,如这小城之春,画面干净朴素,却到了及至的美. 演员都是没什么名气的,剧情也是简单的,可经过田壮壮的手,就耐看了. 一座刚刚经过战争,残破的小城,断墙残壁后的小院落中五个人,男女主人,远方来客,单纯的小妹还有一个浙江口音的佣人,就是电影的全部. 他,原是个有为的少年,本应该有个大好前途,只因是家庭长子,不得不守在故乡小城的大园子里,娶个太太,抚养小妹成人.在这座园子里,他的青春随之消散,换来的是一身疲病.可他爱这个小城,这个园子,他的太太.正因为爱,太爱,他才象个孩子一样对它或者她充满脾气,佣人叫他少爷,妹妹叫他哥哥,太太叫他老公.这些都是礼节性的,平常的,淡淡的.他被困在这样的枷锁里不得逃出.他觉得没有人关注他,所以他把太太给他买来的药一次次丢在地上,所以他把家里的摆设随地乱摔. 如果生活如此下去,就是极为平淡和舒缓的.可是他的同乡,他的好朋友好同学从上海来看他.这个同学是个医生,恰好对他的病能有所帮助,他在这个同学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对生活的渴望,他能够晒太阳了,能够和家里人出去踏青了,他笑了,声音爽朗干净,这是他对年轻岁月的怀念. 他甚至能够要求分房多年的太太晚上留在他房间里,可是太太还是离开了. 如果没有那次小妹生日的酒会,他不会知道他的太太和他的这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那天他太太和他同学喝了很多酒,彼此都有些醉,言语里吐露出一些关于他俩从前的故事. 他只是不做声,万千的脾气此刻都化为尘埃,原来她爱的不是他,原来她一直没有爱过他.他伤心离开,在花园里,他独自行走,悲哀的暮色笼罩他着长衫的身体,最后他扶着枯树大声咽泣. 可他依然爱她,在他同学向他告别时,他说,你晚走一天也好,你在这里她很高兴,她高兴了我自己也感觉很快活.这一天是全剧的最后转折,他尽以死去成全她或者他们,他拉下帐子,服了安眠药. 她,原是小城里的普通不过的女孩.在16岁的时候,遇到心爱的人.可就象所有爱情一样,最终不是好的结果.心上人离开小城去寻找自己的事业,于是她只得嫁人. 她没想到心上人还会回来,如果早知道他会回来,那么等等也好.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她尊重父母的意思,嫁给了一个小城里家中颇有钱粮的男人,可她不爱他. 在这个家里,她只是循例这妇人的操守.照顾这个家庭,照顾小妹和老公.所有人都说她是个好太太,可是她却和老公分开住了好多年.你可以以为是因为老公的身体,可是更多的,是她不爱他. 全剧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她心上人的出现,当她心上人提着行李出现在她家门口,并以她老公同学的身份住近来的时候,她的身体变成一种僵硬的矜持. 旧情人一旦撞见,并且对上眼,是最容易死灰复燃的. 所以,她纠缠他,给他送花,常常去他房间,要他陪自己去曾经约会过的城墙上,看夕阳看日落.她甚至以为可以和心上人一起离开,去追寻,去追寻爱情(可笑的). 所以,才有酒会上的放纵,当着老公的面,放肆的划拳喝酒,她老公离开了,连小妹都明白了. 然后她去了他的房间,常年压抑的性格企图以这次放纵来结束.她进来,他开灯,她走到阴影里把灯关掉.如果不是她和他最后的一点惊醒,错可能就无法挽回. 而他,如果不去上海,那么此身就会和他们一样做这个小城里的村民,一辈子守在这种断桓城墙里,永远不知外面的世界.16岁的时候,他爱上一个女孩,可是却糟到这个女孩母亲的反对,这次失恋换来了终身的痛苦,却也带来了他的新生. 他去了陌生之地,在那里成了医生,十年过去,他忘记了她,如果不是回到故乡的小城,估计他一辈子也不会记得小城里,坐在窗口绣花的女人. 就算他回去,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找她,他只是看望一位老友,可就在这个老友家里,他看到了她. 以后的情节不必多说,在他老友服安眠药自杀只后,他们彼此都清醒过来,往事如烟,已经走了很远,那是在也无法追回的. 他走了,男人在园子里修剪树支,女人依然坐在窗口绣花,火车长鸣汽笛,离开这座小城,男人和女人都停下手中的劳作,这个时候,那个医生在干什么呢.
昨晚在电驴闲逛,发现终于能下载《吴清源》了,很是兴奋。
虽然暂时未能一瞻一代围棋大师的风采,但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看过的田壮壮版《小城之春》。
关于导演田壮壮,早就知道这是个好导演,后来慕名看许多他的影片,颇有感触。
《蓝风筝》除了题材敏感,没看出好来;《德拉姆》倒是拥有许多让我爱不释手的理由,再后来找到了这部《小城之春》,总算又让我过了一把田壮壮的瘾。
记得当时看完《小城之春》,我在豆瓣上写下的感受是:“好像要发生点什么东西,又什么都没有发生。
”事实上,影片委婉细腻,意在言外的氛围确实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挺喜欢这部电影,只是很烦男主人公的妹妹。
演小妹妹的演员专业一定学得很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可惜她爽朗的声音总是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她的表演跟影片内敛含蓄的氛围极不相符。
至于演玉纹的那个女子,我倒是认为她拿捏得恰到好处。
她略嫌生硬青涩的举止常常能让人感受到冷若冰霜的脸下暗藏的热情跟欲望。
至于两个男的就不多说了,对比鲜明,形象立体,均与影片氛围配合得天衣无缝。
豆瓣上关于影片故事的简介写得极有水平:“小城黯哑的城墙垛子,卧在乍暖还寒的季节。
一夫,一妻,一妹,一客,再加上个老仆和几只待客的鸡,五个人一个大院,几天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凝固的处境里,一个旧人突然出现。
他是夫的好友,是妻曾经的情人,是妹心中的爱人。
他们眼神的闪烁,心头的颤动,一波波细腻的情感波澜堆积成了那一年的‘小城之春’。
”写得比我好多了,寥寥数语就把故事极其氛围交待得清清楚楚。
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叙事的俗套,而是通过不易为人察觉的细节来表现这个故事。
比如志忱刚刚到来时与玉纹的相遇,他们嘴巴上说着非常“礼貌、客套”的话语,而眼角眉梢却时时流露出或疑惑或失望或兴奋或缠绵的复杂内容来。
这让比电影里常用的“桌底调情式”高明许多,少了桌子的掩护,当着丈夫的面不动声色地与情人交流无疑需要更高的技巧。
他们做到了,至少我一眼就能看出玉纹跟志忱的关系决不简单。
等你沿着导演为你铺垫的情调往前走的时候还能在电影里发现很多处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地里却波涛汹涌的场面。
所以,玉纹绝不像他的丈夫礼言描述的那样“冷”,在爱情面前她也炙热得像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最终,在一场生日宴会上,玉纹跟志忱的婚外恋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仿佛只要一个轻微的暗示他们就能突破重重枷锁投入彼此的怀抱。
然而他们还是忍住了,茫茫长夜,几人轮番上场,都为自己的辗转反侧向礼言讨要安眠良药。
这时,礼言也察觉到了妻子与志忱的微妙关系。
故事发展到这里时,老屋虽然依旧沉默,可是屋内的气氛却剑拔弩张,紧张到了极点。
可是,影片却迅速把我们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为了成全自己的妻子跟好友,礼言居然服药自杀。
志忱跟玉纹要是强硬一点狠一点,他们的爱情也就到手了。
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流露出老百姓常有的软弱跟善良。
出于良知跟道义,身为医生的志忱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回了礼言。
这样一来,玉纹与志忱的这段爱情插曲也只能悻悻然无疾而终。
所以我才说:这部影片是“仿佛要发生点什么,终于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电影的小题材小场景限制了它的格调,也许它的小打小闹会让人觉得影片繁复啰嗦,不大气。
但摒除门派之争,在婉约派的艺术领域里,它绝对是部经典之作。
比较一:“独白” 其实在男女主人公——志忱和玉纹在戴家相见之前,新老两版已经在全片基调上产生了不同,老版从一开始就是玉纹一个人在城墙头漫无目的的走着及独白,这一段独白非常细腻而经典,为全片定下了委婉伤怀的情调:“没什么事,我可以这样在城墙上呆上一天……我没有勇气死,他(礼言)好象没有勇气活……”,类似的独白一直延伸到后面的情节发展。
而新版取消了女主人公的独白,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片的文理清晰度和点睛之笔的力度,唯一让人留下印象的倒是新版的摄影,比如同样也是开头一段玉纹独自在城墙走着,慢慢的沉默的走出画面,但镜头还停留在没有了人物的城墙头良许,风吹枯木。
同样的摄影技巧在后面也是如出一辙,这是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李屏宾为新“小城之春”带来的一个有特色的处理。
比较二:“相见” 在看老版的时候没有觉得玉纹和志忱相见一段处理的有何特别之处,但在看了新版之后回头再看老版就发现一个自然朴素一个突兀生涩。
新版:志忱来到荒废的戴家找老同学礼言,他把行李放在门口,在和礼言高兴相见之后,礼言说已经娶了太太然后给志忱引见,玉纹缓步出来,因为片中取消了独白,看上去有些难测和生硬,她并没有什么表情,志忱则是惊讶万分,冒出的一句却是“玉纹,你怎么在这儿?!
”说真的,看到这里我简直有点哑然失笑……再来看老版这一段的处理:同样是志忱生龙活虎的从断墙跳进园子,不过一个细节是他双手都拎着箱子,同样和礼言喜悦相见,是他看见礼言站在小山坡上就冲上去二人握手分外高兴,接着,是玉纹的戏,她有场独白:“客人姓章?
也许是他,也许不是……”她换了件衣服,远远走过来,独白:“远看,看不出来……”这时候,镜头给的是志忱,也是惊讶,但没有流露太多,他叫了声:“大嫂……”,然后说:“是——你?
”台词上的稍许改动,效果不尽相同。
比较三:“相约” 志忱在戴家住下后慢慢的了解到礼言和玉纹夫妇间的痛苦,礼言病体缠身多年,整日心情抑郁,玉纹内心痛苦却只能尽妻子的责任来服侍丈夫。
志忱的到来,让玉纹的悲苦的心境掀起了些许波澜……志忱约玉纹午后到城墙头相见,此段情节新版改动不是很大,二人在城墙头聊天,但随后有一个地方与老版出入甚多,新版里玉纹悠怨的说自己可以这样在城墙头呆着,有的时候就睡着了,她指着一棵树叉上的丝巾说那就是睡着时被风刮走的,志忱听说后突然跑下山,爬上了树,摘下那条丝巾向玉纹招手。
唉,这是本片再次让我想笑的一个场景。
老版的处理是怎样的?
根本没有丝巾这段,两人从城墙上散步下来,在一条无人的小路上走着,彼此靠的很近,然后象怕被人看见似的一下分开的很远,保持着距离,走着走着,又靠近了,又分远了,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
这种处理,至少我看了不会发笑…… 比较四:“伤手” 某晚,戴家小妹的生日,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志忱和玉纹似乎忘记了周遭,释放了压抑了很久的感情,二人在饭桌前划拳猜酒喝的很尽兴,而一旁的礼言将一切都看在了眼里,沉默的走出去回到自己房间带着病体躺下……夜晚到来了,玉纹来找志忱,二人积郁许久的情感就要爆发,志忱突然清醒了,他奔出房把玉纹锁在屋里,玉纹情急之下,用手砸破了玻璃……新版和老版对下文的处理再次发生了差异:新版玉纹伤手后,自己也渐渐冷静,志忱颓然倒地,玉纹自己回到房间,拿出块手帕包扎伤口。
而老版的情节则是,志忱看到玉纹伤手大惊失色,他慌忙打开房门,取出药箱,为玉纹包好伤,握着玉纹的手,把脸埋在上面,痛苦的哭了,玉纹站起身,说:“谢谢……”然后孤独的走开……这段情节是全片最重头的一段内容,从情感的压抑到爆发到再次压抑,老版处理的不急不缓,恰到好处,而新版则稍有些慌张。
比较五:“自杀” 丈夫礼言已经了解到妻子和老朋友及自己病体和心境上的痛苦,他也爱惜着玉纹,他决定成全他们,于是服下了安眠药。
礼言自杀这一段,新版与老版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一致,似乎没有可挑剔的地方,但是,就在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细节上,二者再次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礼言吞下安眠药被及时发现,志忱及时抢救,礼言渐渐苏醒。
此刻的玉纹内心受着煎熬,她痛苦,惭愧,伏在礼言的身上,她哭着:“你为什么要这样啊!
”这个场景的处理新老版如出一辙,但是新版此时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老版中,玉纹问完了这句话,礼言的眼角慢慢滑出一滴泪……而在新版中,这一细节没有看到。
应该说这是全片第二个重要的场景处理,三个主人公的性格,情感,各自内心的世界在这一场景中被揭示的淋漓尽致,而礼言接近全片片尾流下的这滴眼泪应该说有着点睛之作。
新版缺少了这样一个处理,在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上逊色了很多…… 比较六:“送别” 第一次看完老版“小城之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其实就是片尾。
因此,在看新版“小城”之时,我一直期待这个结尾的到来。
可惜……我没有想到,全片在基本还原老版的面貌下居然有着这样一个和老版完全背异的结尾!
在经过生死边缘,情感的爆发和回归之后,志忱终于要离开戴家,离开这个小城了,小妹和仆人老黄送他到火车站……新版的处理仅仅就是三个人边走边说,而与此同时渐渐恢复身体的礼言在院子里剪树叉,妻子玉纹淡淡淡的出来说别太累了,然后进屋绣花,镜头推远,全片结束了?!
这个结尾实在太出乎意料的平淡无味了,失望到家!
因此不得不把老版的结尾拿出来:同样是小妹他们去送志忱,志忱看上去心境已平静但仍掩不住伤怀,小妹打趣的说:“章大哥,什么时候再来我家啊?
”志忱笑着说:“明年春天!
”小妹嚷着:“不!
今年暑假!
”大家笑做一团。
仅仅就这两句对白(新版中被取消)足以概况全片的内涵之一!
若有若无的希望,明亮有朝气的未来……同时,在高高的城墙上,有一个人在眺望,她,是玉纹!
这时候,礼言慢慢走进镜头,走到玉纹身边,他刚刚恢复身体,还拄着拐杖,玉纹轻轻扶着礼言,伸出手给他指向远方,可能,那是志忱走远的身影……镜头向后拉,玉纹和礼言二人在城墙头并肩站着……全片完!
老版“小城之春”这一完美的结尾给人留下了茶一般的意味深长…… 实事求是的说,新版“小城之春”同样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好片子,只是在部分内容上与老版比起来略有粗糙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摄影(李屏宾),美术(叶锦添)等方面都比几十年前的黑白片有了很多程度的改进,可惜音乐的运用太少,几乎是零,是为遗憾之一。
但还好,主要演员都虽为新人,但表演上都比较质朴并没有矫揉造作现象。
总的说,新小城在情感的阐述和风格的沿用上,基本与48年老小城中费穆的理念同步,与传统的国人情感同步!
古诗说的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四人郊游时,爬上城墙的礼言瞥到树杈上挂着一条手绢,说可能是谁丢的挂在树上了吧哈哈!
说完就走了。
后来玉纹和志忱再次来到城墙上,她说那条手绢是她丢的,志忱二话不说爬上树给她摘了下来。
一个是认不出妻子手绢的丈夫,阴郁、多病、古怪,一个是爬树哄她开心的旧情人,阳光、善良、念旧。
既然女人的心是海底针,你就别再把她往汪洋里扔了啊……
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在前面,戴礼言和老黄的对白:“少爷,你看看你,又受凉了,来,快把围巾围上。
”“春天来了”“春天是个小孩子面孔,说变就变了,老太太在的时候,这个季节呀,冬天的衣服都不让收起来,老爷在的时候,这个季节出门,还要带着大衣箱呢,这个老天爷啊,说变就变,她既有些冷又有些热”“刚才听到火车叫,少奶奶回来了吗?
”“少奶奶去买菜,还没回来呐。
”“围巾拿回去吧,到底是春天了,围着有点热。
”春天刚来的时候,最喜欢捉弄人。
天渐渐暖和了,脱掉厚厚的冬衣,趁着一个晴好的天气,全部丢进洗衣机里洗上一通,以为,冬天终于过去了。
可刚刚暖了两天,冬天又回来了。
这下好了,又得翻出干净的棉袄,麻烦的是,你刚穿了没几天,温度又高起来,这个时候就想啊,棉袄一定不洗了,省得上当。
可,天就这么一天天暖起来,再也冷不下去。
这件棉袄呢,到了夏天才又拿去洗。
虽然在这一年里对自己强调,明年一定要等到了夏天再收起冬天的衣服,可到了明年,又要如此,年年都要这么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然而,又到底是春天了,再冷也抵不过冬日的严寒,虽然年年被春天作弄,依然爱着春天。
田壮壮翻拍的《小城之春》2002年版怎么看都比1948年的老版要强要好,田导更擅于用镜头语言讲故事且知道如何讲好故事。
第一,2002年版的摄影、用光讲究、漂亮多了,白天是青灰、灰绿的冷色调,夜晚均是大面积的黑色,仅用桔色的光打亮、凸显人物。
1948年老版太太窝在小破房子的一角刺绣,2002年版改至倚窗剌绣,有时侧光有时背光,那种秀美的孤寂,拍得如画儿一般;第二,场景布置、选择更为恰当。
2002年版镜头下可见高大斑驳的院墙、可见天井梅枝、古亭甬道、回廊翘檐、中式家具、古董瓷器……在昏暗、陈腐、颓败的气息中仍可瞥见昔日深宅大院、书礼之家曾经的阔大与考究,可1948老版只看到残垣废墟,逼仄小屋,并无丝毫往昔书香大户之气,所以,其电影镜头语言与主人公的旁白是不符的;第三,出镜演员造型更到位,如新版礼言改蓄了小胡须,更像旧式破落大户人家的少爷:其太太玉纹1948年版里脸大身粗,粗糙土气,缺乏女人之阴柔,2002年版里则绢秀静雅,举手投足间方有了曾经好人家的少妇韵味,尤其那几袭不一样的旗袍,更增添了玉纹的窈窕妩媚,这也是老版无以比拟的:小妹戴秀也是,1948年版的演员傻乎乎胖嘟嘟的,瞅着何止16岁呀,扮相老气,2002年版才真正与故事相符,是个淘气可爱单纯的女学生!
第四,废除了1948年原版那别扭的旁白,原版安排女主玉纹旁白,来叙述故事、心情,真挺怪异的,2002年新版则全改为镜头语言了。
第五,2002年翻拍版在故事的总体架构上是忠实原版的,但在剧中人物的一些语言、动作、布景、情节等小细节上则进行了调整、完善,使之更合情理更符合故事的推展,而不是像原版那样唐突、生硬;第六,2002年版的配乐棒多了,更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和情绪。
总之,我毫不犹豫地给予田壮壮2002年《小城之春》版4星,原版摄于1948年,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了,但今日观看起来,不免觉得稚嫩青涩,我无意于贬低老版《小城》,但对不少蜂拥而至鼓掌高评原版而低估针砭2002年翻拍版的,讲真的,我不敢苟同也不大能够理解。
在初冬的苍凉里去看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心里是没有多少期待的。
小城这两个字,听起来很熟悉,仿佛从小离开的故乡。
春是初春,有很好的阳光,红叶,草还没有发芽,树也没有长出绿叶,望出去是灰褐色的郊野和不知什么年代的城墙,薄暮清岚中隐约可见几块青绿的稻田。
春风很大,扬起挂在枯枝上的手绢,但是有一种潮湿的新鲜的气息笼罩着。
那座在断壁残垣中的旧园也很好,正装得下几颗在枯萎中又有点不甘心的生命。
好象说不出什么情节。
青年医生章志忱来看望阔别八年的老友礼言,却却发现礼言的妻子玉纹是他的旧日情人,两个人余情未尽。。。。。。
听起来象一场三角恋,但没那么喧嚣,不过是一条春雪融成的小河,无意中闯入了一潭死水,所有的激流旋涡都在暗处,水面上只有淡淡的几条波纹。
好电影就是这样,让人的心安静下来,喜欢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
礼言刚出场的时候,觉得他那慢吞吞的文艺腔十分别扭,渐渐地,一股远远的苍凉味道弥漫开来,反倒觉得,他就该是那个样子,把身体禁锢在衰败的院落里,把心锁在一个更小的地方,怎么也走不出去,在不自觉中熄灭了光亮,变成一堆毫无温度的灰烬。
他眼睛里还有挣扎,但是绝望更有力量。
在黑暗凝固的空间里,我觉得自己像他,曾经走不出来,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走了出来,我了解那种绝望,一棵树看着自己慢慢枯死。
而那个叫玉纹的女子是多么可爱。
她不漂亮,眼窝有一点凹陷,面相中有一股凄楚薄命的味道,总是冷冷的神情,眉梢眼角那一抹风情稍纵即逝,春天像一个小兔子在她身体里蹦呀蹦,但是终究出不来,精致的旧式旗袍,整整齐齐的头发,隐忍的克制的却又忍不住想喷薄欲出的感情,爆发了以后会是空虚,熄灭了会永远死寂,就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走钢丝一样。
她说,我不想你走,我也不能跟你走。
她是怎样的一种柔情百转,怎样的一种忍痛割爱。
干净的小城里曾踏响希望的脚步声,随后终归死寂我没看过费穆的《小城之春》,54年前,费穆心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那是寂寥的春天,那是部寂寞的电影,在三十年后才被人从故纸堆里翻检出来,奉为经典。
而今天的这种喧嚣,其实毫无必要,喜欢的人不会因此而放弃,不喜欢的人即便喊破了嗓子也没用。
田壮壮和五十年前的寂寞的大师的对话,想必也是寂寞的,但他赶上了一个喧嚣的时代,被贴上标签叫卖,有个记者问,你觉得观众能喜欢这部电影吗,田壮壮说,他们爱看不看。
今天的喧嚣和五十年前的寂寞是一样的。
只是那样的小城已经不在了。
礼言的春天是寒夜里的一点火星,一闪即灭,甚至来不及看见。
志忱的春天是一阵不期而至的热烈阳光,刺痛了眼睛,让他不知所措。
玉纹的春天是零落水面的一片花瓣,眼睁睁看它从面前漂过,抓不住,流水复流水。
结尾处,志忱离去的火车从远处隐约鸣笛,玉纹仍旧坐在窗前绣花。
春天曾经有过吗。
我们的语言是被控制的,不管承认与否,总有一些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套话会在合适它出现的时候,下意识地从我们的口中、笔下流出。
在看田壮壮《小城之春》的时候,我想着如果我是媒体人,在向受众推荐该片时会怎样介绍剧情?
于是我“自然”会说:平静的湖面,因为一个外人的到来而荡起涟漪,汹涌暗流似要打破以往的平静。
外人终于离开后,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
诚然故事可以这样解读,但如果只是这些,那么田壮壮完全没有必要翻拍这部半世纪以前的作品。
这不是一部所谓“商业电影”,全无“娱乐元素”,与“剧情片”对比,《小城之春》的剧情简单到应该用10分钟表现完才对。
可是从电影的开头,影影绰绰传来火车声开始,我便被吸引,未曾有厌倦和冗长之感,但也没有所谓的“视觉盛宴”或“影音饕餮”的“震撼”,只是觉得舒服,也不是惬意,就是舒服。
与普遍歇斯底里的华语影视现状截然相反,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整部电影都十分节制,语言(台词)讲究,就像在阅读一部民国小说。
镜头十分含蓄,长镜头运用颇多,个人感觉是神似小津的,这是一部文人电影。
中国人不一直都是含蓄而节制的吗?
戏剧冲突一定要咆哮出来吗?
目前未曾得看费穆于1948年拍摄的《小城之春》。
有缘看到了田壮壮在2002年重拍的作品,影片甫一开始即声明向中国电影先驱致敬,费穆版的《小城之春》在中国影史的影响可见一斑,至少它影响了田壮壮。
破败的小城,像患病的戴礼言,咳嗽不断,绵弱无力。
残垣断壁间,人孤独来去。
玉纹步态轻盈,浅色的旗袍风中飘扬。
战争结束,伤痕深烙,更兼家道中落,身体抱恙,屋院冷清。
章志忱的到来,一切破局。
章志忱和戴礼言是同窗好友,玉纹和章志忱是从小在一起玩的邻居,戴礼言的妹妹戴秀,见到风度翩翩的章志忱更是心下欢畅。
隔了几年的烽火烟云,人世扭结,各人已无从挣脱。
玉纹16岁时,章志忱向她求婚,被玉纹家里拒绝。
戴礼言和玉纹,应媒妁之约,成了夫妻。
本不喜欢,结了婚,只有逼迫自己喜欢。
种种不如意,令戴礼言脾气大变,身体也每况愈下,两人闹到分床而居,已是几年。
膝下无儿女,床第无欢乐,都只在责任的范围里忍耐。
年华流转,玉纹也到底想着志忱,她拿自己精心培植的兰花,换西院书房里的霉味。
她在戴秀16岁生日的晚上,穿上自己结婚时的衣服。
她固执得可爱地要和志忱拼酒划拳,划的还是他们以前经常划过的拳。
她像是几年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终于遇见阳光,压抑而又迫不及待地重新生长。
她还年轻,也还美貌。
她心有不甘,他也只能望而却步。
敏感的戴礼言,对妻子和好友的关系了然于心,他甚至想,如果玉纹嫁的是志忱,该有多好。
他服下安眠药,以为以死能成全他们。
但最后被志忱救过来,志忱离开小城,生活似乎又恢复原样。
《小城之春》最后,是四个隧道一样的出口,左边三个连在一起,都可看见出口之后的光明,右边一个又矮又小,像是死胡同。
这部电影很安静也很干净,但是不闷,画面简单,但是有话。
对话简短,但是话中有话。
玉纹“我就来”,说了两遍,是拒绝之后的表态。
“小妹妹,我告诉你,你今后没有16岁了!
” 志忱对戴秀这么说,也一定说出了自己的隐痛。
整部影片浅色着墨,内心戏却异常激烈。
它把千秋家国和儿女情长放在一起,扼腕之余也心生悲凉。
不过电影的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小城之春》的“春”,不是英文译名中简单的springtime,在中国的语境中,春极有象征意味,这种意味又相当统一为希望。
大音稀声,大象稀形,这大概是导演田壮壮向导演费穆致敬的原因。
表演不太到位~~最后的改动也平淡了~~看完之后没什么深刻的感觉~~
之前那部给我的感觉是含蓄、宽容又浪漫,女主角每一句都是真心。而这部是平淡中有一丝做作,女主角念台词时的表情和腔调,都有一种聪明的虚伪。然而它们又的的确确是一个故事,这版并没有拓展出新的格局。
过犹不及。李屏宾的运镜大概是唯一看点
这是一个给好人倒地方的故事。镜头冗长而无聊。卡卡的皮鞋回响充满了话剧气息。但是放到现在,着实让人受不了。
一直说随便,却不曾随便地私奔;一直说无碍,却不敢无碍地偷情。你就像春风一过,荡舟的歌,划拳的酒,枝杈上的手绢,残垣边的夕阳都春意盎然。我把房间的灯都拉开,反正生活总会将它们熄灭。其实,没有恨也会有战火,没有爱也能有婚姻,没有心跳也能叫活着,没有花开也可以叫春天。反正,也都没有你。
用冗长直白的台词代替了原来字斟句酌的台词,对人物的拿捏不够准确,人物显得轻浮的可笑。费穆原作里含蓄深沉的意境消失殆尽。影像上的精进也掩盖不了失控的灾难。
背景精细了许多 导演用了不少笔触去描绘背景 包括房间、院子和城墙 还有社会 如火车和学校的学生 但整部电影总体感觉就是相当不自然 虽说费穆版也并不是很自然 但有独白 因而能够带入情绪 也实在不喜欢这版的演员 女主角的神色怎么看怎么怪 戴礼言的外貌和言语也让我有些难以接受
一直在预热,直到电影结束都热没起来。
演员太尿裤。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江南春在彩色片里更舒展,同时断壁颓垣野草闲花也被弱化,不过依旧贯彻了情景交融。和费版一样,在人物关系复杂的叙事中抛弃了正反打,只是镜头更冷更疏离,在欲望扩张时情绪反弹得也更为强烈。台词直白得有些违和,礼言痞气重,玉纹和志忱过于一板一眼。
四颗星是为了向一位向中国电影先驱致敬的人致敬:)翻拍经典的难度是很大滴~
壮壮的翻拍很一般,也是意料中的。
3205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看的第十一部电影是田壮壮的《小城之春》,他是致敬费穆先生拍的这部电影,在这之前有两个影友异口同声地对我说,我一定会很喜欢费穆先生的那一部,所以我回去就立马补看。说回来,我是在平遥的影厅小城之春看的《小城之春》。整部片子很古典,像是用电影的方式拍了一场话剧。同时也非常美,江南水乡的小城绿意浓厚。看这部片子前,我是没想到它原来这么好看,这么美,后来出人员表的时候,才知道摄影是大师李屏宾,难怪了。爱而错过,爱而不得,爱而物是人非,心里痒痒的,一直在挠,可是怎么样都无法触及,怎么样都无法选择自己呼之欲出的爱和望。于是在热闹之后,重归寂静。小城啊,小城的春天来过,它又走了,因为他走了。
比费穆版差太多!别致敬了,失望
几乎复制,但隐去了女主独白,替玉纹包扎伤口的由章志忱变成了丈夫戴礼言。李屏宾的推轨摄影,静谧悠远。
場景或是鏡位安排都是一流,情節滿多隱喻和暗示,倒是演員的部分可以再斟酌。不過我最喜歡玉紋形單影隻的情節,因為他那滿腹牢騷的樣子將寂寞詮釋得很好
有一种平和和宁静,一如小城的春天。女主角不动神色的演技实在是值得称颂,但是有些地方的表演还是有微微的不协调。总的来说不错。不要总拿新版去跟旧版做比较,翻拍经典早已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有很多东西去借鉴原本的经典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我们需要在全新的理念和画面里面去寻找原有的激情和发展
这种清冷幽寂压抑到窒息却又能嗅到一丝希望的诡异氛围让我欲罢不能
论电视对电影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