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的片子。
时间跨度很大,个人认为是进来少有的国产的而且还让我没有快进的片子,呵呵。
情节其实很简单,不紧不慢的,讲述一个好老师的一辈子。
某些细节还是蛮感人的,不知道讲述文革的片子现在是否可以公映,这个应该可以,描述还不算很夸张的那种。
推荐各位有时间,而且喜欢温情片子的看。
电影总会出现一些只闻其声却从未见其人的角色,小兰是这样,花样年华中周太太和陈先生亦是如此。
这些没镜头的人物看似没有多少出现的意义,却带动了故事情节的主线。
电影一开头陈玉给小兰写信的片段让我想到了甜蜜蜜中黎小军给方小婷写信的场景。
当时的他们都是满腔热血,希望能早点见到喜欢的人,可是最后的结果都是分开甚至是辜负。
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总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老师和他的妻子太过于理想化,仿佛不太适应当代社会的主流趋势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真的太少太少。
最后是陈玉思考小兰去哪了呢,多多少少带有一丝愧疚和自责吧。
师德课的电影 ——我的教师生涯
一个人的一声究竟有多长?
要做怎样的事情?
电影有两个地方让我最动容,一处是梁家辉因为出身离开月亮湾。
那时候我充满了委屈。
一处是秦海璐在病床上,眼泪从眼角流出。
我在想,那是满足的眼泪?
还是委屈?
又让我想着一个老套的问题,关于奉献于收获。
有的人总是奉献多 ,不在乎个人收获。
我们爸妈那辈人就是这样。
即使他们没有高楼,没有豪华的珠宝。
但他们却过得很满足。
有的人在追求收获。
我就是这样,现在的很多人都这样。
这是一种进步吧?
不好说。
还有最近“范跑跑”在为个人争辩,请他看看这个电影。
在人性的选择上,一个心胸宽阔的人是做了怎样的选择?
最近看完寒战2后,连续感受颇多,连续煲了梁家辉的好几部经典剧,从寒战到,东成西就,黑金,黑社会,黑玫瑰,监狱风云,英雄本色3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部-我的教师生涯。
观影完好几天,那个教师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脑海中散去。
默默地教书,一代接一代,他固执,也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为此奉献一生到底。
我惊叹于一个香港人,可以如此毫无违和地饰演大陆人,还是文革时期的大陆人。
无论是剧中的回眸,骑自行车,上课,做筲箕,开拖拉机时,都感觉这就是剧中的文革时期的老师。
哪怕是张国荣的陈蝶衣,都能看出剧里的鹤立鸡群。
我被迷得不要不要的,我完全能理解剧中的周老师为什么只喜欢他,非他不嫁!
剧中的后面,讲述了他教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分布不同阶层,为了学生,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到最后,老伴去世,他回到了他做教师的最开始的地方,拍下了一张无人的合照。
我哭得不能自已。
平心而论,这部剧真心一般,导演功底略显生涩,文艺片构图不够美,纪录片剧本不够记实,剪辑太生涩。
可是梁家辉的演技真的太圆滑了,把这部剧润色的非常棒。
那种兢兢业业,一生为事业的形象刻画真的太好了,我能感受到梁家辉为了这个角色所下的功夫。
大年龄段的跨度是非常难演绎的,不仅仅是从外形上,更是气质和微动作上是非常难做到的,巩俐和陈道明的归来都会有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但是梁家辉的这位老教师,则近乎完美。
从30岁到70多岁不同年龄段的演绎,所有的动态,渐渐佝偻的身形,再变得要拄着拐杖走路,这些小动作的细节真的把握地非常到位,让我觉得,台词不是本人的这点有些遗憾,可是他动作联合台词,我觉得还算流畅,最最重要,已被演技迷晕,台词无视之。
而他的内心独白,让我一直跟随者他的内心而下,在看着他在剧中慢慢变老,过往的亲友渐渐失去了联系,我泪流满面。
反之秦海璐的演技就真的差很多,一开始的周敏老师小姑娘,喜欢上外国回来的老师,那种少女怦然心动又很固执的模样是非常到位的,可是到了两人结婚,年龄逐渐变大时候,秦海璐的演技就HOLD不住了,只是五感妆面到位了,但是声音,细微动作,手的妆没到。
特别是在梁家辉面前,明显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差距。
并非捧高踩低,认真看就会发现两人对手戏的时候,镜头一直会拍到秦海璐的手,一看就觉得这是个姑娘家的手,而且没有行动没有老人家的迟钝,这是不合理的。
但是梁家辉的老年形态,就有这个细节。
非常遗憾他没有凭这部戏拿到奖项,我觉得热评第一的人说的很不错,梁家辉非常的生不逢时,因为他没有遇到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叫好时,电影不叫座;叫座时,电影不叫好;叫好又叫座时,没拿奖!
一开始我替他可惜,渐渐地发现,他的初心没变,我看电影的也不是为了他拿奖啊,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还是爱他呀!
直到影片的最后我才知道饰演陈玉的人是梁家辉,期间多次看着这张脸有些恍惚,却在下一瞬被情节给带走了想法。
一个香港影帝把一个如此平凡的内陆教师演的出神入化,着实令人惊叹。
我其实没有耐心看电影,途中甚至有几次中场休息,但影片的最后还是让我回味许久。
陈玉又回到了月亮湾,踏进了他刚来时留影的那条小溪,架好相机摆好姿势,却以差阳错,没有进入镜头。
这个寄托了陈玉一辈子情怀的月亮湾,陈玉连个身影都没能留下…… 陈玉该是所有老师的榜样吧,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中让农村的孩子尽量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自己出钱让有天赋的孩子学习音乐,当学校有成绩的要求时顶住压力继续上书法鉴赏课。
但扪心自问,这些我做得到吗?
应该是不行的。
他自己的孩子没有考上高中,跑到北京打工,自己没能和心爱的女人在一起,和另一个平凡的女人厮守终生……陈玉太无私太伟大了,他为教育为别人奉献一生却一张影像都没有留下。
电影中的几个美妙的镜头以及精致的结尾,着实令人惊喜不已。
尤其是结尾,小兰戛然而止的来信以及新相机前的那个空镜头,令人玩味的同时,将电影的艺术水准拉升了不少。
记得几年前在看关锦鹏的《长恨歌》的时候,就已被梁家辉的演技彻底折服,而本片更是证明了梁在表演艺术上的惊人才能。
正像电影《长恨歌》那样,与梁演对手戏的女主角其实多少有些不幸,在梁的耀眼光芒下,再看到她们实在太难。
昨天晚上看的,原以为慢慢看会睡着,却越看越感动,直到凌晨还是这样。
这部片子相信导演主要不是拍给80和90后看的,但是80后的我同样可以理解那个年代的无奈和淡淡的忧伤。
被阿甘感动多少都有点附会,因为你没有经历老美的那段历史,没办法真正理解当时他们的心理,而这部片子只要你还不是太嫩,你在农村成长,应该都能找到共鸣。
虽然不了解被批斗、下牛棚、高声朗读毛的诗词的那个阶段,但是我看得懂大型的三脚架自行车、手写的信件、象征教师的白色衬衫、黑色的手提包、上不起学的孩子、落后又禁锢的思想、老师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和每每无奈的表情、没钱又想买的校服,还有那首永远记在心底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向来很怕看这种浓缩了某人一生的电影,因为哪怕是最没有情节和内容,也会被时间的流逝感动。
当年迈的陈玉携着妻子从医院走廊颤巍巍走出时,我的情感输给了岁月。
片尾最后那张空白的照片,仿佛在问,你用一生改变了什么,你用一生留下了什么?
这是部很感人的电影,但在这里我只想借题发挥一下。
1、从中看出建国之后的政策基本都是刻薄知识分子,是对一个民族的根的阉割。
2、做老师,命运基本定的了,就是一辈子都是做路,让别人往前走。
如电影中坏了的手风琴,这辈子能拉出的灿烂乐章是什么?
3、从中看出为了别人默默奉献一辈子值不值得?
中国道德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人是有私心的。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大公无私的人身上。
更不能以此就希望全中国教师都这样不求回报的付出。
国家投入在教育上的GDP 有多少?
仅仅靠希望工程够吗?
在中央台的电影频道看了《我的教师生涯》这部电影,因为我也是教师。
他两次照像时的情景让我难以释怀,心情沉重。
1963年夏天,他站在河滩上,背着手风琴,照片上的他风华正茂。
影片的开始。
这时他从北京来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
2000年夏天,他再次站在河滩上,两手空空,白发苍苍,照片上没有他,只是风景。
影片的结尾。
他退休后回到了月亮湾小学建立了活动中心。
中间是一个乡村教师漫长的教师生涯,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风雨雨,却始终平淡而清贫。
他有事业,有一位老师所有优秀品质,责任感,良知,对学生无私的爱。
他的学生寄托着他理想,他为此不顾一切。
有点艰难的事业。
他有思念,一直在给一位叫小兰的姑娘写信,一直在修她送的手风琴,河水一直在带走他的思念,直到他不知道她在哪里。
有点残酷的思念。
他有爱情,他和周敏。
他们年少是在河边深深的亲吻,他们年老时搀扶着走在医院的过道上。
他为她拉起了悠扬的手风琴,她说她等了一辈子;他说等她病好了带她去看他家的祖坟,她说只有等来生了。
有点心酸的爱情。
只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悲伤,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很悲伤。
我想,或者我们什么也不要留下,或者让一个人记住另一个人,这样都可以永恒。
就像影片最后那处没有人物的风景,它是永恒的。
可我担心的还是,我的一生也很悲伤。
《我的教师生涯》讲诉了一名乡村教师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从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他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做一件事情: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这也曾是上一辈和上上一辈人中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只是在今天喧嚣的社会中显得很特别。
这样的一生虽然简单、平淡甚至清贫,但是我想主人公的心里应该是踏实、幸福的,甚至比那些“风云人物”更踏实、幸福。
这样过一生也不错!
缓缓的旁白像在心头钝钝的敲击,不管是他的一生还是那个时代
天的那一边 貌似更感动我
培训的课堂教学片~~~梁家辉演技真赞。
这是梁家辉同志演过的最沉闷的片子
梁家辉的演技比上面四位其实更出色。我们无法想象周润发像山村教师陈玉一样推着破自行车在田塍上走,无法想象周星驰像咸丰皇帝一样落寞地坐在后宫里听钟声,无法想象梁朝伟像棋王王一生一样双目无神地坐在车轮大战的阵仗前。但是,周润发的豪爽、周星驰的喜感、梁朝伟的深沉、张国荣的细腻,梁家辉都能演得来。
三星是给演技的,剧情实在不敢恭维,大概是我对文艺片一点都不感冒吧,呵呵
一个被室友称为“神父”的老师(这老师一天八节课,我们班是最后的七八节,但讲课热情依旧不减,一身正气)放给我们看的。很有时代感,周敏最后真令人心疼啊。引用一句话“我不曾崇高,但我见过崇高”。这个世界因这样的人而慢慢变好。
有些手法很好
挺水的
原型是宜昌当阳教师郑琦。设定变成海外归国,他相对于农村比较前卫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合理,包括坚持到今天的美育。有几个地方转换略生硬,但我看不出它比被捧那么高的《桃姐》差多少。妻子病重开始,完全进入文艺片状态,最后一个空镜头,赞爆。外景地长阳清江画廊,你值得一去。
好像看过。
哎... ... 浓重的湖北口音 呵呵
很接地气的主旋律电影
庆幸拥有那些年代。
教育不为政治、功力服务,而为成为正常人服务。
梁家辉演农民还真像,这些农村教师实在是太心酸了
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什么都没表达好
时代变化的太快,陈老师是处女座?
以現在的心境看這一部影片,喜憂參半,非常矛盾。
千人千面,影帝梁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