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影片《巴霍巴利王(上)》是一部可爱的史诗神作,近乎奇幻,虽然有拖沓的节奏、冗长的歌舞,但是也有开阔宏大的场面,有瑰丽壮观的瀑布特效,不足之处在于“五毛特效”痕迹十分明显,比如战争场面和王宫场景充斥着模型特效、悬浮特效之类的“偷工减料”。
最难得之处在于,这部影片和《机器人之恋》、《功夫小蝇》等其他印度影片一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人的天生神力、震撼的瀑布奇观、奇特的打斗设计等等,感觉印度三哥们简直是狂拽炫酷吊炸天,对比而言,中国导演需要卸下的思想包袱太多,需要大开的脑洞也太多了。
我从来不会写影评,更不懂写影评需要什么格式,是否需要论点,论证等等。
想写这一篇主要是总有人在耳边不停鼓吹印度电影有多牛,各种好看,各种碾压。
这部上下集《巴霍巴利王》也有一帮人在吹捧,在我本人看来,这部电影在某些人看来娱乐性是极好的,但你要给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看,他是不会接受的。
一个人打倒千斤的牛(电影里的牛极大,目测有一吨),这不算什么,后面还有一个人拉起一座雕像(那雕像我就不说百吨了,几十吨还是有的),到最后的“椰子飞人”还平安着陆,我都不知道造城墙有什么用了,印度人喜欢开挂没错,但是太离谱。
各种花里胡哨各种挂,印度人要是那么强,世界早就是他们的了,也不会被英国人奴隶几百年了!
归根结底就是想一嘴吃成胖子。
其实你看印度电影,大多数时候都是“公主与王子”的故事。
这部也不例外,印度人民需要的是一位“真命天子”来拯救他们脱离水火,而且这位“真命天子”一出生就自带各种金光闪闪的技能,说白了,这就是“奴性”(不太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许有原因吧)。
有时候想想咱们老祖宗也是挺牛逼的,两千多年前就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面对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敢说“可取而代之”。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国家整天只关心公主与王子的故事,那么这个国家离倒下就不远了”(当然,这是电影,强加上去就有点脱节了)。
总之这种电影有些人是不会欣赏的,喜欢的人呢,你喜欢也就行了,但是反复鼓吹,就让人反感了。
影片《巴霍巴利王》改编自印度神话传说,电影内容不加多述,直接从它的配乐开始说。
印度电影都是“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民族风格,说实话,每次看印度电影我都拿它当歌舞片来看的。
这部《巴霍巴利王》也不例外,电影刚开始不久, 第一首插曲Dhivara(渔夫)就出来,后来,这也是 我在这部电影里面最喜欢的一首,当时看电影时,刚听到,我就赶紧听歌识曲下载了下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段音乐响起时:瀑布,山水,从林,白衣女子,蓝蝴蝶环绕瞬间让人觉得,哇!
好美,男声出来的时候,整个气势被提起来,很是恢宏大气,瞬间让人热血沸腾,有一种想要征服的欲望。
中间穿插的一段女声,清透,梦幻,优美,配上画面中轻盈的舞姿,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 美到令人室息,节奏感很强烈,很好地表达了当时巴震巴利极力追寻地那种欲望,也带着一丝湿婆神的神秘气息。
而且这首曲子只让你听前奏一小段,你就觉得已跟经被它吸引了。
跳开这部电影音乐先不说, 印度电影音乐与其他各系派电影音乐不同,它很有特色,平常的电影音乐是作为背景性的存在,而印度的电影音乐却是电影的主导,相对独立的,这也不难理解我把每部印度片子当歌舞片来看了(小声bb:这不怪我)...…在印度,这个国家本就这种音乐文化(呃…不只音乐,还有舞蹈,可以说是艺术吗?
好吧)反正就是这种感觉,其氛围很浓厚。
印度歌舞很迷,很有一种吸引力,也许是接地气的缘故,它迷蒙中总有一种梦幻的感觉,有一种直击梦想内心深处的感觉。
电影更是能抓住观众情绪,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最后半个小时的剧情,配上那个音乐,泪点瞬间无界限,几乎后面全是稀里哗啦看完了,后来,我将那支曲子 下载了下来,后来每一次听,内心都是很深的触动!
在印度电影中,除去脑洞很大的剧情,歌舞是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电影有特色,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氨围等处,简直就是灵魂般的存在,让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享受到的也是视听的盛宴!
为什么说吴宇森必看,你懂得……本来很讨厌电影分上下集的,再怎么狡辩一集讲不好大篇幅的故事,不如说编剧导演能力有限,明摆着就是为了圈钱。
上集拍好了也罢,否则城门失火直接殃及下集。
还好,《巴霍巴利王(上)》,成功突破了分集不讨好的窘境。
imdb8.9分的极好成绩赢了口碑,票房上也有不俗表现。
电影虽然分上下集,但是独立成篇,上集几乎就是个完整的故事,如果结尾不那么仓促的话。
也许是为下集铺垫。
不知上集的结尾是不是下集男主角的结局。
如果是的话,那真是壮怀激烈了。
影片的摄影、音乐都很不错。
特别是摄影美术,尤其精彩,大气唯美好似广告大片,影片开头男主攀爬瀑布那段,如同真人版人猿泰山,风光旖旎,美女歌舞,衣袂飘飘,赏心悦目。
这部号称印度最贵的电影,大部分都用在特效上了,效果还是让人满意。
王城的恢弘,战争场面的宏大,拍出了史诗般的赶脚。
拍摄战争戏,大量的远景俯拍,千军万马奔腾如飞的场景,有那么几个画面真有《指环王》的即视感。
电影中慢镜头很多,短兵相接时,原力觉醒,小宇宙迸发光闪闪白热化,主角英勇开挂,以一当十,大战神降临了。
这点让人好像回到了《300勇士》。
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话,也就是这里了,奇幻色彩过浓,打斗时,细节上缺少那么点质感和细腻。
对比一下《勇敢的心》,再比较一下《指环王》,无论是大场面还是近景,差别就区分出来了。
当然,宝莱坞不是好莱坞,毕竟工业水准在那里,本片做的已算合格了。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虽然印度片一贯轻歌曼舞,但不拖沓,三观正,剧情不雷人别扭,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也恰到好处。
听说国内11月份会引进,值得一看。
我不是爱吐槽的人,也绝不是喷子。
首先,翻跃瀑布的时候,男主掉落在树上却借力又弹了上去。
这一幕我仿佛是在看西游记孙悟空学筋斗云啊…第二,男主爬了一天还是两天?
吃啥?
为啥莫名其妙最后掏出一把小刀?
还做了一把弓箭?
那树藤能有弹性?
如果能做出弓箭,箭上绑着树藤爬,早干嘛去了?
还要跳断崖?
第三,男主救母,骑着马往火堆里冲,我承认你很有气势,你不怕火,你不怕火马也不怕吗?
还有很多,需要输的时候弱到爆,需要赢得时候就开挂!
歌舞,不讨论,那是艺术形式,我欣赏不了,是我见识短。
内涵,我承认电影内涵很深刻,表达了人对家,对母亲的归属感。
表达了要爱戴子民,众人平等,等等深刻的内涵。
但是,表达需要方式和方法,不合乎逻辑的表达方式是如何博得观众认同的?
我不懂!
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夸张是艺术需要。
但难道不应该张弛有度吗?
是国人对印度电影本身的期待就不高吗?
中国电影各种吐槽,一点不合乎逻辑,都能成为给一星的理由。
咱能客观点吗?
这个电影,一样的剧本,背景换成中国风,演员换成中国人。
你们还能评论这么高?
谁敢用这个剧本,估计导演和演员都被骂死了!
7 月 22 日,《巴霍巴利王:开端》在内地上映,该片制作费用堪称是印度历史上最贵的电影,整体耗资约 1.6 亿人民币。
去年创下印度本土票房第一,全球票房总计已超过60亿卢比(约合9000万美元),印度境内票房收入过50亿卢比(约合7480万美元),在印度电影史中排名第三。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出“王子复仇记”:大难不死的男孩儿,长大后发现自己身怀神力;为了心爱的女孩儿离开家乡;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发现自己是王族之子后,为了惨死的父辈,发起复仇行动并夺下王位。
国内许多媒体把《巴霍巴利王:开端》称为耆那教圣者巴霍巴利的故事,巴霍巴利原意为强壮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译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
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长婆罗多争夺王位,并在赢得三场比赛后得到了王位。
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并放弃王权,进行苦修,最终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但是通观全片,我们很难找到耆那教教义的踪影——不敬神,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等。
与反对婆罗门的耆那教不同,整部电影都是以歌颂大神湿婆和它的化身——巴霍巴利之子希瓦(Shiva,其实就是湿婆神的名字)为主线,后来才以回忆的形式展开了印度教神话中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争夺摩西施末底王国的王位的故事,剧情中蕴含着典型的印度教宗教背景与印度教式的英雄主义崇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片。
国内文献一般把三大宗教认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佛教,但事实上,印度教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多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外国文献通常认为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印度教,或者加上佛教称为四大宗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教广泛影响着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区域,如果不了印度教,你很难真正的深入当地,也会造成尼泊尔变成“佛国”这样的笑话。
近年来,印度电影佳片倍出,《三傻》《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杰作,里面都包含着浓浓的印度教元素,如《三傻》中姐姐的嫁妆,《P.K.》中对神灵的质疑,《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主角被称为猴神,那是因为猴神哈奴曼象征忠诚与勇敢。
《巴霍巴利王:开端》也不例外,印度教的神话交织其中,更添趣味。
下面就让我们截取几个片段,抛砖引玉,来谈谈它背后史诗般的印度教文化。
本片虽然叫做《巴霍巴利王》,但第一部的主角更显然是他的儿子希瓦,他与毁灭大神湿婆同名,在片中,也处处彰显着他的神性,暗示他是湿婆神的化身。
神的力量,希瓦举起巨大林伽这段影片都是在称颂湿婆,描述它的外貌与背景,如妻子帕尔瓦蒂和坐骑难迪,也在借助称颂神来称颂男主的勇武与虔诚。
恒河是印度教最尊崇的圣河,当恒河从天界倾泻而下时,大地母亲根本无法承受她的力量,于是伟大的湿婆神用前额接托河水作为缓冲,之后恒河再流到地面上。
希瓦举起的林伽是湿婆的标志,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上面的圆柱体叫林伽象征男根、阳性力量及湿婆;下面的磨盘叫约尼,象征女阴、阴性力量与帕尔瓦蒂,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
用恒河圣水冲刷林伽是供奉湿婆神最高的形式之一,所以希瓦会把林伽放置在瀑布之下,这段瀑布所在的河流,就是恒河的上游。
新月是湿婆神的额饰,是印度教创世史诗“搅拌乳海”中乳海的十四宝之一,柬埔寨吴哥窟壁画上精美呈现了这个传说。
大白牛南迪是湿婆神的坐骑,这种白牛有高耸的驼峰,属于黄牛的一种,这也是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黄牛被尊为圣兽的原因之一。
之后的影片中,巴拉迪瓦徒手降服巨大公牛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武,同时也是在暗示他是湿婆与正道的敌人。
希瓦最后的舞蹈一脚着地的动作明显带有坦达罗舞的意味——据说在世界毁灭之际,湿婆神就会在暴风雨中跳起这样的舞蹈,舞蹈中罪恶和污秽伴着旧世界灭亡,新世界迎来重生。
为你而来,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你
这段歌曲叫做《为你而来》,是全片最亮眼温情的片段。
女主阿瓦迪卡霓裳化蝶,美若天仙,特别是从天而降的那一刻,让笔者不禁想起《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悬崖惊鸿与日光将瀑布照耀成金色,这两个远景镜头充分体现了制作的诚意。
湿婆神的最重要的化身之一叫做巴伊拉布,正是忿怒的恐怖之神,影片在每个细节中都在暗示希瓦具备的神性。
弓箭在印度教中有神圣的意义,是诸神的武器,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十胜节,有个传统节目就是用弓箭射击十首魔王罗波那(出自《罗摩衍那》)。
同时,弓箭也象征着对灵魂内心的指引。
阿瓦迪卡如同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不仅是希瓦的爱人,也指引他找到命中注定的道路。
这段撩汉技能我要给100分,满分是10分。
剑与爱,情挑阿瓦迪卡这一段生死争斗充满着赤裸裸的性暗示,也在不经意地诉说主角的神性。
印度教这点非常有趣,虽然传统上在婚前性行为上十分保守,教义亦没有离婚的概念。
但是对性爱本身接受度又很高,无论是舞蹈还是宗教,都充满生殖崇拜。
男主把女主放进瀑布之中。
上文我们说过,瀑布流水冲刷林伽是供奉湿婆神的祭祀。
而在很多时候,信徒们使用的不是清水而是牛奶,这象征着林伽约尼交合产生的爱液。
湿婆神同时也是繁殖之神,这个唯美片段的性意味呼之欲出,女主被征服了。
瀑布冲刷希瓦的额头,就像恒河从天而降冲刷湿婆神的额头。
阿瓦迪卡看着瀑布中自己秀丽的外表,真正觉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在瀑布中也表明了转变成女人的过程。
这段撩妹技能我要给99分,少一分是怕你骄傲。
恢宏的战争场面电影中震撼的宏大场面与具有史诗感的视觉效果在印度影史中可谓前无古人,后半段用大量篇幅通过 CG 技术与实拍相结合,1:1 还原了古印度冷兵器的战争场面。
印度教中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最高种姓婆罗门掌握神权,是从欧洲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种的后裔。
种姓的划分正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粹性。
电影中的反派侵略者的肤色与血祭的坦陀罗习俗,正和南亚原住民一脉相承。
他们中的首领贵族许许多后来被吸收进印度教中,成为掌握政权的种姓刹帝利。
这也是婆罗门和刹帝利间的斗争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原因,佛祖的姓释迦就是一个刹帝利种姓,佛教也是反婆罗门的产物。
坦率地讲,《巴霍巴利王》的剧情非常一般,虽然借用了耆那教圣人巴霍巴利的名字,故事却更像一部不精准的《摩诃婆罗多》。
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不愧是一部出色的商业巨制。
这点恰恰是印度电影的可怕之处——当笔者观赏《三傻》《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些伟大影片的时候,只惊叹于印度电影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在师道至上的印度,他们可以嘲讽教育体制,如《三傻》;在全民信教的南亚,他们敢反思宗教,如《P.K.》;在印度巴基斯坦世仇的局面下,他们歌颂信任与和谐,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可如今,在商业片和大制作上面,印度电影又先声夺人。
不要忘记,除了文艺和思想,精良的商业快消在现代社会亦必不可少。
反观国产电影,我们值得思之,慎之。
“波澜壮阔的浩瀚战场与接近定格的慢动作特效相得益彰,天神下凡般的英雄与多如蝼蚁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五月底在内地上映的印度电影《PK》,中文译名《我的个神啊》最终票房过亿。
这部讲述了外星人对抗印度神最后爱上地球人的影片,虽然整体剧情方面不如2012年上映的同类题材影片《偶滴神啊》,但在一个个极度奇葩的中文译名包装下,印度影片依旧凭其过硬的质量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口碑,实现了票房低开高走的逆生长。
对于印度影片进入大陆是个好兆头,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越渐成熟的内地电影市场。
印度电影有三宝,俊男美女跳舞蹈。
近年来印度电影在保留三宝的同时,也不断与时俱进,有人文科幻,也有玛丽苏与超级英雄。
而在娱乐至死感官爆炸的今天,像印度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大国,其电影中所体现出的自我反省与全面思考则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而《巴霍巴利王》却并没有仰仗大多印度电影所擅长的感人故事或深邃剧情,其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与史诗感极强的影片视效在印度影史中可谓前无古人。
究其缘由是钱砸的多,目前《巴霍巴利王》是印度最贵的电影,影片制作耗资约1.6亿人民币。
《巴霍巴利王》的剧情可以概括为印度版的《哈姆雷特》。
影片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在两段时空中穿插交错,讲述了巴霍巴利王二世在机缘巧合下归国与巴霍巴利王一世骁勇善战立功称王的故事。
上部《巴霍巴利王:开端》时长159分钟,下部预计于2016年上映。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展现出了华丽的视觉效果,在宏伟的自然风景之下,主角的一身腱子肉成了点睛之笔。
影片后半部分的战争场面与动作设计则结合了《指环王》与《斯巴达300》的标致元素,波澜壮阔的浩瀚战场与接近定格的慢动作特效相得益彰,天神下凡般的英雄与多如蝼蚁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带给人强劲的视觉冲击。
虽然有一两处情节稍欠逻辑,个别过于本土化的表演个人看来也略显幼稚,客观来讲就连影片主打的视觉特效,某几个镜头也未达到世界级水准。
但不得不说的是,无论在剧情上还是动作场面,《巴霍巴利王》都极富有厚重的史诗感。
今年上映的3D魔幻大片《钟馗伏魔之什么来着》号称制作成本为2.3亿人民币,大导演陈凯歌所执导的《道士下山》号称投资2亿人民币,相比之下这部印度最贵电影就算包含两段不太长的舞蹈,也可称为神作。
如此看来制作一部电影不仅要出钱出力,更得有心。
三星半。
不能因为人家是印度片就要求低了。
一些煽情不分我真的是哭笑不得的,一方面被感动了,一方面又被表现的方式弄得很想笑。
当然开挂了 男主就像孙猴子一样上上下下的到处爬,又是跑酷又是极限运动的。
毕竟神话改编嘛。
一些特效不合理的人体动作也就不计较了,阿三开挂特效很多更屌的。
中间印度歌舞很情色啊,暧昧得不行,masala只要一现男女就骚得恨不得啪啪啪啦。
听说电影院上映版被减去一些。
最后老奴隶讲述背叛弑君的经历时候,突然停止了。
😡这是要干啥啊,我还想知道为什么呢?
当然我只是在吐槽而已,期间忍不住快进了。
难得在封神传奇等等上映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可以选择。
关于“阿三“。
想写点东西之前,浏览了一圈大家的影评,“阿三”之声不绝于耳。
好象现在大家都叫习惯了,张口闭口的叫,“阿三“已经成了印度的代名词。
大家就这样心安理得地叫着,不知道有没有了解过”阿三“的含义,但叫的时候肯定没什么敬意。
如果一个日本人叫着”支那“如何如何,我们的爱国青年早就火冒三丈了,什么辱华之类的肯定上来了。
那我就不明白了,不喜欢别人辱华,那干嘛张口闭口的辱印呢?
老祖宗早说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日本人叫我们”支那“,我们就不要叫印度人”阿三“。
想别人尊重你,你就先学会尊重别人,不懂尊重别人,也不配得到别人的尊重。
何况历史上中印之间也没结什么大的梁子,隔着喜马拉雅山,井水不犯河水,就62年那点冲突也算不上深仇大恨吧。
老毛子历史上抢了我们那么多土地,把外蒙古都剜出去了,也没见我们怎么仇恨,还恬着脸叫人家”战斗民族“。
人性中的欺软怕硬大概就是这样吧。
关于开挂。
开挂这个词最早指电子游戏中开外挂,但印度人民在火车上外挂的壮观场面深入人心之后,开挂就和印度联系在一起了,开挂民族也成了印度人民的代称。
一说到印度电影,开挂的场面当然比比皆是,但印度电影也不是都是这个类型,以我所看过不多的片子来看,印度电影可谓百花齐放,象《三傻》、《偶滴神》,思想深度都是我国电影所不及的。
当然我国电影环境不同,上面有个光腚总局管这管那,其结果是我们拍了好多不着边际的武侠片。
武侠片是中国特有的类型片,如果外国人第一次看,估计也是眼珠子满地乱滚的节奏。
看着满屏无视地心引力、飞来飞去的中国侠客,有古装必有武打,有武打必有开挂,我大中华才是世界第一开挂民族吧。
我们自己天天甩着膀子开挂却熟视无睹,还笑印度人爱开挂,当真有一种百步笑五十步的感觉。
而且我们是全天候开挂,古人开开挂的也就算了,现在都开进八年抗战了,如果人家问我们手撕鬼子是怎么回事,我们何颜以对。
关于史诗。
这部电影标明了是一部史诗电影,史诗就是历史加神话传说,那各种怪力乱神是少不了的,各种力大无穷,各种无视地心引力,各种不科学。
你不能再喷史诗电影开挂,就好象你不能说《西游记》不科学一样。
中华民族或者说中华民族构成主体的汉民族,比较早熟,我们的上古神话简陋的不成体系,翻来倒去就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这几个小故事,到了大禹之后,神话时代就结束了。
中国能称得上史诗的,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比如《格萨尔王传》等。
我们也没有场面宏大的史诗电影,象《无极》那种虽然也飞来飞去,但骨子里只是披着神话外衣的宫斗剧,没有史的厚重,更没有诗的优美,你有听说过一个馒头开创的史诗么?
关于歌舞。
刚才说汉民族成熟的早,早早有了文学艺术,那相对歌舞蹈表现力就弱化,汉民族就没什么有特色的舞蹈,能扭几下秧歌就对付了,汉族人哪有什么民族舞蹈,说能歌善舞的,都是少数民族。
而印度人的歌舞是骨子里的,没有歌舞就不是印度电影。
《巴霍巴利王》开始的时候还算收敛,搬林加后的那段水中舞蹈毫不突兀,而攀上大瀑布时那段亦真亦幻的女神舞蹈可谓美轮美奂,翩翩欲仙,大概霓裳羽衣舞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是全片中最美的片段,也真真正正体现了舞蹈之美,所以看片后还特地去搜了些肚皮舞来观赏。
再后面的一段舞蹈就是男女主人公的园中舞,这段有点勉强,从情节上讲,发展的过快,男主暗恋女主才几天不说,女主认识男主才几分钟,总共才说不到5句话,开始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开跳了,然后还马上就羞羞了,爽得逻辑都丢到九宵云外云了,另外不得不说,女主的腰上还真有肉啊。
前面都是单人舞、双人舞,在印度观众看来肯定不过瘾,导演估计也憋不住了,最后还得放大招,给大家结结实实来场大保健。
王子哥俩追叛徒,进了洒吧,在毫无剧情推动必要的情况来个场群舞,唱的啥全听不民懂,只记住了三个舞娘的妖娆无比。
关于音乐。
本人其实是乐盲,完全不懂音乐,但不妨碍剧中音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是洗脑级的。
第一段是男主搬林加时的配乐,男声充满力量感,衬托了男主的天生神力,阳刚之极。
第二段是男主攀爬大瀑布时的配乐,男声低音合唱,配上女声悠扬婉转的独唱,刚柔相济,洗人神髓。
还有一段是进入古城的配乐,伴着低觉雄厚的男声合唱,一个长镜头从城市上空越过亭台楼阁,穿街走巷,最后定格在坏国王面前,交待了城市的宏伟壮丽、也透视了统治的野蛮暴虐。
还有波斯剑士找老奴卡他帕比剑一节,用大提琴的快节奏起伏衬托比武的激烈,最后屠龙刀怒折倚天剑,高手收刀入鞘,音乐顿止。
其余精彩之外不能一一说来,总之配乐是本片一大亮点,多听洗脑。
关于战争。
本剧的战争场面也是一大特点,处处模仿好莱坞,特效痕迹还比较明显,相当于好莱坞的二流水准。
说起古装战争片,那肯定得说美国大片,从早期的《勇敢的心》、到《指环王》三部曲、到《特洛伊》、《斯巴达300》、再到《霍比特人》三部曲,场面宏大和视效震撼,象《天国王朝》这种水准已经登峰造极,后继者难以超越。
美国电影缺不了古装战争片,隔三岔五的就整出一部来轰炸全世界观众的眼球,那怕迪斯尼这种拍给乖宝宝看的片子里,也充斥着骑士和剑。
说回我国来,古装战争片可真是乏善可陈。
稍稍梳理了一下,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古装战争片都是港台导演的作品,近十年间数的出来的作品,比如水火大戏《赤壁》是吴宇森拍的,技术流攻城战的《墨攻》是张之亮拍的,戏说历史剧《三国志见龙卸甲》是李仁港拍的(还有《鸿门宴》、《西域雄师》,虽然是中国英雄都诡异地披着日式铠甲,但总算填补着电影类型片的一个空白,看看热闹也行啊),还有程晓东的《江山美人》,陈勋奇的《杨门女将》,烂虽烂,但人家有啊。
中国古装战争片都是这些香港导演拍的,这真是邪了门了。
别跟我说《英雄》、《无极》和《黄金甲》,那哪是战争啊,几千人统一喊着号子,整个一团体操啊。
早年间还有一部《黄河大侠》,铁马冰河入梦来,又是香港导演张鑫炎的作品。
一直追溯到开山之作《敦煌》,黄沙百战穿金甲,居然是日本人拍的,一声叹息。
说到底,要拍出好看的古装战争片,导演自己得有一个英雄梦,这种梦想和情怀要到唐代的边塞诗里找,再后面就看不到了,宋之后一路萎靡,岳飞和于谦的时代,是英雄的末路。
当代嘛,买个仿真枪都要判无期,大家都来做乖宝宝,死了英雄的心罢。
大陆导演的作品中值得一提的只有一部《荆轲刺秦王》,陈凯歌那个时候还有激情,还有英雄梦,可惜他入了美国籍。
关于剧情。
总的来说,本片剧情紧凑,除了歌舞过场,基本上环环相扣,密集推进,交待清楚,没有拖泥带水和废话。
第一部的剧情在老奴卡他帕一下出人意料的大反转之后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猜想。
大幕已经拉开,爱恨情仇留待下部分解。
第二部马上要上映了,期待精彩的印度大片。
要不是男主角长得丑点,太咖喱了,我就打五星了。
第二部的评论在此→印度电影又轮回到了开挂时间(为什么要说“又”呢)中国电影在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说,特效水平起码从当年的五毛上升到如今的一块五,可喜可贺。
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中国电影进步的同时,世界电影也在进步。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我国北边有战斗民族,南边有开挂民族,夹在中间压力其实挺大。
战斗民族不必多说,前苏联电影的底蕴在哪里,而且在大片方面,前不久一部翻拍老版的《机组乘务员》CG场面水平不亚于好莱坞。
而南边的开挂民族的电影一直以来是很多网友吐槽的对象,一言不合就跳舞,没sei了。
但宝莱坞电影,作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国家,也不是盖的。
近几年无论《三傻》《我的个神啊》等文化底蕴佳作,还是《新年行动》《幻影车神》这些商业大片,水准还是让人吃惊的,当然也少不了这部《巴霍巴利王》。
本片是印度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作品,制作成本17亿5千万卢比,“翻译”过来,大约约1亿6975万人民币。
对于中国大片而言,这个数字其实不算什么,华语大片动辄2、3亿比比皆是。
但该片的所营造出来的效果还是非常可观。
作为一部史诗电影,电影的画质精致到让人惊讶,服装道具、建筑布景以及背景制作极为严谨,真的是美轮美奂。
该奢华的地方极致的铺张,比如皇城里那段广场舞,巨大的金像与巴霍巴利王见义勇为,然后突然就跳舞,音乐动听,整个广场都燃了,色彩绚丽,连大象都绷不住了,跟着一块跳,春晚导演们,学着点。
该破落的地方也是灰头土脸,就像那队野生反抗军,一个个破衣烂衫,跟刚从地下挖出来一样,女战士也是黑不溜秋。
然后一段撩妹过后,边跳边给人家化妆,结果整个画风突变,女主角之前跟要饭的一样,马上变成白富美,场景比伊甸园还漂亮。
开场那段爬瀑布的场面,瀑布场景本来就是非常雄伟,还有一位开挂的男主角与如白素贞一般的女主角(其实是这男的嗑药了,都是幻觉),整场攀爬瀑布的场面,配上背景音乐“Khoya Hain”,整部电影最佳场面,电影的原声带超级经典,推荐。
战争场面就不说了,只要玩微信的基本都见过,因为经过了一年的自动发酵,该片战争场面很多镜头已经成了表情包了,该有的都有,该脑洞的地方全部脑洞大开。
然后好玩的地方就来了。
印度人民拍《巴霍巴利王》其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电影改编自印度传统神话故事(复仇的故事,有点像我国的《赵氏孤儿》)。
但是我们却看得非常欢乐,随处可见的“迷之笑点”,有地方甚至笑得前仰后合。
不为别的,全因电影的“开挂”特色。
从开场攀爬瀑布那段开始,男主角开启了外挂,各种超人技能发挥,加上印度电影在一些场面处理上显得有些奇怪,让物理定律在这部电影里跟“伪科学”一样,巴霍巴利王从那么高的城墙上一跃而下来了一个“超级英雄式”落地,毫发无损。
一个人拉起万丈的金像,比超级英雄还猛。
跟女主角的戏份,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花式撩妹”,一场舞蹈下来,女主角“换人”,爱情确立。
然而战争场面就更离谱了,巨大的“飞毯”、直升机战车、金狮子头当兵器,这么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
本片的导演之前拍过《功夫小蝇》,后者就是各种离谱的动作戏,《巴霍巴利王》也不例外,本来挺残酷紧张的战争场面,这么一来,挺欢乐的。
还有片中卫队长看见巴霍巴利王的真容之后,一路“跪滑”到主角面前,这么严肃悲情的重要情节,说实在的当时我没忍住,哈哈哈哈哈。
整部《巴霍巴利王》就是这样,标准的史诗电影,大场面和道具细节非常赞,然后各种情节全部离谱,就往“怎么脑洞怎么来”,该开挂的时候绝不含糊。
即震撼又欢乐,大概是这部电影最直接的观影感受。
然后,我们也该严肃的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开挂?
纵观《巴霍巴利王》,乃至各种商业电影,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开挂”呢?
其实是有依据的,跟这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民众崇拜众神,而印度教中的神灵往往具有多种化身。
他们常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都是神灵的化身,当人们崇拜某个英雄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电影中,男主角巴霍巴利王的就是这样一名英雄,他是湿婆神的化身,是印度人神话故事中的英雄。
开场举起林珈石雕的那场戏,充分说明问题。
印度教徒常说,你不了解林珈,就不了解印度文化的特色。
湿婆神是印度教最受欢迎的神,是破坏神的象征,也是强大生殖能力的象征。
林珈就代表着湿婆神的生殖器。
神灵是不可侵犯的,是凡夫俗子崇拜的象征。
但开场巴霍巴利为什么要破坏林珈并举起来。
这个情节不仅仅代表着这名角色力大无穷,更隐喻,他就是湿婆神的化身,只有我可以举起它,你们这帮凡夫俗子是不行的。
知道为什么开挂了吧。
就是这样。
了解了印度文化,了解他们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就能理解,巴霍巴利王在电影里为什么如超人一般爬瀑布,单枪匹马闯王宫,如情圣一般的撩妹,还有他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这是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英雄是神的化身,自然可以随时开挂。
而电影的反派,篡位的兄弟,同样力大无穷,但一出场就杀死一头水牛,与巴霍巴利拒绝使用牲口祭祀形成项鲜明的对比,所以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神的化身,而是反面角色。
最后,我不想拿《巴霍巴利王》跟中国电影比,因为太泛泛,中国大片也有精品。
但这里要说的是,这部印度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电影,很脚踏实地,除了史诗电影那些标配的大场面和特效,作为有着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也注重一些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色,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地方。
然而,我们看的时候,还是很搞笑。
场面宏大,剧情简单,人物刻画一般,人物出场自带吹风机特别low!
特效超讚,故事精彩。特級淫賊化妝師偷走妳的心又睡了妳,菇涼跟我走吧
超越《指环王》的魔幻史诗大片!不信?你去看看剧照!不看IMAX等于没看,如果有3D版,我还要再刷一遍。
史诗感和娱乐感皆有,卖肉与卖神同行。对善于开挂的印度人来说,各种神乎其神已不足为奇。为表明拍片时动物未受伤,一些镜头标注“C.G.I”
佩服印度人清奇的脑洞,在电影院里简直被雷呆了,真是欢乐的观影体验。神剧,五星推荐。
五毛特效在片中并不违和,至少不会出戏,毕竟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民族。此片脑洞清奇,最后大场面气势也出来了,看的津津有味。
印度人拍电影都不考虑逻辑吗?一堆神展开不说,各种无视牛顿定律的动作场景真的很中二啊啊啊啊,本以为后来的大战会正常一点,结果tm改三国无双割草了。。。。。。
看完只想说:卧槽。。。 正经的,印度电影通常是写意性大于写实性的,你不能去讲究它的细节,去纠结比如为什么战场这么大,还能互相听见看见,人为什么会飞这类问题,我更惊讶的是,印度电影已经能让人完全融入进这种“印度特色”的奇观,你虽然会觉得有些不合常理,但却会因为这是印度电影而感到正常
视效还行,糟点太多
印度现象级史诗大片,必须学习感受下。欢脱奔逸的想象力搭配五毛特效,浮夸的表演,反重力的动作戏,还怒送好多段MV,真是好欢乐的观影体验,热切盼望下集哈哈哈。
又一次验证了阿三影片里很多动作是用意念去理解的,删减版这次裁的很好,歌舞部分少到不让人生厌
三观正确,神话虚弱。累!
电影人的想象力在印度这里算是到了一个顶级,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好莱坞甚至也可以来这里学学看看,然后回家再用自己的电影科技打磨得更有质感和解释力…… 嗯,看完上部十分想看下啊
一言不合就跳舞,一时兴起就唱歌,热带猴子没进化好随时发情,还是牛尿喝多了伤了神经?
感谢267集的《摩诃婆罗多》,至少在印度文化上几乎能get到影片的很多设定,BGM的歌词翻译很重要,虽然算是半个毗湿奴墙头,但这部男主很明显是被赋予了湿婆的神格,然后又用了毗湿奴化身之一的奎师那的故事桥段(倒是谁都不落下;片子本身就是自带神性的史诗片,男主开了挂的武力值和各种看似杰克苏的造型,都有其文化特点。P.S.买了版权的网站硬生生删了二十分钟,以至于上一秒我看着男女主在「相杀」,镜头一转就「事后」了。
6.5,印度封神,摩诃婆罗多故事跟王子复仇记的结合,大场面和奇观营造试图对标指环王或特洛伊这样的好莱坞战争大片,印度没有详尽历史反而给了创作者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是第一部结尾跟喀拉科亚人的大战,无论造型还是战争方式,妥妥西方魔幻英雄史诗的搞法,看着挺爽。我个人更喜欢前半段神话奇遇的段落,很有印度宗教和民族特性,工业上的意义确实很大。
真心属于娱乐性质的印度史诗大片。导演想什么来什么,主角一路开挂,说着说着就跳起舞。真的,太史诗太搞笑太无厘头了。没打一颗星我也是败给我自己了。
特效帧数低
父子两代巴日天的故事,英雄的长诗唱起来的叙事最燃了!!!
雷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