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凡父母》由朱凤娴执导,黄子桓、伍健雄监制,惠英红、吴岱融、吴千语领衔主演。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双重视角,讲述了一对视障父母养育视力健康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普通人在不寻常的生活中以爱育人的坚强与温柔。
影片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父母二人虽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但有女儿陪伴在身边,平淡而幸福。
年幼的朱芷欣意外拉倒电饭锅导致烫伤,作为母亲的甘笑红却不能阻止意外的发生而倍感自责。
长大后,女儿朱芷欣希望摆脱来自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由此与母亲产生了一系列的隔阂……当沉甸甸的爱遭遇青春期的叛逆,面对成长与家庭的社会议题,作为母亲的甘笑红能否找到与女儿融洽相处的更佳方式?
面对家庭羁绊与未来理想,女儿朱芷欣又该如何选择?
温暖与心酸、矛盾与成长,特殊家庭视角下的成长经历、情感关系,无疑令人期待!
说是年度催泪的一部片,看了,有感动到,但没有特别感动到催泪,主要原因我想还是代入问题。
一对夫妻双目失明,把女儿带大的故事,很难想象。
即便正常人带娃都头大了,双目失明怎么带[囧]但是值得一看,两位香港老戏骨的演技不容置疑。
女儿欣欣确实长得不错,在这么难的家庭,幸亏没学坏,真不容易
中国(香港)电影人拍感情,总爱给人物安上某种“病”,似乎因为病离死最近,对于“人生除死无大事”的国人来说,死亡最能触动痛苦的情绪。
也就不奇怪了,《我不是药神》的癌症,《沦落人》里的残疾,《我的非凡父母》里的目盲,等等,都通过身体病症或缺陷来调动观众的情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似乎只有染病才能把人划入边缘。
通过刻画这类边缘人,编排“惨”的情节,引人同情,尽情骗取观众的泪水。
以《我的非凡父母》为例,父母因为目盲成为了特殊群体,女儿因为出生在目盲家庭(在学校)也成为边缘人,为了维系自尊她必须隐瞒这个真相。
电影用了不少“惨”的桥段勾起观众的同情心理:婴孩时的女儿被滚烫的热饭烫到,父亲摆摊不仅被欺负还被扣押警局,女儿为避免丢脸对来学校接自己的母亲视而不见,等等。
这些情节相对而言尚在温和的程度,不至于被认为”卖惨“(大陆电影的专利),类似于《沦落人》是温情的而不是激烈的。
不过比较日本电影,便很容易看出中国(香港)此类温情电影的不足之处。
在日本影视中,边缘人往往不会是身体有缺陷或患病的人,更多是遭受某种心理磨难和精神困境的人。
日本电影人喜欢表现人物从沉落、苦痛到修复、释怀的过程,这也是日本影视总能恰到好处治愈我们的缘由,因为它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任何一位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情形,这自然会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观众意识到发生在悲剧主角身上的遭际有一天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便是共情,发生在很多日本影视作品里。
同样地,悲剧也可能令观众感到怜悯,而怜悯情绪触发的机制在于主角因过失犯错,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观众带着俯视的目光观看他们。
这正是中国(香港)影视的视角,癌症、残疾、目盲……不该遭受,都是命运的不公;遭受心理磨难则每个人都会遇到。
中国影视与日本影视的价值差异便在此,自然也是差距。
各位大佬晚上好啊!
我是杨霸天这是今年的第四十二篇更新也是累计的第七十二篇原创(全篇1564字,预计用时3分钟)暑假结束前我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我的非凡父母》。
我也有幸抢到了口碑场的票,今天是影片上映的第一天,我就来说说这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吧。
先说结论!
《我的非凡父母》是可以在电影院看的影片。
作为父母,可以领孩子一起看,具有教育意义。
作为孩子,也可以带上父母一起看,顺便听父母唠叨几句。
如果只是自己一人的话,就没有太大在影院看的必要了。
《我的非凡父母》的片名就很抓眼,所谓非凡,既指的是视障,同时还指代盲人带小孩的能力。
这里的一语双关,让我给电影的第一印象就很加分。
影片讲述的是视障父母将健康孩子养大的故事,孩子到了青春期,她和父母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更多内容就不剧透了,影片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切入点,感情真挚,同时优缺点鲜明。
老戏骨岁月沉淀下的演技,将这部平淡的电影赋予了灵魂。
这部电影是新人导演朱凤娴的将自身经历改编的电影。
真情最抚凡人心,《我的非凡父母》就是一部临场感很强的影片,很多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是没有经历过无法指导的,这是《我的非凡父母》非常加分的点。
说几个惊艳我的细节。
第一个是视障人群不会看到别人的表情和动作,因此在几处尴尬的情景下,会看到主角呆立在原地,同时表情极不自然的变化。
第二个是平常人觉得很简单的行为,对于视障群体需要付出加倍的时间。
家庭主妇本就应该会做饭,实际上,对于视障人群,做饭是需要专门学习的;同样的,像跑步这种看似普通的运动,视障人群也需要有陪跑员一同完成。
以上细节还有非常多,电影是假定性的艺术,越多的细节刻画,越能令观众信服从而沉浸其中,《我的非凡父母》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优秀。
《我的非凡父母》是真人真事改编,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抛开原版被删减的4分钟影响影片节奏的问题,导演对于影片整体节奏的把控并不好。
作为观影人的最直观感受,如此催泪的题材,情绪很难被电影调动。
导演力求影片的真实,在故事和剪辑的技法上就做了取舍。
作为泪点的冲突戏份不少,但每次情绪烘托的都不到位,往往在冲突进行到一半,就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这类戏份主要出现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部分,将孩子的剧情线和父母的剧情线交叉剪辑到一起,非常跳戏。
肉眼可见,《我的非凡父母》并不是大制作。
相比于上世纪香港电影市场的繁荣,香港独资影片已经屈指可数,昔日大咖都在合资片靠情怀捞金。
影片主演惠英红和吴岱融两位老师的演绎,为影片加分不少。
先说惠英红,上一次看她的类似影片是《幸运是我》,同样讲述香港小市民相濡以沫的故事。
这次扮演刀子嘴豆腐心的视障母亲,表演到位,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场景是母女吵架,她饰演的母亲生气的躲开女儿,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呆着,试想一下,视障群体面对一片漆黑,为什么还要回避呢?
回避视线么?
这短短的几步,把那种避无可避的压迫感演绎出来了。
另一个场景是母女吵架后的晚餐,女儿给母亲夹了菜让步,母亲挪了挪盘子,把菜推给女儿。
就这寥寥几笔的动作刻画,又诠释了啥叫演技。
同样,吴岱融老师饰演的父亲,类似《奇迹男孩》中父亲的角色,在家中扮演粘合剂的角色,总是嘻嘻哈哈无忧无虑,实际上扛起了家里的所有重担,哪怕确诊了癌症,仍然不想耽误家庭坚持工作。
如果说导演的故事影片的骨架,那惠英红和吴岱融老师的表演就是影片的血肉,两者的组合,让《我的非凡父母》成为一部感情真挚的电影。
《我的非凡父母》和同期上映《隐入尘烟》是调性完全不同的影片,《我的非凡父母》正能量比较多,《隐入尘烟》则更悲。
当然,《隐入尘烟》更值得在影院看,如果受不了精神暴击,其实《我的非凡父母》也是不错的选择。
周末到啦~看看这部《我的非凡父母》为暑期划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都有美好的周末~
得儿然评分:7.2分推荐人群:家长带孩子看孩子带父母看孕期人群当胎教片
“随手水煮一块腌制好的顶级和牛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这个问题是我看完字幕后被困扰很久的问题用着近乎于“作弊”的题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请了演技几近完美的演员。
似乎不用看都知道要把电影节的奖项颁给这种电影,但是看过之后我却迷茫了网上风评都在吹故事感人,惠英红的演技完美,然后呢?
感人只需要几个点就可以,比如听到红姐的录音,看到红姐在雨中崩溃,但是故事叙述的却是稀烂。
感情线算是烂完了,几个塑料闺蜜就差当你面绝交了,面试当天被抠鼻子打断我还以为红姐知道故意的。
全片几乎没有用到任何暗示和隐喻,白水和直给是唯一主题,色调也不会根据剧情需要改变,一拍门外就是圣光,反正靠大光圈加特写能解释一切选角方面有视力的比没有视力的差了一大截,女主如果说是大学生我觉得正好,但是高中生好像过于成熟了,老师同学选的都很“尽忠职守”,反正完成任务就好了。
一边很真实一边又很“美好”。
全片通过视障这一元素将中式父母的希冀与依赖放大给观众看,可给出的答案却不够真实,甚至可以说是儿戏就因为这是自己的故事,所以最终解释权就在一个人手里?
我好憎有人“白水煮和牛”
影片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女儿间的故事,带着几分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很亲和地展现了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以及抚育健全女儿过程中的艰辛。
这是导演自己的人生,送给盲人父母的特别礼物,许是知道这一点,令我对影片充满了包容。
芷欣从小就是父母的眼,她要给父母念点菜单,要收拾家务整理父母的衣物,要陪母亲去做义工,要陪父亲出摊......她很乖巧也很懂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旁观者异样的眼神,直到青春期,在同学面前掩饰了父母是盲人这个事实。
她知道自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她的时间并不完全属于她自己,除去家庭中固定的帮忙之外,她还有随时被父母召唤的可能,毕竟意外没法百分百避开,而她需要在那一刻放弃所有,义无反顾地去奔赴。
当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时,芷欣对于现状其实是排斥的,她渴望像同学那样去恣意青春,又不能拒绝父母的请求。
她的内心善良愿意照顾父母以及像父母这样的弱势群体,但又在这个过程中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年轻的女孩儿被无形中的两股力量拉扯着,滋生出要逃离的欲望,想要出国学画,第一动机是从当下的环境中跳开,其次才是为了爱好与专长。
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芷欣始终顾念着父母,她生活里的重心从来都是父母优先。
只是,当那两股力量日渐均衡,芷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导演用芷欣一次情绪失控将问题精准挑明,她与母亲间的矛盾白热化到离家出走,以此掀起故事的高潮,解决那些汹涌的暗流,让一家三口轻装前行。
这个桥段其实很套路,对于全片来说是既定的高潮时段,但完全没能吸引观众跟着去进入,只让我认真巡视了一番演员们的演技。
惠英红饰演的母亲一角,在这场戏的情感爆发平复了些许情节上的尴尬,给足了芷欣转变的台阶。
不过,真正让人看到老戏骨表演功底的,是母亲在校门口等待女儿那场。
母亲感觉到女儿在向自己走来,满脸扬起了幸福的笑容,可是,女儿按住了书包上的挂饰,不发出声音地像是陌生人从她身边经过,惠英红的表情从喜悦到困惑到迟疑到醒悟到难堪到难过,再到收起所有的情绪默默地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离开。
把一个残疾母亲隐忍的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见一颗心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碎了开来。
也是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母亲一直以来所展现的坚强、热心、阳光、善良,都旨在作为一个榜样,引领没法在正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她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去依孩子成为负担。
还有个细节,芷欣每天出门前,母亲都要叫住她,摸一下她的穿着是否得体。
这是一个盲人母亲对孩子最细腻的保护。
芷欣在时间里顺从了这母女间的仪式,但内心里早已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她只见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掌控,全然不曾往深里去思考母亲这样做的用意。
对于青春期的女生来说,这一点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爱让她不会迷路。
拉着父母的手抚摸过自己的画作,用盲文告诉父母自己对他们的真感情;与母亲并肩,去完成父亲的愿望,为盲人群体积极发声争取利益。
我们见到了一个成长起来的芷欣,坦然接受命运所有的安排。
她的父母双目失明,她,就是父母的眼。
影片较为琐碎,导演想要呈现的方面太多,使得重点欠缺。
内容过于生活化,整体显得平淡,没有足够打动观众、让观众记忆深刻的细节。
但还是得感谢导演的分享,让我见到一对非凡的盲人夫妇,以及他们优秀的女儿。
2023.3.29. 于福州
其实这一类的电影,很怕看。
第一,如果真的被戳中泪点,情绪很难平复。
第二,如果是强行煽情,感觉实在太浪费时间。
惠英红出场,会不会成功避坑,其实心里也没什么底。
一对盲人夫妇,要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常人无法想象,即便是一对健康的夫妇,养育一头神兽,也会被搞得精疲力尽的不是。
所以开场不久,就发生了意外。
这个意外,在颤颤巍巍发生的时候,着实让人揪心。
儿童时代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心里头没那么多计较。
只是,她眼中的世界,其实父母无法看见。
那个时候的她,可以陪着爸爸摆地摊,甚至帮忙吆喝。
直到有一天,当老爸被人追赶,小孩的心里,大概才隐约明白,原来,自己赖以谋生的坚持,在某些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还要穷追猛打。
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
长大的孩子,经过社会的“洗礼”,内心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经的亲情,变成了桎梏自己的牢笼,但碍于道德伦常却又无法自处。
于是,内心只有一个愿望,走出去,通过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走出去。
她不敢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的父母都是盲人。
甚至,当自己妈妈在学校门口等她时,她也选择了偷偷的离开。
个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是挺精妙的。
青春期孩子的内心表现得惟妙惟肖,而惠英红的演技也是爆棚。
在事后,母女爆发大战,惠英红巧妙的使用了这个伏笔。
哪个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有中天然的第六感呢,女儿即便是小心的让自己的铃铛不响,又怎么能逃脱一个妈妈对女儿的直觉?
这大雨中的哭诉,大概透露了妈妈对女儿的情感纠葛。
她希望用这种“需要”的方式,来维系住“不要我们”的危机感。
可惜的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青春期的女儿不是太懂。
当然,故事的最后,女儿在“逃家”的碰撞中,总算是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
然而,这样的“巧合”,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么幸运。
可惜的是,当女儿明白了父母的心情,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境地——照顾父母,那自己的理想怎么办?
故事把结局处理得非常好,至少个人感觉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大概从来都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
不过,故事个别桥段还是感觉有点别扭的。
比如,惠英红抠鼻屎结果出鼻血,惊天动地的让女儿回来,结果耽误了女儿重要的面试。
比如,女儿逃家,正好有少女浮尸。
惠英红坚决要摸尸,他们是看不见,但有照片的啊,警察没长眼睛吗。
只是,对故事里头的老爸有点遗憾。
个性随和,却偏偏卷入“劳资纠纷”,不知道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
老百姓的小智慧——精人出口,笨人出手。
凡事强出头,最后没自由。
于是,乖乖的成为顺民,皆大欢喜。
大多数小小的家庭,都经不起风浪,于是越活越变得唯唯诺诺。
最后,就是这样的老爸,也没被编剧放过,光荣重病。
不过,看起来还是幸运的,能“有病可医”。
最后的最后,许冠杰的老歌《杯酒人生》,也是百听不厌,一不小心又暴露了年龄。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继《人生大事》和《隐入尘烟》两部电影之后,《我的非凡父母》又是一部包场的电影,全场只有我和另外两位青年选择在周日的傍晚观看此部电影。
安静的影院,一秒将观影的我们代入影片的世界。
自带绘画能力的星星艺术家欣欣与乐观的失明父母相爱相杀的故事。
也许从小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欣欣从小有细腻的艺术触感,也有特殊的blind drawing天赋,所以能将眼睛蒙上,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每一刻美好。
只是一开始的欣欣没法面对自己和父母,也完全做不到做自己,还曾想过出国来逃避父母和家庭,甩开这个包袱,但是我想尽管她目前抱怨很多,但是更多是需要时间来成长,因为她还很年轻。
长大意味着两代人思维观念的碰撞,不停的争吵,不停的相杀,不停的抱怨。
最后的最后,要么互相不理解,艺术之路也无法拓宽,要么就是欣欣与自己和解,理解父母,那么星星艺术梦也能走得更远。
欣欣的故事,不仅仅是她的故事,更是我们的故事。
看他人,看自己,最终寻求新的途径,新的能量与动力。
永远笑嘻嘻的欣欣父母,欣欣爸爸的胡子根与榕树根,志健对欣欣“豉油(自由)”的祝福,欣欣妈咪的传播爱精神,自己生活不易,还仍然宽慰他人,永远悲伤后恢复更快,也依然乐观。
在我们所降生期间的伟大谜团面前,你我从未停止像好奇的孩童一样站立凝视。
《长期主义》这本书序言出现的这句话和《我的非凡父母》中的欣欣艺术家又一一对应,也是一样的好奇心才会让她发现蓝天的美丽之后,用自己的话语,去描绘此刻的美丽,用blind drawing的手法去描绘,不局限于自己看见的,还有用心感悟到的。
永远保持孩童般的惊奇,才是欣欣最终成功作画《香蕉船》的原因,才是她走向星星艺术家的先决条件,和盲人观星团也是一样原理,眼里有星星才能看到更多星星,感受更多不一样的星星。
习得性乐观,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如果我是像他们一样的盲人,我不会要孩子,我怕我照顾不好她,我怕她不能健康长大,我怕她融入不了社会,我怕自己成为她的累赘。
如果我是女儿,我也不想有“这样的”爸妈,但是她没得选,如果有的选,我想她根本不想来到这个世上。
所以只能尽量隐瞒爸妈是盲人的事实。
这么想确实不孝,但是也要理解孩子。
毕竟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尤其父母必须知道这一点,正常父母都不一定能管住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学会沟通和放手可能会更好。
电影中的夫妻双目失明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
因为芷欣很乖,她没有因为客观原因迷失自我。
虽有争吵,但结局还挺圆满。
总之,都不容易,互相理解。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明的人做父母就是难上加难。
生育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单行道,婚姻起码还有离婚这一个补救的选项,但生孩子这件事,不管有多少次质疑自己该不该生有没有资格生,生了是不是自私,只要孩子出生了,就得迎难而上绝无退路。
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但孩子承受的“爱的压力”往往被隐藏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你生命,除了感谢,你怎么还好意思说自己有压力?
尤其是例如残障人士或者单亲或贫困的特殊家庭,父母更加辛苦,孩子承担的压力也就更大。
这种压力的爆发点往往集中在青春期这种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时“做自己”与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有很大的矛盾。
像电影中这样鼓励孩子不要为了父母放弃自己理想的老师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声音在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尤其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孩子,有很多”远嫁不能尽孝“这样的文章占领道德制高点。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因为翻到烟盒去接女儿,女儿却因为怕被同学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而狠心装作不认识她。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都有这种“被抛弃感”,明明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却不愿意我插手?
小时候的孩子被父母抱着怀里,长大了的孩子把父母留在身后。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但很多家长都迟迟不愿意退出孩子的世界,强势的父母退出的步伐就更加不情愿。
也许是因为不放心,也许是因为放不下自己被需要的存在感。
电影借男朋友的口问出:你为什么那么想出国呢?
女主回答:“自由”。
因为是失明人士的家庭,父母对她的依赖会更多,她当然也会觉得“父母管得很烦”。
当孩子长大父母却迟迟不愿意退出时,逃离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出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离开父母的管控和依赖。
这种逃离有时会带着内疚,但不逃离又会感到窒息。
好在父亲很好的缓冲了这种矛盾,他很好的缓冲母女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很多单亲家庭的母女冲突往往会更加尖锐。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抓得越紧,女儿就逃得越远。
就算勉强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断控制又不断反控制的互相折磨。
惠红英饰演的母亲也有过非常依赖女儿的阶段,比如女儿会放弃重要的面试去陪她看医生,比如会牺牲自己的社交陪母亲去看望病友。
但好在她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在丈夫的提醒和女儿的反抗下,她还是做出了改变,真心支持女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中,导演说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不断了解父母和治愈自己的过程。
她才明白并不是远走高飞抛下一切才能前行,陪伴家人反而会给她更深的支持和力量。
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非凡”父母,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为了歌颂失明人士家庭的辛苦。
失明父母并没有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牢牢捆绑在自己身边,尽管她有着比普通家庭更加理直气壮的捆绑借口,她仍然尊重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父母而活的人,不是她“口袋里随时可以拿出来的盲人拐杖”。
尊重孩子的独立,这才是这对父母真正的非凡之处。
父亲善良温和,经常帮忙工友,母亲开朗乐观,经常去养老院做义工。
她的身体虽然有所不便,但精神内核稳定完整,不用自己的辛苦当作牺牲绑架孩子,也不会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
养孩子这件事,哪有什么“等长大了就好了”,把小婴儿抚养长大,其实只是漫漫育儿路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与长大后的孩子相处,才是对父母修为的真正考验。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点点失去自我,但要时时警醒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一点点找回自我。
父母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和丰富,才能有力量尊重孩子的独立。
为人父母,是一场育儿即育己的修行。
(本文首发于公号'’芮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剧情太牵强,太国内精神化,老套,不深刻,不真实,就像中午点了一个评分很高图片看起来好吃的外卖…实物到手啥也没有,吃完感觉自己被消费了
伟大的父母,好孩子
因为一句女儿亲口对爹说的“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妈妈是今世的情人”给恶心得一阵反胃于是出了影厅 原本是出于从小到大学陪伴我的盲人奶奶来看的这部片 但除了演员卖力以外并没什么感觉 只能说没必要的痛苦又带来新的痛苦:性缘至上的组成家庭方式让孤盲女和另一个陌生盲男硬凑家庭 匮乏加倍 为了活下去的希望生下女儿 又穷又盲并不会让女儿痛苦 窒息的共生吸血权力控制才会让爱你的女儿逆反 自己缺爱就先爱自己 而不是造一个权力下游对象供自己演绎自我牺牲和感动的戏码 最后得到的只会是恨而不是爱另外有一个点是最近的感觉 在一部影视作品里 如果男性角色非常完美 往往这个男性角色是不需要的 那部作品通常是女性角色女性视角女性逻辑女性故事女性联结
当女儿从身边经过的时候她开心地笑了,以为女儿会过来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等了一会儿发现属于女儿的味道越来越远,惠英红短短的这10几秒演技真的绝了
更喜欢《一路瞳行》这个名字。红姐演技真好
平庸乏味,对于盲人的设定,没有任何视听上的想象力创作,文本创作也没有任何特殊性。完全初代式的苦情剧路数,配点亲自关系和解的动情时刻。看似好像矛盾前后很有逻辑,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全是刻板印象。导演所传递的人文关怀,都像是社会当局拍给公众看的正向宣传教育片。这种作品对演员的表演,空间也是极其局限的。这就是导演能力和导演眼界的问题,对审美和创作的认知力,都远远的落后于当下这个时代。
惠英红演技真的很在线。故事流水线似的,很没意思。不过就是过日子的平凡嘛。对于这家人,平凡已经足够不容易了。喜欢星空,喜欢最后的盲人看星星的情节设计。摸到的星星满满的都是我爱你。
虽然本片中的父爱母爱非常感人,但是我真的觉得残疾人特别是父母都是残疾人的家庭不要生小孩子了吧
我想,盲人的生活比电影呈现的更加艰难百倍。惠英红的表演不着痕迹,从眼神到肢体都让人深信不疑她就是一位盲人。
【23/009】更像是我的非凡母亲,但是有这样的一个父亲也功不可没。谁说华语当代没有好的女演员,惠英红还可以再撑个二三十年,看她的表演真的是一大享受。可惜电影自然是美化过的,现实中的盲人怎么可能像惠英红吴岱融,盲人维权远难过于此。便利店偷东西那段志健没有爆出芷欣那段也是挺有担当的,但作为芷欣的改变的转折点,太儿戏了。一句话惠英红牛逼。
基本上会看这片的,就已经做好被打煽情牌的准备了,拍的无功无过吧。你能想到的段落完成度也都在及格之上,几个主演包括吴千语这里的演技也算说得过去。不抱期待放下预期,就单纯享受简单的亲情电影,反而能发现几个小细节的地方,吴岱融和惠英红的演技小亮点。
不好看
3.5星。 1、让我想到《李焕英》和前两年那部妈妈辅助残疾孩子夺取跑步冠军的香港电影。 2、拍出了残疾家庭的相濡以沫与相互扶持的真情,也拍出了家长与叛逆少女的家庭冲突。(这能打动我) 3、老戏骨的演技非常棒。 4、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与保障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山寨版CODA; 廣而告之媽媽系列; 惠英紅盲人確實演得好,但不能因為像盲人就給好評,對不起
她们都在想尽一切给孩子完美的一生。
不太喜欢
主题曲《面对黑暗》(黄百鸣填词、监制)
片子在香港上映的原名为《一路瞳行》,由朱凤娴执导,黄子桓、伍健雄监制,惠英红、吴岱融、吴千语领衔主演,陈贝儿、杨天宇主演,取材于导演真人真实改编,讲述了一对视障父母甘笑红(惠英红 饰)和朱自强(吴岱融 饰)诞下了视力健全的女儿朱芷欣(吴千语 饰),并悉心呵护抚养她长大的亲情故事。
一直在沾题材的光,编剧部分并没有能为电影加分。都是关键元素堆砌毫无意外。角色的空间也都有人物设置本身延伸开来,红姐还是强大,吴千语有点意外,的好。
看到吴岱融好惊喜啊。惠英红好会演。整体比较克制,可能因为是编导自传体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