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豆瓣和imdb目前都是7.2分,个人认为这是一部至少8分的电影。
主要原因可能是西班牙语普及程度不足,导致观影者对于部分桥段无法深入理解。
举个例子,球员塞尔吉奥说他的女朋友是puta, nos follamos这样的话语;另一位队友则说“如果我给她钱,他就是我的女朋友了。
”这时,塞尔吉奥居然说,“那你给她钱嘛。
”这一段不仅有笑点,也反映了这群球员一定程度上的智力障碍。
此外,在女球员科扬特斯出场的那场戏里,赫苏斯说“我们叫她‘Mosca Cojonera’.”而科扬特斯对马尔科说的“不要对我以你相称,要对我称呼您或者小姐。
”这部分是对之前女法官维多利亚那场戏的回应,维多利亚对马尔科提出过类似的要求。
或许深度挖掘一下维多利亚的角色会对情节推进有更大帮助,比如添加一些她和外甥的对话。
在有限的几场戏里,维多利亚的语言表现力非常强,扮演她的演员Laura Barba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哈维尔·费塞尔的初衷就是用真实的智力残障人士还原一切,他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也认为这群人士的参演是电影的优势,虽然没有没有表演的经历,但他们真实感受到这是一部属于他们的电影。
哈维尔·费塞尔还说,他想象不出通过这次拍摄认识的部分演员有智力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已经成功了。
在另一次采访中,哈维尔·费塞尔说“我们总是给残疾人上标签,哪部分残疾了?
我在很多方面是残疾的,但没有人给我上这个标签。
” 在这个世界上,谁是正常的谁是不正常的?
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
大个子贝尼托骑摩托车飙车从未出过事故,而马尔科却因为酒驾撞警察而遭到惩罚:智力正常者做的事未必就比有智力障碍者正常。
胡安马克服对水的恐惧那段也拍得很好,根据饰演马尔科的哈维尔·古铁雷斯回忆:这一幕拍了很久,水在长时间内都是冷的,只有较短的时间有热水。
但胡安马毫无怨言,这也有了两人在花洒下相拥的感人一幕。
马尔科在酒吧里读《马卡报》的时候有个红黑榜,从大学生队降为“残疾人”篮球队主教练的马尔科和拉基蒂奇(因为侮辱)一起上了那天的黑榜。
或许这一刻改变了马尔科的想法,毕竟要扭转舆论颓势,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执教和取得成绩才行。
而片尾,马尔科在和索尼娅在关于关于孩子的话题争执后,马林的那段话深深感动了他,也改变了他对要孩子的看法。
在真实生活中,哈维尔·古铁雷斯有一个大脑障碍的孩子。
这一幕,堪称是本色演出,真实到令人动容。
建议懂西班牙语的朋友去看一下马林的扮演者赫苏斯·比达尔在戈雅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太感人了。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邀请本片的主要参演人员造访蒙克罗阿,这代表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的处境。
希望在未来,人们不再随意对某个人群贴标签,因为正常和不正常永远是相对的。
篮球冠军 (2018)7.22018 / 西班牙 / 喜剧 运动 / 哈维尔·费塞尔 / 哈维尔·古铁雷斯 雅典娜·玛塔我们很正常,只是各有所长而已🎬 根据西班牙Aderes Burjassot残疾人篮球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西班牙职业联赛重要球队的助理教练来到一个由智力缺陷、唐氏综合征队员组成的篮球队当教练,带领球员共同拼搏的故事。
📝怎么说呢,故事的开始是男主酒驾,所幸没有造成伤亡等不可挽回的结果(正如法官所说,就该派去因为酒驾的混蛋多喝了两杯造成的残疾人疗养院,一生黑酒驾的混蛋)。
男主被判当一个“特殊球队”的教练。
📻男主从一开始的无语,无奈,上火,崩溃→到后来逐渐认识了解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都有在努力工作,用力活着“我们很正常,我们只是各有所长而已”。
📌怎么说呢,其实电影中的笑点泪点,都还好,但是也都能get到,西班牙电影总会让人有出乎意料意外的惊喜地方,只能说淡淡的却能恰如其分地给人力量的感觉。
💡尤其是在最后决赛的时候,无可避免我也是跟教练一样,大家都那么努力,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到最后一刻也是心揪着希望能赢的,但是结局是输的,全场寂静了两秒,然后场下支持对方的观众在欢呼雀跃,我心还咯噔了一下。
🎯结果下一秒镜头转到“好友队”和“小矮人队”在互相拥抱着庆祝着,大家都很开心,完全没了刚刚赛场上的剑拔弩张,说实话我有点被震撼到,他们真的好纯粹,照到了大多数人身上,大家好像一直在争,争不到第一就不高兴,似乎忘了自己为什么踏上这条路,一开始的热爱,享受做这个事的快乐已经荡然无存了,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有人成天躲在灌木丛后看鸟 他们就叫鸟类学家,而不会被叫笨蛋,所有事都是相对的📬 他的缺陷一直不会消失,但是我们会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
📬才没输,我们明明是第二强的,第二名要比冠军好。
📬你觉得是孤独的冠军好,还是团结的亚军好呢📬他们是疯子,但是他们很快乐📬电影名字让人想到拼死反抗最后夺冠,结果他们重新定义输赢,不被名利所累,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才是傻子。
📌生活就是这个样,活在当下吧
可能是没get到西班牙幽默的点吧。
全剧我笑的地方就是教练开始执教时,教练传球打了队员的脸,完事队员一起举手格挡。
剧情吧,虽不是那么狗血,但也是有点俗套吧。
除了本该服务的三个月,教练为了后边的赛程又自愿多加了一个月。
四个月就领着一帮一开始连球都传不明白心智残缺的人,拿下全国残疾人篮球联赛的亚军。
教练最后还过得国家队助教的任职资格。
名字是冠军,实际是亚军,要不是最后这点反转,我最多也就能给到三星了。
可能在这些人身上才真正看到了什么是体育精神。
我们不是要去碾压对手,只是打败他们。
我们是亚军!
我们是亚军!
哈哈哈!
也许所谓心智正常的人看他们缺点,可人家内心确是很富足。
只是看待事物的视角和心态不同吧。
当然其实这个电影还有很多能说的点关于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娱乐等。
我国怎么不能普及一下志愿服务的惩罚机制?
西班牙作为一个在女性平权,同志权益,家暴,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争取权益等社会议题上的呼吁和行动都一直走在西方前列的国家,在弱势群体的心理建设和社会尊重保障方面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的。
马德里每年会举行全球最大规模的LGBT游行,游行内容香艳吸睛,但同时又宣传了LGBT文化。
平时除了经常会看到大街上有为各个群体争取利益和权利奔走游行宣传的队伍之外,电视上普及弱势群体的自我信心建立和社会活动,和基金会等,都有效的促进了社会对这些个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包容。
所以一个西班牙人可以在大街上爆粗口,甚至是骂首相,但如果对一个同性恋喊“maricón”会被认为是及其没修养的表现。
本片“篮球冠军”是一部依据西班牙Aderes Burjassot残疾人篮球队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支由“智障人士”组成的荣誉之队曾经在1999到2014年间先后获得西班牙12次联赛冠军。
而本片中将球员中的三名设定为唐氏综合症患者,也是希望通过这一部作品让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
Aderes Burjassot 篮球队(黄色球衣)和篮球冠军演员(蓝色球衣)合影男主人公Marco的人物设定是一个专业球队副教练,因为与主教练意见不合而发生人身攻击被法官判在一个“残疾人团体俱乐”部做90天的义工。
Marco是一个有些无知自大,对“残疾人”和同性恋充满刻板偏见的人。
他会叫同性恋“maricon”,虽然立马就被导演安排让他老妈删了一耳光,称呼智力低下残疾人“傻子”的这么一个人。
同时Marco又是一个在爱情中逃避责任,因为女朋友想要一个“眼睛长得像他”的孩子,而吓得在爱情中落荒而逃的“爱无能者”。
但是在这次执教由残障人士组成的“los amigos”(朋友)篮球队过程中,却让他的世界发生了更多的改变。
本片有三点让我比较欣赏, 首先是,非常大胆的使用了唐氏综合症患者本色出演。
唐氏综合症最早叫“蒙古症”或者“蒙古痴呆症”,因为英国的约翰唐医生发现他的病人的面部比正常人较宽,眼睛小而上挑,看起来与蒙古人种有类同之处,在现今医学界认为这种叫涉及种族歧视而不再使用。
(出自维基百科)由于各国患者的面容有相似的特征,唐氏综合征病人也被称为“国际人”。
大家可以发现各国的唐氏病患者其实身高和长相都是非常相似的。
患者通常的智商就在八九岁之间,也就是说他们是有轻度至中度的智力障碍。
目前唐氏综合症是无法治愈的,患者大概能活到59至60岁左右。
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让这群唐氏综合症患者本色出演来向人们证明他们不是笨蛋的行为更有说服力。
片中俱乐部负责的老头儿说 “他们拥有的只是“相对“普通人来讲的其他才华”,比如它们可以准确判断天上的飞过的飞机是哪个航班。
他们也可以组建乐队,修机车,如正常人一样从事一些简单地工作。
有时候,他们甚至比正常人还要拥有更多的诚实,包容这些品质。
他们也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会“怼人”, 甚至可以拥有极高的情商。
在故事结尾解当教练不能履行继续执教的诺言愧疚的不辞别被发现的时候,这群“残疾人”并没有埋冤,有的只是感激。
此时教练这个硬汉留下了夹杂着羞愧和感动的泪水,他们会争先恐后巧妙的化解尴尬,“一定是Manuel抱他太紧了”,“不是的,他是过敏吧,我有时候也会过敏流泪”。
其次,是本片的语言和情感处理非常到位。
看过西班牙电视剧的人都知道, 西班牙电视剧中经常充斥着板鸭人民唠唠叨叨的家长里短,无休无止地吐槽和国骂,这也曾经是我看不下去西班牙电影和电视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连《纸钞屋》这种抢劫印钞大楼的炸裂剧情都能拖泥带水到让我弃剧。
然而在这部“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影片中,可能也是由于这些“智障残疾人”的特殊身份,所以对话都是简洁直接,掷地有声。
一切都是干脆直接,并没有刻意的煽情。
片中的情感处理是非常明了的。
教练和残疾人队员是一种“互相治愈”的关系。
教练是一个“爱无能”的人,明明有一个深爱的女友,却害怕给予承诺,一味的逃避。
童年开始父亲形象的缺失使得他成为一个“父亲”患有深刻的恐惧。
而在执教“los amigos”朋友之队的时候,他却对这帮“成年孩子”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责任心,与队友之间建立了“信任”,最终带领球队走向国家联赛的决赛。
在这个过程中,Marco也最终克服了自己不能做一个“父亲”的恐惧。
而对于这帮特殊的球员们来说, Juanma克服了对水的恐惧爱上了洗澡澡,害怕被抛弃的恐惧被“守信”和“负责”的治愈, 所有队员的在篮球比赛中获得了快乐,他们获得了“理解和尊重”。
片尾他们感谢教练说“你像普通人一样对待我们”,这也是所有残障人士的心声,渴望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正常的对待”和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最后,想说的是这部片子的剧情看起来是个俗套“篮球追梦故事”,但是传递的价值观却一点不俗。
在国家篮球联赛比赛决赛中,“朋友队”最后一个三分球并没有奇迹般地投中夺得冠军。
但是在获得第二名之后,他们却开心的和第一名的“矮子队”们相互拥抱祝贺,高喊我们都是冠军。
是的,我们的生活不是励志剧,并不是那么频繁地被幸运眷顾,而重要是的不放弃去努力,享受过程突破自我的过程。
比赛结束后,大家在海滩上庆祝,嬉笑,打闹,教练一番肺腑之言表明会对“los amigos”不离不弃,本以为故事会在这个画面美好的happy ending中结束。
然而导演确没有放弃最后一个表达的机会, Marco接到电话后毫不犹豫的选择去更好的球队执教,在俱乐部却愧疚地连亲自”告别“的勇气都没有,本来打算偷偷溜走,反倒是这群“成年小孩”们的包容和理解宽慰了失约的Marco。
也许“相对而言”,他们才是我们被教育的“诚实,包容,遵守约定”的正常人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日记人】,欢迎关注和交流!
关于篮球电影有很多,有人为种族歧视发声;有人和动画人物为伍;还有人教打球的同时也教做人,而今天推荐的这部篮球电影更与众不同。
它是关于一位不完美的教练和一群特殊的队员们,它就是电影《篮球冠军》。
教练马尔科原本是在甲级联赛俱乐部担任助教,因为个性傲慢和主教意见不和在球场大打出手,借酒消愁的他又因为追尾警车被法官判罚三个月的社区服务。
他被分配到了体育中心担任篮球队教练,遇见球员们的第一天就让马尔科崩溃,原来这支队伍的球员们都是精神残疾者,连基本的篮球知识都不了解,甚至传球都无法接住,更不要说参加比赛了。
好在体育中心有一位老管理员,帮助马尔科认识了解这些球员,虽然他们有些精神残疾,但每个人都热爱篮球和生活。
在和球员们的接触中,他们彼此熟悉相互走近了对方。
球员们从开始场上发呆茫然,变成了有序的进攻和防守,曾经刚刚踏入比赛门槛的他们,向总决赛的现场发起冲击,并赢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冠军"。
相比较这群球员们的转变,教练的变化同样不小,在来到这个体育中心前,易怒傲慢早已成为他的标签,与爱人的关系也有所不和。
当第一次面对这群特殊的队员们,马尔科就想放弃觉得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为了不坐牢只能硬着头皮上。
可随着训练和接触的增多,马尔科发现,这群人反而更快乐更单纯,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掖着,喜欢你就说,有意见不和也立马讲出来,马尔科被感染,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曾经的偏见早已抛至脑后,不但教他们打球,更像是一位父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们。
教练还帮着球员克服内心多年的恐惧,当然他也成功的与爱人和好如初。
原本只需要服务三个月的教练,多干了一个多月,早已和球员们融入在了这个球队。
但人生总有分别的时候,马尔科不忍心亲自告诉这群队员们,独自一人默默走出球馆,孰不知这群可爱的球员们就跟在身后。
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语,但朴实的话足以表达对教练的感谢与喜爱。
此时的马尔科内心才明白,原来自己才是球员,这群"教练"教会他如何去与生活拥抱,始终保持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球员的扮演者也是智力障碍人士,本色出演的他们同样也是种感动,在圆了自己演员梦后,他们开心得如同一群孩子。
正如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一样,有时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也许遗憾也会变成快乐,不是非要桀骜不驯才是有个性,拥抱生活并享受它,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冠军"。
本文为【电影日记人】原创,欢迎关注,一起来和我聊电影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非常好的合家欢电影。
首先说一下,本评没有任何剧透,大家可以放心阅读。
同时告知一下,本片没有任何不易画面,适合所有年龄段。
1)电影选材极为特别,像开胃小菜,别有一番风味,特别对喜欢或参与、关注篮球的家庭来说,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豆瓣7.3有点偏低,我认为可以提高到7.6分左右。
2)我也是一名篮球🏀教练,兼职的初中篮球队教练,虽然不可能有剧中教练的经历,但其中的一些思想体验是感同身受的,我也需要在带队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也有和队员说再见的时候,我也在带队努力训练和拼搏,虽然2019年名次垫底,但我要争取要拿下明年区赛的冠军🏆。
3)本片是一部喜剧,情节非常自然柔和,同时在幽默之中能感受到深厚的欧美文化底蕴。
4)剧中对教练感情生活的描述,看似轻瞄淡写,仔细回味,其实是很多中年家庭常常出现的夫妻情感问题,就是话不投机两句多,很多家庭的夫妻双方都总是习惯性的很难交流,看完这部电影,我相信很多夫妻会相拥一笑,重新回到年轻时轻松愉快的心态。
5)片中胡必安战胜恐惧的过程,其实是很多人都需要经理的心路历程,值得好好回味。
6)本片的特型演员演技一流,不得不佩服。
7)欧洲的人文关怀层次值得我们国家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竟然真的有这样的联赛。
8)虽然片中演的是一群智障球员,但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2018年西班牙本土票房冠军电影👍,强烈推荐给大家。
9)最后,其实本片还有一个更让人感动😹的内容,不过我认为有剧透的嫌疑,应该是看完电影之后在交流的东西,就在这里说了!
10)友情提示:请不要看音译版,这个一定需要原汁原味。
马尔科·蒙特斯(哈维尔·古铁雷斯 饰)是一名篮球教练,是ACB(西班牙职业篮球甲级联赛)重要球队的第二教练,但实际上自从他被烧伤后,他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都变得傲慢和无礼。
在ACB的比赛中,因为与第一教练的一场争吵,他从体育场被解雇了。
晚些时候,他完全醉了,驾向撞向一辆警车并因此被捕。
在审判中,法官让马尔科决定选择一项惩罚:在监狱度过2年或提供90天社区服务。
马尔科选择了后者,不情愿地开始训练一支由多名精神残疾球员组成的名为“Los Amigos”(朋友们)的篮球队,并得到了他们在这认识的社区中心主任老朱里奥的帮助。
而同时马尔科试图挽救他与索尼娅的婚姻,这时候索尼娅却厌倦了马尔科关于生孩子的借口......
最后一球杀死悬念,稍感遗憾,但看到这些乐活派的欢庆后,不觉深思追逐这排名,我们在竞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篮球,在这部影片中褪去名次和等级,于创造性上显光彩,于立足点处放光芒,帮助弱者找到价值,寻找团队认同,赢得鼓励和赞美,带给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这或许就是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的伟大之处。
比改编好一些,真的不喜欢拿残障人士开玩笑做喜剧点缀,有种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不适感。
不喜欢《热血》里男主的腿是义肢这个设计,讨厌攀比苦难,同样是残障人士所以就可以对残障人士挖苦讽刺为所欲为了吗?
相反这个戏里男主的母亲角色特别好,她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女性,关心爱护自己的儿子,但是不过分苛责他,只要他快乐就好,哪怕是第二名也很好。
男主在母亲这里,在这个特殊的篮球队里,在爱人这里都找到了自己。
而且电影也没有绑架男主,让男主作出留在这里继续当教练的选择,而是真正的尊重,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
虽然很多镜头以及剧情设计基本算是照搬照抄了,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行为动机,情感递进,都是一个个细节拼凑叠加出来的。
原版的这种鸡汤其实也不是我的菜,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喜欢原版。
实际上,简中改编的版本由于过于难看,我才想着看一看到底什么烂片子值得开心麻花改编,看完了之后,只想说,不如不改。
起名,是个技术活,对于电影来说,犹为如此。
电影名的好坏,基本决定了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但有些片方就是心够大,在起名阶段直接选择放飞自我或是放弃治疗。
比如著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直接把潜在的观众扼杀在听到片名的瞬间。
众所周知,烂片名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引进片。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强行翻译就显得极为致命。
港台地区,堪称片名翻译届的鬼才。
举个例子,2012年法国著名悬疑电影《登堂入室》,直接被翻译成了《偷恋隔篱妈》。
Excuse me?
这是哪里来的三流情色小说吗?
盖·里奇的cult神作也没能逃出魔爪,《两杆大烟枪》竟然被翻译成了《够姜四小强》,所以,这是个蟑螂特工片吗?
而正儿八经的特工片,《史密斯夫妇》更是翻译出了动态感的《史密夫决战史密妻》,绕口令都来了。
相比之下,我们大陆就很稳了,基本采用无功无过翻译法,绝对不整创意联想,老老实实逐字翻译,哪怕毫无趣味,比如《篮球冠军》。
上周,春宵就推荐了这部西班牙票房冠军,结果得到的反馈是:听介绍很感动,看片就算了吧,这个片名听上去就很俗套……拜托小孩子才选片名,成年人只看体验。
所以这一次,春宵带着真实的观众反馈又来了。
上周末,大象的观众已经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一部2018年的西班牙现象级电影。
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是:感动。
不少观众纷纷到豆瓣留下好评。
在这些评论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来自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小观众,他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他的观后感。
而片中扮演曼努埃尔的演员,也正是孤独症患者。
曼努埃尔,在片中是沉默寡言的小王子,他喜欢手指转球。
似乎只要专注地盯着指尖的篮球,世界上就只有他一人。
他常常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着最最严肃而深刻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冷不丁地开口问出来会显得有些直白而傻气,比如:你爱我吗?
他曾经在训练中,突然打断教练开口问:“你爱我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笑得像个孩子。
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曼努埃尔也渴望得到爱。
如果说,孤僻是曼努埃尔性格的一部分,倒不如说这是他出生的一部分。
他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也就是我们说的孤独症。
他出生在保加利亚,被一对西班牙夫妇收养。
少数族裔加上残疾的双重身份,让他倍受歧视。
他与这个世界隔着一堵高墙,他不能理解外界的事物,而墙外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跟他沟通,这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为被爱而奋斗和挣扎。
可是高墙,一直树在这些心智障碍患者的世界里。
残障人设施、服务的缺失,让他们没办法作为一位社会公民享受应有的公共设施。
而歧视和偏见,更是让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被他人的刻板眼光所束缚。
而这样的眼光,甚至延续到了《篮球冠军》这部电影的宣传上。
当初我们以为这样的故事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兴趣:真实的智力障碍人士出演的温情喜剧,而且已经有了市场验证,西班牙票房冠军。
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观众主动选择错过这部电影。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智力障碍”这几个字,哪怕这是一个医学上的名词,在大多数人眼中也构成了天然的壁垒。
毕竟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侮辱性词汇。
在百度搜索“智力障碍电影”,跳出来的第一条是“12部高评分烧脑电影推荐 看完后感觉自己像个智障”。
智障、甚至智障儿童这一类本没有情感倾向的词语,在网络使用习惯中变成了赤裸裸的讽刺。
于是在小伙伴们的建议下,我们把“智力障碍”这个词,换成了包容性更强接受度更高的“心智障碍”。
但善意的回避,并非打破高墙的方法,绕过高墙,高墙犹在。
关于语术的使用,其实在电影《篮球冠军》里也有类似的讨论。
影片中篮球教练第一次知道自己要教一群心智障碍患者打篮球,他的本能反应是:什么,教白痴打篮球?
“白痴“这个词,如此刺眼,当然不能公然这样描述。
但教练很疑惑,为啥就不能叫”白痴“了,以前我们都是这样称呼,怎么就现在就成了不礼貌了。
而且西班牙还有传统节日”白痴节“。
怎么现在直呼这个词就成了忌讳?
这个社会怎么突然就如此懂得人文关怀了?
这样的争论,在影片中两次出现,一开始春宵仅仅以为这是作为影片的笑点存在,是对于教授固执人设的铺垫。
后来才明白这反复强调之后的含义。
它讽刺的是道貌岸然的现代人,影片中,从“白痴“到”心智障碍“词语的更换,并没有真正改变大多数人的偏见,所谓的人文关怀仅仅停留在文字游戏的层面。
这样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在许多少数群体、弱势群体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上。
本意是想通过称呼的改变引起思想观念的改变,这本应该是改变的开始,没想到却变成了改变的结果。
而高墙犹在。
豆瓣评论上有一条评论让春宵深感触动:
这一条留言无疑这也是篮球冠军在国内遇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影片注定无法博得所谓“高端影迷”或是主流电影媒体的喜爱。
因为面对这样敏感的题材,似乎要更加小心翼翼才行。
心智障碍患者面临的现实困境极多,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也非常广泛。
那么,保持严肃是对待这类电影的基本态度,甚至也应该是拍摄这类电影的基本态度。
《篮球冠军》心智障碍人士+喜剧的设定不就是在消费他们的缺陷吗?
这样的电影肯定不能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难道心智障碍的选题之下,只能拍摄个人苦难,讨论尖锐的社会问题,不能有笑有泪,甚至相互自嘲吗?
今年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影片当中,有一部春宵非常喜欢,名字叫《滑板少年》,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从小玩滑板长大的三个孩子:一个黑人一个亚裔一个白人。
片中有一段非常“政治不正确”的场景:他们互相开玩笑,称其中的黑人小哥叫“黑鬼”,黑人自己也这样自嘲,几个好兄弟一边喝酒一边笑瘫在沙发上。
“黑鬼”这个词,在这里没有恶意,只是好朋友之间互损的玩笑。
在真实的善意的语境里,连种族问题都可以是轻松的。
《篮球冠军》也是一样,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出演影片的残障人士,他们的真实生活和他们在影片中所饰演的角色几乎都有互文。
那些让我们无数次开口大笑的,就是他们平常生活里可爱的特点。
影片中,无论什么时候都挂着微笑的耶和华,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
他的家人说,微笑就是他的生活哲学。
而影片中看似夸张的他业余时间唱重金属摇滚的段落,也是真实的,他是个绝对的摇滚乐迷。
而片中扮演教练的哈维尔·古铁雷斯,他自己的孩子也是心智障碍患者,所以他才能在影片中展现出如父亲一般的教练形象。
《篮球冠军》就是一部简单的善良的传递爱和温暖的电影。
他是边缘人群电影的另一种成功可能性。
面对敏感话题,脱敏是必经之路。
因为所有被定义的弱势群体,都是为了撕掉标签。
当弱势群体变得不弱势,边缘人群变得不边缘,严肃话题可以不严肃,那才是我们打破高墙的一天。
简单明亮快乐的喜剧。很奇怪,像西班牙这种犹如盛夏时分好友们汗流浃背坐在一起喝着冷饮说说笑笑的氛围是北欧地区的同志们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当然北欧的冷幽默板鸭们也不会。6
又好笑又感动 开头还有上赛季CBA中段被广东裁员的法国球星埃德温 杰克逊客串
虽然剧情一般,但可以放松工作后心情,比什么狗血烂爱情片强上100倍!
作为喜剧并不觉得好笑,作为体育片也太敷衍了事了,最后的价值观输出也牵强俗套生硬。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翻拍?
套路还是太熟悉了
打的不如智障好,还没有智障快乐
【7】很低级的电影。却是很高级的戏剧,大抵是开心麻花这辈子做不出来的那种,人文环境关怀且由内而外自发的扭曲的戏剧。很简单,很白目,但足够动人。始终没有专门为了煽情而刻意去拍人物强硬的情感转变。人物未曾跳出自己的完美的立场,而是适当地从俯视到平视的给予照顾。就像这个电影:成功固然是重要的,胜利的滋味是属于冠军的,这是正常人的思维。但第二名,对于它们也是冠军。
好看的常规操作套路电影,没有得冠军的反套路结局还挺不错的。整个片子有一种轻松诙谐的意趣,星期一早上一人包场,笑得肆无忌惮。
多亏蒙太奇,智障们的转身三分,抛投三分,胯下换手上反篮个个秒杀库里。嗯,西班牙选送这部片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定是为了嘲讽勇士王朝。
3.5 即使失败也很美好,这不是什么虽败犹荣,而是享受这一切,“有你们真好”。
设计桥段过多
笑中带泪的老套剧情,不表。人这种生物,最善良也最恶毒!不可说不可说😶
剧情挺励志……第二最好也不错哦!
挺有意思的,但是后面的蒙太奇其实有点过长了,倒不如把篇幅放在故事和人物上
21年6月22日
“什么叫智力性残疾?是指轮椅上的知识分子吗?”故事和台词亮点是不少,但全片西班牙狗血肥皂剧质感是什么情况呢?……
专注一件事是会开心的
套路合集,节奏有很大的问题,铺垫太过于冗长,训练的段落又太流水账,高潮部分又缺乏力度。不太明白为啥要选这片子申奥,难道是价值观的输出?喜剧的部分不太搞笑,励志的部分又不够传奇,中规中矩的类型片处理思路。演员还挺出色,两星半。
没啥好说的
虽然弱势群体题材惹人眼球,但获得戈雅桂冠有些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