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寒潮降临的夜晚,看了一部跟雪有关的电影。
如鲠在喉的思念,克制的情愫,被小樽冬日厚实的雪深深埋在地里。
第二天又读到白队写的句子,“每个人都是可以下雪的”,对电影的理解忽然又深了一层。
原来她们每个人都在下雪。
被命运强压的允熙,逃离故乡的淳,想要了解母亲的新春,守着咖啡馆的姑姑,暧昧着告白的凉子……每个人心底的暗涌,都被雪一片一片盖住,寂静无声。
·电影里,姑姑问了三次,“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啊?
”一次是开头,她帮淳寄出那封写了二十年却始终不敢寄出的信。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而淳的心里早已有厚厚的积雪,厚到她会以近乎刻薄的态度拒绝凉子的心意;厚到只能把允熙拍的自己放在书柜里珍藏,反复做着有她的梦。
一次是中间,她和淳在家门口铲雪。
就在这里,允熙差点遇见淳,却心下一慌,躲了起来。
像从前一样,她从她身边跑开了。
回程的车上,允熙眼眶全红,泪水止不住地流。
一次是结尾,她在雪地里等淳回家。
那时的淳刚和二十年前的恋人重逢,两人在结冰的河边并肩走着,谁也不知道她们之间说了什么,两人的对话成了永远的秘密。
·所以雪什么时候才会停呢?
也许在新春默默安排这场会面的时候,雪就开始消融了吧。
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新春就像一缕柔和的风,给所有正在下雪的人带来一丝希望,希望她们各自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没有在一起,但是幸福的,就很好了。
正如苍茫宁静的小樽,早晚也会有春天到来。
如果《季节与季节之间》是成长与成熟之间的懵懂和试探,那《恋爱谈》的故事,便是二三十岁的时候放肆勇敢的爱和恨;而《致允熙》,则是三四十岁往后的克制和隐忍。
大概,能有多爱就能有多克制,爱有多深就能多隐忍吧。
《致允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句话概括,大概可以理解为助攻姑姑和助攻女儿,分别为自己的侄女和妈妈操碎了心,为两人安排了一场久别重逢的见面。
妈妈喜欢的人,靠近的时候,会有一种好闻的味道。
侄女写信的人,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边。
姑姑寄出了侄女的信,女儿看了妈妈的信。
借着毕业旅行,女儿和妈妈来到了姑姑和侄女所在的小镇……网络通讯发达的当下,似乎很容易和相距遥远的人保持联系,空间的距离也被无形斩断。
但其实,一旦切断了信号,也就失去了所有的关联。
而两个人如果刻意不去联系,即使知道对方的地址,也会许久无法相见。
不是我在你家门前的进退两难,而是从心底就决定的避而不见。
当距离由远到近,当我终于决定走向你,朝着你的方向望一眼,我们在时空中的此地与他乡,纵然岁岁不见,也念朝朝平安。
温暖的是,总有人是爱你的,她们会给你一个拥抱,她们也会关注你内心的落寞与渴望。
女儿终于安排了这场相距二十余年的见面。
侄女纯和妈妈允熙,一别,二十年。
你是否想象过和日夜挂念的人久别重逢的画面?
想象中那似乎会是一个激动,不知所措,甚至痛哭不止的画面。
而实际上,关于重逢的演绎,电影里,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力。
我们的东坡居士,也有过这种难以忘怀的别离和思念,所以早就料得了“纵使相逢应不识“的相见,而结果,也毫无意外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时间仿佛静止了,由漫长的每一天,每一个24小时构建的二十年,都因为我们面对着彼此的这一刻,瞬间消散。
好像曾经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存在,只是为了把我们推向彼此的这一刻在积蓄力量。
坚定的爱和喜欢,想念和牵绊,到了这个年纪,并不再执着于必须日夜的相守相伴,而是我可能会来到你的城市,我可以收到你的消息,足矣。
足以让我们开始崭新的生活,足以让我们释怀并重新拥抱二十年来彼此默默的牵念。
《致允熙》实在是一部温暖的电影,里面每个与允熙和纯相关的人物,给她们的都是爱、陪伴和理解。
新春理解妈妈,能够感受到她的孤独,所以她竭力安排这场会面;前夫也感受到这份孤独,幸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酒鬼或者坏人,而是一个憨厚踏实的男人,他是愿意默默守护的,但他也终究给她自由。
新春祝福爸爸新的开始,允熙对这个消息更是释怀和解脱,她给不了这个男人想要的,所以她真心祝福他未来好好的。
而他,太理解了,他的幸福,对允熙而言是真正的释然和解脱。
他也必然是有千言万语的,最后却都化为一个字。
姑姑和纯住在一起,虽然她也需要陪伴,但她也一直陪伴着纯。
这不是一件事,但这是一件温暖的事。
新春和男朋友青春浪漫的恋爱,像是雪地里冒出的一支嫩绿的芽,象征着新生与活力;而允熙和纯的故事,更像这个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暖烘烘地照进心里面,代表着关注与守护。
纯向来坚定对允熙的感情,所以她对别人的情意拒绝的干脆利落。
允熙不会再落寞地抽烟,在角落里把孤独上演。
她,终于笑了。
岁月静好,每个时刻都可以重新开始,重要的是,我知道你的消息,我们都很好。
二刷《致允熙》,和寒一起看的第二部电影(名字似乎和影片情景很配🤭)这是一部比冬天还要冬天的电影,适合窝在被窝里看。
整个影片充满着情感克制与隐忍,虽然叙事节奏很慢,但情感描绘很细腻,还有独特的意象运用,加深了女主间跨越这二十年的绵绵思念。
导演将信、雪、月、烟、猫等意象融入在影片中,使得整体氛围更加清冷、孤独,也让我对角色情感更加有共鸣。
虽然描绘的是同性情感,但其实深入探讨了女性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情感时的挣扎,而允熙在影片最后也逃离了过去的束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与坚强。
信是贯穿全片的最重要的意象,比起需要对方的回应,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寄托更加重要吧。
“这雪什么时候会停啊?
”当新春来临时(允熙的女儿叫新春)。
雪与月都象征着孤独、冷清,而小樽的冬天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宁静。
允熙最终都没有寄出的信的最后一句写着“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这大概是那个寒冷的冬日里,最暖的一句话。
“信末,我的梦里仍有你。
”常年下雪的日本小樽市和一段一直一直断不掉的思念。
二十年间身处无助时总会想起对方吧,想知道你最近过的怎么样,住什么样的房子,做什么工作..即使是知道你有了爱人家庭孩子,我同样会很高兴很高兴,只要你平安顺利幸福。
在电影的最后,允熙也要将自己写的信寄出,她说需要一些勇气要再勇敢一些…其实能渡过那样的时代允熙怎么能不算是勇敢。
被父母辱骂送进精神医院,不让家里女孩读大学,表示愧疚的礼物只有一台小相机,后来哥哥给她介绍了对象,她终于像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了,结婚生子。
而允熙心里却一直抵抗着承受着一切缠绕在一起痛苦,始终给纯留下位置,那是心里最柔软的位置。
然后在最美最灿烂的梦境里她们相遇携手看月亮然后一同淋雪到白头。
如果像这样,爱着几十年。
而我们就像老派那样见面,约会,散步,看看月亮。
后来想一想两个人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是如今谁又能像她们一样,在心里一直依恋惦念着彼此,一直做着有对方的梦。
月亮无数次阴睛圆缺,而她们一牵挂,就是二十年。
而所有的爱就像小樽的雪不停歇,也像小樽的雪,一样纯白干净,一层一层的铺在路上,也铺在她们心里。
我的梦里也有你。
这句话作为电影的结尾,真是杀伤力极强,两个爱人,在20年间,有多少次梦到过对方,又在没有对方的现实中怅然的醒来,还好她们最终还是又见面了。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再没有歌词能够这样精确的写出两个曾经相爱过的人的再次见面,回忆允熙和润再相见的场景,自然就想到了陈奕迅这首好久不见,两个人肯定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过对方现在的样子吧,因为太久没见,想说的话太多,一时却不知道先说什么为好,只能感慨一句我们已经好久没见了,思念的情绪经过时间的发酵,浓郁到没办法直接饮用,只能不断的加水,一点点稀释,中和成现实能接受的浓度。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思念一个人,反而害怕跟对方相见,那个害怕里包含太多的东西,会担心时间改变了彼此,会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好,会担心对方好不好。
因此允熙在第一次在家门口见到润的时候,她匆匆的躲避起来了,即使离得很远,也用手捂住嘴巴,不敢呼吸,怕自己的激动的情绪被对方察觉,这份顾虑有20年时间的沉淀,也有少时情感被现实的锉磨。
因此我总在想,如果没有女儿,两个人会见面吗?
允熙打扮精致的一个人坐在酒吧里,那是她为见对方精心做的装扮,她跟酒保说,我们就像平常朋友一样,见了面,吃了饭,在她家里坐一坐,带着快乐的表情然后忍不住哭了,允熙那一刻的表情格外让人动容,那个她描述的场景,可能是她想象了很多次甚至梦到过很多次的,然而,当她见到那个心心念念的人的时候,却只敢躲在角落的墙后,等着对方走远,这是属于成年人的遗憾。
但女儿还未经世事,还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和想象,会用胶片机拍下美好的事物,会只带一只男朋友修补过的手套,女儿和妈妈朝夕相处,最知道妈妈的孤单,陪伴着妈妈成长的日子里,她会疑问,妈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她到底为什么而活,当她收到那封日本寄过来的信,掀开妈妈曾经生活的一角,她隐约的觉察出,那个就是妈妈丢失的东西,所以,她很努力的想给妈妈带去快乐和幸福。
很多女儿可能都有这种同感吧,如果生活中的妈妈是忍耐又不快乐的,她们会期待成为妈妈的保护伞,为妈妈做一些什么,女儿说我以为有我的陪伴你会好一点,却发现自己一直是你的负担。
允熙在那一刻选择了装睡,她没有去安慰女儿,不是她真的觉得女儿是负担,我觉得是生活的压力和悲伤压在身上太久,她已经无力去温暖自己和温暖女儿。
回到电影本身的题材,东亚的女同群体,被无视,被压抑到不存在的群体,即使现在lgbt群体更多的被大家知道,女同,尤其是亚洲的女同依旧像是活在上个世纪,仅仅因为允熙说她喜欢女生,家里就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年轻的允熙那时候该有多绝望,我们从哪些片段中揣测,如果她没有跟哥哥接受的男人结婚,也许她甚至都没办法从精神病院出来,允熙的家庭是多么封建和窒息,因为受过的这些苦,也因为觉得自己结婚是一种背叛,所以允熙在此后的生活中一直封闭着惩罚自己,也许她有时候也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会想用自我惩罚来逃避这种原罪。
庆幸这个电影里有姑姑和女儿的存在,让她们是个20年又重新相遇,也庆幸这部电影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不然真的要在现实中哭死了。
两年前第一次看,昨晚又看了一遍。
虽然从海报到宣传都明确的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述同性之爱的电影,但看后我发现两位女主之间爱情的描写并不多。
禁忌之恋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电影实际要讲述一个通过自我认同去完成与自己更好相处,与周围人更融洽相处的故事。
允熙的孤独。
通过影片最后允熙给淳的回信我们知道,当年允熙与淳的爱情经历了来自父母和社会近乎疯狂的打压(允熙曾被送去精神治疗),上大学的机会也让给了哥哥。
可以想象,十几岁的少女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她很难不自我怀疑,产生自卑心理。
于是允熙表面接纳社会安排给她的一切“应该做的”,内心却无比痛苦挣扎,但同时她又缺乏反抗精神,因为她找不到自己在这社会、在家庭、甚至是在自己心里的位置。
淳的来信打破了这一切,新春发现了妈妈孤独的原因(秘密)。
新春总觉得妈妈孤独,年幼时的她以为留在妈妈身边就可以抵消她的孤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看到了妈妈日本“朋友”淳的来信,她才明白原来妈妈的孤独并不是有自己陪伴就可以缓解的。
于是,善良可爱的新春邀请妈妈一起旅行,她想帮助妈妈正视自己的感情,接纳自己的内心。
这趟小樽之旅,其实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母亲和儿女之间。
允熙感受到女儿对自己的爱和理解,尤其是女儿对她和淳之间感情的理解给了允熙巨大的鼓励,让她终于不再自卑,不再自我怀疑,勇敢的正视自己。
女儿也感受到允熙对她的爱与关注,一直沉默又孤独的妈妈原来知道自己抽烟,也知道自己有男朋友,只是在等自己主动告诉她。
淳的孤独。
通过俩人来信我们知道,对待和允熙的感情,当年淳是勇敢的那一方。
所以淳的自我认同困境不在同性之爱,而是维系亲密关系能力的缺失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自信(淳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母亲是韩国人)。
淳对父亲的死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和一直在韩国的母亲也没有联系,和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的姑姑连拥抱也是尴尬又奢侈的事情。
所以,淳对允熙的爱其实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那刻。
淳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因为那时的她比起现在更勇敢、更坚定、更有爱的能力。
给允熙写信是淳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信里的她温柔、诚实、对爱充满渴望,仿佛是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现实中她更多的是用冷漠包裹自己。
允熙的女儿和淳的姑姑都是天使般的存在。
她们接纳亲人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她们包容亲人孤独又落寞的气息,她们一个悄悄寄出“不打算被寄出的信”,一个勇敢谋划“不期而遇”的相遇。
电影的玄妙之处在于,我以为结尾处允熙的回信是与淳见面之后,其实是发生在小樽见面之前。
就像谜底被揭开一样,我突然明白了允熙为什么会买了好看的新衣服,为什么即使辞职也要去小樽,因为她知道女儿早自己一步看了信(回信时还不知道),当女儿邀自己一起去小樽时,允熙就明白了她的意图。
允熙是带着找寻自己的期待踏上去小樽的旅途的。
讲真,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或者非传统意义上的),这是一部关于寻在自我的电影。
你爱谁不那么重要,因为爱她,你得到的感受才重要。
可能是孤独的,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没落的,可能是激情的。
就像我爱全度妍一样,那份爱算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一份精神的体验。
如果想她比和她在一起更快乐,那也未尝不可。
这部电影的节奏太舒服了,像一汪清泉缓缓的从心底流淌而过,适合冬日的下午,泡上一壶茶,窝在被窝里静静看完。
看小樽的雪,看压抑了20年的情愫。
女主人公允熙那封或许并没寄出的信里说她的后半生就是她的折磨,她从未放过自己。
这场女儿刻意安排的相见之后,女儿要去首尔上大学,她也得以离开了那个束缚了她半生的地方。
开始尝试做想做的事,在饭店门口她终于露出了由衷的笑意。
她放过自己了,真好啊。
那困在各自故事里的我们,什么时候能跟自己和解呢?
二刷了「致允熙」大雪和月亮贯穿始终。
影片一开始,姑姑悄悄去寄信给允熙时就说了: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呢?
倾慕纯的凉子在陪纯散步的路上说:今天的月亮好美啊(P.S.:凉子的猫名字叫小月,是純起的名字)
这是新月吧?允熙和女儿准备去泡温泉的那晚在街上看到有人在看月亮
雪与月亮,不过这顶多是个弦月吧?
纯和姑姑在门口铲雪,姑姑看着月亮又感叹:这雪要下到什么时候啊?
此时,特意给了月亮一个镜头
这是凸月吧?终于,在允熙的女儿和纯的姑姑撮合下,两位二十年前的恋人在月下见面了。
允熙的眼神太有戏了
久别重逢的恋人啊,一句好久不见抵过了千言万语之后两人背影渐行渐远直至黑屏黑屏停顿时间挺长的,我一度以为卡住了然后就出现了满月。
接着纯和姑姑的背影出现了,姑姑看着天上的月亮说: 这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啊?
月又圆了不管停在哪里, 有人在等你,才敢夜路远行。
看,整部电影中,月亮从缺到圆,人也从散到聚。
她们的每次抬头看月亮,我脑中都会闪过一首BGM---《离人的月亮》月又圆了不管停在哪里,有人在等你,才敢夜路远行。
老人说看月亮总有阴影,是离开的人种下森林。
当某天我们不在一起,当我又想你,你住在月光里,陪我在黑暗中流浪飞行,而思念给我勇气。
人们在月光下想念彼此,是思念最古老的仪式。
。。。
(影片來源見截圖水印)
这是一部看完无比舒服的电影,就像生活一样,总是有遗憾,有痛处,但温暖又时不时会闪现。
干净的画面,简短的对话,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仅仅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回忆和秘密中度过一生。
虽然影片以允熙和淳的爱情为主要线索,导演并没有参杂回忆,整部影片非常流畅,好像在告诉我们,过去的情感是属于她们的秘密,我们只能意会而无法透过荧幕窥探到。
两个人即使在日本见了面,导演同样没有告诉我们她们会说什么,影片只是用信的方式交代两个人互诉心事的爱意和影片的信息。
我们总是在猜,20年之后她们会说什么呢。
这是秘密。
实际上,除了允熙和淳犹如雪落下般安静纯美的爱情让人动容,影片中允熙和女儿、丈夫和父母以及淳和姑姑、父母之间的关系都让电影更为细腻且真实。
父母一直想知道孩子的秘密,就像允熙知道女儿会抽烟,也一直有男朋友;而女儿却很难猜透看起来如此孤独的妈妈到底有什么秘密。
在这个电影中,导演很巧妙的置换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每天朝夕相处,看似严肃的爸爸妈妈,他们年轻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
初恋很幸福么 为什么会分开 他们喜欢过同性也说不定。
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了解到。
在看到女儿一点点触碰到允熙的秘密时,虽然没有完全揭开,却让我感触颇深,母女俩终于可以笑着打雪仗,彼此安慰,接受对方的不好;因为当她慢慢触碰到妈妈的秘密时,才感觉离允熙这个人,而不是身为母亲,更近更有温度。
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维系亲密关系的不易,这也是她和小男友这条线存在的意义。
彼此既是照应也如同伙伴一般,在你走过的路上继续探寻着爱这个难题。
淳和姑姑更像是相互依靠的生活之友,没有姑姑勇敢的把淳的信寄出去,就不会有后续温暖的相逢,姑姑和女儿是这份爱的推力者,一个年老但已看透人世间的种种,在我看来,姑姑是懂淳的,只是在默默的守护着淳的秘密;一个是还未成年的少女,她看不懂太多东西了,为什么结婚会离婚,为什么妈妈一直看起来不开心,她想要获得解答才会选择帮助允熙找到过去。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回忆和秘密里前行着,有些人有幸可以找到分享并珍藏这份秘密的地方;有些人一辈子都困在秘密的深渊里。
允熙最后说,希望自己可以再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
最后🤍Love is Love🤍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女同片的女同片。
在欧美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电视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之后,世界仿佛是平的,消费主力的女性好像拥有无限选择自由,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但恐怕弱势地位的女人,家庭为先的女人,压抑,忍耐,自我规训的女人,这才是我所熟识的女性群像。
逃离故土的纯,选择了拒绝被爱的人生,带着压抑的愤怒,不断想念但又害怕打扰对方而不敢送出第一封情信。
留在原地妥协度日的允熙,躲避着前夫、哥哥,这些男性的围堵,怀着无人可解的悲伤和自责,封闭地生活。
她们有二十年不能磨灭的感情。
她们自我流放于梦境和思念里。
即使跨越国境,在大雪封冻的寒冷和寂静中,火车缓慢前行,进入到梦幻一样尘封的回忆里。
即使允熙穿着新买的大衣,乘车到了纯的家门口。
她们仍然不能见面。
这是一部发生于浪漫故事结束很久很久之后的电影。
甚至连悲苦的人生都走完大半。
仿佛像一本书的番外。
可爱的女儿和浪漫的姑姑努力促成了两人的再会。
太多的遗憾,身为亚洲女性的悲哀,身为同性恋的悲哀。
人不能抵抗环境,就好像不能抵抗小樽常年的大雪。
环境的冷酷在这部电影里便也如此淡化,甚至透出一种静默的美。
哭泣着告别的前夫,免费洗照片的哥哥,甚至帮忙介绍对象的侄子。
他们都出于一片好意。
世界严酷而有序。
但无法得到幸福的是你自己,无法得到幸福,并且知道幸福在人生刚刚开始时,刹那地拥有,永恒地失去,被整个社会合谋杀死。
能做什么?
责备自己,自罪地活着,好像已经死去。
满月啊。
但爱人再难相见。
我常常记得曾经瞥见我妈妈在看完《廊桥遗梦》后满脸泪水。
然后她发现我,慌忙地抹去眼泪,但隐藏不了通红的鼻子,通红的眼睛。
她跟我说小孩子不能看,也看不懂。
很多年以后,发现这是讲述婚后出轨的中年男女,回归家庭,永失所爱。
我隐约知道什么,生活本身解释了一切,但某种复杂的厌恶的悲伤的心情,让我始终没有办法看这部老电影。
为家庭、为现实放弃的爱情,怀抱着遗憾缺失灵魂地日复一日。
这好像就是所有女人们心知肚明却不可说的秘密。
一边冒犯着父权的尊荣,不时因隐秘的宣泄遭受残暴的惩戒,一边舔舐伤口,忍耐着,又最终全部化为羞愧,和对自己的憎恨。
有谁能告诉这些女人该做些什么?
在社会封冻中,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力,剥夺了从事同等工作的权力,剥夺了发声的权力,剥夺了组织社会的权力的女人们,无论是像浪花一样撞上涯岸,还是温驯地卑微地偷生,除了沉默的回忆,她们还能得到什么,还剩下什么?
这是绝望的电影。
满月和回忆里的你,都衬得时光残忍耙耕过的自己如此灰败。
忍耐残缺甚至爱上残缺,这就是女人的命运。
残缺中,女人孕育了下一代的女人。
梦和希望。
不可追的过去和遥不可及的未来。
即是无尽痛苦底色上轻薄的绝美。
希望这些代代相传的诅咒一样的歌谣有不必再传唱的时刻。
从此只能欣赏残月,雪和枯寂。
这是女人们得以继续生活的哲学
重视觉审美远过于重故事和人物,极弱的叙事全靠演技支撑,观影过程中数次暂停和朋友讨论“ta怎么知道xxx?”“ta为什么突然这么做?”人物动机是不足的,角色心理是模棱两可的,微观环境是又温情又残酷自相矛盾的,但画面是必须赏心悦目的,相比起电影更像是一部小樽旅游宣传片。对允熙工作和家庭经济情况的描绘也让人迷惑:一个高中学历的在工厂做临时工人的单身母亲,如何能够负担得起跨国旅游并在小樽住温泉旅馆的费用,还去高档酒吧消费,且毅然决然地搬到生活成本陡增的首尔准备开餐厅。如此虚假又悬浮的“寻获”和“重生”,让作为全片情感主调的、这份极度克制的感情显得不像是对同性爱禁忌之苦的现实关照,而更像是想象出来的自我感动。
再看这种矫情中老年文艺女人回忆录就掐死自己。
韩国人拍的日系风格文艺电影。节奏极慢,是用最大的留白、最大的含蓄、最大的点到即止、最大的举重若轻,来讲那些最刻骨铭心的东西,而它们或者是似有若无地悬浮于那永不停歇的大雪中,或者是作为前文本、位于片子的物理时间之外。我看得有点分神,但我还是想到了很多事。
太平淡了,总觉得现实中两个人错过了20年之后,即使再重逢,应该也不是最初的感情了吧。所以虽然有姑姑和女儿的助攻,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个悲剧
信尾“我也会梦到你”我宣布韩国是东亚三国最会拍女同的😭
横跨几十年的感情,电影拍得很细腻很美。
“冬天的小樽只有雪和月亮,夜晚和宁静。”无论是写信的情节,初恋的故事,抑或小樽的雪,都太岩井俊二了。两位女子跨越二十多年的“情谊”,含蓄又美丽,虽然因为“逃避”而彼此错过,但这份感情一如楼宇间偶然瞥见的那轮满月一般,只是见过一次,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回想起来,当时的美好依然清晰可见。“你是我憧憬的对象,遇见你以后我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用再羞愧了,我们都没有错。”
好淡…好克制…好清冷…好情绪稳定…好崩溃…真的就决定这样用一生去想念吗…
滚犊子吧装什么装
没太看懂这个情感 太隐忍了
是那类看看也行,不看也行的电影。同性情感拍得很擦边,云淡风轻、略带美化地讲讲生活罢。
缺乏情感张力,导致金喜爱的好演技显得没有根基
附言:我也会梦到你。一段不言自明的中年情事追忆,以女儿的视角来推动重逢。其实片名已经将这种暗流涌动的情愫,被生活累倒后的思念和慰藉藏在信纸和笔触里了吧。很多重复和暗合的话语,雪怎么还不停,月亮好美,错过的才是遗失的美好吧。但片子还是寡淡了些,有点洪尚秀的感觉。
景不错,其他无感,不知道画外音是谁,半小时分不清人物关系,弃。
【2023.10.28】被工作日的生物钟弄醒了,很多梦,醒来也感到很孤独,最后在被窝里流着热泪看完了这部电影。平静又克制的表面暗藏着最汹涌的爱意与思念,真实又哀婉动人,不禁让我好奇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这样深沉的爱。
总体来说可以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大 故事和演员都是很好的 导演没发挥好
今夜は月が绮丽ですね, 单向历讲宜初恋,我的梦里也有过你(*^▽^*) ̄へ ̄
1.9和朋友于金色印象看,淡淡的、绵长的调性,很温柔和温馨的一部片子,适合躺在沙发上或者窝在床上观看。从少年到成年之间,既克制又真挚的爱情,让人向往。
雪下得大 人会欢腾,雪下得慢 人却会感觉冷,白皑皑的一大片一大片啊一大片,在重逢的日子里啊 你看看我 我和你说说话 很容易就心安了。没有你的日子其实我也不是不好 只是有了你我会更温暖 哪怕小樽的雪再大 我也不怕了 因为释怀了。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