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信息量很大,刚看完一时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电影情节很简单,故事不复杂,但是我个人脑洞很大所以导致我想法很多,希望大家来跟我探讨一下。
一、人是否有隐私权?
很多人说肯定啊,目前来看,人人都有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但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的隐私权却越来越难以界定。
片中核心观点是分享一切,得到一切。
人不应该有秘密和隐私,这样每个人才会被信任,社会才更好。
影片里的人都是公司员工,也没有提到大众反应如何。
那我们就假设一半一半吧。
1.愿意分享自己生活的人,分享自己隐私的人,会不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答案是肯定的,艾玛因为分享自己的隐私权给公众,结果导致了她的好友意外身亡。
而在影片中,她的好友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给大众的。
现实生活中,当你分享自己的隐私时也许你的大度分享却伤害了别人。
例如:我有一个好朋友张三,他是我一直玩大的朋友,有一次他骗我吃狗肉……结果第二天张三被人肉出来被泼油漆,被爱狗人士追打。
2.隐私权如何界定明星出席各种商演,明星各种演唱会,被拍照,被拍视频算侵犯隐私权吗?
大家都说,不算。
为什么,人家同意啊。
你被朋友拍照片,拍视频,算侵犯你的隐私权吗,不算,为什么,因为你同意啊。
那你拍小偷,拍罪犯,拍聚众哄抢,拍给共享单车加私锁,拍偷情算侵犯隐私权吗?
别人没同意你拍啊你开户外直播吃饭,把我拍进去了,算侵犯我的隐私权吗?
3.你一旦分享了你的隐私权,你还能说被人侵犯你的隐私权吗?
现在游戏主播直播视频会被拿来做搞笑视频?
这算不算侵犯隐私权?
你的社交媒体po的照片,视频,信息被人利用,算不算侵犯隐私权?
二、无缝社交网络时代有多恐怖我们这一代人处于科技发展、社交网络发展的冲刺区,下一代人将进入一个成熟区。
就像影片中的一样,circle公司只是大大小小公司的集合体,一种形象代表。
它代表的就是人类未来的生活趋势。
1.你的社交资料将会被所有人奸视,你的社交网络状态将会影响你的现实交友。
例如:微信加完好友先看对方朋友圈已是常态。
对于朋友圈质量和内容将决定你们的第一印象。
对于没有社交软件和社交资料的人,你的好感度,认同度几乎为零。
现在小朋友间如果没有微信号会不会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微信此类的软件已经把每个人纳入一个社交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所有人都会给你评分,评判你,在看完你刚po的照片或信息后,有的人会点赞,有的人会骂一句傻逼2.你的生活将被这个网络完全掌控假设你是一个外星人来到现在的地球,你出行要打车?
不好意思请装滴滴。
你吃饭买单?
请安装支付软件。
你要交朋友?
请安装聊天软件。
你要看电影?
娱乐?
请安装此类软件。
影片中有一段谈到如何扩大用户群,传统的办法是吸引用户,但是艾玛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把软件变成你的生活必需品,强制品,你就不再需要吸引用户了。
片中CEO说希望我们的用户和美国大选投票用户一样多,艾玛说那就让每个投票的人必须用circle。
现在的软件公司听好了,当你希望全中国13亿人都是你的用户时,那就必须让13亿人不得不用你的软件。
现在这些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腾讯,阿里都全力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张,谁扩张的速度快,谁就有机会活到最后,因为到最后,只有,也只能有一个软件活下来。
当你的生活离不开一个软件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都离不开。
这就意味着,你去了哪,你吃了什么,你看了什么,你干了什么,都将暴露出来,你没有任何隐私,即使你在家,你上网看了什么电视剧,你上网和谁聊天,玩什么游戏都将暴露。
这时候,还有隐私权吗?
在下拙见,望大家指正
《圆圈》(The Circle)是一部由英国女演员艾玛沃森、美国实力男演员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
它讲述了当互联网公司的能力越来越大,甚至超过政府后,由于“社交全透明”引发的社会悲剧和对网络与伦理关系的思考。
女主本是一家自来水公司的售后服务接线员,闺蜜在互联网巨头The Circle工作。
机缘巧合下,女主成功进入该公司,并非常幸运的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展示“社交全透明”的circle用户——除了上厕所、睡觉和洗澡,她所有的生活都会在全球24小时直播,不同语言的人们跟她在网络上互动,并以全息红字的形式投放到她周围。
虽然闺蜜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憔悴,女主却渐渐成为了一个职业演说家,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穿着IT界最为熟悉的针织衫和牛仔裤,毫不动摇地宣讲着circle的企业文化以及最新产品。
circle对社会是有益的,最新的灵魂追踪系统能在20分钟内在全球定位越狱的罪犯。
当这个功能被circle的CEO要求用在普通人身上时,局面开始失控。
女主的发小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他成为了那个平民目标。
在两台无人机的双重追踪下,男孩在开车躲避的途中不小心坠入深渊。
社交媒体对隐私的无孔不入在现实中就造成过很多冲突甚至悲剧。
人肉搜索、隐私曝光、流言诽谤……有的人先要反抗,他们关闭了朋友圈功能,用需要翻墙的ins来代替微博。
他们宁愿与陌生人分享生活,却不愿再让交际圈里的人看见自己的一点隐私。
这是一种被动的保护,一种自保的逃避。
此刻,社交网络已经从冰冷的数据演变成为淬着烈火的追踪器。
如何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政治、这个时代下身与脑的关系、这个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这个时代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在探讨关于“后生命”时值得深入阐释的话题。
其實有很多觀念可以深入討論,但本片都輕描淡寫的帶過、置之不理我覺得問題是整個設定太荒謬1.人當然可以放棄自己的隱私把一切都攤在陽光下,藉此換到便利、權力、利益、明星般地虛榮感...等。
但人活著就會跟周遭的人接觸互動,她在揭露自己的同時也把生活中的無數人拖下水一起被迫揭露。
我一度以為當她說要全日直播時,從此會再也沒有人願意跟她講話、共遊之類的,但居然沒發生,大家繼續開心的跟她一起玩,這太不合常理了2.心境跟想法的轉折太突兀,怎麼差點淹死後就突然變一個人?
難以理解...3.the circle用盡全力想把所有的一切資料都納入系統,居然沒有任何一個人反對,甚至有一絲絲的覺得不妥,這世界也建構得太虛假... 裡面有個觀念倒挺有意思,秘密是謊言、讓罪惡發生,當沒有人監督時就會安心的作惡。
如果沒有任何秘密,罪惡將不復存在。
如此美好的烏托邦世界真的可能出現嗎?
或者應該說真的需要這種透明的世界嗎?
豆瓣评分过低了。
抛开演员、拍摄,为什么会感觉虎头蛇尾?
我想有很多原因,但有一点,起码给我们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
首先毕竟是2017年的影片,这部电影放在当下2020大数据时代,尤其疫情爆发,这个圆圈的使用已接近80%就要闭环了。
那么讨论还剩20%,要不要完成?
怎么完成?
20%里面有5%是人性,是复杂的立体的人性,唯独这部分不可控,始终在100%的人性面前,这只是个科技产品,只是个工具,就像发明塑料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
据说发明塑料的人最终选择了自杀。
我想,大概是人性贪婪,祈求存在感、价值感、甚至很享受当吃瓜群众时随地吐西瓜子的发泄感。
5%的人性,不是用大数据可以控制的,我们需要与世界沟通,我们也更需要跟孤独的自己去沟通连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隐私,而是自我认可和自我享受。
就如在可预测的天气以及在相对安全范围内,划着皮划艇独自仰望星空,这个时候很自在,也无负担。
我们本来就这样生活着,可以自在的生活再当下。
嗯,就让这个圆圈有个缺口吧,那就是自由的呼吸,以一个地球生物动物的姿态迎接未知。
因为身在北美城市的关系,昨晚去看了circle-圆圈。
怎么说呢?
大写的失望以及对剧情人物深刻的不解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在看电影之前,我看了它的预告片。
当时还非常期待,原因有二。
第一是主演阵容是艾玛沃森和汤姆汉克斯等这样的实力演员,二是这部影片所提及的内容也是我们现代人有所忽略但却应该引起反思的。
听说这部电影定位的受众是90后的年轻一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精彩生活的同时,却忘了随之带来的副作用。
主题很好,但是细节和内容真的是让人不能信服。
里面的人物态度转变180度发生在一瞬间,也没有细节线索交代转变的原因。
艾玛的角色更让我摸不着头脑。
看到后面越来越不清楚女猪脚到底是怎么想的。
非常不符合逻辑。
虽说是科幻悬疑片,但是整个剧情根本就没有撑起来。
感觉没有细节,非常空洞。
失望!
这部电影讲的是假设未来的科技世界。
以每个人真实身份为基础的网络账号(例如,微信号,微博号,或Facebook账号一类网络实名登记的账号),将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每日所到之处,消费项目,每日接触的人,资讯,工作内容,几点吃什么,消耗多少卡路里,几点在哪个精确位置等等这些数据巨细靡遗地记录在这个以“真实身份”为圆心铺展开来的生活环网中。
想象一下,这样的科技进步会带来什么?
影片由艾玛沃森扮演的女主角的父亲患有多发性肌肉硬化症,行动不便,常常不时会摔倒,还会小便失禁。
如果她父亲戴上了一个“环网”的手环,就会随时记录监测他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并且即时上传,让负责监控的医生或身边的人可以随时观察,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再如,小孩子失踪,被绑的现象,如果在他们骨头内植入芯片,那么随时随地他们的行踪都是有迹可察的,在位置变动范围出现异常情况后,与云端相连的所植入芯片会即使反馈,甚至自动报警,以此避免一个又一个被拐家庭的伤痛重演。
再来一个猛的。
当加入到“环网”的全球注册成员足够多时,影片中女主角在一次现场直播的演讲中,当场进行了一次“灵魂搜索”的试验:可不可以在20分钟以内,搜索定位到一名被通缉的在逃罪犯。
直播的观众,也是整个搜索行动的参与者,每个人即时上传,比对,在海量大数据的运算,分析,筛选下,在10分21秒时,有现场目击罪犯的参与者,即时现场视频连线,让我们看到这个罪犯当场在众力协作之下被绳之以法。
好,上面三个例子足以代表说明这个“开放、分享”技术,以及共同参与创造的惊人好处。
下面,再说说这个技术的另一面。
因为家里,工作地点,任何室内场所,甚至露天的位置,都被安装了无所不在的监视器。
当你遇到危险时,你的身体健康数据会及时反映显现,凡你所到过之处,被人或监视器拍到,也会及时显露你的踪迹,让一路对你的营救行动,分分秒秒精确到位。
这是发生在女主角夜间闯进一家筏艇店,并独自一人在夜晚涉水划筏时突临险况时,被救的整个过程。
她为此感激涕零,作为“环网”工作成员之一,她愿意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完全开放,分享给所有人,相当于现今的24小时网络直播,除了在卫生间的时间除外。
因为整个“环网”秉承的理念宗旨就是“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是关怀”)。
女主角从一入公司还是工作新人的时候,就深受鼓舞与启迪,在自己亲自体验过整个“分享即使关怀”的科技带来的切身的利益后,她更加相信,这样的科技是美好未来的希望,并认为“秘密即使谎言”。
她完全开放自己,让自己的整个生活在大众面前变得透明。
大众也可以即时评论,关心,交流,和她互动,她从中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信心与支持。
有一次,当她试图和父母连线,想看看他们是否一切都好。
但是通讯工具连接不上,她很着急,不断切换家里每个位置的监视器,客厅没有,阳台没有......一直切换到父母所在的卧室,看到他们正在共度二人世界。
当时这一幕全世界现场直播的观众都看到了。
于是,她一阵慌乱地关掉了视频,为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向同时在场的观众忙不迭地一番解释。
英文,中文,法语,阿拉伯语,韩语等等的来自各个国家的评论此时也上传显示在整个屏幕中,像弹幕一样,你可以细细看到不同人当下的想法。
第二个“另一面”效应是,因为好朋友莫瑟给自己家里安装了一个鹿角枝形吊灯,无意被晒在了自己的环网账号里。
爱护动物人士在图片里发现了自己阵营的反对对象,开始人肉搜索她的好友莫瑟,误认为莫瑟有杀鹿行为并且不断声讨,抗议他残害动物的事情,还有人给莫瑟寄去了死亡威胁的邮件。
莫瑟为了躲避这些骚扰,不想被找到,独自前往森林里隐居。
可是在那次演讲中现场直播了“灵魂搜索”在不到20分钟搜索到并成功抓捕了那名在逃罪犯后,演讲坐席下的观众在集体起哄女主角定位搜索他的这位异性好友莫瑟时,发生了意外。
现场直播的网络观众里,其中一部分成为了搜索莫瑟行动中的实地执行者。
他们兴致高昂,而且因为整个事件备受瞩目,陆陆续续不断又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他们像狗仔队一样来到莫瑟森林里的住处,大声敲门让其现身,最后逼得他从后门逃出,跳上了车。
实地执行者们仿佛是在共同抓捕一个猎物般,开始对他的车穷追不舍。
最后因为慌忙逃窜,在一座高架桥上,莫瑟连人带车撞出了桥外。
科技确实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但是,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只是一个工具。
如果因为工具本身使得我们得不偿失,就要考虑一下是工具为我们服务,还是我们在为工具服务了。
回到一切的起点,一切科技是为了帮助人实现更大化的幸福与美好产生的,但也是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工具自身的缺陷——用加法来解决问题,会引发更多的连锁效应。
当你还不能完全做主的时候,你会被工具玩儿。
这也是“凡夫畏果,菩萨畏因”的核心主旨。
如果我们真的想从根本上解决一切问题,那我们要回到一切问题的源头——我们自身。
下面节录的是鸣响雪松系列的第五本《我们到底是谁?
》,两相比较,我们自己选择要走加法,还是减法的路吧。
鳴響雪松5-我們到底是誰?
1. 兩個文明我們所有人都行色匆匆地趕赴某地、追求某些事物,人人希望生活美滿、遇見真愛、組織家庭,但是大部分的人真能如願以償嗎?
我們對生活的滿意或失望、我們的成功或失敗,是取決於什麼?
每個人的生活意義,或者人類整體的生存意義為何?
未來究竟有什麼在等著我們?
這些問題由來已久,但從未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
我很想知道,我們在五年或十年後,會住在什麼樣的國家?
我們的孩子會住在什麼樣的世界?
但是我們不知道答案。
是啊,我們確實無法想像自己的未來,因為我們都在趕著去某個地方,但那是哪裡呢?
有件事雖然令人訝異,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國家未來的詳細藍圖,我居然不是從分析家或政治人物得知,而是隱居在泰加林的阿納絲塔夏告訴我的。
她不僅讓我看到美好的未來景象,還證明了在我們的世代,這是可以辦到的。
她實際展現了自己對國家發展的規畫。
當我從阿納絲塔夏所住的林間空地走到河邊時,腦中不知為何出現一個堅定的信念:她的計畫可以為世界帶來很大的改變。
如果我們考慮到,她設想的一切最終會在真實生活中實現,那麼老實說,我們已經住在一個未來只會變得更美好的國度了。
我走在泰加林裡,想著這位泰加林隱士有關國家美好未來的話。
她說,或許我們這一代就能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一個沒有地方衝突、幫派、疾病和貧窮的國度。
我雖然無法理解她的所有想法,但這一次她所說的話,我不想再有所猜疑了。
相反地,我還要證明她所言的一切不假。
我果斷做了一個決定,我要盡我所能完成她的計畫。
這個計畫乍看之下雖然容易:只要每個家庭得到一塊可以永久使用的一公頃土地,讓他們在此建造祖傳家園、自己的家鄉,然而我可是在計畫的細節上想破了頭。
這計畫看似輕而易舉,同時又讓人難以置信。
太神奇了!
居然不是經由農學家,而是由一位泰加林的隱士向我們證明,只要土地有正確的耕種規畫,不出幾年的時間就無需施肥,就連不太肥沃的土壤都會改善!
阿納絲塔夏主要是以泰加林的情況為例:泰加林幾千年來供萬物生長,也從來沒有人施肥過。
她說土地上生長的一切,都是神的思想所化成的形體。
祂早已把一切安排妥當,讓人類不需為了食物的取得而煩惱,只要試著理解造物者的思想,與祂共同創造美好的事物就行了。
我也可以舉一個自己看過的例子。
我之前去過賽普勒斯,島上的土壤佈滿石礫,但從前並非如此。
幾個世紀以前,島上還有漂亮的雪松林、果樹,大部分的河川都流著純淨無比的淡水,就像是一座人間樂園。
後來羅馬大軍壓境,開始砍伐雪松去造船,島上的雪松林遂被砍伐殆盡。
如今島上有一大部分只剩下幾乎乾枯的植被,即使在春天,看起來也像是一片燒過的枯草。
夏天的雨量越來越少,乾淨的水也漸漸不足,居民不得不用船隻把肥沃的土壤運到島上。
人類沒有讓原有的創造更加完善,他們野蠻的干擾只讓一切變得更糟。
阿納絲塔夏在描述自己的計畫時說到,土地上一定要種一棵家族樹,而且不能將去世的人葬在公墓,要在他們親手創造的美麗祖傳土地上安葬他們。
墳前不需任何墓碑,紀念一個人要用活的東西,而不是沒有生命的物品。
以人類有生命的創造來紀念親人,如此靈魂才能再度以物質形體,誕生在人間的天堂樂園中。
葬在公墓的人無法上天堂,只要親朋好友仍會想起他們的死去,他們的靈魂就沒有辦法再度以物質形體誕生。
墓碑是死亡的紀念碑,葬禮是黑暗力量想出來的,為的是要囚禁人類的靈魂,就算只是暫時也好。
我們的天父從未替自己心愛的孩子製造任何痛苦,甚至悲傷也沒有。
所有神聖的創造都是永恆、自給自足,而且可以自行重生的。
在地球上生活的萬物,從外表簡單的一株小草到人類,都是完整且永恆的和諧一體。
我認為她在這一點說得對極了,看看現在的情況就知道了。
現今科學家說,人類的思想是物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將去世的親人當成死者思念,就等於把他們困在死亡的狀態,讓他們的靈魂受到折磨。
阿納絲塔夏堅信,人類(或更精確地說──人的靈魂)可以永世長存,不斷在新的肉體內重生,但這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實現,而阿納絲塔夏在計畫中構想的祖傳家園就能創造這樣的條件。
這一點我是完全相信的,至於要證明或反對阿納絲塔夏對生與死的敘述,或許還是交給更有資格的神秘學家吧。
「噢,會有很多人反對妳的。
」我對阿納絲塔夏說,而她只是笑笑地回答我:「一切很快就會發生,弗拉狄米爾。
人的思想可以生出物體、改變物體、預先決定各種事件,以及創造未來,所以那些試圖證明人類存在只是暫時的反對者,終將落得自我毀滅的下場,因為正是這樣的想法,讓他們走上絕路。
「那些瞭解自己使命和永恆本質的人,會過著幸福的生活、永世重生,因為這樣的想法,為他們自己創造了幸福的永恆。
」當我開始評估計畫的經濟效益時,我又更喜歡這個計畫了。
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按照阿納絲塔夏的計畫建造祖傳家園,就能為自己的孩子和孫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這不僅止於給孩子吃好的、住好的。
阿納絲塔夏曾說,圍籬要用活的樹木,一公頃的土地要有四分之一是森林。
兩千五百平方公尺的森林大約要三百棵樹,大概可在八十到一百年後砍伐,生產四百立方公尺左右的木材。
現在經適當乾燥且加工過的木材,一立方公尺至少要價一百美金,而全部就是四萬美金。
當然不是把整座森林砍完,只要從高齡的樹木選擇需要的部分,接著再種新的樹木代替。
按照阿納絲塔夏的計畫建造的祖傳家園,總價或許可達一百萬美金以上,而且任何家庭都有能力建造這樣的家園,即使收入一般的家庭也可以。
房子剛開始可以普通一點,規劃正確且美觀的土地,才會是最大的財富。
現在一些有錢人家,還會出高價請專業的造景公司,這在莫斯科就有四十家左右,每天的案子應接不暇。
要將房子四周的土地規劃正確且美觀,每一百平方公尺就估價一千五百美金以上。
栽種一棵六公尺高的針葉樹需要五百美金,不過想要住在優美環境裡的人都願意負擔這樣的高價。
他們之所以出錢,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沒能想到為孩子建造祖傳家園。
但要做到這點不需要很有錢,只要分得清楚事情的優先順序。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了解這些簡單的道理,又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呢?
阿納絲塔夏說得對,教育要先從自身做起。
我渴望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園:取得一公頃的土地、建造房子,而最重要的是在周圍種下不同的植物。
我要按照阿納絲塔夏描繪的方式創造自己的家鄉,也讓四周有別人所建的美好家園。
阿納絲塔夏和兒子可以搬來住,或至少來做客,接著還有孫子和曾孫。
也許我們的曾孫想在城裡工作,但還是可以回到祖傳家園休息。
在一年一度的七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大地日這一天,或許所有親戚都能回老家團圓。
到時我當然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我所建造的家園還會留著,上面生長的樹木和花園也會留著。
我會挖一座小池塘,放一些魚苗,讓牠們長大。
樹木會按照阿納絲塔夏所說的方式特別規劃。
有些地方,後代可能會喜歡,有些則可能想要改變,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會記得我。
我會在自己的家園長眠,要求別以任何形式為我立碑。
我不希望有人帶著哀慟的神情,在我的墳前虛情假意。
事實上,我不想要任何哀傷的氣氛,不需要墳墓和墓碑,只要有鮮嫩的小草和灌木叢,從我的身體穿越土壤長出來,或許還有任何對後代有益的漿果便已足以。
墓碑有何意義?
毫無意義,只會帶來悲傷。
當別人走進我所建造的家園時,只會快樂地想起我,不會難過。
是啊,我要為他們如此計劃,這樣種下每一棵樹……我在腦中不斷地織夢,愉悅地構想著這件大事。
必須趕快開始、做點什麼。
我得早一點回城,但是從森林到河岸還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真希望可以快點走完!
突然間,我的腦中閃現有關俄羅斯森林的資訊,我沒有把所有的數字都記下來,所以下面是我在某個統計報告中讀到的資料:森林是俄羅斯的主要植被類型,面積共佔國土百分之四十五。
俄羅斯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量,一九九三年森林共有八億八千六百五十萬公頃,木材總量達八百零七億公頃,分別佔世界儲量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七和二十五點九。
木材比例高於森林,乃是因為俄羅斯的森林比其他國家成熟多產。
在平衡大氣及調節氣候方面,森林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根據莫伊謝耶夫(B.N. Moiseyev)的統計,俄羅斯森林的大氣平衡為十七億八千九百零六萬四千八百噸的二氧化碳,比上十二億九千九百零一萬九千九百噸的氧氣。
俄羅斯森林每年的碳儲量可達六億噸,這樣可觀的氣體交換量,對地球的大氣成分和氣候有巨大的穩定效果。
這就是現在的情形!
不少人說過,俄羅斯背負某個特別的使命,但那不是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試想:全世界的人或多或少都在呼吸俄羅斯的空氣,他們正在呼吸這片森林製造的氧氣,而我就走在這裡。
我想知道,這片森林供應給全地球的只有氧氣嗎?
或許還有其他重要的東西?
這次獨自走在泰加林裡,我不再像之前那樣感到不安,反而覺得很像在安全的公園裡散步。
泰加林當然沒有公園小徑,路上不時有倒下的樹木、茂密的灌木叢,但我這次沒有因此生氣。
我在路上會摘幾顆像是覆盆子和醋栗的漿果,這是我第一次這麼好奇地觀察,這才發現樹木即使品種相同,也有截然不同的外表。
植物的生長位置也各不相同,形成一幅幅獨一無二的圖畫。
我第一次認真地觀察泰加林,它似乎變得友善許多。
這種感覺大概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就生在這片森林、住在林間空地,而且阿納絲塔夏也在這裡──一位從見面起便改變我一生的女人。
在這片無邊無際的泰加林中,有一塊阿納絲塔夏不願離開的小小林間空地。
她不會拿這塊空地交換公寓,即使多麼金碧輝煌也不會。
乍看之下,這塊空地只是個既普通又空曠的地方,沒有房子、沒有棚子、沒有任何生活設備,可是她只要一往空地走近,就會馬上開心起來。
而在第三次來到她的林間空地時,不知為何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彷彿跋山涉水後回到家一樣。
我們的世界不斷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
數千年來,人類社會極力追求人人幸福、富裕,但仔細看就會發現,即便人生活在社會的核心、現代文明城市的中心,卻越來越常發現自己處在脆弱無助的情況。
一下發生車禍,一下遇到搶劫,還有各種病痛纏身,生活離不開藥局,或者因為什麼不如意而自我了結。
自殺率在這些生活水準高的文明國家尤其居高不下。
電視上常有各地的母親求援,說自己的孩子沒東西吃,家人都在挨餓。
阿納絲塔夏和小孩住在泰加林,完全是另一個文明。
她對我們的社會毫無所求,不需要警察或軍隊保護她。
但她總是讓我覺得,在這塊林間空地裡,不可能會有壞事發生在她和孩子身上。
是啊,我們的確屬於不同的文明,而她提議要在兩個世界中各取所長。
這樣一來,地球上會有許多人改變生活型態,一個全新又幸福的人類社群將會誕生。
這個社群會很有趣,新奇又獨特,像是這樣……
电影想要表达的主旨还是好的啊,引人深思。
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个人隐私其实大家都很在意也很关注。
就是感觉影片氛围可以更紧张一些,紧张到紧促透不过气的那种,这样的话可能对女主这个角色来说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爆发力,嗯,每次觉得要有点什么的时候,又平缓过去了,缺少那种让观众提到嗓子眼的紧张感,包括女主有深陷circle魅力而不自知的时候,应该要更强烈一些,不然观众的惊讶度不够高,总而言之就是看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抒发😂(看的太不爽了)…
当我看到艾玛被半胁迫的带入到这个公司的组织里面,而且还美其名曰我们不是周末加班,我们只是想给你一些活动和组织让你参与进来。
这不能让我想到自己之前在高科技公司的完全契合的经历,那种体验带给你的就是你似乎生活在一个这个公司营造的宇宙里面,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在被公司关照,你感激着它,同时它也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深深的绑定在这家公司里面。
一开始你还乐在其中,感觉公司为你考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只需要工作就可以了,但其实往极端的说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洗脑和教化。
一个类似hr的人对艾玛的建议也像极了当时我leader对我的建议:你的工作之外的与同事之间的密切交流也是必要的!
而且他们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证明你ok不ok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企业文化中,大家每个人都全力扮演着一个个“优秀”的随时都有谈资的人。
这样看上去既有影响力也让你显得对工作handle的很自如。
最后艾玛的朋友,终于恢复了红润的脸色:我终于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是的,这也是我现在的状态,我终于逃离了那个“宇宙”那个用软性的技巧性的方式,诱导你深深的卷入其中的组织。
hey我终于也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上海飞北京的路上看完的。
Emma依旧女神!
饰演女孩Mae,全程被洗脑,公司boss想构造一个无隐私的世界,并将其控制。
最后Mae起来揭露了他,破坏了他的计划。
片子的主题和立意不错,但感觉拍的不是特别好。
最后结尾很仓促,而且特别不make sense。
Mae那样的演讲,并不能唤醒生活在臆想世界的人们,只是引起了他们一时的兴趣而已。
虽然电影有点像开放性结局,但这样的结尾实在不能称之为HE。
不过片子也警醒了人们保留隐私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不错的。
很多人在喷emma的演技,但是我觉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度地剖析,所以不免会有人云亦云的成分。
并且看过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个云里雾里的结局感到气愤。
确实,这种烂尾也是少见,我完全get不到女主想要改变什么又或是她的目的是什么。
纵观这部电影,情节构造确实较弱,像是编剧想把很多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表现,但可惜的是并没有突出重点。
首先,社交透明化很明显会带来道德问题,即使是被洗脑,片中对用户的设定也过于理想化,即脱离现实的反乌托邦。
导演在表现矛盾时也难免呈现给观众一种流于表面的叙事手法。
其次,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所容纳的故事框架显得过于宏大,对于支线人物的塑造略显幼稚。
例如annie性格的转变,虽然交代过她工作十分辛苦,但是突然的堕落也转的太快了吧,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排斥mae,是因为嫉妒还是看不惯还是单纯工作操劳?再如kalden,话说他的设定不是跟mae相恋吗,但片中并没有很好交代两人的交集;最后两人在地下室的会面也不知道是什么意图。
看完后觉得tom hanks只是一个辅助人物,硬拉主角反而适得其反。
但值得推荐的是,影片确实能让我有所思所想。
导演的拍摄方式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特别是mae夜里独自划船的一幕。
但或许导演内容的方向选的不太合适,明显导演没办法掌控有深度的哲学题材和人物性格的连贯性以及塑造。
只能说毁了一个极具发展空间的题材。
但emma的演技,平心而论是走心的。
mae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人,影片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是她社交方式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我想emma表现出了mae在极速前进中的迷茫和对周围事物,对自己生活的质疑与思考。
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不是时刻有各种各样的表情。
我们沉默,我们思考,进而我们从众或是反叛。
在“透明”的状态下,mae要在逐渐迷失的本我和摄像头前的完美人性之中进行无数次的转变。
有人说emma演技尴尬,但是我更赞同这不过是mae取悦众人的一种麻木罢了。
由此可知,要想成功地将小说改变为电影,一个好的编剧十分重要。
没有没有限制的自由,没有没有限制的技术。
好题材烂故事蠢剧情,开始直播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完蛋了。虽然如此还是希望微信这样反互联网的东西早日爆炸。
或许有一天,个人隐私就是这样没有的。。。不明白好多说艾玛没有演技的是为什么?因为她漂亮吗?
女主美人啊。我觉得中文名应该叫环网。当所有信息都透明,当世界没有隐私。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
探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等相关问题,剧本有问题,看得犯困还一脸懵逼,情节与情节之间拼凑感很强。
这部片子把大数据的未来提前释放到了眼前。可能是因为从事IT的关系,我认为它都算不上科幻。你的支付宝、微信、滴滴、摩拜、小黄车、百度地图、搜索记录无不在对你进行打点。可以说你的大部分私人信息都被阿里和腾讯所掌握。如果哪天信息被滥用,难以想象。
我家艾玛就是好看,不过貌似驾驭不了这个题材吧!演技撑不起来,完全是在演自己!感觉汤姆汉克斯走走过场,没什么意义!题材有点太一根筋走到底了,不现实!
1、黑镜电影版,当一集够了,没必要请汤姆汉克斯撑场;2、映射FaceBook、苹果的,工作氛围像Facebook,演讲、工作大楼是苹果那个圆形的;3、实时人肉搜索,很可怕。
很难看。故事概念很有趣,但是叙事方式极其无聊。故事性几近于零,讲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隐私,每个人和好朋友,恋人的独处时间都将不复存在,一切都将被“公开处刑”,所有人都变成“数据人”的世界。Emma也没有演的很差啊,中规中矩吧。评分:5.0/10。
我其實很嚮往透明的世界啊~
???前一个多小时我都觉得这应该是部有深度的片子,不过最后20分钟完全烂尾。所有的铺垫和心理历程跟结局完全连不上…
太尴尬了,简直看不下去
主题让我想起了”慎独“,感觉编剧也是想探讨边界在哪里,然而所有的事件和人物设定都实在太刻意了,结局也不够有力。。倒是屈臣氏小姐的演技有了一点点进步(闺蜜个子太高衬得她好娇小啊
灵魂搜索就是看直播的用户与主播连接互动?逗我@_@
近未来题材很好但是没必要拍成电影找大牌来演,放到黑镜里的一集就合适了。Emma没有大家说得那么不堪,她扮的美国人大概就和李易峰在老炮儿里扮的北京人差不多,口条撸不顺,其他还好。
secrets确实是lies没错,但很多人对真相的接受能力和reaction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确实很难权衡
Emma Watson真的是好莱坞郑爽
主题很现实其实,毕竟2017年的科幻到了2024已经是现实,所谓科技公司的文化,服装,洗脑语气等等等,现在看来都很讽刺,将来看更是。作为电影本片着实拍的一般,演员都不太合适,角色的关系都莫名其妙,讲故事的方式也是有头无尾经常断片。
6.5/10
电影结束的一瞬间,转头问旁边的小伙伴:我们刚刚在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