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关于动物的影片,也是关于孩子的。
生命教育在国内听的不是很多,教育很多,生命却好像过于抽象。
生命是什么?
原来抄过的:“生命就是进化的结果。
当不断生长的群体中出现兼有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有机体,并能做出决定的时候,生命就是出现的一切。
生命是动物的游戏,也是感官的奇迹。
它不仅能感知冷热,还能聚集和分离,吞噬和逃亡,宣扬和欺骗。
生命是听的能力,注意力,反应能力,意识和自我认知。
生命是历史的偶然,是奇妙的好奇者,是动物丰富的感知,是鱼鳍拍水面,是鸟儿挥动翅膀。
”当然,这有点科普,但让人读后心动,因为生命这么真实可感,可贵。
日本电影多是小事小人,我渐渐喜欢上了,对于男女之事,我有时是讨厌扭捏委婉的,一些细腻的东西看多比较压抑,但是人和动物之间百看不厌,总感觉很温暖。
我看的过程中多是笑的,只是没想到自己看到小猪上了车,将要被送到肉品市场时,我还是哭了。
小猪的叫声很清晰,让人不忍。
和猪猪上课的日子,恐怕这些小孩子一生也只有这一次,我可能不会遇见了,这样一段记忆,相对于最后的结果可能更长久更温暖吧。
我很欣赏一篇影评,是从毕业歌的角度说的,我也很喜欢看一群小孩穿着整齐的校服,唱着毕业歌,好像很悲壮似的要奔向自己以后的人生,不过样子还是稚嫩可爱的。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这样温柔的话语,听着好像不能作为一首当大家面一起哼唱的歌,但是个歌曲不就应该是简单的,舒服的吗。
猪猪也以自己的方式毕业了,就是这样,他们遵守了当初的诺言,虽然经历讨论,经历心痛,不舍,但是还是尊重了最后的结果,这样就很好。
我不能擅自评断小猪的去路应该是怎样,再怎样也只是人决定的,人决定的就是有人的意志参与,这样的评断多少带有个人色彩,大家各有论断。
而结果这样看来也是正常的,能够接受的,好的,记忆留下来的,猪猪去了正常的地方,成为人们的食物,有了它普通的猪的生命归宿。
而这些小孩子呢,这些当时与猪猪嬉戏打闹,最后为了猪猪的去向争得哭鼻子的小孩子呢,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毕业了,他们会有新的宠物,会面临新的生命教育,会有自己的生命际遇。
人和人,人和动物,邂逅并且相处过一段时间,现在看来实在不易,任何一个疏忽,我们就可能不认识,不知道名字,没有产生爱憎。
所以,珍惜一段记忆,是照亮我们未来路的关键。
我希望,猪猪在他们的记忆里留有一片小操场,在里面,不管多大的他们,还是很开心的跟猪猪一起玩。
班主任对一群六年级的孩子说:我们一起养这头小猪吧,把它养大了然后吃掉。
我觉得都有黑线从额头上挂下来。
这真是跟糖果屋的老婆婆有得一拼的想法,然后就是觉得这个老师会不会太理想主义了。
不过因为觉得“妻夫木聪好像还没有选过什么烂片子演”,所以坚强的看下去。
小孩子真的不可思议。
在我印象里面,猪是多脏多臭的动物哦,他们把它当好朋友一样的对待。
打扫卫生、喂食、一起玩,给它洗澡,居然还起了名字叫小P(P酱)。
我预感后面将很难结尾:你都给人家起了名字,难道还能吃掉它?
然后小孩子们马上要毕业了,小猪也长大了。
他们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到底是按照原计划把小猪杀掉,还是把小猪送给别班的孩子照顾?
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选择,然后搬个板凳坐下来,说:现在大家可以发言讨论了。
是真的讨论哦,每个人都很认真的思考,很认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说,P酱是我们养大的,我们把它当朋友,我不能接受把它杀掉;有的人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它已经长大了,我们不能说毕业了就甩手不管它了,但是怎么可能天天回来照顾它呢;那么“给3年级的同学照顾就好啦,我们用最后的几天时间一定能教会他们”;但是“3年级的同学太小了,根本没法照顾那么大的小猪。
而且他们5年级会分班,6年级会毕业,那个时候他们也会面临这个问题,那我们不是推卸责任吗”;还有“你难道可以吃掉小P吗?
实在是太残忍了”;对应的是“那你可以吃别的猪肉,却不能吃小P,小P和别的猪有什么不同吗?
不都一样是生命吗?
你这样的做法不是太虚伪了吗”。
等等等等。
班会讨论一共前前后后3次,每次都有很长的时间、每个人的镜头、每个人的发言。
老师一直都只是一个主持者,不表达观点,纵容孩子们畅所欲言。
这些孩子的发言让我非常的震撼。
他们已经这么成熟了,已经在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责任、从现实和可行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他们居然只有6年级而已。
不管小猪最后的去留怎样,但是这段经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对生命抱有敬畏之情、知道了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要吃东西而食物不是生而就是食物的所以要珍惜、知道了每个人应该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等等等等。
真的是很宝贵的一课。
影片的最后,大家站在礼堂里参加毕业典礼,每个人都上台非常恭敬有礼的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他们正式从这个学校、从小猪教室毕业了。
我们一边看,一边真的是感慨万千。
因为我一直相信只有思考和经历能真正让一个人成长。
如果不经历,永远没有真切的体会,而如果不思考,你永远没有自己的观点。
很多很多很多东西,都不是书本上学来的。
如果这是日本教育的常态,真的是让人感到很恐惧了。
尤其是再想到中国教育的时候。
《小猪教室》以可爱的小猪的视角开场,虽然老师一开始就宣布了小猪养大以后是要吃掉的,但是完全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活泼的音乐,鲜艳的油彩,儿童画一样的月份分隔页,一看就是充满朝气的作品。
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主题和现实当然重要,本片的争议也多半围绕着“残忍”或“意义”展开,本质原因在于对老师们而言课程的结果是不可控的,这方面值得商榷。
但作为电影,它不需要给出正确的答案,饲养P酱的过程被几次共克艰难的事件和孩子们几次真挚动人的辩论串联起来,这个过程本身很打动人。
孩子们在接到饲养任务后,马上投入了昂扬的情绪,看起来像是把烦恼抛诸脑后。
但在遇到问题时,大家对P酱怀着充足的责任感做了许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在花花偷偷带走P酱的时候有争吵,却在老师面前互相维护;在家长们反对的时候,孩子会阻止大人干涉;几次班会的争吵与最后决定时,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思考问题本身,并一起去向三年级道歉。
并且观众和老师们都清楚,实践中遇到的争吵、嫌弃和推诿一定是更多的,正是被这些超出大人对孩期望的部分打动,旁观者们认同才能认认真真地倾听孩子们的讨论。
共克艰难的部分是积累情感,辩论部分的动人之处则是直言问题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责任的意义、吃和杀的区别等等,而没有成人世界对于“解决问题”的执念。
正是在这样的辩论中,孩子们纯粹又丰富的情感被尽可能地释放出来,打动观众。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困难与热情的结合点:暴雨天的浪漫幻想。
一个孩子幻想着屋子被吹走后,P酱插上翅膀飞向星空,他并没有想象暴雨中的肖申克那样的氛围,而是在儿童动画之后搭配一首关于彩虹、星空与宇宙的歌曲。
生命的长度和意义应当由谁决定?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P酱的生命是和宇宙、梦想关联的宏大而亲切的存在。
而贯穿全篇的教师线,也是一条和孩子互相影响的成长线。
成人的世界要考虑的东西更多,能够运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多,但不管是新人老师还是校长,他们都没有选择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和定义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尝试去引导和定义这个实验本身的意义。
他们也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终我们会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核心理念:热情、真诚、不找借口、努力思考等等,和孩子们是一样的,这也是这个故事,或者说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最终能够打动观众的原因。
个人评价8.0,影片各个方面都很完整和融洽,几次辩论很值得成年人认真思考,推荐观看。
有点呆呆的亲善感 真是让人喜欢很适合做小学老师那·· 哈哈哈他是不是总是扮演那种糊里糊涂但是又特别lucky的角色?
---再说说电影吧看这部电影简介的时候 就让我想起了《浪潮》同样都是做教学改革所以看到星星把小猪带到教室的时候难免有些担心会发生一些让星星无法预料到的状况-0-我想起了浪潮里面杀人的那个学生···而小猪课堂里面的hana同学 寡言少语 总是穿着过去学校的制服好像有点心理障碍的样子··真是让我抓了一把汗啊·· 我好担心hana最后会做些什么事情不过日本电影 尤其是这种儿童题材的 一般都很大团圆的啦··担心真是多余了看到已经长到很大的p酱上了肉食加工厂的卡车的时候···我就没再好好看了 直接跳到了片尾··受不了孩子们那种纠结的心痛-_-我是个没有爱心的人 我不会去养小猪我不会去做小学老师 不会指导小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不会去做这样的实验课程我没有勇气
这个片子给不了五星,但是总体上来讲,对教育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性尝试,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就这部影片来讲,总体观感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
片子的主题是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孩子们的讨论和辩论也很有深度,当中有一个孩子还提出了小猪的生命的长度是由谁定的呢?
然而,直到结尾,片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让人看着很疑惑。
虽然这种以实践为主题的对生命的探讨和辩论这个课题本身很有意义,但是如果这个课题的最高指导思想是混淆淆的,甚至是错误的,也有可能对孩子们造成损害,而不是获得收益。
最近第二次让我看到稀里哗啦的日影开始,小六的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养头猪,然后把它吃掉。
而且这老师还是面带微笑,语调正常的……这样的开头实在是有点SHOCK啊体谅我一没看过影片简介的人!!!
很喜欢一群吵吵的小学生一起做猪窝(……猪窝,好微妙啊),刷颜料(颜料还是天然的好),先斩后奏的把猪窝建在学校里面的小小心思很喜欢大雨天踩脚踏车冲过来帮忙盖上砖头的小孩子很喜欢音乐课的时候很合事宜的出现的猪叫声很喜欢那个大雨天盯着天空幻想着猪被吹走然后在天空中翻滚一圈长出翅膀的镜头很喜欢那个平平的调调讲话可是会给小猪铺窝的校长很喜欢6年2班的那个全班的临时广播还有带着小三的小朋友打扫,在猪被抓住时扭打着把猪救回来,对这追出教室的小三的小朋友鞠躬说对不起……一切的细节,都很喜欢这样一部片子,总领的大概是妻木夫聪和那个转校生吧,从台词上就可以看出来可是感觉上,6年2班的全员似乎更出彩一些
我认为要分情况分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以及它提出的问题。
首先,讨论一下猪的命运的问题。
这只猪是一种普通的猪,它并不是有灵性的宠物猪。
普通的猪,它的命运,如果不是病死,那最终还是会被人类吃掉。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弱者一定会被强者征服,人类是很强大的,如果人类弱小,也会有像猪一样被更强大的对手吃掉的命运。
而电影中的这只猪,是普通的猪。
它并不像宠物猪一样通人性,可以做人类的朋友,我想,真正通人性的宠物猪也很少很少吧。
电影里的孩子对猪很有感情,因为是他们付出了很多,猪才慢慢长大的。
可是电影里并没我说猪对他们有多少感情,猪非常的喜爱他们。
我认为这只猪并不像狗,狗通人性,狗对人类有深厚的感情,但电影里的猪,或者生活中的大多数猪,都没有。
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猪的命运,就是被强者吃掉。
可是,有人会说。
这只猪和别的猪不一样,因为养过它,我们人类对它有了感情。
因此,它不应该被自己吃掉。
是的,这种感情可惜理解。
就像是自己养的宠物,我们爱它保护它它还来不及,怎么舍得吃掉它呢?
可是,电影里的猪,它不被养者吃掉,难道非要被别人吃掉吗?
非得要送往肉食中心,任别的工作人员宰割吗?
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不喜欢电影里的结局。
我认为,既然老师和孩子们,以及全校师生们很爱很舍不得这只猪,为什么不把它放回野外,放回安全的大自然?
让它自然而然的“寿终正寝”?
我相信,世界这么大,一定有块地方,它可以在那里健康自然地自由地活着。
放它自由,这不也是对待生命的大爱吗?
这部电影演得很好,确实题材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是啊,人类有人类的命运,而且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不同历史时间段任务的命运也各不一样。
而且,换句话来说,我们的出生,都只是一个偶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就像我们不能决定自己是否出生。
但是,命运强大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人有希望德地活着,能让我们控制未来的命运,让未来有可能性。
对于动物,每种动物也有自己的命运。
就比如大部分鸡鸭鱼肉的命运,都是被人类当做食物吃掉。
有一些动物可以做人类的宠物,它们的命运相对就好,而有些动物就成为国家的保护动物,比如大熊猫,大象等等。
其实动物的命运,也是由人类决定的,因为人类强大,他们在某种意义来说能征服大自然,征服所有的其他生物。
只是,这部电影结局太过狭隘,让电影中的孩子老师们都很无奈、伤心。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懂得,在我们人类能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善待任何动物,善待大自然。
毕竟,其实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很偶然的一种产物。
无法想象,在信奉分数至上、教学按部就班的我朝会出现如此有想法的老师,会产生并实施如此有创意、有新鲜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对此片做评价之前,我必须抒发一下这样的感慨,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或赞同这样的做法。
诚然,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对教育充满热忱和激情的老师,他对现在的孩子们浪费食物严重、连“我开动了”也不说的情况很忧心,认为有违日本传统美德,同时,他也对泛泛而谈的空话虚话和例行公事的形式主义有所不满。
于是,他为了使教学获得显著的实际效果,即让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感恩食物、敬畏生命并身体力行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便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小猪教育”。
这个方法是极个人化和理想化的,前无古人也毫无类似案例和经验可循,因而这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带有鲜明、强烈的实验性质。
然而,好的出发点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显然,过于自信的星是欠周全考虑的,他对于实验的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后果完全没有预判,自然就不存在什么补救措施,因而也可以说这个实验先天不足。
事实上,星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这个实验本身就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如果孩子们没有亲力亲为,没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收获的喜悦,不会对这个实验有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但要做到这些,一时的热情或好奇是不够的,感情的积累和沉淀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孩子本性纯良。
另一方面,他在对实验制定方案的时候仅从自身出发,一切都是想当然的,根本就忽略了孩子对实验的感知和情感反馈,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如果他不那么理想主义,多从孩子的角度做些考虑,或许他就会想到更有可行性而无害的方法。
这个实验给了星一个深刻而宝贵的教训,老师不是一个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做好的职业,必须时刻把“谨慎”二字铭记于心,若只因为初衷良好就恣意尝试,那么尝试的结果就很可能不只是碰壁这么简单,因为他所面对的不是一道化学题、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一群正处于思想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
教导主任的担心果然不是多余的,事态的发展渐渐偏离了星的预定轨道,当他发觉这一点时已经为时过晚,令其措手不及,除了走一步算一步别无他法。
此时已然无法回头,摆在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履行原定计划杀死小P,这无疑会令已对小P产生深厚感情的孩子们伤心;要么给小P一条合适的生路,但这与实验初衷背道而驰,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于是,他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辩论再表决,然而趋于白热化的辩论再次令他陷入了局促窘迫的境地。
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年轻老师的不成熟,一方面,体现了他自我怀疑到犹豫挣扎再到懦弱逃避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也有推诿责任之嫌。
从孩子们的角度,辩论的核心分歧在于小P的身份,它究竟是宠物还是食物。
人是感情的动物,看到孩子们边辩论边哭的场景,我们会心疼不已,那么孩子们又怎会对杀死自己养大的小P无动于衷?
充满矛盾抉择的内心本已痛苦,而辩论无异于将矛盾的外皮层层剥开,令腥红的血肉暴露于众,这又岂是未成年的孩子该承受的?
星最残忍也最失败的决定正在于此。
其实回到原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就是实验的先决条件吗?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想通了这点,星最后一锤定音,将小P送到屠宰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为了尽快结束整件事,也并非出于大人或老师的权威和尊严,怕出尔反尔无法让学生信服,而是因为承认小P的宠物身份也就意味着宣告实验不仅彻底失败,还得不偿失。
从最终结果来看实验是成功的,通过小P,孩子们明白和谨记了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他们无论处于辩论哪一方,都不再浪费食物,而是让食物物尽其用,比如那个变得肯吃鱼的小胖子,这达到了实验的原始目标。
但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略一个事实,这个实验给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强烈、深远到大大超出老师和家长的想象。
或许经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一夜长大,但过早的成熟对他们来说是否是好事,无人能轻言定论。
如此看来,三年级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不能理解六年级送走小P,也只是一时的失望,而就算他们克服困难饲养小P到毕业,也不会像六年级那样面临如此痛苦的抉择,因为他们包括他们的班主任本来就准备把小P当做宠物,而不去赋予其他意义,初衷越纯粹,结局越简单,就是这么回事。
从电影的角度,大量的辩论桥段占据了过多的片长,重复、杂乱、无序、缺乏高潮和亮点,但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仔细听每个孩子所说的话,你会发觉虽然有时论述反复缺乏理据,有时语言组织混乱表达不清,但他们并不是声嘶力竭的比谁嗓门大,揣摩那些看似天真幼稚的言论,竟然闪耀着明亮的哲学色彩,其中不乏逻辑性强的思维辩证,也不乏对生命意义之类的深沉、宏大的课题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算是这个实验额外的收获)。
由此,也引发观众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正如星所说,辩论的目的不是要辩出谁对谁错,孩子们的想法也没有对与错之分,之所以产生差异仅在于价值观的不同,正是对价值的不同理解和考量决定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因而,我们必须理解,那些主张送小P去屠宰场的孩子不是冷漠、麻木,他们对小P也产生了浓厚感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更成熟、更冷静、更理智、更现实,事实上三年级的确不具备照顾小P的条件,更可能引发安全事件,造成无可估量的后果。
因而,对这些孩子进行情感绑架和道德谴责是不合适也不应当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影片对于孩子立场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故意为之。
比如转校生,这个孤单、腼腆的小女孩不能融入新环境,但自她将小P视作精神寄托和依靠后笑容多了,与同学们的相处也紧密了,因而小P对她来说绝不是一只猪这么简单,它是包涵情感意义的象征物,从她的角度自然不可能送小P去死,也不可能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要送小P去死。
都说生命是平等的,但我们很难对所有生命都一视同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旦对生命倾注了主观感情、赋予了主观价值,生命就不再仅仅是生命。
这让我想到了有关狗肉的事情。
有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吃狗肉,觉得吃狗肉的人很残忍,我却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
试问,他们不吃狗肉的原因是因为养了狗做宠物而不吃其同类,亦或是因为狗可爱、美丽、聪明?
那么,难道长得丑、不讨人喜欢就该死?
任何生命都有各自生存的原则和价值,即便是蚂蚁、蜗牛、苍蝇、蟑螂,它们在努力维系着纤弱生命的同时,却拥有甚至比人类还顽强的生存意志,为了无法改变的绝对而散尽生命的色彩,就凭此心此力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我们如此轻易的结果它们,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再问,在他们眼里,吃什么肉才是不残忍的?
猪牛羊、鱼虾蟹、鸡鸭鹅?
难道狗比他们高贵不成?
显然不是。
别说动物了,植物亦是如此,正如三年级班的女老师所说,番茄也是有生命的,但难道因为这样就不吃瓜菜蔬果、不砍伐树木?
如果将不杀生作为信仰,认为不杀生就是慈悲,那么这是对慈悲最虚伪的曲解,如果因为走路踩死蚂蚁都要愧疚纠结,就未免太惺惺作态了。
我们需要选择性保护生命,但不是选择的依据绝对不是主观的审美和情绪。
所以我们就别装了,既然没法普渡众生,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伪善反而招人反感。
只是,一旦开吃就要好好吃,像雄马爸爸说的,浪费就是犯罪,我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所以更要感谢食物所给予我们的一切,这也是宗教中我十分认可的信条之一。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阿凡达》中的场景,纳美人每次杀生之后都会祷告一番,这不是作秀,不是假仁假义、道貌岸然,这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对人类文明的升华。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就算对因为生来渺小、命不长久或一生都得汲汲营营的现实耿耿于怀,也只能感叹大自然的不公,要责怪的也只是大自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
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没有不杀生的义务,但有责任维护食物链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保护生态平衡,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让生命生逢其时、死得其所就是对生命最公平、最慈悲的对待。
生逢其时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到让生命死得其所。
然而,怎样的死才是“死得其所”?
谁比谁更有权威确定其他生命的价值,谁又比谁更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
也许会疑惑,人类赋予其他生命的使命,食物也好、宠物也好、装饰也好、试验品也好,是否是一厢情愿,是否是自私虚伪的表现,是否是出于为自己的物种延续生命的本能,但即便是本能,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作为一项使命而传承至今的,就应该得到认同和理解。
生命是伟大的,也是脆弱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以来,我们世世代代都在思考有关生命的种种论题,它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使用生杀大权,该怎么让生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等等。
本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非人类的生命,也未涉及伦理道德和政治宗教,已经是不那么复杂的了。
试想,一个在孕期发现胎儿有智障残疾等先天不足的母亲该做何抉择,她该秉着优生原则堕胎么?
自杀对父母子女配偶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于这些,可能仅仅从价值观的角度已不足以分析和解决,我们更是无从下定论,争议在所难免,但终将成为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发展的结晶。
再扯就远了去了。
最后花痴一下,对妻夫木聪无感,倒是那些小演员中不乏长相清秀帅气的小正太、小萝莉,虽然有些只是一闪而过,也很赏心悦目,说不定他们中有人会在若干年后成为超级人气偶像,拭目以待吧。
在我们中国人的小学还在为孩子减负做奋斗,为分数努力的时候,日本人用一只小小的猪,教育了所有孩子生命的意义……流着眼泪看完了,让我也体验到了生命和食物的关系。
当我吃猪肉的时候,我也会想到小P,想到那些孩子们。
2008年东京电影节开幕,一部本土电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它就是妻夫木聪主演的《小猪闯教室》。
首映礼上妻夫木聪真的抱着一头小猪笑眯眯的面对镜头。
P酱真的是超级超级萌啊!!!
一扭一扭的小屁股,见什么都要啃一啃的憨样,吭哧吭哧爬楼梯……啊啊啊啊啊啊我对小动物最没抵抗力了MUAMUAMUA看得出来小盆友们都很爱P酱。
可是我无法理解那群赞成吃掉P酱的孩子们的理由:养它就是为了吃的;与其因为其他人养不了把它送到肉食中心,还不如我们自己送过去;吃掉P酱,它就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它生命的延续;它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总之,爱它就要吃掉它。
有时候,日本人的心态真的非常匪夷所思。
这部电影又加深了我这个观点。
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食物,中国人强调做这些食物的人的辛勤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日本人则强调事物的原料,也就是猪牛羊鸡鸭鱼,“鱼儿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摆上餐桌,我们就要怀着感恩的心把它们吃干净。
”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怪异得很。
因为你们为了让人类吃掉而“顽强的活着”,所以我们人类一边感谢你们,一边把你们吃得一干二净。
“我们有权决定其他生命的长短吗?
”“猪生下来就是为了被我们吃掉的吗?
”脑海中浮现出在日本“科学”捕鲸船上被开膛破肚的鲸鱼;被赶到海湾里遭集体屠杀的海豚,他们的惨叫声和鲜血染红的海水,深深的刺激到了我。
日本人说:“谢谢你们啊,为了变成食物顽强的活着,我们会吃得一干二净的。
”各位看官,你们不觉得很不舒服吗?
影片最后,孩子们边哭边追赶肉食中心卡车的样子颇为心酸。
爱你就要吃掉你。
CLAMP《圣传》里深爱阿修罗的帝释天在战场上把爱人吃掉了。
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这段情节心中的恶寒。
天哪!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反正我和爸妈说死也不会吃掉我家狗笨的。
有几个小孩演的还可以= =。。也有几个路人小孩偷瞟镜头= =囧
思考生命的意义?
猪生下来就是被食用的——狗屁!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麻麻..
吃猪与不吃猪,其实不是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抉择时,会怎样呢?影片几度让我感动到流泪,可爱的P酱和那些善良的同学超脱了原本计划饲养员的身份,而是成为了朋友,那种根深地步的情感使得孩子们将P酱看做是他们集体的一员。P酱命运最后的决定让那些善良的孩子们苦恼了,倾注了真感情的他们,又怎会舍得P酱的离去呢?或许小猪愿意执行它的使命,而我们人类的使命就是更顽强的生存下去……
从中段开始的两次辩论开始精彩起来,由此展开的对生命认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决定小猪去留的过程也是星星老师对教师责任认识的过程,个人认为处理的很用心。而且最没想到的是对二十多人的班级中的个体刻画也可以相当细致,真的是再一次令人难以置信。
有爱的妻夫木聪~~~那些不起眼的生命,有时只能通过离别,昭示他的存在。
很有意思。Smile again. 送去肉品市场。
这才是教育,这才是孩子。从小到大,我一直在被人代表着,被人选择着,被人糊弄着!!!别人都在真正的培养人才,我们却地灭国!
情节滥情了点,但对象是小学生又不显格外滥情,天真的自立思考
''yi da da ki ma s''要对食物充满感恩''关于生命教育这一课够深刻''最后的卒业歌也很激励人心呀''
发人深醒的最童真的讨论。结局太感人了
没被猪猪或者任何小朋友煞到或者萌到,除了突然发现妻夫木聪挺帅的嘛~~
妻夫木聪被猪毁了
根据十八年前大阪某小学真实事件改编。小孩子们都很努力,但因为太刻意了,反而感觉有些假,所以不能打动人。
还真是个难办的事情.......
军国主义培训营,死士调教所
爱它就吃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