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在一天内从头到尾看完两次的电影。
刚开始看的时候迷迷糊糊,但能逐步感受到影片的镜头语言具有一种美感,给人一种“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啊”的感觉。
看完后,为影片讲述的故事所感动,并意识到错过了很多细节,于是带着疑问去重新看前面部分,结果又看完了一遍。
重温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知道结局而失去兴趣,反而会细细琢磨电影的镜头语言,试图找出其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能牢牢抓住观众情绪的原因。
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爱尔兰乡村,讲述了一个内向安静的9岁小女孩于暑假期间被寄养在亲戚家,在与亲戚的相处中真正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的故事。
影片中,小女孩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酗酒好赌,不务正业,母亲也没有给她足够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三个姐姐自然也不懂得呵护妹妹。
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很少说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喜欢一个人安静待着,总是一个人跑到草坪上睡觉,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因为父母亲的失职,小女孩并不总能吃饱饭,甚至会忍不住在学校偷倒同学的牛奶喝。
在母亲即将再次生产时,父母亲商量将小女孩送到亲戚家临时寄养以减轻家庭压力。
父亲将小女孩送到亲戚家时,当着小女孩的面抱怨她只会吃饭,不懂感谢,并告诉亲戚可以安排小女孩干活。
小女孩只是继续保持沉默,好像已经习以为常,这样没有反应的反应让人心疼。
初到亲戚家,和善的姨母会帮小女孩洗澡、编头发,带她一起打水,并在发现小女孩尿床时假装不知道化解其尴尬。
跟小女孩一样沉默寡言的姨父虽然一开始对小女孩爱搭不理,却有一颗温柔的心,会在对小女孩发脾气后偷偷放一个马卡龙饼干在桌上表示歉意,会在发现小女孩离开视野后着急地寻找,会拿可以买好几个雪糕的钱让小女孩买雪糕。
小女孩在亲戚身上感受到了不曾感受过的家庭温暖。
然而,姨父跟姨母虽然对小女孩呵护备至,却有一个小女孩不知道的秘密——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他/她们有意无意将小女孩当成了儿子的替代 ,甚至让小女孩穿了一个月儿子的衣服。
随着小女孩在家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意识到这一点的姨父提出要给小女孩买件新衣服,还没走出悲伤的姨母一开始表示反对,却也在姨父的坚持下尝试改变。
后来小女孩无意得知了亲戚家发生的事,一向乖巧的她也会通过将旧外套脱掉表示小小的不满。
善解人意的姨父及时开导了小女孩,拉近了与小女孩的距离。
一度守着秘密的姨父姨母与了解到真相的小女孩在分享秘密的同时也消除了无形的隔阂,变得更亲密。
不善言辞的姨父开始教小女孩阅读、让她奔跑。
小女孩逐渐敞开心扉,话越来越多,脸上也有了极少表露过的笑容。
在暑假即将结束时,得知将要被送回去的小女孩以其惯用的提问形式表达了她不想回家的想法。
听懂小女孩话意的姨父与姨母用沉默给了小女孩答案,任凭泪水流出的姨母却没有说出一句挽留的话。
正如姨父对小女孩说的,不想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就好了,有时候沉默表达的东西更真实。
影片的直译名是《安静的女孩》,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片名。
安静是本片的基调。
安静可以表达很多东西,自有其力量!
在小女孩回家前,姨母感慨说以后她只能独自去打水了。
一句无心之言被小女孩听到了心上。
为了表示感谢,小女孩一个人提着桶到井边打水,差点酿成意外。
有所预感的姨母看到浑身湿润的小女孩,想起了跌落井中溺亡的儿子,心有余悸。
电影并没有为了营造冲突而给观众一个悲伤的结局,平安无事的小女孩也给了这个家庭希望。
影片最后,小女孩目送着姨父姨母的车逐渐驶离,想起了这段时间她被关爱的点点滴滴,不理会父亲在一旁的唠叨,追了出去。
小女孩虽然不善言辞,却比谁都敏感,看到姨父偷偷放在桌上的马卡龙饼干就立马了解到这是姨父表达歉意的方式并欣然接受,看到姨父姨母互相拥抱扶持就明白了这才是家人相处的模样,看到姨父在知道她要回家后一个人在她房间窗前远望的怅然就感受到了姨父的不舍。
这样的她,并不像其父亲所说的不懂感谢,相反她把别人对她的好都记在心上,并会用行动去回馈她的谢意。
看到追来的小女孩的姨父姨母再也无法故作镇定。
姨父深深抱住了小女孩,姨母也潸然泪下。
小女孩在姨父的怀里看到跟来的父亲,先是彷徨地叫了一声爸爸,后又把头埋进姨父的怀里轻声叫了声爸爸。
两声“爸爸”的不同,将小女孩此刻的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小女孩最终的去处只能由观众遐想。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现在的小女孩已经不再是那个内向孤僻的小女孩,她懂得了一个正常的家庭应有的样子,也明白了什么是亲情。
影片的镜头语言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电影的美感。
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冗余的台词,甚至没有什么配乐,只是讲了一个普通的故事,却通过缓慢克制的节奏与细腻真实的镜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情绪。
本片的美术摄影也堪称电影拍摄的典范——片中有很多的近景特写镜头,在4:3的画面比例下,让人有更真实的代入感;同时通过对光影细节的捕捉,加强了这种真实感或者说美感;通过色彩画面的对比,反映出环境的氛围特点与人物的情绪。
片尾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在片尾曲中,出现了窸窣的虫鸣鸟语声,让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故事中,一度以为还有后续的剧情。
只可惜导演还是只给了声音让观众遐想。
也许这明快的声音就是在告诉观众电影后来的走向,给了观众一个happy ending的暗示。
本片导演有着多年的记录片拍摄经验,让导演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异于常人,在第一次拍长片时就拍出了这样一部真实、细腻、克制又充满美感的电影。
电影有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应该是具有美感的,或者说电影感。
很多或依靠题材一味堆叠冲突或写流水日记式喋喋不休的电影之所以让人出戏,就在于缺乏电影感。
这是一部具有电影感的电影!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看了本片,这部难得的佳片也算是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了!
大光圈乃至超大光圈的持续使用,极浅景深致画面清晰范围缩小大面积微弱失焦,平添盖尔人的愁绪。
特别是Cáit到寄养家庭之后,大光圈效果加强,明快橙色中一抹淡影,温暖幸福有几分失真梦幻,眩晕中慢慢释放清晰的自己,一如Cáit的内心变迁。
Cáit 太安静了,以至于家人都找不到她。
开篇,隐藏于高草丛中的Cáit。
暗示她被家人和社会忽视。
Cáit 的家。
灰暗肮脏的外墙。
阳光都隐藏起来。
贫困的暗示。
批判现实主义主旨是英国电影乃至英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传统,爱尔兰自然深受其影响。
但是本片的批判是温和甚至不乏温情的。
Cáit 的家。
极其昏暗的光影,Cáit藏于黑暗中。
姐姐们显得多么冷漠。
姐姐们讨论小牛从何而来。
暗示社会封闭,女孩受教育不足。
对于贫困和社会保守封闭淡淡的但不乏深刻的批判,如儿歌所唱:“我妈和你妈在晾晒衣服,我妈突然一拳打在你妈鼻子上,鼻血是什么颜色,,,”贫困让家人丧失爱,邻里也没有善意。
Cáit的父亲,嗜赌粗鲁,影片暗示他有婚外情。
和在自己家里的昏暗相反,Cáit的父亲在表亲Eibhlín家里也沉浸在明快的橙色中。
橙色是回归富足平等的色彩。
留意墙上的爱尔兰地图:北爱6郡与南部26郡同色,表达爱尔兰人立志统一的传统思想。
Cáit在学校。
因为食物匮乏导致她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读写困难,加剧了她在同龄人间的自卑。
美丽的爱尔兰女孩Cáit,一头盖尔人标志性的红金色长发。
她从来都是安静地待在一边,低垂着眼帘,说话的声音细小到自己都很难听清。
父亲对待她可能象对待一只安静的猫。
Eibhlín对暑假寄养的Cáit照顾无微不至,如同己出。
爱和富足到达顶峰时,呈现的橙色更明亮。
橙色是爱尔兰橙白绿三色国旗上最特别的色彩。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这个家里没有秘密。
爸爸把我寄养在金斯莱家里。
他们给我洗澡,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
我们一起打水,做家务,享用午后的面包,看九点新闻。
我喜欢这个没有秘密的家。
”Eibhlín对Cáit说,这里的家没有秘密。
其实她隐藏了一个巨大的悲痛的秘密。
Cáit也曾跌入那个秘密中,但她依靠Seán教导她的力量挽救了自己。
每天,Eibhlín带着Cáit穿过森林去一口水池打水。
这里就隐藏了Eibhlín悲痛的秘密。
英伦三岛地理的电影呈现总是绝美,而且一脉相承。
Eibhlín的丈夫Seán教导Cáit农场劳动,阅读,认识世界,还有奔跑。
他对Cáit说,你跑得象风一样快。
奔跑如飞的女孩多么独立自信。
最后一刻,Cáit奔跑如风般扑到Seán怀中。
为他带来的启蒙,为他赋予的第二次生命。
这是Seán不同于Eibhlín的爱的意义。
超大光圈带来温暖至深。
大光圈长焦,Cáit处于轻度失焦中。
但是已经遮掩不住她焕发的生命力。
“ 我拿着我的信飞快地跑着,仿佛我便是传递自己内心的使者。
”
她终于可以自信安静地飞奔起来,哪怕是穿着男孩的衬衣(寄托Eibhlín的悲恸)
安静的Cáit让身边每个人和整个乡村都安静下来,影片同时也安静下来。
影片的态度如同爱尔兰人面对英伦面对欧洲的态度,独立低调但强大。
爱尔兰人斗争一百余年终获得独立,即奉行永久中立政策,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复苏发展。
1980年代初的爱尔兰正值投资科技带来的经济腾飞的前夜,农牧传统即将遭受巨大冲击。
对白使用的爱尔兰语是爱尔兰第一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使用的人口可能不足50万人甚至更少。
编导摄影剪辑等主创人员长期从事纪录影片制作,极少涉故事长片。
他们力图坚守爱尔兰语承载的历史,静静地释放爱尔兰人的乡愁。
延伸阅读:欧洲乡愁-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46010/欧洲乡愁-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9376/欧洲乡愁-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6933/
提到爱尔兰,就会想起大片的绿色,而《夏日细语》这个中文译名也让人在脑海中对这部影片有了一定的想象。
夏日是青翠的万物生长的炎热季节,而细语二字又让人联想到静谧的氛围。
实际上,这部电影也确实如名字所透露的,是一部节奏平缓,带着夏日清新氛围的叙事片。
“细语”与原片名A Quiet Girl相呼应,暗指电影的主角,安静乖巧的九岁女孩凯特。
整部电影如同缓缓剥开洋葱一样,刚开始故事缓缓展开,主角没有太多自我表达,更多是通过旁人的话语来刻画她的形象与处境。
她在校园中格格不入,被人觉得是古怪的;在家中过分安静,藏在草丛中让家人找不到她在哪里。
父亲当着她的面对外人说她是个四处游荡的人,而因为家中姐妹众多,母亲又即将生产,只能将她送走。
她被父亲开车送到远方亲戚家里,出乎意料地,这对夫妻对她十分友善,细心照料她。
电影中用了许多篇幅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
女主人艾琳给她洗澡、梳头发,带着她到井边打水,教她做家务。
男主人肖恩一开始稍显生疏,有些抗拒和她独处,后来却载着她到镇上买衣服,带她一起喂奶牛,两人变得亲昵。
电影用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不疾不徐地展示了爱尔兰乡村的自然风景和生活方式:绵延的绿色草场和湛蓝的天空;一户人挤牛奶、种土豆、做红醋栗果酱,自给自足;邻里间相互帮助,淳朴友善。
片中的对话不多,更多是由事件而推动的。
但是在这种静默的氛围中,导演用一些细微的举动来衬托两夫妇对凯特的宠爱。
艾琳看到凯特尿床后,没有指出来,反而是说旧床垫容易潮湿,给凯特换上了新的床垫。
肖恩因为凯特乱跑不小心朝她发了脾气,第二天在厨房里,两人独处时,他默默地在凯特旁边放在一块奶油饼干便走出了厨房。
看到这里,电影院中的观众都会心一笑,虽然有些别扭,但是这是肖恩表达歉意的方式,凯特也意识到了,把饼干小心地收进口袋里。
在两人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凯特慢慢有了变化。
艾琳看出她气色变好了,说她其实只是需要被照顾。
每天早晨,肖恩会让她从家门口跑到车道旁的邮箱去拿邮件,并拿表给她计算时间。
镜头跟着女孩移动,特写是她跑起来时的正脸,凯特的头发随着步伐左右摆动,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看起来充满了活力。
镜头又顺着女孩的视线上升,看向道路上空参天大树的枝叶,那绿意盎然的生机,似乎映衬着女孩内心的转变。
她变得更加快乐,更有自信,话也逐渐多了起来。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场葬礼上。
凯特从参加葬礼的一位妇人口中得知,两夫妇此前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儿子,而自己之前一个月穿的旧衣服正属于这个去世的孩子。
当艾琳看出她的不对劲,问那位妇人和她说了什么时,她沮丧地说出这件事。
这里,影片气氛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艾琳捂着脸哭泣,回到家后也径直回到房间里休息。
凯特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而肖恩把她带到海边,与她谈心,让她不要误会艾琳,她本是好意收留凯特。
这件事情过后,女孩仿佛填补了家中那个孩子的空缺,与两夫妻的关系更加亲密。
电影的其中一个画面里,她和肖恩在客厅里看电影,昏暗的灯光里她困得睡着了,歪着头靠在肖恩肩上,在舒适的沙发中陷入了恬静的梦境,一点也没有作为客人的拘谨,倒像是在自己家中一样自在。
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无声镜头的画面力量不属于有声。
洋葱一瓣接着一瓣被剥开,情绪也慢慢堆积。
时间来到了这个夏日假期的末尾,凯特的母亲来信,让她要回家为开学做准备。
凯特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多说,只是小声地问了一句,“我一定要回去吗?
”,声音轻得像是在叹息。
两夫妇没有说出不舍的话,只是用一个全景镜头拍了肖恩站在凯特房间中的画面,傍晚的阳光勾勒出他的轮廓,他看着窗外静默无言,背影却透着几分落寞。
就在观众以为电影就要这样结束,凯特不得不回到自己家庭中时,故事突起一个小波澜。
凯特即将离开的那个早上,肖恩去领居家帮忙母牛生产,艾琳临时顶替他喂奶牛,只剩下凯特一人坐在厨房中吃早餐。
而她想起艾琳走之前说自己要打水,便拿起空水桶一人去井边。
这里让人想起此前她的父亲向两夫妇抱怨道,这孩子胃口大,吃得多却不会说一句感谢的话。
其实她懂得感恩,只是她不擅长用言语表达。
而对一个常年不被重视和疼爱的小女孩来说,也不存在那么一个被倾听和关注的时刻,让她表达自己的感谢。
故事在这里突然变得有些惊悚,凯特一人离开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个独自玩耍时溺亡的小男孩。
而农场里的艾琳似乎也想到什么,转身回到房子里去找凯特。
她找了一圈找不到人,急得往外跑。
幸运的是,凯特没有出事,只是一身湿淋淋地走了回来。
随着波折过去,凯特最后还是被送回了家中。
这里,场景转换到凯特家中,阴暗狭窄的饭厅与之前艾琳家中明亮宽敞的厨房形成明显对比,导演用明暗对比的镜头语言衬托出着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氛围,一处和谐温暖,一处压抑凝重。
两对夫妇的话语也反映了凯特在两处所受到的不同待遇。
父母询问凯特有没有带来什么困扰和麻烦,艾琳和肖恩则说她乖巧懂事,欢迎她随时回去住。
这种反差也让观看者更加对凯特感到怜惜,惋惜和抗拒即将到来的分别。
艾琳和肖恩道别后开车离去,凯特则跟了出去,在大门口站了片刻,此时我的心和她一样揪着,真希望她能够一起离开。
下一刻,凯特拔腿追了出去,她在车道上奔跑着,一如她取信时在林荫大道上奔跑着,镜头切到她尚且崭新的夏日回忆,艾琳温柔地摸着她的脸庞、艾琳给她洗澡、肖恩失落的背影,洋葱剥开了,情绪渐渐沸腾,到达高潮。
她一把冲到肖恩面前,肖恩也把她紧紧搂住。
抬眼望去,她的亲生父亲追了过来。
凯特喊着,爸爸,似乎是在喊远处追来的父亲。
下一秒,她重新把头埋进肖恩的肩膀,又喊了声,爸爸。
全片就此剧中。
这个结尾非常巧妙,两声爸爸把亲生父亲和不是父亲、胜过父亲的肖恩做了对比。
一位虽有血缘关系却将她视为累赘,随意送去寄养,言辞中多有辱骂;一位原是陌生人,从最初的冷淡抗拒到后来的耐心呵护,小心宠爱,一点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故事在这里结束,留下开放结局,不知道最后凯特是否跟着艾琳和肖恩离开,还是只能留在原生父母身边,但是起码她开始懂得,带着爱意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怎样的。
整个故事画面唯美,情感细腻。
小女孩的表演很出彩,在人物特写镜头中,她细微的神情和动作被放大,弥补了语言的缺失;景物的空镜则营造着安静的氛围,配合缓慢的叙事节奏,帮助情感逐层堆叠。
但是个别空镜显得有些冗余,比如有个倒水的镜头倒了两三秒,如果删去可能整体叙事节奏更流畅。
虽然人物对白不多,但是有对白的片段富有趣味,三言两语把人物性格刻画了出来,也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发展。
比如那位葬礼上多话的妇人,机关枪似的向凯特打探艾琳家的秘密,她的多言倒衬托出了凯特“不爱说闲话”的善良和质朴,正如肖恩说的,如果大家都能像凯特一样只说该说的话就好了。
这讽刺的话语让影院中的大家笑出声来。
作为银幕首作,导演对影片整体风格和情感的把控能力不俗,故事讲述得有头有尾,偶有惊喜片段,期待他接下来的长片作品。
安静孤僻的9岁女孩生活在爱尔兰的一个小村庄里,他的父亲嗜酒如命,终日只关心赌博,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怀孕的母亲无暇照顾她,因为母亲马上又要生产了,凯特被临时送到远房亲戚的家里去过一个夏天。
意外的,在这个安静的家庭里,凯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也发现了这个家庭深处的秘密,这或许会是她一生里最特殊的记忆…这是一部沉静却不失力量的爱尔兰剧情片,由科尔姆•拜里德执导,改编自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克莱尔•吉根的著作《寄养》。
女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姑娘,整部片子她的台词并不多,几乎大部分的情感都在细微表情里过渡,从自闭怯弱到充满生机,小演员表现的很好,成长是巨变的也是悄无声息的,在安静的岁月里,一个千疮百孔的生命在爱里得到弥补。
镜头的观赏度极高,是独属于爱尔兰的历史风情,是独属于爱尔兰的恬适夏日。
爱尔兰乡村的微风,在夏日的细语里似乎永远颤动。
当人与人相爱,巨大的幸福与喜悦会在不经意间轰然而至。
这种时刻,唯一需要烦恼的,就是如何抵抗长久不安痛苦消失的惊慌。
我为了你奔跑,跃动的发丝都充盈着安心与对快乐的渴望。
我与你触碰,灰暗的世界如蜻蜓点水般逐渐明亮。
安静,明亮。
世界需要人们相爱。
大人与小孩相爱,男人与女人相爱。
想尽办法,全力以赴地相爱。
否则便是对这明媚夏日的辜负。
终于给我看上了😭不出意外的好哭。
也好喜欢这种风格,细腻的悲伤的压抑的安静的。
合理怀疑我是情绪感受的强者,写影评根本夸不出来花,只能说自己的感受,也只会说喜欢、感动或者就是很想哭。
关于爱,可说的太多了。
我的童年不说非常幸福,但最怀念的爱也是姥爷给的,姥爷会让你随口一说的愿望立刻成真,会把墙角种的草莓全留给你吃,会在周五放学回家做好一碗专为你准备的甜米粥。
这些爱是无条件的,和父母给的爱也不尽相同,小女孩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爱。
可是这份爱多么短暂啊,追出去完全是身体不由自主的反应。
说到这,又想到《纸月亮》里也是这样的结尾,只不过这部更像是开放结局,《纸月亮》是父女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但在童年时期感受过爱的人,一定也会成为同样的充满爱和善良的人,也会继续把爱传递下去!
爆哭,很久很久没有看一个电影哭成这样。
从小女孩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大人有那么大,不可反抗,他们对女孩的冷漠忽视和压榨,周围人都觉得女孩一言不发很奇怪。
可是她也可以拥有无条件的爱。
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这份爱还是失去了…我真的爆哭,既然注定要失去,为什么要让我拥有过呢?
如果一定要抛弃我,为什么还是收留我呢?
我觉得这个电影完全戳中了我被抛弃的焦虑,虽然现在我已经武装了自己,可是看到这个电影我真的止不住泪流满面。
这个电影很多画面,我觉得就是我小时候会看到的,靠在车的窗口看天空的画面(我觉得是遥远的未来),下水道水流出的画面(流动的情绪,情绪流过我而不停留),她爸爸抽烟的烟灰缸(这在我觉得代表着绝望,代表着争吵,代表着贫穷与无望)我看到女孩跑起来树的拍摄方式,就是我跑起来看树的感觉,这个看树的镜头,我觉得是这个电影很少的自由的感觉。
其他的镜头都让我觉得死气沉沉,特别是女孩的家庭,真是无爱且绝望。
破大防
很细腻宁静温馨治愈的一部片子,整个故事以及画面的基调,如同她的名字夏日细雨一般,仿佛燥热的夏日中下起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抚平人们焦急不安的心灵。
在凯特以前的家庭,她的父母从未为认真的对待她了解她,她的父亲觉得她只是一个会吃不会干活的,不讲话也不懂得感恩的,可以随意对待的孩子。
她的母亲也认为她是一个尿床,让人操心的孩子。
肖恩和玛丽夫妇却一见面就很爱护她,玛丽温柔地帮她洗刷指尖的污垢,为她换上睡衣,哄她入睡;带她去静谧的林间挑井水 ;轻声叮嘱她小心的削土豆。
肖恩在打破隔阂后,也会带她去挤牛奶;耐心的解答她的问题;体贴提醒玛丽带她去买新衣裳;鼓励她奔跑,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勇敢。
当朋友说凯特安静时,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好,他会温柔的注视她,回答是的,她只说该说的话不说闲话,这样多好。
他会发现凯特的闪光点,且从来不吝啬于表扬她 。
用心对待孩子的家庭,只生养了一个,不用心的对待孩子的家庭,却生了一窝,这种现实,讽刺又无力。
(想知道这群人什么时候才明白,孩子不是家长附属品,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需要负责任的,这是对生命的敬重。
)
不仅如此,在片中,凯特通过肖恩与玛丽的相处,也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他们总是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相互给予。
肖恩说到以后我你也结婚的,凯特回答说,她妈妈说世界上没有好的男人,肖恩会很认真的告诉她,事实确实如此,但也不尽然。
(毕竟我觉得肖恩就很好,他认真又负责,体贴又真诚,温柔又细致)
到了片尾,小女孩奔跑着朝肖恩夫妇追过去,风扬起的金发,坚定的眼眸,浮现出的一幕幕温馨画面,这种无声的力量,这种温柔的力量,这种安静的力量,此刻迸发。
小女孩被肖恩抱起,拥入怀中,享受她能感受到的不多的父爱,远处,凯特的父亲朝她们走来,凯特轻声的说了一句,爸爸,要知道之前凯特从未对着说爸爸,我猜那一定是她对肖恩说的。
这部片子就叫quiet girl,我觉得中文翻译—夏日细雨,更加出彩,为这部片子赋予生命力,她们双方的彼此温暖,悄然之间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润物无声。
多么美啊,那种诗意的感觉,连片尾都是鸟叫虫鸣,无限美好。
肖恩夫妇送凯特回家,凯特家小弟弟出生了,啼哭的声音仿佛像针一样扎着肖恩夫妇的心,肖恩于是找借口说要回家了,凯特妈妈客气挽留,肖恩显得有的烦躁,是啊,多么令人难受!
肖恩的儿子小时候溺水,后来一个小孩都没有,但是肖恩夫妇恩爱,家庭小康,人很善良。
但是凯特的父母,小孩很多,夫妻感情不和,因为小孩多,经济和精力显得紧张。
两对夫妻都有各自羡慕的地方,站在旁观来说,不知道谁羡慕谁。
肖恩夫妇其实很善良,当凯特从邻居太太得知肖恩夫妇小孩的事情,然后在车上说出来的时候,伤口被提及,没有迁怒,没有怨邻居多嘴,就是默默忍受。
肖恩还特意带凯特出去开导。
肖恩夫妇人品可贵,难怪凯特那么依依不舍。
关于“爱与被爱”“父母与孩子”的课题,不会教养孩子的人反倒生了很多孩子,真正爱惜孩子的人却无法找到情感寄托。
缺爱的少女和一对中年丧子的夫妻互相治愈。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
爱意在无声宣泄,女孩被接纳,尊重,善待,不同家庭下的凯特长成了不同的样子。
温柔的姨妈,“凶凶的”姨夫,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凯特,从而教会她如何去爱别人,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结局虽未表明凯特的去向,但儿时受到的爱意会成为心中深埋的种,滋养她成为更好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爱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尤其是孩子感受爱的重要场所,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安静舒缓既是这片的优点又是这片的缺点,整个故事剧情和主题还是表现得文通句顺没有什么争议,梦一样短暂的夏天快要结束了,安静的小女孩回到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像风一样大胆地奔跑。摄影多加一星,油画小品一样美的爱尔兰乡间。如果能有更商业化“俗套”的完美结局就更好了……
温情有余,充实不足。这样的电影不能只顾着表达情感,教育和爱不是通过刻意的剧情安排产生的,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把控自然而然产生的共鸣,就像在本片中,导演处理的痕迹过重也过于简单,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环境里,经过一些琐碎的交流,不断融入并且产生深深的情感联系,最后再不舍地回到原先的家,这样的薄弱的剧情不足以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而且会略显乏味。拍摄也有点过工。
从小爱尔兰语英语双语环境。
忍着无聊看完的
近些年对“夏天”的成长片和青春爱情片感到疲惫
8/10.原生家庭的苦被温暖治愈了。小女孩的转变是多么的明显。真希望她能被收养。
偏童话,因为现实中没有或极少数 所以在电影上让人们感受一把老夫妇为了体验母爱,小女主如果又丑又皮呢?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爱尔兰】架设于夏季的成长物语和安静恬然的乡野风光相互作用,在戏剧性上尽可能保持了简洁,却最终拓展为一个让人心生向往却又偶尔散发着悲伤的故事。在这里有爱与温暖,有随风迎来的奔跑;小女孩的表演很强大,也让这里的完成如此熟练。
看睡着了,故事太简单了,视听语言再好也没法打动我。🙅🏻♀️同样看了个开头觉得不行就退了,就看了不到二十分钟。
真的很安静,欠缺了点共鸣。
可怜的孩子啊。
克制陈述带来了强烈的诗意,层层铺垫,不需要太复杂的情结、太人工的冲突,也能把爱讲得明明白白,它呈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秘密的地方有羞耻”真非封闭社会中人所能想明白的。平淡而有诗意,缓慢却饱含深情。再一次被老爱尔兰的格调征服。
好画面 但并不是好故事结尾硬煽
情节老套 摄影真的很有风格
原生家庭没能感受到的却在陌生的家园中明白了,有爱的家才是家,有爱的父母才是父母,虽然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是结尾一场简单的奔跑足以触动心灵,小孩能懂得谁在爱她,我们也该知道。
沉默内敛腼腆唯唯诺诺以换取小惠小爱的“亚楠”
孤寂的双方遇到彼此,都将对方作为缺失的拼图,爱在彼此的心间流动,软软的,一如影片美丽如油画的镜头,融化伤痛,拉近距离,艾琳和约恩的失子之痛,凯特的孤僻受冷落,都在短短的夏日相处得以抚平,分别的凯特抱住约恩说出的称谓,是爱的自然抒发。
上影节第一场。温柔、细腻、安静的农场日常,看完后获得了一个夏夜的inner peace。
2.5。无功无过
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最好的一部,有过相似童年经历的人应该会哭到喉咙沙哑吧。通过日夜忙闲、衣食住行洞悉一个限时三口之家的秘密,在惧怕付出与不敢接受之间不断拉扯,大多数时候是油画般的剪影,却可以从人物的距离变化中感受亲密关系的升温。类似早期是枝裕和的失语阶段,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但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总是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