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911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军方忙做一团,长官鲍尔斯和属下尼尔森队长说话都气急败坏的带着火气,冲的要命,也难怪,非常时期,千头万绪,焦头烂额的,谁还顾得上文雅礼仪这些闲扯淡的东西。
911让很多美国人的生活也就此改变,首当其冲的是特战队员家庭,“等你回来了,我才会爱你”,这句话代表了特战队员家属们的纠结心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特战队员的家庭也是一样的,大多数特战队员老婆都哭哭啼啼的,也有例外,不哭不闹忙着刷洗烤箱,老公要临走前快速温存一下,被严辞拒绝“先都别想,只有让你憋着,才能确保你回来”,这都什么逻辑。
美国人也谙熟师出有名的道理,一场战争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很重要,将军送给尼尔森队长一块世贸双子塔的残骸,表明是为国家和正义而战,美国军队也非常重视战前鼓动和动员。
深入敌后,联合北方联盟军阀阿布都·杜斯塔姆将军,协助他对付塔利班,夺回马扎里沙里夫城。
12名特战队员加上北方联盟的2百多职业军人,对付拥有导弹、火箭弹、迫击炮、机关枪等重武器的5万多塔利班,美军和塔利班力量对比是1比5千。
这部电影把美军吹的有点大,即使美军有得力的空中支援,也有点悬,加拿大人拍的电影可没有这么邪乎,同样是和塔利班作战,4名加拿大士兵组成的狙击小组让3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包围,弹尽粮绝后硬是被灭了,感觉加拿大人拍的比较真实。
为了躲避沙尘暴和导弹的袭击,美军的支奴干直升机要飞到2万5千米高空,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吹牛。
阿布都·杜斯塔姆将军喜欢“以貌取人”一开始他并没有看上尼尔森队长,嫌他没有一双杀人的眼睛而不信任他,他的副手斯宾塞倒是长了一双杀人的眼睛,尼尔森主动请战,于是尼尔森和杜萨塔姆在互相不信任的猜疑中开始第一次合作打击塔利班。
很快尼尔森就让将军见识了一把“笑面虎”大开杀戒的厉害。
美军的到来早已家喻户晓,塔利班自然也知道了,塔利班领袖穆拉·拉赞悬赏美军特战队员的项上人头,一具尸体10万美元,一件染血的制服也赏5万美元。
尼尔森用望远镜目测引导美军轰炸机在3万米高空投弹,结果全投到目标区以外去了,尼尔森不顾杜斯塔姆将军的阻拦抵近测绘目标距离,遭到塔利班的围杀,又差点让美军自己炸弹炸死,尼尔森的英勇让杜斯塔姆将军刮目相看。
阿富汗少年真可怜,连年的内战和外患让他们家破人亡,失去了幸福快乐的童年,饥寒交迫的苦日子让他们无缘美味佳肴,美军士兵给他一只棒棒糖,居然不知道剥糖纸就往嘴里塞,看的让人心酸。
那么小的年纪就扛枪上战场,随时可能丢了命,想想让人嘘唏不已。
杜斯塔姆的战法颇有些古代人打仗的范,美军一顿狂轰滥炸后,杜斯塔姆的骑兵发起冲锋,美军的飞机炸弹辅以杜斯塔姆骑兵强大地面火力攻击,杀的塔利班鬼哭狼嚎。
关键时刻,塔利班的坦克不知从哪冒了出来,偏偏这个时候美军的飞机没油了,战斗态势瞬间反转。
杜斯塔姆的人被打的人仰马翻,刚刚还吃棒棒糖的少年也战死。
尼尔森急忙带领特战队员杀入敌阵,才掩护杜斯塔姆撤出,这时杜斯塔姆才由衷佩服尼尔森“现在你有杀手的眼睛了”。
这一仗打得窝囊,双方都死伤惨重,尼尔森和杜斯塔姆发生激烈争执,杜斯塔姆直指美军作战的软肋“你们怕死,恐惧打仗,想不流血就取得胜利”。
杜斯塔姆教会尼尔森不要像军人一样思考,要用心思考“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人的内心,我的军队里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只有视死如归的战士”。
不过两人最终达成共识,美军要穿越沙漠无人区,从背后出击,直插塔利班扼守的交通要道天吉峡谷,切断塔利班的补给线。
杜斯塔姆的进攻遭遇伏击,他不退反进,受到鼓舞,尼尔森带领美军特种兵积极配合,共同击退塔利班。
收复失地,解放拜申村,让杜斯塔姆将军感慨万千,在这里塔利班拉赞杀死他的家人,制造了一起起令人发指的血案。
穿插到天吉峡谷的美军进展顺利,引导美军飞机炸毁塔利班的坦克等重武器和弹药运输队,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
就在杜斯塔姆和尼尔森一路高歌猛进,准备和拉赞的塔利班决一死战的时候,美军上层为了双保险,竟然走了一步臭棋,派出另一种特种小分队协助北方联盟由阿塔·穆罕默德将军带领的部队进攻,直取最终目标马扎里沙里夫城,杜斯塔姆将军听说后当场不干了,让他啃骨头,他的死对头吃肉的事是万万使不得的。
现在该轮到尼尔森来教育杜斯塔姆将军,给他上政治课了“你不是为了报仇雪恨来和塔利班战斗的,你也没有战士之心,只不过是一个抢地盘的军阀而已”,尽管尼尔森苦口婆心的劝说,杜斯塔姆将军还是领着他的人撤了。
眼看功亏一篑,尼尔森和队友们都不甘心,决定同心协力以一己之力挑战人多势众的塔利班。
尽管美军飞机的炸弹给了塔利班沉重的打击,但是地面的战斗依然惨烈无比,塔利班用人体炸弹来诈降,哈尔受了重伤。
塔利班的多管火箭炮更是给刚刚返回参加战斗的杜斯塔姆将军的部队巨大的杀伤。
尼尔森冒着塔利班的强大火力向火箭炮基地发起决死冲锋,目睹这一切的杜斯塔姆将军开始由衷的佩服尼尔森,紧随其后,拼死一搏。
趁着塔利班的火箭炮装填弹之际,尼尔森和杜斯塔姆联手冲入敌阵,在火箭炮重新发射的前一刻占领了火箭炮阵地,杜斯塔姆将军亲手击毙了拉赞,残余的塔利班开始溃败,四处逃散。
想不到杜斯塔姆将军竟然主动和阿塔将军握手言和,把马扎里沙里夫城让给了他,看来最后这场残酷的决战让杜斯塔姆将军也明白了许多。
尼尔森称赞他做出来正确的选择,杜斯塔姆将军却意味深长的说“正确的选择?
没有那回事,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的帝国坟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就算是你们也一样,美国将成为在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你们离开就是懦夫,留下了我们就是敌人,但是你永远都是我兄弟,等我走进那座城市,就升起你的旗”。
临别,杜斯塔姆将军把自己用了一辈子的短鞭送给了尼尔森。
尼尔森把将军送给他鼓劲的那块纽约双子塔的残骸,深深的埋在了他们浴血奋战的阿富汗土地里。
王者归来,“你说到做到了”,将军这句话是对他完成任务的充分肯定,不过让尼尔森最欣慰的是做到了所有人都安全回来和亲人团聚。
现实打脸这部电影,仅仅三年后,塔利班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全国掌了权,而美军却跑路了,用杜斯塔姆将军的话说最终美军成了懦夫。
塔利班和部落首领究竟谁来执政更好,应该由阿富汗人民自己来决定,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美国人强加于阿富汗人民的意志终归不得人心,美军撤离最终为20年的侵入画上句号,尽管这个句号对美国人来说并不圆满,甚至是不情愿画上的,画的不那么体面,但终归是结束了。
现在乌克兰正打的热火朝天,美军是再也不想踏入战争的泥沼里了,不知是吃一堑长一智了还是钱袋子没有过去那么鼓了。
🐴 《12勇士》不一样的战争片是近代史上一次真实故事的演绎故事发生于2001年911事件之后12人小分队前往阿富汗执行特殊任务说服北方联盟军共同对付塔利班基地组织12人小分队,根据阿富汗地形,化身骑兵队凭借队长的机智,还有团队的协作能力只用了三周变完成任务12人去,12人回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为是特殊任务所以没有人员被公布,他们也没有受到嘉奖执行完任务,他们的生活回归平淡唯有电影,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一事件……
讲的是2001年美国遭到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让美国人大吃一惊,本来号称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最安全的国度,却被打了一闷棍。
一时间,美国国内的爱国主义情绪陡增。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入侵阿富汗。
首先派出了绿色贝雷帽部队的纳尔逊上尉率12人,利用各类当地军阀与塔利班组织的矛盾,共同对付塔利班,用三周时间,打了一场漂亮仗。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这一仗的过程。
可以作为一个战例来看。
这无疑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
从十二勇士的爱国热情和好战情绪,到指挥官拿出911的弹片送给纳尔逊,都是意在把士气提高到意识形态的层次,使得士兵们不光要当炮灰,还要知道为什么去当炮灰,最终要主动乐意的去当炮灰。
整个影片拍的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有很烂的场景。
以我的看法,影片最可看的就是真实。
在阿富汗那地方,群山叠嶂,大漠无边。
这可苦了美国的勇士们,他们不得不抛弃那些现代化的汽车和坦克,骑上了战马。
21世纪的装备和19世纪的战场交织在一起,给影片平添了许多色彩。
衣衫褴褛的贫民,透风的茅屋,夜间的篝火,也使得爱看西部片的朋友似曾相识。
战场上,一边是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训练的绿色贝雷帽,一边是拿着毛瑟枪的阿富汗农民,一边是盼着打完仗赶快回家的美国大兵,一边是勇气十足漫无边际的乌合之众,战争的不对称性立马显现。
其实12勇士所担任的任务主要的并非是冲锋陷阵,而是前进观察所的角色。
根据近距离观察战场,指挥B-52轰炸机投弹。
在美军通常构想中的现代战争,B-52做为战略轰炸机,一是携带导弹或核弹远程攻击,二是对目标实施地毯式轰炸,大面积的杀伤敌人。
而在阿富汗的山地地形上,地毯式轰炸起不到什么作用,杀伤效果并不大,主要是震撼作用。
看资料,炸弹自身的杀伤力只有爆炸范围的3%。
但是它的地震效应和爆雷似的声响会使对方士兵发疯。
即使你没有被B-52投下的炸弹击中,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能使人毛骨悚然。
轰炸结束之后,地面部队再进入战场收拾残局。
影片中所描述的12勇士不顾死活冲入敌阵的场景,貌似有些夸大了。
再看装备。
美国士兵在阿富汗单兵负重53公斤,除了防护设备外,要携带420发子弹。
整个一套行头价值3.6万美元。
而给特种部队装备的一套夜视仪就价值6万美元。
这样的装备,很适合防御战和阵地战。
如果发动进攻,诸位想想,那些当兵的就像背着个一百多斤的银行保险柜去冲锋,没跑几步就只剩下喘气了。
所以地面部队的进攻速度和有效性都令人怀疑。
在影片中,与美军合作的军阀杜斯塔姆对纳尔逊这样说:“你上面有很多人,我上面只有神。
”真是一语中的。
他说出了伊斯兰世界中穆斯林们的精神状态。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对偶像的崇拜程度有很大区别。
耶稣基督没有教人去怎样杀人,释迦牟尼劝人行善,咱们的儒教更是温良恭俭让,只有伊斯兰教比较极端,具有攻击性。
如影片中所表现的,说女人不能受教育,要消灭异教徒等等都出自《古兰经》。
同《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一样,《古兰经》其实是穆罕穆德的言论集。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论语》的受众多是知识群体,他们把孔子至多看成是“至圣先师”,在接受孔子的观念的同时,也理性的扬弃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吾不如老圃”等等。
而《古兰经》的读者多数是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民众,他们信奉的是“安拉是最高的主宰,穆罕穆德是他的使者”。
《古兰经》就是他们的精神源泉。
《古兰经》上的一句话,就是一言九鼎。
什么合理不合理法律不法律,照做就是了。
所以从罗马时代,到抵御十字军,到今天,他们对世界上的大多数族群一直是不停的反抗。
这其中,有弱者对强者的抗争,也有盲目的杀戮。
几千年來看不到任何进步。
仔细想起来,美国也一样。
911之后,美国社会上掀起了爱国主义狂潮。
美国人民中那种不畏强暴,高度的荣誉感,爱国主义和英勇的牺牲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然而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这样大规模的恐怖袭击首先是针对美国的?
是谁赋予你们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资格?
我不否认,在美国国内人们还是比较充分的享受着民主带来的安定自由和快乐。
然而在国际上,美国欺负人惯了,凡是不合自己口味的,便施以大棒,搞颜色革命,搞经济制裁,搞政权颠覆。
说到底,是在用欺凌他人的手段去谋取自己的利益。
这和那些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即便当了警察也没有胡乱执法的权力,当然也要做好准备由此承担的代价。
实际上,那些极端主义者所反对的,并非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现行制度,而是用邪恶的办法去惩办邪恶。
如果人们对这一点没有反思的话,那么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有安宁。
影片最后,纳尔逊用老大的口吻对杜斯塔姆说:“你做了正确的选择”。
好在杜斯塔姆除了是个军阀,还是个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人。
他毫不犹豫的对纳尔逊说:“正确的选择?
这里没那回事。
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帝国的坟场。
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就算你们也一样。
美国将成为这里的另一个族群。
如果你们离开就是懦夫,留下来就是我们的敌人”。
最后的事实证明,美国选择了“懦夫”这条路。
影片拍摄的风光很出色,即便是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拍出了“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诗意。
战斗场面也拍的很好,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都很真实惨烈。
本人评分:7.0。
据说是升级版的战狼??
黑鹰坠落,美国狙击手,拆弹部队,绿区........所以米国最近战争片题材片慌赶脚,能拍的题材基本都拍完了,慢慢开始热捧传记改编电影这种series了吧,其实很偏爱战争题材的电影,用三块碎片看完的电影,可以说非常惨了,回头还是好好的回味了一下。
演员阵容是真的很棒了,这个小队堪称全明星,加上海总的加持,颜值刷刷上去(电影的刻画也太侧重海总了趴,Michael Shannon和Michael Peña感受了一下替补席的味道,导演处女作,可以原谅哈哈哈战争电影看好多,突突突的镜头好像有点免疫,莫名对阿富汗的人文风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小镇之间的分布都零零散散,沙石style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病态美丽的沙漠,莫名觉得很美,能在电影中穿越到各种地点,各种事件,电影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主旋律就是战场,文戏几乎忽略,开始海总和女儿的镜头真的好感人,加上夫妇的友情出演,整体突出的还是作战小队,小队中再突出海总,尤其是马背上的海总一路突突突直接把塔利班赶出阿富汗,还是带着点好莱坞特有的英雄主义,真实故事改编,啊米国军人就是腻害,堪比手撕鬼子。
没有感受到强行政治正确的感觉,导演就是单纯的想用稍微夸张点的手法讲讲这个故事,给观众带来一点震撼,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感叹下“America First”,目的达成。
真实度没有孤独的幸存者优秀,思辨被黑鹰甩一大截,剧本没拆弹部队宏伟?
总的来说不差,观赏性也很棒,战争场面营造一流,的确很震撼,但是和那个年代的经典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感觉。
好好研究了911背景,居然有.......阴谋论一说,还挺有可信度,被吓到........
12勇士不愧于这个称号。
美军利用空中的制霸权,充分的告诉我们战争原来可以这么搞。
不过场面方面,做的还不过好,人数怎么那么少人。
作为战争片来说,是不够激烈的。
最后的战斗场面,大家都像有神功附体一样,怎么都打不死。
是不是真的那么幸运?
十二勇士,个个牛叉。
看最后的字幕,好像是真实的故事也是十二勇士各各平安回家了。
看开头的时候,说是用真实故事改编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说,也有勇气、幸运在里面。
当士兵开始为信仰战斗时,他就变成了勇士。
电影以911事件为背景,主旨却不是如何惋惜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而是描写美国在第一时间是如何对恐怖组织还以颜色。
之所以名为《12勇士》,这是因为作为911事件之后先遣部队的绿色贝雷帽常规每队人员为12名。
绿色贝雷帽是世界最出名的特种部队之一,一方面是美国部队常年参与战争,曝光率很高,另一方面这支特种部队作战能力也确实出色。
(由于这次行动秘密进行,队伍的编号ODA 595在近年才公布。
)首先这支部队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武器、工程、通讯、医疗等等。
同时也要对组内其他成员的特长进行交叉训练,也就是每个人的本事自己都学一点。
作为美国第一支正规化的特种部队,每一个成员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
这支部队最特别的是组织能力,每一个特遣队都要具备在短时间内训练和指挥一个步兵连的能力。
简言之,短时间内可以组织一个近千人的常规作战部队。
电影的一开始是一段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录音,大体意思就是,我跟美国说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打算搞他,这些恐怖分子计划着什么。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因为美国现在不愿意搞事情了,故意放出这段录音来向俄罗斯示好。
怎么可能啊?
真就是那样,人家也不能说的这么明显好不好。
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达可能每个国家因为信仰不同存在隔阂与对抗,但是在恐怖主义面前,各国的态度是一样的。
纳尔逊是特遣队的队长,带着11名特种兵赶赴阿富汗战场。
在出征之前,电影描写了每一个人队员的生活状态与家庭情况。
可以看得出来,战场上的精英在生活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区别可能就是在战争面前,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怎么参与到战斗中去,保家卫国自然是第一位的。
纳尔逊的任务需要两年完成,他却坚持只用3个礼拜。
特遣队会与北方联盟协同作战,说是北方联盟,其实就是百十号具备作战能力的部队。
他们的对手塔利班组织在作战区域至少5万人。
换算下来每个特遣队员要对付5000个恐怖分子。
看着人数悬殊特别大,别忘了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战争时期。
纳尔逊手中的资源也不只是这百十号人,位置找准了,轰炸机、导弹支援随后就到。
尴尬的是面对天上的袭击塔利班可能没有办法,但是陆上作战特遣队一方没有优势可言。
在北方联盟这边,马匹就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还不是每个人都有得骑,基本上就是十几个骑马的,后面跟着几十个跑步的。
拉赞作为塔利班的头目十分残忍,传统思想中毒那种。
因为几个小女孩不到8岁就开始学习知识,就把教她们的母亲枪杀了。
伊斯兰文明不是很了解,也不赞成干预他国内政,但是这种顶着传统的帽子搞性别歧视实在不敢苟同。
拉赞说话特别憋人,杀完人之后告诉围观的人,“你们不是想要一个老师吗,现在我已经给你们上了一课了。
”国家分裂对人民伤害太大了,不仅塔利班一方的部队有童子军,站在正义一边的北方联盟中有不少孩子的身影。
这些孩子手中的枪比自己都高,看到坐在马上纳尔逊,他们会敬礼表示尊敬,纳尔逊的回礼似乎就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
可是密集的小规模战斗告诉纳尔逊,每一次对这些孩子的微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几分钟前站在旁边的孩子,转眼就变成战争的牺牲品。
有北方联盟做自己的向导,纳尔逊粉碎拉赞的任务完成地更加高效也更加安全。
在一次战役之前,纳尔逊打算深入确定塔利班组织的驻扎地点,被盟友的将军阻止。
理由很简单,美国人不能死,因为只要死一个美国人,美国政府就可能退出战场,盟军就看到不到希望了。
将军的形容把对美军的保护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美军受伤之前,我愿意牺牲500个自己的战士。
”纳尔逊坚持深入,轰炸机要在将近10000米的高空投弹,如果搞不清楚准确的位置,很难精确的打击目标。
将军无奈的看了纳尔逊一眼,拿过对讲机,调到了塔利班能够接收的频道说,“拉赞,我和美军在一起呢,现在打算揍你,不过美军不知道你是不是塔利班,你能回个话吗,好让美军揍你的屁股。
”接着对讲机的另一方就开喷了,纳尔逊有些无奈但还是安排了轰炸。
拉赞的人一边被轰炸,将军一边拿着对讲机调侃他。
电影中同时刻画的阿富汗居民在战争状态下的生活。
一次美军空投物资,被一些贫民哄抢,美军只能花钱把自己的东西从贫民手中买回来。
看到这里不但没有感觉这些人是刁民,反而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食不裹腹的日子过久了,那些所谓的尊严就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虽然把捡来的东西卖给失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总比像塔利班一样拿起枪去残杀自己的同胞要强。
纳尔逊与将军几次战斗之后,交流开始变得深入,相互也建立许多信任。
将军告诉纳尔逊,“历史上最厉害的武器是人的内心,我手下没有任何士兵,有的只是勇士。
当你开始用内心去参与战争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一个勇士。
我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我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死在战场上。
如果说每死一个勇士都是在我心上扎个洞,那么我的心上全是洞。
”我相信每一个没有被奴役的民族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它给予我们信仰,指引我们的方向,成为我们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动力。
一决胜负的战役中,纳尔逊没有按照通常的战斗策略行动,而是骑上了马,成为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
作为一个特种队员,纳尔逊比谁都清楚骑着马在枪林弹雨向前冲与活靶子无异,此时纳尔逊的战斗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执行命令的范围。
这次行动是美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12名特遣队员完成一个预估两年的任务,仅仅用了3个礼拜,无一牺牲。
美国将一个骑兵的铜像摆放在世界贸易中的旧址上,给予12名勇士无上的光荣。
这并不是说美国在战争中的形象都是正义的,不说别的,塔利班装备的坦克有很多也是美国制造,怎么落入恐怖组织之手不得而知。
如同北方联盟将军所说,“在阿富汗的内战中,美国人如果离开了,证明他们是懦夫;但如果他们留下来,终将也会变成敌人。
”美国人的生命比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重要?
这种直接干预他国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
这部电影的自傲性还是太多太多了。
当士兵开始为信仰战斗时,他就变成了勇士。
电影以911事件为背景,主旨却不是如何惋惜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而是描写美国在第一时间是如何对恐怖组织还以颜色。
之所以名为《12勇士》,这是因为作为911事件之后先遣部队的绿色贝雷帽常规每队人员为12名。
绿色贝雷帽是世界最出名的特种部队之一,一方面是美国部队常年参与战争,曝光率很高,另一方面这支特种部队作战能力也确实出色。
(由于这次行动秘密进行,队伍的编号ODA 595在近年才公布。
)首先这支部队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武器、工程、通讯、医疗等等。
同时也要对组内其他成员的特长进行交叉训练,也就是每个人的本事自己都学一点。
作为美国第一支正规化的特种部队,每一个成员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
这支部队最特别的是组织能力,每一个特遣队都要具备在短时间内训练和指挥一个步兵连的能力。
简言之,短时间内可以组织一个近千人的常规作战部队。
电影的一开始是一段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录音,大体意思就是,我跟美国说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打算搞他,这些恐怖分子计划着什么。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因为美国现在不愿意搞事情了,故意放出这段录音来向俄罗斯示好。
怎么可能啊?
真就是那样,人家也不能说的这么明显好不好。
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达可能每个国家因为信仰不同存在隔阂与对抗,但是在恐怖主义面前,各国的态度是一样的。
纳尔逊是特遣队的队长,带着11名特种兵赶赴阿富汗战场。
在出征之前,电影描写了每一个人队员的生活状态与家庭情况。
可以看得出来,战场上的精英在生活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区别可能就是在战争面前,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怎么参与到战斗中去,保家卫国自然是第一位的。
纳尔逊的任务需要两年完成,他却坚持只用3个礼拜。
特遣队会与北方联盟协同作战,说是北方联盟,其实就是百十号具备作战能力的部队。
他们的对手塔利班组织在作战区域至少5万人。
换算下来每个特遣队员要对付5000个恐怖分子。
看着人数悬殊特别大,别忘了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战争时期。
纳尔逊手中的资源也不只是这百十号人,位置找准了,轰炸机、导弹支援随后就到。
尴尬的是面对天上的袭击塔利班可能没有办法,但是陆上作战特遣队一方没有优势可言。
在北方联盟这边,马匹就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还不是每个人都有得骑,基本上就是十几个骑马的,后面跟着几十个跑步的。
拉赞作为塔利班的头目十分残忍,传统思想中毒那种。
因为几个小女孩不到8岁就开始学习知识,就把教她们的母亲枪杀了。
伊斯兰文明不是很了解,也不赞成干预他国内政,但是这种顶着传统的帽子搞性别歧视实在不敢苟同。
拉赞说话特别憋人,杀完人之后告诉围观的人,“你们不是想要一个老师吗,现在我已经给你们上了一课了。
”国家分裂对人民伤害太大了,不仅塔利班一方的部队有童子军,站在正义一边的北方联盟中有不少孩子的身影。
这些孩子手中的枪比自己都高,看到坐在马上纳尔逊,他们会敬礼表示尊敬,纳尔逊的回礼似乎就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
可是密集的小规模战斗告诉纳尔逊,每一次对这些孩子的微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几分钟前站在旁边的孩子,转眼就变成战争的牺牲品。
有北方联盟做自己的向导,纳尔逊粉碎拉赞的任务完成地更加高效也更加安全。
在一次战役之前,纳尔逊打算深入确定塔利班组织的驻扎地点,被盟友的将军阻止。
理由很简单,美国人不能死,因为只要死一个美国人,美国政府就可能退出战场,盟军就看到不到希望了。
将军的形容把对美军的保护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美军受伤之前,我愿意牺牲500个自己的战士。
”纳尔逊坚持深入,轰炸机要在将近10000米的高空投弹,如果搞不清楚准确的位置,很难精确的打击目标。
将军无奈的看了纳尔逊一眼,拿过对讲机,调到了塔利班能够接收的频道说,“拉赞,我和美军在一起呢,现在打算揍你,不过美军不知道你是不是塔利班,你能回个话吗,好让美军揍你的屁股。
”接着对讲机的另一方就开喷了,纳尔逊有些无奈但还是安排了轰炸。
拉赞的人一边被轰炸,将军一边拿着对讲机调侃他。
电影中同时刻画的阿富汗居民在战争状态下的生活。
一次美军空投物资,被一些贫民哄抢,美军只能花钱把自己的东西从贫民手中买回来。
看到这里不但没有感觉这些人是刁民,反而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食不裹腹的日子过久了,那些所谓的尊严就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虽然把捡来的东西卖给失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总比像塔利班一样拿起枪去残杀自己的同胞要强。
纳尔逊与将军几次战斗之后,交流开始变得深入,相互也建立许多信任。
将军告诉纳尔逊,“历史上最厉害的武器是人的内心,我手下没有任何士兵,有的只是勇士。
当你开始用内心去参与战争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一个勇士。
我的人不会去白白送死,我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死在战场上。
如果说每死一个勇士都是在我心上扎个洞,那么我的心上全是洞。
”我相信每一个没有被奴役的民族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它给予我们信仰,指引我们的方向,成为我们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动力。
一决胜负的战役中,纳尔逊没有按照通常的战斗策略行动,而是骑上了马,成为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
作为一个特种队员,纳尔逊比谁都清楚骑着马在枪林弹雨向前冲与活靶子无异,此时纳尔逊的战斗的目的已经超越了执行命令的范围。
这次行动是美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12名特遣队员完成一个预估两年的任务,仅仅用了3个礼拜,无一牺牲。
美国将一个骑兵的铜像摆放在世界贸易中的旧址上,给予12名勇士无上的光荣。
这并不是说美国在战争中的形象都是正义的,不说别的,塔利班装备的坦克有很多也是美国制造,怎么落入恐怖组织之手不得而知。
如同北方联盟将军所说,“在阿富汗的内战中,美国人如果离开了,证明他们是懦夫;但如果他们留下来,终将也会变成敌人。
”美国人的生命比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重要?
这种直接干预他国的手段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律?
这部电影的自傲性还是太多太多了。
当代美式个人小集体英雄主义,911事件后激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之一,进驻阿富汗打击塔利班,美国人的视角无可厚非,以保卫国家安全为名出战,以圣诞节前家人相聚的人本主义小目标结尾,595分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场面激烈过瘾,愿世界和平,再无纷争。
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世安好,祈佑。
9·11恐怖袭击后,为了捉捕本·拉登,推翻庇护这位“基地”组织领导人的塔利班政权,美国在2001年10月7日开始轰炸阿富汗塔利班基地组织基地,“持久自由行动”空袭同时已有部分ClA特工化妆潜入阿富汗为陆特前期侦察活动做准备空袭两周后塔利班防空体系遭到毁灭性破坏陆特乘坐160团支奴干直升机进入接应CIA迅速与北方联盟首领取得联系…
之前有部电影,叫孤独的幸存者,也就是红翼行动,把那几个战士拍的英勇无比,死的那个壮烈,据称五个人对战500个塔利班打死30个。
幸好,事后塔利班也上传了战场视频,无一人死亡不说,人家其实也就十来人。
倒是那几个大兵,有两个一枪没开直接被击毙,其中还有一个,就是那个孤独的幸存者,事后被军事法庭因为战场懦弱行为及抛弃战友被审判,最后莫名其妙的不了了之了。
但这是真的,这确实发生了。
显然,这部电影在艺术、社会和政治方面做出了一些改变,但它似乎是对故事的忠实复述。
现在,撇开真实的故事不谈,这部电影本身非常令人愉快,演员们制作了可信的士兵,地点,设备,一切看起来都不错。
我很高兴他们没有制作《孤独的幸存者》克隆版,这是一部可以独立站立的电影。
这里的其他一些评论说,他们对这是可预测的故事感到失望。
我想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就是这些人在战场上的史诗般的、坦率的荒谬勇敢,这几乎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讲得很好。
忠实还原2001年10月的战斗,我美反恐历史上最成功的战役策划和实施,塔利班历史上最惨重得一次战略失败。
勉强及格。除了开场时这一票特种小队因911义愤填庸要求作战,以及中间表现塔利班迫害女性(8岁以上的女童就不能学习了),全片并无太多右派说教的戏份。主干倒更像是西部片,锤哥等12人作为第一批入阿富汗的作战部队,在22天内和北方联盟的乌兹别克军阀拿下塔利班北方重镇。12人里除了锤哥,面目都比较模糊,可能是因为分组作战的情势,只好隐去枝节避免视点分散。虽然战斗场面明显比较扯,初学乍道的美国大兵,在马上能有多少准头呢?实战中却恍如天神下凡。不过也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北方军阀流露出的随性、粗疏,尤以对讲机让塔利班自承身份那段,非常胡逼,而且随着剧情推进,军阀的思想渐渐构成了体系。其二是对战争场面的呈现,整个都很圆熟,一些慢镜之类煽动性画面也完成的刺激,最后的策马入山谷虽然扯,但煽动性不次于《最后的武士》
堂而皇之地美化战争
No.41 雷神还是帅,虽然战争拍得太过程式化,不过胜在真人真事,多了点感染力。
纯粹为了美化美丽国侵略阿富汗罢了
为何而战?漂亮国洗地小分队。
战斗场面设计的眼花缭乱,因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看不到任何对战争的反思,甚至有些美利坚主旋律,让所有的人物都变一锅汤。更像是早期的西部片,英雄来到荒蛮西部,惩凶除恶杀掉印第安人,十足的无聊加幼稚。
毫无亮点的美式主旋律,真人真事改编的流水账,塔利班再彪悍也干不过山姆大叔爆炸不回头。
这种美化战争的片只能给一⭐,锤哥自带一⭐bug,两⭐不能再多了
还是《红海行动》强🙃
角色模糊,骑马激燃。然而根据背景介绍这么浪漫的战斗只是幻想- - 事先不知当地行军要骑马居然是真的,还空投了马鞍和指导手册?!Michael演的贤内助副队长骑马导致腰间盘突出趴下了,这是真的吗orz
锤哥夫妻档,骑马射坦克
难看
锤哥和佐德将军主演的主旋律影片,真实而严肃,最后骑马射杀恐怖分子有些燃。
尽管和现实情况多有出入,个别地方尤其是骑兵冲击火箭车的地方太过于神剧,但还是得说有关小布什两场战争的电影我看过不少,这个电影比《拆弹部队》《狙击手》《锅盖头》什么的要朴实的多,没有过多夹带私货,就是拍一场打仗。里面塑造的英雄北方联盟领袖之一杜斯塔拉非常成功, 贺龙、武元甲、切格瓦拉第三世界穷逼国家的游击之王们灵魂附体,这个人后来当了阿富汗副总统,还被指控囚禁和性侵(?)自己的政敌,是个真正的狠角色。
如果你死了,被杀、被俘虏、被审讯折磨,甚至都没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这世上,除了那些在暮光里在堪萨斯的某处围栏观看牛仔竞技的人们,他们不经意的念叨,”还记得那个Nelson家的男孩吗?”“嗯,他咋了?”“死了吧,我想。”如此这般,直到没有人再记得你曾经在此时此刻的异国他乡。
骑兵作战让这场战役增添了一丝诗意,也多了一分悬浮。虽然有真实事件背景不过当成纪录片看大可不必。
真人真事是最大的卖点
规规矩矩平平淡淡,跟故事本身也有关系。相较于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这种自带悲怆气氛牺牲壮烈的,无往不利大团圆的12勇士就很难拍出彩了。锤哥这个戏路方向不错,如此阳刚的脸和戏倒是挺搭。配角都没啥露脸机会实在很遗憾啊。整部片子的惊险度不如最后一分钟的字幕叙述真实历史。102317/040318
#跑步需要肾上腺素# 讲真动作片真的不要搞一些自我感动,就是打好嘛,咔咔就是干,俺得找点好的肾上腺素康康,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