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老友记,从高一开始,断断续续看了三年,(当然我是零零后,不是实时更新的追)。
放在什么时候看呢?
我们高中是每个月放两到三天假,算是一个迷你长假吧,鲜有人留在学校,大家都作鸟兽散,各回各家。
早就听闻过老友记的名号,说是学习英语的神剧。
某天放假在家,便随意点开看,那时候搜狐对老友记还有版权,放的还是未删减版,good old time,所以初遇老友记还得感谢搜狐平台。
当那个经典的season1episode1 Central Perk映入眼帘时,我第一感觉其实是——OMG,年代太久远了吧。
当然美好如老友记,不出一会儿,你仿佛就置身于咖啡馆或是Monica’s apartment,和老友们一同欢笑起来。
哈哈现在想起来,当时追老友记的画面还历历在目。
印象很深的是高二的秋天,到家后我把书包往床上一扔,从冰箱中掏出一个红心火龙果,拿起勺子便打开电脑看老友记,当时看的是season3episode25,他们去海滨度假的那一集。
我吃的满嘴红色,狼狈不堪,仍然津津有味的坚守在屏幕前哈哈大笑,看Ross’s choice。
那时候身边的朋友都没人看老友记,我就在放假的间隙里看着老友记兀自偷着乐儿。
老友记陪伴了我整个高中时代,我还弄了个小小的仪式,将老友记的最后一集选在高考前一天看,因为我想让我深爱的老友记为我同样美好的高中时代画上完美的句号。
我从未将老友记当作英语学习工具来看,而是情怀,是念想,是浪漫,是温暖,是爱。
大一的时候将老友记拿出来完整的又看了一遍。
这时候看,那感觉和高中就很不一样了,高中纯粹就当sitcom在看,记在脑海里的场面是嬉笑打闹,印象深刻的台词是一个个的joke,对整个剧集的评价是形容词funny。
但重温时,我仿佛跟着六个人的步伐,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和Ta们一块生活了十年,和他们当了十年的朋友。
十年的朋友啊,早已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看最后一集时,犹记得我一个人待在宿舍里,镜头环绕apartment一周,空荡荡的,桌子上摆满了人手一把的钥匙,画面定格在紫色大门上挂着的黄色镜框前,我哭的稀里哗啦。
那种感觉,就是你熟识了十年的朋友突然间离开了,回到了你看不到的Ta们的现实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而我很想念Ta们。
看老友记已然成了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或说之后每次对老友记的重温,准确来讲无非是对十年来与老友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好在循着老友记的脚印,能就此搜寻到一大堆与此有关的纪录片,采访,演员们拍的广告及背后的故事,又有了念想。
还专门跑去开通了微博,继续深挖蛛丝马迹,方才知道名叫杜鑫(更习惯称他为Gunther)的人竟将Central Perk完美复刻了,后来还在三联周刊2019年第45期上读到了他的故事。
Gunther是我了解到的爱老友记最深也是最勇敢的nerd,与其说北上广深的Central Perk是Gunther把“将来的事”放在现在实现了,不如说这是一个富于情怀的人为老友迷们打造的精神圣地。
加了Gunther的微信,了解到疫情期间他是通过卖挂耳咖啡的方式硬是将咖啡馆撑了下来,平日里看他在朋友圈分享老友记以及咖啡馆的日常,被这个默默坚持的咖啡店老板感动得一塌糊涂。
前年国庆专门为了朝拜珠江新城的Central Perk而去了熙熙攘攘的广州,当然,摩肩接踵的是广州塔那儿,Central Perk安安静静的缩在一群高楼大厦里面。
当时和好友K见过面后,兴致勃勃地拉着她去咖啡馆,可惜她不是老友迷,对咖啡馆屏幕上播放的老友记无感,对神还原剧集场景的咖啡馆的每个犄角旮旯更是无动于衷。
而我,在看到咖啡馆玻璃上Central Perk贴纸的那一刻,内心便止不住的感叹,“Finally!
”我是带着踏入圣殿一样的心情缓缓走进咖啡馆的,因为我深知,现实生活里,起码自己身边,不会有百分百还原的老友故事发生,但却真真实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你打造了Central Perk,起码让你所有无处安放的念想有了寄托之处。
晚上店里人不多,我慢慢把咖啡馆逛了一圈后,坐定和店员闲聊,我以中了彩票般惊喜的心情向Ta们分享对老友记的喜爱,讲述自己反反复复将老友记看了多少遍,店员倒是挺镇定,他说来这儿的人多多少少都将老友记看了好几遍。
我看着屏幕上播放的Friends,随便点了些东西草草吃完。
由于时间关系,坐不了太久,离开之前和店员打了声招呼,店员热情地说“再来玩”,我笑着点点头。
可惜我第二天就得启程回武汉,再来也不知道会是啥时候了。
在Reunion里面,很多super star对老友记的初印象以及爱不释手的片段做了分享,字幕po上了Ta们的名字,身份,成就,还来了镜头特写,我反倒对那些来自各个国家ordinary people的一幕幕采访难以忘怀。
我喜欢看到在老友记延伸的无限大的温情之网下微小而平凡的个人的成长故事。
来自Mexico的Liz说,“Like every Chandler,I found my Monica.”来自Ghana的Nancy说,“They have saved more lives even if they don’t know them.”来自India的Pabitra说,“No matter how much pain, anxiety, or trouble you are in, if you are staring at a screen which is playing Friends, you are gonna laugh.”老友记带给我的是家人一般的陪伴与感动,通过对老友记的喜爱,还认识了解到其他同样痴迷于此的陌生朋友,了解到他们的故事,也算是很棒的体验,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如此奇妙。
正如Matthew在采访中说到,“We picked up where we left off.”看到六人重返当年的摄影棚,环绕在经典的橙色沙发旁,看到再熟悉不过的Gabriel Weiss字体,听到场景切换间谙熟于心的bgm以及六位老友们不变的声音,看到Courtney将台词写在苹果上,看到Lisa对虫子做出Phoebe式的反应,看到Matthew开玩笑地说”I don’t hear from anyone.” 看到Jennifer和David讲述彼此短暂的crush story,看到Matt 穿着厚厚的一沓衣服做着弓箭步说着那句经典的“Could I be wearing more clothes” ,好似老友记从未离开过。
Reunion最后,六位老友环抱在一起,the end of an era。
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事物近乎痴迷的喜爱,其实是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你会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初见的是哪一个,最令你难忘的可能就是那一个;在你最艰难的日子里陪伴你的是什么,你选择想要永远继续陪你走下去的可能就是什么。
Rachel在刚刚学会自我独立时,看到身旁一群支持着自己的朋友认真的玩着游戏,对着电话心满意足的说,“I‘ve got magic beans!
”我想隔空对与老友记有关的一切说,Friends is my magic bean.
这代人受美国影视文化影响很深,学习英语已为后来的接收打下基础。
早先经过筛选的合家欢,忘不了第一次看到“侏罗纪公园”的颅内高潮,到后来盗版泛滥,为提升听说水平接触到更多元的美剧范畴,猎奇作祟难以自拔。
诞生于2000年前后的“老友记”乘着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东风,拉开了中美同步看剧时代的序幕,那时其还处在一超多强的相对国力巅峰期,数量质量双高,不需要像今天得用暴力腥膻的噱头撑起半边天。
我们对现代都市生活内容和其语言文化的理解大部分来自类似的美剧。
中国人是太严肃了,这种除了黄色笑话几乎全部符合中美政治正确公约数的流水线产品,满足了建国后拼搏的中国父母灌输下一代的对富足生活的全部想象,瞬间在部分年轻人的精神生活中攻池略地。
美剧大行其道时期,也包括现在,老友记式的大批风趣无忧的美式生活代言人俘获了相当一部分互联网使用者,被当做奋斗目标。
室内情景喜剧国内也流行过,就像美式快餐文化,遑论价值,你花在上面的时光总归是幸福的。
五月进入下旬,世态骤然变得情绪浓烈起来。
同一天,有明星官宣离婚,也有明星官宣结婚。
同一天,有无双国士离世举国痛悼,也有理发师报复社会撞死多人。
同一天,有甘肃越野马拉松21人丧生,也有河北5名小学女生在池塘溺亡。
有地震有龙卷风,有中国女排惨败日本女排,就连新冠肺炎的本土确诊病例,也开始新增了。
正是极需来点温情慰藉的光景。
2021年5月27日,《老友记重聚特辑》上线,中国和北美同步播放。
烂番茄网站只给出68%新鲜度,但豆瓣出分9.5分。
已经是超高分了是吧?
可要知道十季《老友记》每一季都是9.7或9.8分的逆天高分,9.5分算是创新低了呢。
RachelMonicaPhoebeRossChandlerJoey
念起每个名字,唇齿间满满都是亲切感。
饰演他们的人,如今皆是半百老人了。
詹妮弗·安妮斯顿,1969年生人。
柯特妮·考克斯,1964年。
丽莎·库卓,1963年。
马修·派瑞,1969年。
大卫·休默,1966年。
马特·勒布朗,1967年。
但当《I'll be there for you》这首片头曲响起,你会立马想起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会立马想起自己当年追剧的欢愉岁月。
So no one told you life was gonna be this wayYour job's a joke, you're broke, your love life's D.O.A. (dead on arrival)It's like you're always stuck in second gearWhen it hasn't been your day, your week, your month, or even your yearBut I'll be there for you'cause you're there for me too 美剧《老友记》1994年9月在NBC首播,至2004年5月剧终,十季共236集,前后翻译18个语种在全球逾220个地区播出。
美国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2015年评选出100部最受欢迎美剧,《老友记》名列第一。
《老友记》在中国也很有国民度。
犹记得,当年搜狐视频还有存在感时,靠买了几季《老友记》圈了不少用户。
现在的年轻人会讨论漫威或DC的超级英雄中谁最厉害,你最喜欢哪个超级英雄,而当年我们讨论的是《老友记》里谁最可爱,你最喜欢谁。
人会跟着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改变,也会和喜欢的角色有类似特质的人做朋友。
距离《老友记》首播,已经过去了足足27年,距离剧终也已经有17年。
17年里多次传出主角六人要重聚的消息,每次都是大新闻,又每次都是落空。
在2016年2月21日NBC特别节目“给詹姆斯·伯罗斯的礼物”(詹姆斯是《老友记》早期导演,全剧最经典的开篇首集即由他执导),《老友记》主演有过一次同框,六人来了五人,只有马修·派瑞缺席,他们同坐一张红沙发叙旧,但只有短短的12分钟左右。
这次拍重聚特辑,也是老早就有预热,当传出拍摄方式是主角无剧本访谈、请了一大堆明星时,中国剧粉们大都是比较失望的,预感可能会是用流量吸睛、兜售情怀,毕竟内娱这种骚操作很多,只为割韭菜赚快钱。
国内爱优腾的版本各有小幅删减,我找到了1:43'50''的原版来看。
看完后,真香了。
喜欢过《老友记》的观众不会失望。
重聚特辑看点——1、好莱坞工业确实发达,时隔17年,当年的场景几乎百分百还原。
连当年杀青时众人签名留念的景片都保存着。
2、六人重演了名场面“机智问答换公寓”。
当然题目有更换,这次还多了助演露面,例如Monica的前男友Richard。
3、六人围坐在一起念剧本对词。
他们重读了“Monica被水母蜇了用尿解毒”、“Phoebe隔空瞅见Monica和Chandler恋情”两段戏。
高光时段是詹妮弗·安妮斯顿和大卫·休默对台词,重温了他俩剧中初吻那场戏。
原来他俩在现实中也曾经因戏生情互生好感,但无奈彼时轮流有对象,最后无疾而终。
4、制片人们回溯了当年的选角情况:最先定的大卫·休默,再是丽莎·库卓,Rachel一角是最难的,也是最后定的。
主创初心就是拍群戏,所以主角选角原则就是不要巨星,以免太过聚焦。
当然,剧集播出后太火了,六人都火了。
但真的要论发展成国际巨星,可能只有詹妮弗·安妮斯顿。
5、多种国籍的剧粉出镜受访。
讲述这部剧对他们的影响,提升和异性交流的自信、学会主宰自己的感情关系、对抗抑郁症、激励了LGBT人群等等。
6、现场观众提问,例如拍剧过程中有遇到什么讨厌的事之类的,Ross谈到了和猴子对戏的苦恼。
在访谈环节亮相的参演过本剧的嘉宾:Ross和Monica的父母、Chandler的前女友Janice、咖啡馆里的Gunther(视频连线)。
7、确实请了一些明星,瑞茜·威瑟斯彭(她有参演本剧)、大卫·贝克汉姆、防弹少年团、敏迪·卡灵、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基特·哈灵顿等,但都是出镜讲几句话,时间很短。
比较特别的是基特·哈灵顿,他说六名主演都是肢体喜剧大师,特别提到一个桥段,Ross为省运费请Rachel和Chandler帮忙搬沙发上楼,结果楼梯空间不够三人陷阱窘境,很简单的一场戏因为Ross的名台词“Pivot!
Pivot!
Pivot!
”爆发笑料。
明星中戏份最多的也就只有一个Lady Gaga,她弹唱了Phoebe名曲《Smelly Cat》,和丽莎·库卓还来了一段对手戏。
8、上演六人行重聚时装秀。
请来的模特都很大牌,卡拉·迪瓦伊穿Rachel的伴娘礼服和Ross的佳节犰狳装、辛迪·克劳馥穿Ross的紧身皮裤、贾斯汀·比伯穿Ross的卫星土豆装。
最逗趣的还是马特·勒布朗还原剧中Joey叠穿Chandler衣服。
特辑的尾声,在主持人詹姆斯·柯登的询问下,丽莎·库卓回应了《老友记》为什么没有拍电影版:这部剧的结局已经非常圆满,每个角色的人生都很圆满,而编剧必须搅乱这些美满的事物,才会有新的故事可写,大家都不希望谁的美满结局惨遭搅乱。
想想内娱连爆款综艺都要拍成大电影上院线圈一波钱,《老友记》剧组算是非常珍惜羽毛了。
《老友记》当年是中国大学生群体自学英语口语的热门教材,也是洞窥美国都市青年生活的窗口,其中的“合租文化”、“约会文化”影响深远,国产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就“借鉴”良多。
国产剧至今拍不好生活剧,总是悬浮着,就是找不到接地气的密钥。
据说B站下半年将上线全十季蓝光高清修复版《老友记》,建议国内编剧届时集体去补课。
没人说过人生会是如此这般做着没出息的工作又没钱恋情总是胎死腹中人生仿佛一直卡在二档每天每周每个月都不顺遂甚至是每一年但我会陪在你身边因为你也都陪在我身边最后就像柯特妮·考克斯说的,能够将这份情感长存心中真好。
昨天晚上看完老友记后意犹未尽,便在b站上又看了一大堆老友记的剪辑、采访和花絮。
越看越难过,感觉就只是一场梦一样,什么都是假的呜呜:他们不是真的好朋友,这种友情是不存在的,就算存在但终有一天也会消失不见呜呜呜呜。
就这样,我带着眼泪进入梦乡。
第二天,仍然是一个失落的早晨。
我吃完午饭,便开始看老友记重聚特辑。
里面有不再年轻的大家,有一些可爱的背后故事。
是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一点点敷衍的综艺,但我突然觉得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演员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不该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他们身上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我想体验朋友是家人的这个阶段,也想体验结婚育孩的人生阶段。
它们并不冲突,我为什么不能都体验?
我现在想花很多时间在我的朋友身上,不代表我对与自己最爱的人组成一个家庭不感兴趣啊。
真的好感谢老友记带给我的欢笑与感动,还有那些恋爱观与婚姻观。
那天晚些时候也正好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的朋友订婚,他和她女朋友在一起七年了。
但他曾跟我朋友说过,他和他女朋友在一起只有家人的感觉,没有爱情的感觉。
虽然跟彼此家长都很熟络了,但他也并不知道未来的走向。
可我跟他们吃饭的时候,感觉他女朋友真的是一心想为他们共同的未来付出。
他们俩当然经历了很多很多,这可能也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婚姻的样子吧,但我真的没办法做到像我朋友一样在下面评论“好甜啊”。
我不觉得彼此的家长坐下来谈好了,觉得到结婚的时候了就结婚很甜;也不觉得女生跟着男生一起布置所谓的“求婚”现场很甜......我觉得老友记中那种纯粹的,就是因为想和对方共度余生而去求婚,去结婚才算甜呀。
不是因为理所当然,而是因为爱不管怎么说,希望我们都能幸福,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看之前真的没想到,一部情景喜剧能给我带来这么多东西,好开心。
无数次要重聚的消息传来,无数次被辟谣。
大家的心情就一个词:盼友归。
毫无疑问,这 6 个人是无数人遥远又亲密的好友,是心底最挂念的一群老友。
但今天,我尤其想分享的,是我最最喜欢的老友,莫妮卡 。
她是罗斯的妹妹、菲比的好友、瑞秋的高中闺蜜、乔伊的邻居、钱德勒的太太、6 个人的绝对核心。
《老友记》拍了 10 年,故事在莫妮卡家楼下的咖啡厅开始,故事又在莫妮卡的客厅结束。
谁不爱莫妮卡呢?
现在流行的 BM 风,她是鼻祖。
至今还有明星模仿她穿搭。
英文名叫莫妮卡的女孩多的数不过来。
她那张经典的头戴火鸡照,也是爆火的头像。
刚过去不久的 5 月 15 日 ,是她和钱德勒结婚 20 周年纪念日。
大家像祝贺亲密朋友一样祝她幸福。
我最喜欢她的原因,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没有什么烦恼是莫妮卡的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
第一集里,莫妮卡剪断好友瑞秋的信用卡,给了她一个拥抱,然后说出了那句鼓舞了无数人的话: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It sucks.You’re gonna love it!这句话和这群老友支撑了我每一次失意后的至暗时刻。
完全可以这么说:全世界都离不开《Friends》,而 Friends 离不开莫妮卡。
说实话,莫妮卡是你最开始绝不会 Pick 的朋友。
你在她身边可能 3 小时都呆不了。
“飞机还有 4 个小时就要飞了!
快快快!
”
“晚餐还有 12 个小时就要开始了!
快快快!
”
要是你俩住一块,你会更崩溃。
她洁癖超严重。
谷歌曾特地为莫妮卡做过个程序,一搜莫妮卡的名字,屏幕上方就往下掉肥皂和海绵,不停地擦擦擦。
最出名的梗是,她有个吸吸尘器的吸尘器。
她还有一套会让人窒息的生活准则:毛巾要分为 11 类;沙发要摆在地球上固定的经纬度;被套上的碎花要朝着太阳的方向;……要是有一毫米出入,后果就是——
也没人敢和莫妮卡比赛.她口头禅很经典,“ I know”。
课上老师一提问,她高高举手,老师这题我会我会我会!
爱表现,胜负欲也超强。
去抢婚纱,制定了作战计划,直接把竞争对手按在地上打。
任谁遇到这个姐,第一反应应该都如菲比.
但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莫妮卡家的客厅。
用钱德勒的话说莫妮卡就是:
你难过时,莫妮卡会给你做一桌好吃的。
她是慷慨的女主人。
任何时候都是。
如果爱情和友情是道二选一的难题,莫妮卡绝不会背弃朋友。
当你逃婚了,莫妮卡会鼓励你独立,并免费给你卧室住。
瑞秋在婚礼上逃出来,直奔莫妮卡。
莫妮卡给了她一个次卧,让她住了四五年。
甚至,她还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名字,赠给你的孩子。
这一幕被评为《老友记》最催泪片段之一:
莫妮卡 14 岁就给自己孩子起好了名字,Emma。
可是当瑞秋生了女儿时,她把名字送给了小女孩。
——亲爱的,你很喜欢那个名字。
——对,但我更爱你。
要知道,莫妮卡成长为如今的莫妮卡 ,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一件事。
莫妮卡从没被这个世界慷慨地爱过。
关于莫妮卡的曾经,有两处细节看得很想让人哭—— 她想和哥哥交换父母,即使他们是同一个父母;她想和瑞秋交换高中生活,即使她们是同一所高中。
如果你把她的童年拍个纪录片,应该是热搜上父母 PUA 子女热搜的第一名。
她妈嘲讽她,发型丑、身材丑,嫁不出去。
几乎能毁掉一个女孩所有恶言,她爸妈都和她说过。
“头发的样子也太奇怪了”“连把男人丢在教堂的机会都没有”“我就知道你会搞砸”莫妮卡神经质般的强迫症,都来自漫长岁月里她和她妈的较劲。
有次她妈来做客,莫妮卡一次次拍打沙发抱枕,整理房间。
为了不给她妈留把柄。
但她妈进了门,还是拍了拍抱枕。
她永远在对莫妮卡挑刺。
这个细节让我看得窒息。
这是一个一直没被父母认可过的女孩。
即使她拼命证明自己:花一年时间就减掉了好几个自己,成了骨感美女;有富豪也不嫁,坚持去做厨师。
但自卑刻在她心里。
菲比逃离了她家,她快要崩溃:“我这么难相处吗?
”; 恋爱屡屡碰到渣男,她怀疑自己:“难道只有狗和渣男才会闻到我的味道吗?
”一个没被慷慨爱过的人,又如何慷慨地给予这个世界爱呢?
莫妮卡这里,答案只有一个:朋友。
有句话很动人,你无法挑选家人,但你的朋友,是你为自己挑选的家人。
朋友会包容你所有的不堪——“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井井有条。
”
朋友永远有立场。
而你,就是他无条件的立场。
这次重聚,6 位演员一进当初的摄影棚就开始哭。
当初的故事就在莫妮卡的公寓结束。
我永远都记得最后的眼泪—— 她告诉朋友们,她要搬走了。
就像她曾宣布过很多次的那样,她要去和男友同居了。
不同的是,以往她都反悔了,而这次是真的散场。
电视那头的我也跟着哭到崩溃。
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0 年《老友记》,10 年青春,原来朋友终要散场。
但有些东西永远留下来了。
你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落魄离弃你—— 在剧中钱德勒无法承受父母离婚, 9 岁就开始抽烟,莫妮卡和朋友们帮她戒了烟。
在剧外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在拍戏途中染上了毒瘾,在几位演员们的帮助下,戒了毒。
你的朋友,会永远是你的退路—— 曾一起穿着婚纱憧憬未来的三姐妹,在现实中也经历了婚姻的起起伏伏。
瑞秋的演员安妮斯顿和布拉德皮特谈了一场轰动的恋爱,离婚时媒体守在她家门口直播看笑话。
莫妮卡的演员考克斯推掉所有工作陪她。
在安妮斯顿离婚后第二年的生日,考克斯买下了全版广告,写下了一行字: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幸福。
你值得更好的。
她们是彼此的伴娘。
安妮斯顿给考克斯的孩子当教母,陪她度过漫长的产后抑郁。
安妮斯顿感激这份情谊:“我高低起伏的人生,都是她陪我走过。
”你会想起最后一集,6 个人逐一放下莫妮卡家的钥匙,做最后的告别。
多年后,老友们重聚,主持人拿出那句经典台词问,“I’ll be there for you”,这些年是否适用你们 6 位老友?
莫妮卡回答: Always. Forever . 瑞秋加了个期限:Forever and ever.Until the day we die.
这就是《老友记》的魔力。
我们一遍遍重温,下雨看、冬天看、一个人偷偷哭的时候看。
每次重温,都是想要一个 friend 来撑。
以及这个 friend 会紧抱着告诉你: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It sucks.You’re gonna love it!最后你会发现,你来到了糟透了的现实世界,你真的能撑下来,然后爱上它。
“I’m still on F·R·I·E·N·D·S time, does that count?”“Oh, it counts!”
8. 主演都讨厌Rachel和Joey的感情线。
7. 马修·派瑞药物上瘾。
6. 丽莎·库卓特别怕鸭子,但在剧中她跟鸭子有多场对手戏。
5. Ross老婆的同性婚礼播出后,NBC受到无数反对声音。
4. 詹妮弗·安妮斯顿因为另一个剧集的合约,差点没能加盟《老友记》。
3. 六位主演的片酬最终提升到每集100万美元,但电视网和制片都曾对片酬谈判不满。
2. 随着名气提升,詹妮弗·安妮斯顿日程紧张,差点没有回归《老友记》最终季。
1. Phoebe和Chandler本来是作为剧集配角,是提供笑料的角色。
.
因为平时不看朋友圈,据说这两天这个在朋友圈已经刷屏了,我也是从今天三联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才知道这个重聚特辑的,中午回家马上就迫不及待的找来看完。
边哭边笑的看完,从一开始Ross走进那个客厅我就忍不住了,本来我还想着抱着个尤克里里一边轻松的看一边爬格子呢。
哭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各种情绪都有吧,青春,一起看这个剧的人,各种回忆可能在那一瞬间都一起涌上来了,但是你又说不清都有哪些具体的事情。
不过还好,马上又被他们给逗乐了。
这六个人还是那样可爱,一点都没变,当然,容貌肯定有所变化。
相对来说,男的里面,Ross是变化最小的,Joey变的最大,都变成一个大肚子帅老头了,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就有意大利血统,老了之后更像一个意大利老头了。
Chandler也变的不少,不过也还算正常,可能身体也一直没那么好吧。
女的里面,Rachel也还可以,毕竟这几年她也一直有曝光度,所以不会觉得突然就变老的感觉,但是Monica就变的有点大了,第一眼都没认出来,Phoebe基本还是那样子没什么变,所以年轻时长的老相一些也是有好处的,老了不显老。
最意外的就是把一些配角都给请出来了,楼上的穿睡袍的老头,笑声诡异的Janice,Monica的那个小胡子男友,咖啡馆里的Gunter等等,就差那只猴子了,每个人出来,都能回忆起这些配角的经典镜头,大笑一番。
最后还来了个剧里经典造型与服装的走秀。
果然是最后一次把拍老友记的回忆特辑了,诚意满满。
老友记毕竟是我们70末80初这一批人的青春中的印迹之一了,TVB的《男亲女爱》,《东北一家人》和《Friends》,这三部就是当时的下饭神剧,每天从食堂打饭回来,边吃饭边看个看个一两集,到后来下载英文剧本,跟着台词一起学单词,学英语,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看过来的吧。
为什么会这么火呢,可能是因为,刚好那个时间点,是我们这批人刚离开家,离开家人,或走上社会,或进入大学,从心里可能也希望身边能有这么一群好朋友,而剧中的剧情,角色恰恰都满足了对好朋友的一切想象,一起打趣,一起开心,一起悲伤,一起互相捉弄,或短暂不和,但最终还是会在重新和好,然后最理想的就是里面最后还能成了一两对。
不过我至今还是没有全部看完过,每次从头看到第4,5季的时候,总会被别的事情给打断了,下次又得重新看,希望这次能完整看完。
Bye Friends,Bye!
剧季榜1 一 START2 六routine3 七 展望30岁4 二 有钱族反思5 九 乔伊的匆匆式演技6 十 乔伊电视答题7 五 钱德勒莫妮卡秘密8 三 六人成行记9 四 乔伊百科全书10 八 罗斯课堂瞬移--剧集榜1.6-10 罗斯莫妮卡routine舞2.7-14 众人30岁,罗斯红色跑车3.9-15 乔伊和对手的匆匆式演技4.10-11 乔伊参加电视答题,三女的脱衣舞男5.3-6 六人成行前6.1-15 乔伊罗斯dirty talk7.1-23 罗斯宝宝诞生8.6-5 乔伊拾到保时捷钥匙9.7-23 乔伊军官戏飚口水10.7-17罗斯乔伊为街对面女孩互相拆台,莫妮卡劫婚纱gogogo11.10-3 罗斯被重复喷为深深褐色12.5-7 罗斯搬入钱德勒乔伊家,又找到新房子13.6-6 钱德勒自创卡牌游戏,密助乔伊14.2-5 钱德勒乔伊的艳遇电话,三有钱族的反思15.2-12 罗斯狂热影迷,好友泼他三杯水16.2-22 三男为瑞秋生日打掩护17.5-14 瑞秋菲比与钱德勒莫妮卡上演你知道我不知道大戏18.5-16 瑞秋罗斯钱德勒扛沙发上楼梯19.6-17 乔伊为赏金,自制双胞胎20.10-9不习惯分享食物的乔伊,穿粉白女衣的罗斯21.7-12 乔伊罗斯被困天台,顺边梯撤退22.10-4 艾玛生日,乔伊护卫,玩具赛车23.9-19 乔伊罗斯客栈顺东西24.6-21 罗斯需要好话,瑞秋不经意总拆台25.5-15 罗斯入新居,菲比邻居party说好话26.2.13 钱德勒被困洗手间,和乔伊打暗号密语,和罗斯跨板相看27.4-3乔伊的百科全书28.4-10 乔伊配合莫妮卡厨房演戏29.4-11乔伊与罗斯的博物馆阶级午餐30.3-11 乔伊的魔术31.3-21 钱德勒山羊胡,圈养鸡鸭32.4-2 钱德勒乔伊坐独木舟33.2-15 乔伊钱德勒沉迷沙发与电视
*仅以本文祭奠我的学生时代*chapter1 闭塞的信息尽管小学六年都没有学过英语,但通过六年级的暑假,母亲每日监督我从字母写起,用她仅有的英语知识教我如何看音标,如何发音。
我还是逐渐窥得了英语读写的快乐。
正是这超前学习的暑假,让我在那个闭塞的中学,拥有了英语很好的成就感,我对于英语的喜爱随着分数的上升逐日增加。
但那时,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在学习,并没有接触到其他使用英语的方式。
高中的时候,某位刚从大学毕业回来当老师的大学生向我们推荐了《新概念英语》,但是对于一般考试英语都在135分左右的我来说,新概念英语的魅力远不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周国平的《妞妞》大。
就这样,初中,高中,尽管我的英语水平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但也仅仅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而已。
就这样,带着傲慢,我进入了大学,拥有了手机,拥有了更多接触英语的环境。
英语课上,老师带我们看《Friends》,初见时,并不觉得魅力,因为老师只是根据她的喜爱度,给我们看节选,毫无剧情逻辑。
然后,讽刺的是,在毛概课上,终于激起了我看美剧的热情,那是一个在人民大学读完博士的老师,刚到山科教书,高高瘦瘦的她,黑色的齐耳发,浑身都散发着文艺女青年的气息,对于当时土到掉渣的小镇女孩来说,她的气质令人神往。
就在某堂课上,她跟我们分享了她的老友记全集,说,这是她在博士期间反复看的一部美剧,想要拷贝的课间可以过来拷贝。
2015年,那还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年代。
网络费用依旧略高,因此下课后,我就冲了过去,拷贝了《Friends》全集,还幸运的发现了《The big theory》的前几季。
拷贝之后的那些个夏夜,在没有空调的宿舍,从晚上九点多,到熄灯的十点半,我光着膀子,吹着呼呼作响的风扇送来的阵阵热风,随着剧情哈哈大笑。
有时候,舍友会凑过来看一会,之后就会摇摇头说,完全get不到笑点。
其实,没有告诉他们的是,有时候我也get不到笑点,可还是觉得好笑。
那时,内心不仅仅是充满了想要成为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向往,更是和世界接轨的一种欣喜。
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从《Friends》到《The big bang theory》到《破产姐妹》、《Modern family》、《行尸走肉》。
15-18年,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年代,也是我打开闭塞的信息大门,接触世界的时代。
那个时候,知道了国内互联网和国外互联网的区别,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使用谷歌。
作为一个女生,当时也没有科研压力,其实是没有太大动力去打开互联网大门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好奇的下午,在舍友床上和舍友聊天的过程中,我想到了网上流传的草榴社区,于是两个人,偷偷摸摸的,直白的,使用谷歌搜索了起来,在网站跳出来的那一刻,在视频打开的那一刻,我和舍友的表情充满了慌张与好奇。
像做错事情的孩子,下一秒就关掉了所有网页。
面面相觑,相约永不再提,然后我默默从她的床上爬了下来。
啊,那个时候稚嫩的我们。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那时知乎回答的质量很高,公众号刚开始兴起,大家都很认真的书写自己的思考。
那个时候,我就像一个干瘪的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不同的人发表的不同的言论。
甚至,还和同学一起讨论知乎上的某些答案。
当然,那时的我,只懂得将那些看过的词拿来振臂高呼,喊出各种口号。
毕竟,内心充满了自卑,尽管那时对于外貌的苛责还不如现在严重,但是,对于美的追求自古有之。
肥胖丑陋的我,能力平平的我,把自己藏进知乎的答案和公众号的文章里,在跟朋友交流的某个时刻,将那些狂妄自大的话语,吐出来。
一如既往,我当时做个很多计划,对自己有过很多要求,大部分都没有达到。
这个时候,总是对自己说,没关系,下一个总会达到的。
其实啊,只是一个认命的过程罢了,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真的很难啊。
很多美好的品质,没有拥有。
17岁就进入大学的我,将自己那脆弱的自尊心保护的很好,避免了很多竞争,避免了很多交往,因此,也没有多少成就。
这种微妙的失落感也促使我在私下里发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的狂妄言语。
可是,时间的洪流,推着我,逼着我,不管是逃避,还是保护,都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终究,还是踏入了研究生生涯。
chapter2 信息的茧房进入研究生的我,最初,是极其失落的。
冷漠的师兄,艰难的课题,无趣的同学。
大学时的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似乎被一瞬间蒸发到毫无痕迹,不知道原因的我,将其怪罪到圈子的垃圾上。
殊不知,这些人和我一样,都只是普通的小镇做题家,极少有别的娱乐活动,没有能歌善舞的歌喉,没有夸夸其谈的口才。
更甚,内敛,沉默,是这个群体的共性。
是的,我觉得,我堕落了,我怎么从一个花花世界堕落到了一潭死水,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但,这种屈辱感,并不耽误我寻找快乐,脱离了那些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人,我的自信开始回来,我开始尝试组织活动,我开始进行表达。
研一的我,科研毫无进步,但玩的很快乐,貌似找回了丢失的骄傲,再次成为了群体的主宰。
那的确是非常快乐的一年,那一年,我的审美开始觉醒,衣服的购置率提高,甚至体重下降到了略显美妙的数字,然后是,旅游,成都、重庆、上海、广州。
去了很多地方,玩的都很快乐。
那时,一切向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戛然而止,科研的压力在安静了许久之后突如其来,逐渐开始焦虑,之前的逃避似乎也到了还债的时候,自信心被拉拽着,再次沉入谷底,在专属的课题疆域里横冲直撞,找不到头绪,吃饭的时候对老师说过自己的妄想,“读博”,老师下一秒中,就表示了对我的“期望”,“你能毕业工作就行了”。
失落,满满的失落。
不被承认的失落,能力不能达到要求的失落,不知如何去做的失落。
是很难熬的日子,每周的汇报充满了痛苦,老师多次狠厉的说出了“做不出来就只能退学”,跟父母多次沟通,跟姐姐诉苦,甚至想过要花几万块买论文。
虽然觉得自己能力可能不够,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像现在这样,好像被洪流抛下。
不管是英语的优势,还是表达的优势,在此时看来,都是那么的一无是处。
一无是处,是那时最大的感受。
时间,不管不顾地流淌着,疫情,突然来了,重压下偷得一丝喘息,可依旧逃不掉汇报,没有得到的实验结果,没有发出的论文,一切的未完成想要将我吞噬。
趁着疫情,开始找实习,想要快速逃离科研的漩涡,可能是知道,这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吧,像发了疯的一样,每日开始自主学习前端,毕竟,高光时刻也就只有高考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个瞬间了,内心的骄傲,还是想重新站立。
经过了一两个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开始面试,一而衰,再而竭。
在接近放弃的时刻,拿到了京东的offer,只能感谢面试官的知遇之恩。
于是,开始实习。
接下来的时间,犹如流水,一晃,就到了毕业的时候。
上学早,到底有好处吗?
可能也和上学年龄无关,和个人性格有关。
我的天真和无知,被父母保护的太好,在和社会一次次接触之后,反复咀嚼,疗伤,才窥得一些社会的法则。
认为研究生的自己,堕落到了一个更差的圈子。
其实不然。
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明确的目标,让你百花齐放,只要有勇气,就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出众,都会得到他人追捧。
现在,回看那些大学时出众的众人,也不过泯然众人,大多还是在家乡做起了油腻的大人,那些青春的光芒早已褪去。
研究生,是有明确目标的。
在其他方面出众的人,已经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了,只有在发表论文的那部分人才能获得大家歆羡的目光。
那么,其他方面的能力,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再说,所谓的圈子,其实跟个人发展并无多大关系,自身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己的野心,认为圈子不好而导致自己发展不顺利,只是一种自我逃避的说法,推脱责任,不敢面对自己的不堪罢了。
社会,其实就是这样,他的每一个群体,都是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的。
比如我实习的时候,交朋友不是目的,学东西是你自己的目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螺丝钉,最重要的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很现实,也很干脆。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写到这里,就可以应个景了,明白了社会的规则,才能明白,monica对Rachel说的那句“Welcome to life,it sucks,but you will love it!
”就像我,经历了痛苦了研一研二,被老师言语羞辱过,无数个夜晚哭泣过,当着别人的哭过,崩溃过,可是一切都挺过来了,最终坦然的,在答辩现场,流利的讲完自己的工作,骄傲的说出,自己发表的文章。
很快乐。
就像《第十一回》最后,“等我们老了以后,想起这些,是值得的。
”。
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19年的学生生涯,就此要画上句号了。
我依旧是那个,不太有毅力,不太勇敢,不太有自信的人,也没有准备好迎接社会生活,但是,他就这么来了。
我只能对自己也说一句,“Welcome to life,it sucks,but I hope you will love it!
”
作为看过12 or 13遍Friends的老粉,今天看完Reunion,再次理解为什么它过了这么多年,依然牵制着这么多的新欢旧爱。
最大的成功,一定是这六个人,这么不完美和不真实,却用“喜剧”的表演方式呈现出这么完美和真实的人生。
就如制作团队们所始终津津乐道的选角过程,同样的剧情,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台词,却只能是现在的这六个人能演绎出来的:被宠爱却令观众讨厌不起来的Rachel;强势却情感层面丰富的Monica;奇奇怪怪得恰到好处的(此处cue Mike:so wonderfully weird)Phoebe;人见人爱笨得可爱的大帅哥Joey;古板却令人生怜的Ross以及( B站纪录片中一个细节)连台词本上一句“Okey”都能诠释成一句joke的Chandler。
本以为这次Reunion就是 故意制造 各种煽情的画面与回忆。
事实却是我错了。
Ross一进公寓的那句“wow”,彻底打破了一切 故意制造。
当你十几年都用一部剧来填满空闲的时候,Apartment 20的这一幕,你就知道当时眼泪只不过是身体的机能反应罢了,喉咙里像塞了个正在充气的气球,一直被鼓气。
泪点太多,因为名场面太多。
特别是table read的时候,名场面flashbacks与现在的他们画面重叠,他们还是他们!
一模一样的他们!
连采访时Lisa的bug小插曲,Ross的吼叫听到了Get off my sister的味道,Phoebe的Fxxx 听出了Street Phoebe的感觉!
不知道你们看到了吗,Lisa说有几季自己没看的时候,Jennifer和Matt异口同声地说了:I've seen them all!!
但我的致命泪点,是“所有人”的出现。
谁扛得住楼下的Mr Heckles还穿着睡袍上来找你们麻烦?
四重唱还是那么好听,太好听了!
Hand twin这双手,我不管Joey是真的认出还是节目效果,哭就完事了。
Richard那段答录机声音,我居然没有第一时间听出来,要再复习一遍。
Janice的OMG!!
(其实她只说了16次,在剧里面,你知道吗?
)六位不着痕迹的高超肢体喜剧表演技巧,编剧们在现场围成一团不厌其烦地修改的台词,和匹配演员当下状况(只知道Lisa怀孕的事,原来爱吃果酱的Joey当时真的受伤,今天才知道)甚至贴合现场观众反应而继续的故事线条,造就了老友记没有因为客观原因被砍掉。
(这里真的很谦虚) 不能说是本色表演,可是这六个人身上的一些性格特质,这么恰到好处地对等了剧中的六个人,造就了每个人都能担当主角的本领,有多少剧能做到这一点呢?
六个主角的戏码吸引着六种不同口味的观众群体,再将他们叠加,这样的chemistry就是神来一笔。
剧终的最后一句台词是,where。
我也很想问你们,如果还想看到你们这样的剧,where?
谢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么多快乐。
最后,如果我是Chandler,那Friends is my Monica。
I am still on Friends time, does that count?
Oh, it counts.
所以他们也没演什么新剧情就这么逼逼了一晚上就能拿300万美元?什么逼玩意
强行回忆,何不以剧情形式来个回归。
not so touching
还是那个味,还是那群人,只不过童颜已不再
我哭得像个水龙头他们几个人随便说个什么话都能trigger我的泪点 本来还在笑着就眼泪又开始掉 每次他们说还记得XX吗我都狂喊我记得我全都记得 这部剧还有他们六个人真的太美好了 David和Jen讲完当初相互crush过然后花絮里他俩在沙发那段嗑死我了呜呜呜
没必要 停留在2004 就是最美好的结局。 大家也不等botox消一点再来录。
人生总有一段时间,你身边没有家人,朋友就是家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玻尿酸不耐聚光灯、快闪回尽显真友情,一部有血有肉的系列剧,诞生在sitcom最好的时代,好像这么明白的用词和发音也都失传了一样,六个人坐在绚丽的布景下,诉说辉煌的过往,撩拨每一个段子。有种白发宫女说玄宗的错觉,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看到有人推一部冷门的室内剧,Friends
尽管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但看的就是情怀嘛。BTW有没人像我一样由于很喜欢还留了几季没有看完?
一开场我哭了,六人分别进棚我哭了,片头曲一响起我哭了,丽莎·库卓唱Smelly Cat我哭了,盖勒夫妇亮相我哭了,世界各地的人说剧集对他们的影响我哭了,珍妮丝和冈瑟亮相我哭了,Joey重现穿Chandler衣服我哭了,最后马修·派瑞哭了我哭了……这样的重聚方式刚刚好,要是保罗·路德、科尔·斯普罗斯、Carol和Susan也来了会更圆满。
越长大,life sucks的一面就越是暴露无遗。能让人在摸爬滚打之余还相信you're gonna love it,那就是Friends的力量了啊。Grateful that someone was there for you. From now on, you can be that someone too.// 20240920:可是突然想到连这样的重聚也是珍贵到没有下次了。RIP小钱钱T.T
Friends is good, the reunion is unnecessary.
看完忘标记了 反正就是不容易
就这?
没劲。记忆已经模糊,感情也不似当年真挚,不明白这样的重聚有什么意义
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not a fan
每个人给了大好几百万美元,攒在一起,就给我们粉丝弄个了个王牌对王牌,然后引流收集订阅量,实在忍不了啊。另外,乐高那边还搭配出了一套老友记公寓,卖150刀,真是各种割啊。
重聚结束后,Rachel回家管教几个青春期的小Geller,Ross继续研究古生物学,Monica马不停蹄地参加孩子们的家长会、组织小学饼干义卖,Chandler在一路上逗得Mon哈哈大笑,Phoebe回康州和Mike一起给另类小孩开音乐课,Joey回到威尼斯海滩的店里卖三明治。They'll always be there for us. (Joey因为“play with the bones”无厘头地笑出声时,一切都回来了)
特别喜欢菲比对于问题“有没有想过再拍个电影版”的回答,结局已经够完美了,如果再拍就必定要打乱这些完美,不忍心。
真就……控制不住的眼泪。追完的人都懂。
主持好坏不重要,嘉宾有谁不在乎,时长长短无所谓……只要六个人/主创/卡司能再次回来曾经的地方 就足够了啊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