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前的女传教士进入男主家里,讨论神学问题。
男主不断质疑宗教的神圣性,提出:宗教的本质是控制。
随即,按照恐怖片的套路,他试图囚禁她俩,以此挑战两位女主的信仰。
整部片子基本以大段对话为主。
对宗教的解读和解构尤为大胆。
剧情的演变,并非《沉默的羔羊》那般顺理成章,而是略带反转:揭示宗教的控制本质的男主,却要控制两位女主,也包括之前的更多女性;而被质疑的两位女主,直到最后,也在坚持:个人体验的美好与控制无关。
结局以“庄周梦蝶”,暗示宗教的虚幻,带有浓烈的玄学味道。
担任这部电影摄影的是朴赞郁的老搭档丁正勋。
浓郁的暗蓝色+大面积黑色+偶尔恐怖的黄色光斑,似曾相识。
看完电影,已是中午。
从影片里的暴风雪挣脱出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好在,窗外阳光充沛。
隔着窗户,仿佛温暖很久没有降临了。
“要是上帝启示经由人类之手,并且人有缺陷、罪恶且撒谎,那我们怎么知道启示是正确的?
”“因为它让人感到这样是正确的。
”“没错,正是如此,就是这样,我很赞同。
关键在于自身与上帝的联系有多强!
”“为什么我们不讨论塔可钟?
”“因为这样我们就要为了讨论塔可钟,而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讨论塔可钟。
”也就是所谓的摩门教、科学教、伊斯兰教、佛教。
你了解的越多,懂得越少。
每个宗派、邪教、信条、教派,都声称拥有唯一真正的教义,但经过推敲后似乎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
信息被淡化,原作被掩盖。
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理应拥有最多的信众,远超其他宗教。
而犹太教徒却只占世界人口的0· 2%。
“教会要么是真的,要是欺诈,它是上帝的教会和王国,要么就什么都不是。
”“我个人认为,当今世界所有一万种有依据的宗教,就像你们所属的象征教会一样,是人为制造的,闹剧!
没有神圣可言,你们的宗教经典只是摆设,如同这些荒谬的桌游一样空洞,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我看到的就是你的先知描述的景象,耀眼的白色光芒,满是白云,但没有天堂,想要返生,现实让我觉得不真实。
那不是预言,那是濒死体验。
当你大脑缺氧,或者心脏停跳时,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幻觉。
”“你知道吗?
当你回忆某件事时,你其实只是在回忆你上次对这件事的记忆,你并不是真的想起了那件事。
”对记忆的回溯,一次次的重构。
如果非去不可的话!
因为我想知道真相,因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经历。
“我来这里不是因为我选择来这里,而是因为你让我做了这个选择,因为你想让我相信,唯一真正的宗教:控制!
”“宗教就是一个控制的体系。
”我让这些女士受冻挨饿,这和你们教会在海地受到飓风重创后,去那里发放《圣经》是一个道理。
某些人失去一切后,会变得更好控制。
“你让他们控制你今晚所做的每个决定,他们决定你向谁祷告,何地祷告,祷告的内容,他们甚至控制了你修女服下的衣物,你的魔法内裤。
”“祷告无用!
你没有听说过伟大的祷告实验吗?
他们将病人分成受祷告组和未受祷告组,研究的结果确凿,祷告没有。
但我觉得这很美好,我们为彼此祷告,即便我们都知道,祷告多半没用,不只考虑自己,还心系他人,这挺好的。
即便那个人是你。
”“我感谢你让我的人生遭受的苦难,以及你默默为我铺就的道路。
”
作为现如今恐怖电影的金字招牌之一,今年A24的表现说不上太好。
《玛克辛》《荧屏在发光》的口碑算说得过去,那《前厅》《Y2K》可以说是惨烈的翻车了。
所以口碑相较还算突出的《异教徒》,一直是我的年度期待和年度恐怖电影备选之一。
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正片,很可惜它并没有我期待的一些内容,但倒也有些意料之外的小惊喜。
这是个看上去复杂的宗教信仰谈话,前面有着大量关于信与不信的问答内容,后面又陷入禁闭的恐慌,而它最后所指引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个人力量。
Barnes和Paxton是一对传教士搭档,二人负责分发摩门教手册和上门传教。
这天她们敲响了一栋孤独大宅的房门,开门相迎的Reed先生看上去热情又温和,对摩门教似乎充满了兴趣。
他告诉两人他的妻子正在烤蓝莓派,他很乐意二人进来坐坐并且向他传教。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如Barnes和Paxton所想的那般顺利,Reed不断的提出问题旁敲侧击质疑着她们信仰的真实性,他极端的发言让二人感到不安。
更关键的,是Barnes发现Reed点了个蓝莓派味儿的香薰,他在说谎其妻子在屋内。
但此刻为时已晚,羔羊已落入狂人之手。
在谈论这部电影主题表达之前,先要明确的是前面所说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体现在人物立场和对错上,休·格兰特饰演的Reed毫无疑问是电影中的绝对反派,但他的话不是完全对和完全错的,包括Barnes和Paxton的反击也是如此。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Reed尝试瓦解宗教皮囊。
在这里,Reed用约瑟夫·史密斯一夫多妻的私心,人性的缺陷和私欲去质疑所谓上帝传话的不真实性,提出教义是一种洗脑策略。
之后他也用自己各种刻意的细节再次强调,Barnes和Paxton的信仰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对谎言的盲信。
通过Reed的基本剖析,导演提出了人为教义的虚伪性和成年人的代际影响。
而之后Reed又开始长篇大论,用大富翁的历史去瓦解宗教的神圣性,圣经是可以解释再用成为其他宗教的,把传教士比喻成推销员。
归根结底,他所说的依然是宗教背后的他人操纵。
此时Barnes向Reed提出了反驳,质疑了他论述过程的不严谨。
这里导演通过一次忍无可忍的反抗为Reed完美博学的形象施加裂痕,这也是一次人物立场的转化,因为Reed的形象从宗教的质疑者成为了宗教本身,Barnes和Paxton则从代表宗教的传教士成为了这场游戏中的觉醒质疑者。
前面提出教义私心的概念后,导演又通过反神迹指出了宗教传统的神迹骗局。
Paxton进入地下室的深层,这里出现了代表基督的七芒星和代表撒旦的倒五角。
来到诸多女人被囚禁的场景后,仿佛约瑟夫·史密斯一夫多妻的Reed提出了自己的最终思想——宗教的本质是控制。
其实这句话里宗教已经不再是真实主语,控制才是关键——宗教只是控制的存在形式之一,所以在访谈中导演明确的指出这部电影也和政治相关,或者说它和什么都相关。
到这里,能看出这部电影所探讨的并非信仰与神的有无。
其内核类似1971年肯·罗素的《卢丹的恶魔》,片中主角格兰迪神父在饱受摧残后不再亲吻十字架。
那并不是他不再信仰上帝,而是他已明白握在对方手中的十字架代表的是他人构成的教会。
该片结局里Paxton说她懂祈祷没有作用,但这很美。
Barnes起死回生上演了真正的神迹,击败了代表控制力量的Reed。
和导演所说一样,这都是对个人信仰和体验的肯定,和他人的影响操纵无关,就像格兰迪神父拒绝教会但信仰上帝。
总之通过三人的周旋,斯科特·贝克和布莱恩·伍兹在片中简单阐释了自己的观念——他人操纵的控制真相,个人体验的力量和美好,永远保持不确定的质疑反抗态度。
那么回到结局,导演给观众留了个有点扑朔迷离的答案。
Paxton逃出生天,一只蝴蝶落在了她的手上,镜头一转这只蝴蝶又消失不见了。
其实这完全没有正确解读,因为这是他们故意留下的开放空间,好让观众用疑问把这部电影带回家。
可以理解这是Barnes灵魂神迹的延续,对Paxton之前说想死后成为蝴蝶的回应,也可以当作Reed那死后苏醒新世界的庄周梦蝶理论是真的,全看自己。
离开这些控制观点,还是回望电影本身。
其实我个人对斯科特·贝克、布莱恩·伍兹的搭档组合一直抱有高期望。
毕竟2018年时二人写出了《寂静之地》剧本,用静默的强设定放大了很多恐怖电影热衷的声音元素。
2019年自编自导的《惊魂鬼屋》,也是不错的密室砍杀电影。
但2023年的《逃出白垩纪》真是把我给看噎住了,烂到没话说,都不知道拍这玩意到底是为了什么。
好在这次两人拥抱A24的效果还算不错,1000万的低成本能换来4200万的票房已经够看了。
对于这么一部大量对手戏和反派为主的电影,首先必须要赞赏的当然是越老越邪的休·格兰特。
这几年他一直乐意出演些怪怪的角色,甚至采访时也专门表示自己想演点不一样的。
这也是导演组第一时间就找上他出演Reed的原因,结果无疑是让人惊艳的。
休·格兰特运用了丰富且浮夸的表情和动作,这些表演往往充满戏剧感展现着Reed那种掌握全局的轻蔑自大,对两只羔羊的不屑戏耍。
而且休·格兰特迷人的气质,非常符合Reed前面质疑者的形象,让观众真的想要完全相信他是对的而又被后面的撕裂所冲击。
Barnes和Paxton,索菲·撒切尔饰演Barnes真是cool爆了,暗色调造型和她的气质实在是很搭。
索菲·撒切尔本身的表演也很出色,像是Reed一番质问后镜头特写下Barnes一连串的恐惧表情细节。
至少在和休·格兰特对戏的过程中,索菲·撒切尔这神迹幸存女孩的演出完全没问题。
导演的诸多小设计结合朴赞郁老搭档丁正勋的摄影捕捉也很亮眼,像是各个人物的情绪细节,雕塑后的诡异黄光,穿越车锁的镜头的暗示,逃离地牢时衔接大宅微雕的转场。
特别是那个古希腊风格的雕塑,真实雕塑是没瞳孔刻画的,所以电影里那个这么诡异。
不过话说回来,那雕塑是哪个古希腊哲学家,真没认出来。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说一点小失望。
其实我以为Reed的宗教迷宫会更复杂,我看预告的时候一直期待这个,《闪灵》般的微雕与迷宫呼应的设计,血淋淋的受苦回廊什么的,没想到真只徒留在思想拷打上了,Reed的形象最后也有点落入了变态的俗套。
-两个小姑娘还挺好看的。
-说了半天,老婆还没出现。
-真是吓坏了,不说一声就要跑吗?
可是因为啥吓坏了?
-选哪条路,都是到这一个地下室啊。
-不懂,为啥不能快点拽地毯。
——看完了。
-太多宗教性质的,所以能体会到一些东西、一些感受,但是不能更多的感到震撼。
-标准的惊悚片。
-男人的一划一捅,还是吓到我了的。
↑2025.2.9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如果把电影类比为文学,那么大多数电影只能称之为通俗文学。
又因为电影的大众属性,也就决定了电影作为第七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向一般大众倾斜的。
因此,《异教徒》在这个类型片的通俗电影(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的外衣下探讨宗教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另一方面,基于类型片的特点和通俗电影的特点,想对宗教有更多深层次的探讨是不可能的。
所以,影片里Reed将宗教简单归结为“控制”,这明显是不够严肃的,或者说不够完全,不具有完全说服力的。
当然,《异教徒》并不是在讨论宗教是什么,而是在讨论上帝的有无或者说神迹的有无。
这并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是一个信仰起点根基性的问题,只有在选择了BELIEF或DISBELIEF之后才可能有见仁见智的答案。
那么,你相信上帝存在吗?
或者,你相信上帝不存在吗?
有人在豆瓣上把本片详细地拉了一遍,很厉害,非常感谢他的辛苦付出。
如果有人对本片有什么不明白,可以去看这篇影评。
在此,我简单说一下我对影片最后一幕的看法:信仰是个人的,那么神迹也是个人的,因此,见证也是个人的。
有人很乐意去人前作见证,首先,这见证真不真只有你知道,只有你个人才能感受;第二,就算是这个见证为真,是个神迹,那也是属于你个人的神迹,你就算说出来,别人也感知不到;第三,太多的见证只是表演属灵,表演自己在灵性上如何高人一等,自己如何和神亲近,就算是你真的高人一等,也没必要说出来吧。
我想影片最后一幕说的应该是这个问题:神迹当然存在,祂存在于个人的感知里。
很少写影评,因为本人组织语言的能力极差。
看完这部电影久久回味不停,还是忍不住写几点个人感想。
1. 对我来说最大的反转其实是Sister Paxton的人设。
开头讨论套套和色情电影的对话就给人头脑简单的印象。
一直到影片中后期她都是这种小绵羊的形象,结果Sister Barnes死掉之后她就抛弃伪装了——原来“顺从”只是她的保护色。
2. Sister Barnes在选门时对男主的大段反驳,加速了她的死期(虽然他本来就有大致的剧本),因为他意识到她没那么容易被控制。
但是假如一味顺从,下场就是在笼子里受冻苟延残喘。
唯一生路就是如Sister Paxton这般,趁他放松警惕的时候给上致命一击。
3. 一点有意思的小设计:两处对引用出处的不同认知。
第一次是男主引用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Sister Paxton认为出自《蜘蛛侠》,其实源自伏尔泰。
第二次是Sister Paxton的"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男主认为出自罗伯特福斯特,而她其实是从《沼泽怪物》上知道这句的。
这完全体现了男主知识分子的人设。
即使书读得没他那么多,女主依然在智力上匹敌男主。
4. 影片完结之后,引人遐想的一点是女主能从此摆脱宗教的控制吗。
单举一例,摩门教教条是不允许任何形式避孕措施的,因此女性就像生育机器似的,biu biu biu往外射胎儿。
女主是八个女儿中的一个,再加上儿子的话保守估计她母亲至少生了十几个孩子吧。
又或者这就是女主想要的生活呢?
即使这真的是她本人想要的,又怎么保证这不是因为她出生在那样的环境里,在她还没有发展出电影中展现出的那种程度的思考能力的时候,就被灌输而形成的想法呢?
无解。
5. 电影对我的一点提醒是,跟别人辩论,尤其是在网上跟陌生人的争论,确实大体是毫无用处的。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相信某样事情,只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
无论你提出的理据有多充分,有多无懈可击,他们只需要从你的论述中找到最微不足道的薄弱点,甚至只是一个错别字,就能在口头上在心里把你的论述整个推翻。
粗鲁一点的,更是会直接来一句“胡说八道”,然后开始人身攻击。
额,好像延伸过了头,打住。
这部电影从内到外全是控制,老头不仅控制了那两个女生听了他的演讲再被他一人扎一刀子,还远程控制所有买票的人111分钟之100+分钟。
所以最后的蝴蝶是姊妹还是庄周梦蝶呢。
ps之前给那仨大钉子两个镜头特写,所以看到粉衣服女生坐到后门的地方不动之后,我还很奇怪,怎么不是在放钉子的柱子那里,结果竟然是让已经流血到晕死过去的黑衣女生去挥这一下。
一直流那么多血那么久还没完全死掉,也是真的很让人费解这个安排了。
不过,如果是结局最后不是黑衣女生的蝴蝶,是庄生梦蝶,那是不是说他仨都死地下了?
女主进下面给的倒着的镜头,逃出去了手机也还是无服务,两遍钉子镜头可能也是代表粉衣服女生也看到了,最后祈祷幻觉里希望黑衣女生没死来救她?
粉衣服女生倒是从头到尾都坚持自己的性格,都快要死掉了,也没发生什么变化,我还以为他会在祈祷的时候再给他一下子也没有。
生死这种事情都改变不了一个人吗?
不过中间她把大衣给笼子里的女生的时候,我还很奇怪,尖刀也一起给了?
难道懦弱到指望让笼子里的女生给老头来一下子?
魔法内衣梗在A24片来回呼应莫名诙谐。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粉衣和女生好懦弱,当时老头划了黑衣服女生的时候,立马背后补刀化悲伤为愤怒把老头刺刺死就会是爽版。
镜头语言不错,线索串联得好,一问一答的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啊。
那宗教可不就是,你只需要相信,而不需要问为什么么,至于说上帝有没有,如有呗,别管是这神那佛,都只是形式不同,故事不同而已嘛。
营销就是把一果多因中的某一因,进行夸大,再辅以一些佐证,给你反复洗脑嘛。
营销宗教就更简单,毕竟宗教是万能的,你只管相信就可以。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很难脱离人性,就比如非为色也乃为后也,就成为了证实存天理灭人欲的可笑说辞。
现在的宗教,很多是在强调自己是正法,自己才是正统,排斥其他的一切,无视于理,外圣内王,何其片面,越修越执,愈发极端,违规就要下地狱,这种塑造权威然后施加给人身上的压力,可不就是PUA,可不就是控制嘛 。
再说人的所有觉知,也是亦真亦幻,利用你想要的去操控你,也不是难事,毕竟,我们的生理体系,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是看表面的生物,多点考究,就会多点通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少点迷惑。
宗教作为社会性团体,与原本的思想体系是两种性质,宗教对其思想理念加以修改后,使其成为更好控制人的工具,毕竟这个工具也太好用了,比如印度婆罗门教,美国清教。
然后用信仰做背书广招信徒,而信仰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心安,平衡,这也是人一生追求所在。
至于说宗教,信则信之,不信则不信,没关系的,但信仰却并非都要通过宗教获得,所谓的“信仰”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概念架构,但它对人产生的作用却极其重要,精神世界不就是物质世界的向导么,“信仰”的形式有很多,名无恒名,不过若是能够做到真正的真诚,由内而外,于己有信,于信有道,虽然显灵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并且很开心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所以,生命要有所依存,当然很重要。
不过,至于庄子的解读,我认为至少也要通篇读过庄子,了解其中心思想后,再做贯通的评价,而不是只揪住其中一句话,一篇文章去解释,这样就会以偏概全,而且当然就会是微言大义,往哪个方向扯都行咯。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今年,A24又赢麻了。
出品的影片真是爆了一部又一部。
《不同的男人》入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2月初,又在第34届哥谭独立电影奖中摘得“最佳影片”。
主演塞巴斯蒂安·斯坦亦凭借该片获封柏林影帝,同时提名金球奖电影类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
(《不同的男人》剧照)即将公映的《粗野派》,在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获主竞赛单元银狮奖“最佳导演”和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最佳影片”。
在金球奖评选中,获得电影类“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剧情片最佳男主角”等7项提名。
(《粗野派》剧照)加上今年早些时候的《美国内战》《玛克辛》、年末前上映的《小心肝儿》,以及负责发行的《酷儿》《监狱影院》等话题度颇高的作品。
A24,再次成为好莱坞颁奖季的大热门。
最新,A24出品的一部最新恐怖惊悚片上线。
口碑出奇的好,IMDb上有超过4.2万人打出了7.1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1%,一跃成为近期最受欢迎的恐怖片之一。
和《某种物质》震撼感官的“肉体恐怖”相比,这部影片更加强调“心理惊悚”。
没有满屏血浆,但依然让人头皮发麻——《异教徒》Heretic
《异教徒》由斯科特·贝克和布莱恩·伍兹编剧、执导,两人也是热门恐怖片《寂静之地》系列的编剧。
男主角休·格兰特,年轻时拥有着盛世美颜,独特的浪漫文艺气质,羞涩中又带着几分邪魅。
(休·格兰特)精致的五官、微卷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让他成为爱情喜剧片的最佳人选,《BJ单身日记》《诺丁山》《真爱至上》是其代表作。
随着年龄增长,休叔渐渐跳出被固化的角色形象,却也能把那种贼眉鼠眼的阴险劲演绎得很可爱。
(休·格兰特在电影《绅士们》中)在这部《异教徒》中,休叔再次奉上精彩演技,且塑造的形象更具反差感,他也凭此片入围了金球奖电影类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
但,这个入围的奖项貌似有点“偏差”,因为本片一点都不“喜剧”。
虽然,此刻他在笑,貌似还挺“开心”。
(《异教徒》截影)但,那凌厉的眼神、僵硬的面部肌肉,似乎也在暗示着他并不平静的内心。
不知道在下一秒钟,他将如何对付眼前的“猎物”。
01拜访阴雨连绵。
帕克斯顿(克洛伊·伊斯特 饰)和巴恩斯(索菲·撒切尔 饰)来到了一处幽静的宅院外。
她们是摩门教(Mormons,正式名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姊妹,来此的目的是替教会传教。
走进院子,整理停当,满怀期待,敲响屋门。
(《异教徒》截影)门,打开了。
房子的主人里德(休·格兰特 饰)热情地打着招呼。
(《异教徒》截影)两个女孩说明来意,里德显得很有兴趣,提出让她们进屋细聊。
可是巴恩斯却拒绝了,她说如果没有另一位女性在场的话,我们是不会进屋的,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里德恍然大悟,“没关系,我妻子在家。
”室内陈设简单,却透出某种说不出的古怪,比如墙壁上那个小小的窗户。
(《异教徒》截影)里德招呼两个女孩坐下,并表示自己的妻子正在做蓝莓派,很快就过来。
一切按部就班,传教的形式和内容无外乎就是“宣传教义,劝人信教”。
聊着聊着,话题谈到了巴恩斯早逝的父亲。
里德询问病因,巴恩斯说是卢·格里格症(运动神经元病的另称,是一种十分难以治疗的怪病)。
可是里德不知道因为什么分了神,居然听成了“蓝莓病”。
颠三倒四的说话方式,让巴恩斯感到里德和这个房间一样,给人一种很不自然且奇怪的感觉。
(《异教徒》截影)这种古怪只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对话就进入了更加不愉快的境地。
里德问两个女孩如何看待摩门教早期施行“一夫多妻”制。
这显然戳到了她们的痛处,因为摩门教早期确实存在着信徒“多重婚姻”的情况。
巴恩斯开始还击,解释说这是迫不得已,因为当时是为了创造更高的生育率,保证有更多的教徒。
里德并不这样想,他干脆地指出,这就是摩门教创始人为了自己和其他女人保持不正常关系找的理由。
继而,提出“神”的启示和“人”的关系。
如果这些启示都是通过人来传递的,而人类是有缺陷的,他们会犯罪会说谎,我们怎么能知道教义是真是假呢。
(《异教徒》截影)两个女孩有点诧异,里德的这一套说辞让她们哑口无言。
里德没有停止的意思,继续“侃侃而谈”。
他说,所有的宗教都声称自己是唯一的正统,可是它们被仔细审视之后,那些宣扬的“真理”其实并不存在。
(《异教徒》截影)难道说坐在眼前的里德先生,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但是当着教会的姊妹,公然“亵渎”宗教,用意何在?
为什么他又说自己不想找到“真正的宗教”,但事实上他已经找到了?
还把这样的结果归结为“非常不幸”的事情。
(《异教徒》截影)突然,跳闸了。
几盏灯熄灭,屋内的光线一下变得暗淡起来。
面对咄咄逼人的里德和诡异的气氛,两个女孩开始坐立不安。
眼前的男人,越发不正常了。
她们想试着缓解一下自己的慌张,请求里德的妻子能够出来一起坐坐。
(《异教徒》截影)里德嘴上说着没问题,转身走进后屋。
趁着这个功夫,巴恩斯再次打量起四周。
猛然地,她发现了不对,屋子里的蓝莓派香气是源自同种味道的香薰蜡烛。
现在,蜡烛灭了,那香气也淡了许多。
(《异教徒》截影)莫非,根本没有里德所说的蓝莓派?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里德的妻子也压根不存在?
他,为什么要说谎?
02陷阱两个女孩彻底慌了,她们想趁着里德还没回来赶紧溜走。
可是,门锁打不开,窗户又太过狭小。
无路可退。
帕克斯顿嘴上说着会没事的,可明显底气不足,都快哭出来了。
(《异教徒》截影)在后屋,再次见到里德的时候,他摊牌了。
坦言前门上了锁,而且是定时锁,明早才能被打开,现在她们可以从后门离开。
但,二选一。
(《异教徒》截影)帕克斯顿仍然心怀侥幸,提出让里德的妻子送她们出门。
里德又笑了,笑容中满是嘲弄:你们不是已经知晓事实了吗?
这屋里有女主人吗?
危险在逼近,这个屋子一刻都不能待下去了。
她鼓起勇气拉开了左手边的门,看了一眼就关上了,惊惧的泪水滑落。
径直走向右边的门,打开。
门后是长长的楼梯,下面是黑暗的地下室。
(《异教徒》截影)两个女孩无路可去,走下了楼梯。
她们赫然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而且两边的门事实上都是通向这里的。
正在此时,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戴着头纱,身着长袍的人提着一盏煤油灯走了进来,手里还端着一份蓝莓派。
她,是里德的妻子?
(《异教徒》截影)另外一边,里德不慌不忙地记着笔记,摆弄着手边的玩具人偶。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就像是一场棋局,好似一场桌游。
也是彻头彻尾的陷阱。
(《异教徒》截影)接下来,便是属于他的“猎杀时刻”。
03绞杀看完本片,小派脑中突然蹦出个英文单词——「Psychosis」对,就是“精神病”。
小派无意冒犯患有这种疾病的群体,但本片的主人公里德就是患有某种精神类的疾病,而且过度的“偏执”又让他有了某种变tai人格。
全片既没有恐怖片常用的“Jump Scare”,也不靠“肉体恐怖”博眼球。
仅有的几处血浆画面,点到为止。
(《异教徒》截影)对里德这样一个“精神变tai杀人狂”来说,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伤害、毁灭他人的肉体那么简单。
他寻求的是意识和心智层面的绞杀。
因此,本片的台词密集程度很高,犹如辩论赛一般,让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逐渐“臣服”于自己的PUA之下。
影片的极致惊悚也来源于此,观众其实很容易就看清里德的不怀好意,总感觉下一刻他可能就会暴起伤人。
可是,都没有。
他通过自己极为自洽的理论依据和意识灌输让两个女孩走进了他精心设计的陷阱。
让她们在肉体消亡之前,又体会到了信仰的崩塌。
很残酷,但作为恐怖片来说,很别具一格,也更吸引人。
有网友称本片为年度恐怖片最佳,确实是有道理的。
(《异教徒》截影)影片中,借由角色表达出的对宗教的“解构”也很具有哲学意味。
比如,里德把宗教的演变史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比喻展现出来。
“大富翁”是家喻户晓的桌游,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作者其实是剽窃了美国女权主义者伊丽莎白·玛吉的创意。
之后,就是更新的版本或是地区版本等。
还有,很多经典歌曲也有借鉴、抄袭之嫌。
宗教,就像这些桌游和音乐一样,拷贝、粘贴……迭代演变,稀释信息,掩盖原版。
(《异教徒》截影)论据,就是很多其他宗教的“神明”或是“先知”都有着类似基督耶稣的行为和能力。
他们的历史记载远早于耶稣的诞生和基督教的形成。
而这些宗教,在基督教产生之后,统统被归为“异教”。
(《异教徒》截影)在他看来,所有的宗教都是虚假的,都是精心编造出来的闹剧。
(《异教徒》截影)且不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但本片足够“大胆”。
这简直就是当面Diss了所有宗教。
当然,这种所谓的质疑与批判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里德的行为更进了一层。
还记得吗,前面的剧情里提到,里德说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宗教”。
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他自己,他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宗教”,因此他囚禁他人,挑选“先知”。
为何认清了宗教的本来面目,却仍要堕入其中?
除了自身的精神问题,或许只有一个答案,那也是所说的“宗教的本质”——「控制」
(《异教徒》截影)“权力”的感觉,掌控一切、操控他人命运的欲念,是会上瘾的。
这,也许才是本片想要传达的“人间清醒”。
(《异教徒》截影)很意外的,影片中还引入了中国道家“庄周梦蝶”的哲学理念。
究竟是庄子梦到的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
真实和虚幻,真相与假象,如何分辨。
正如影片中所讲——「有些你们相信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有人要你们相信」细思极恐,不是吗?
(《异教徒》截影)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作者
本片落脚点放在控制,个人感觉比较可惜,因为内容和深度都很精彩,所以开个脑洞,下面有理论支持。
惯例来说,我们经常提到的多重宇宙是多个类似的平行世界。
但是如果每一个个体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宇宙。
我们人与人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才是那个所谓的平行宇宙,那么放到本片就更合适了,因为这个理论来说,我们每个人在自我的宇宙里,当然就是那个神,个体的离开就是一个宇宙的湮灭消失。
而这个我们目前认可的宇宙,其实是无数个体重叠起来的一个复杂物体(宇宙),它的看似统一,其实具有量子性。
也可以解释,亲近之人回忆同一片段时,常有较大误差。
这其实就是多重宇宙的直接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独立的宇宙里面,同时这些宇宙之间相互交织,有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我们以为在经历同一个事情,其实每个人的体验或是经历,略有不同。
这样,唯心和唯物就可以结合起来了。
同时我觉得影片还有一个可惜的地方是,就是没有交代男主自认为神后,如何走上囚禁和控制的心路历程。
同时,他还用这么拙劣的换人手法来强调自己是神,也是很不符合他的人设。
ps: 部分理论基础在佛教的哲学中,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阿赖耶识”,其中储存了个体的记忆、思想和习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根据《楞严经》等经典,世界是由众生的业力所构建,业力即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及其作用。
每个人因为其业力不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各自的“世界”中。
这些个体“世界”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我们所见的现实世界。
这可以解释为,每个人因为其独特的心智和经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宇宙,但这些宇宙通过共业(共同的业力)交互影响,形成我们共同认知的现实世界。
此外,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也提供了一些概念上的相似性。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纠缠”等理论,暗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部分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将此与某些东方哲学联系起来,提出可能每一个观察者都通过其意识影响了“世界”的呈现方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自的“宇宙”。
这些观点并不只是佛教或量子物理学的专属,在其他哲学和宗教思想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人与宇宙关系的探讨,如印度教中的“摩耶”(幻象)概念或某些新时代哲学中关于人类意识与宇宙全息结构的理论。
比《仲夏夜惊魂》和《女巫》差太多。漂亮又聪明的女孩拼命逃离暗室,讨巧的设计,平庸的表达,脱力的收尾。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段是提到大富翁这个游戏背后的剽窃故事:游戏最初的创意出自Elizabeth J. Magie,她设计的地主游戏(The Landlord's Game)摇身一变成了大富翁,没人再记得她的名字。
成熟睿智、胆大心细,工具人です🤷🏻♂️莫名领盒饭,还临终琅琊榜。伪善绿茶、装嫩偷塔,奇迹白莲花😑逆风翻盘,还cos福尔摩斯…导演,别老想着传教传教传教!先做个人吧!没有jump scar没有降智剧情(智商本身也不高)一点点🤏🏻解谜,一点点🤏🏻血浆,一点点🤏🏻变态,一点点🤏🏻恐怖,一点点🤏🏻悬疑,取而代之的是让人不适的creep…i mean the 《Creep》…像极了在玩恐怖类逃生游戏录了一期宗教版《奇葩说》喜欢不起来有点无聊绝不会二刷也不推荐
宗教片爆改推理片。monopoly隐喻太对味了,突出迷宫设计的两个转场有柳暗花明的感觉。黑发女长得有一种阿诺拉女主x安雅的感觉,金发女后期solo时才有了高光时刻,特别是雪地蝴蝶那里,微表情管理很到位。
超乎预期地好看,精彩!非常抓人,议题也有趣。演员们都非常棒,不仅休格兰特,两个小美女也非常优秀👍
看完除了感觉非常A24,我好像不知道该评价什么。。。A24的风格很突出,但是最近看到的电影都好boring
小鬼遇大神
当代自立门户的传教士身份也不比做传销的好多少,本片的困境和欺骗手段营造的节奏感很紧张,但过程并非天衣无缝,假设两女主从不离开第一层地下室,女先知就无法换人,这里的时机差一声半点也会导致整个戏码失败,两道门通往的地下室是一样的,意味着信与不信这个设计只是为了区分两人的心理状态,最后都要在他设计的复活剧里接受检验,有意思的地方是,教授这套理论能打败那些对自身认识还很浅薄的信徒,却打败不了那些有私人体验的坚定“执迷”者,第二层地牢里那些铁链女来历不明。
Bro的论据论点跟行为之间逻辑不匹配,语言辩论根本站不住脚,以至于休·格兰特这个角色的反派人物的动机成立,但基于电影创作的台词剧本经不起推敲。感觉编剧对宗教的文化内核一知半解,企图用质疑解构宗教并归结为“控制系统”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进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宗教恐怖故事,很显然,完成度不理想。虽然也部分承认了某种“古老的真实”,但更多还是被无神论观念腌入味儿以至于忽略宗教最重要的“神性”与“神格”部分,仅仅纠结于基于感官体验的“真实”。辩经只是演员表演出来的“智性”而非真正的智慧,辩经对象选用摩门教而非基督教甚至犹太教更是虚伪得没边,所有的宗教噱头都在安全区浅尝辄止并作为砍杀电影的肤浅装饰,缺乏真正的精神力量,无趣极了。
艺术指导不错,听老白男讲宗教起源与洗脑,属实爹味太重。
亮点是伏笔的收束,《寂静之地》楼梯上的钉子变成了这次扒下木板上的钉子,从死而生的闷头一击确实是“上帝”的复活,所有宗教都是控制,口口声声要击碎宗教的谎言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宗教罢了,紧张感营造在线,但太过像一场被强行推进的大型密室逃脱,耳边还有老师给你上课…
爹味说教+对女性的肉身控制=恐怖片
俩女主只是个镶边的,全为衬托老登,老登速速厚乳导演,导演超爱
看的直发困,没完没了的对话,评分以为很好看但实际不怎么好看,除二个女主表演出彩之外其它都很无聊,本以为是是女主的结果另一人才是女主。
辩经部分,弱了些。其他挺好。
喜欢这种精致文艺的惊悚片风格,休格兰特太暖了,少了邪恶的气氛,两个小女主漂亮的。
一边囚禁妹子的肉体,一边想要解放她的灵魂。妹子只想跑,说明肉体被囚禁是恐怖的,思想被囚禁是舒适的… 妹子竟然可以在黄片里面看到神的启示,看到AV女主的灵魂。最后都开始偷咱们的老庄了,周庄梦蝶,这一切是妹子的经历?还是蝴蝶在做梦的梦里的故事呢?最后茫茫白雪蝴蝶落在妹子手上,下一秒又没了。说浅了,是妹子根本没逃出去,早死了。说深了,这一切都是蝴蝶梦,哪有什么妹子什么变态老头啊…
无聊
"The (only) true religion is control" 不得不说男主的演员选的气质很贴合,就是那种斯文败类衣冠禽兽,无论讲起大道理还是扯起蛋的时候都让人觉得比一般的chauvinist pig耐听😅 作为悬疑片是及格的,剧本又没有那么强,中间关于信仰的碎碎念有点意思但不多,悬疑感十足十有点像低配版的Babarian/野蛮人,恐怖情节几乎为零还不如老年斑的休格兰特让人触目惊心。整体而言是值得在流媒看,但不至于去影院看的程度
既然走的是从容不迫mind play路线 就不要动刀子嘛 最后的部分显得有点小儿科 感觉没推起来 但是前半程还是不错的
可惜本片主题就是想说宗教的本质就是控制,老休还只不过是一个能被杀死的肉体凡胎,要是索性再黑暗一点,就把老休塑造成一个恶魔化身,而不是搞换尸体的那种把戏,那才真的恐怖。本片前一半还是不错的,有种心理上背脊发凉的感觉,到后头就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