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书

大地情书,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主演:殷滨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大地情书》剧照

《大地情书》剧情介绍

大地情书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春同人志海岸情深血战沙漠草莓棉花糖OVA2EncoreVOL.01鼹鼠之歌2:香港狂骚曲石头族乐园2:赌城万岁反叛的鲁路修猎魔人之幽冥号角五个女人恋爱时代三姐弟要勇敢寻找爱情的下落浪潮坚毅奇兵小房东漂泊者骆驼客2之箭在弦满怀美梦的少年是现实主义者神探南茜欢喜婆婆俏媳妇我爱你,傻瓜砂之器救妻同学会肇事逃逸嗨起,打他个鬼子所有错误的配料狭路相逢音乐脚步拜拜,我的朋友我不害怕

《大地情书》长篇影评

 1 ) 生命的赞歌就在你我之间

当你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

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是自暴自弃,混吃等死?

还是珍惜眼前,及时行乐。

在东北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有的身患绝症,有的人为了支撑家庭生活的开销而独自支撑。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苦楚,但他们却也有一个相同的爱好——二人转!

这一曲二人转,让我十分动容!

因为他们真的事用生命在演绎艺术。

我特意留意了一些片子中他们二人转的唱段,老实说技巧很难称得上精湛。

最高阶的艺术跟艺术本身的造诣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

这种单纯、简单的形式,往往更能让人觉得感动和舒适。

而其中大哥大姐在讲述自己的病情和经历时,我的眼圈真的有了泪水在打转!

大家在身体好的时候,总会幻想一些不可能的事,如梦幻泡影般痴迷心醉,却又心痛涟涟,无人易懂,身处自己的世界,游走于虚幻间,分不清光与影的交错!

但只有你临近死亡的时候,你才能卸去铅华得见本心。

这个队伍之中的所有人都已经看透的这世间所有,而他们身上的那份坦然也引发观众对人生的反思。

人生很多人情事故,不是不懂,只是无奈。

一辈子,就图个心里痛快。

那些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的人事,不如淡然视之。

我们真实地活着,但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较真到底。

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

开心地活着,如花自然开,自然落,不难过。

花非花,雾非雾,看淡者优雅。

 2 ) 《大地情书》《寻味顺德》《金城兰州》等城市宣传创新实践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全国性“抢人”大战打响,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意识不断增强。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正在各大网络、电视荧屏强势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比其他形式的城市宣传片,由于,城市纪录片具有“真实性、思辨性”,“极强的生命力、更为主流的受众,更有利于国际化传播”等特点,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迁、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纪录片已成为宣传城市的重要载体、记录城市发展的忠实档案,备受城市管理者青睐。

《大地情书》正以更富特色的积累和全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相册”。

基于“融媒体时代”和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寻味顺德》《金城兰州》《大地情书•绥化》等皆赢得巨大成功,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宣传方式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如何利用纪录片打造城市人文IP、为城市立传的脉络与方向。

 3 ) 融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品牌传播

融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品牌传播从《寻味顺德》《大地情书》视角浅析城市纪录片对城市品牌的传播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采用纪录片对城市形象、文化旅游进行宣传,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和传播,是城市宣传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比起蜂拥而上的城市宣传片,城市纪录片虽总体数量还不多,但作为传播城市品牌的一大路径,城市纪录片的效果和意义已非常凸显,正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本文选取近年来两部较成功的城市纪录片进行分析。

一、 传播内容:贴近受众,呈现精品 融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受众的时间、精力急剧收缩,但并不意味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下降,相反,受众更希望把有限的时间花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中去,对作品的内容、品质有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不但要坚持精品战略,内容还要接地气、贴近受众,解答不同层次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

美食是用来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媒介,《寻味顺德》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运用“乡土之源”、“匠心独运”和“美味相传”三个子主题层层深入地呈现顺德的美食文化。

通过对美食的仪式化,突出佛山顺德当地人文风俗的特点,为观众展示了顺德人围绕“吃”而引发的情感共鸣。

影像通过内容整合,对内激发顺德人的乡情,对外推广顺德美食故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美食地图,成为了地方旅游文化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在摄影和脚本等方面,该片也花费不少心思,三集播出时长共150分钟,而拍摄的素材竟达36000分钟。

 “小人物”的故事最能引发情感共鸣,《大地情书》以一个个“小人物”为切入点, 10组故事的人物用不同的方式建设家乡,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无不写满了对这座城市的关心、挚爱与敬意,引发了观者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在4K高清镜头下,以电影美学的质感记录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层林尽染的山林、白雪覆盖的冰原、袅袅升腾的炊烟和蜿蜒向前的呼兰河,犹如一部东北风物影像志,广袤、深邃、绚丽,令观者心旷神,极大地凸显了城市纪录片的“高级感”。

 可见,两部作品都采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给人电影大片的质感,而且内容都有“亲切的烟火气”,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能在第一时间撩动了观众的心,随着追剧热潮的掀起,城市画卷徐徐铺展,城市口碑不断提升。

二、 传播渠道:集结头部,全媒传播 在融媒体格局下,优秀的城市纪录片传播平台更为广阔,但仅依靠传统媒体或仅看好新媒体都不能使城市纪录片的传播达到理想效果,应该在高端传统媒体和头部网络媒体的加持下,进行全媒体传播,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形成融合之势。

例如借助头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进行发布,再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蔓延,在社交媒体引爆话题进行讨论,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纪录片的有效传播。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寻味顺德》、《大地情书》在拍摄之时便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和讨论,在播放时选择高端传统媒体和头部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有效的传播矩阵。

《寻味顺德》在拍摄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播出后的反响更为强烈。

借电视首播之势,影响力从荧屏延伸至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搭建起适合不同人群的传播平台,广泛吸纳观众群体。

首播平台为广电传统媒体,创下了较高收视率,网络平台的再次播出为该片的传播带来了更为广泛的收视人群,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则为该片的舆论创造了条件。

多样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扩大了口碑宣传及内容传播的空间。

《大地情书》凭借 “高级感”的电影品质,采取不同寻常的逆向传播路径——“先网后台”,首播平台为优酷网,在创下了惊人的流量同时,积极宣传当地特色风物,并通过线上情感互动、线下售卖当地特产,又吸纳了一大批粉丝,形成舆论场。

当各种新媒体将该片的社会舆论推到高峰时,又相继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上映,在为该片带来影响力、公信力的同时,更带来不同年龄段的广泛收视人群。

通过网络、社交、央视、地方电视台合力传播,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矩阵,也印证了蝴蝶效应。

三、 传播效果:引发热议、影响深远 传播效果是检验纪录片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寻味顺德》通过央广网、凤凰网、腾讯网、乐视网等网站进行网络播送,正片上线10天,突破2000万次的点击量,其中腾讯视频2057万次、爱奇艺63万次、凤凰视频61万次、Bilibili(哔哩哔哩)12万次。

该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三集平均收视0.25%,超过同时段平时收视率180%。

根据《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寻味顺德》的全网点击量为2.56亿,位居2016年全网纪录片点击量排行榜第五位(详见下表)。

 《大地情书》在优酷、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播出之后,引起热烈反响。

据不完全统计,仅优酷首播阶段总播放量为136万小时+,点击量达1.7亿次+。

同时这部纪录片的口碑也达到了新高度,豆瓣评分高达8.9分;国家广电总局对《大地情书》的评价是: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

中央电视台对《大地情书》的评价是:从体现时代主题的视角切入,走进东北(绥化市),以真实的剧情、诚挚的情感、切实的话题充分尊重了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借助电影级的“高级感”影像,情景交融中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推向高潮,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形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精品大剧。

四、传播价值:契合主流、贴合当下 城市纪录片除了要介绍城市的历史、风景和人物等表面信息,还要深挖地域特质,彰显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吸引观众广泛认同,才可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寻味顺德》绍了顺德人在美食之上和美食之外的功夫,在无数顺德传奇背后蕴含着顺德人的“工匠精神”,看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是顺德人延续宗族香火、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生生不息的根源。

在网络平台的评论区充斥着顺德人对顺德美食文化的自豪感,他们自发成为了顺德城市形象的宣传大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吸引更多的民众去了解顺德和感受顺德,形成了价值共创,这些,为城市品牌做了很好的宣传,更为描写记录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输出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大地情书》以“大地”为题,以城市(寒地黑土之都——黑龙江省绥化市)为注,深挖最能代表黑土地的“元素”,经由电影美学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充满地域特色的风景美、物产美、艺术美、乡土美、人性美,在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同时不经意间回应了生态保护、文旅融合、文化传承、匠人精神、电商助农、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美丽中国等时代议题。

五、总结 融媒体环境下,随着《寻味顺德》《大地情书》的相继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城市形象宣传演进的脉络与方向。

以期这两部城市纪录片“内容为王的精品战略”、“传播轨迹及传播效果”、“契合主流的价值传播”等能为中国城市纪录片制作、中国城市品牌宣传,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4 ) 带了点滤镜的东北乡村

跟几年前的《拉林河畔》对照,后者更直白朴素以及真实,这部多了些镜头的华丽和有意的悲情色彩。

都是家乡的故事,那些夹杂着大量书面语的对话很亲切(哈哈我们内旮瘩就是那么说话滴)。

片中出镜的人都勤劳而乐观,很感动于主创团队的观察视角,看着也很心酸,小伙子冒险爬恁高的树采野生松子,买点钱开心不已;一群汉子每天起早贪黑吃那么多苦冒着出事的风险切一个月的冰只为每人最多赚上5000块……随着东北经济的衰落,当地非体制内的人谋生变得艰难,守着那么好的自然资源,无法变现为富足的生活,向外的资源输出也因为缺乏营商传统而不得法。

过去富裕的基底让人们并不习惯艰苦,大量人群南下寻找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东北人、尤其低学历人群对环境转换的心理不适,渐渐造成了舆论对东北的一些误读。

这是很可惜的,东北不该是这样的东北。

它的风格是热情自来熟,好吃好喝,不太有界限感,善良乐观,很多人有演艺天分,而普遍缺少经商头脑。

民风上可能确实没有过去传说的豪爽仗义,却也没有所谓的豪橫霸道。

有时我想,在教养层面,文化基底需要背个锅吧。

被误读的不仅是民风,还有饮食(比如东北不光吃炖菜,只要没毒皆可生吃,野菜、凉拌菜和蘸酱菜一绝)、重男轻女问题(超生较少,且有很多家庭重女轻男)、家庭观念(家暴并不普遍,夫妻关系中的性别平等实现更早)以及自然环境(除了春天和深秋气候不好,其他季节东北很多地方比华北地区要山清水秀,冬天有雪,夏天有绿,初秋浓艳,晴天很多,长光线很炫,山区绿化率很高)。

大概十年前,夏天回去休假,每天清晨五点多,忍着困意去江边看业余二人转剧团的演出,他们唱得投入,我听得投入,那种氛围和片中很像,欢乐但不恶俗。

家人纳闷,怎么我这么喜欢秧歌和二人转的。

哈哈我也不知道,二人转也是在外面被污名化的存在,有几个讨厌二人转的人听过正戏呢?

也得承认,在外的时间太久,我已经有点外地人的视角了,对那些变化,在感觉亲切的同时,也许不无猎奇……因为现实里我也明明看到,农闲时切冰打鱼组团吹拉弹唱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在打麻将,乡村面临着礼崩乐坏。

而且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农村,东北好歹地广人稀,现在平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三农政策也友好,靠种地可以过不错的生活。

 5 ) 平淡又热忱的情书

如果有人随意用“敞亮”这类的词汇概括东北人,在我心里一定立刻大嘴巴抽过去。

个体都是多面的,你我,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下定义。

我们确是白山黑养育着的人儿,也不过是所有善良人们的一支。

《大地情书》看着真真儿让人觉得美滋滋地。

裤支愣起来了。

跑山人。

有年过年前,我在家里人帮忙做生意,遇到过一位卖松子、榛子的大姨。

一手拎着装着慢慢货的黑色塑料袋,一手是传统又普通、现在却也少见的秤砣。

她每年快过年都来,在五爱市场一带有口皆碑。

三姨让我拎点儿回去,我拒绝,说,自己不喜欢吃这些。

也确实,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城市文明侵袭的背景下,好似一切黑土地的馈赠都不再珍贵或稀缺。

大姨回头瞅了我一眼,手上的活儿依旧麻利,笑着说:“孩子,这说得可不对!

过年没人儿吃,也得买了摆着,这才是过年。

”采冰人。

为了妈妈新买的漂亮鞋子,小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去海鲜市场,那里周遭沁润着的是湿咸气息,穿着胶皮靴子、叉裤的人儿左左右右又前前后后。

也是在这里,我第一见到了以立方米为计量单位的冰块儿,一单位只要一块钱,那是二十世纪初房价还没有极度飞涨的物价。

二人转。

我讨厌过它,那是疯狂追求阳春白雪的年纪。

我觉得它低俗、不够洋气,配不得我眼中普遍东北人盘靓条顺的实情。

后来,我慢慢长大,“下九流”的人儿和事儿走到了我的心中。

在还没有全球变暖的日子,很难想象关外的极寒天气是怎样儿的,是苦寒之地啊。

或许。

莲花落是那时为数不多的慰藉了叭。

邵把头。

山东人在东北真是个特别的存在,初代创业人,为了填饱肚子后的背井离乡。

碱面馒头有多扎实,山东人就有多实在。

妈妈对山东印象一直很好,也许是因为姥姥的老姐妹儿,说我会当排球运动员的冯姥姥。

也许她年轻时中国女篮风头正劲,她觉得我手长脚长是可以的,这是老人最诚挚的祝福。

等我缓缓,再慢慢看。

 6 ) 大地情书的艺术特色

纪录片《大地情书》,从春天到冬季,从森林到湖泊,从田间到餐桌,从草原到赛场,从病房到舞台,从传统到现代。

为观者揭开了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俗世,帮助观者从颇具地域特色的风物之中辨认对方看清自己。

而导演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精致的色彩运用以及精心的拍摄对象,寻觅着人间烟火,表现着人文关怀以及对自然的崇敬。

一、精妙的镜头语言 导演善用远景和特写,缓缓拉开帷幕将各种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展现在每个观者眼前,使观者以浸入式的方式融入其中。

纪录片开头就以一个大全景拍摄了跑山人浩荡队伍向苍茫的小兴安岭进发,金秋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派繁忙的收获场景,等。

而当中采用的顶角拍摄,以鸟瞰的角度,上帝的角度来展现了全景,体现了自然世界的伟大与壮丽。

而镜头的层层拉近,也将观者从一个客观的地理地貌转向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生百态。

吸引了观者的的注意,而且为下片段中介绍的风物作出了铺垫。

不但如此,导演更善用特写,如马倌老王、王浩、小力在马背之上纵情驰骋呈现时的情态,使在屏幕前的每个观众心旷神怡(跨上骏马,在绿茵茵的草原上,微风吹来,牧草飘动,淡淡的青草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感受草原的静谧和温柔)。

二、精致的色彩运用导演善用铺天盖地的色块,以带来观者无限的视觉冲击,从而逐渐陷入特色地域的世界(那里是东北绥化市)。

打松塔片段发生于秋天,导演先采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色,进入林中满眼的绿色舒适了观众视觉,灌木的深绿,地上小草的嫩绿以及后面特写镜头中的松塔墨绿,还有那道妈妈做的松仁玉米淡雅的红黄色,也有了说不出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如果说打松塔给足了观众危险感与幸福感。

那么呼兰河的银装素裹,职业采冰人在冰天雪地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同样也冲击了观者的视觉。

晶莹剔透的冰块,在匠人们雕琢之下变成了一座座色彩斑斓的工艺品,为这座寒地黑土之城装点着灵动的冬季韵味,使观者想从屏幕进入到那个洁白的世界,使人沉迷,心神向往。

三、精心的拍摄对象导演精心设置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拍摄对象,也是当代许多类型人的缩影。

如,望奎皮影,设置体现了典型的许多非遗找不到传人的现实情状,以及影片最后全场可怕的静寂,体现了对非遗传承的无限忧心,更是导演人文关怀的标志性体现。

通过酱人老赵对大酱的匠心制造以及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带给观者以相似的风物,不同的精神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匠心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地情书》这部纪录片带给观者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盛宴。

创作者的人文观念带给观者以无限的温暖与舒适,对于传统文化,以一种赞美的姿态没有愤青的姿态,有的只是对人间风物的无限的歌咏。

总之,《大地情书》这是一部地域特色鲜明、情感真挚的纪录片。

既能让你的视觉绽放,也能让你的情感沸腾。

既是写给东北大地绥化的影像情书,也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

 7 ) 所有的故事,都是写给大地最美的情书

大东北在我眼里,一直以来都是很遥远很寒冷的北方,所有关于东北人的认知,都是源自于哈尔滨开往海南的那列火车,每年寒暑假往返老家,在车上都能遇见,身材高大,不爱洗澡,无论男女性格都是大大咧咧,广东人对他们有个颇带歧视的称呼:捞仔,这是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

崇山峻岭和蜿蜒河流养活了黑土地上的人们,银装素裹的冰面和一望无际的林海很是新鲜,镜头下的十个普通人的故事,虽然生活习性迥异口音陌生,但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乡村生活总是以它最质朴最真实的一面感动着人们,人们遵循简单的道理,为改善生活而努力。

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但所有对平凡生活的真挚热爱,并没有什么不同,东北人粗犷豪爽的性格之下,也拥有这份细腻的情感。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间冷暖交替,人们和所有生命体一样,在肥沃土地的大方馈赠之下,渺小而平凡却又努力倔强地生活着,书写一些消逝在微风里的故事,只有大地在安静的聆听,这是他们之间美好的情书。

PS:私以为松花江的镜头,背景音乐应该配上李健的《松花江》。

 8 ) 台上台下的两副面孔,我都爱

小时候最初接触二人转,就感觉是两个人在舞台上互相埋汰的一场土里土气的闹剧,随便笑一笑就过去了。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看了越来越多的二人转表演,就会发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质朴,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一些看法。

看到纪录片里的东北二人转舞台,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无一不不表现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热爱。

其实,二人转就是在讲述他们的生活,对某些人来说是图一乐呵,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心理依托。

第二集《大地情书》,一上来就让我们看到一个精神奕奕的二人转演员,穿着病服在病房里唱二人转。

如果没有后面的采访,我想我恐怕永远都不知道她患上的竟然是癌症。

听赵晓敏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的表情从微笑,到哽咽,到流泪,再回到微笑,这份坚强真的特别令人心疼,她却说“我自己平常的时候不会哭,只有在苦戏的时候才会真哭,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我比男人更坚强。

”她这句话在安慰别人,也在安慰自己,但是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别人一句“你什么时候回来”,就能瞬间瓦解她的坚强外壳。

是啊,得了癌症,谁能不怕呢?

不过就是少让身边人担心,所故意表现出来的开心罢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其实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是因为热爱二人转才会去学习。

就算年纪大了又怎么样?

人生不就是乐在“折腾”嘛!

希望能多看到一些这样平凡、质朴的面孔,他们很真实,很动人,很美丽。

 9 ) 大地情书 Blackland and her friends

l 简介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以自然为伴,与世界为友,在地域特色中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匠心,感恩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馈赠。

纪录片《大地情书》共5集,以每集2个主题故事,讲述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

通过跑山人范家父子、“鱼把头”老邵、大米模特毕家英、酱人老赵等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感悟生活中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见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l 笔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一、小兴安岭的“跑山人”每年到了秋季,小兴安岭脚下的村民就要成群结队进山,采集山货。

村民骑着摩托车进山,采蘑菇,捅猴头菇,打松塔,采榛子,在当地被称为“跑山”。

范立国是当地有名的跑山好手,爬树非常麻溜,他们家祖上好几代人都以采集山珍为生。

相比寻常的山货,范立国这次要寻找的是名为“松塔”的松树果实,我们平常吃的坚果松子,就是从松塔里剥出来的。

松塔生长于松树顶端,由于采摘难度高,生长周期长,所以价格很贵。

因此当地人有一句俗语:“树梢是钱串子,树根是坟圈子”。

如果你把树梢上的钱串子(松塔)摘下来,就能卖个好价钱,如果你掉下来,就要被抬走了。

踩完之后,给松鼠留足够的食物,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规矩。

☼二、冰面上的纤夫哈尔滨冬季的夜晚,天寒地冻,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30度。

松花江上也结结实实的结了几米厚的冰。

对于李春武率领的采冰队来说,此时的松花江,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采冰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饰出了致密均匀、通体透明的冰块。

这种优质的巨大冰块,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好的原料。

采冰队员们只能一人身上绑一个绳子,就像俄国画家列宾笔下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大家一起合力拉绳子把冰块拖出水面。

由于拉冰的过程,很像古代纤夫拉船,所以采冰队员们会被当地人习惯性地称为“松花江上的纤夫”。

极端的自然条件在考验人的意志的同时,也塑造着东北人坚韧挺拔的个性。

寒地黑土之上,他么用自己的奋斗,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平凡幸福。

☼三、生死二人转在东北地区,海伦的北派二人转的名气,丝毫不亚于赵本山的南派二人转。

其中有一个很小的民间业余剧团——荣华地方戏艺术团。

剧团演员王实玲,十年前被检查出颈椎病变,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剧团的台柱子赵晓敏,二人转唱得小有名气,不少观众都是奔着她来看剧团的表演。

舞台上她如鱼得水,看起来精气神十足,然而实际上她是一位宫颈癌患者。

经常跟赵晓敏搭档的,是一个叫马三的二人转演员。

马三被诊断出肠癌,病情比赵晓敏更严重。

马三对于自己的病情倒是看得很开:“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了,现在活了五年,不错了。

”“如果身体还能动弹,我宁可唱死在这舞台上。

”马三儿每次上台前,都会自己找一个没人的角落,吃上4片止疼药,他习惯嚼碎了咽下去,因为听说这样吸收更快。

一旦上了舞台,观众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

她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命运捉弄了她们,可她们依然选择坚强。

每次上台表演,都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二人转能让她们暂时忘记病痛,让生命得以延续。

也正是二人转这门传统的艺术,使她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四、冬季的馈赠在东北地上,一位80岁的鱼把头老邵在带领渔民们冬捕。

冬捕是当地冬季特有的生产活动,上千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城市赶来,翘首以盼品尝各种口感鲜香的鱼群美味。

零下30度的气温,使湖面冰层厚度接近一米,这种严寒环境,让冬捕行动变得更加艰辛且充满未知。

经验丰富的老邵头第一次打了一个“空窝儿”,在深湖中走了7个小时,依旧没能看到鱼群动静。

但老邵头绝不轻言放弃,随后一天凌晨四五点就带着渔工们出发,在冰面上徘徊许久,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打捞位置。

千米大网再一次被缓缓收起,上万斤的大胖鱼破水而出,让老邵头终于松了一口气,为自己的鱼把头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我要当模特50岁的毕家英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大油门”,因为她嗓门大,有热情,路上碰到谁都能聊起来。

她最近的愿望是成为农民丰收节的“米模”,“米模”顾名思义即为代言当地大米的模特,而成为“米模”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得才艺大比拼的第一名。

被村里的姐妹们赞为多才多艺的毕家英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早早就开始了练习,然而能说会道的她碰到了舞蹈却因为四肢不协调而倍显艰难,因此,她抓紧了一切时间进行舞蹈学习,就连推着车子回家的路上脚上都练习着舞蹈的步骤。

然而生活并不是励志电影,一遍遍的练习并没有使得毕家英的舞蹈水平出现显著的提升,所以毕家英最终选择了以唱歌的方式报名参赛。

出乎意料的是在镜头前能说会道的“大油门”在比赛现场却露了怯,忘了词,最终以临场发挥的即兴填词结束了比赛。

不出所料,毕家英并没有获得名次,得知结果的她居然没有丝毫的失落,反而还很开心,毕家英面对镜头表达了她最真诚的想法“玩呗,多幸福啊!

你看农民丰收了,喜庆的日子多好啊!

”比赛的名次在她眼中只是生活的调味料,不论输赢都无法改变生活本身最朴实的幸福与快乐。

☼六、“酱人”老赵绥化菜市场上,酱人老赵和媳妇正卖着自己家做的大酱。

刚开始做酱的时候,老赵弄了两千斤,但失败了。

下酱是个手艺活,就是干到第三年的时候,老赵下50缸还扔了20多缸。

老赵夫妻俩闹心啊,妻子眼泪都下来了“这一年的收入没了,家里都指着这大酱了。

”但是老赵毫不犹豫把没下好的酱扔了,老赵自己心里轻松了,就是有点对不起跟着一起起早贪黑的媳妇:“跟我结婚没过什么好日子,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

”而这头发都白了的俩夫妻,也没咋轰轰烈烈的谈及爱情,就是把下辈子都商量好了而已,“我们俩说过,来世还做夫妻。

”☼七、“宅男”老丁的故事在东北有句古话“三秋不如一春忙”。

东北的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在老丁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大多数东北农民的影子——认真、勤劳、朴实。

每一年春天都要抢占农时播种水稻,跟老丁一样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的这片土地,看着自己的水稻逐渐成长收获或许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老丁的媳妇说:我觉得应该是我更喜欢他一点,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可能是最朴实的情话,也是多年的相互包容。

这是东北的春天,每一个春天都很难但每一个春天都充满着希望。

☼八、老母亲的菜园老母亲的菜园里一片绿油油。

儿子种了大片的有机白菜,丰收的季节去赶集“拉秋菜”。

“尽管如今食物不再匮乏,但人们依然留恋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冬天所需要的瓜果蔬菜,全部拉回家分类窖藏,这样,才算得上是安稳的日子。

”白菜屯里腌白菜,粉条屯里漏粉条。

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吃顿饺子,就是幸福。

“孝心不是等待,而是你就在我眼前。

”大姐那一句“不孝顺的人,发不了财”,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朴实的孝道观念。

☼九、“马倌儿”的故事东北的夏,是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

这种感觉你一生都不会忘记。

东北男人总给人以粗狂豪放的感觉,但从未展现过细腻温柔的一面。

让人记忆最深莫过于一个嫉妒另一个有女朋友,耿直、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我媳妇老说我,你到底还回不回家了?

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

你要我还是要马?

”这是老王媳妇对他说的话,这句话中更过的是娇嗔,而不是愤怒。

☼十、我们的皮影戏望奎皮影戏是黑龙江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谷宝珍是望奎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保证传统的代代相传,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着,甚至强行让女儿关海英接班。

而到了关海英,时代发生了巨变,皮影戏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也没有人愿意忍受清苦以传承这门艺术。

但是最终,关海英接过了母亲的衣钵,走上了发扬、传承望奎皮影的坚定道路。

l 短评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大地情书》除去令人激动的广袤,更感人的是在这片孤寂甚至有点儿寒冷的土地上,热气腾腾的活着的、真实的人们。

冒着严冬里最冷酷的严寒和掉入冰窟的危险,深夜清早起来去河面中央的采冰人说“猫冬的时候出来干点儿,多多少少能有收入,比打牌强”;徒手爬上70米树梢采山珍的跑山人一边说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几年我们这边儿总有掉下来摔坏的”,一边又说着“靠着大山,只要你不犯懒,天天出去总能挣到钱,每次卖到钱就高兴”;赵晓敏所在的荣华地方戏剧团里,马三儿肠癌晚期,领队刘婶做过胶质瘤手术,王实玲脊椎病变十年……但这群病人在治疗的间隙,组织了一个业余的二人转剧团,常年免费下乡义演;做大酱的汉子有超出人们对东爷们儿认知的细腻,不仅能把做大酱这个细腻活做到多年好评如一,还能在和妻子相濡以沫三十年后说出“我们约定好了,来世还做夫妻”的温馨话语。

勤劳、质朴是这片东北大地上的人民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饱穿暖,生活幸福。

透过纪录片中的那一组组镜头,展现的是人性之美,在一片东北衰落的声音中,还有很多人选择留住这一片黑土地。

他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

其实,常年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并不容易,只是他们天生乐观。

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

因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10 ) 短评写不下

看了第一集,爬树和采冰。

画面清晰干净(极度舒适),是优美类型的纪录片。

配音略硬,但解说词内容较简洁明了。

有科普,且好理解,有人情,且不刻意。

第一部分。

爬树打松子是一人在上展示一人在下解说的交叉形式,比传统配音解说更真实且通俗易懂。

登顶航拍,环绕震撼有电影感,解说词多余,最极致的感受应是无言。

配乐小提琴交响乐有高级感,但不够恢弘,应用更大气的音乐,衬托小人物有如英雄一般的勇气。

松仁玉米画龙点睛,(我小时就就常吃)想到自己吃的松子如果是这样采到的可以瞬间共情。

第二部分。

采冰机位多且配合默契,多人远景镜头有美学效果,脚下挫冰和冰块缓缓拉出有电影感。

采冰失败众人失望神情捕捉,无需解说词,顿生怜惜之情。

人在冰上,有爬树至顶相同效果,给人刺激感。

冰灯部分同样共情,如果想到自己看到的美丽的冰灯背后需要付出如此辛苦,那么欣赏人工美景的心态自然会变得不同。

此外,片中人物一句“好人干不了,赖人不希干”,话虽说反但摄制组没有干预,给弹幕留了讨论空间。

两个小片组合恰当,一个单人、一个团队,一个危险、一个辛苦,一个森林、一个江河。

同样都是主人公自己讲述较多,如果只针对东北地区拍摄,那应该是策划者利用地区优势做出的合理安排,毕竟其他地区的表达欲望及能力整体稍差,恐不能达到片中效果。

此片整体类似我以前拍摄的节目,怎么采摘、怎么售卖、怎么吃/用,有层次感,当然效果是我曾经节目的顶配版。

如我曾拍过新疆爬树打桑葚,虽危险程度不同,但效果很电视,而此片很电影,这是相同内容不同处理方式的结果。

此片一有电影感的精美镜头(审美),二有刺激感的桥段(猎奇),三有感同身受的人情(相关性),总体较为成功。

只是部分依然稍慢,习惯性倍速观看,这也可看出制作者还是略传统,如果网络播出,其实可以不用拼片,单个故事单个剪辑,几分钟狂拽酷炫吊炸天即可。

《大地情书》短评

少见的关于东北关于那些真实的黑土地的纪录片

10分钟前
  • 我与狸奴不出门
  • 力荐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感叹大家对纪录片的容忍度真高。这部纪录片带有央视纪录片明显的套路感,起承转合都有迹可循,前三集不错,后两集明显言之无物有点无聊。但是第一集拉冰块的那里,拉了冰块,可它还是掉进了水里,那一下大家的表情捕捉的很好,拍出了深深的叹息感,比起文案,影响表达力着实不错,但也有拍宣传片和广告的痕迹,人物与自然也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好,刻画的不够深。

14分钟前
  • 소정
  • 还行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19分钟前
  • Carl
  • 力荐

拍得非常美,景美,人也美。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很真实、可爱、动人,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非典型的黑龙江人——这和很多人眼中的东北人或许有许多出入,因为黑龙江挺特殊的,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典型”。即便是一个东北人,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从影片的角度而言,它是完美的。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这更像是一首赞歌,一个绥化市的宣传片。至于二人转、皮影戏,其实离很多人的生活非常远。

20分钟前
  • 飞年
  • 力荐

赶快让自己乐观豁达起来吧,只要你的心理一改变,身体、精神也会随之变化。

21分钟前
  • Artemis
  • 还行

真的好看。和《中国人的活法》一样,不追求刻画完美的人生,也没有一味向观众传递励志的鸡汤,真实地展现我们朴素的生活状态——泥沙俱下,仍然有攀越高山的心境和精神,才是国人的生活。

24分钟前
  • 见我U盘了没
  • 力荐

大东北给人的印象深刻,如果不看标题,感觉真的很像国外的小镇,画风和色调具备美学价值,是观赏度较高的纪录片。

29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黑土地上的人情冷暖。科技的进步代替不了的那些生活气息~

31分钟前
  • 象比之上
  • 还行

感谢带我认识不一样的大东北

34分钟前
  • 一人一口小面包
  • 力荐

终于有一部拍摄东北的土地和人民的纪录片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产劳动,东北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却总遭到刻板印象的伤害。希望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

37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摄影不错

42分钟前
  • 小蒋不素小蒋
  • 还行

第一集爬树和采冰,第二集二人转和捕鱼,都是东北人日常生活中最有特色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还可以展开一些来讲,豆瓣条目更新不够快,现在还只有第一集的内容

43分钟前
  • 春天正是读书天
  • 还行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47分钟前
  • 羊驼半只
  • 力荐

纪录片,记录下东北黑土地赠于人们的情书。这片土地,哺育了宽厚淳朴真诚的人民,一段段热气腾腾的人间故事,一张张生动的笑脸,生生不息的温情和希望。人间烟火深重,不枉我们走上一遭。

49分钟前
  • 山可
  • 还行

画面精美 但内容不是很深刻 有一些片段太刻意了太明显的摆拍 或许是因为黑土地上不需要对情感方面大肆渲染?

51分钟前
  • 于谦(已戒烟
  • 还行

吃饭时间看完了,拍的很好,是关于家乡绥化的,是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拍出了质朴与美好,磨难与快乐。有时候走得太远,反而忘记了脚下这片土地多么美好。

55分钟前
  • 红皇后
  • 力荐

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听到中年男人说和妻子说好“来世还做夫妻”,很动容。

56分钟前
  • 摘星话唠
  • 还行

奔着了解东北乡俗的目的去的,但是也收效甚微。都是现代化的东西了,歌颂小人物也不是很成功,不够深刻,故事很平。

59分钟前
  • 豆子
  • 还行

题材很好,但是拍的很乱。黑土地真的是一块宝地,除了冬天漫长,其他的都很好

1小时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较差

东北人喳喳呼呼的,爱吹牛,将排面,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种坚韧豁达。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没觉的现在东北哪不好,家就是家,东北就是东北。

1小时前
  • 我不是萝卜仙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