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心之界限》的时候,刚开始的情节老是会让我想到《图雅的婚事》,但是后面看下去又让我想起了《我不是药神》,虽然总体看来这三部影片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于人性的探讨。
《心之界限》整部电影通过对于人物群像的刻画,从前期的冷漠到后期的转变,反映出了以喜儿为代表的善良的人性终于润物无声地滋润了她周围人的心,让整个村子也充满了人情味。
如果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子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故事发生地不一般。
云南怒江峡谷一侧的山里,出入村子要靠江上的溜索。
从表面上看,这个界限来自于恶劣的地理位置。
但是这个界限也是在说村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子,它的村民之间整体的变化,其实是很有看点的,而导演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让这个村子不是孤独地存在的,而是打破了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让大家变得温情了起来。
早在古时候,我们的先贤就对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亚圣孟子说,人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
人性的复杂可见一斑。
对于不少人来说,电影故事发生地是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地方,近乎于与世隔绝,在一开始观众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这里的人都是很淳朴善良的,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铺开,观众会渐渐看到人性是复杂的,就是再善良的人也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就是看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被感染表现出自己善的一面。
在这个过程中,喜儿的做法无疑是一针催化剂,她让村民们看到了善良的力量,也引发了村民自身的反省,从而达到从冷漠到温情一个人性的转变。
电影相对于同期的很多商业电影显得十分朴实无华,没有大牌演员,没有炫酷的特效,看起来并不是很值得一看,其实不然,这个电影胜在对于人性的刻画很真实,让观众感受到善良的可贵。
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可能都是很难的事的时候,她仍然选择善良地对待,这就显得尤为珍贵。
也是给了观众一种直击内心的感受,即使人活得再艰难,我们仍要保持善良。
云南怒江,对于现代的都市人总是一个充满着野性与神秘的地方。
那里群山环绕,山岭险峻,一条奔腾不息的怒江,把世代在大山里的村民与现代社会分隔,一边是绵延大山的淳朴与贫穷,一边是现代社会的繁华与发达, 《心之界限》用一个重患家庭的视角,徐徐讲述了怒江那头的大山,以及大山里人们的故事。
这个完全由云南本土演员完成的影片,并没有类似于其他电影一般,从拍摄到宣传都充斥着各种噱头与热点,而是用纯真和质朴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围绕着山寨医疗器械而引发的大山里人情冷暖的动人故事。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演员人物性格比较鲜明,演技不俗。
为丈夫续命而隐忍坚强、压抑一切的喜儿;一心救人,受尽委屈的富贵;心术不正,外心邪念的柱子,还有古道热肠,顾全大局的村长,以及村民在电影前后的情绪转变,同样是导演想重点表现,这些演员将山里人的热心,淳朴,耿直,狭隘演绎的出彩,同时也深化出导演对于大山中人性善恶、利他利己的种种探讨。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个是在喜儿公公去世后,喜儿身着孝服,一个人躺在棺材中,透过棺材里面的视角,展示局限的夜空。
导演运用这个镜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喜儿的压抑,无助与绝望,让我十分惊艳。
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看点,就是怒江的风景。
刚开始,就展示了怒江大山的夏与冬。
青翠的夏与萧瑟的冬,勾画出怒江大山的绝妙风光。
溜索也是本片的亮点,怒江大山里的人数代出行都是靠这条连接怒江两岸的溜索,它连接的是原始与现代,连接的是人情的冷与暖。
这可能也是影片想表达出的界限的沟通与突破,怒江将大山与现代社会隔绝了太久,当溜索将怒江两岸连接起来,这条天然的界限被打破,那么人心的界限呢?
是否被打破,还是坚守千百年来的纯善,导演在电影故事背后也一再探索。
怒江的水千百年来奔腾不断,大山里的人与故事也不断发生,与现代社会在不断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坚守的心,坚守的善良,就是那条山里人不断坚守的情吧。
影片中阿圣向喜儿喷饭和吐口水的细节让人印象颇深,这个细小的动作表达出了他的不满和愤怒,而妻子喜儿却默默承受了这一切,依旧无微不至地照顾着。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传统、善良、朴实的妇女形象,喜儿的坚持为丈夫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思想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内涵,才让喜儿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富有韵味。
人活着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的,这种坚持的底色会让生命更有意义。
本片以朴实而不浮夸的写实手法反映当代一级贫穷线的农村医疗现状,仿佛活脱脱乡村版的《我不是药神》。
发生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个偏远山村,妻子喜儿为了挽救丈夫性命,到处凑钱给丈夫治病,并得到村民的帮助,共同自制自行车版“山寨呼吸机”,为丈夫延续生命的故事。
本片的开门见山就是怒江的夏和冬,滚滚江水,一片恬静的画面,看似景色宜人、风光无限好,其实作者想要以此来表达,人世间的人情冷世故,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看来都不过是一粒尘埃。
无论作为当事人的你是何等痛苦、无助还是不堪,怒江仿佛就像一个无情的上帝一般看着你,依然川流不息,花开花落,不会为了谁改变,也不会为了谁掉一滴泪,从侧更是表达了人的渺小与脆弱。
故事以怒江作为线索,每一次的出现,都像似给人类微微希望中的一击重击,将之逼上绝望之地。
从该村到县城唯一的路子就是那条摇摇晃晃横跨怒江的索道,每日上面都有千千万万的人从上面滑过,也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惜在上面丢了性命。
怒江还像昨天一样川流不息,江面宛如一条闪烁发光的银带,依旧缭绕在山脚下。
美丽却又这般无情,作者想要表达一级贫穷线的农村交通是如此不发达,犹如与世界隔绝一样,如果遇上重大疾病,可能面对这无情的滚滚江水,也只能束手无策了。
第三次出现怒江的时候,更是把整个剧情推入了高潮。
村里人们开始想法子自己自制“山寨呼吸机”保住喜儿丈夫的性命。
喜儿丈夫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制作“山寨呼吸机”横跨怒江去到县城买马达机,本着兴高采烈儿子终于要得救了,开开心心准备横跨怒江返回小村庄的时候,就在滑索上,在怒江的正上方,顶着烈日,听着江水滚滚的声音,被装在袋子里吊在脖子上的马达活生生的勒死了。
仿佛怒江跟喜儿开了场玩笑一般,活生生的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居然是黑头人送白头人。
故事的最后出现了经典的一幕喜儿在温泉里沐浴,那条怒江孕育的温泉,喜儿浸泡在里面,与自我对话和沉思。
真实又冷酷地告诉观众当下我国农村医疗现状,以及贫困地区的人们在得了不治之症后所面临的生活和道德上的双重困境,作者更是想要告诉我,比鬼神更可怕,其实是人心。
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守望,面对身患重病的阿圣,老村长、喜儿、王富贵和乡邻等全力救助、帮扶,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中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珍惜。
影片中,大家并不吝啬献出自己的爱,都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生命,他们制作呼吸机、置办丧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守望生命的过程。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个体何其渺小,可这并不是置一个生命于不顾的理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就是一曲守望生命的颂歌。
国产电影的新发展不是需要一大堆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而是需要一些反映现实的令人深思的片子。
在前段时间《我不是药神》的横空出世,让大家看到了现实剧情片带给大家的力量。
在片子当中,病痛和金钱和人性三者的矛盾扭曲、交杂。
在观者感受到村民的质朴、善良所欣喜的同时,又对村民的愚昧无知感到悲哀。
一条怒江隔断了多少人情?
电影的主要矛盾在于主角喜儿丈夫的病痛和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拯救丈夫,喜儿向村民下跪、甚至提出愿意改价的条件。
只为了大家能够帮助她,希望大家能帮忙按丈夫的呼吸球和能够借钱救助。
可是在现实面前,村民单纯的质朴是不足的。
人们的无私总是有所限度的,在无私过后,自私便爆发出来。
片中角色为了让喜儿改嫁给他,在村里放出各种流言蜚语,让大家误会喜儿和村民王富贵之间的关系。
片中老村长一句话深刻的体现了赵柱子的无情和冷漠“你坐在岸上和江里的人提条件。
”在一片猜疑当中,甚至喜儿的婆婆和丈夫都相信了赵柱子的话。
这一切的猜疑让,喜儿和王富贵都感到十分的无助和愤怒。
直到片子后面情感的爆发,喜儿把粥水泼到不信任自己的丈夫脸上、王富贵拿斧子威胁质疑他的村民。
情感的爆发让大家体验到在每个人都变得自私之后被怀疑者的无助和愤怒。
可是虽然因为赵柱子的捣乱之下,村民都怀疑喜儿和王富贵。
但是却没有降低对喜儿一家的救助,该帮忙按呼吸球的孩子帮忙按呼吸球,该帮忙干活的帮忙干活。
这种“帮的就帮”和“相互拉一把”的心理,让我们感受到村民之中的人情味和真善美。
对于那个村子来说,其实大家都有一点连带关系。
不仅是血缘的关联,还有地域的关联让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直到最后的误会被化解,大家又更加齐心合力的帮助王富贵做出来仿制的电动自行车呼吸机。
电影虽有少许瑕疵,但它的意义已经大于这些瑕疵,也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贫穷和疾病给到中国贫困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值得深思。
任何一部影片上映,大众都会褒贬不一,有喜欢的,也有吐槽的,毕竟要让每个人都喜欢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该部影片让人感受到温情世界的淳朴与善良,涤荡了繁华都市的喧嚣,让人深刻领悟到“人性本善”的真谛,值得我们为之鼓掌。
可美中不足的是,当中的演员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他们身上的本土气息较重,有些地方处理得稍显生涩,而有的人却极为欣赏这种“不做作的朴实”,这大概就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义吧。
电影的剧情都是由角色推动的,《心之界限》摒弃了刻意灌输和神化塑造,每一个角色都是实实在在的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在其位谋其身,特别老村长的性格和命运,将一腔热血藏在了中庸的处事之下,完全跳脱传统村官的思维和形象,揭下了“神格”的脸谱,变成了普通人。
最后阿胜爸的死,成为了推动剧情的关键情节,让乡邻的被感化有了合理性,最后的奇迹变成了真的,跳出了电影,来到了现实,感动了作为观众的我。
很多情感学家喜欢讲女人贴上“感情动物”的标签。
女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情感往往多于男性,其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女性缺乏一种安全感。
在影片中,喜儿的坚持是可以理解为她对阿圣的爱。
丈夫是她安全感的来源,是她内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阿圣只能躺在床上,但是阿圣只要还能呼吸、还能听得到她讲话,那么她依然能够拥有阿圣这个心灵支柱。
女的坚持与爱很多时候都是无私的,她不计代价的去为阿圣争取每一个活着的希望,这是女性在生活中的付出,凸显了女性的伟大。
高山峻岭、水天一色、山水客观圈养出的天然环境下,被限制住自由的灵魂们或时不畏惧死亡的苟延残喘着,如喜儿的丈夫阿圣一天24小时要人按压呼吸球维系生命。
或者指望别人的勾心斗角、鸡飞狗跳来娱乐自己,如关注并不怕浪费自己吐沫的村民们。
电影《心之界限》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责任与情感,希望与绝望。
电影中,喜儿丈夫阿圣的生病只是一个引子,正如《妖猫》中杨贵妃死亡的真相。
围绕阿圣的生病,所引发的贫困山区的穷苦,生活与交通之不便捷,人们的自我封闭与借助大众舆论封闭他人世界,婚嫁和务工之难等等,似乎所有的艰难与苦难都可以围绕阿圣生病这个脉络展开,继而逐步展示出众生之相。
《妖猫》中提出人生的无上秘在于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理解和认识假,珍惜和尊重真,即勇敢面对来自生活的一切苦难,迎接它,善待它,面对它,解决它。
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任何事情追根究底,无非就是管你何事与管我何事。
好,先说管你何事。
阿圣的生病责任和义务在于其自身,村里的邻里,阿圣的媳妇和老娘其实都没有陪绑的义务与责任,但是大家尤其是阿圣的媳妇喜儿勇于承担起来了,也就此,电影中人性的闪光点出现,矛盾冲突也就此引出,没钱与需要24小时呼吸的费钱、山路难住院难与随时需要就医、男人的脆弱与女人的坚韧、邻里的帮助与帮助的条件等等。
在说,管我何事。
如果说管你何事能引发出人性的诸多闪光点,即无上秘中的需要珍惜、尊重、感恩的一面,那么管我何事引出的则是无上秘中的虚妄、欺骗、隐瞒等恶的一面。
自私的代表柱子,推卸责任并借助指责他人寻求心安的代表喜儿婆婆,不能坚持帮忙的村民以及看笑话的部分人。
的确,不可能有一份热情与帮助始终无私和熬得过时光,大多数人都惯性于隔岸观火,虽然看着自己也会心焦、难过、挣扎,但是撕心裂肺的、甜甜蜜蜜的总归是他人,任何人难以替代当事人活着,似乎也只能旁观。
任何人在桥上看风景时,同样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挣扎,无法被替代和取代,即便是有好心人帮忙,所谓的大声呼救和帮忙却总是有代价的,且无法被依赖的。
于是,只能靠自己来不断抗争,这就出现了抗争的喜儿,给医生下跪的喜儿,愿意卖身求钱的喜儿,在江边自杀的喜儿,面对阿圣棺材麻木的喜儿。
也正因为寻找到自身人生的无上秘,才有了原谅生活与婆婆的喜儿,重新生活的喜儿。
生命的自我救赎只能依赖于自己,只能在自己接受现实并宽恕现实后,才会真正的出现通往名为希望的彩虹。
需要更多的这样真实朴实的片子来冲击我们的视野!期待善良这东西能传播开来。
一直很喜欢看有关人性的电影,这部依旧很苦很深刻,有人建议用方言,不过个人觉得方言还需要是了解那个地方的文化的人才能听懂,普通话也挺好
不得不说,我们拍这类题材的故事片还是非常有一套的。
还不错,看着一群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在人在不经意间带给你的感动,爱让一切变成奇迹。
不错的一部电影啊!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吧!
人性的拷问对比是一个不错的分析方式,它能够让一些隐藏的真实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人物颇具比较意义:王富贵与柱子,二者的光明磊落与口蜜腹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其实也是人性的美和丑、善和恶的拷问与对照。人性本善,可面对如今繁杂的各种诱惑,善良的光亮似乎变得越来越微弱,而丑恶的嘴脸却慢慢浮出水面,这也让很多人产生“好人没有好报”的想法。哲学理论中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充满曲折的,总体趋势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反观这部影片,善良的正面必将战胜和取代丑恶的反面,这也是哲学上所说的“必然之势”。
小众题材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就很不错的 推荐去看看
因为村长是妹爷来的,
完成度还不错,配乐用的略多,农村题材挖掘潜力巨大,但难度也很大(一不小心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本片还是浮于表面了,人物塑造也不够饱满立体,但还是鼓励一下。
呼吸机的故事
为了一个电机..
淳朴的网大 其他片子真应该学学 演员的眼神忘不了…
听说这电影不错,演员阵容蛮不错的,应该很感人的剧情,期待
这个电影还是非常感人,这里我真的要给大家推荐一下!
这部影片还可以,很朴实动人,现在国产片很难有这种描绘现实而又深刻的片子,值得一看。
剧情不错,演技赞,新颖不落俗套,导演赞赞赞。但是有些细节有点让人出戏,不过不影响怎个观影。
不要去窥探人心,不要去试探人性
很好的题材,而影片的表现一般,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汉拿羊换电机,回村的路上被坠死在铁锁上的场景。全村人的朴实善良与愚昧无知,让人突然感慨万千……
真实到直击内心,现在的社会普通人光是活着就不容易的,生活再苦,也要保持心底的那份善良
其实演技啥的有点尬,突出就是真实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就是展现了农村真实的另一面,坚持无意义吗?那就应该放弃吗?你又将作何选择?声明放弃插管,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也许我们都要提前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