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网络短片《老男孩》打响第一炮以来,青春题材电影在国内迅速掀起一场飓风,仅在2013年,就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青春派》、《初恋未满》、《逆光飞翔》、《小时代》、《小时代2》等片先后上映,追忆青春成为银幕上经久不息的话题。
这一现象再次从侧面表明,在平均年龄仅为不到22岁的国内观影群体中,80后、90后已经成长为电影消费主力,电影中那些高中、大学时代的青涩时光成为他们最有共鸣的美好记忆。
因此,即便是由于类型片体系不健全、受审查制度所限,中国还没有摸索出成熟的青春片模式,但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青春故事与不同现实语境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种种可能。
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和《将爱情进行到底》有着类似的特征:都取材自热门同名电视剧,有一定粉丝基础(仅从“北爱”、“将爱”这对特定词组的成立就能看出),但情节又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电影都由数支相对独立的短片组成,讲述在不同背景下一对恋人的感情发展历程。
不同的是,《北爱》从电视剧到电影的转化周期比《将爱》要短得多,所以相对于《将爱》浓郁的怀旧抒情氛围而言,《北爱》更贴近当时当地(即当下的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也力求涵盖最广泛的人群——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刘昊然、欧阳娜娜主演的高中纯洁恋情的部分。
《将爱》中不曾有过的这一段是银幕青春热潮的延续,是通杀80后至00后观众的法宝。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青春故事可以说是近年来同类电影中最脚踏实地的一个,相信很多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懵懂年华的影子,大部分人的现实青春远没有《青春派》、《致青春》、《小时代》中那样浪漫和传奇。
早恋不见得非得打破约束、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国内教育普遍的竞争高压之下,现实中最温暖的时刻更有可能是禁锢状态中那一点点隐秘的自由呼吸。
在《北爱》里,男孩在教室外偷看女孩乐队排练,男孩每天盼望着女孩出现,男孩为了与女孩“巧遇”而坐公车,男孩偷偷攒钱给女孩买礼物……已经是作为暗恋者最大的幸福。
仅有的一次叛逆行动,也不过是一起在景山上等日出。
到了不得不离别的时候,男生装作漫不经心地对女生说,你先走吧,我等朋友。
等女孩上了车,他又缓过神来骑上自行车疯狂追赶,最终满心遗憾地目送公车远去。
后来在胡同里的电视上看到女孩如愿参加选秀比赛,男孩平静地看着,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家。
这正是初恋的味道,在一段生命里匆匆而逝,却留下了隽永的心痕。
不必怎样煽情,火候已是刚刚好。
这一段也是这部现实题材电影中唯一带有幻想色彩的部分,男孩自称有看见人背后翅膀的“超能力”。
在与女孩有过美好邂逅之后,男孩自己的背上也长出了象征爱与美的翅膀。
放眼中美两国的青春电影,好莱坞的青春类型片大多有着积极向上的主题,无论主人公多么平凡卑微,故事怎样千变万化,最终的结果往往与梦想成真有关;而中国近期的青春电影普遍缺失一股朝气,没能传递出富含正能量的价值观。
只有《北京爱情故事》是个例外,它讲的都是人性中难能可贵的光明面,倡导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看罢叫人暖意融融,继续向前看。
青春篇在电影中排在第四个登场,上承成人世界洗尽铅华,下启夕阳时段暖人心扉。
在一些细微之处,这一段也与其他几段产生勾连,如女孩是刘嘉玲、梁家辉饰演的夫妇的女儿,男孩女孩乘公车时曾与余男擦肩而过,男孩的外公就住在陈思成、佟丽娅饰演的小情侣的隔壁,最后一段故事的主角是男孩的外公外婆,表明这是一个由人与人之间的“情网”织成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段也是唯一并非由影视明星主演的一段,小男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
男生刘昊然完全是银幕新人,女生欧阳娜娜倒真的是个大提琴演奏者,12岁就在台湾开过巡回独奏会,能否继续迈入影坛值得关注。
【大众电影】
北京生存故事——评《北京爱情故事》一部情人节上映的爱情电影,几个单身女青年去看了,回来歇斯底里情绪激昂的,说中国男人没救了,什么北京爱情故事,压根就是中年男人的意淫荟萃。
彼时作为一个非单身女青年,我忙得两脚飞起,在电影院前几次想长驱直入,想着若把时间换成口水,还是算了。
直到清明节,才喘了一口气,打开这部电影,看看到底哪里触痛了女人柔软的肋骨。
讲真,一部鬼片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见得有多可怕。
但一部讲述现实的电影,很可能会让人头皮发麻,不忍再看。
说好的《北京爱情故事》,看起来,更像一部《北京生存故事》,特别是前三个跟成年男女有关的故事,一个比一个齿冷。
影片从导演扮演的屌丝青年开始讲起,据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现实中导演刚为自己的新婚妻子,也是剧中女神扮演者的佟丽娅办了场价值耗资上千万的婚礼,这导致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忍不住经常要出戏,感觉上更像有钱人忽然换造型扮乞丐来体验残酷人生,喂,对我等真正的屌丝,这是不是不太厚道?
男主角被曝月薪六千五,却住着月租三千块的房子,绝大多数跟他薪酬一样的人,只能蜗居在地下室或者群租房之类,根本就没有带一夜情对象回家的勇气。
所以如果有个真正的穷人,告诉他你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具想象力,我辈心理上会缓冲很多。
直到地下车库打架这场戏,忽然让人想起我还在北京的那一年,某著名女星的导演男友,在地下车库被人砍了几刀,据说,就是女星的前男友不服气。
于是这么一想,剧情果然圆乎起来,放在有钱人身上,这事才叫说得过去,两千万叫你老婆陪我两小时,换成正牌屌丝,没一个不同意的。
只有换成著名女星,这事才显得有点靠谱。
遗憾的是,导演把这种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悬在了一无所有的屌丝头上,于是最后两人相拥,甚或让真屌丝们有点怅惘。
不管怎样,真情尚在,换到第二第三个故事,我才明白为什么单身女青年这么气急败坏。
您把我们女人看得也太失败了,面对鬼混的丈夫,居然这么失魂落魄,太灭我们女同胞的志气。
尽管导演和一众男同胞们可能认定,这就是生活的现实部分。
但对于女人来说,谁要看这么龌龊的现实?
所有现实题材都在告诉女人,当你三十岁后,碰到的人生除了忍就是撕心裂肺。
其实女人内心才不是众男人想象或描述的那么脆弱不堪。
整个故事的基调,将男人和女人比喻成敌我关系,剧情虽然紧张,却让女性观众们再次不舒服,谁会希望枕边人天天对自己动着繁琐的脑筋?
尽管导演希望用最后两个老少爱情故事,让大家化干戈为玉帛,晚了,一旦女人的脾气上来,这就是场没完没了的你为什么不爱我的战争。
恨只恨导演在现实中给了妻子最完美的梦幻,在电影中却毫不留情煽了女人们几个大嘴巴。
影片最后,失魂落魄的余男在一群男编剧中,继续迷茫,男人们纷纷成了掏心窝子的好汉,告诉她男人这东西就是这样。
这再一次惹怒了富有浪漫情结的女人们,好歹你让我们翻身一次啊?
尽管上面 说了,女人并非离了男人就没法活,但形而上的东东总得要点儿好不好?
北京爱情故事,于是成了真正的北京生存故事,在这座永远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城市,女人被迫吞下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前提。
公允地说,电影拍得不差,比起无数国产电影的不知所云乱七八糟,导演致力于把故事讲明白,他懒得为各位女观众编织梦幻,只想告诉你京城爱情就是这么让你心碎。
最出彩的部分,是刘嘉玲和梁家辉在希腊见面的前半部分。
看多了电影中有钱人不知所云的显摆,这个希腊会晤才叫人真正感慨,有钱真好,真体面,真浪漫。
多拍几个这样的故事,会让漂浮在雾霾中几乎麻木的人们多些反刍和自省,哪怕是感慨也好。
至于现实,我们吃得够多了。
《北京爱情故事》是一部爱情大观园式的作品,讲述了五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少年纯情之恋,青年炙热之恋,婚后猜忌之恋,中年不惑之爱,老年相依为命。
而这些,也指代了人生的五个阶段。
当然,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结局,影片呈现了五个爱情故事,每个故事有对爱情不同的感悟。
《北京爱情故事》透过五对恋人的情感经历表达着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物对于爱情的态度与期许。
从剧作角度考虑,五个故事或多或少都还有完善的空间,有的情绪略显刻意,人物行为僵硬;有的情节过于单薄,出了事儿却没有“然后”;另一个遗憾在于,五段故事只通过人物亲友关系衔接,依次登场,故事间缺少一点儿勾连糅杂一气呵成的呼吸感。
但该片已经是一部无比适合在情人节观看的爱情电影。
它铺了浪漫温情的底子,又抛出了一个一个尖锐问题,从“在一起”开始,所有真爱都在接受人生八苦的考验,并在其中凸显价值,《北爱》用剧中人决绝般的勇敢,反复敲打提醒观众。
昨天趁着<北爱>提前上映,在汕头少有的7℃的夜里和朋友去电影院尝了个鲜。
说是尝鲜,实际上是为了错开今天情人元宵节的人群高峰。
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发了电影票根,朋友问这部戏怎么样,我当时真觉得不怎么样,也许是感觉里陈思成和佟丽娅的戏份应该很多,所以就说是自己期望值太高了。
但是晚上睡觉是仔细回想其实这部戏也真的不错,北京爱情故事就是发生在北京的爱情故事。
【蓝色校服】宋歌一出场,我捅了捅隔壁的小伙伴说,像不像马里奥,干净的校服,温暖的笑容这让我记起了<初恋这件小事>。
大概所有的初恋都一样,男孩温暖的笑容,干净的校服,绕远路送目送她回家,胆怯欣喜的牵手,没有目的只想把自己全部奉献的心。
如此单纯美好的幸福大概也只能发生在单纯美好的年纪。
男孩为了鼓励女孩继续拉大提琴伪造病假条请假打工用攒的钱买了漂亮的白弓送给女孩。
踩着脚踏车送水时满头大汗依旧笑容灿烂,我想他大概是想到了女孩收到礼物时一脸笑容时幸福的模样吧。
用陈锋那个年纪来诠释种情感就是,他指着房间里墙上的设计图问沈彦说喜欢哪一个,沈彦指了其中一个,陈锋“好了现有奋斗的目标了”。
当宋歌身穿白色校服骑车单车,画面感像极了<蓝色大门>里面的张士豪,然后我就想起那短张士豪在片尾的独白“于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有几颗青春痘。
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
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
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到你。
”在刘星阳离开后他骑着单车在等红灯,思绪却飞到了另一个时空,自己飞了起来,像是长了长高了,有更加开阔的眼界,他说“我有预感,我一定会再见到她的。
”大概所有的青春的画面都是因为有期待和留念才变得如此的唯美。
【背叛】陈锋的BOSS吴峥,夜夜笙歌,回到家里就买醉装睡,他老婆说“以前是一天要好几次,接着是一天一次,现在都成了年终奖了”,是不是所有婚姻都是这样,或者说本来也就是这样,是不是年终奖要以对婚姻忠不忠诚来下最后的判决书?
我不知道,因为我才二十二岁。
女人发现被背叛后,像极了个疯子。
犹豫的样子,化了装冷艳的外表都很美,她得知背叛后也去了PUB,也许是想要报复,但也许只是想体会一下老公的心情,看看他每天都去的地方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我觉得她傻,我一直都对自己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而要自己变成和他一样的人”,假使他爱你,这固然伤心他的心,假使他不爱你,你只是糟蹋了你自己。
但是还好,仓库里她和陌生男人中止了做爱,但是酒店里的不告而别(或者用落荒而逃确切点)才是她真正醒悟的时刻。
可是不知道为何,我觉得吴峥是深爱着张蕾的,从他对陈锋说“老婆是用来打发小四小五的”,从知道他是用结婚纪念日做手机密码,从他知道老婆要跟他离婚哭着对陈锋说“我没想过要离婚”。
陈锋愣了说“你现在相信爱情的存在了吗”。
有些人有些事要等错过了才知道珍惜,感叹了半天也就吐出那么一句“人都这样”。
【黄昏】高老师走在花坛上,说要牵手,然后走了一段路王老师背起了她。
长椅上她说“抱抱我吧”,还有王老师对相亲对象说“对不起我心里还装着一个人”。
相伴了大半辈子,确仍是如年少时那般童真可爱。
这个时候的爱也是无私的,因为不放心自己走后没人照顾老伴而不停的给老伴介绍对象,吃完饭念叨着老伴要去散步慢跑。
【送别】高老师离开了,电影也在医院结束了。
这点倒是和电视剧版本有些相似,医院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结束,一部影片把一生都演完了。
一直都很喜欢的一首歌,很多人翻唱过,喜欢陈绮贞和金海心有韵味的版本,也喜欢朴树细腻质朴的版本。
但是医院里所有合唱班的老年人一起大合唱尽然是如此的悲伤,因为此送别就真的是别了。
【片尾】结束是片尾的对话吸引了想要离场的我们,是张蕾和一群男人的对话。
他们说“在错的时间于是对的人叫青春,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叫爱情,在错的时间遇上错的人叫婚姻”。
前两句是可以认同的,但是最后一句是不是有点太偏激了呢?
也许是,她大概不知道其实吴峥还是爱她的吧。
这是六年来一个人过的第一个情人节,所以才有时间今天来写影评,但是有好朋友陪着看首映日也很温馨。
谢谢曾经的感情让我有这么多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也让我明白了好朋友多么珍贵。
用片尾的话说就是“献给所有曾经坚定,正在怀疑,即将开始,却一直相信着爱情的人们,情人节快乐。
”。
也祝你快乐。
1、陈导,不是皱眉就是演技派啊。
2、啥时候电视剧改版成电影的时候,真的是电影呢?
估计长路漫漫,要不电影导演赵薇怎么觉得韩剧水平太高了呢?
3、框个北京就能多挣点钱吧。
4、我就是因为北京两个字看的啊,上当,北京去哪儿了?
除了景山和公交车。
5、没看到北京味,也是啊,呆在北京十来年,我不过过客而已,何尝在电影里的北京生活过。
6、电影看完,合着就是一篇首尾呼应的作文,而且三观不正,你是要说爱情婚姻都是从纯真到坚持到欺骗到妥协到死亡,不,是往生,这个循环是生生世世的!
难怪韩剧受欢迎,一个字,真。
我知道世界不是童话,但至少您心中要有个童话梦吧。
电影主题是讲人生不同阶段的情人间的爱情 高中纯洁懵懂期 毕业理想与现实碰撞期 婚后青年期 婚后中年期 老年期 总共四个故事 不得不说 主题不错,但是故事情节很“滥俗”且表达平庸 就像是努力想全面的表达爱情 结果每一点都浅薄、无感 像为了多、全而弄的大杂烩,完全忽视了需要的影片需要的味道和精髓影片唯一有点亮点的就是开头陈锋和沈彦那段 而且亮点的仅仅是陈锋的几句极富网络色彩的台词 还有婚后出轨 丈夫欺骗妻子的手法也有一点点搞笑 剩下的 想要渲染纯真的高中生爱情 简直就像是白色墙壁 的确纯白 但泛滥的随处可见 自然让观众无感 而那梁家辉和刘嘉玲出演的中年夫妻为重拾火花 希腊玩虚拟偷情游戏,只能说微微震到我们的 也就是这两位大咖的身份而已 这段故事中心原本算有新点意 但影片表述的却极单调无趣 老年阶段的 请来了斯琴高娃 也是位大人物, 原本 人生有八苦 生 离 死 别 爱别离 怨长久 求不得 放不下。
老年阶段讲的是死别,是人就怕老 更怕和爱的人死别 我是个看些煽情电视剧都易哭的人 可这段死别的老年爱情 却丝毫没有打动我的内心 顶多看着年迈的两个角色有点点小伤 这段就像很客观的讲了一个故事 省去了所有的情景和形容词 死别,特别是老伴的离去 应该是很能打动人心的 因为是那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人走了 从此孤单一人 可是影片完全没有描绘两位老人之间原有的情深 原有的彼此相依 那最后一方离去也变的淡淡然似的 言而总之 <北爱>这部电影真是不怎样 完全是靠着电视剧的一点余辉吸引人观看 这算是我第一部看到中途 就特别想要离场的一部电影.... 推荐指数 0
记得那年,我和高中同学一起看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
陈思成自导自演,在里面饰演一个屌丝,观影时我和俩坐在第一排,一落座就开始不停争论,同学一直嘟囔,佟丽娅好漂亮,怎么会喜欢陈思成呢,奇怪。
我说,怎么你们男生都觉得佟丽娅很好看?
我不觉得,她还很黑。
同学,这个你不会欣赏,她不仅漂亮,舞也跳的特别好,啧啧啧。
我,哼,陈思成特别有才华,很多剧本都是他自己写的,我觉得陈思成帅。
当时,我很鄙视身边这个肤浅的男生。
我有点不好意思,在电影里他们那么爱,那么热烈,里面激情戏挺让人尴尬的。
2013年我刚刚来到北京打拼,那个男生从高中时就喜欢我。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应景,感觉像是告白,可是我无法喜欢上他。
很快我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是每天都被骂的很惨,每天挤公交车的早晨,我都会烦恼,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人那么喜欢我,也有人也加倍的讨厌我。
冬天我穿的像个白熊,竭力支撑着颓废的精神,导演很用心的花了许多小巧思,让《北京爱情故事》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变得非常好看。
当时,看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觉得每个人物性格都很丰满,无论是台词、人设、情节,都很出色。
陈思成的确有才华,同学了解到这些之后决定跟我暂时休战,不再讨论才子是否配佳人。
电影结束后,我还留恋影院的味道。
爱情包括很多很多东西,我没有投入的看这部电影,因为旁边坐着高中时喜欢过我的男生。
晚上他请我吃了精致的晚餐,那个餐厅里落座的都是情侣,空气仿佛漂浮着暧昧的游丝。
吃完晚饭后他带我去坐地铁,我很傻还没有道别,就一个人上了地铁,车门关闭的那一刻,看到他站在门口朝我微笑,很快微信上说,下站下车,我在下站等你。
我为自己的冒失开心,也为他微笑的表情而开心。
在下一站他递给我餐盒,我带着晚饭余留的香气回家了,想起他的关怀感到幸福又浪漫。
大大的北京,我开始期盼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从前有个屌丝,偶遇了个女神,恋爱后女神怀孕,俩人发愁于是屌丝找朋友喝酒朋友A教育他:要及时行乐嘛,我泡妞去了结果A去泡妞,被自己老婆发现了老婆伤心的跑出去想鬼混,找到了之前的情人,但是终究没狠下心来出轨情人同志飞去了希腊,跟自己真正的老婆过夜然后接到了自己女儿的电话他女儿在上高中,拉大提琴,有个男孩暗恋他女儿陪他女儿看日出看日落最后这女孩飞去了英国男孩很失落 他姥爷也很失落,因为他姥姥得了绝症最后他姥姥死了故事结束。
另:他姥爷家的房子,出租给了片子开头的屌丝所以 当看见这段影评:“影片以5个独立的故事来讲述不同阶段的爱情,然后用比较粗糙的方式把五个故事通过你二大爷隔壁邻居是我大表舅的方式串联在了一起”我很高兴。
另:第一个故事里,佟丽娅的前男友回来表示:看,我离婚了,我们可以在一起了。
所以……这是在讲一个小三找真爱的故事吗??????
第一集:女主角先诱使高富帅离婚,同时勾搭文艺青年,最后转身踹掉离婚的高富帅。
这够奇葩吧。
第二集:知道丈夫出轨,自己去酒吧买醉,丫都准备一夜情了,那个男的都把裤子脱了,女主居然跟他讲道理。
大半夜的后来把上司叫到宾馆里,本来人家不想上,上来就让人去洗澡,然后转身又把人给踹了。
充分诠释了脱裤看此这一词的含义。
最后本以为她搂着老公,是准备坦白并且原谅老公了,没想到丫居然把所有的都打出来了,还彩!
打!
神女主。
够奇葩吧第三集:女主爱玩cosplay,男主真心话大冒险不选择来一发。
恩恩。
够奇葩吧第四集:男主中二病太重就不提了,男主长那么难看还留了那么难看的刘海不提了,单说女主像男主吐槽被其他人误解这事,你个小姑娘直接和小伙伴坦白自己要移民家里不同意耽误时间不就结了?
有啥可被人误解的?
不过和男主的奇葩相比,女主小菜一碟了。
第五集:恩虽然挺感人,但是女主帮着老公找继承人继续伺候这事本身就很毁三观。
我们是现代社会,不是百年前的封建社会了。。。
很奇葩吧
选在情人节的前一天花比明天少一半的票价,一个人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
一直没计划去看的片子,对于“北京”这个词总是有无尽的期许与怀念,而且还扯上“爱情”,生怕故事勾起些什么角落里的东西。
看完的时候,长吁一口气,除了名字,这片子似乎与“北京”没丁点儿关系。
佟丽娅是真心挺美的,是那种笑起来会让人感觉融化的女子,要不是跟陈思成扯了证,姐绝对有理由怀疑导演有假公济私的图谋。
他们的故事很刺激很美幻,即便我不相信酒吧会有一见钟情的真爱,但这并不妨碍且满足大多数女孩对于爱情的期待,包括我自己。
我从很多前年就喜欢耿乐同学,喜欢他淡淡的文青气夹杂着些许的痞气,俨然片中招人厌的“高富帅”不适合他,至少我不喜欢,他的出现绝对是为了衬托男女主角故事的清丽。
故事里头陈思成跟佟丽娅求婚的一幕说道“如果你不嫌弃我没房没车没户口,那我们就结婚吧”,女主突然暴打后哭着怨恨为何眼前的纯屌丝没有早点出现在自己的生命,多美好的情节,爱你,便是一切。
王学兵是真的老挺多的,我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十多年前“将爱”里那默默守护爱情的少年,还有现实中不间断的绯闻里。
这戏里的boss形象其实挺衬他,当自己的猎艳行为被发妻发现提出离婚,一个人在ktv唱着《男人花》而后抱着陈思成哭诉自己无论在外头与多少个女人怎么样,从未想过离开老婆的时候,我突然就出戏了,接着陈思成问他你还相信爱情么,此刻,他一下哭得像个傻逼。
另一边余男饰演的发妻在酒吧发泄未果后试图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关系,最终上司没从,她也跑了,而后一个人坐在清晨的公交车上看着青涩的高中生哭泣…梁家辉就是那个没从了余男的上司,跟刘嘉玲饰演一对结婚20年夫妻。
出于婚姻的新鲜度与刺激感,假装玩偷情的游戏,在希腊这个美成天堂的地方,用香港普通话调情,让坐在右手边的小情侣一边欣赏爱琴海的美景一边感叹电影的投资成本还挺大。
老婆为了保持容颜去垫鼻,开始我觉得这桥段挺逗的,直到刘嘉玲看到梁家辉吸烟用的火柴明显是某酒店出品,于是玩起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用仅有的一次胜利问眼前的这个男人在上一次出轨之后有没有再犯,姐突然不觉明厉,想起上一幕余男电话里那句“我想见你”才惊觉那次出轨莫非就是王学兵的发妻?!
插播题外话,香港口音的俩公婆居然生了一个满嘴“和(han)”口音的台湾女儿,很酷噢,欧阳龙家的姑娘也算是本色演出,拉琴都不用替身,值!
我倒是没想到高中生的爱情篇整了如此长篇幅,有特异功能能看到人性美好的少男默默喜欢拉大提琴的白富美,关键白富美在转学去英国前还接受了小伙子的心意,这个故事绝对告诉广大青少年“有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你行!
”但是又忍不住吐槽一句,爹妈有钱在希腊喝香槟,女儿却不够零花钱从北京去杭州,唯能感慨家教甚严。
或许,这一切才可突出少年扛水蹬三轮儿买琴弓送心仪女生的努力,好吧,故宫的日出很美,林宥嘉的《心酸》也很好听。
来到最后的故事,上一趴少年的姥爷成了故事的主角,还是不停的相亲戏码。
王庆祥,斯琴高娃这样的老戏骨特别贴合地表现了一个寡言儒雅的老头与一个乐观唠叨的老太,老太一直推着老头相亲,看到老头相亲表示满意老太要求他再抱抱她的时候,坐在右手边的小情侣又问了,他俩到底是啥关系。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伉俪,老太得了肾癌,命不久矣,怕自己走后老伴缺了照顾才想着先给自己的位置找个后备军。
躺在病床上的她跟老头说着其实自个儿明白先走是福,惧怕死亡担心一个人去了迷路时,姐又没出息地开始擦眼泪,老头为了老太走的安详,去拜托之前相亲的海归女假装跟自己在一起,老太听着合唱团的歌声就没了心跳。
与此同时,老头立马抽回了刚才假装拉在一起的手承诺这辈子下辈子都会找到她爱她,然后,姐就看着桌上那壶来不及喝的鲫鱼汤,哭到不行。
写完这篇影评的时候,已经是情人节的零点了。
我突然又开始期待,在对的时间能够遇到那个对的人…
泪崩。。。
能感动到一点点 就是值得的
很现实,很喜欢。几对老戏骨卖力演出,可以掩盖屌丝逆袭白富美那段。四星
还是喜欢童鞋那一段!!!男的好帅!!!
意外的还蛮喜欢的,最后的长镜头好评!不过……倒数第二个故事时间线不太对吧?
一个人看一场爱情电影的结果就是,陌生情侣把你当作怪咖剩女,发出意味不明的笑声。因为太平凡,所以我还挺享受这种偶尔做一回怪人的感觉。只是电影太糟糕。幸亏我熬到了最后,不然我大概会错过整部戏唯一勉强感动一下子的部分。
这是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教你早恋、泡妞、偷情、腐败、三角恋!
有人将爱情的消逝归罪于城市里诱惑太多,节奏太快,却不知即使是三线小镇,若欲壑难填,该失的也会失去——吞噬爱情的并非城市,而是人心。 “爱”字包着一颗心,代表包容。“情”字站着一颗心,代表陪伴。只有懂得包容和陪伴的人,爱情才会翩然而至,并且至死不渝。
几段故事都不错
太有感触了
剧本写得好,台词妙语连珠。最后的长镜头很像钮承泽《爱》开场长镜头,一连以贯之,窜起了老少中青5个故事主角,交待了人物关系。虽每个段落都有些狗血,但织在一起却不显俗套,情人节上映真是应景:爱的周遭、情的种种、糅合交融,迸发出五彩斑斓的形态,赞!斯琴高娃的信感动了我,正太刘昊然会红!
还可以,不是很喜欢电影版
有点像真爱至上的感觉。。
回到读初中的小地方,情人节这天的电影院,我自己,想起她:辉煌哀伤 / 青春兵荒马乱 / 我们潦草离散;为何生命 / 不准等人成长 / 就可以锈成过往。散场后,外面竟然下起了小雪,好心酸……
爱情瞎段子集锦
讲的几则故事多少免不了俗套,展现不同年龄段里可能出现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同时由于故事各自短小简单,在表达价值观上多以台词为载体。好在陈思诚在叙事结构上有着不菲的追求,通过或亲或友等各色方式串联每段小品,还偶尔可见多线铺陈的小细节,很浪漫地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统一。
奇葩剧情挺多,但是陈思诚知道把每场戏尽量写得有意思的重要性,全都是老掉牙的桥段,在巧妙的情节、台词和剪辑安排下都能看出趣味。一看陈思诚就挺会花言巧语的。董冬冬的音乐不错。王学兵、斯琴高娃、余男和王庆祥演得不错,刘昊然和欧阳娜娜完全不会演戏。看的时候太粗心,没留意《四季》串场。
和电视剧没关系。鸡汤味儿太浓,熏的慌,不过挺好看的,特别是对于一个人从家飞到上海专门看北爱的我来说,已经很好很好了。唉。
觉得还好,电影没那么糟,糟的是卖票的,检票的,扫地阿姨看着我拿了一张票时的眼光。最后那个长镜头太短了。
蹩脚的广式国语太难听了,分分钟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