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电影止于凶手对庭审法官的反问:“我,究竟是谁?
”——同时,这也像一个留给观众的问题。
但是,这和观众的预期稍有偏离。
在悬疑片模式中,观众还在疑心:如今的主角(菅田将晖饰演的漫画家)是否依然“我本善良”?
因为,按照一般的套路,他的凶残本性似乎已被激发。
如果电影结尾真要留下一个“我是谁”的诘问,那么这个问题的发出者似乎也该是主角才对。
不过,让我们暂且放下这股落差,先来简单回应一下凶手的问题。
凶手对于“我是谁”这样抽象困难的哲学命题,当然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凶手自诩畅销漫画《34》的共同创作者,我们就从电影里这本漫画的角度来看看他所起的作用。
凶手初登场时屠戮了一个四口之家,主角在亲眼目击凶手真容后,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事后,他以凶手形象与凶杀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畅销漫画《34》。
而凶手在追读连载中的漫画后,成了主角的粉丝并开始根据漫画中的内容继续行凶。
主角在漫画最终话里以身试险,引诱凶手自投罗网并最终反制——在最后这场未遂的行凶中,凶手其实并没有主动落入主角在漫画里设下的“陷阱”。
他以主角漫画里的构思重新选择了行凶场地,还把主角和主角妻儿拖入其中。
不过,在最后搏斗中,他被主角反制,两人身体相叠的一幕,奇妙地与漫画最终话的一格,颠倒般地重合了。
从上述简单的情节梳理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凶手的“身份”变迁:起先,他是一个现实案件中的凶手;随后,他成了主角漫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漫画中角色的原型;之后,他自诩为主角的“助手”,开始在现实中复制、再现漫画里的凶案;最终,在与主角的对决中完成了漫画最终话内容的还原——只是这一次,他重新选择了故事地点、人物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原漫画故事的“逆转”。
“我是谁”凶手篇:凶手——灵感/漫画原型——“助手”——“创作者”漫画家从凶手到灵感/原型是容易理解的现实逻辑,而从原型再到“助手”/“创作者”则是片中凶手的执念与偏激。
然而,它之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如此顺理成章地被我们接受,主要源于电影开篇时,我们和主角一起,在他的漫画事业起步受挫时所接收到的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漫画的成功源于真实感的营造。
主角所任职的漫画工作室的老师强调漫画氛围的真实感,连画中出现的一幢无生命的建筑都要尽可能赋予它生命;主角自己的作品屡屡被拒,受到的评价往往都是画功了得但人物塑造不行,缺乏真实感。
这份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与强调,正是让后来凶手在现实中再现漫画凶案的行为得以在这部电影中“成立”的原因,也是凶手自诩漫画《34》共同创作者的原因所在:因为在凶手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提升了《34》这部漫画的真实感——毕竟,没有什么比漫画里的事情如实发生更真实的了。
对于主角来说,电影开始时他就因屡遭失败而对漫画圈萌生退意,后来凭借漫画《34》一炮而红,但看上去也没有多少志得意满的喜悦。
相反,他只是背负着某种巨大压力,于恐惧焦虑中持续创作。
当他向清田(小栗旬饰演的警察)坦白时,他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创作的才能,漫画《34》的成功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剽窃”。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主角在目击凶手真容后选择不向警察供述。
因为他想把凶手的形象“窃”为己用,当作自己的原创。
真凶形象一旦曝光,尽管他仍可进行加工创作,但也无法以此证明自己的原创性——最后,当清田死后,主角再添一层罪孽感,认为自己对他的死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出于赎罪的心理,他选择在漫画中将自己画死,以此设下诱捕凶手的圈套。
“我是谁”主角篇:失败的创作者——成功的剽窃者——牺牲的赎罪者警察与少年犯其实,在这部电影里,存在类似“我是谁”之身份迷惑的对象并不止主角和凶手两人。
清田出场前就在同僚上司的闲谈中扯出他曾经暴走族的出身。
但是与传闻不符的是,电影里的清田从未展现过任何暴力手段。
他平易近人,常常身背双肩包,爱好阅读漫画,像是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倒是整个警察组织,成群行动、四面堵截的作风时常看上去有点黑社会的做派——遇刺时,他也缺乏某种濒死的爆发力,每一个观影者或许都在那时难以接受,身高马大的清田会如此轻易被一个委琐瘦弱的中年男子刺死。
这让我们不禁怀疑,清田的往事是否只是一种捕风捉影?
毕竟他从未亲口承认过自己暴走族的出身,一切来自他人的流言,即便葬礼上他的搭档也向主角复述了这段往事,但在他的口述中,也只是提到他当年管辖那片地区时听闻过清田的名声。
换言之,清田的暴走族出身只存在于传闻中。
同样的,边见曾是一个犯过重罪的少年犯。
在一开始的四口之家屠杀案中,他率先被警察判定为嫌疑人并实施逮捕。
虽然清田对此抱有怀疑,但警界、社会都表示欣然接受。
但一年后连环杀人案的再度浮现让之前的抓捕成了“乌龙事件”,社会质疑警方屈打成招,并对边见少年犯时的罪行也报以怀疑。
边见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问时的反应和电影最后凶手的反问几乎如出一辙。
边见的迷惑(无论是否属于装傻充愣)都像是一次提问的邀约:我,究竟有没有犯罪?
“我是谁”警察篇:秩序的破坏(暴走族)——秩序的守护(警察)——秩序的僭越(私刑人)凶手与少年犯有关边见与凶手之间的关系,电影最后通过从凶手家中搜出的一沓书信浅尝辄止地点了一下。
犯下过屠戮一家重案的少年犯边见曾是凶手仰慕的对象,随后这种仰慕的关系发生了逆转,边见成了凶手的帮凶,帮助他转移警察的注意力——这解释了边见在初遭警察围捕时就即刻认罪的奇怪举动。
这可能是两人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无论是否出现了创作漫画的主角,都不影响警察误捉边见,以及凶手二度行凶时通过滞留现场的凶器来揭发警察的失误。
也就是说,在主角出现前,凶手和边见就已形成共谋关系,而主角的出现,让凶手发现了新的仰慕对象。
由于故事侧重点的不同,我们不确定少年犯边见是否真的曾经是一个暴力侦讯的牺牲者,他与凶手的联手是否出于对警察的报复抑或仅仅只是观念上的唆使。
我们发现,对于电影人物的过去,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我们一律知之甚少——我们不太了解主角的原生家庭和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太了解警察清田暴走族的往事是否真实,我们不了解少年犯边见的过往和他当年行凶的动机,我们也不了解凶手的背景——他似乎来自某个信奉四口之家代表幸福的宗教组织,有关这段尘封事件的线索伴随清田的死亡就此中断。
除了每个人的既定身份外,电影拒绝向我们作出更多的解释。
“我是谁”少年犯篇:“偶像”——“粉丝”——共谋者Character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电影埋布了多条线索。
随着情节的展开,与其说它想讨论的是所谓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影响——例如漫画作品是否会引发模仿犯罪?
漫画创作者是否压抑着内心黑暗?
诸如此类——毋宁说,它想讨论的只是何为真实的问题。
当杂志编辑向青年漫画家表示“你的作品、人物缺乏真实感”的时候,这里的真实感是一种客观陈述吗?
还是仅仅只是拒绝的托词?
如果创作者因缺乏现实经验而导致笔下人物缺乏真实感,那读者又是借由什么,来做出对于所读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感的判断呢?
这种真实感也必须来自亲身的经历吗?
当主角在达成作品真实感的同时,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它的原型而将之作为自己的原创?
当我们试图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结论都指向一种虚构的真实:读者自然无需同样亲历凶案,但他们要追求某种恐怖的真实感;创作者必须满足这种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但他的创作又必须源于个体虚构的能力。
换言之,这是一种被塑造的真实。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电影里人物的过去都如此晦暗不明的原因,当我们接近真相的时候,无形中就会破坏这种虚构的真实感。
所以清田必须死。
“好可惜啊!
”凶手对着已然接近真相的清田表达他的哀叹。
象征幸福的一家四口、暴力的执法者、作为社会不安与危险存在的少年犯……现代社会同样无时无刻不在建构着一些“真实”并将之灌输到我们对于社会的反应之中。
电影伊始,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主角勤于练笔,时常速写日常遇见的陌生人。
比照他最后躺在病床上用受伤的手所画的清田的头像,你很难说这两者之间孰优孰劣。
床边清田的搭档或许会为这张肖像的逼真而感到欣慰,主角的画功一如既往的出色,而外人的评价却会因标准的不同而截然不同。
清田曾在电影里说过“迷路的人总要绕些远路。
”主角在经历了人生这段波折后,不知道是否重新找回了自信?
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他或许因为被凶手激发出的恶性(这是某类悬疑片一贯喜欢采用的片尾“咧嘴一笑”式拙劣反转)而终于找到了刻画恶之真实的方法——在电影开头,他的同行都认为主角性格太好以致于无法画出真正的邪恶与恐怖。
或许没有。
电影没有停留在主角的病房,而是回到了现实凶案的审判法庭。
在凶手留下的邪魅反问中,我觉得电影好像也在问我们:故事总有尽头,故事里的角色也都各有他的特征与性格(character既可译作角色,也可以译作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
当我们沉溺于这种虚构的真实感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与现实的真实渐行渐远而迷失了自我呢?
血腥的话 感觉一般 剧情当个简单的故事看还行 细想里面全是漏洞bug 比如那警察的大高个干不过一个弱鸡老头 然后人死了后 明明漫画和紫头发行为重合度那么高 直接就放弃紫头去查弱鸡老头 男主停刊 书店碰到紫头 然后第二天才打电话给警察 这算什么事 正常人难道不是这人前脚走我他么直接打电话让来抓人吗。。。。。
首先画面、演技等都没问题,还是剧情的问题这剧情,按我的构想是,一开始强调男主是个好人,然后看到杀人现场之后激发了他内心的第二个自己,之后用漫画的形式指示凶手去犯案,最后陷害凶手致使被抓,自己逍遥法外。
或者,第一个案子就是老头子犯的,男主看到杀人现场后激发了内心第二个自己,然后自己做案自己画漫画,但是自己有一个死忠粉竟然每次都能找到男主在哪里作案,他和男主接触之后也表示不会报警,是男主的脑缠粉,最后男主嫌他太危险,会露馅,直接把他陷害入狱,自己逍遥法外。
但是这电影的剧情,男主完全是一个好人这点就让我无法接受。
特别是其中有几段专门描述了凶手去作案的场景,最后一章漫画的分镜是凶手趴在男主身上,然后事实是男主趴在凶手身上,这编剧想表达什么呢到底,如果前面没那些凶手亲自犯案,我感觉真能理解我前面想的那样,但事实不是。
更别说最后的反智片段,开头特地强调,这豪宅三层门锁,进不去,男主亲自去开门,牛!
不过警官的那个反转我确实没想到,我都以为他下一个场景要去调查了,转身人没了,那一瞬间还挺满意的。
总体来说就是,当爽剧看吧,别深究了,就是讲了一个白开水故事。
是那种挖了一勺蜂蜜放水里还没化开,第一口很好喝,后面全是白开水很淡的感觉。
还有就是现实中男主这样的漫画家还真有,我指的是那种画功画技一流,自己却没有角色或者剧情塑造能力的漫画家,就是画死亡笔记的小畑健 。
对于设定的一些补充,如果加上的话能让节奏和剧情更能点题《角色》这个剧名。
两位犯人为交互杀人为了打击司法体系,在这次犯罪中 利用媒体洗白第一杀人嫌疑人边见先生,因为一次警方的误解,与律师携手洗白了自己曾经灭门全家的罪,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报恩保护二角… 而遵照漫画杀人的凶手二角其实才是真正杀边见全家的凶手,因为他信封幸福家庭的宗教理论,这里就沿用电影给出的这个宗教理论,第一杀人嫌犯边见先生可能那个人曾受到家暴(类似的理由)最终被二角先生也就是第二嫌烦所“救赎”,而藏刀,杀人、这些后续都是被二角指示去做的,借由着去酒馆告诉漫画的后续给男主角苏打饰演的角色,然后自己便有了不在场证明,让边见先生去杀人便可,借用他人身份的二角只做了杀了他全家那一起案子,之后边见先生为了报恩,成为了漫画模仿案凶手的替身的角色,这样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存在的角色,两者犯罪看起来毫无一点关联,实则是影子武士一样的主仆存在。
得到救赎的边见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二角的影子武士,那么二角则因为小时候在九条村里被宗教洗脑,人已经崩坏和扭曲,逃离村庄成为没有身份证存在的人,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被看似是幸福之家的边见先生全家,他不认为那是幸福,边下手杀了他们,只留下了边见,为什么没有对他下杀手,可能是他对着二角狂笑,这是他得到救赎的那一刻,没有勇气杀掉家暴自己的家族成员,但因为逃亡出九条村的二角得到了人生的救赎,那种感恩和快感让他去认罪,承认这些都是自己杀的人。
因为受到宗教的洗脑,长期心理的扭曲,导致他指示了住在那附近的边见先生,接下来就来到了,影片最初开始的那一起全家灭门案,,苏打成为了目击者,被目击的那一刻起,他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真正“角色”的那一刻,可他只享受看着灭门案的尸体享受的那一刻,实则人全是边见先生按照二角的形式杀害,并布置成那副模样。
男主角因为得到了案件改编的漫画买到了曾经买不起的戒指,住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高级公寓,此时已是人生巅峰,渐渐的知道二角这个犯罪者已经成为自己的狂热的粉丝时,不停通过漫画给予心理暗示,(可以安排一场他故意用漫画诱导二角杀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漫画助手和漫画老师的戏份)看似是二角模仿漫画不停在杀人,其实一直都是边见先生根据指示去还原一场又一场谋杀,直到发生的案件不单单是灭门惨案的时候,有一天发现小栗旬饰演的警官发现了蹊跷,越来越接近事件真相的时候,便透露了关键的线索“九条村”这条线,而自己画另外一个漫画结局给二角,是一个与出版社收到的完全不一样的版本,那个版本是二角在天桥下杀死了小栗旬所饰演警官的漫画版本。
最后布局漫画完结的版本,再次杀死自己塑造起来的“角色”也就是二角的这个角色,既是漫画角色,也是真实存在却又没有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
完成这一切之后,影片最后埋一条意味深长有一个神秘的视野看着男主角妻子带着孩子的镜头,这个视野是边见先生看到的,因为漫画那么热门,相当于少年JUMP头牌一样的热门程度,他虽然是影子武士也该发现了自己的“角色”才是漫画《34》里面画的“角色”那么为什么形象确实二角先生的形象呢,他也恍然明白一切,自己需要完成自己“角色”的使命,是像漫画中连载的最后一话一样,杀死菅田将晖饰演的角色以及他的妻儿,完成属于自己这个影子武士“角色”的任务。
边见先生的视角 PS:上面是我觉得可以对影片进行一些修改的拙见,让伏笔和某一些镜头都能够更顺理成章。
影片有一点可惜的是小栗旬死的太突然了,不是说这种突然不好,而是这个角色不够深入人心,为什么不没有走进观众的心里呢?
这个刑警角色没有立起来,虽然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刻画这位刑警角色,但是他的死亡没有给观众带来那种难熬和难受的感觉,哪怕他死亡后只留下最后一位亲人,只留下了他的奶奶,能花一小段篇幅来描述 他作为刑警之外温暖人心的一面的话,他的死亡能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只剩下奶奶一个亲人 影片卡斯、画面、BGM的电子乐带着一点敲鼓一点的鼓点,让人觉得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唯独可惜的是剧本如果打磨打磨真的能成为更好的佳作,看完之后觉得,只有概念却少了实实在在的悬念和好的发展,以及生了个双胞胎,我相信很多观众用脚指头想想都大概率想到了对吧,期待苏打也希望小栗旬能接到更好的剧本。
小栗旬被捅的那半分钟,真的演的太逼真了,把我吓到心里发毛那种。
菅田将晖开始真的太难理解他的演技了,正好最近看了他两部日剧,还想着怎么还把电视剧那套呆呆的随意的演技搬过来。
不过看到后面发展,他的那些反应也比较符合他扭曲的心理吧。
逻辑差就差在警察太没用了,凶手太bug了。
凶手作了案都不换衣服的,手上还沾满的血,没有路人,没有监控看到他?
回家的房子也是一地的血,凶杀现场没过多久,苍蝇满天飞,怎么凶手的家里一只苍蝇都没有。
对比最近的<开端>,那警察的小弟,出戏般的满腔热血,嫌疑人跑再远,也能几乎bug般的马上追到面前。
相同点:1都是由小栗旬扮演警察2都是英文标题,且表达了凶手的愿望,即:扮演好漫画角色和成为杀人手法展览大师3凶手都是连环杀人,且非常有仪式感4都有警察牺牲5凶手小时候都是问题儿童6小栗旬都在google上找到了破案线索7凶杀案最后都会引到主角妻子身上8都埋了一个"黑暗会继续继承"的伏笔9强行说的话,画面色调也基本一致综上,这两部电影是姊妹篇😃
真是血腥的需要分级的程度啊。。。
其实之前的杀人现场我倒没什么感觉,一个是知道是演的,二是可能因为本身就很血腥了所以导演没有把过程和细节放出来,冲击力就小了很多。
不过看到清田被捅死我真的。。。
死得好惨啊而且好突然!!!
然后后面圭吾的手被dagger扎了一刀开始后面那一段都好痛!
说实话这电影这一点很好,下刀干净利落。
就是真的看着就很痛!!!
剧情上说实话有点,emmm,水。
虽然画面很刺激,但是悬疑的部分展开非常不够,几乎是一个一眼望到结局的故事。
唯二的两个问题,山城圭吾与“四口之家”的关联,dagger与渡边的关系,最后都草率解决了一下。
其实dagger这么崇拜山城老师,应该是察觉到了他内心深处杀人的欲望,但是山城这么从头到尾除了最后失控了一下,完全没看出来他杀人放火的潜质啊?
仅仅是因为重组家庭就要杀人?
完全看不出来男主有这么夸张的心理问题,应该也就是在漫画里释放一下内心的阴暗吧。
然后那个双胞胎,四口之家这么重要的信息妻子一点感觉都没有吗???
凶手离那么远不会跑吗?
结局也是,我以为山城的手被毁了,结果还能画一个那么好的清田的速写,意思是忠实的读者感化了有杀心的作者向善?
然后最后那个镜头到底是啥意思?
他们还是互相影响了?
总而言之剧情不太行,本来设定很好的,可惜了。
演技没什么好说的,有菅田将晖和小栗旬在就可以给满分的程度。
凶手君演得也不错。
所以还是好可惜啊!!!
菅田将晖主演的《角色》这一电影提醒我今年看过的最傻逼的电影之一。
角色塑造宛如一滩稀泥,主角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而画漫画,又是为了什么隐瞒当初看见犯人的脸。
犯人也是,有点像弱智但是犯案现场没留下任何痕迹,不知道是警察更弱智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说是羡慕幸福的四口之家但是也没说清楚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
警察更好笑,一堆人围着那个小破案子查来查去,发现了凶器之后知道了犯人长相但是“线索断了”,不和见过犯人的主角联手办案每次问话都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逼话还一直鼓励主角继续画下去。
还有配角,莫名其妙出来顶罪,出狱后又跑出来杀了警察,杀完警察还逃跑了,而且逃跑了好几天都没抓回来。
这是我看过最烂最弱智的电影,浪费了我两个小时,很恶心。
血腥的话 感觉一般 剧情当个简单的故事看还行 细想里面全是漏洞bug 比如那警察的大高个干不过一个弱鸡老头 然后人死了后 明明漫画和紫头发行为重合度那么高 直接就放弃紫头去查弱鸡老头 男主停刊 书店碰到紫头 然后第二天才打电话给警察 这算什么事 正常人难道不是这人前脚走我他么直接打电话让来抓人吗。。。。。
如果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背景平淡剧情我也不至于这么意难平,但问题在于你明知道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它也交代了,但就是逻辑和剧情跟不上这个结局演员们都很优秀,尤其是Fukase,真的没想到他演技这么好,但是角色表现配不上演员们的演技苏打的这个角色最后结局的转变来的莫名其妙,电影里所有对他的变态心理的描述全都提现在凶手的口述里,剧情画面上的提现极少,就感觉突然这个人从原先的乖乖作家变成了和凶手融为一体的杀人犯,没有过渡,整个角色都被凶手压了一头栗子这个角色就更莫名其妙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还行但死的过于迷惑,就感觉啊???
这就没了???
不过说实话转身被捅的那个画面还是着实把我吓到了…Fukase饰演的凶手应该算整个电影里相对完整的人物,但是他的人物完善放在结局有点过于草率了,铺垫只有那么一点点,杀人动机就搞的我还是有点一知半解的感觉,明明知道了但仍然很懵这三位应该算整个故事线的主要人物了吧,说实话,作家和警察线的关联性足够了,但明明作家和凶手才是整个故事的重点,可这两条线太散了,倒也不是说两人见面次数少,而是那种应该绑在一起的故事,却完全没能呈现出相互交织的感觉,这种真的让人觉得遗憾感觉唯一的加分项就是画面了,看到凶案现场的时候真的庆幸自己没有边吃饭边看,然后捅刀子的时候也觉得感同身受的痛,是那种随便截一段不看前后剧情会觉得好精彩的电影总感觉被pv诈骗了……
与《老师,你能坐在我旁边吗?》相映成趣,灵感枯竭的漫画助理+邪教组织的连环杀人犯,设定太好,血腥场面加上漫画绘制场面,非常有趣。警官突然被袭击着实没有想到,用了叙事诡计最后来了个反转,这个反转让选角变得更贴合了,如果最后再来个蒙太奇就好了。评分:7.5/10。
菅田终于演了个有钱的人了,虽然依旧很落魄!挺好看的啊!这悬疑写得还是很紧凑的,
《刺杀漫画家》
无养分,除了血浆,什么都没留下。
你最后不给个明确的结尾吗,结尾明显有人盯上内俩孩子了,你不要让观众知道后面发生了啥不就相当于一直提着观众的心吗,我作为观众很不放心那两个孩子啊喂
去你妈的烂片
逻辑硬伤太多了,主角莫名其妙包庇杀人犯(至少理由很扯淡),最后为了抓人宁愿牺牲自己和家人,你真是大圣母😅主角和老婆像形婚就算了,怀了双胞胎都不告诉主角的,反而是凶手先发现的,到底是谁的孩子啊😅还有出现模仿犯居然不让漫画停载以防出现更多伤亡,还鼓励他继续画,不错子。最后一话为什么不用板绘,突然又换回G笔意义何在?豪宅物业没有保安,更厉害了😅警察也是很离谱,这么近距离用手枪阻止主角,防弹衣挡得住吗?而且老婆的演技是烂得没边了,导演的恶趣味?让她在旁边看主角被扎然后喘得像3D肉蒲团。绝了。
啪,手里的漫画它突然就不香了…
太像漫画,啥都是不明不白靠自己猜吗
最近的犯罪惊悚类日影好像都是这样的毛病,乍一看设定很带劲,但最后成片出来却越往后越无力,剧情完全支撑不了整个设定,处处都有不协调的点,包括之前的《哀愁灰姑娘》,《三角窗外是黑夜》和《异变者》。
还是很不错的,人物刻画,一家四口。
5.0真离谱,这都没死
如果不深究逻辑什么的就还能看,可能是太久没用好看的悬疑电影了。就悬疑度来说也一般,节奏来说也是废话太多。血腥程度倒是挺瘆人。
故事展开的很有趣味性,但是走向有点禁不起推敲,最后一幕想转折但是没有完全转折,就觉得有点外强中干?不过这个从偏向暴力血腥的角度看倒是无所谓,作为悬疑就真的是硬伤了。。男二的神经质真的好评啊,惟妙惟肖!
漫画和现实结合
虎头蛇尾的典型,漫画家从目击凶案现场获取灵感,连环杀手又模仿连载漫画犯案,这组相互依存的关系很有趣,但最后设置陷阱那段拉胯了,警察不出所料地毫无用处,可怜栗子了。四人之家那个点其实可以再深挖一下,也会让社会讽刺更具力度,反派有点香取慎吾的感觉。
乱七八糟,两颗星只是出于个人喜好给栗子和苏打
真实罪行与杀人漫画的彼此成全和反噬,为了设定牺牲了一些逻辑,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小栗旬很迷人。
还可以,小栗旬,你要在我们这儿拍,给你整成主角
fukase每次出来我都很想笑,但我知道他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