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Skeleton General

主演:贺刚,辜芷云,高梓刚,张鹏欣,岳冬峰,高圣语,潘彦妃,何沄伟,九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剧照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2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3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4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5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6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3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4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5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6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7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8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19狄仁杰之骷髅将军 剧照 NO.20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剧情介绍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武周时期,豫州刺史为早逝的儿子操办冥婚,不料妙龄新娘的尸身突然异变成一具白骨骷髅大开杀戒,所杀之人皆化作森森白骨,惨烈现场只留下一句话“武后死,李唐兴”。武后震怒,急命贴身美女高手尉迟晴协助狄仁杰督办此案。狄仁杰将怀疑的矛头直指李氏子孙越王李贞,却遇骷髅攻击李贞,在狄仁杰与骷髅的混战之中,罹难的百姓竟也变成骷髅并融合成为一个巨大的骷髅将军。案件迷雾重重,狄仁杰能否拨云见日,揪出幕后之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痞子遇到爱新婚乐逃逃豹啸死亡幻觉2阿叔孤独的美食家第五季野鸭子编舟记~我要编纂辞典~飞兔大联盟私家法医第一季富翁教师臭鼬金鸡2我的神使大人你是世界的开始幸运钥匙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致命玩偶夜间法庭第二季幸运赌神功夫熊猫2狂野追踪生缝寸尺心大无畏虎父无犬女如何培养一个女孩母亲的乒乓球风雨哈佛路融合天国王朝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长篇影评

 1 ) 慢电影的审美依靠什么起的心理作用?

一部极致的慢电影,甚至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当代电影里最为变态的。

概括他是邦哥或者毕赣的模仿者,大概率只是因为看不下去没话硬讲了。

所谓慢电影,并不是指的单纯的叙事少或者节奏慢。

慢只是手段,通过极致的慢与无意义,让理性在审美中逐渐失效,进而一步步消磨掉观众对叙事文本的期待。

而等到理性陷入睡眠,剩下的知觉感官便会失去束缚的进入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从而对极致的影像美以回应,得到审美愉悦。

惭愧,我最开始接触这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直接因为太累睡死,一觉睡到亮灯了,那也就遗憾错过了。

可能用中国话讲,就是「坐忘心斋」之后方能「澄怀味象」之类的?

我没那么懂老庄,但我想慢电影起作用的心理途径是类似的。

无论是邦哥,阿巴斯,蔡明亮还是某些时候的毕赣。

可能这种效应不是电影最主要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大家都在通过种种手段,想着让观众一步步「入境入梦」。

而在如范天安这样极端的手段下,电影的本质显然已经彻底脱离叙事,纯粹的变成了审美享受。

我依然认为,这部电影可能是我见过最极致的一部了。

极致的无聊,困乏,也是极致的灵与美。

通过超长的长镜头魔法与拉满的混音,在越南的乡村与城镇中漫游,起初是无聊的,但随着理性陷入安眠,感官直接被暴露在这片热带景致之中。

这时,总算能感觉到那些长镜头的灵性了。

造型,调度,表演,音效,音乐——一切视听手段都指向于同样的目的,即一步步落入编织的境界里。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不只是导演要有这样的观念,而甚至类似于类型片的工业魔法一般,非常依赖于其对调动一切视听元素的能力。

那些所见所听,难以描述,也难以被阐释学所解释出什么隐喻。

但这就是慢电影的魔法,属于纯粹的大荧幕,或许也是真正接近电影影像本体的存在。

 2 ) 不是我的茧房

睡了一觉起来发现才过了半个小时,与我期待的实在大相径庭,我本以为这个故事会讲更加当地的、针对的互动与孤独,但结果呈现的是一种十分普世的生死疑虑,甚至于讲述这种疑虑的视角是更加西方的宗教——不是指耶稣这个客体,而是围绕耶稣展开的问题与回答是西方的,甚至是英语dominant的传统。

映后Q&A导演说他选择这个视角是因为越南人在背井离乡中宗教信仰的破碎与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日常的话题,但电影中的宗教信仰看起来正统且权威,而我所期待的那种“乡土”“在地”则淹灭在这种权威的叙述里,成为非常orientalism的空镜景观。

每段主题的断裂太过强烈,我无法在一截一截的“托孤”“失恋”“问道”中串起脉络,而更致命的是在每一个段落里的镜头也几乎毫无讲述的能力,镜头调度就纯粹是移动镜头,突然的放大缩小有洪尚秀的影子,特写后一个移向别处的全景让我想起侯孝贤,但都是非常平庸地学习或者说模仿。

折磨观众耐心这点见仁见智,但对我来说确实很好睡且容易走神。

也有反思是否自己对这种“东方故事”抱有的期待也是一种orientalism,也是另一种景观化。

比如我所理解的“在地”也只是个人经验的集合与想象。

我自觉存在这个问题,但这部电影没有说服我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而是它存在着我所理解的“缺陷”。

(以及最后实在无聊的时候开始刷票竟然刷到了洪尚秀,老天对我的弥补吗(?

 3 ) 自由的绿和秩序的红,溶于金色的茧

〔7/10〕公路电影的架子,因一场意外事件而上路,去与宗教仪式、战争之殇、乡村景观、自然之灵依次相遇,但核心还是寻回自我信仰的灵魂之旅。

哥哥象征的是对旧秩序的主动叛逃,作为神职学校的毕业生,最终又抛妻弃子失踪于茫茫山雾;嫂子象征的是旧秩序的自我崩塌,作为绝对的虔诚信徒,却意外丧生于一场摩托车祸。

而男主就被夹在无神论与迷信,城市与乡野,婚姻与独身,传统与现代之间,与其说是替侄寻父,毋宁说是替自己寻找灵魂的归宿。

范天安在试听上做足了设计,影院中始终回荡着骤起的风声,画面的高光多数时候处于过曝的状态(尤其是雾中骑行一段长镜头,虽显刻意,但象征拉满),就好像圣灵无处不在,注视着也引领着男主往信仰最深处探行。

在摄影色调上,绿色作为基色,红色作为强调色,在影片的前半段倔强对立着;但到了影片终章,在雨夜目睹自然之灵破茧成蝶后,当宛如茧房的金色襁褓出场,整个画面的色调逐渐偏移向金黄,原本冲突红色和绿色融合为一,新旧秩序达成和解孕育其中。

男主紧抱住襁褓,最终又化身襁褓,沐浴在金光中躺身没入溪流,完成灵魂的最终洗礼。

 4 ) 金摄影机没问题

北影节看的第二场。

越南范天安导演的长片首作,去年戛纳金摄影机奖,好像还是去年平遥卧虎单元最佳影片,为什么拿金摄影机,看完确实是非常认同的。

拍摄的风格太美了。

印象极深刻,睡一宿觉也记得清清楚楚,一个是男主角哄侄子睡觉时变魔术,在床头的灯光下花瓶里突显的水、鱼以及关灯后黑暗中荧光行走的闹钟指针,背景里叔侄两人还谈论着天堂和信念的话题,不知为何眼眶湿润。

还有男主角在越南小镇上驾驶摩托车的视角,一路行进,从最开始物象的清晰日常流动到转弯前进逐渐加深的雾气萦绕,对面偶然闪烁的车灯和最后占满整个荧幕的光亮。

和参加越战如今做寿衣的老人对话一路从房外向屋内推进的画面,在进屋后再180度横向摇动,最后昏暗室内灯光下看老人的伤口的构图。

这个拍摄方式和影片最后男主角去田地寻找哥哥的半虚幻场景是一致的,在镜头的横向移动中变换物象。

另外,死者葬礼时由闪电和电力共同创造的忽明忽暗的光的变化、神父讲话提到祭品时镜头的倒放、男主角和修女女朋友在废弃房屋中藏与寻找的过程,摄影的创意和功力是令人钦佩的。

最喜欢的是凌晨破晓之际公鸡打鸣斗鸡打进草丛和大雨前水牛面对镜头的惶恐,从靠近到静止到慌不择路的过程。

整个电影68个镜头,3个小时的时长,可见真是个实打实的slow movie。

恰巧自己最近一直怀疑着自己,对信仰的持续怀疑、精神与肉体共生关系该怎么正确理解,这个节奏极慢的电影表现的内容给了我一些启发和安慰。

影片中占大篇幅的是越南的少数信仰基督教群体,从最开始影片似乎就提出了疑问,有着坚强信念的汗姆经历了命运不公后死去,在越战战场上的老兵以为别人做任何事不拒绝为教义、从未出现的去寻找神明的哥哥、抛开生活选择去做修女的女朋友。

其实主人公对神义信仰始终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试着去寻找答案,找出正反两种支撑,但直到影片的最后他都还是没有得到答案,他只能躺在河里,顺其自然。

恰好昨天看了的日本电影《杀死紫罗兰》,同样是年轻导演的首部长片,但体感是完全迥异的。

日本电影多少带有完全城市化后冰冷的精神内耗,而还是以乡村城镇为基底的南亚电影,还保有与自然的联结共生,从炎热潮湿的外部寻找解决途径。

他们的电影是温暖的、缓和的、能够抚慰人心的,哪怕表现的仍然是迷途和困境。

想起影片里叔叔给侄子变得三次魔术,我都很喜欢,扑克牌、铃声、水和鱼,让人莞尔,越南中部山区中那些躲不开的白花花的阳光和山中雾气,越南语奇妙的软糯,是奇妙的灵性触动的,评论总提范天安是越南毕赣或阿彼察邦,我觉得可能一些拍摄手法是类似的,但整个精神内核还不一样,因为中国和越南的乡镇语境和人的行为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或许泰国和越南有某些共通之处。

不足也有很多,比如那个捉迷藏后的略长的吻戏,完全无意义,和整个片子的氛围和节奏格格不入。

看这场时前一小时我因为饥饿后吃饭糖分还没贯穿全身,一直还处于焦躁状态,后来,随着稳定性很强的长镜头和温润黯淡的光影,后两个小时我觉得无比平静安然。

 5 ) 农村长镜头美学

抒情别致的长镜头在城市和农村游刃有余巧妙穿梭,看完这部又想再看路边野餐。

故乡的记忆,故乡的魔幻,故乡的人与事在这样神乎奇技的镜头调度下有着天然的神秘与亲和力,像迷雾在笼罩后潮湿地飘进内心。

很喜欢的一个长镜是从很日常的农村小院开始,固定长镜,随后背后移动跟随主角骑着摩托载着小男孩,经过十字路口再驶进泥土窄路,途中向赶着水牛的农夫问路,到达老人家中时隔着晾晒的衣物和框景构图对着客厅上的二人,随后二人起身出画,只听到屋内对话而不见人,随着谈话的深入镜头缓慢前推至屋内对坐中近景。

老人出画,男主看电视时目光看到墙上的奖章,镜头跟随男主移动,男主凝视挂在墙上的奖章,老人翻出战争时期老物件叫男主过去看,男主出画,画面缓缓左移至屋内二人在看老物件(画面声音是老人在说着老物件的故事),男主摸着老人身上战争留下的伤疤,画面突然变暗,镜头右移至窗边,风吹起帘子和门窗的声音,配乐响起,同时有一只鸡跳到窗台上站着……

 6 ) 观感和影评

25.4.9于北影8.4/10,超出预期。

四星肯定是低了,打五星可能略有过誉,遂延续传统还是不打星了。

絮叨:本片拉宽了我对评分的限制,再次说明了人的口味各异,不能轻信大数据评分。

最好是不看评分也不想评分,先入之见会绑架人。

电影不仅不适合用量化的分数衡量,也不能用机械的时长来衡量。

(关于时间-影像在此不论)三个小时堪比七武士的沉浸观感。

由于没有尿点,硬生生憋到最后十分钟才窜到厕所。

这种电影没看一部都是洗礼,一场冥想和精神spa,重新激活感官,和世界建立更深更密的联系。

ps.大银幕观看很值得,不仅加强沉浸感也维持了清晰的细节。

几个女老师总在讨论乡村面貌和经济状况,自己的童年回忆。

作为导演和作为观众对我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观看时调动所有感官和通感,沉浸感受情感氛围,而非理解思考信息含义。

作为观众:和刚看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完全不同,那些犹如结构严密的机器,需要精神紧绷地跟着导演安排的节奏步步亦趋,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

观看这部当然也是全神贯注,但却截然不同,没有感到疲劳和厌倦。

不禁想起薇依在《在期待之中》所写,“人们往往把聚精会神同肌肉紧张混同起来。

”“人们往往在学习中作出这一类收紧肌肉的努力,由于这种努力让人疲劳,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已经劳作过了的感觉。

这是一种幻觉。

”“集中精神在于暂时停止思考,在于让思想呈空闲状态并且让物渗透进去,在于把必须利用的各种已有的知识置于思想的边缘,但又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同思想脱离接触。

对各种特殊的已经形成的思想来说,思想应当像一个站在山上的人,他眺望着前方,同时又看见自己脚下的树木和平原,但他并没有正眼去看这些东西。

尤其,思想应当是空闲的,它等待着,什么也不寻找,但随时准备在自己赤裸的真理中接受将要进入之物。

”我想用这些来形容我的想法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先前看阿彼察邦的那种隔阂感、故弄玄虚、做作不自然。

当然和我那时的阅历、心境有关系,好在大学这半年沉淀下来了。

我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叫此类电影闷片,或许和心境有关,曾经我也缺乏耐心,精神总是像上了发条一样被驱使着、盼望着什么。

实际上叫做文艺片更是没道理(包括文艺片这个名称本身),难道电影本身不是艺术,还是因为文艺青年爱看吗?

不要低估观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我不认为大众自然就只愿意看商业片,这种深入生活的艺术应该被人们关注。

真正贴近生活的被当作脱离大众,实在是荒诞。

不同于为情节服务的封闭式商业剧情片,本片没有完全磨平生活的质感,保留了世界晶体原有的艰涩和纯粹质地。

对于创作的启发:文化背景或许会有隔阂,但自然场景往往根植于共同的记忆,还有艺术和精神性也是普遍的。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不可穷尽的,现实已经充满着取之不尽的符号,何必费力设计谜题、舍本逐末呢?

相比于这部电影本身,我一样关心的是电影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不是纪录片,因此捕捉和雕琢必然都有,但做到了近乎自然、大巧不工。

先前提及了运动和声音的使用,以及无论细节还是场面调度都有隐含的设计痕迹,镜头之间的关系也有所预设。

这都是必要的心思。

其中表演是我最好奇的地方,非职业演员如何表演得如此生动逼真。

不可能完全背台词,那么是欺骗性的激发演员表达还是通过磨合和引导?

慢推长镜头和声画分离略多,但没在不必要的风格化上下功夫,如手持摄影、模糊、变速-保持了客观真实性。

情节整体还是连贯的,尽管充满了游离和缺口,也有向绵延的自然开放,还是没有彻底崩解为无序,而是回归到主线来。

同时结构上也有设计。

除了寻旅和求索的设定有点像安哲的尤利西斯或中央车站,有些景象或许和老塔相似,记忆和声音的设定让人想起阿彼察邦,但没看到模仿的生硬痕迹。

有自然灵性和纪录片的质感,描绘真实体验下的自然生活,直观而清晰、清爽亲切,观感很舒服。

同时也是触感电影,全方位深度唤醒我的感官。

扑面而来的风带动清冷触感,每个运动都那么鲜活有力、每个物体都分外清晰立体。

很多场景都仿佛是我所遭遇和拍下的,那些人物也是我亲身经历总而言之,把我对电影边界和可能性的认识再次拓展,也加强了我的信念—这才是我想拍的。

维度★(1-10)备注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8.7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8.5社会/历史/时代价值8叙事水平(文学价值)7.8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7.9

 7 ) 触碰慢电影的回音

【3.8】值得讨论的一点是当观众对毕赣/阿彼察邦/蔡明亮审美疲劳以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慢电影。

当观众被迫悬置了自己的主观投射和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预期,是否还能从庸常的观影视角中抽离出来,还是遁入另外一种我理应觉得好,但生理告诉我难以忍受的循环当中。

“纯粹视听情境”表现为脱节的随意性,把视听的功能作用剥夺,从而反对线性叙事, 现实和潜在成为反射的集合,不可辨识点普遍被东南亚导演挪用为对记忆的幻梦,神鬼的闪烁和空间的痕迹的状态呈现,却缺少一种情动的生成。

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逃逸框架被当代大部分慢电影导演牢牢的固定在玩弄视听把戏的中间,而丧失掉了真正拆解与重建中心的生机。

换言之,现在的慢电影导演,到底是坚决执行对于物质力量(影像)和身体物质(接受层面)的重组,还是已然成为被庞大权利机器(电影节圈层/选片人审美/影评人团队)所结构吞噬和操纵的无力主体,成为资产阶级享乐的闭环玩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显然与德勒兹强调的那个充满生机、一往无前、外溢、运动、逃逸所有权威中心的生成背道而驰。

 8 ) 关于金色茧房的随机记录

周末下班直冲江南分馆,依然要吐槽一下两条道的常台高速,作为全国精致城建代表,晚上道路两旁即便是关门灯牌依然常亮不差钱的苏大强,真的不能多修一条吗?

言归正传,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唯二拥有的城市,周末寥寥数人,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场次不说爆满,上座率至少是有保障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苏州难道差的是运营费用吗?

如今全国商业院线崩溃,艺术院线,玩儿的不就是个情怀嘛!

不过边上是个K房,就确实挺割裂的......这部电影是去年SIFF就想看的,真正意义上的3d环绕立体声,三面墙12个音箱,有2次我真的以为是外面的声音。

我对越南历史并不感兴趣,如果是中国出这样怀旧的片段更能共情,不免心生惋惜。

镜头语言丰富,配乐出彩,慢节奏,如路边野餐,神级魔术,夜光闹钟,金色茧房的意义,故乡就像母亲的大手,怀抱的温暖,人也许在经历生死后心变得温柔,失意不得志时与故乡联系尤为紧密,他需要疗伤,他需要充电,他需要勇气,他需要重新再出发。

东南亚还都挺喜欢神神秘秘的片子,搁在中国农村,可不会跟你讨论什么上帝,灵魂,基督教之类。

更可能的是今年的收成和儿子娶媳妇儿的家长里短。

驾驶舱迷雾蒙蒙的主观镜头,声画分离,安静到可怕,那一刻仿佛自己进入了越南,进入了电影。

幸亏没有太多梦境,蒙太奇,都是现实镜头,不然就吃不消了。

电影作品的如何呈现需要尊重导演,就像尊重omakase的主厨,字幕是延续是回味。

摄影美,苍葱翠绿。

故乡,愿找回自己。

 9 ) 《金色茧房》:回归,行走以及意义的危机

如果喜欢毕赣,也会喜欢这部《金色茧房》。

这部电影基本由长镜头构成,最长的大概24分钟。

《金色茧房》拿到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使得1989年出生的范天安成为继陈英雄之后第二位进入国际视野的越南导演。

本片拍摄前,范天安先拍摄了一部14分钟短片《意外不可收拾》(2019),记录越南街头一刻,几个男人在路边摊喝酒,谈论信仰,表演喷火秀的男孩,推销啤酒的女郎,一片熙熙攘攘,一声巨响打破凝固的世界,众人注意力都转向镜头外的车祸,紧接着夜雨骤降,冲散所有路人。

短片的调度极为精彩,明显经过精心雕琢但又表现得流畅自然。

人物走位精妙富有张力,镜头内外互动制造戏剧性,音乐(戴耳机、摘耳机),奇观(东南亚风情,喷火秀),精神冲突(世俗生活和宗教讨论),各类元素杂糅,最后一片狼藉,唯有雨声淅沥。

这部短片以相对简化的形式出现在《金色茧房》第一场,短片的主题也在长片中得以延续和深化。

男主天安是一名在西贡生活的婚庆摄影师,某晚他目睹了一场车祸。

嫂子在车祸中丧生,天安负责送嫂子的遗体和五岁的侄子阿涛回老家,并寻找失踪已久的哥哥,由此展开一段“寻觅”之旅。

后续的展开类似公路片模式,电影的镜头彼此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以逼近纪录片的风格注视着人间万象:熟悉的乡村,陌生的风景,旧日的恋人,沧桑的老人,圣母像,教堂,修女,断断续续出现的天主教信仰符号。

传统婚礼,夜间葬礼,埋葬小鸟,与老兵对话,大风呼啸,阿涛理发,雷雨夜的祈祷,与修女聊天,公鸡打鸣,回忆旧情人,KTV唱歌,雾中街头穿行,摩托车坏在路上,与修理店老太太对话,森林中的水牛,雨中行走,黑暗中的森林,黑暗中的白色蝴蝶群。

范天安从声色犬马、喧嚣紧张的大城市回到简陋古朴、静谧悠然的山村,他的回归是偶然的,寻找也是被动的,但当他踏上旅程,自省便逐渐成为自觉。

最精彩的长镜头从0:39:41 持续到1:03:43,天安需要给一名帮助办理丧葬仪式的老者卢先生送钱,镜头从天安和家人的院落对话开始,天安骑上摩托出发,穿行村落,寻找卢先生家,停车并进入卢先生家,在窗口与卢先生讨论战争记忆和过往人生,固定镜头不断推近然后进入卢先生家中,横摇接横移展示家中陈设,家具和天主教画像雕塑,镜头停下,卢先生让天安触摸留在身上的伤疤。

这个24分钟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复杂,剧组排练了三个星期。

整部电影也是从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断断续续拍摄完成的,期间因为资金问题不断有人退出。

电影主角身上有许多导演的影子,范天安大学学习计算机但因为挂科没有毕业,后来辗转做了婚礼摄影师,然后自学电影制作,先用短片投电影节试水,最终完成了首部长片的拍摄。

这部用长镜头组成的电影,既是自觉的风格追求,也像是创作者的一次洗礼之旅。

用执拗的坚持努力实现自我表达,对于一个非职业导演,一部前途未卜的作者电影,是一场破釜沉舟式的冒险。

从水泥世界回到草木人间,天安找到了什么?

天真的侄子问他,什么是天堂,什么是信仰?

对生死奥秘的本能追问,天安只有通俗的解释,没有自己的思考。

曾经的恋人已经变成修女,皈依信仰,天安接受但并不完全理解。

卢先生的讲述让民族背负的痛苦记忆露出一角锋芒,但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老房子一样,他们已经被时代遗忘。

汽修店里偶遇的老妇人,与天安谈论人生和信仰,并引用《马可福音》第8章问询他:“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有人说这很像传教电影。

也许吧。

宗教给天安/范天安的寻觅提供了一种答案,但他的旅程只是刚刚开始。

《意外不可收拾》最后雨水驱散喧嚣,《金色茧房》最后男主躺入水中。

水代表的自然接纳了一切,化解了一切,消融了一切。

行走安顿意义,自然悦纳万物。

那一树的蝴蝶是真的吗?

找不到的兄长存在吗?

电影最后有一处微妙的镜头,天安抱着婴儿在河边,镜头横摇,天安刚在摩托上睡醒。

庄生梦蝶,这是谁的大梦一场?

 10 ) 兰心大戏院,三个小时的电影

一个个长镜头真的很美,不论是主演还是客串的配角都非常自然,没有很多调度,有种纪录片的感觉,影片中的动物都演绎的极其好,太神奇了。

看完整部电影最喜欢的一段是山的主观视角慢慢向前推,穿过浓雾,对面驶来的车灯大炫光射来,非常像是邵说的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找不到一点光亮的画面呈现,很有意思的一段长镜头。

导演自己也说在创作的时候受到毕赣、塔可夫斯基这些导演的影响,所以在影片中还挺明显能看到这些影子。

从细节上去看,我觉得导演对长镜头,现实主义的表现还算是比较成熟,也是有着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声音设计非常棒,是会给五分的程度,太细节了,结尾山躺在水中,声音突然变闷,一种淡淡的窒息感表现的很棒。

但影片有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主题,导演想要表达的信仰危机、灵魂的探索,在影片中确实没有感知到,所以整部影片只能说有些我很喜欢的部分,但整体还是不够的,不过能看到塔可夫斯基后新一代导演的力量,蛮期待之后的作品。

《狄仁杰之骷髅将军》短评

美是真美

7分钟前
  • 闷云
  • 较差

越南拷问

9分钟前
  • 张亚龙
  • 推荐

当看完按摩的那一段,决定放弃。

13分钟前
  • thintoy
  • 很差

比毕赣厉害

14分钟前
  • 力荐

今年看过的最美的片子之一,记住导演的名字了!

17分钟前
  • shirakawa
  • 推荐

【平遥影展展映】中国首映。虽然也是慢节奏带有诗意的那种城市漂泊青年回到故乡的题材电影,但真是拍得清新脱俗,并没觉得有三小时那么长。影片让人目瞪口呆的时刻很多。开场的不俗长镜头就技惊四座,其余长镜头时长之长,调度之复杂,水准之高亦让人赞叹不已。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名不虚传。几次魔术表演也安静而惊艳。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除了小孩演员,片中的鸟,鱼,鸡,牛,蝶等动物竟然同样神奇地能够进行精彩的演出,仿佛导演在用意念进行调度和指导。观影时想到了毕赣的影片,不过影片也有独特的越南人文、婚丧和宗教文化,还有战争的历史。太厉害了。四星半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气质灵动,又塔又赣。

23分钟前
  • L.Shea
  • 还行

7.3。前三分之一很喜欢,后面的部分却感觉很难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哪怕他们一直在讨论精神和信仰方面的话题。这种感觉就像你看到一位大师在完成ta的浮雕作品,可是最后你看到的就只是打印出来的图片,尽管细节还是清晰的。确实是很大师电影的方向,但是有点太不“业余”了,导致跟其他小镇(男)青年叙事殊途同归,好在还有一个兜圈子寻人的摩托骑行,这部电影还不至于落入窠臼,只不过这根线埋了快三个小时真的挺考验人的耐心的。有些段落还是挺矫饰的,但是那些复杂的镜头和声音调度都留给了看似简单的人物行进的动作,总觉得成熟的技术应该为那些我们的习以为常所用,这也是这部电影虽然有矫饰的部分,但也不至于全程都有做作之感的原因,而且有孩童或者动物的镜头“走神”时刻还是很灵动的

26分钟前
  • 龙舌兰穿堂风
  • 还行

4,空泛却美丽的摇镜,几乎不承载叙事的担子,只是眼睛。借由模糊时间的梦,视角由我们移至角色再交还给我们。借助自然的赠予,一心一意等待,清晨两只鸡开始打架,蝴蝶在焦点处散开。范天安虽然在制造通感、连接时空上比较勉强,但整体依旧是我比较能欣赏的思路。

28分钟前
  • 林中的沙发
  • 推荐

梦回阿彼察邦,男主角睡,我也睡,分三天看完。质感很好,摄影很牛。群山飞鸟,闹钟,斗鸡,牛群,蝴蝶那几段印象深刻。另外越南开车不系安全带,修摩托挺路中间。

32分钟前
  • cocojamboo
  • 推荐

5# 表面肌理:湿热蓬绿的郁瘴之地 一场狐魂潜游 “返乡”母题似附着两层薄膜——重遇关乎个人的信仰 & 厘清关乎集体的代际史 但剥开新衣(典例般的长镜头/几处摄人心魄的画面设计/没完没了的环摇-升降 或许金摄影机奖颁得不无道理) 内里却相当贫乏 灵游的目的-方法均和书写个人符号史相悖 于是影片在开始不久后就一再陷入均质化陷阱——预兆的轮番降临(从车祸中毫发未损的幼儿到吹息之间刨去火光的时钟 及其之间所间杂的一切序列)本该撬动地基 却每次都导向无趣的技术展示 加之精确的人物走位和体验派的舞台剧表演法 本应向纵深发展的内核被一再消解 几个颇值得玩味的奇点:晨间阒寂时分的公鸡打鸣掐架-无声的白日雾中车行-牛群散乱后倾盆的暴雨-山涧飞旋的烛火 但即刻 诗意就被技术消灭了——多么可惜的“高完成度”!

35分钟前
  • 林晔
  • 较差

很多东西没必要拍,KTV还是开心

40分钟前
  • dow
  • 还行

我承认我睡着了,宗教元素场景在这部片中似乎并没有什么更深入的作用,倒是长镜头凝望下雾气氤氲的越南山野、薄暮初升时的鸡鸣和孩童的嬉戏更令我沉浸。四星半,年度十佳备选。

41分钟前
  • 雪灰
  • 推荐

最长的一个镜头有24分钟。前面一小时还好,越往后越觉得它的空间是断裂的,缺乏一个整体的进入通道。对神、死亡、灵魂的触碰都很浅淡。最后与老奶奶的对话变成了另类的说教。虽然有一些惊艳的镜头,但偶尔也会因为过于机械精准的运动设计而感觉到导演过度的控制欲。在后半段会很矛盾,因为人物处于一个混沌迷茫的状态,但镜头却显得非常笃定和明确。

46分钟前
  • 红喑
  • 还行

#67LFPreF# 没有睡过去,但也没有全神贯注看完它,总是在它过长的固定镜头中溜号,所以我大抵不是这类电影的受众,对这部电影的记忆停留在开篇的长镜头、中间的鸡打架、几处中心构图的男主角、大暴雨、人物交流(这个时候能不溜号)还有最后躺在溪流里思考…是那种把视听量化舒展开来的电影,很美也很暴露缺点📽️

47分钟前
  • 发条辰
  • 还行

#7thPYIFF#卧虎 文青装13必备,睡得我死去活来,别说睡是观众问题。每场戏放大银幕都乌漆嘛黑的,一会儿搞消音,一会又下大雨,一会儿又鸟鸣兽语,换谁谁不睡啊?中间甚至拍公鸡打鸣提供叫醒服务,真是睡也不让你好好睡。开头几场戏还能用场面调度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可之后无限制的重复,始终无法抛出信息,很难让人集中注意。睡醒之后试图重新融入到电影之中,但却发现人已经是完全抽离了,已经放弃了思考,看着一个又一个设计精巧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的长镜头,我已经完完全全放弃了思考,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不睡不叫好的艺术电影。景拍得挺美的,调度也很精妙,金摄影机拿的也没什么毛病。看着旁边大哥睡得东倒西歪,醒了就看手机,散场鼓掌还比谁都激烈,更让我坚定了观点

52分钟前
  • 啊咧
  • 很差

融合了毕赣,顾晓刚,阿彼察邦,陈英雄风格的集大成者。在新南方电影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创作出了属于越南土地自己的美学风格。

54分钟前
  • 徐州老味菜
  • 力荐

《深空》姊妹篇,但因为描绘疫情状态,《深空》空得能让人理解的,而本片不晓得为何一定要慢到这种程度,只觉得跟《小世界》一样心机,(只不过心机水平不高,)内容为形式服务,这是对slow movie的abuse。

56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真的是这类影片中看过观感和情感都能有愉悦和有回应的片子了。一样的慢叙事和慢节奏,导演更会利用细节来叙事,也更会调度情绪。虽然后面就略显随意了,但绝对是瑕不掩瑜。处处存在的乡愁,让整体氛围充满迷茫感,让景和人和情都合一,就怎么看怎么顺利。这不比毕赣强多了!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不咋地

1小时前
  • 岁月无痕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