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愚你肯定看过贾森•雷特曼执导的电影《在云端》。
“裁员公司”里的一位元老级人物瑞恩永远每天早出晚归,一年当中有322天在空中飞行,总是匆忙地赶往等他过去裁员的下一家公司。
可是,瑞恩内心是又是孤独的,没有着落──与其说他恪尽职守,不如说他索性逃避关于家庭、责任等一切的一切,径自将自己裹起来,佯装乐此不疲。
这是一部关于失业和寂寞的电影,金融危机中需要宣泄自己却无通道的普通人的生活,平实却发人深省。
难怪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将《在云端》评为年度最佳影片。
我要说的,是另一部关于失业题材的电影,叫作《大公司小老板》,又名《优势合作》、《公私密友》。
这一电影说的是,一个51岁名叫丹(丹尼斯•奎恩饰)的中年人、公司中层,其职位突然被一位26岁名叫卡特(托弗•戈瑞斯)的年轻人取代后发生的系列故事。
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均是克里兹•韦兹,对,就是《美国派》的两位导演“韦兹兄弟”中的一位,仅凭这一点,你大体就能判断《大公司小老板》和《在云端》的异同,如果各自一道菜来形容,那么后者是蒜蓉菠菜,前者则是宫爆鸡丁。
与从风格到底是平实还是劲爆上区别这两部电影不同的,我更愿意从财经的角度来剖析。
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在云端》是通过一个巧妙角度映射金融众生相的片子,按说财经的味道应该浓一些,事实上它早已在不经意中,把一切可能会出现财经元素的片段,用心理学的语言进行了“翻译”,比方对“背包哲学”阐释。
而《大公司小老板》呢,这个听起来就应该像《美国派》一样通过性感甚至夸张的手法和普适性语言来表达好恶和情绪的电影,却在非常多的地方,非常直接、不加翻译的加入了财经元素。
譬如,影片的前、中、后三部分,都提到一个概念──并购。
先是男主角丹所在的《运动美国》杂志被富豪泰迪收购,卡特正是这个时候,从泰迪旗下一家通信公司“空降”到《运动美国》,取代丹的广告部总监的位子的;中间呢,当卡特上任演说时,又提到了“协同营销”“全媒体”这些词,很潮;影片最后,再一次是关于并购的消息,不过这一次是对泰迪来说是被并购──他将《运动美国》杂志转手了,因为这杂志里有太多像丹一样坚持自己的底线和职业理想的老黄牛了,换句话说,泰迪是个玩资本运作的大户,收购一本正统的杂志显然气场不合,更何况他并没有在职业经理人选择上下什么工夫,所以在嗅到火药味时,早出手早解脱,免得夜长梦多。
在一部“类《美国派》式”的电影里添加许多财经语言,确实挺别致。
当然,需要提及的是,《大公司小老板》上映的2004年,企业并购话题在欧美很热门。
之前一年的全球十大并购事件,美国占了七席,而美国在线在以630亿美元吃下时代华纳两年之后,宣布将公司名称再改回到并购前的时代华纳。
克里兹•韦兹显然想通过一部影片来反映企业并购对普通人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但是对于这种财经语言,是不是应该“下沉”一些,再接些地气,把并购的起落用更平实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略显局促呢。
其实我们也能读出导演的努力尝试。
他至少采取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对比式的铺衬,剧情总是在丹和卡特的悲喜间切换,譬如丹知道自己50多岁还喜得一子后激动万分,大叫“太好了”,当然他同时明了自己接下来的财务压力有多大,而与此同时,卡特升职后一样激动万分,半夜里吵醒妻子,大喊“太兴奋了”,尽管他并没有去想,没有任何广告经验而只会狂谈营销创新理论的自己,接下来的路是否坎坷。
这样的交叉推动着影片以一种自然的形式前进,再比如丹搬出自己办公室再搬进来,卡特搬进丹的办公室再搬出去,办公桌上一些近乎缩写的细节的表现,都能使之前或正在演绎中甚至紧接着就会出现的财经元素不那么突兀。
第二种方法,就是近镜头,这部片子里有好多处特写,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各个角色在每个事件中的情绪,最为原生态地传送到我们的眼中,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使一切乍听起来比较专业的财经元素有了性格,活灵活现了起来。
诸多手法融合的最好的一处,是影片将末里,丹和卡特一起去见潜在客户卡尔布的片段。
几句简单的台词,和卡特脸上那一拳印记,就使一个关于“富二代到底应该有多大决策权”的话题给解决了,精炼,有力。
当然,无论是比较性的阐释,还是从心理角度的剖析,抑或描述性影像与解释性影像的混搭,财经元素只是为电影的主题服务的,正如《大公司小老板》想告诉我们的,老大永不伤悲。
但你又不能否认,财经元素如果找到了最佳的形式感,会给电影增色不少。
你看1980年代的《华尔街》,把一个专业的故事讲得多生动,可是到了《华尔街2》,一切又憋脚起来了,与其说是故事老套,倒不如说导演和编剧没有再在财经元素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痛下功夫。
从这一点上来说,《华尔街2》不如《在云端》和《大公司小老板》。
这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正如你不能逼克里兹•韦兹拍《美国派》的资本市场版一样,不过混搭为王,同样是讲并购、分拆以及富二代决策权的话题,克里斯托弗•诺兰拍出了《盗梦空间》。
卡特,一个积极进取,充满事业心的男人。
对销售业务有很好的创新点。
在泰迪·K收购《美国运动》后,一听说马克被调派到那边管理其市场营销部,就表明希望马克带他一起过去。
其做事风格,可以说是主动,毫不犹豫。
当然,在听到他被人推荐给泰迪·K时,他也表现的异常兴奋。
半夜一直都睡不着觉,以至于他的妻子对此抱怨。
影片也在日后,为卡特与他的妻子离婚埋下伏笔。
他的妻子,因为没办法忍受卡特只知道工作的生活,也选择离开他。
26岁的卡特,事业上可以说达到人生巅峰,但生活却显得孤独寂寞。
他只能一个人跑步,不听的和他养的鱼对话。
甚至,不想回家,只是在他的保时捷中睡一晚上。
当他在一个周日缠上了丹,去丹家做客时,对他们那种和谐的生活产生羡慕,也可能对生活产生一些思考。
丹,一个52岁的男人,一个体贴的父亲。
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其所在的公司却被收购了。
公司里的职员,人心惶惶,怕自己会被解雇。
丹,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新来的老板,也意味着自己降职。
而且这个老板还比自己小很多,毫无销售经验。
另一方面,他的妻子此时又怀孕了,大女儿也通过了纽约大学的申请,这两方面的开支也是他身上一笔很重的负担。
因此,对其个人来说,保住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所以,当卡特提出要解雇默蒂等时,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当然,从期间的对话,丹认为他们两是自己一手招进来,已经陪伴了他8年,解雇他们来说,太有失常情。
而卡特却觉得,他们在职位上浑水摸鱼,已经开始碌碌无为,没有价值了,应该解雇。
但思考问题,总是带有很多感情的色彩,而卡特似乎更加客观化。
其实,电影中,有很多地方伏笔,看起来也是挺有收获的。
收购者,想在一家新的公司谋求自己的发展,被收购者,整天担心自己的职位能否保的住。
努力工作,却要怎么平衡好生活。
人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部电影都会给你一点启示。
IN GOOD COMPANY 大公司,小老板干了3天搭场子的活,今天下雨给自己放假,看部喜剧《大公司,小老板》IMDB评分:7.1 开头就是最爱的家常感觉,轻松的背景歌声中,51岁的DAN起床,洗漱,在厨房的电视里却得知了自己的杂志《运动美国》被收购,祸不单行的是在垃圾桶里看见早孕验孕棒——怀疑自然不是自己的太太而是正在上大学的大女儿。
在一家公司干了20多年,相信自己的杂志广告给客户的物有所值,和所有员工都是私人好友,为女儿转学到纽约大学而不得不把房子二次贷款,还是总不放心她住在外边——一个典型的后中年时期老爸,辛苦却心甘地为全家打拼。
可能唯一不同的是太太又怀孕了,这个小家伙的到来又将是一笔大开销,如果有什么时候不适合被开除,这就是最不合适的时候。
另一边,收购DAN的《运动美国》的TEDDY KAY公司,小老板CARTER正因为他的恐龙造型的电话而倍受赏识,虽然才26岁,CARTER已经成了重点栽培的对象,接管了《运动美国》的广告部,成了51岁DAN的上司。
CARTER会因为被提升而在夜里3点还睡不着觉,会在周日还召集大家开会,买得起宝时捷911,却在开车出买场的时候就把车子撞瘪,吊着胳膊回家的时候,自己新婚7个月的妻子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又要离开。
他的工作已经成了生活的全部,和妻子离婚之后就睡在办公室。
DAN是新一代的工作狂人,他兴致勃勃地追逐事业的成功,但在之外的空虚中也有些迷惘。
靠超大杯咖啡支撑的DAN其实还是个孩子,和妻子离婚之后的周年庆不想回家,就赖到DAN的家里去体验一个真正家庭的感觉。
在纽约街头再次遇到美丽的ALICE(斯嘉丽·约翰森),还是在她的网之下臣服了,想所有做了坏事的毛头小伙一样,CARTER看到DAN还是会心虚的很。
51对26,两代人的对抗,不是简单的年龄区别。
老一辈的人为家庭打拼,回家吃晚饭,家里有俗气的小花图案墙纸,养许多孩子,还要供他们上学,希望他们和自己谈论生活中的一切,担心他们结交的朋友,从心里希望他们幸福。
年轻的工作狂们有的向往家庭,却不明白怎样才能维持一个,大部分只是有一个带大鱼缸的空荡房间,在跑步机上跑步,用工作压抑自己的感情,宁肯咖啡喝到手颤也不愿带着罪恶感多睡一分钟。
其实,除了对抗之外,相处的两代人,更多的是互相交流和学习。
正直地做生意,不被鼓惑地做人,相信自己的工作是对的和有价值的。
而家庭幸福的秘密其实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如DAN所说:不过是找个对的人带进你的小窝,而在外面的时候,管好自己的老二。
莞尔之外觉得传统,之所以传下来,还是有它的理由。
斯嘉丽·约翰森,她美丽的眼睛从《马语者》就吸引我,而在《带珍珠耳环的女孩》一片中晕染出的古典气质也一直留在了她平静而深邃的目光中。
在五光十色的大城市里有这样的一道注视,难怪小老板CARTER就这样被她征服了。
斯嘉丽在片中饰演DAN的女儿,在纽约大学读书,她出场的几次打扮都清新雅致,十分赞。
灰色的大城市,西装笔挺的上班族。
51也好,26也罢,每个人都在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寻找着自己的平衡。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都是同行的人,也许多走过一些路的别人可以给在十字路口迷惘的我们一些指点,IN GOOD COMPANY。
作为金融商业类的影片,故事内容以公司的并购发展以及后续的裁员,改革问题为主线,一直贯彻到最后,昨天下午看完了,拍的不错,有些东西值得去学习。
有三点感受得说说第一:男主角作为销售精英得到老板的赏识列为种子成员培养,可谓年轻有为,符合现实情况,他之所以有这个结果,是因为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思维活跃,观察仔细,弄出那个卡通手机可以看出这一点。
得到认可后说的那番话,要毫不客气的大干一场,展现了年轻精英特有的朝气跟野心,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值得我们在职场上浑浑噩噩的年轻人学习。
第二:影片名称为:优势合作,强调的就是有效资源的互相联动,而不是独自包揽所有流程环节,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随着技术,物流,通讯的发展,可以让某些东西外包给其单位作为联盟合作伙伴,要比自己从一而终去做要节省太多时间跟成本,这样作效率高得多。
以波音公司造飞机为案例简单分析:整个飞机总共200多万个零部件,几乎90%是由全球180多个国家的公司单位完成生产制造的,飞机头在日本神户出厂,尾翼在中国沈阳完成,螺旋桨在巴西收工,机身涂料在印度生产等等这些,都是由一个统一的目标标准在指引,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地点到美国波音公司汇合组装完成。
这个属于全球联盟合作。
群鱼吃独鱼的时代,单个蹦跶会被瞬间拍死。
第三:影片最后提出的问题,既然公司作为跟政府相类似的机构,那么员工就是这个特殊国家的公民,理应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跟保护,可是为什么一旦遇到经济衰退,或者企业重组并购,就会有那么多为公司奋斗了整个青春岁月的人被裁员,被辞退?
员工是工具?
还是整个团队的一员?
需要炮灰的时候就忽悠员工卖命的干,觉得没用了就一脚踹开?
这个问题得好好思考。
最后:我记得差点成为男猪脚岳父的男二号对他说的一句话:你真个真正的男子汉。
窗外在下雨,坐等收工下班,此时此刻,只能用:PUG来形容。
Wish to have such a cute and hot boss like Carter in reality!
1.看到卡达有一种共鸣的感觉,妻子回娘家,自己孤单一人硬是蹭到别人家都不想自己一个人过结婚纪念日。
家人不会给自己打电话,蹩脚的开车技术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虽然和丹的女儿在一起很开心可是好景却不长,最后被踢掉,怎么看怎么孤单。。
2.女主很漂亮,本以为结尾两人会重归于好结果没有,结尾看着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3.工作起伏太大,或许本来就是这样的吧,一切都看东家的口味,喜欢年轻的就换上年轻人当老板,不喜欢了就卖出去给别人,随便他们怎么处理,全然不顾公司所有老人。
4.总之还是不错的电影,anyway 电影能够引起共鸣,其初衷不就达到了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ps 卤煮第一次写电影评论 轻喷啊=。
=
上一部剧是《华尔街》之所以选择看这一部,和大多数人一样,因为是商科推荐的20部电影之一。
人因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当前困惑的不同,看同一种事物时,角度就会不一样,感悟也会因人而异。
关于这部电影,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公司并购后如何融合”、“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这些方面的感悟,并未冲击到我的思考。
唯一触动深刻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大起大落,大家都在这条马拉松之路上奔跑,不用在意一时的快慢与得失。
51的男主可能一无所有,也有可能失而复得。
26的男主可能一时到达巅峰,也可能瞬间跌落谷底。
心态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很重要。
触动最深的是这句话——If life offers you a chance to pretaste itDo not take it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 也会轻而易举的失去因为 你还没有驾驭它的能力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上一份薪水不薄的工作来的太过于容易,事实也证明,我驾驭不了它,每天工作都很痛苦,所以坚持不到一年,就逃离了。
宁静、张雨绮在乘风破浪里对着镜头坦然地暴露自己的软弱,因为没有做过,不懂,所以太心虚了,害怕自己做不好,实在是压力太大、太紧张了。
李笑来在直播里分享自己的“糗事”:第一次演讲上台什么也不记得,黯然下场,第二次演讲竟然在台上直接结结实实地晕过去了。
天!
原来女王和大咖级人物并非天生如此强、或者从小牛到大!
而都是从小白开始,都有这样的“至暗”时刻。
所以普通人怕什么开始?
因为不会而产生的害怕、紧张、焦虑都是起跑线时非常正常的情绪,担心自己没有天赋学不会、学不好、最终出丑,太人之常情了。
但如果像宁静、张雨绮那样,有一个团队、教练,有人指导、有人陪练、有人鼓励的过程中,有节奏地一步一步地练习、进步、再练习、再进步,通过几个月的时间,逐渐化茧成蝶,是最好的状态。
哪怕没有天赋,不可能像孟佳一样跳的非常棒,但已经比大多数人都要优秀了!
或者像李笑来一样,自己学习、自己练习、自己找各类书中的导师,把时间当成朋友,10年如一日地坚持协作练习,最后成为这个领域的大牛。
26岁的男主,突然获得了天下掉下来的一个皇冠,成为了杂志公司的广告部总监,并且背负着非常变态的业绩指标(连23年的老将都说,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新的杂志才有可能)。
他没有广告销售的经验,也没有人教他、也没有学习练习的时间,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准备好。
这就好像,对着刚参加节目的宁静、张雨绮说,你们要在一个月内学会跳舞,并且跳的要比孟佳好,但是没有人教你,甚至你还要带领整个舞蹈团队,排练出一场节目。
这个时候,他们肯定都崩掉。
李笑来够优秀了吧,但是在当他第一次演讲的时候,就给他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指标,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他也绝对完成不了。
所以为什么最后26男主抱着51岁男主,哭着说,从来没有人正儿八经地教过他什么(4岁就失去了父亲,不懂如何经营家庭,职场上也没有遇到好的导师,不懂如何驾驭新职位),这个时候我才懂得他暴露无遗的所有的脆弱。
所以,一个人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拔苗助长真的不是好事。
回到我自己身上,其实是一样的。
虽然我已经30+,但:前20年,我一直处于抑郁、自卑、缺爱、极度狭隘的状态。
在20岁—30岁之间,我拼命地追求爱情、友情、亲情,终于获得了安全感。
但这个过程中,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直在各种尝试、试错。
30岁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以及想实现的目标,更多地是追求自我实现,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我很焦虑,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发觉自己的匮乏,那么多经典的电影、经典的书籍、牛逼的课程,我都想学习、阅读、写作、沟通、演讲、跳舞、音乐、编程。。。。
我如饥似渴,全都想看想学,但工作之外,我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都要切分给孩子、父母、爱人,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留给我自己私人的时间并不多。
当时间不够,感知到自己的成长缓慢,我更焦虑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正儿八经的导师,父母都是心智未成熟的成年人,帮不到我。
从前的朋友,要么不在一个城市,要么已经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节奏和理念已经截然不同,已经不同频,也没有战友。
所以,我唯有像李笑来那种,找书中的导师,给自己时间,慢慢摸索,自我成长。
当然,我最近也找到了其他的方式,加入一个圈子,在圈子里找同频的人,互相督促、启发、鼓励,在成长的路上,不那么孤单,这样也更不容易放弃。
(等这两个月家里和工作的事忙完,这将是我2021年的大事)“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不要轻易去尝试。
当然如果真的要去挑战下,也是一个不错的人生体验,无论最后是成是败,你都会有所收获,要么是挑战成功的成就感、要么被当头一棒教育过的启迪。
不管结局走向是哪种,这段经历都会无比宝贵,也会让你更加认清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加油!
又是一部证明男人越老越帅的片子《优势合作》。
51岁的美国老男人西装笔挺,步伐稳健地去上班。
他是一家杂志的销售主管,同时是两个大学女生的父亲,他是那么祈望在有生之年生个儿子。
当他同样不年轻的妻子告诉他她怀孕了,他是多么幸福而惊慌啊。
还好他薪水不薄,但是大女儿要上很贵的大学,他和妻子不得不二次贷款。
生活越来越拮据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26岁的新上司将他顶了下去,并且多次裁员,他的心跳便出了问题。
这个老男人是一家之主啊!
他要是失业了,全家都要喝西北风。
更可气的是老男人的大女儿竟然与他的上司谈上了恋爱。
他是那样的惶惶不安。
当老男人西装革履地去上班,我想到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女职员,她的衣裙很紧,好象随时会裹下一块肉来。
按说这样的传说中的OFFICE LADY应该打车才对,她本来就不该出现在公共汽车上。
她坐在座位上看一本人际交往的书,拿了一支笔在书上圈圈点点。
大多数男人都在用眼瞟她。
多年之前,我也差一点成为这样的人。
我为自己不用穿成这样,并且去研究这类书而庆幸。
片中的歌曲都很好听,导演很会营造氛围。
年轻人买了新车,导演就放了很好听的音乐,年轻人带着好心情上路,开车不到一分钟,突然砰的一声,左车灯被撞瘪了。
他开这辆瘪进一块的新车上下班好多天。
2012-07-04我始终觉得中年男子是这个世界上最苦逼的一群人,年华老去,体能下降,精力不再,上有老下有小,老婆依旧每天在唠叨,美女到处都是但又吃不着。
如果加上自己的公司被收购,头上坐了个原本的屌丝,就更加不爽了,如果屌丝是个小屁孩,还搞了自己的女儿,这个中年男人简直就没法活了。
选择做回自己的Dan最终赢回了自己的事业,也由此赢回了自己的生活。
但是如他这般孤注一掷的人,或许很多都以全面的挫败告终;很多人也会选择猥琐应对。
在面包和房贷之前,苦逼的上班族们真的没有太多选择。
问题一:等到52岁的时候,如果我们被炒鱿鱼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问题二:销售是什么?
问题三:26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工作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问题四:......问题有三或者无数,对未来的选择,谁也给不了我们答案?
包括父母、朋友、最亲密的人,但是我们有必要听听父母的建议,因为他们是走过来的人。
26岁的他带给我了一份答案,答案就是:去犯错吧!
52岁的他教会了26岁太多的问题,也正如26岁所说,他学到的不是工作的上的,而是人生路。
印象不深。
缓慢的商业片,虽然没什么商业片的实质内核😂😂
Topher Grace 很可爱~~
职场打拼正是如此,尊重。
恩恩
Life is unpredictable !
斯小姐会想出演这么平淡的电影大概是因为至少在电影里她能读她想读但是被拒了的NYU。。某种方式的如愿以偿(泪目)。。说了太多句“谢谢”让我觉得黑寡妇是个错觉。。以及卡特对她说“我觉得你是那种可以一起待在草窝里的人”噗就各种脑补寡鹰的鸟窝幸福生活(被揍)。。PS居然还有寇森探员虽然太贱!
这个片子说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故事,不要以为你今天得了势,明天就不会变成乞丐。
故事怎么那么平淡.....但是斯嘉丽真的是太美了!
04年的男主还能翻身,到13年就真的只能去当google的实习大叔了。
这种空降的帅哥小领导最好了!
喜欢努力的人
没有get到可以作为商科学生必看电影的点...
不错,很写实
纯为女神而看。嫩嫩的,好想咬一口!
没笑点,没看点。ps最优裁员对象是人际不佳者,其次才是业绩不佳者。
无压力,无主线。
一老一少
纯粹是看斯嘉丽来了
一个年轻有为,一个中年职业危机。老了,你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