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活着,这并不可耻!
”全片让我最揪心的一句话。
在那段肉体和精神都遍体鳞伤的磨难里,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求生的本能还是微薄的希望,这也只有旁观者才有心情有资本去细细考量,当局者只能用信念和麻木支撑着活下去。
而当一切结束的时候,又要怎么生活,这世上还存在值得留恋的人或物吗,还是只剩下每夜挥之不去的噩梦了。
有人没能盼到释放的那一天,有人却在自由后选择死亡,谁比谁更可怜更可悲?
是保护自己,还是保护身边的朋友,又或者牺牲一切为了成全千千万万的陌生人,要怎么选择才算英雄,才能获得生存的荣誉。
想去和平看10元场的《东邪西毒》,到了才发现已经换成了《寻找狗托帮》。
怀疑是自己记错,又去大光明碰运气,10元场的依旧是《狗托帮》。
狗卵……刚好周三晚上有《红河》演员见面会,就买了一张,还是10元。
然后赶往人民广场附近的第三家影院(世纪大上海),想看10点55分的片子,因为也是10元。
到了才发现10元场的电影只有十点的《伯纳德行动》,看表已经十点。
付钱,挑位子,得知1号厅在8楼。
坐电梯,然后一路往前冲,还是迟到了。
影院很暗,只看得见排数,便坐在靠走廊的位子。
陆陆续续有迟到的影迷进来……又是一部二战的片子,看的时候想起了卡夫卡•陆先生。
因为前几天上豆瓣,得知他在生前写得最后一篇影评就是关于《伪钞制造者》的。
知道陆先生,是在他走后。
从他的影评跟其他人的留言中,得知他是一个大牛的人。
记得知道他离世的那晚,我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
一个人说没有,就没有了……我突然想到自己OVER之后,会是怎么个样子?
我真的想留下些东西,证明我曾来到过这个世界……也许豆瓣上的文字,会是是惟一能够留下的东西。
9.4.6下写于外公家
在纳粹德国经济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安德鲁行动常因其主管军官的姓氏而被误称为“伯恩哈德行动”(Operation Bernhard),但是德国档案中该计划真正的名字是“安德鲁行动”(Operation Andrew),目的是暗中伪造大量英镑。
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对在流通市场中发现的假英镑数量保持缄默,因为安德鲁行动的目的之一正是在英国国民中引起恐慌,使英镑贬值。
任务起因 该行动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阿尔弗雷德·瑙约克斯(Alfred Naujocks)构想的。
他就是那个1939年9月1日凌晨冒充波兰军队进攻德国电台的始作俑者。
德国占领低地国家之后,海德里希将他调到了冲锋队档案科。
瑙约克斯是个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显然不愿意呆在那里造假护照。
使全世界陷入假币危机的念头对他极具吸引力,他想通过发行大量假英镑的手段来搞垮英国经济。
瑙约克斯向海德里希报告了他的计划。
后者很欣赏这个念头,因为海外的间谍行动所费不赀,而经济部拨给德国情报机构的外汇实在有限。
并将美元也列入伪造目标。
由于当时美国并未向德国开战,希特勒否决了伪造美元的提议。
德国经济部长丰克并不支持该计划,他担心搞垮英镑会引起国际货币市场的强烈波动,对德国马克造成影响。
海德里希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帝国中央保安总局第四局,并成立了一个叫SHARP4的新部门监管此事。
1942年夏,党卫军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开设了印刷伪钞的工厂,伯恩哈德·克鲁格少校(Bernhard Kruger)领导伪造工作,这也是 “伯恩哈德行动”一名的由来。
该计划在柏林又被称作“一号行动”(Aktion 1)。
纳粹为此集中了德国最优秀的雕刻专家、造纸技术专家和数学专家。
后者负责推算英镑纸币的编号规则。
印钞 萨克森豪森的印钞车间与集中营的其他区域互相隔离,由职业印刷匠博德(Max Boder)领导60名囚犯日夜工作。
这些囚犯全是来自其他几处集中营(甚至包括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在被捕前通常有伪造钞票或证件的经验。
党卫军为他们提供任何所需的材料,但是没有合适的纸张。
党卫军在莱茵兰和苏台德设立了两家专门造纸厂,但是它们造出来的印钞纸在紫外线下的颜色与真正的英镑不一样。
直到1943年从土耳其买来英格兰银行造钞的专用亚麻后才生产出合适的纸张。
萨克森豪森的印钞厂每个月要消耗1.2万大张印钞纸,每张印钞纸可印8张钞票。
但这些假钞的质量最多只能算中等,直到纳粹从阿姆斯特丹的监狱找到斯莫里扬诺夫(Salomon Smolianoff)后才生产出真正合格的产品。
他是一名熟练的俄国伪币制造者,早在1927年便开始伪造50英镑钞票。
斯莫里扬诺夫纠正了早先的错误后,萨克森豪森工厂开始了全面生产。
整道印刷工序大约需要15-20小时,每张成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只挑选出最好的产品,然后经过一道造旧工序,使其看起来像旧钞票。
这些假钞票的面值包括5、10、20、50英镑在内, 5英镑面值的占了40%。
1943年中,克鲁格的小组成员增至140人,月产4万张钞票。
这些犯人的待遇比集中营内的普通犯人要好很多,不仅有足够的食物,甚至还可以得到定量的香烟。
假钞 萨克森豪森生产的假币分为4个等级:完美的、接近完美的、有瑕疵的和不合格的。
最初计划将不合格品空投到英国,可最终还是将这部分销毁了。
完美的假钞储存起来供德国间谍在敌国和中立国使用。
接近完美的和有瑕疵的假币成批运往占领区,在黑市购买黄金和食品,甚至还向当地游击队购买英美空投的轻型武器。
还有部分假币分配到中立国的德国大使馆兑换成当地货币。
随着伪造工作的进行,假币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德国特工曾专门携带一批5镑和10镑纸币前往瑞士兑换成瑞士法郎,并大胆地要求检验这些英镑的真伪(他解释说这些英镑是在黑市买来的)。
经过提醒,银行从中拣出了约10%的“伪币”,将剩下的假英镑全额收下。
印刷精美、质量高超的假英镑甚至骗过了银行的资深职员。
只是一次偶然,英格兰银行发现了一批假币,并为这名特工的“诚实”感谢不迭。
英国人也是通过偶然机会才发现假英镑的存在:一位英格兰银行职员偶然发现她手里的两张钞票的序列号竟然是一样的。
可见假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只有通过检查序列号才能发现。
战后 到战争结束时,萨克森豪森工厂一共伪造了8,965,080张纸币,面值达134,610,810镑,其中绝大多数是5镑纸币,使英格兰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在战后立即发行全新的5镑钞票,并废止旧版钞票的流通。
苏军逼近萨克森豪森后,全部设备及人员被转移到奥地利的埃本湖(Ebensee)。
这是毛特豪森集中营的一个下属营区。
印刷工作在那里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了5月3日。
看守印刷车间的党卫军部队将几十大箱假钞装上了卡车,扔下囚犯南逃跑。
拥挤的难民阻塞了车队的去路,惊慌失措的党卫军将车上的假钞沉到了托普利茨湖(Toplitzsee)的湖底。
后记 1963年,一名德国潜水员在托普利茨湖展开探宝行动,但是不久之后便神秘地死亡。
奥地利政府随后以湖中有大量火箭、炸弹和炮弹(也是战争最后的几天被倒进去的)为由禁止在托普利茨湖潜水。
这些箱子在2000年被找到。
其余的至今下落不明。
大师 我们无家可归 拉住我们手吧 让太阳热度烤化我们的浮华和我们的虚假大师 我们跟你回家 回到阿尔的麦垛边 谈谈诗歌和久已遗忘的理想---前几日看到的这则消息,说他在参加完上海国际电影节展览回家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罹难。
消息发布是在愚人节,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条消息是一个恶作剧,可是潜意识里却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着我。
后来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终于确证了这条信息是真实的。
我的生活与这人没有任何交叉点,仅有的一点点关系,便只是多年来习惯去他的部落格看他写的影评。
他说自己是独立影评认,这话是比较中肯的。
比起那些拿起笔或者敲起键盘便知道大声指责和唾骂的影评人来说,他的文字是一贯的克制,清醒,以及评论人中少有的人文关怀。
我喜爱他那些站在女性视角上分析电影的文章,为这个制度森严的现实社会中那些处于弱势的女性发出微弱的呐喊。
是这些带着湿润的呼吸气息的文字打动了我,一个男人,能走下男权的高阶,拾起女性的镜筒已属不易,更何况他在文字里依然将自己男性的身份抽离,甚至对其略有鞭笞。
文字是低调的,但却是暖的。
人是低调的,但却是柔的。
他的身上凝聚着艺术家的才华和思想家的深邃,他有着一双洞悉世事的忧郁的眼睛,带着一丝对严峻现实的失望却又孜孜不倦不肯放弃的执着。
他是一个有着温暖胸膛的男人,包容一切。
这首曲子是他部落格上最后使用过的一首《Dying》,反复地听,反复地感受虚无撞击生命的声音。
Dying,没有想到的是这仿佛成了一句谶语。
莫非大限降至,人便通了灵。
汽车相撞,“嘭”地一声,一个生命便缥缈而去。
我们惊异得放大的瞳仁里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绝望的漆黑和死寂的叫喊。
这段日子仍旧习惯性地去他的部落格看看,我总在想,会不会哪日忽然有了更新,告诉我们:我尚存活于这个世界上,正在努力地康复。
我知道这只是我对这样一个尊贵生命的不舍。
部落格仍然是那个老样子,不久前的影评以及以前的影评像藤蔓上的一颗颗葡萄,依旧闪耀着质朴和熟悉的光泽。
这里一片宁静,宁静得安详,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似乎仍会期盼着明日打开时会看到如常的更新。
只是网友陆续留下的只言片语轻柔地将我拉入了现实的噩耗中。
话语不多,我想,他们也许跟我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一路走好,kavkalu。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ilemma.活着,被用作纳粹的工具;去死,便是万事空。
没有人能够完全站在Dilemma任何一边。
Sally的合作精神,换来了他们的camp in camp,换来的救命的药,换来了Carnival时短暂的欢乐。
Burger的抗争,消极的抵抗,但也把刀架在了其他人的脖子上。
最后当木墙被起义的犹太人撞开,当其他集中营的囚犯拿枪指着这群特殊待遇的囚犯时,如果不是手臂上奥斯威辛的编号刺青,墙里的人在墙外的人眼里,和德国人算是一丘之貉。
但是为了活着,底线是可以变得flexible的,至少我同意。
有人说:we sometimes heard this beautiful music as well。
又想起来:我觉得电影没有开头和结尾的那段会更自然。
在Monte Carlo那段无非想给观众一个交代,Sally出去以后活得还算正常,虽然不时被集中营的回忆困扰。
但是美女加赌场削弱了很多故事本身的沉重感。
还有就是Burger是个懦夫。
又想当英雄,又不敢承担责任。
口口声声说live up to principle,却拉着无关的四个人要陪他一起死。
如果他真的那么视死如归,就应该自己跳出来说是因为他不合作。
拖延也拖了,英雄也当了,别人也不用陪葬。
很可惜他没有,而是怒目相对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美金的Sally。
一个制伪钞的天才,乐观的现实主义者,见证的纳粹对犹太人的侮辱和迫害。
苟且偷生与反抗牺牲,自利与利他,极端的现实拷问着主人公的道德,在痛苦两难的环境中作出选择。
即使在自己看来再崇高的事业,是否有权力用他人的生命来为之冒险?
即使对他人的选择再愤怒不齿,是否仍需要尊重?
电影引导我思考并解决了这些问题。
制造伪钞你就能活着,但同时你制造的伪钞将可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从而引起更多的人丧失生命。
该如何选择?
这是一个洛克自由主义与黑格尔国家集体主义的选择。
从牺牲精神来说,显然不制造伪钞是一个可以享受烈士荣誉的选择,也是普遍宣扬的共产主义精神。
电影中的克罗版印刷工显然持有此种思想。
而主人公萨利的选择确实耐人寻味,他选择了印刷,然而,他没有因为印刷工的破坏而告密,而且,一直关心着在一起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显然,在自己力所能及或可控的范围内,他尽量关心集体价值。
对两者是非的判断,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无论从生命的价值,还是普世的救世价值,不同价值观的人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是非判断。
电影的结局,萨利重操旧业,以个人身份经营违法的伪钞勾当,把所有的道德批判甩在脑后。
不过我以为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集中营赢弱不堪的犯人,对这帮同在集中营中,但生活相对优越,生命相对保障的伪钞制造者的屠杀。
那么一切就蒙上一层难以言尽的阴影。
展示人性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脆弱不堪,难以回首。
个体生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所有的选择都应该由个体生命做出,所谓的道德评价、高尚情操,往往在生命面前不堪一击。
当然,在社会环境的不同价值观博弈中,结果往往难以预言。
而社会集体意识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抉择。
如果,集体意识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操纵,结果必然是人类的悲剧。
没什么太多可讨论的。
男主角绝对一流,结尾的配乐很棒。
伪钞制造者“苟且”偷生,大把花掉伪钞,最后和知道他集中营背景的善良妓女在海边相拥起舞,恩,把俺煽个正着。
脑子有点蒙~对于战争题材的电影我向来是来者不拒,特别是描写二战时期的。
倒不是因为这场战争是距今离人类最近的,确实它也只是刚刚过去了60年而已。
而是这场战争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让我格外恸心~600万和150万是个什么概念?
任何一个稍微对二战历史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了吧——600万是在二战中被杀戮的欧洲犹太人的人数;150万是其中的犹太儿童的人数;这样的数据让你震撼了吗~参与二战的几个大国都曾拍摄出反映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集中营题材的电影,比如美国的《辛德勒的名单》,意大利的《美丽人生》,英国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法德的《钢琴师》,还有就是这一部德奥的《伪钞制造者》。
很难讲哪个电影更强些,在那场臭名昭著的战争面前,有良知的人们面对的情感纠结都是一样的。
今天我不跟你分析为什么犹太民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
我也不跟你讨论为什么纳粹偏偏会选择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
就象本片的奥地利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说过的那样:“我的电影不是一堂历史课......”那么,我的文章也不是一篇历史论文。
战争的起因往往不值一提,可过程却触目惊心,它通过不断地摧残人类的道德底线和精神根基来抵毁一切!
人类靠什么支撑到今天的,除了面包和水,还有来自我们内心的信仰,那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可是,战争却轻而易举的将这些破坏了,还不让你反抗,这就太不要脸了!
没人要你负责!
没人要我们负责!
可我就是想看看当年的纳粹们如今看这些个电影时的表情,那应该都是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吧——
Obwohl die Deutschen an den Zweiten Weltkrieg Schuld haben sollen, ist ihre Haltung gegenüber der Geschichte zu lernen.Die Juden haben damals in den Konzentrationslagern die Blüten gezwungen hergestellt.Es ist fast eine Feuerprobe voller geistlichen Widersprüche.Wie kann man sich beruhigen und die schwere Zeit verbringen wie kann man eine Entscheidung treffen,zwischen der Menschenwürde und der Möglichkeit zu überleben. Die Hauptfiugre kommen uns vor mit ihren eizigartigen Charactern. Jeder hat seine Schwäche und jeder reagiert sich anders in einer bestimmten SituationDie Details in diesem Film sind empfehlenswertWenn man sich reich machen wird, der direkte Weg ist natürlich, Geld zu machen. Aber wenn man endlich es geklappt hat, vielleicht fühlt er sich noch leer
和本朝的天空一样是灰色的
没等来高潮就结束了,一看果然是真事改编。德国军官演得很烂,肥嘟嘟的笑脸一点狡诈的感觉都没有,居然还在德国拿了个最佳男配的奖?
不过没想象中那么好……有点虎头蛇尾
如此崇高的奖项,影片质量有待商榷。
又是一部反映二战集中营生活题材的作品 角度不同眼界自然不同 但在相似题材的电影中远不算最为出色的
一点点都不喜欢
x
真如了那句古话 手艺人啥时候都吃香。
缺乏情节的张力,电影牵动人的线索是人性的内心和现在的矛盾。我怀疑导演故作深沉。不过,配乐很好,制作认真,这让人感觉客观
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可是电影根本没有拍出来,平庸的剧情,平庸的叙述,这不是我想象中的伯纳德行动。。。
在种族屠杀面前,活着应该比什么都重要,求生的欲望与道德无关。值得赞扬的是导演所选择的中立态度和客观立场,对于主旋律电影,主观性过强是弊病,不要嘲笑观众的智商。
英语课看的,完全忘记系列~
个人原则与集体的冲突、荣誉与背叛、小天地与大世界的矛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与信念。求活无罪。影片的主题太泛,不感人,犹如那灰色调的镜头一样,冷峻到底!
用现金的感觉不错,其他情节居然忘了
很一般的纳粹犹太片。
在战争中什么样的人能活下去,选择只为自己为周围的人为自己关心的人活下去。
罪恶下的阳光
天晓得我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终于他自杀的时候我还是动容了,不过其实在他看到他妻儿的照片时候就知道这是最后结局了。好丰厚的题材哦,包容那么多。牺牲与被牺牲、自保与保人,不是黑色,而是漫边的灰色。
电影素质一般,政治因素占很大因素
以团体间日益深化的分歧,折射出弥漫死亡的集中营全景,只是影片过于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