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考量——很爱的一部电影,一定要打满分,已经很久没有给电影10分了,今天为了《透析》写一篇中长评。
一直以来我说自己很喜欢现实题材的电影,对国外的诸多电影我很难去理解,语言是第一道障碍,中英翻译使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跟读字幕,而国产电影我可以聚精会神的去了解真实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直到今天看完《透析》,真切觉得这是让我喜欢的片子。
上一个让我舒服这种情感的应该是NEW ERA的短片《带路人》。
关于题材:法律犯罪题材的电影《透析》,主要讲述了一个法官由于失去女儿而导致生活萎靡不振,在接手邱武盗窃案时,由于新旧法律不同的执行标准而做出的异样判决,这次判决是自己对于法律正义的维护,弘扬了司法公正的精神;其次也是他走出精神世界的痛苦而正视生活的一个信号,让他有信心有行动回到生活,走出阴霾。
关于视听:观影过程使我十分压抑,这是一部静默的影片,导演使用高对比度且昏暗色调来表现故事环境,大量的封闭式构图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门框,窗户等。
极少的人物对话语言,以静默化的行为动作以及老练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使我全程很紧张很忐忑,生怕像好莱坞导演的惊悚片一样突然惊吓,但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可以很强烈的调动气氛,拿捏着观众的心理,这是我认为导演功力深的最佳体现。
关于人性:很想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还是人性。
按从职业来进行划分。
律师,司法公正的见证者,法律正义的检验者。
律师业务的高度可以体现国家法制水平的高度,律师的道德亦可以表现法律的公信与正义,但律师的职业毕竟不是国有化,还是以个人职业化为主,难免在道德的天平上会用金钱还衡量,容易失衡。
律师职业可以让公民用物质财富来面对法律,解决法律纠纷。
但若律师职业水准出现偏差,那将是对法律正义天秤的冲击。
罪犯,十九世纪末正是我国新旧法律的更替期,也是国家对于治安管理,刑事案件的严打时期,社会需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消灭恶霸的嚣张气焰,法律做到了,罪犯则是应有受到严格的惩罚,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恐惧”,面对法官法律的恐惧,面对正义的恐惧。
而从他想通过捐献的方式戴罪立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生存的渴望,说到底还是对非正义的一种屈服。
法官,正义使者,社会正义的体现。
从倪大红饰演的角色来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此呈现在眼前,他是一个法官,亦是一个父亲,是一个家庭成员。
他可以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获得公信力与社会地位,但作为行为个体都具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与家长里短,作为一名高级法官,他能用一纸判决来决定其他人的命运,作为个体,他的命运以及家庭成员的命运也能够一时间被他人左右,不可琢磨。
生活充满不断地变化,任何职业的个体都需要去适应,影片中的法官形象代表着“正义感的回归”。
企业家,影片中企业家(病人)的双重身份——无力感。
在生命前的无助感,再得知由于改判后肾源的消失而使得他愤怒暴躁,剧情的发展起初想通过救邱武来获得肾源,但发展成为通过杀邱武来获得肾源,一种无缝衔接的转变使得人性的转变发生一种扭曲,到底是想通过救人命来换人命,还是以一命来救一命。
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现实题材的静默影片带给我一种无形的冲击,对于生命的终结还是延续,从不同人的视角观察,会有不同意义。
对于法官只是“死刑”的两个文字,对于父母是“亲情的丧失”,对于罪犯个人则是“冰火交融”。
文明需要进步,法律需要人性。
本片其实还是很尖锐的,把刑法的变化对生命的影响客观表达,当然中国器官捐赠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至于演员倪大红,老戏骨,戏骨中的骨灰,太厉害了,把执法者的矛盾和受害者的彷徨体制内的愤懑演绎的非常到位。
真是每个场景都是经典。
文明需要进步,法律需要人性。
本片其实还是很尖锐的,把刑法的变化对生命的影响客观表达,当然中国器官捐赠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至于演员倪大红,老戏骨,戏骨中的骨灰,太厉害了,把执法者的矛盾和受害者的彷徨体制内的愤懑演绎的非常到位。
真是每个场景都是经典。
我比较喜欢看电影,只有有时间都会去看,电影和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的影片给人身历其境的感觉,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侧面。
同时又能放松心情。
本片不是很活跃,相对沉闷。
影片整体节奏较慢且通篇没有背景音乐,表现出严肃的氛围。
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侧面进行的深入的刻画。
最大的感受是观影中心态很平静,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冷静的想一些问题。
本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主线围绕(金钱,生命,法律),刻画了主人公一个“普通”的法官,现实中的许多无奈,女儿出事的无奈,因为自己的狗和执法人员动口角的无奈,等等。
整个电影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应该和没有音乐有关。
表现了很现实的问题。
结局还算完美,但是有些强加上去的意味!
观后可以让观众有一些回味与思考!
1997年10月1日,我国《刑法》全面修改。
修改之前,老刑法规定:普通盗窃(非文物、非金融机构)3万元以上,死刑;修改之后,盗取公私财产3万-10万,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罚金。
修改之前,社会生产力低下,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盗窃,是窃国者诸侯的无恶不赦之罪;修改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的日子富裕起来,3万元的小偷小摸,罪不至死。
一行字的增补查漏,手起刀落成了关押察看,千万条命运就此千差万别。
011997年9月,河北涿州市人民政府。
被告人邱武,因盗窃两辆机动车,价值6万元以上,被判处死刑。
面对判罚,邱武没跟哭晕在旁听席的家人在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冷静地说要上诉。
彼时,一个犯人被判死刑后,回到牢房前,会戴上特制的刑具,算是以伏法的名义对其精神最后的摧残。
邱武戴着死沉的脚镣回到牢房后,同寝的狱友并没有表示出额外的关怀,谩骂殴打抢食物照旧;也许是扛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也许是对欺凌压抑已久的反抗,邱武用头接连狠砸牢房铁门直至血流满面,大嚎一声:「我是死刑犯,谁动手,我就和谁拼命」
过了生死煎熬的几天,来到了9月28日。
不幸的是,邱武的上诉被驳回,法官面无表情的宣布:维持死刑原判;幸运的是,行刑时间因国庆假期被延迟了几天,邱武还有几天活头。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万念俱灰的邱武被千军万马押到刑场,路边是看热闹和捡弹壳的路人。
瑟瑟秋风中,深坑黄土上。
架着邱武双臂的公职人员松开了手,行刑人一声“准备”,邱武闭上了眼。
随即,远处三声“停”传来...
审判邱武的法官和法院院长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还没等邱武反应过来,院长下令,停止行刑,将邱武押回牢房。
在鬼门关走了一趟的邱武,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02天威集团是涿州市的纳税大户,集团老总李威年轻有为腰缠万贯,却偏偏患上了肾衰竭。
李威不仅膝下无后床第无能,透析几次后,连这条命都快保不住了。
与情人倩倩、律师老高商量,最终决定换肾。
97年医疗信息并不发达,再之李威的身体又比较清奇,肾源一时难以寻到。
这天,律师老高收到喜讯如获至宝:一个名叫邱武的死刑犯的肾,刚好与李威相匹配,李威看到重生的火苗,砸重金让老高操办。
第一轮运作,开始了。
最初的想法,是移植活人的肾,老高和倩倩,欲意通过劝说邱武主动捐肾,从而减轻刑罚,死而复生。
此时,他们想要一个活着的邱武。
然而,这步棋刚落子,就被堵死了。
邱武盗窃案的审判长老田,是个刚正不阿一丝不苟的法官,他坚决秉承「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行事准则,按照97年10月1日之前的刑法,邱武必死,绝无从轻一说。
老高和倩倩开始了第二轮运作。
老高查阅法典,没发现禁止死亡人员器官买卖的条文,作为律师,老高明白「私权力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利诱也好,哄骗也罢。
他们找到了邱武的家人和邱武本人,以10万块人民币,购买邱武被枪决后的肾。
此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死了的邱武。
这个计划也没行得通。
在造访邱武家人之后,邱武的弟弟很快洞察到了事情的本质:这是一宗花钱买肾的生意。
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绝没到背负人伦压力的地步,果断拒绝。
又经过几轮透析的李威,重生的火苗再次熄灭。
03上面说过,法官老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为人处世,遵从程序和条例。
在法庭上,他不姑息一切犯罪;在生活中,他不为一切人情开后门。
城管大队长老张私下里找老田,恳请他重罚致自己父亲死亡的罪犯,再三请求下,老田以“法律就那么写的”为由还是拒绝了。
近来,老田家里的气氛极度冷硬。
他的女儿,刚刚死于一起车祸;更巧合的是,肇事者,恰好是一个偷车贼;检察院调查后,说这事故不是偶然,很有可能是报复行为;换句话说,是老田过去判罚的仇家干的。
妻子得知后,便迁怒于老田,正是因为老田,才间接导致了女儿的身亡。
1997年国庆节前,老田小组讨论,要不要判邱武死刑,毕竟新刑法就要实行了。
几番争执后,老田拍板:一切按照现行刑法执行。
9月28日,老田代表上级驳回了邱武的上诉,并递交了邱武的死刑提案。
当天晚上,城管大队上门。
彼时,街道正在普及文明养狗的政策,家养宠物,必须办狗证。
老田家的狗子,因为没狗证,要被抓走集中圈养。
老田再三恳请城管,哪怕亮出自己是法官的牌,对方也坚决不给台阶下。
老田,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
深夜的城管大队办公室,老田丧丧的坐着,看大队长老张进门,本以为能网开一面,却没料到老张也公事公办,不留情面。
老张撂下狠话:你女儿的死那是报复,活该!
老田抄起板凳,朝老张的脸上狠砸过去。
一夜无眠,老田眼神空洞,神情黯淡,情绪emo。
他想了很多,人情与法理,不顾一切地缠斗在一起,相互激烈碰撞,火星猛烈冲撞。
国庆后的首个工作日,在押送犯人邱武去刑场的轿车里,老田想了很多。
发令之后,枪响之前,老田叫停了行刑。
然而,叫停行刑可不是小事,老田最终以「工作失误」为由接受了处罚。
就这样,一条没证的狗,引发了连锁反应——邱武起死回生,李威肾衰竭身亡。
这是第六代导演刘杰,于2009年上映的作品《透析》。
在医学中,「透析」被用来代替因肾衰竭而丧失功能的肾,俗称“洗肾”。
影片中,法官的人生困境,囚犯的内心罪责,富豪的肉体病灶,统统需要“透析”。
看完这三个故事,大家便能理解片名的含义,正如网友“Clyde”所说——
倪大红饰演的法官老田,无疑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核心角色。
这个人物的主要矛盾点在于人情和法理。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但法律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行事行为底线,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是不可轻易撼动的。
《透析》最大的戏剧张力,来自「审判」和「执行」的时间差。
9月30日,按规定,邱武该死;10月1日,按规定,邱武可以活。
「抓狗事件」之前,老田是法律冷硬的准绳,是铁板一块,是律令的绝对捍卫者;「抓狗事件」之后,老田开始思考,法律的来源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执法人员能否在人情和法理之间找到一块合理且安全的地带?
当老田从审判他人的旁观者,转换为接受惩罚的“违法者”后,实现视角对调。
一条狗,事儿不大,但老田的家庭和睦,就掌握在城管大队长手中;一条命,按律当斩,但法律的初衷和使命,很可能因为法官的不近人情而遭到玷污。
在一个人情社会里,只认法不认人的法官老田理论上应当是司法机关的英雄和楷模,但他实际上更像一个偏执的异类,几乎与任何人没有私谊,生活惨淡。
老田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
也是在这1天的时间差里,故事中的几股势力,为了活命、为了良知、为了利益,不停运作。
看到这儿,我们不难想到因超生被罚款的张艺谋导演,当二胎政策开放的那一刻,不知张导作何感想。
财大气粗的李威,为了换肾,完全没有立场,为了实现目的,邱武的生死于他们而言并无区别;
罪犯邱武,本想通过法律手段、通过公民上诉的基本权力活下去,辗转多次,却以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被减了刑。
时代的一粒尘,个人的一座山。
1997年《刑法》的修改,代表着依法治国的与时俱进——社会生产力提升、国民经济今非昔比,我国的法制建设也有相应的变迁与进步,影片中老田的转变,看似是他档案上的一个污点,实则是我国以人为本的法制精髓。
除此之外,影片中不少闲笔,也极具讽刺性。
例如,「抓狗事件」中,作为法官的老田,与城管大队长在小黑屋冷面对峙,应声赶来的公安局长见状,没有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懒政,借口泡茶不掺和进冲突;
例如,叫停枪决后,法院院长怒批老田:为什么不早提醒?
让我丢那么大人!
寥寥数语,官本位的行事作风淋漓尽致。
倪大红在影片中的表演,算是影片较大的争议点。
有人批评这个冷硬的、耷拉着脸的老田很面瘫,没有任何张力;然而,在我看来,恰恰是这种没有表情,给了观众极大的揣测空间。
在押解邱武去刑场的警车中,老田面无表情思考着什么,眼神既涣散,又好像在凝视着什么。
这样高级的表演,无疑是具备心理惊悚属性的。
观众可以明确感受到老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正在激烈的心里搏斗,老田的任何一个念头,都左右着一条命的生死,政策滞后造成的巨大偏差,附着在这个老头身上,沉重而压抑。
最后想聊一聊影片导演刘杰。
这个低调的第六代导演,产量不大,最近的《导演请就位》有他当评委。
曾给王小帅做过摄影、给侯孝贤当过制片,相比于贾樟柯、娄烨,刘杰的声量算不上大。
大家相对熟悉的,是他在2006年拍摄的《马背上的法庭》,电影用一个流动法庭的故事,道出了法制道路在少数边陲的不完善。
以及有别于主流,对中国式教育具有深度反思性的《青春派》
他的作品,不像主流第六代的生猛和批判,作品中多了些许温和。
作为导演本人最满意的作品,《透析》拿下了当年金口奖最佳剧本,同时也入围了威尼斯地平线单元,这无疑是业界的肯定。
然而,影片虽有龙标,却并没有正式国内发行,只在上影节、艺术院线做过单场放映。
用刘杰的话说,没有人愿意花钱宣传、发行这样一部电影。
本打算做“公检法三部曲”的开端,刘杰最终放弃了,因为“审查太累了,我不想再惹他们”。
由此可见,《透析》的审查过程极为艰难,这样一部直指上峰机构的影片,能见到已实属不易。
正如第六代所有导演一样,近些年, 刘杰两部商业片尝试不算成功,《德兰》《捉迷藏》《宝贝儿》口碑票房都不尽如人意,时至今日,都没有新作品的消息;回看今天的主旋律红色宇宙,类似《透析》《马背上的法庭》这样既接地气又有深刻反思的精品影片,也越来越少了。
一代导演的逐渐失语,代表着一类电影题材边缘化,想必今后如《透析》这样既有社会观察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了,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对人物的刻画很克制,对一件事,不参与过程的时候可能很坦然,带着目的去参与过程的时候,良心会挣扎。
死刑犯被判死刑,这是法院的裁决。
梅婷饰演的女秘书很想救老板,但当她拿着代理律师函和器官捐赠书一起去找犯人的时候,却觉得自己不人道。
为了要一个人的肾而盼着他去死。
如果倪大红饰演的审判长同意换肾,死刑犯减刑,商人得救,看似也能两全其美。
他在后来选择了救犯人,也为自己挽救一条生命而喜悦,他似乎有了改变。
电影展示的是一段剪影,故事的前后给人物性格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
国家的法规、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选择,都在相互影响,有的人叫做命运,只能说都是机缘,和你自己、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时代相关,都含着因果。
影片英文名judge,我们通过法律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法律在不断被修改,那么在修改前被处以严苛惩罚的人呢。
影片里有警察在执行死刑前说,“这哥们儿真倒霉,可能是最后一个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人。
”那么之前被执行的人呢,不倒霉吗。
死刑犯在枪决前都要吃顿好的,片里的犯人不吃也不喝,他说“有什么用呢(反正都要死了)”。
没错,行刑前吃顿好的,似乎是出于参与此过程的人们的一种补偿心理。
现代文明都是系统性操作,这系统在时代里颠簸,在人性里动荡。
它所能保证的可能是让大多数人不想的太多,让大多数人可以按部就班的活着。
电影的主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97年10月1日刑法修订正式实施前后,在此前因盗窃两辆车依照旧刑法判处死刑的主人公在新修订开始实施的清晨接到了判决书,而依据新的修订他罪不致死,所以刑场上,行刑的枪已经抵住他的头之后,执行却被叫停了。
叫停的主检查官是个一丝不苟遵循法律的男人,他的一丝不苟在别人眼里算做不近人情,所以女儿的死被别人说做报应,而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遭遇别人报复性的对待,在来自权、钱、亲情等各个方向的重压下,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挽救一条生命。
这样的两个男人,加上因不理解丈夫而变得寡言的妻子,穷苦的犯人的亲属,想要犯人肾脏做手术的医生律师民企老板,各种犯人和执法人员,共同构成了纠缠的中国式人际关系。
当影片慢慢把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铺陈开来的时候,作为不得不在这个网络中挣扎的观众都会有思有想吧。
片中的笑点是ZF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抓狗的城管大人什么模样自不必多说了,警察在面对法院人员和城管人员冲突时避开锋芒跑去泡茶,法院领导在面对一条生命的时候冲口说出的是自己的面子问题。。。
这一切,好象过了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改变。。。
比较惊讶的是这片子竟然已经通过了审查拿到了放映权。。。
尽管有十几段更加直白的戏被删掉了,但还是多少算做前进了,革命的道路上些许牺牲在所难免,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真实。
PS.推个看片时想到的记录片《最后的晚餐》,说的是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值得一看。
看完这个电影,莫名的心里难受,邱武演的非常好,导演没用用过于花哨的镜头和剪辑,而是平平静静的让观众去感受演员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力。
从这部电影里,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所带给人的恐惧和深不见底的低落,邱武面对死亡的时候并没有过于冲动的行为和举动。
在法庭上当法官判处死刑的那一刹那间,邱武并没有呐喊,而只是颤抖着说上诉,第二幕邱武静静地坐在监狱的房间里,周围的狱友在憨憨大睡,把邱武内心的害怕立马给凸显了出来。
第三幕,邱武与狱友起冲突,被叫到审讯室询问,原来是邱武伟了争取减刑而举报狱友。
再次呈现出人在死亡那个面前的恐惧。
而导演并不仅仅只限于此,当梅总和律师来到邱武家,表面上是给邱武辩护,实际上是来要邱武的肾,邱武母亲说的“我们没有钱,请不起律师,谢谢你们” 瞬间将底层人民在死亡面前的的无奈和无力给表露出来,让这也一直在底层的我感到后背发凉。
最让我感到沮丧的是 就是律师和梅总来监狱见邱武时说希望他捐出肾脏,这样可以给家里留一笔钱,邱武问:我妈同意了吗。
律师:你妈已经在委托书上签字了。
这可能是压倒邱武的最后一根稻草。
什么能有连自己母亲都放弃自己更让人沮丧的呢。
后面的邱武在等待给死刑犯做饭厨房的响声,摆在自己面前的饺子而不动声色,在老田宣布最终结果的时候声音的颤抖,以及邱武的我妈真的能拿到钱吗。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人之将死时的状态和心理活动 。
好片子。
一开头的时候,有一位女检察官就把当下刑法的不合理性说了,而且新刑法对判处死刑已经有了新的解释,邱武的案子是可以不判处死刑的,但老田表态要判死刑,我想他既是执行现行法律,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女儿是被人撞死的,而车辆就是被盗的车,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老田的一种泄愤。
而老田的转折我没有看地特别明确,但城管头让城管来抓狗,他在爱人的面前拼命抵抗后,爱人对他的恨意(也许她也认为是老田不近人情的执法得罪了人,导致自己的女儿被害)得到了某种消解,他也有了接着好好活下去的希望,而自己心理的好转,也让他并不那么想要判死邱武了。
而这个时候邱武已经被自己判了死刑,而且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邱武死,用他的肾来救市里的明星企业家,这时候他内心的恨不再强烈,加上他骨子里的想抵抗外力,不希望与他人同流,而且新刑法已经明确了十月一日的执行,于是他用他官场的手法拖延了院长签字,又在刑场给执法的人下套,用官场里不能犯错的终极指南把邱武给救了回来。
不得不夸那是个作家的时代,人还可以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也还是个电影和社会理想还剩一丝缝隙的时代。
刘杰这部获奖社会题材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的。
果真是部好片子虽然全篇没有配乐,只有近乎沉闷的镜头,却呈现了一个情与法这样最为现实却也最为残酷的话题全片因为没有配乐的原因,给人感觉特别压抑,但却把社会现实凸显特别明朗及时是现在,也依然如此但的确是部值得去看的老片子 一定要去看看,另外两部社会题材电影也要去刷刷
去年湖南卫视曾经放了连续剧《底线》,被群嘲为没有底线偏说自己有底线!
这片子下载放硬盘有几天了,一直没看,上次拖了看了一下,刑场叫停的场景。
这刑场是很真实的,虽然我没有现场看过,但我看过集中执行死刑的视频,应该是在片中的1997年之后。
1980年代,严打的时候,确实有盗窃1万多元被判处死刑的。
我对这个涉案金额印象非常深刻,应该是小学的时候,看到一连串七八张大布告,其他可能都是杀人,唯有一张是盗窃,当时的金额我如果到现在没记错,就是1万多元。
不过那时候1万多元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可能在百元以下,现在工资万元以上也不稀奇。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跟现在的法院肯定区别很大了。
我因为最近几年接触了几个民事法官,也去过法院好几次,我相信现在到法院找法官随便聊的情形应该很少了,法官也要避嫌。
片中民营企业家97年的装修真让人惊叹,25年之后的我们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呢。
那时候法官制服还是挺土气的,死刑复核也没有全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
当然观影中我又提了一次赖小民从一审到最高法复核再执行,总计20多天,这个记录估计空前绝后!
不管如何,我觉得法官判决每一个案子,都应该尊重事实,更要严格按照法律来。
刑法如果出修正案,肯定提前很久就发布了到期执行,不应该如片中法官、副院长、院长都不知道。
我也希望,每一个枉法裁判的法官,都应该被追究。
刘杰直指社会弊端,这个社会“肾”坏了,需要靠“透析”来维持。这个“透析”就是老田这样的“一根筋”,但是治标不治本,不换“肾脏”迟早要完。权贵操纵着法律的灰色空间,为了一个肾脏甚至不惜草菅人命,这里虽然给了压抑的年代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真的会想到那些更暗无天日的时刻,比如zzx的肾哪去了?
GIFF5//电影的镜头就跟角色的脸一样,长,又很臭……
这微妙的扭曲.
抖音上看到片段找来的,也算小众片了。刑场喊停这种题材一贯只适合古代,摆在现代这很容易不过审。国产电影里,「承认错误」向来属于敏感与不易。97年真是一个充满魔力与变故的年份,无数电影题材都以这一年作为分水岭去呈现。再多的荒谬与不足,再多的腥风血雨,只要放在97年之前,都有了可以接纳与存在的借口,仿佛新旧世界由此分隔。不知道下一个这样的窗口将是哪一年呢?
片名取得好,一语双关,既是表面意思,片中肾病患者需要透析,更是对人性和法律的透析。全片充斥着一股窒息感。题材很大胆,现实主义杰作,虽然结尾还是美化了很多,有点泄气了,但瑕不掩瑜,如果结尾不这样,影片绝对过不了审。刘杰最好的作品,倪大红的独角戏,发挥的非常出色,值得一个影帝。8分。
肾还在,富商何必生气?
敢拍的年代
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节奏慢,大部分时间色彩偏暗。故事很简单徐徐道来,个人觉得 直到接近尾声出现了反转的时候才开始算得上这部电影出彩的点。新法颁布,在他叫停执行枪毙那一刻开始,都开始慢慢变好了,法律不断完善,生活也慢慢变好。还能生,孩子是希望,是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小火苗。
相对中性的讲了个新旧法交替间的死刑案例,至于有人看到了讽刺、有人看到了人性,我觉得都是个人解读,见仁见智。那个盗窃犯,演的挺好。
挺好的
他值这个分
挺好的,我想想再写
文艺片不是这么拍滴。。。
干瘪冷酷的风格在影片开始时便预示着结局,更糟的是,风格内部没有丝毫扰动。“呐喊”电影。
非常好的题材,好到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在哪个角度上去收尾。至少可以想到三个角度:一是走社会法制路线,大胆触碰死刑犯器官摘取这一禁忌题材,顺带讲新旧刑法内核精神之变化。二是讲道德焦虑,在剧本中构建一个官商民互相作用的三角结构,官因为个人私情与商之利益判处民之死刑,却在其中因各种巧合观念改变,救下了民但却牺牲了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牺牲生命的悲剧。三是讲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状态,被法及其背后的秩序体系所规范束缚甚至碾压。但导演最后哪个都没选,这个结尾实在是泄气得厉害,最终暴露了这部片子背后的主旋律背景。
3.5,黑暗,没有到底,被伟光正了
连人物都不关心,还怎么给社会做透析
城管不管一二,就要狗证,没证就要带走狗。老田作为法官,不知是理解还是更坚定要维护法律
原来97前偷窃是要被判死刑的啊
是人性的透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