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真的吹爆,我看了三边才看懂,然后整理截图,激动的写下这篇第1遍:这是个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第2遍:哦!
Jack是卧底!
难道Jack是外星人?
第3遍:(真相)这是外星人帮同伴实现圣诞愿望的故事下面解说原因,观剧过程中我提出以下问题Q1:Jack是叛徒吗?
这个问题是看第二遍解答的。
神秘外星人A一开始“神秘人A”挑拨离间,说了这个镇子上每个人分别想隐瞒的不堪私事(详情省略截图)。
那么他为什么知道这么多?
难道外星人一直在监视这个镇子?
镇子上都安了高科技摄像头?
(不太可能)意图又是为何?
答案其实是“Jack是同伙!
Jack告诉他的!
”看下面
这两个连着的镜头一度让我以为Jack是外星人,所以帮了外星人,但后面解释了并不只是这么简单。
终于吃到了Jack这个大吃货,就算遭了无故的牢狱之灾,也还一直想着吃馅饼。
最后终于吃到了,而且是跟外星大哥一起(和睦地)吃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Jack看到外星大哥的真身之后,并没有吃惊或者尖叫的表情,而是皱了一下眉头(实在截不动图了,截图好麻烦嘤嘤嘤)意思是他早知道大哥A是外星人了,只是没见过真身,所以没被惊吓到,而是第一次见外星人有点疑惑。
Q2:Yuka的圣诞礼物?
为什么说“(真相)这是外星人帮同伴实现圣诞愿望的故事”
圣诞礼物 外星大哥一直问Yuka要什么圣诞礼物(还挺可爱),后面把警长搞掉了,说“很快这里就归你管了”。
为什么大费周章愿Yuka的圣诞愿望?
因为她是外星人啊,是他们的伙伴啊。
为什么说她是外星人?
看下面细节
图1:Jack问Yuka,潜台词(你是外星人傻妹妹!
)图2:大哥A问Yuka,潜台词(我们是同类啊!
)图3和图4:连起来看外星人A跟Yuka说“很快你就能管理这里了”。
Jack跟外星人A说,“还是你们来管理好一些”。
所以,Yuka=那个即将管事儿的外星人Q 3: Yuka真的是外星人吗?
为什么跟Jack是兄妹?
星星动了(外星人A来了)很多人注意到了最开始这个细节,就是上方的星星有移动。
我就不画圈了,星星上头就是那个亮的哈(后面也看出这是预示了外星人A来了)可这段就这么简单吗?
不!
重点在后面!
哦不对是这段的前面!
一开始胡说什么呢?
Yuka和Jack的对话,看似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但你想想,Yuka是外星人就通了啊!
那个移动的星光(外星大哥A)是为了Yuka来的。
Yuka的名字在因纽特人语言里意味着闪亮和耀眼。
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两兄妹名字差这么多啊!
一个叫Yuka一个叫Jack。
这就相当于你家哥哥叫张三,妹妹叫新垣结衣啊。
明眼人都看出来不是亲生的啊!
而且两个人(演员)长得完全不像啊!
这里夸一下细节,Yuka和外星人A的演员,都是长相偏向日本或亚洲人。
而哥哥是欧美人长相啊!
这里大胆推测,哥哥(一家)当时也看到了天空“耀眼”的星星,所以给Yuka起了这个名字。
并收养了Yuka。
也解释通了哥哥为什么跟外星人合伙,都是为了妹妹啊。
什么?
你说我这个推测太胡扯,只是巧合?
警长在每年圣诞节的致辞看看警长在开头每年圣诞节致辞的BB注意最后一句。
跟上一张哥哥说的最后一句。
我就是看到这里觉得奇怪,百度了一下发现。
说的就是一个群体啊,这里推测出哥哥是因纽特人的后代,所以推测是在之前就收养了yuka。
两个人说这个群体的时候,台词故意用了两个词汇,因为哥哥是本族人所以用了“Inuit”;警长是外族,看不起因纽特人所以用了“Eskimos”。
黑板总结:哥哥Jack是人类,多年前收养了外星人妹妹Yuka。
后来Jack帮助外星人A,为了实现妹妹的愿望?
(这里动机有点扯哈,妹妹自己都说不知道自己想要啥)拿下了这个小镇的故事(OK我哔哔完了,看三遍才看明白太激动了很多废话,当然也不乏有其他解释,上文为路人文科生拙见)
飞机是个微缩的社会(用船来比喻社会在文艺作品中很常见,登机登船同一个词),男主代表记者怀疑他人对社会有伤害。
机长=政府首脑,空姐=行政服务,空警=国家暴力,在野飞行员=在野党,其他好理解,空姐可能不好理解。
空姐服务所有人,给有钱人的服务更好(头等舱),哪怕你是好人坐经济舱召唤服务也要不停等待。
现实中空姐遇到刚开始男主表现的(有钱)人绝对会服务的很好,不用等待,甚至期待认识一下,只要别太丑。
故事的过程,男主怀疑飞机(社会)出问题,我们撞鸟了(可忽略障碍认为灾难问题),怀疑异教徒,怀疑俄国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伤害,自诩正义,乘客(公众)拍照围观。
气氛嗨起来了(公众盲从加激动),记者掌握了推翻现政府领导密码(水门,拉链门,私照等),在野党上台,把大家带沟里了,最后,清醒过来的公众把记者扁死。
撞鸟,伪装GAME的黑手党,不听话的异教徒,确实有问题,但对社会(飞机)来说并不是攸关生死的不可解决问题,记者把小问题放大制造恐慌,公众昏迷,飞机失事才是大问题。
是的,虽然大家(公众)都没死,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这一段飞行(社会发展)不仅拖慢进度还要再来一遍。
合理性不足的是结尾,而为了表达概念而妥协。
首先,全员活下来太玄幻,历史上不是不存在,可摔成那样还全员存活太玄幻了。
而隐喻公众则正好,因为公众的整体总是能在国家(经济)灾难中活下来的。
其次,没几个人知道男主有开门密码,且知道密码也不合理,和飞行员的关系也没亲密到众人皆知,其实有点映射野心家和记者的关系。
秘密的,有意无意的替他们办事。
这种情况下,一个上机后就神神叨叨不停找毛病认为飞机会出事的乘客,结果飞机真的出事了,肯定有人认为主角有先见之明,甚至能预知。
落岛上自救后全员存活甚至少数人会崇拜男主,这是多么大的奇迹,焉能得知不是男主的存在救了大家,发生众人一起攻击男主的可能太小,只要有人不同意,就不可能实行。
只有现实世界中,造成灾难的记者才会社会性死亡。
——————是否过度解读——————智慧不用来思考,真是各种意义的浪费。
动物的本能随时影响个体意志与选择,而只有思考才能真切感受自我的存在。
一部连续故事内容的职业剧,情景喜剧,做出类似解读确实有过度的可能,然而此类作品不同,创作的标准本来就是概念先行,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商业化,而是做出有一定思辩余地的作品本是此类作品(包括黑镜等)商业化的一部分,迎合受众的方式,细分市场的自然结果。
“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明确告诉读者我想表达的意思,而是赋予作品意义无限多样伸展的可能性,使作品不再只是作者的创造,更是读者的创造。
”(《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观众愿意深度解读,不同侧重的解读,绝对是创作者乐于见到的情况,是投资方更乐于见到的情况。
如此,为了做出充分解读的余韵,给观众思考回味的余地,部分情节故事内容让位于概念绝不罕见,单纯看剧情本身,合理性流畅性往往有问题,但结合隐喻与映射,就会自然流畅起来。
这也是很多观众不喜欢此类剧集的原因。
当然,比起书籍这类作品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足,但视频媒介有天然广泛的受众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有意义的。
观众对此做出解读,让更多人看到并思考,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智慧的魅力影响人生的角度,同样有意义。
而一句话结论式否定,却没有具体说明分析,例如“典型过度解读”,除了显示自我优越感,对他人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进行更学术化的讨论,文艺作品的所谓“过分解读”其实是没有明确概念的,因为“度”难以划分标准,无法确定界限。
当一部作品由创作者创作出来并发表后,作品相关权益各归所有,但作品的意义,作品的解读是不受原创作者限制的,作品的意义更是属于大众的。
在满足两个前提下,任何人做出的任何解读,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只有更符合多数人的理念与更符合少数人的理念。
而这两个前提是,第一,所做解读不能在法律意义上对原作者产生影响,典型如因言获罪(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第二,所做解读不能对原作者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质疑作者的人品与道德,并影响到作者身边的人,进而影响生活。
当然,这两点其实相当有争议,不同国家地区所面临状况是不同的,时代不同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洛丽塔》的作者如果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今天这个时代写出《洛丽塔》并且是他的第一步作品,很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质疑。
而公众的这种质疑,也不能简单判断是错的,因为第二点更具复杂性,且存在公众人物权利隐私部分的冲突,界定更加复杂。
有时候潜在间接影响到作为公众人物的原作者,都不能算不道德。
在此前提下,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同的解读的方向、程度、深度,都是符合理性的。
理论上是不存在过度的,更别提过分了。
另外,解读还涉及是否有权力,你行你上等等问题,那就是维护原作者的角度了,这方面可以参考另一个帖子的回复部分。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67509/discussion/615995473/当然,这只是理论,平常(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是靠直觉生活,在直觉的前提下,觉得你过度了就是过度了。
但如上所述,一句话结论只对自己有意义。
——————关于作品定义——————回复中有人提到“ 魔幻现实主义,非要从故事中寻求现实逻辑这不可笑吗?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基本概念混淆。
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用来抨击现实、社会现象、揭露社会弊端是其典型的表现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将幻想用故事、画面表现出来的同时不失去其真实性, 而不管怎么幻想,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揭露或抨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
如上所述,喜剧类剧情类职场类的剧集,往往不需要映射或隐喻现实,因为表现的就是其想表达的部分。
反而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无论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影视作品,其目的都是为了映射现实,只是表现手法为魔幻。
所以正文联系现实世界,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其实是典型的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解读。
这是解读方式,这种解读的倾向,正式此类作品所需求的。
有趣的是,《阴阳魔界》是否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其实是有争议的,所以不能直接结论性的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然后说上文所述解读就是最正确的方向。
当然,部分集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没问题,但其中一些下现实主义倾向不强,另一些魔幻色彩不够。
现在才两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浪漫主义作品(《爱、死亡、机器人》部分集)。
现实主义倾向不必说都知道,魔幻色彩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主要是指用高度夸张,暗示,象征,梦幻,寓言等表现方法得到魔幻的艺术效果。
所以对故事,故事内核极其延伸扩展进行解读是不足够的,至少不是唯一的方式。
仅仅对故事解读是没问题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艺批评(评论)方式,但是进行象征意义的解读,肯定算不上过度解读。
这也是常见的方式的一种。
尤其是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当然不全是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一类作品经常表达象征与隐喻(包括科幻现实主义,不过科幻现实主义重点是科幻)。
只看故事内容往往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因为想表达的一开始就不单单是故事本身的概念。
或者故事本身过于简单。
还有,上述解读不能简单理解成“深度”解读,而是侧重方向不同的解读,从象征隐喻方面对故事内容进行解读。
所谓“深度”太敏感,必须澄清,真的一点也不深度,侧重点不同罢了。
就像经常说的,“利他主义者只是爽点不同。
”当然,上述解读不喜欢也可以当作胡乱联系,强行解释,但和过度不是一个概念。
这里面的区分就不说了。
另外,还有回复提出“脑补太多分析能力不足”的概念,单纯提脑补太多是不太好确定意思的,但结合分析能力不足,既没有缘由的脑补,这,其实是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并不是一件坏事:)关于超现实主义,《阴阳魔界》这部剧集与其联系可能比其他种种更紧密。
初次接触超现实主义的人只看定义容易搞不明白,太理论给理解制造障碍,比起魔幻现实主义更难理解,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有目的的,而超现实主义没有。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
某人胡乱涂鸦就能绘画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当某一天别人问他你到底怎么下笔的时候,他再也不会画了。
可以说,最早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来源于招魂。
(精神自动,词义引申)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待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感觉就出来了吧。
从这个角度看待《阴阳魔界》,同样更有感觉。
同样的,那些电影中各种作死的招魂方式,也可以看作超现实主义创作太过投入将自己吓死的例子:)当然,什么也不懂(未经训练)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可能是相当小的,几乎没有。
因为没有训练,无法将潜意识正确(不是准确)表达。
——————关于飞行过程——————飞行员的最后告别,”Good night,New York“,这句话与当年马航MH370的最后一句“Good night,MSA 370”是不是有点像?
是映射吗?
夜航(红眼)航班与地面各部门的常用告别语就是“Good night”,”晚安“后报上航班代码(呼号)。
航空公司代码+数字,既“Good night,MSA 370”一次航班面对放行、地面、塔台、进近、区调(多个)告别往往要用很多次,也包括打招呼的”MSA 370,Good morning“,飞到目的地还要反过来再来一遍。
具体解释一下,关舱门联系放行,放行给指令,告别,联系地面,推出停机位,地面引导滑行道,告别,联系塔台,塔台指挥起飞,告别,联系进近,进近指挥上升高度、离场,告别,给区调,告别,下一个区调。
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每次面对的部门不同,人不同,每次都要打招呼告别。
基本都要说一句,”Good night,MSA 370“,并没有特别意义。
而本片飞行员左后说的是“good night,New York"是代表自己,也可能代表机上乘客与纽约告别(临终告别),不是对放行、地面、塔台、进近、区调任何一方,意义是不一样的,是一次性的,有与世界诀别的味道。
按飞机当时情况看,正常与区调告别方式应该是”good night,NGS 1015“,其中NGS是不存在的北方金星航空。
而马航“Good night,MSA 370”完整的意思应该是“晚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370”,不是对马来西亚告别的“晚安,马来西亚”如同国内航班常用的”晚安,东航XXXX“
我给分真的很松...我觉得有新颖的让我能记住的地方就够了。
刚看完第一集,“说出名字就消失”的梗,但加入的新颖元素是消失的这些事物对生活有不同层级的影响,寸步不离一起生活的宠物和家人,失去就是失去了,不存在在记忆中,悲伤过一阵子也就没有其它;生活的闯入者mentor,是怀疑女友出轨的威胁性因素,也是主角所讨厌的外来者,但是让他消失之后,主角的生活翻天覆地变化,这个点让我想到,应该要尊重生活中萍水相逢的那些人...那些上司、客户、看似无用的交际,其实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不那么美好,但是甚或是生活这个主要框架的一部分。
另一个新颖的点是,这个梗有一个回头自省的动作,男主发现自己这个能力之后,试图规避它,每一次上台他仍旧试图先说那个没人听的笑话,而不是一下子就沉醉在这个超能力之下。
再进一步,他在聚光灯和对超能力的害怕之间来回拉扯的时候,他试图寻找新的代替方法:说以前说过的成功笑话、谈起以前已经消失过的人,但是,没有人笑!
我觉得最恐怖的点在于这里......别人笑的根本不是男主的笑话技巧,而是被这个能力操控的。
现在的舆论又有多少是不经意被操控的。
男主的这个举动很细腻,我觉得编剧是用了心的,加了这么一个情节之后,这个超能力一下子就变得切肤可感了很多,而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引导读者去想,如果我得到这个超能力,我会怎么做,怎么避免不好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第一集,脑洞之上更优越的地方。
我旧时似未存在吗?
加重注码,青筋也现形。
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你叫我做浮夸吧,加几声嘘声也不怕。
我在场有闷场的话,表演你看吗?
够歇斯底里吗?
以眼泪淋花吧, 一心只想你惊讶。
我旧时似未存在吗?
加重注码,青筋也现形。
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小引在理解《阴阳魔界》之前先要理解“阴阳魔界(迷离时空)”这个概念。
就如剧中所阐释的一样:“你正在穿越另一个维度,一个视觉、声音、思想俱存的维度。
它游移于光与影、科学与超自然的中间地带,游荡在人类恐惧的深谷和知识的巅峰。
”
阴阳魔界和人间不会有太大不同,但它并不是人间。
科学在这里仍然有效,但是这里也存在超自然力量。
它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人类世界而临时复刻出来、并悬空在人类世界之外的人类世界,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超级实验室,在这里我们触及人类恐惧的底限,抵达人类知识的顶峰。
至于它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我们还是看故事吧。
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一、理想主义和终究拷问第一集标题《喜剧演员》。
本集主角是一个印度裔的喜剧演员萨米尔·瓦桑,他虽然希望在喜剧领域出名,但他不想哗众取宠,他想用自己的喜剧达到批判社会、警醒世人的效果。
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非一个随波逐流、没有操守的喜剧小丑。
本集开头萨米尔讲的那个有关枪支管控与第二修正案的段子,就是萨米尔表演价值观的体现。
在剧中,作为萨米尔对立面而存在的喜剧小丑就是他的同事乔·唐纳。
他是个酒鬼,曾经开车撞死了一对在站台等车的母子。
他逃过了法律的惩罚,而且毫无悔意。
在舞台上,他迎合观众的低级需求,即便这必须使自己看起来更低级。
可是萨米尔不愿像他这样,至少在他职业生涯的前五年,他都没有让自己堕落下去。
但是由于事业一直没有起色,他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
观众对他的严肃喜剧不感兴趣,他们喜欢的是乔在舞台上的“秀”,这点低级的欢乐,漫长空虚前的片刻轻松,繁芜生活中骤现的一个逗B,才是他们需要的、接受的。
这天本又是同样糟糕的一个夜晚,不同的是萨米尔遇到了一个将他改变的人。
这个人是喜剧界的前辈大咖JC·惠勒。
惠勒在风光无限时退隐一事是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萨米尔表示不解:“你那样成功(had it all),为什么要退隐呢?
”惠勒说:“(因为)我拥有了一切(had it all)。
”惠勒的答案可以看出,他做喜剧并不是因为真忱的热爱,对喜剧界的恶劣风气他应该也是厌倦的,因此当他功成名就后,就金盆洗手,乐得逍遥了。
惠勒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这个定语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不像乔那样粗放,他是经过深思熟虑,自有一套理论的。
但是本质上他和乔并没有区别。
而且从影响力来看,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力的,就是这种人。
惠勒成功地将萨米尔内心不带修饰的欲望引诱了出来。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你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吗?
你对自己的事业感到满意吗?
你不想功成名就(want it all)吗?
”惠勒去掉萨米尔内心的枝蔓,直接抵达终点: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萨米尔的理想主义没能在终极拷问前顶下来,他承认了,功成名就是他最渴望的事。
根据这个答案来看,萨米尔也并不是个极致的理想主义者。
我想萨米尔的答案对很多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的人都是一记警钟:理想主义如果是块黄金,你的黄金是否足赤?
黄金的比例是多少,杂质的比例又是多少?
你会因为杂质而放弃真金吗?
如果这样审视过自己的价值观,你还是说,没错,我觉得我依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这里,并不是鼓吹理想主义有多么好,我就不会分辨自己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我不会用这样简单明了的概念来区分事情,它很方便,但其实比较粗暴。
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审问自己的终极价值,否则我们平日的自我定位可能只是自欺。
萨米尔其实就是一个被自欺包裹的人,和惠勒的精致利己主义相比,他的理想主义就显得缺乏坚韧了。
所以,惠勒并没有改变萨米尔,他只是让萨米尔清醒地认知了自己:“你拥有一种东西,一种天然资源。
你是一个只出口一件货物的国家,你就是那件货物。
把你自己给出去(put it there),你就会得到观众的笑声。
”惠勒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和观众进行交易,你就会成功。
但是惠勒也事先做出了严正的警告:“你得确定再确定,因为你一旦给出去,观众就会接收(take it in),与之纽结(connect)。
一旦他们与之纽结,(货物)就归他们了。
一旦归属他们,你就永远失去那坨玩意儿(shit)了。
”惠勒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出口货物、那坨玩意儿就是指萨米尔的自我。
自我是可以拿来同外界一部分一部分做交易的,但是卖掉一部分,也就永远失去了这一部分。
”这是剧中的理论,可不是我的,我只是尽量替它表述清楚。
萨米尔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交易的可怕后果,他踏上了这条路。
萨米尔同惠勒碰杯的那个举动,有点和魔鬼达成契约的意思。
二、交易=失去1、代价:宠物下一场表演,萨米尔付诸了实践。
一开始他还是在严肃表达,用的还是那个第二修正案的素材。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按我的理解解释一下。
每次萨米尔都是以这个段子开场,显得他很没有水平,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为了表现他的专业能力。
这个段子代表萨米尔心中认可的喜剧形式,一种理想状态( 理想的象征 )。
然而,每当萨米尔呈现他理想的表达时,观众的反应就是冷场、意兴阑珊(与现实的对照)。
于是萨米尔就放弃了这种表达,开始按惠勒所说的,出卖自己,和观众进行交易(转变的节点)。
我觉得它起到象征,对照,强调的作用。
不出意料,萨米尔理想状态下的表达每次都没有成功,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他实践了那个交易,他给出了自己越来越多的东西。
第一次,他给出了自己的宠物狗。
他获得了许多笑声。
当他回家后,他发现自己的宠物狗凭空消失了,而且自己的妻子认为他们根本没有养过宠物。
这就是惠勒所说的交易,你将自己的一部分交出去了,你获得了名利,但是你失去的那一部分就永远失去了。
遍寻无果之后,他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时,阴阳魔界的解说人出来带节奏:“现在他需要决定:当笑声停止时,什么对他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他愿意贡献多少……给阴阳魔界。
”也就是说,接下来在理想和名利面前,他会选择哪一个?
为了名利,他还愿意牺牲多少?
一张照片闪过,照片上有个少年,那是萨米尔妻子的外甥。
2、代价:亲人这次萨米尔带着外甥来到酒吧表演,外甥也无法欣赏萨米尔的表演,对萨米尔来说更严重的是,外甥还用自己活泛的脑筋嘲笑了萨米尔的专业能力。
这是一会儿之后萨米尔奉献出外甥的引子。
这次萨米尔还是以第二修正案开头,观众全部都低头玩手机,一点都不关心这种话题。
于是他开始讲低级趣味的段子,恶搞了外甥,结果他再次获得了喝彩。
可是当他定睛一看时,外甥从座位上消失了。
他又失去了一部分属于自己的事物。
不久前明明见过他外甥的女同事对他的外甥完全失去了印象,妻子也遗忘了自己的外甥,家庭照片上的外甥消失无踪。
外甥的消失给他带来的心理负罪感就比失去一只宠物狗严重多了,他会觉得自己杀掉了一个人。
但是妻子却鼓励他继续这样做。
顺提一句,女朋友和深夜造访的男人之间关系莫名。
萨米尔进门第一个瞬间,女朋友和那个男人正在发生肢体接触,看见他之后缩了回去。
第一次回家时,女朋友醉醺醺地在睡觉,第二次回家时,女友和那个男人在喝酒。
看起来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我觉得女友本来已经想离开他了,但是他事业突然的起色让她改变了态度。
女友的鼓励,驱使他继续这样做下去。
下一次他会拿什么做交换?
3、代价:良知在第三场演出之前,预先埋伏了两个镜头,都是在表现酒吧外面那个公交站。
这个公交站被撞毁了,拉上了警戒线,市民摆放了许多祭奠的物品。
这里就是萨米尔的同事乔撞死那对母子的现场。
萨米尔的开场依旧失败,他开始努力追寻观众的兴奋点,乔给了他灵感,他将乔醉驾轧死那对母女的事情拿来做了谈资,再次取得良好效果。
这一次,看起来他只是在讽刺自己的无德同事,而且事后乔就消失掉了,巴士站台的车祸也因此没有发生,他也感到很兴奋,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然而我得说,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动机。
当萨米尔拿这起悲剧事件来取悦观众时,他已经践踏了自己的公德心。
但是这件事的结果让他找到了自己继续这么做的借口,他就此放下包袱,变得没有廉耻。
他将和自己有仇怨的人都当成谈资,他变得在舞台上得心应手。
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因为那些家伙是坏人。
他成了货真价实的明星,事业红火,无数拥趸,他的爱情也迎来转机,同女友的感情甜蜜无比。
4、代价:爱人萨米尔的这种交易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求恶劣趣味的观众,他们的嗨点(现在流行说“阀值”)会越来越高,你的段子必须不断刷新底线,他们才会继续送上掌声。
萨米尔手捧着死亡笔记,这次他动起了自己女友的心思。
女友丽娜是个律师,他的导师名叫大卫,也就是和丽娜半夜独处、共度烛光晚餐的那个男人。
当萨米尔再次站上舞台,他果然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他临时编造出来的谋杀犯故事也无法激起观众的兴趣了,现场一片死寂。
这时,他将目光投向台下的女友丽娜,他决心刷新底线,向观众交出自己更多的东西。
然后他将自己的女友和导师的事抛给了观众,屋子里再度掀起高潮的回响。
但是这次的后果是,女友的导师消失了,女友的律师事业也就因此完蛋了。
女友从一个职业白领一下子沦为快餐店的打工妹。
女友还是离开了他。
他没想到会落得这样的后果。
故事讲到这里,到了考验这个故事含金量的时刻。
它是否具有警策般的意义,就看之后的翻转和升华做得如何,看还能不能够更进一步地挖掘出人性的深刻变化。
三、告解:最后的演出萨米尔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点。
一方面,他的负罪感达到了峰值,他非常想放弃这个魔鬼协议。
另一方面,他得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天赐良机,只需要再干掉一个人(竞争者女同事),他就可以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他内心在天人交战,他如饥似渴地想要成功,但是他又无法说服自己不用对那些消失的生命负责。
还是惠勒的出现,诱导他突破了内心的那道槛。
在舞台上,他狠下心来,不断重复着竞争对手女同事的名字,让她消失了。
他赢得了那个唯一的机会。
萨米尔陷入失控的癫狂,他将一切他能想到的人都统统当做商品出口给观众,这些人毫无疑问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但是他无耻到疯狂的表现却让观众嗨到顶点。
萨米尔成为了一个恶魔。
这就结束了吗?
NO!
萨米尔的前女友出现了,她发现了萨米尔的死亡笔记,上面写满了他不满的人,这些人就是之前所有被他牺牲掉的生命。
不过因为这些人都消失了,等同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所以他的前女友并不知道真相,她以为萨米尔每天在做的事情是,报复这些让他不快的人,获取空虚的成就感。
前女友愤怒地表示,你把我也当做你获利的素材挥霍了事吧(burn me up)!
这时,已经作恶无数的萨米尔有一个很明显的选择,他可以让前女友立刻在自己面前消失,变得从来不曾存在。
观众对他也屏息凝神,对他的期待值再创新高,所有人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刺激,刺激得不得了的故事。
萨米尔给了他们一个完美的终极故事,他没有杀他的女友。
他选择了将自己唯一剩下的东西——自己,奉献出去。
他毫不留情地剖开了自己,将自己所有的阴暗面都袒露在观众面前,他点燃了三千业火,以将自己烧成灰烬的方式将这场游戏推抵沸点。
同时,这也是他最终的告解。
他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祭品,结束了这场交易。
话筒坠落在地,在歇斯底里的欢呼声中,萨米尔消失了,他印在了墙上。
而那些曾经因他的行为而消失的生命,又重新回到了人间,因为始作俑者消失了,他的行为不再算数。
他赎回了那些生命,也赎回了自己的灵魂。
对于萨米尔来说,他等于没有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当然,他之前所取得的成就都以化作泡影。
也就是说: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就什么都不再拥有。
你叫我做浮夸吧,加几声嘘声也不怕。
我在场有闷场的话,表演你看吗?
够歇斯底里吗?
以眼泪淋花吧,一心只想你惊讶。
我旧时似未存在吗?
加重注码,青筋也现形。
话我知,现在存在吗?
但是最终,《喜剧演员》这个故事折射出的,是这个社会有多么悲哀。
——已经变得多么悲哀。
公号:段雪生。
微博:段雪生。
微信:vc1003404232往期剧评:《细说阴阳魔界》《细说真探》《细说麦瑟尔夫人》《细说天才女友》《细说威尔森夫人》《细说兔子共和国》
说起神剧,不得不提的便是《黑镜》了,从第一季的开播就被直接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神剧,脑洞出奇的大,靠着每集40分钟,一集一个故事,短小,精悍以及神转折,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该剧成为了众人膜拜的科幻神剧,一直到如今的第四季依旧如此其实这部神剧并不是开山鼻祖,而且还借鉴了真正称之为神剧的鼻祖,它便是1959年的《迷离空间》,一共出了五季由于时间过于久远,豆瓣上面标记看过的人也不足1000,但是正是这部剧才有了后来的更多的经典作品
当时的《迷离空间》制作上比较粗糙,但是内容却绝不含糊,题材囊括了科幻,惊悚,恐怖,温情.......其中的脑洞和神转折超出常人思维导演罗德.瑟琳是一个天才,他构思出来的故事99%的人抓破脑皮都想不出来而且本身故事并不是流露于表面的惊悚感,关键是看完后的细思极恐,关于当下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这部开山鼻祖成为了后世经典作品的借鉴,基本上只要看完了这部剧的人,之后的科幻剧都逃不过同样的套路《黑镜》,《九号秘事》,《世界奇妙物语》都参考了《迷离之夜》,当然不光如此,就连经典的影视作品也亦如此比如《迷离之夜》第一季中的《陌路惊魂》,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独自开着车上路,结果在半路的时候,车子出现了问题恰好又遇到了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帮助他修车,于是她又重新上路这时候发生了诡异的事情,在路上她总是会遇到同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在路边朝着她微笑,并且似乎是要坐车
而且男人想要置她于死地,只要出现,女人的车便会熄火,还在铁路的中间,眼睁睁的看着急速过来的火车为了能够将这个男人甩掉,她花了四天四夜的时间,最后崩溃的求助母亲,结果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死了
而那个为他指路的男人正是引领她走的死神看起来是不是像很多影视剧的改编,甚至有些像《恐怖游轮》,不应该这么说,而是《恐怖游轮》借鉴了这个故事内核第二季的《莫辩虚实》,造就了《死神来了》系列,甚至是《楚门的世界》,《盗梦空间》都源自于此可想而知,这到底是一部怎么样的神剧,不光是脑洞,思维也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如今这部剧又被重启《新阴阳魔界》
前有珠玉,后有《黑镜》,《九号秘事》神作,想要超越似乎是不可能的,仔细看来几乎每个故事都是重复,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科幻程度不及《黑镜》,神转折几乎没有,细思极恐要看具体情况目前已经播出了7集,基本上第一集到第三集都被讲述过了,能够带来惊喜的还没有出现很多人对于第一集《喜剧演员》表示很无解,甚至有些沉闷,其中的萨米尔从一个不想哗众取宠的,想要用自己的喜剧来达到批判社会,惊醒世人的效果结果每次场面相当尴尬,没有人愿意去听一个喜剧演员批判社会,一本正经
最后他与魔鬼做了交易,成为了随波逐流,没有操守的喜剧小丑每集的开头会出现这样的语句:你正在穿越一个视觉,声音,思想具存的维度,它游离于光与影,科学与超自然的中间地带,游离在人类恐惧的深谷和知识的巅峰
当魔鬼问出“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你满足现在的生存状态吗?
“,"你不想功成名就吗?
这些问题直击萨米尔的内心,他特别想功成名就接受交易,必然要失去某些东西,代价就是他身边的每一个实物包括人们从小狗到侄子,从同学到朋友,最后萨米尔终于明白一个人一旦失去自我,他便什么都不会拥有其实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
一个真正做艺术的人得不到尊严,而一个哗众取宠的人却能够得到尊严,这是多么的悲哀第二集《3万英尺的梦魇》属于致敬,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而第三集的科幻套路非常常见,不断的轮回,直到最后发起真正的抗议,轮回结束,种族歧视是内核
主要说一下第五集,个人认为比较有意思《神童》,拉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神童,同时也是一个”竞选经理“,成功的帮助政治家当上了总统可以现在却陷入了危机,他相信数字和数据,本以为这位总统的竞选毫无破绽,结果他帮助的竞选总统已经成为了民之所弃
拉弗也从一个神童跌入了谷底,以为数字和数据就能够保证一切的他,却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笑话竞选并不是游戏,民意也不是数据失魂落魄的拉弗在酒吧却看到了一个视频,一位只有11岁的小孩发布了一条关于竞选总统的视频,播放量达到了几千万拉弗眼睛开始放光,似乎这个小孩将是下一个神童作为竞选经理的来到了这位小孩奥利弗的家里,并且开始游说他的母亲”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经历“,"而且还能够成名,解决生活费,以及教育费用”,所有的不可能在拉弗眼里全部变成了可能
父母也决定让孩子试一下,毕竟听着也不是什么坏主意于是“11岁的奥拉弗竞选总统:成为了明天的头条拉弗希望奥利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多数人厌倦了老套的,油腻的官方语言,而小孩的天真恰好是一个突破口于是奥利弗宣布自己如果成为总统的十大条款一.就业,人人都有工作二.长周末,更长的假期三.少拍《星战》电影四.更好的空气质量五.减少战争六.狗主子有狗,猫奴有猫..........然后奥利弗的支持率直线上升,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总统,没想到一位仅仅11岁的小孩居然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总统这是玩笑还是讽刺,政治和人民到底是什么关系?
奥利弗正在不知不觉的改变,他看到的是各种虚伪,当拉弗请来了政治家为他打造演讲稿,并且需要仪式和背诵的时候奥利弗从一个小孩变成了学会伪装自己的怪兽
拉弗始终在做一件事情,让奥利弗顺利的成为总统,他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自己神童的标识,想想看,如果一个11岁的小孩能够在自己的手中共成功当上总统,自己难道不是一个神话结果奥利弗在正式演讲的时候谎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此时的奥利弗似乎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表现,哭着喊妈妈
拉弗没有想到,他也明白奥利弗只是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成为总统除非老天在开玩笑后来奥利弗最亲近的狗死了,拉弗又有了新的主意,利用怜悯来博取民意奥利弗”被迫“用狗狗死亡的事情拍摄了一段感人至极的视频
这一次终于成功的上位了,奥利弗成为了最年轻的总统,而拉弗依旧是那个风光无限的神童至始至终,拉弗一直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奥利弗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难道狗狗的死去不应该时伤心吗?
作为一个小孩,怎么可能会给别人分享自己伤心的视频,还拿来作为选举的材料果不其然,当拉弗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后,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奥利弗重演了那一幕,他说”那可是我最喜欢的狗啊!
“,”怎么样,演的好不好“
然后一切都结束了,拉弗中了一枪倒地,最后来救助他的医生居然是孩子,他把一个单纯的孩子变成总统,又变成熊孩子,最后熊孩子利用世界来对付你
这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讽刺拉弗永远不想自己落下神坛,一旦变成了普通的那个人,便失去了目标,转而利用,伤害他人于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或许也是一种逃避,毕竟在他的人生中没有失败,缺少了如何面对一个普通人的处境。
拉弗制造的怪物不是奥利弗正是他自己!
【宅小影(微信号:zhaixy321)】杜绝抄袭 仿冒必究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新剧就是一坨屎,喜剧人跟飞机俩集还可以, 种族歧视开始都是垃圾,被害妄想症的一集,扯犊子的外星人?
莫名其妙简直,在我眼里这部比起黑镜差远了,一堆人好评,评分真是虚高,国外拍的就是一坨屎也能7星,真是服气了。
烂就是烂,美剧看的不少,有的剧烂的早有的剧烂的晚,这个字数够了吗除了喜剧人和飞机其他烂除了喜剧人和飞机其他烂除了喜剧人和飞机其他烂重要的说三次。
这集看的感想还挺多的,首先是黑人母亲对种族这个身份烙印的极力回避,这点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问题毕竟儿子上的还是黑人大学,但她拒绝带儿子回老家看舅舅以及后来提及的在这里留下的惨痛回忆,都体现了母亲的回避,而回避意味着恐惧,能够回溯时间的录像机看似给她机会避开问题,实则一次次逼迫她直面恐惧,这让我想到疯人院里女作家那个故事,因为歉疚和恐惧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不能逾越的高温圈,这个圈越缩越小直到把她逼迫到一个直面自己的极点。
所以趁恐惧还没长大的时候面对它,否则每次逃避都是在滋养它。
其次母亲真的战胜恐惧了么,十年来录像机已经变成了护身符样的存在,所以当孙女不小心砸坏了录像机母亲的心理防线瞬间就崩溃了,片尾的警车声未必意味着问题重新出现,但母亲可能余生仍要重新面对恐惧。
最后有个很玄的想法,剧中儿子曾经说他认为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自宇宙大爆炸以来所有的粒子运动都是有其规律的,所以这是否预示着即使你拥有法器可以回溯时间,即使你知道未来每件事情的发生节点,即使你不断地修正事件发生的走向,也只不过是在通向同一个目的地的路上制造了几条岔路,你的人生之路早已注定无法修正,好可怕。
Jordan Peele最近这两年有多火,只要说到电影节电影,说到最近这两年的奥斯卡,说到喜剧,说到政治正确,说到种族歧视,Jordan Peele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些标签也狠狠的卡在他的身上,从《逃离夺命镇》提名奥斯卡与金球,参与油管制作独立剧情《怪异城市》,最近正在上映的《我们》,还有预计过几天就会被各大公众账号吹爆的《新阴阳魔界》,Jordan Peele稳稳的站在了平权与环保的自由主义与绿左的阵营。
他的电影元素多为少数群体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抗长期以来整个好莱坞电影电视行业少数群体集体失声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亚裔元素和LGBTQ+元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这些群体卖好,但是在绝大部分电视导演的心目中,这个好根本就没有必要卖,这样的元素不但不会增加收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这种主流对少数群体,无论是性少数还是少数族裔又或者是边缘群体的无视,从Jordan Peele开始有所改变。
因为Jordan Peele现在就是主流。
虽然他的《逃离夺命镇》,《怪异城市》和《我们》我都不喜欢,我还是满怀期待地试图欣赏《新阴阳魔界》。
目前为止一共看了四集,也不算特别喜欢。
就是那种我喜欢您剧里的每一个元素和每一场statement,但是作为一个剧我欣赏不来的感觉。
先说最大的弱点:predictable,实在太predictable到无聊了。
第一集的巴基斯坦小哥在成功elimiate 两个人之后,我就猜到了结尾他要让自己消失;第三集飞行噩梦,从作者开始神逼叨叨CIA附体与飞机上的乘客进行interact开始我也猜到了他一定是让飞机坠毁的根源;黑人男孩上大学是前四集里我最喜欢的,但是毫无意外与惊喜。
第一集The Comedian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集,我都觉得看完第一集以后我还能继续往下追我对Jordan Peele是真的期望非常高。
Jordan Peele是standup火起来。
他和科甘-迈克尔·凯 (Keegan-Michael Key)的美国双口相声Key & Peele从2012年到2015年之间一共拍了五季,每一季的反响都不俗。
Key & Peele我被身边的很多人安利过很多次,但是我一直没看过,主要原因就是我欣赏不来Standup。
后来Jordan Peele从standup转作电影,并在2017年凭借导演处女作品《逃离夺命镇》被奥斯卡和工会奖同时提名,成为了电影电视评论炙手可热的figure。
今年的《新阴阳魔界》第一集就是讲standup的,看起来是在致敬自己的老本行吗?
并不是的,Jordan是在吐槽这个行业。
巴基斯坦小哥有着成为脱口秀喜剧演员的梦想,用小哥自己的话说:想给世界带来不同,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通常会说自己“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or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人职业上有两种选择 -- 要么去当了政客,要么去做了喜剧演员。
当了政客的人往往发现他们不但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反而在帮忙毁了这个世界;而当了喜剧演员的人则发现他们根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没人想听他们talk big,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脱口秀只是stupid funny jokes。
我想这也是Jordan本人为什么放弃了脱口秀的舞台的原因之一。
巴基斯坦小哥起初上台必谈枪支管理,台下听众昏昏入睡;但只要谈起其实也同等无聊并且愚蠢的personal life,台下的观众就开始无差别大笑,并且获得了推特粉丝最高的喜剧演员之称。
根本不好笑的段子搭配台下的全民爆笑,只能被解读成对听众的嘲讽。
而且这些并不好笑的段子是刻意为之的,Jordan作为顶级的脱口秀演员与制作,写几个真的搞笑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段子放在剧里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吗?
没有这么做,就是要讽刺挖苦这些听脱口秀只是听蠢笑话的美国大众。
我在私下里曾经跟很多人争论过“喜剧”的问题。
我不喜欢看脱口秀也不爱看喜剧,因为主流喜剧对我来说都不好笑。
我的法国朋友和美国朋友都分别argue过我喜剧或者脱口秀的目的就是让人笑,是jokes,不应该考虑政治正确的问题,如果作弄一个女性或者一个黑人好笑那就是好的喜剧,因为喜剧的目的就是让人发笑,尽管这个玩笑本身可能是非常愚蠢愚昧的,但是玩笑就是玩笑不应该get offended。
而我正因为从来不喜欢愚蠢的玩笑,并且经常性的被愚蠢玩笑冒犯,所以选择不去看。
对于台上的巴基斯坦小哥来说,他也不喜欢去开这些蠢到家了的玩笑。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让观众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话题。
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talk,因为不够愚蠢,所以不够好笑。
这难道不是Jordan本人曾在台上面对的困境,和他停止继续表演的原因?
第二集Nightmare at 30,000 Feet主角Justin Sanderson是个白人,是前四集里主角唯一是白人的一集。
这集其实故事讲的很好,连贯,丰满,紧凑,耐人寻味都有了。
缺点就是没有任何反转。
主角是一个typical不能typical的美国白人荧幕形象:拥有大学文凭以上,接受过正规教育,体面的工作,有一定知识储备。
而他充满求知与探索,以拯救世界为己任。
最后一飞机的人,唯独他没有获救。
第三集Replay我最喜欢的一集。
这一集的主题绝对不是美国的枪支管制,也不是警民冲突,更不是命运不可以被改变。
对Jordan最近这几年的动作稍微有点关注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一集联想到他的好基友著名的美国黑人脱口秀演员D. L. Hughley在2018年出版的畅销书How Not to Get Shot and 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 (《如何不被枪杀,还有其他来自白人的建议》)这本书援引了大量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发生的警察针对黑人的射杀事件,以及摘录了大量媒体报道。
在这些媒体报道中,完全没有任何罪行也未持有枪支的黑人被警察射杀的原因包括了:当要求拿驾照的时候,“拿驾照行动太快速“,”拿驾照行动太迟缓“,”拿了一个手机让警察以为是枪“,”去拿驾照让警察以为是拿枪”,“太高让人觉得很危险”,等等等等非常相互矛盾甚至不想干的理由。
而每篇报道之后,白人记者(是的,你可以把这个白人记者想象成第二集里那个)都会给出其他黑人相应的建议(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被警察pullover的时候:不要移动太快,不要移动太慢,不要去拿手机,不要长得太高或者太魁梧让人觉得有危险和攻击性。
D.L. Hughley在书中说:我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建议同时全部付诸实践。
嗯,你说那警察让我去拿驾照我不拿可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听从警察的指挥拒绝去拿驾照当然也是蓄意隐瞒,或者心里有鬼,看你长得这么高大魁梧一看就不是好人,还是先把你打死吧。
今年2月20日,加州的一名年仅20岁的黑人说唱歌手在自己的车上被六名警察近距离连续枪击25次。
法医在报告中说子弹卡在这名说唱歌手的面部,喉咙,肩膀,胸腔和手臂,他耳朵的一部分被打打掉了。
美国警方给出的说法是:这名歌手当时正趴在方向盘上睡觉,出警警察请求了额外支援。
支援警力到达现场之后他们试图叫醒这位歌手,歌手突然醒来,并且突然移动。
D.L. Hughley在总结了大量的报道和来自白人的建议以后,用半哭诉半幽默的口吻写到:在美国生存,黑人不被射杀的101指南就是别当一个黑人。
之前写的How Not to Get Shot and 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 (《如何不被枪杀,还有其他来自白人的建议》)的书评传送门: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91254/第四集几乎是对这本书的完美影视化,还有什么样的拍摄手法能把D.L. Hughley诙谐又搞笑的语言以及黑人遇上白人警察无法避免的悲剧完美的表达出来呢?
如果把第四集里的黑人家庭换成亚裔,换成拉丁裔,换成犹太裔,换成印第安人,换成印度人,都无法表达出同样的立意。
因为这集讲的不是不可扭转的宿命,也不是借由少数族裔做一个立意,讲的就是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无法逃脱的来自白人警察的杀意。
第四集:A Traveler这一集的反讽与政治意味更足了。
很多symbolic的东西甚至不需要去解读了,因为实在太显而易见。
无论是白人权力还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亚裔,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现实。
我以前就听过说美国49个州的段子,讽刺加州闹独立(旅行者在说自己在加州改名字的时候提到make this the great 49th state of Alaska)整个第四集段子和梗额外多,而从一张面瘫脸的Steven Yeun嘴里说出来,这些梗……格外的不好笑。
旅行者说要给Yuka一份礼物。
Yuka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为什么,这与原住民的萨满文化信仰有关,我们是无法控制我们无意识的欲望的,而梦想成真也未必是什么好的东西。
所以明知可能打开盒子就可以实现梦想,但是Yuka还是心怀警惕——这是一个双重潘多拉魔盒的隐喻,相对的是第一集里的印度小哥,为了实现梦想不惜一切。
Yuka来到cell问她的哥哥杰克:“你觉得如果圣诞节我可以得到我最想的礼物,可能会是什么?
“杰克说:我们不相信圣诞,🎄是狗屎。
Yuka说what if 呢?
只是如果呢?
对话进行到这里,隐约透露的就是人对自己欲望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个醉酒肥胖社会底层的生活旁观者反倒可能更冷静。
“那可能就是融入他们叭“(be one of them)美国白人征服印第安征服因纽特,美国白人为了美国梦洋洋自得,美国人说我们是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移民大熔炉,但是当我们说起美国,我们指的是白色的美国,我们用的中文动词是“融入”。
每次有人问我,“新移民应该如何融入当地社会?
”我都在心里翻一个深深的白眼,恨不得回复一句:“我融你🐎勒个🐔“这所谓的融入,不是融入那个我们以为的美丽的有努力就会成功的美国梦,而是融入白色中产生活方式中去。
因为我们从最一开始就默认了that's better。
Yuka说:我知道我是谁(指血统,民族,文化),我为我是谁而骄傲。
杰克argues back - but in their way。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但是在美国,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移民无论亚非拉欧都拼了命地向美国主流融合与学习,而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除了鲜有不丧失原生文化认同的。
不论是第一集还是第二集,说讲述的问题都只是最基础的人性之一,和职业并无任何关联。
难道轻而易举的成功伴随的不总是对虚荣与物质的不舍追求么?
在自己看来有些太过分的为了这般而这般的感觉了。
而第二集则更是莫名,调查记者不调查本身,他是心理医生么,他调查自己???
如果他可以调查自己,那他的职业应该是心理医生,而不是调查记者。
这种基点的立意,感觉太强迫了,为了表达一个观念而尬着来。
一整集只有一个主角,并且所有的立意都建立在他之上,完全经不起一点推敲的基点立意真的让人感觉莫名尴尬。
看整体是想要表达一个大的观念,可因为是玄幻剧所以可以去强迫人性彻底完美,去吹毛求疵人性上的缺陷是真的莫名了。
相比之下黑镜对人性的刻画比这个入木三分的多,黑镜让人感觉是包裹着科幻的人性剧,而这个感觉就纯粹的是披着人性外壳的玄幻剧。
在立意上不可同日而语黑镜不论是从科幻角度的吸引还是人性角度的刻画都十分的完美。
而这部剧给人的感觉就真的靠的是脑洞,真心觉得还不如不去刻画这个人性,让人无比尴尬,太过浅薄。
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第一集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终于得到了关注,然后全世界的人告诉他你不应该得到关注,他选择继续得到关注最后的结果是被阴阳魔界给审判了?
这难道不是阴阳魔界给他自己下的钩么。
第二集的感觉就是一个人被人博取了信任,然后出现了一个预知未来的播客,搅得他心神不宁,整集就仿佛播客在诱导一个人走向疯癫。
最后让人感觉就是一个有职业素养愿意去调查未知真相的人被利用,还被所有人弄死了???
就两集给人的感觉就是,玄幻部分就纯粹是吸引普通人去作死,弄死普通人,还搞的像是这个人有非常大的道德问题一样。
问题喜剧演员不应该想办法逗观众开心么?
调查记者不就应该去调查事实么?
要突出道德问题所以干的事情就是去诱导人按照自己的职业素养来,最后再来个反转强行用结尾表达主角这样有问题??
真的令人觉得失望了至少电影版本身批判的是行为的错误,是人本身犯错再被审判。
这两集全是诱导犯错,然后就不得超生了。
网上看过电影版,哪个部分都比这两集强多了,立意也明显的多。
希望会慢慢好,而不是更糟糕。
中中肯肯。
第一集还有点意思,在侄子消失之后恍然大悟,在台上被拿来说笑的人,会马上消失。
到剧尾,一口气爆出一大堆人的名字,直到女盆友出来打断,本以为他准备报女朋友名字了,最终他选择拿自己来说笑。
所以,他消失了,其他人却都回来了,他,从未存在过。
第二集就有点掉水准了,为了预报未来而强行存在的播客。
神经质一般的记者,最后当然是不负众望实现了预言啦。
不写了。
因为越拍越差,最后一集都变成自我吐槽的剧了。
改成一星吧。
end
有寓意?但是剧情糟糕的一塌糊涂啊
也许现阶段的人大部分再不愿意接受这种教导式的剧情设计。不可避免的和黑镜、9号秘事比,预留的可供观众品、判的部分太过单面性了。
fascinating
pc of shxt.
不知道美国人民的心里作何感想
弃。。看了1,2,4, 完全失败的重启
两集下来,没啥动力看下去,第一集讲创作者将亲朋乃至自身当成素材不断榨取,第二集说一个乘客试图在万尺高空上干预未来避免厄运,点子都算有点意思,就是展开的过程冗长无趣,像奇妙物语那样把几个故事压缩成一集恐怕观感会好点。
为什么可以这么无聊?
世にも奇妙な物語。
好多有趣的明星哎,太赤鸡了8
四集弃,越往后面越水,费尽心机讲一堆毫无意义的无聊故事,开头旁白和结束语像极了十年前的灵异解说节目,廉价感满满,19年最烂美剧预定
瞎78编
201905,本来也只是一部PC的“世界奇妙物语”罢了,这最后一集直接把水平提升了一个层级...
令人作呕的浪费时间的粪作 一星给第一集 一星给第二集
参差不齐,但对于第一次看的人来说,还是挺惊艳的。
我非常喜欢!
观后感官不适。
也就第一第二集能看 后面都是什么屎
有点故弄玄虚。
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