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用极大的耐心向我们展现了这对母女的日常生活,从事无巨细的衣食住行到各自的工作与爱情,在看似闲散的叙事节奏里,以充满生活气息的三种食物为章节,勾勒出一幅当代都市中低层女性的生活肖像。
《柔情史》试图通过一些讨巧的视听手段(声画对位、快速横摇、环境声混响)摆脱同类型题材的电视感,但为了表现这对“文青”母女的姿态,在人物对话中加入了很多非日常的台词,在这种纠结和矛盾中,同时讨论着文艺创作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
看了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电影大概讲述了一对母女两人的生活故事,和一般电影作品不同的是,这位女导演在其中饰演母女二人中的女儿,或许一般人知道这个情况会觉得这是付不起演员片酬,从而粗制滥造拍摄出来的。
但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因为导演更熟悉自己的影片,演的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缘故。
电影被清晰的分成了三个部分“奶,羊蝎子,瓜”,民以食为天,以食物为切入点,更贴近生活,也更加有带入感,在饭桌上吃饭时会为了不同的理念而争论不休,会因为达成共识而和睦相处,会因为担心另一方受到委屈而心安慰,把母女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平常的闲杂琐事平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电影中的所有桥段,不管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我们有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母女两人对于这些事之间的交谈争吵,确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相似的情景,我们和父母长辈之间也大都因为年龄经历的不同,因为理念的不同,考虑的方向不同,我们争吵,我们哭闹,最后又重归于好。
所以这部电影简单但又值得令人思考,像是触动内心深处的一处阀门,轻轻一碰,记忆中的一幕幕便会涌向全身。
影片中母亲在女儿倒尿时叫她注意不要洒了,后来又打电话问女儿这个月拉屎情况,甚至具体到屎的状况,后来女儿去厕所她强行叫女儿把纸拿回来,因为不知道爷爷的尿会洒到什么地方,影片这段内容或许显得粗俗不堪,但让人感觉源于生活,我们的母亲也常常提起这些,而女儿对此的反感也让人格外熟悉,因为那和我们平常的生活并没有区别。
庄子说“道在蝼蚁,在杂草,在砖瓦,在屎尿中,道无所不在”。
而影片中母女的相处之道对此非常贴合,平平淡淡的闲杂琐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大概也只有母亲会与我们谈论这些事情。
而耐安饰演的母亲,就像是每个人母亲的缩影,会道德绑架,说着生你养你,你应该听从我的意见,然后哭哭啼啼,甚至以死相逼,而女儿也像是曾经叛逆的我们,会对觉得母亲不可理喻,对她冷嘲热讽,可终究血浓于水,本来就是相依为命的母女两人,最后都相互理解安慰重归于好。
影片中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男人不可信,恶心,却还是会在遇见宝钢时陷入爱河,在饺子馆再次遇见宝钢时下意识的撩动头发,以及后来相恋过程中的小女人模样,而后来失恋时的沮丧,就像被耐安老师演出了灵魂,之后女儿对于母亲的安慰,后来女儿失恋母亲反过来安慰女儿,其实她们一直都是以自己特定的方式爱着对方。
而影片中母女两人,对于要爷爷房产的窥探,想要女儿找个好老公的想法,显得很负能量,但母女两人都有才华想成为一个作家,而这样有思想的两个人,还是在为了生活的更好而努力,可这就是现实,平凡的,出众的人都一样在苦苦挣扎。
影片最后的片段,母女两人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车上传来售票员要求买票的声音,随后又传来母亲说没钱的声音,然后公交车在路上遇见堵车的情景,以及公交车经过堵车后继续行驶伴随着母女两人朗诵诗结束。
似乎就象征着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终究会度过,最后一定会抵达幸福的港湾,这个片段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是蓦然回首往事的柔情,是镌刻在心碑上的史书。
我觉得电影很现实,里面的对话都是生活中常有的。
因为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和电影中的母女很像,所以就觉得母爱就是一把双刃剑。
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每次和母亲吵架伤害也很深,和好后在一起也很开心。
我母亲跟我说她和我就像两只刺猬,还是保持距离最好。
我有时觉得我和我母亲就像是男女朋友,她是女方我是男方,所以母女之间的爱也是要经营的吧。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的开头描绘了清晨乡村、微雨码头两个情境,细说了那种神不守舍、惆怅恍惚、不由自主、带有轻生念头的感觉,称之为“地地道道的柔情”。
《柔情史》里的一些段落,譬如当镜头从胡同窗外盯着自导自演的女郎趴在屋里时,这种“柔情”变得清晰可观,将人物与观众纳入其中。
电影里的发疯和神经质,恰恰成了柔情情境里,对粗粝现实更不堪耐受的感知。
青年才女杨明明执导的这部电影,在柏林全景单元首次亮相,而后拿下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火鸟大奖与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在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上收获不断,最终将内地首映安排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这个关于北京核心——胡同的故事走向了世界。
相比于影片在评论体系中收获的赞誉,《柔情史》网络打分上反映的观众缘分却不算太好。
这一方面揭示了影片存在的争议特性,正如人们有多喜欢“柔情史”这个名字,人们就有多厌烦它不柔和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影片在艺术探索方面的潜在价值——豆瓣7分的艺术电影,往往才是更好,或者说,更值得关注的。
《柔情史》无可置疑的是它的,或者说她的作者性。
杨明明自编自导这部影片,并且自演了一个在他人看来与其本人高度相似的人物——一个风风火火、神经兮兮的影视编剧、北京女孩。
DV式的影像质感、大胆大量的人物细部特写、讨论美与真实性的台词,乃至对母女紧张关系栩栩如生的描摹刻画,都赋予了影片某种“私电影”的特征。
但它三段式的清晰结构、明显经过精细安排的整齐节奏以及出于对布列松喜爱的跳跃动作剪辑,又将影像从散漫纪录风格中“救”了回来,更全面地展示了困守于北京胡同迷宫空间中的一种个体生活,并且彰显了创作者在公共性上的思考与意图。
当下北京的城市生活也全景铺开,而它作为现代都市、中国首都,经常出现在网剧和塑料都市片的雄奇景观基本略去不见,只在少数几个点上以救护车外长安街、胡同前景后怪异建筑之类形式显现,似乎暗示胡同和旧城景是被选择的,外面有一个更焦虑复杂、另立规则的世界。
名为柔情史,讲述的却是一小段柔情丧失的当代生活。
这三个字确实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反叛又体谅地点出了创作的焦点。
它以自由散漫的艺术家创作,大胆狂放的电影语言,关心额头青筋、皮肤色斑和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沟通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狂躁氛围压抑状态,显露出了相当完整的新浪潮精神和在当下独立青年作品中已经少见的强劲表达欲望。
反叛是最关键的,反抗也体现在从形式、情节、人物动机的方方面面。
令人心生不喜的表情与心理,恰恰是我们平日里避而不见的。
可能令人疼惜、共情乃至雅韵抒发的,则是镜头必须忽略回避的。
所以日常世故里的龃龉心思被放到最大,而依恋爱欲里的柔肠愁心被一笔带过。
即使少谈些家国大事和延伸意涵,《柔情史》在对主角母女的塑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杨明明的表演存在一定的瑕疵(虽然我们也难以确定其他演员是否能够还原这个角色身上躁动又脆弱的张力),但饰演母亲一角的耐安却如有神助,在彻底破坏自我形象之后,创造出了一个比真实还真实、彻底衰颓却仍有本真魅力的文艺女老年。
如果要找出一个同类型的角色,或许算得上《立春》里的王彩玲,但相比之下,后者的扮丑则是戏剧腔和奇观化的。
作为青年影人,杨明明的一大亮点是相对全能的创作经验。
导演系出身,与郭月(路边野餐)搭档完成的短片《女导演》崭露头角,更进一步走入关注视野则是作为剪辑参与《长江图》。
这一次,《柔情史》公认的强项则在于编剧,杨明明富于文学性因而略失口语感的台词,在这对母女的特写对冲中发生了奇妙的反应,以咒骂和哭诉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某一类型的母女关系。
从采访里看来,她没有过于强调自己女性创作的身份与立场,但《柔情史》当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电影。
相互依偎的母女关系,也可以被更抽象地理解为女性的镜像,与更多的女性电影一脉相承。
譬如捷克新浪潮旗手维拉·希蒂洛娃与她的代表作《雏菊》、金熊奖得主伊尔蒂科·茵叶蒂的处女作《我的二十世纪》,名字还要大气、风格更加大胆的后者恰巧也将作为评委及其评委作品在上海影城与中国观众见面。
相信如果有电影节将这几部作品组合放映,观众可以咂摸出很大分量有趣又哀愁的滋味。
杨明明在“Girls Always Happy”标题下讲述女孩永不快乐的故事,与前人创作复调沟通。
当性别的议题出现,我们需要一些声音不断重复,越来越大声,因为状况仍无改变,无论是在性别间,还是在个体与权力间。
《柔情史》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自然活力被压抑的苦闷。
相比于《长江图》,此种苦闷有了更先进和更自然的,对女性的理解作为支撑。
电影评论里频繁出现的“诗意”二字不太适合用来描述这部影片,尽管故事里也不断提到了诗,甚至以一首诗歌来作为结尾。
有趣的是,这是一首和今天男性导演“诗电影”截然不同的诗歌,文辞简单、内容日常、态度尖刻,和电影一样,完完全全地去情调化。
《柔情史》想说的话多了,真实观念下视觉弱了,某种程度损害了全片的电影感。
但配合这首诗歌的长镜头,在最后创造了自己的节奏,它化身为一辆夜班客车,将我们载往它被框死的目的地。
但我们知道有两位不愿示弱的女性和我们一起,站在镜头的后面,张牙舞爪。
在这一切的冲突之后,我们感到有一些迷茫、饱足和更多的轻生念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再次来到了罗兰·巴特的柔情时刻。
上一篇我们讲了最近网络上映的电影《春潮》。
《春潮》编导杨荔钠作为出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70后,在电影中有不少对母亲一代人苦难的间接描述和反思。
而今天要讲的《柔情史》是由80后的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
对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来说,世界相对比较平静,所以《柔情史》基本没有挖掘过去。
《柔情史》也不像《春潮》那么沉重压抑,苦大仇深;而是痛并幽默着,还带着几分天真的孩子气。
《柔情史》为我们展现出蜗居在北京胡同里面的一对既有写作才华而又有小市民气息的母女之间的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琐碎日常生活。
她们有时候是敌人:互相挑剔,互相伤害;有时候又是战友:互相理解,同病相怜。
女儿小雾父亲早逝,性格敏感有些孤僻。
大学毕业了好几年了,靠在家写作维持紧巴巴的生活。
年龄已经不小的她喜欢骑着滑板车,穿梭在北京的车水马龙,街道胡同。
虽然我本身是上海人,但是我特别喜欢有浓浓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帝都,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北京的胡同其实和我小时候住的上海里弄有类似之处:混搭着市井烟火和历史气息。
但是当曾经的一户一院、独门独户的格局被72家房客分割后,局促的空间,复杂的邻里关系,再加上老旧失修,房外的人看起来好像诗意的居住,房里的人可能已经觉得非常不舒适。
电影里面母女俩的家下雨漏水,经常没电,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房子也是来之不易。
话说多年前拆迁的时候,小雾母亲拿了拆迁款没有买房,用拆迁款交女儿大学学费和存基金。
随着帝都房价飙涨,后面就再也无力买房,母女俩都成了北京无房土著。
孤身一人的小雾的爷爷在拆迁的时候在北京远一点的地方买了两居室。
小雾母亲照顾爷爷几十年,但是爷爷吝啬也难伺候,对儿媳也没个好脸。
小雾的母亲虽然想着将来他的房子,但是和他天天住在一起过的也难受。
当小雾拿到一大笔稿费够付半年的房租时,就在北京的胡同里面租了这两间老旧的房子,母亲就从爷爷家搬出来和女儿一起住。
和《春潮》一样,房子也是影片的母女争吵背后的重要矛盾,母女如果有条件分开住,甚至一起住的空间大一点,矛盾和冲突可能就会小很多。
一. 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死循环 小雾的母亲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唠叨,她对已经成年的女儿处处看不惯、时时挑毛病。
我总结下来她的唠叨有几大主题:一是注意身体养生,比如:睡觉要关wifi会有辐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防癌;二是节省,比如:小雾起的太晚,电饭锅保温早饭浪费电,牛奶要喝的一滴不剩;三是姿态形象,比如:要端着碗吃饭,走路头不能歪,注意坐姿防止屁股下垂;还有摆放盆的先后顺序,先洗锅再洗碗的顺序…….感觉都有点强迫的味道了。
《春潮》里面是单亲妈妈住母亲的房子,而《柔情史》里是母亲住小雾租的房子。
小雾的母亲挑剔女儿相比来说就没有那么气势汹汹,而80后的小雾也不像《春潮》里70后的女儿那样默默隐忍,小雾会时常和和母亲顶几句。
平时点点滴滴的小矛盾积怨多了就会大爆发。
影片中母女一共有两次剧烈的争吵。
第一次是在母亲唠叨女儿走路姿势后女儿反唇相讥。
小雾嘲讽母亲臭美,过度关注自己皱纹,涂口红还蹭掉一点怕太显眼,其实根本没人注意她……然后母女就吵翻了,小雾搬到男朋友电影学院的张教授的工作室兼家里。
好脾气张教授发微信从中调解,给母女彼此找台阶下。
几天后小雾终于还是接到了母亲主动打来的电话,先是一如既往的灵魂三问:
随后切入正题,母亲催小雾不要忘记定期去看望爷爷。
为了共同的利益爷爷的房子(遗嘱),小雾和母亲开始一起商量怎么讨爷爷欢心……母亲接着继续唠叨,还骂女儿“小畜生”。
接完电话,小雾忍不住头撞墙手捶墙,这让我想起了《春潮》里面的女儿手扎仙人掌。
后来一段时间小雾和男朋友住,母亲偶遇拆迁前的老邻居宝钢陷入热恋,母女之间还算相安无事。
可惜好景不长,小梦和男朋友闹别扭后回胡同住;母亲也失恋了。
两个感情不顺的女人,在影片中第二次大吵起来了。
暴风雨比第一次更猛烈,但是和好的速度却是神奇的快。
母亲给爷爷打电话好长时间没打通,两个刚刚大吵一场的女人又迅速结盟,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一起赶到偏远的爷爷家。
然而只是虚惊一场(空欢喜一场)。
并肩作战让两人再一次冰释前嫌。
随后,小梦终于拿到了抗日剧稿费定金,又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房租,母女两个欢呼雀跃……而我作为旁观者慨叹她们这种争争吵吵、分分合合死循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二. 以爱为名的控制 上一篇讲《春潮》的文章(插入链接)里面我们讨论过究竟什么是母爱。
这次我们继续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和以爱为名的控制。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由女儿的走路姿势和母亲的皱纹口红引发的第一次大吵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回到家后母亲往床上一躺,开始哭哭啼啼地抱怨,指责,诅咒女儿。
“辛辛苦苦的照顾你”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很熟悉,好像很多中国母亲(父亲)们都说过类似的话。
在这里母亲1.通过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和2.表现出非常无助和可怜,让对方愧疚,从而控制对方。
母亲虽然嘴里说着“你赶我走是吧”,真实的想法也是控制的目的其实是:“不要赶我走、不要抛弃我”。
女儿心里清楚,嘴上也不饶人,犀利地道出了这一真相:
母亲感到丢脸又无法反驳,于是情绪更加失控寻死觅活。
3. 通过歇斯底里让对方觉得内疚和害怕,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奏效了,女儿只能软下来、安慰母亲、对母亲做出承诺:
控制的背后往往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在这里我们看到母亲恐惧自己被抛弃,没有依靠。
另外,我觉得在这个场景里面,母亲更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作天作地”;女儿相对情绪稳定一些,还要安慰母亲。
从心理上来说她们的母女关系倒置了。
接着再分析一下前面说过的第二次大吵,又是从母亲的唠叨开始。
我觉得唠叨就是通过完没了的批评或者不请自来建议把别人搞得比较烦,让人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是错的,从而感到羞愧和愤怒。
偶尔提一点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是关心。
4.无休止唠叨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方式。
小雾就是生活在母亲令人窒息的唠叨中,这一次她又是一针见血,针锋相对。
母亲这时候又开始强调自己的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
这段也说明了唠叨背后的恐惧是:母亲害怕小雾做不好家务,照顾不好自己,担心母女身体不好看不起病。
但我觉得前面小雾的话更是触及更深层的本质:母亲潜意识更是害怕小雾能做好。
和前面一样,母亲恐惧女儿抛弃自己,她通过照顾女儿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让女儿依赖自己。
挑剔女儿做不好的潜台词是“你不行,你离不开我”。
随后母女俩继续拌嘴,母亲又一次失控了,大发脾气,把碗摔碎了一地。
在这里5. 发怒也是一种控制手段,让对方害怕。
女儿躲在自己房间默默流泪,还不忘偷偷观察一下母亲的情况。
亲密关系里面为了减少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恐惧,防止失去对方,往往会控制对方。
控制也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这部影片里母亲的控制不是通过直接控制来强硬地逼女儿做什么事情。
而是通过过度付出、显得无助可怜、歇斯底里、发脾气、唠叨这些手段间接操纵控制。
这种间接隐性控制更加难以察觉和拒绝,而且更加符合文化上女性的角色。
往往很多的控制都是以爱为名,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我所理解爱和控制的区别是:爱是更多为了对方,控制是更多为了自己。
爱让对方舒服温暖和亲密;控制激起对方很多负面情绪,让对方感觉窒息想要逃离。
为什么明明是“我需要你爱我,你对我好”,反而要打着“我爱你,我对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为什么母亲就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呢?
一定要通过控制的手段来满足她的需求。
因为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爱过、没有被满足过的人,是没有勇气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无价值不配得。
他们害怕提出自己的需求又会被拒绝,再受伤一次,所以要用操控的方式。
既然没有直接提出要求,也就不用面对直接被拒绝的痛苦。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控制的背后其实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小雾母亲除了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房子,看不起病,女儿不要她的恐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追溯到童年和原生家庭。
《柔情史》中的母亲没有像《春潮》里面的母亲反复痛说革命家史。
影片中唯一的一段间接讲述过去经历是母亲读自己的小说,小说里小主人公凌晨丑时(1时至3时)去山上拾粪的一段。
这个辛酸的故事里面蕴含的情感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这就是小雾母亲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而困苦的童年和早年丧夫独自带大女儿就是母亲强迫式节省和养生唠叨的重要源头。
母亲在电影里面的形象经常就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那个凌晨拾牛粪的小孩,那个挨过饿的小孩,一个心理学里说的受伤的内在小孩。
三.母女俩的无疾而终的爱情
小雾的男朋友张教授比小雾大很多,据说离过两次婚。
张教授成熟、包容,处处宠小女朋友,经济上出钱,事业上出力为小雾搭建人脉。
小雾找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可能也是想弥补失去的父爱。
张教授一直催小雾结婚,但是小梦恐婚。
我理解是小梦恐惧更深的亲密关系和婚姻承诺。
关系里小雾比较任性,像小孩,和张教授也是分分合合。
最后张教授大概觉得小梦太作了,哄累了,也不知道要等到她什么时候她才愿意结婚,就把小梦的东西都送回小梦胡同的家。
关系里也不可能有一个人一直主要为另一个人付出,一个人永远当成人,另一个人永远当小孩。
小梦的母亲的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恋爱时候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也不挑剔也不发脾气,而是像一个少女一样甜蜜撒娇。
恋爱初期人总是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男朋友宝钢是卖保健磁疗产品的,重逢第一次为讨好小梦母亲送了一个磁疗枕和一个磁疗手串,后来也就再没送过东西。
反而是精打细算的小梦母亲用八折买了一屋子的磁疗产品。
可见恋爱中的女人很容易智商为零,不论年龄。
中老年人的恋爱要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
因为宝钢的女儿不同意,“也没逼着他结婚,也没花他的钱,他还是走了”。
顺便提一下,《柔情史》里面的宝钢和《春潮》里面老周是同一个演员,戏不多但是演技非常好。
这部片子里面没有俊男美女,演母亲的耐安老师更是本色出演,脸上的皱纹斑点非常清晰。
编导借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说到:“美不重要,真实是重要的”。
剧中所有人物都是不怎么完美,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堪,琐碎计较,甚至丑陋,在艰难和妥协中继续生活。
也许这也就是母女关系和生活本来的面貌。
而《柔情史》(英文名Girl Always Happy),和《都挺好》、《欢乐颂》一样,都有一个美美的名字,也许是一种反讽吧。
Science 杂志去年发表过一篇研究成果,通过对老鼠的实验的研究,说明人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会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而刻在基因里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在行为和生理方面发生改变,创伤甚至会延续很多代。
我理解这也可以作为佛洛依德的强迫性重复和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在生物物质层面上的解释。
所以下一篇我将继续往前追溯,介绍我非常喜欢一部老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原著是50 后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
让我们一起看看封建压迫下、兵荒马乱中的绝望的母亲们,飘洋过海的移民一代母亲们的那些创伤……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提笔问心书中影(ID:tbwxszy),您的关注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如果需要联系作者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或者添加作者微信(ID :bookreflection)。
注:Science杂志关于创伤的原文:A Painful Legacy 原文网页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0/212
从五一回家期间和父亲的争吵,到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每次回家都会争吵?
为什么父亲在我眼里那么不堪?
我在这个家庭中应当承担怎么样的角色和责任?
......带着一连串的疑惑和不解开始去寻找解答。
首先是自己分析父亲的成长经历,父亲在家里的责任,我在家里的责任,在和父母之间已经有了大的代沟时该如何和他们有亲近的关系。
对以上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之后,我开始再去寻找一些书和影视作品,想要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回学校的第一天,在返程路上以及到校后断断续续把《柔情史》这部电影看完了。
以下是我的影评🌿🌿🌿🌿大致情况:家庭情况:父亲已经去世,家里有母女二人,女儿已经国外大学毕业几年,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是亲爷爷)。
家庭关系:家在北京,家庭经历过拆迁,爷爷拿钱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家里有三个人),母亲拿拆迁款买了基金,也再没有去工作,基金也没有起色。
女儿毕业后没有工作,写作是在北京租房子,母亲不愿在和老爷子住一起,开始和女儿一起住,两人一起住在一个还算舒适、宽敞的出租房内。
爷爷一人住在较远的房子里,两母女为了拿到遗产会陪伴爷爷,时不时回去爷爷房子里住,每天打电话确认爷爷是否去世,这可能是母女两人为数不多的相同点。
母女俩恋爱状况:母亲:伴侣死后没有找过,但又十分渴望,影片中有一段被骗的经历。
女儿:谈过多个男友,因为他们太好,反而不敢结婚,房租多是靠男友补贴。
母女两人爱好:女儿喜欢写作,片尾是靠写自己并不喜欢的《抗战剧》拿了三万五稿费。
不知道是自己喜欢还是女儿喜欢所以自己也要试试,母亲也写作。
🌿🌿🌿观后感:女儿追求者自己的梦想,母亲虽然在支持着她,但也在折磨着她,母亲喜欢和自己的女儿比较,希望自己的女儿好,但又不希望自己太差,开始了和女儿之间的比较,爱和嫉妒并行。
母亲没有太多朋友,注意力大多在女儿身上,女儿不够自由,开始争吵。
由于单亲和敏感的性格,母亲不接受批评,怕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
同时害怕孤独,要求女儿陪伴着她,精神上支持,年老之后可以物质上满足。
女儿没有目前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暂时看不到以后有这个能力的苗头。
🌿🌿🌿感悟:父母首先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独立,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让其自由发展。
子女要反思和父母之间的争吵,理解父母亲的经历,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反过来寻求解决方案。
在在追求精神上独立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财商,这样才可以有自行其是的权利。
多倫多朋友拉起的中國(紀錄片)電影觀影會第一次活動。
我們看了楊明明導演、主演的《柔情史》。
租住在東四一個破舊四合院裡單親家庭的母女,兩個人之間凶狠暴力,但是每次總會妥協,互相諒解容忍。
兩人都把寫作當作認真的事,之外就是想辦法從一個老爺子那裡哄到繼承遺產(房子)的遺囑。
兩人都有不中用或者不靠譜的朋友。
都是真性情,也都有很冷很狠的一面,但說到底,都是很真實能動真情的人。
女孩大概是天生看透虛假討厭虛假,毫不容忍。
所以她總是不要漂亮,要真實;所以她會對門衛老頭狗仗人勢的使壞不低頭。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她跟他媽說,她的那些男朋友都太好了,也就都太假了!
說得太好了。
她那個露面的男朋友,表現得耐心體貼,會買討人歡心的玩具等等(我們觀影會後幾個女的都喊叫也想買那塑料桶那瘦臉器等等,估計淘寶買的),沒事還自言自語幾句法語——可就是假,那種文藝風流的假!
這點這個女孩讓我佩服,冷臉不買賬這種假,我還要常常對這種假裝不知道看不穿!
影片中到處都是人之間的凶狠暴力算計,太熟悉的中國氣息,但是又有打太極又有妥協和互相哄。
然而如果有選擇,可能這母女也不想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觀影會中有人說這是北京人的那種惡狠狠,我說上海是另外一種,不這麼表面激烈,歇斯底里也會是一樣的,算計也會更精緻。
房子左右家庭生活其實80年代就開始了,或許更早?
母女爭吵中一個核心話題是孝順。
女兒敢頂嘴嘲諷一句媽,媽就沒臉面了就鬧死鬧活;但是女兒其實也是孝順的,要給媽養老,要說世上只有媽好。
其實還是傳統扭曲後的形態。
生存條件和社會風氣變了,但是人的情感結構倫理結構似乎還是舊的。
這部電影拍得這麼真實,層次豐富,難得可貴。
80後有這麼厲害心理這麼強大的女導演,很贊。
杨明明的作品第一次看,还未看剪辑的长江图。
她镜头语言粗糙的就像学生作品,一点也不流畅,一点儿也不像呼吸一样自然,可她就给你看她每一个镜头的意图,我甚至能看到她画的一个个分镜头,这可太糟糕了,但那又怎么样呢?
粗糙反而添彩。
我可以理解她的所说的真实,她说“美不够真实”。
她看世界的视角也许是普遍认为的“病态”,自私狡诈就摊开来给你看,这部影片很用力又直接的表达了她的视角,我认为就是值得一看的。
她敢把她所认为的真实,赤裸裸的呈现出来。
母女虽然生活在斤斤计较和鸡毛蒜皮里,她们是赤裸的,是敢于呈现的。
到底何为高洁?
何为美?
真实不是一种美吗, 诗与龌龊不可以共存吗?
灵魂直接的表达,不考虑美的表达,她很自私也愚昧,但无所谓展现她的自私和愚昧。
自私、懒惰、糊涂、计较,本来就是人的一部分,就像两人的素面朝天一样,何必粉饰生活的斑点呢?
吃喝拉撒,凭什么上帝不拉屎。
母女两人是两朵浑身带刺的暗淡玫瑰,失去了对方的刺反而活不下去;渴望独立的同时互相吸血,看不惯对方,也看不起自己。
即使追求文艺的生活,哪里又逃得开捆绑的亲缘关系。
总之太开心能看到如此“不装的”电影, 约翰·伯格说 “在电影的天空下,人们明白了他们原本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发现了在他们单一的生活之外属于他们的东西。
……(电影)为灵魂提供了整全的庇护所。
” 这《柔情史》给的是漏雨的草棚,欢迎您来瑟瑟发抖地同时赞美雨声。
《柔情史》海报这部片子的中文名字叫做《柔情史》,英文名字叫做《Girls always happy》。
可影片却描写了一段让人极度不适的畸形的母女关系。
一边是自我模糊但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另一边是抗拒但不曾真正意义上主动改变的女儿,我第一次这么讨厌两个主演角色。
这种矛盾感也延伸贯穿整个影片。
这对母女的人物性格,一边有着极致的浪漫,一边被浓重的市井气紧紧缠住。
母亲尽管迈入老年,依然向往文学创作,还会陷入恋爱后,露出小女生一般娇嗔的笑容。
但另一边,两人每次的聊天话题都绕不开「年迈爷爷的遗嘱」。
她们不停算计着,惦念着那套爷爷的老房子。
但行动言语里,充满了对老人的嫌弃。
小市民的神情和语气都让人生厌。
这种复杂或许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真实生活的一体两面。
杨明明饰演的女儿,导演专业毕业,转行做编剧,但却始终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
每一次恋爱都失败。
最接近婚姻的一次爱情,也以分手告终。
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太好了。
她在影片后半程和母亲的谈话中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呢?
你看,她的潜意识里,世界是不会这么美好的,疼痛才是真实的。
唯有疼痛,她们才可以始终作出攻击的姿态。
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让我最最不舒服的地方是,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一段畸形共生的亲子关系。
有人会堂而皇之地冠上「中国式母女」关系。
我举双手双脚反对!!
亲子关系从不应该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都充满了伤害,也不是都充满了无条件的爱。
前者是不幸的,但不是没有机会改变。
后者是幸运的,但也不应被过分赞扬。
亲子关系就是在彼此不断自我完善/互动中,渐渐探索成立的。
孩子是父母的选择,但不应成为父母的延续。
我眼中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独立而互相支持。
最后聊一聊总体感受,故事立意很好,一个脱胎于北京胡同的故事,充斥着一种粗粝的美感。
但中间过渡的一些镜头和故事本身联系不大, 使观看体验有割裂感。
人物对白不够口语化。
丝毫不柔情,不仅不柔情,它简直是残忍,血淋淋地解构了’母爱’这个神圣的话题。
传统意义上,母爱是用来颂扬的,但是,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颂扬的对象,它也就变得单一僵化不真切。
回归真实、展现真实,指的其实是给出事物的多面性。
”影评中提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认为两部影片都讲述了“母子/女相爱相杀”的故事,无独有偶,法国Spideo影评人也提到了《柔情史》和《我杀了我妈妈》的相似性,并认为该片在杨明明“精细雕琢”下显得十分迷人,称赞这部处女作的导演技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剪辑与声音设计充满精妙的心思,并且“用出乎意料的跳切与令人不安的音乐的使用,打破电影常规”。
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这部非常私人化的电影要叫《柔情史》而不是《柔情日记》?电影中很多弱化剧情化的处理我很喜欢,最喜欢的是对女儿失恋那一段。但过多的杂碎谈话,毫无意义的穿插场景,很大程度消减了观影的连贯性。不是很喜欢跟政治扯上关系的小细节,有讨好西方观众的嫌疑,最终却弄巧成拙。
胡同就是fashion.师姐,棒!
有直面的勇气,才可能认识自己
杨明明刻画细节、捕捉真实的能力还是挺强的。可是不喜欢这毫无柔情,甚至血淋淋的母女关系。耐安、张宪民塑造这俩角色很丰满也很讨厌,只能说很有演绎天赋,要说本色出演我有点接受不了。李勤勤的出现让我有了《无穷动》的错觉,一顶一底,女人总是快乐。
张献民那句话点题:真实比美重要。丑陋的真实比虚伪的假象更柔情。
SIFF、FIRST、GOLDEN HORSE三连遗珠
咱讲,镜头语言非常不电影化,导演似乎很想在镜头里表现真实。但是台词很“别致”,有种远离生活的电影感
是有趣讲究神经质精分的丑陋而可爱的。但是嗯没但是。想给四分,但觉得…不如三分准确,少了一分恰是自然真实扣的
母女是世上最好的共犯与最大的敌人。我猜这是一部拥有“女儿”身份的人的观影体验与没有“女儿”身份的完全不同的电影,我和我朋友笑到癫狂,我旁边两位大叔一次都没笑过。它就是我Lady Bird,那些鸟小姐没戳到我的部分这部都做到了,甚至母亲的台词至少有一半我妈都跟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去年在佛山电影院看的,三星半,七分。
楊明明導演親臨映後談, 第三全年, 只輸嘉年及米花....9.3/10
7分还可以有,但打出来三星主要还是制作太糙了,母女两人关系有点[灰色花园]那种意思,相爱相杀相互折磨和吐槽;各种吃又直接找的是洪晃的[无穷动]。意外的是真的很好笑,各种鸡贼的小心思拍得真是活灵活现。导演和耐安老师都挺拼的,张献民老师演的渣男大好评!
太要命了。 相爱相杀,难分难舍,真是一对亲母女。 前半段怎么看怎么别扭,除了李勤勤的表演,哪儿哪儿哪儿都别扭,十分难受。后半段能习惯一点,但还是欣赏不来吧。 女主念台词的感觉像是在播有声小说。
道德上的烂片,北京胡同刻薄母女写照,本片简直是给北京姑娘抹黑呀。我做为观众并没有同情女主角的遭遇,反而觉得她就天生凉薄,甚至觉得她没有房子,没有爷爷给的遗产就是报应。艺术又怎么了,有那么了不起吗?写作也没有那么高贵。
明白导演想呈现那种母女之间在一个特定时段的拉锯和亲密,但是表现方式上有很多欠缺。母女俩人物情感的爆发和转折过于迅猛缺乏过渡,母亲设定中的坚持写作非常怪异,在胡同里拿着智能手机找不到路比较做作,几个小标题其实没什么用处。非常好奇为什么要顶着脸去拍那么多巨大的特写,有什么必要么?
强行接地气最为尴尬致命。
母亲哭着说你是我和世界唯一的联结,催泪但也隐隐可怕,是温柔与残忍并存的笼子。片子里的胡同不是某些流行叙述里那种邻里和气美好年代的象征,是和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一样的逼仄疏离。片中对电影的讨论,和母亲没有关系,算是导演夹带私货?喜欢结尾的镜头,我也曾在夜晚公交车上希望眼前这条路永无尽头。李勤勤和耐安简直像姐妹。
细节确实用心了,贝拉塔尔的小马驹真是妙啊,自嘲和国内影视创作现状的讽刺挺有意思,浮夸的舞蹈是为数不多的笑点了,其他就真的看得很心累,台词能不能注意下语境,鸡同鸭讲的吵架还硬要扯得文绉绉,简直不能更尬,一秒都忍不下去,母女之间的矛盾与和解,每一段都莫名其妙,歇斯底里和大特写灾难级别的结合,家庭的主题还停留在相当表面的程度上,又作还要可以拔高,极品一家人果真代代相传,比较心疼渣男教授,叫矫情史更合适。对底层人性中的恶的展示大概是偏离了方向,极其猥琐,大型北漂劝退现场... 不太懂小标题的用意,并没有起到幕间分隔,第一次还以为是广告植入
5.5/10⭐️“不美”并不等于“真实”,还可能是一种做作的丑。
浅薄,自作聪明,把观众当傻逼。两星全给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