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夏天,奥利·马基全力备战全球轻量级拳击锦标赛.从芬兰乡下来到繁华的赫尔辛基,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收获盛名与财富.此刻,奥利要做的就是减重和集中精神参赛。
可是,问题来了,他爱上了赖亚… 发生了种种事情,输掉了比赛,一切都失败了,但却让奥利发现了平淡生活的美好…生活复古的黑白风,很喜欢看这种文字气息浓重,没想到是一部新片.资本家和经纪人想把他塑造成英雄,急于求成,让原本应该是61公斤级的奥利被迫减到57公斤级,导致比赛惨败,走向低谷.情节整体都很讽刺又极具有张力,只是结局仓促了一些。
导演视角厉害,以小见大。
故事以奥利的个人视角为情感基点,以负面主角的方式写出,折射出个人在集体荣誉面前的情感追求.首尾呼应的剧情强调了平凡生活的美好.导演选择黑白增强复古质感,让剧情更有代入感;几处描写人物心理的场景,是点睛之笔,让整部电影鲜活起来,这是一部令人惊喜的文字风电影…
肃穆平和非常规的拳击片,似乎从脱下假发落寞的“美人鱼”开始品出了滋味,总有人看热闹,总有人唯利是图,可也总有人比起成为英雄和与上流社会周旋,宁愿在自己的小破村里裸泳、放风筝与心爱的姑娘骑自行车,在赫尔辛基的奥利一天都没有开心过,旁人眼里失去了一切的他,其实收获了全世界的幸福。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全世界的镁光灯不及湖面璀璨金光,不及空旷林中悠游风筝,不及恋人眸中亮丽光彩;手持晃动如内心纠结彷徨,黑白光影明净如赤子内心,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各取的幸福,幸福的标准从来因人而异,这是最糟糕的一天,也是最开心的一天。
觉得1.欧盟第三场,关于拳击手的芬兰电影。
2.朴实可爱的女友对他说,你不用为别人对你的幻想负责。
3.于是,我们注定看不到大战十五回合的拳击高潮戏,而是轻轻松松地就结束了所有一切,这样真好,不煽,坦率。
4.奥利在林中放风筝的那场戏好美。
放飞一只风筝和赢得一场比赛,哪个更能让人快乐?
爱情和拳击,哪个更能让人感到活着?
粗犷的16mm黑白影像难掩一颗寂寥的心脏,轻叙事,重情绪的叙事手段颇具匠心。
整个看电影的过程很奇妙。
一开始琐碎的生活片段加上快节奏的叙事和剪辑,整个体验特别像过年在家面对流水席般亲戚的质问时候的状态,代入感很强。
女主陪着奥利训练,从陪伴到离开,过程失去方向到找回状态,应该每个男人都会有这样的一段经历。
等到他回到小镇和女主骑自行车和打水漂,节奏和呼吸都稳了下来。
折服于导演和摄影的精准把握,质感把控的如此自然和细腻。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奥利输了比赛在休息室被要求拍摄时,不爱出现在镜头前的他第一次主动拉着教练一起拍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摄影助理拿起夸张的灯照在他们俩脸上,奥利和教练被强光闪的有点睁不开眼。
相对比起其他略带阴暗和忧郁气质的画面,最后这一下显得很特别,很有意思。
越来越喜欢这种不着痕迹的影片,看着太舒服了。
爱一个人就要大声的说出来,尤其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如果你选择大声说出来,即使输了全世界,却有可能赢得他(她)。
所谓一念一世界,可能就是如此。
电影《奥利最开心的一天》或许因为涉及了这个问题,所以颇受人们喜爱,在2016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要知道这仅仅以一个毕业作品。
影片以黑白影像呈现,因此有了复古的味道,在粗粒的画面下,故事它就像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口中娓娓道,非常有味道。
这是一个年轻拳击手在事业和爱情之间犹豫徘徊的故事,它关于选择,关于人生。
拳击手奥利出身乡村面包师,一个业余拳击能够到国家的首都争夺世界冠军,这让他很困惑,他担心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同时也鄙视身边这些借着自己为名利忙碌的人们。
而就在这时他爱上了陪她来参加比赛的女生赖亚,在乡下时他们就是玩伴,如今该如何是好?
他几乎无法集中精力准备比赛了。
更恼人的是赖亚因为感到奥利忙于比赛无暇顾及自己,无聊之下返回了乡下,她这一走可要了奥利的命。
没有赖亚的日子奥利像行尸走肉,因此他整天被教练训斥。
奥利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煎熬,在各种压力下,他毅然决然返回了家乡去追求赖亚。
奥利找到赖亚拾获了爱情,并向她表达内心的焦虑,赖亚鼓励他并答应只要他拿了冠军就嫁给他。
受到爱情的滋润后,返城的奥利像打了鸡血一样,顺利完成赛前的各种准备,然后在全国人的期待下踏上了争夺世界冠军的舞台,那一天拥挤的人群中赖亚也身在其中。
可是,猝不及防的是奥利仅仅打了两场比赛,就被上届冠军打翻在地,他输了比赛。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就像一个人做了个一秒钟的梦。
电影最后奥利带着赖亚逃离赛后的晚宴,两人手牵手行走在河边,看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走过(这对老人就是真实世界里的奥利夫妇),他们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看完电影,我被奥利和赖亚的爱情感动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处处都充满了诱惑,你会被责任、义务、名誉、金钱等等所困扰,它们盘根错节,你的任何举动都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当爱情与它们成了二元对立的一面时,你能否跟随内心做出最真实而又不后悔的选择是艰难的。
江山和美人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你选哪一个?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却能够触及本质的问题,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岔路口,选择至关重要,尤其在关键的那几步——升学、工作、婚姻,因为它很可能是一条单行线,有去无回。
你可能会说在现实生活中,即便遇到类似的选题,也不会那么极端,毕竟现在毕业了也可以再自费上学,结了婚还可以离婚后再婚,而且即使真的在要选择的时候还可以二者兼顾。
或许你是对的,但是有一点你想过了没有,无论你怎么选择,你选择的结果都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很有可能影响你的一辈子。
比如一对情侣为了待在一起,一方委屈自己选择待在另一方所在的城市,最好的结果是两人爱情事业双丰收,最坏的结果是事业惨败,感情破裂,而事实上结果常常处于这两种情况之间,那个时候胶着的状态,两人困在其中无法动弹。
而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木已成舟,成为事实,而他们也因此不再是最初的他们了。
所谓雁过无痕、叶落无声,那是一厢情愿。
你的选择很重要,无论这个选择多么细小,该怎么选可要想好了。
还记得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吗?
可别后悔的!
你别不信,比如这一秒你看到这句话,下一秒它们就成了你逝去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们存在于你再也无法触及的世界里,不是吗?
那我们该怎么选择呢?
电影《奥利最开心的一天》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奥利发现自己恋爱了,他遵循了自己的内心不顾一切去找赖亚,最后奥利输了全世界,却赢得了赖亚。
而假如奥利没有在赛前回到乡下去找赖亚,他可能就会输了所有。
当奥利担心人们会对他失望时,赖亚说:他们失望要怪他们对你愚蠢的幻想,你不用因为别人对你的幻想负责。
奥利担心赖亚会对自己失望,赖亚说:我从来未要求你什么,又怎么会对你失望呢?
奥利释然了,即使在比赛中猝不及防的失败后,他也可以心满意足的和心爱的人牵手河边相约一生。
所以,通过电影我们看出:当你要选择的时候,在普世价值观下,遵循你的内心,千万不要委屈自己。
另外,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要承担的后果,这也很重要。
如果你感觉本文写的还可以,欢迎转发分享,点赞也是美德
视听语言上,在复古,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味道。
毫无过渡的声音、画面。
这种剪辑方式到底符不符合记忆的规律呢?
到底符不符合回忆的规律呢?
这确实是让我疑惑的。
如果不符合,那么为什么仍然需要这种风格维持秩序“真实”?
又或者说,这种“真实”是指电影质朴和原始的样子,而不仅是追求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对是对电影本身的考量。
从电影考古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本身是一种需要观察的媒介,而我在这个影片中看到了电影媒介的原始形态。
可以说,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追求如出一辙。
但是却有别于巴赞的基本理论,即电影源于心理学,还原人记忆中的世界。
这部电影是机缘巧合之下发现的,也是去年戛纳电影节上的参展影片,收获了一种关注大奖,导演在此之前只拍摄过短片,为了这部作品,筹备了足足六年时间,得奖上台时,喜极而泣。
顺便吐槽一下,最近资源怎么都尽出戛纳?
柏林哭晕在厕所哇。
借用豆瓣的电影简介:1962年的夏天,奥利·马基全力备战全球轻量级拳击锦标赛。
从芬兰乡下来到繁华的赫尔辛基,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收获盛名与财富。
此刻,奥利要做的就是减重和集中精神参赛。
可是,问题来了,他爱上了赖亚。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段关于爱情的回忆,美好得让人哇哇叫。
第一:“出什么事了?
你还好吗?
”“我也说不清楚,教练,我觉得恋爱了。
”对于奥利来说,这是他等待了多年的机会,一个成就拳击事业巅峰的机会,那将会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开心的一天,但是他需要安静下来、集中精神,专注于比赛的准备,还有减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满脑子里都是那个可爱的女孩儿,即使是在新闻发布会上,无数个镜头对准着他,闪光灯铺天盖地,但他的眼里只有赖亚,那个站在旁边静静关注他的赖亚,他的视线根本无法从赖亚身上移开,所有的记者、所有的采访、就连比赛的对手——世界拳王,都是浮云。
那些曾经他渴望的一切,在这一刻,甚至比不上赖亚的一个眼神。
上帝,这真的太浪漫太可爱了,那种青涩而忐忑、浪漫而悸动的眼神交换,简直让人想要哇哇叫。
第二:“你在想什么?
”“没什么。
”“不可能没什么。
”“我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因为你不在。
”奥利知道这场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这是自己整个职业生涯渴求的机会,但所有的所有,在赖亚回家之后留下的空档面前,都只是一片虚无。
他只想要站在赖亚身边,和赖亚一起打水漂,和赖亚一起扶着自行车散步,和赖亚一起闲聊着。
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但再重要的事情都仅仅只是一个瞬间而已,那些瞬间都比不上那个女孩儿,那个可以和自己陪伴走过一生的女孩,瞬间和一辈子比起来,这个选择很简单。
“你会嫁给我吗?
”“你会赢得世界冠军吗?
”“我当然会了。
”“好,那我就嫁给你。
”上帝,这对小情侣简直让人融化,看着奥利和赖亚在湖水边打闹,所有的烦躁、所有的不安、所有的忐忑都消失不见,那发自内心的笑容,犹如奥利在树林里发现的风筝,又高又远,就这样飞了起来。
第三:“如果我输了,那怎么办?
如果人们发现,我根本不是宣传里讲的那样,怎么办?
如果你也对我失望了,那怎么办?
”“我从未要求你什么,又怎么会对你失望呢?
那些失望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愚蠢的幻想,你不比为他们负责。
”1962年的芬兰,我不清楚历史上真实的芬兰是什么模样,但是在导演的镜头底下,却呈现出了一个缓缓走出泥沼的社会:化妆成为美人鱼,提供人们娱乐玩耍的女孩,在游人离开之后,坐在化妆室里默默落泪,摘下自己的假发;为了比赛咄咄逼人的拳击经纪人,却带着三个孩子在暴雨之下,上门低声下气地恳求赞助商的帮忙,度过拮据的生活难关;那场拳击比赛中获胜的世界拳王,在庆功晚宴上,却只是有钱人们的奖杯,提供展示,提供观赏,仿佛被关在动物园铁栏杆后面的猴子……在当时的社会之下,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对成功的渴望,渐渐让人们忘记了生活本来的快乐。
到底是赢得一场拳击比赛重要,还是和自己心爱的姑娘亲吻重要?
到底是开创事业的全新高峰重要,还是和自己一生的挚爱携手度过终生重要?
这从来就不是一场拳击比赛,也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人生的抉择。
“这是我职业生涯最容易的一场比赛。
”在输掉了冠军争夺战之后,奥利如此说道。
这同时也是他人生之中最开心的一天。
第四:浪漫,琐碎,动人,可爱。
谁告诉我,芬兰人害怕亲近,就连公交站等车都要保持两个身位的?
谁告诉我,芬兰人天性寡淡,不善言辞,拒绝表达自己内心思绪的?
骑着单车在乡下崎岖的道路上颠簸,站在屋檐底下躲着暴雨,被遗忘在厕所的孩子,拍摄封面照时弥补身高劣势的增高凳,尴尬到令人手脚蜷缩的纪录片采访……整部电影洋溢着一股萌动可爱的浪漫,嘴角的笑容时时刻刻都挂着,那种淡淡的温暖犹如明亮的溪水,潺潺流过,折射金色的阳光。
电影采用了黑白画面的质感,真实呈现出了那个年代最为质朴、最为简单、最为纯粹的一段情感。
突然就想到了那个讽刺意味十足的问题,你幸福吗?
在电影的最后,真实的奥利和赖亚从镜头里走过,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依旧相爱着。
就……一个人说点什么好了。
最近几天,接连知道了几对情侣的诞生,我的两个好朋友,居然在一起了,还瞒了大家许久。
然而男生简直太赞了,我认识的很多我们那里的男生,都像男神一样有着纯洁的感情线和忠诚的责任感,和我认识的其他地方的人都不一样。
奥利的开心,真的很开心啊。
一个满身肌肉的壮汉,眼睛盯着喜欢的女生不放,满脑子都是喜欢的人,恋人的表情生涩又呆板,就是可爱。
情节顺理成章,男主因为没有心思准备,像个小孩子为即将到来的爱情养精蓄锐,最后一脸懵逼地失败,懵懵的。
失败也很开心呀,就是能和喜欢的女生打水漂,最后的姿势简直默契!
我想起我身边的这对情侣,男生喜欢女生很深,说的情话都超让人感动。
我差点都哭了。
哈哈哈虽然我没经历过恋爱,并且正在为未来想东想西,可是越来越能体会到喜欢一个人和被别人的喜欢的那种纯粹的感觉。
我的敏感悲剧抑郁偏执天真的性格,越来越明显地被我自己认识到,想想不被喜欢也蛮正常。
不过我也能感觉到别人相互的喜欢,很开心的喜欢。
奥利垂头丧气,很是可爱!
很想说什么,比赛啊,天道酬勤啊,奥利的事业啊,什么的,都比不上“我恋爱了”。
你恋爱啦,你们恋爱啦,祝福>3<
这一部黑白电影但是画质清晰,讲述一个拳击手陷入爱情的种种经历,奥利从一个乡村小子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拳击手,但是过程中 他遇到了自己的天使,都说爱情会使人智商变低,而这时的他,就如一个涉世未深,懵懵懂懂的小男孩一般,去努力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爱情,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大力推荐,赞赞赞
【一部合格的生活化的精致小片。
只能说没有太戳中我,也许正是抛离了深刻向度的必然结果。
影评为讲堂所写。
】黑白胶片影像在《奥利最开心的一天》中无疑是一次新奇的尝试,在这里,黑白与历史怀旧和现实沉重并无关联,更多是生活日常的细腻而平实的捕捉呈现。
毫无疑问,这部打着拳击片幌子的芬兰影片,本质上乃彻头彻尾的爱情片,精致清新浪漫。
当奥利载着心仪的姑娘在林间小道骑车,裸身跃入篝火旁的池塘游泳,打几个水漂,放飞一只风筝,便是“最开心”的全部了,至于那“一天”,也不过收获甜蜜爱情的注脚,无关荣耀与成败。
反高潮的叙事意图,使长期为之准备的那一场比赛,注定迅速失败,而所谓“失败”于奥利这个面包师、业余拳击手而言只是一次“轻松收场”,于永远温暖微笑注视着奥利的莱雅而言,亦无关痛痒。
奥利的“平常心”瓦解了被上层阶级看客当作消遣之物的危险,事实上,当镜头转向“胜利者”我们发现他也不过孤独地坐在一角时,不难联想到游乐场里人们用球将“美人鱼”砸落水的情景。
当奥利不顾训练,乘火车去寻找莱雅;当赛后二人逃离宴会,漫步至湖边打水漂。
爱情,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面向,成为无名个体出离资本、利益、媒体乃至国家操控的重要避风港,鲜明的主体性最终成功对抗权力及其所期待的表演。
浴室嬉闹一幕也足以令人感动,赤裸的毫无遮掩的真实的人的展示,与聚光灯下、名流宴会中西装革履的面孔形成极大反差,日常生活的碎片仍然刻写着人性的返璞归真。
影片的其他细节也颇多出彩之处,如垫小板凳拍摄服装广告、发现“美人鱼”假发、印有赞助商标识的“战袍”、赛后奥利邀请经纪人拍照……都极具张力,值得品味咀嚼。
而经纪人这一角色也十分丰满有趣。
费尽心力地周旋于名利场,迎合各种赞助商、媒体宣传,安排并同奥利一起在纪录片镜头下完成表演,似乎是影片所要讽刺批判的反面形象。
事实上,影片对其家庭与经济窘况的交待,反映出对于这位汲汲营营者的理解与同情。
在此意义上,生活的复杂向度不经意间展开,个人固然难免遭遇现实无法承受之重。
那么这时,一份美好爱情的意义,就格外地凸显了出来。
是被暴躁妻子扫出家门去借钱,还是被永远阳光的姑娘叮嘱“输赢不过他人期许”,似乎便关乎幸运与否的问题了。
抑或,当爱情终将不可避免地转换为家庭责任时,那“一天”则在记忆中升华为生命里无与伦比的“最开心”际遇。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是一部有关芬兰拳击手奥利•马基(Olli Maki)的电影,奥利•马基1959年取得了欧洲拳击冠军,1962年8月17日代表芬兰参加世界羽量级拳击赛,被来自美国的卫冕冠军Davey Moore打败,但这失败一天却是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终于从镁光灯的纷扰中解脱出来,拥有了心之所往的专注和简单……黑白的影像与人物表现达到了互相映衬,相互诠释的效果。
电影通过黑白影像让观众信服奥利这种“反常”的反应是他遵从内心,自然、必然的选择。
在科科拉乡下,黑白影像在北欧夏日阳光的加持下,干净蓬勃,自然单纯。
奥利骑着自行车载着莱雅在阳光斑驳的林间公路上穿梭,透明又轻盈,快乐且简单;一颗简单的心灵是能温柔对待小朋友,帮助小朋友捉苍蝇玩;一颗简单的心灵享受自由的环境,晚上点上篝火在波光闪耀的湖里任性游泳;奥利朝湖里扔石头打水漂获得的快乐是镁光灯的光鲜亮丽无法给予的。
来到赫尔辛基备战后,他渐渐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简单的自我被镁光灯,被教练的各种要求揉搓挤压。
他被要求在镜头前表演,拍纪录片,接受采访,进行商业代言。
针对记者的提问他做了谦虚得体的回答,教练伊利斯却嫌弃他不够霸气,没有“冠军相”;他向教练表达了自己对莱雅确定的爱,却被教练斥责为时机不合适;他想让莱雅和他一起出镜,又被教练训斥为“身边总有个女人可不专业”。
被要求去“金主”、赞助商跟前周旋应酬。
在各方利益的交织与干扰下强颜欢笑,他无法专注训练,变得沉闷沮丧。
只有莱雅没有要求他戴上面具,装高大,扮深沉,只静静地在一旁陪着,只有和她一起才能喘息做自己。
他对莱雅有多依赖,就有多想做回自己,也就有多排斥各种喧嚣和纷扰。
这种真实自我和外界干扰之间的矛盾煎熬在能“净化”环境的黑白影像里变得明确又清晰。
奥利体重达标后,莱雅走进来,他笑嘻嘻迎上去,还没碰到她呢,后面就有人叫住他,他撇过头去脸色一秒变阴沉。
在镁光灯闪烁的记者会上,奥利看到台下入场的莱雅竟然笑开了花。
莱雅离开后,他的自我被彻底剥夺了。
简单纯粹的黑白影像,更深刻接近主人公奥利简单专注的性格,黑白影像追着他一路冷静思考与追寻。
他私自离队。
在莱雅的鼓励下,终于不再回避问题,决心做回自己。
当着教练的面表达了真实想法,不想被打扰,只想专注训练。
最后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在最失利的那天彻底如释重负,也使得观众能信服,并尊重他的人生抉择。
奥利对简单和专注的享受与追求就像罗丹年轻无名的时候,虽然贫穷,但是很开心,他享受长时间投入体力和热情在毫无干扰的状况下创作的最幸福的滋味。
出名后,他向往那些年的时光,渴望从名人身处的无止尽的喧闹中解脱出来。
电影结尾,在湖边与莱雅和奥利擦肩而过的那对老夫妻可能就是奥利和莱雅的故事原型。
平实处理,淡化电影感,融于波澜不惊的生活的表演和故事,黑白影调,粗颗粒质感,就像一个男人林间独自放风筝,就像一个男人和一群男人洗澡打水仗,就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溪边打水漂,就像一个男人拒绝成为一群人的英雄,就像爱。
不知道哪点好系列
从“是否会是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到“不是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再到“确实是奥利最开心的一天”。“芬兰刘翔”的故事带出国家荣誉与个人追求的冲突,追求内心宁静的人并不希望成为被看客们利用的玩物,胖美人鱼摘下假发伪装,也如奥利自己一样喘不过气。镜头总是跟随着奥利的一呼一吸,凸显灰度的古典黑白摄影质感赋予奥利的角色生命,尝试模仿的年代感是新浪潮的年代,尤其那些小情小爱的片段是有法国新浪潮的一点韵味的,室外大全景都给人开阔、豁达的感受,比如赛前的放风筝、赛后的水边漫步,骑自行车等场景的运动跟拍都给人带来愉悦,而拳击训练、比赛以及更大篇幅的各种媒体社交活动大都只能是小景别的、呆板无趣且缺乏运动感的。不够喜欢的大概是女主的塑造,功能化了一点,仿佛无因的离开是因为早已看破奥利的生活真谛,并在适当时刻总结给他。
电影质感很好,反传统拳击类型片,镜头简洁明了地流露出复杂多变的人物内心,期待导演新作第74届戛纳主竞赛的《六号房间》
芬兰电影太可爱了,芬兰人儿该是多么可爱啊。“不太好,我想我爱上她了。”“他们失望要怪他们对你愚蠢的幻想,而不是你呀。”最后一镜太美。204 2022.02.14重看
比纪录片还要无聊的电影。。。
1.黑白粗粒胶片+手持拍法,很契合故事背景。2.决战戏估计是拳击片史上最短平快的了。3.个人愿景与集体意志、爱情与事业的鸿沟冲突,你不用为别人对你的幻想负责。4.放风筝打水漂的感染力都不及40年前[洛奇]的溜冰场段落细腻动人。两条线都浮于表面,同样没赢得决赛,很明显[洛奇]完胜之。(7.5/10)
反高潮反戏剧,做一个完全不在乎拳击的拳击手。
也算反类型片?“一个普通人平静面对不普通的失败” 剧本也普通 只有两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是奥利和女友去定制戒指 问店主“大家都刻什么字?” 有种情窦初开般青涩的甜 还有一个是经纪人雨夜带着奥利和孩子们去向赞助商要钱 几分钟的剧情 写尽了一个个“冠军梦”流水线上螺丝钉的无奈和压抑
宏大拳王争霸叙事与小情小爱对比穿插,媒体与利益裹挟中最终败下阵来一起玩石子过河也很浪漫
1. 有60年代电影的感觉。2.但真的有评价那么高吗?
7.8
两星半;也就是个普通的拳击手备战故事,主题不深刻,情节不精彩,镜头也没什么过人之处,不是黑白影像+沉闷的故事就是好的艺术片了,但愿少一些这样无聊的艺术电影,没有想法不用硬拍
Arriflex 416 Plus 16mm 柯达TRI-X黑白反转片7266导演和摄影选择拍胶片选对了给观众相当完美的年代感视觉体验。一个输了比赛却赢得了爱人的故事。
果然是怎么拍拳击都能好看,
个体追求与群体意志,私人爱情与国家荣耀。最开心的一天即为脱离群体意志的绑架、重新为自己而活的那一天
战胜了自我,收获了爱情,这是我职业生涯最轻松的一场比赛。
什么玩意,一点情节都没嘛。
太游刃有余了 如此轻巧的运镜真是百分百贴合了这个故事 没沾染北欧新电影的硬技术路数真是难能可贵;奔向你的路 挑了音乐会前一天看这部实在太过应景…成败能如何呢 那丝微光或许已经灭了 20220119
我特别想问自己,为什么要花30元,一个半小时看这样的电影。完全不知所云,浪费生命。以后真的不能盲选看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