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对彼此的评价其实都很合适,所以男方才会忽略女方的感觉,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当他给女方打上了“自毁者”的标签,并保持一贯的自我中心,他当然是看不见女生眼中的细节的。
而女生对男生的评价也恰好就是这样,在男方无往不胜、从不回身看的狂傲中,她的被压制感甚至不能适当地表达。
男人当然是爱女人的,但是这种爱里面的优越感是无法掩饰的,那一大通“我努力所以我有这么多成就”的社达言论简直令人窒息。
所以最后两人只能通过大吵的方式交流倾诉。
电影对男人性情的刻画,在他耿耿于怀女主人公说他“平庸”和咒骂白人女影评的对比中到了极致。
生平最怕别人说自己平庸,自命不凡、厌恶解读又需要别人欣赏,又想要创造完全新颖的一套赞歌来标榜自己的独特与优秀,但最终还是向旧人看,最终自己也在自己最讨厌的地方打转。
而女生呢?
她确实自毁,她确实脆弱,但是她同时是坚韧的,是无法被折断的。
唯一最伤害她的,或许还是那种,“所有的美都已被你呈现,我没有参与,也没有机会在表达中完成自己”的悲伤与绝望,那些自我厌弃像淤泥一样沉积在了她身上,故事却在爱人的镜头下入江河入海一样奔涌流逝,再不能被她自己讲述。
而爱情在哪里呢?
在这么久伤害自己也被对方伤害的过程里,他们谁也没有离开对方,因为知道这是救赎的阴暗面,需要彼此救赎对方,就只能接受这阴暗面,在爆裂中压缩阴暗。
2021年度观影No.49萨姆·莱文森 导演作品《马尔科姆与玛丽》(4/5)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不寻常和罕见的艺术形式,是因为在寻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其自身身份的碰撞。
影片讲诉了马尔科姆(一位电影人)是一个正处于起步皆事业慢慢蓬勃发展的编剧兼导演,而他的新电影是关于一位年轻吸毒者的故事,这部电影是根据他的女友玛丽的生活改编的,也是马尔科姆在致谢词中忘记公开承认的一个信息,从而引发了两人之间的争论,而这争论则构成了影片的大部分内容:探索真实性、认可、影评、艺术、自我,还有爱等主题。
这部作品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当玛丽赞同影评人的批评,甚至更进一步说,她对作为电影制作人的不满就是对其作为一个人的不满。
触及了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主题,也就是学会倾听批评,并从中成长,不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
但某些人对电影的解读完全否定了玛丽的立场,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情感核心。
玛丽这个角色在某些方面是一个非常男性化的角色。
她有一种禁欲主义,一种保守的天性,你通常会把她和男性角色联系在一起。
只有当影片展开时,你才能看到其中的情感爆发与联系。
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就是你需要承认那些在你生命中帮助你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无论是在行业内还是行业外,这都是一种感恩。
The best film ever.Yeah I know that comment can be controversial. But calling it a TRUE modern film is definitely good.是真的应该看的“婚姻故事”但要是就这么讲它,真的算是侮辱了是,真正的,带着我们现在已经有的思考,做出的something new关于艺术家和他的“muse”关于异性恋关系中的不平衡性别权力关系关于电影制作It's everythingAnd it tackled everything (it can)"muse”真的开口说话了且正面直接地、优秀地表达了这部电影可以和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 每一个艺术里的被只当做muse对待的女性故事,完美联动Calling it the best picture ever is because:它有做到把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在探讨的东西表达出来,它没有被局限在传统的only父权制思维里Even more beautiful thing is that这部片子的制作,是真正的:独立——由剧组人员出主意出资制作&合作——每个参与制作的人都在真的塑造这部电影&that's some true feminist, queer, anti power oppression, aka MODERN move
〈Malcolm & Marie〉译为《马尔科姆与玛丽》,这部电影几乎以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呈现了人生一小段无法自洽的时间。
片中电影创作者Malcolm和女友Marie下班后一个半小时的对话,无论是说服与不被说服,还是压制与反压制,都不过是试图在情感关系中寻找到自己稳固的被爱的位置而已。
Marie总是在这段情感关系中寻找被Malcolm需要的时刻,她希望Malcolm镜头下的故事完全是由自己作为原型构成的,她希望Malcolm在做任何事时都需要她的意见,是啊,好像我们总以为交换之下、获益之下才会产出源源不断的情感,好像我们真的搞砸了一切,不安、困惑使我们把自己和更纯粹的情感分割得越来越开。
而Malcolm对Marie的控诉的回答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少时才有的爱情,它好像始终飘在天上,但从没人怀疑它是虚无飘渺的,也没人叫嚷着要求它落地,这样大家才安心。
Malcolm说,如果我不需要你,我为什么要和你在一起,你想掌控我们的关系,因为你不能想象我和你在一起的原因只是因为我爱你,不是因为我对你有需求。
这个世界上有人只是纯粹爱你,我爱你的思维方式,我爱你观察世界的方式,Marie。
但Marie无法被说服,Marie无法自洽,她永远精力十足地去寻找那些彼此情感没有落地的瞬间,Marie也没什么错,也许成年人的世界里,就是时刻会和自己无法安心地坐在云端这件事做拉锯战呢?
「even after the hurt the loss the pain the breaking your body is still the only one i want to be undressed under」
《马尔科姆与玛丽 》剧照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
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掩蔽,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
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游得稀湿。
——张爱玲《雨伞下》 她无法抑压积在心头的气恼,一次次地掀开怒气,灼灼迫人。
而后冒起互责。
或许终而获致分手。
可以有更好的倾吐方式的,我想。
我的评分:7.1影评:黑白电影,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
老师说好的电影,我一部不落都必须要看原片。
跟着高手学习,自己才能尽快的成长。
影片从头到尾,俩人在吵架。
当白人女记者写完影评之后,马尔科姆那大段吐槽和谩骂,淋漓尽致,那个氛围我能感受到。
影片最后马丽的一大段话,也堪称经典,女人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句谢谢、一句我爱你。
影片展现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怎么去沟通?
怎么能够在战斗中守住最后的底线。
不去恶意攻击对方,让爱能够维持。
若爱了就好好守护,不爱了就及时放手。
情人节倒不妨可以看看这部影片《马尔科姆与玛丽》——不是午夜的浓情巧克力,也不是唯美清新的告白...是黑白影像下一场对白式的关于两性之间的情感控诉和探索白衬衫和干净的棉质白背心/内裤勾勒着男人和女人不同的体态特征性感的jazz背景音乐~还有着午夜碳水满满的奶酪通心粉和抽不完的烟,喝不完的酒精...但是我在想中国当下的两性情感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背景/审美下的不同年龄层的两性之间会有着怎么样的情感诉求和人性的真实呈现呢?
碎嘴子的恋爱hhhhhhhhhhhhhhhh,他们这段吵架的内容很容易让我想起来,武林外传中小郭和秀才因为20两如何分配而导致的吵架。
非常好奇,那个奶酪通心粉好不好吃?
爱情似乎走到了一个取舍关系的地步。
欢愉过后,突然归于寂静。
一个是开始崭露头角的导演,一个是背后付出但放弃了自己事业的吸毒小演员。
有一些突如其来的举动,都会成为下一次争吵额的争端。
他们房子的场域好像一个角斗场,两个人吵架的时候不停的踱步,相互试探。
女生觉得,他把很多个女人的的纪录片变成了一个原创文艺片。
两个人迫使自己冷静的样子,女生卸妆,去掉束缚,男生去野外自言自语对空气拳打脚踢,很有意思,动静的对比。
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双方的攻守不停的换,每次通过诉说都能发现: 我看到的不是全部。
感情这种东西私有性很强,你拍的电影,我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女主角,觉得她的原型就是我,所以就会忽略在我之前是不是你有类似的经历。
他们把彼此的人性看得太透彻了,以至于陷入了自己的桎梏中。
但是这种东西到底是不是因为自私不好说… 男人似乎认为自己是女孩的救世主。
所以总是不留余地的抨击别人。
但是却没有忘了感谢。
他俩的台词好棒啊。
挺有意思的电影 信息量巨大 探讨了两性 电影艺术/吵架纪录片 男人逻辑在线据点反击 女人不依不饶想要被理解/导演对待电影的价值观通过大段对白疯狂输出/电影第一部分是玛丽表达对马尔科姆没有感谢她的不满 我们以为马尔科姆对玛丽不上心 第二部分玛丽指控马尔科姆利用她 从马尔科姆的反击看到了马尔科姆对玛丽的不离不弃的爱 第三部分马尔科姆用狠话扭断玛丽的树枝 也埋下了后面的雷 第四部分马尔科姆和玛丽因为影评“和解” 第五部分玛丽指控马尔科姆不选她做主角是因为自私和自大 后玛丽主动和解并证明自己的才华 最后一部分玛丽指控马尔科姆的自大 并终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马尔科姆始终没有说出那句thank you/全片经历过数个阶段的争吵 双方一来一往 一方这一刻还是占上风 马上又居于下风 但没有赢家 只是互相揭开了疮疤 人好像真的最难忍住伤害最亲近的人 但另一方面 因为这种战争 我们更能理解对方的动机和感受/每一次争吵为了胜过对方脱口而出的话都会成为以后生活的地雷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关于电影艺术,真实性是不是评判电影的重要准则?
真实经历过艺术加工是不是就变成虚幻?
为什么艺术艺术领域一定要扯上政治和文化,电影艺术是否能够有一套独立的评判标准?
/爱你的人只是想获得一份感谢 不想你把她当成理所当然/两个演员的台词和情绪爆发力都好强
看看黑白电影洗眼睛。有令人动容之处但总体缺乏zqsg。争吵和辗转太像写出来的也像好演员演出来的。表演女优于男。室内设计可以借鉴。
“If Marriage Story was a Calvin Klein ad.” 哈哈!!
相爱这他妈困难
【7分】对话体论文电影,赞姐好辣,橄榄球运动员把《信条》里闷着的骚全数释放。大略还是谈关于艺术作品中真实的魅力来源于素材本身,还是观察者对于真实的再造。也谈电影逐渐成为政治工具,评论体系执著于创作者的身份而非作品本身,政治正确成为一种自我审查的不成文规定。在电影这种资本主义主流艺术形式里,大谈收入公平分配甚至共产主义的虚伪性等等。内容都算有趣,只是剧情drama含量过高,不能融理于情,比较生涩。
2021年的《婚姻故事》前奏版,<Dating Story> or 《情侣相爱相杀》。 爱Zendaya,女神本尊。
情绪断裂,镜头语言太功利极大地限制了这部电影。Zendaya简直是女神,导演是有多爱她…
这种亲密关系的对抗展现得十分细致,只可惜这种反复太累了,看完宛如和男朋友大吵一整夜
放心好了,我肯定不會因為主演都是黑人就給高分的。
【2.0】论如何把情侣间的吵架变成一场全然装腔作势卖弄格调的木偶秀。“音乐+情景”略有实验味道的剧作构想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情景尺度的拿捏上。这个导演不会写人物对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没有精确揣摩成熟两性心理的能力,男、女主角的相互指控仍旧是青少年式的发展。
影像配乐颇为出彩,但剧本还是一般;两位表演很努力但chemistry也不行,jdw的台词感觉其实不错。对电影评论和种族问题的探讨感觉是为怼而怼,缺少实质讨论,对亲密关系的探讨倒挺有意思。
既然电影里对那些大放厥词的影评人不感兴趣的话,那我就说几句真话:赞达亚激凸得好厉害吵架时还能妙语连珠这个技能真的是不得了。
这种令人精疲力尽波澜壮阔的对话总是让我非常向往。生活中也需要风暴才能打破沉寂。
妈蛋两个黑人演的电影 电影还是全黑白的 这从视觉上很难受 看不下去了
赞达亚这是要将嗑药抑郁人设贯彻到底了,像极了亢奋里面的话痨,两个人吵了一个半小时,可真累,除了配乐和黑白营造出的质感不错之外,争吵的内容可真是矫情。
对影评人各种粗口的那一段把我看笑了,以及越来越喜欢话痨片了。
这种纯对话片子确实很考验演技,两位都很出色,就是这个本子不算很出彩,然后导演的整体调度也一般。
一对势均力敌的PUA
中间掉下去两次 这个就不是分筋错骨精妙小招数能弥补的了 JDW 的那套技术性吐槽和人格上的剖析都挺可笑的
无聊人演无聊戏
不是很能理解开场10分钟里不断在室内重复推移去拍男主发牢骚的运镜用意,解释为在变成频繁正反打通俗情节剧之前的欲抑先扬,倒是说得通。观影体验真的很糟糕。